林场村位于平圩镇西北部,紧邻邵圩村,龚集村,新淮村,本村范围较小,人口较少,是平圩镇人口面积最小的村庄,目前,我村两委班子共有3人,党员10人。
林场村交通便利,紧邻淮潘公路,村村通工程完成就好,达到了村内各道路都能通向主干道,林场村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6101 | 232000 | -- | 查看 林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龚集村 |
龚集村位于平圩镇西北部,北邻绍圩村,南接李圩村,西邻古沟乡,交通便利,靠近淮潘公路,村内“村村通”道路直接公路。全村人口2300多人,村支两委7人,党员共有58名。 该村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有水稻种植、小麦种植、油菜种植、棉花种植及畜、禽、鱼养殖等,外出打工收入也是该村群众收入一项重要的部分。 |
店集村 |
平圩镇店集村关工委自成立以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五好”关工委为抓手,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村主阵地、“五老”的特殊作用和先进典型的推动使用,做了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历强自身,扩队伍、建网络、夯基础。 我村关工委由村党组织-任主任,党组织书记任常务副主任,制度上墙、设施齐全、人员在岗。 我村关工委以每月一例会、每季度一调度、每半年一总结的工作法,指导推进各项活动的开展底庙镇关工委是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党政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以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群众性工作组织。 |
丁郢村 |
丁郢村位于潘集区南大门平圩镇西南处,毗邻淮河,煤化工大道穿村而过。全村共有5个片区,分别是丁郢片、大孙岗片、小孙岗片、陶郢片、魏郢片,在户总人口为3450人,丁郢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目前共有正式党员84名,预备党员2名,其中流动党员1名。村支两委成员共7人。丁郢村全村有规模养殖场2个,工业企业5个,,个体工商户50余户,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2011年孙华迁同志被公开选拔为丁郢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后提出了“强村富民”的口号;成立了精打实干的“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求发展;建立健全“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工作制度,密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村支两委干部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强村富民”这个目标,在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丁郢村先后被授予潘集区“清洁乡村、美化家园”四星级示范村(点)、潘集区“五星级党组织”等先进称号。其中孙华迁同志更是获得淮南市“调节能手”称号、潘集区五星级党员等荣誉。 丁郢村在平圩镇属于发展较快村,近两年来村支两委通过想方法、筹资金、报项目、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完成了村中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工作,修建了下水道和公厕,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和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以及卫生室、公墓等多项基础设施和服务项目的建设。 |
刘巷村 |
刘巷村位于平圩镇南部,沿淮河而设的村庄,紧邻淮河,西邻谢圩村,东邻丁郢村,刘巷村交通便利,煤化工大道穿村而过,直接淮潘公路以及淮河大桥,近年来,村支两委大力开展村村通工程,目前全村村内道路基本建成,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全村共22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1850多亩,全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棉花、黄豆等农作物。 |
王圩村 |
王圩村位于平圩镇最西部,是平圩镇的西大门,西邻祈集乡,东邻谢圩村,本村人口3200多人,耕地面积1200多亩,王圩村交通便利,煤化工大道穿村而过,近年来,王圩村村支两委大力开展村村通工程,大力改善了村内的道路建设,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出行。 |
谢圩村 |
谢圩村位于平圩镇的西南,距市中心20多公里,毗邻淮河,煤化工大道穿境而过。全村有3个自然庄,分别是谢圩、张郢、谷郢,共359户,总人口1733人,下设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343亩,其中783亩湾地,人均耕地不足0.8亩,以种植小麦、水稻和大豆为主。村内五保户10户、困难户32户,低保户19户。基层党组织设党支部委员会,下设5个党小组。目前共有正式党员42名,预备党员4名,其中流动党员4名。村支两委成员共6人,其中村党支部。村民中私营业主、个体经营户近百户,主要从事畜禽养殖、交通运输等行业,其中不乏资产上千万元的致富能人。豆制品加工是全村传统产业,目前有养殖户10户,存栏5000多只。在外务工人员421人。 近年来,谢圩村支两委一班人从完善村级活动场所与卫生室建设、村组道路建设、电路改造、下水道改造、村庄绿化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等6大块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于2011年启动了村级道路延伸工程,共新建村内道路七条,完成工程13000多平方米,道路全是水泥砼路面。 2012年又投资37万新建村内道路两条,全长1800米,并为进村主干道铺设了近1000平方平坦漂亮的沥青路面,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断头路”。修好了路,不仅方便大家出行,农产品等物资流通也能及时顺畅了。除了村中道路外,我村还多方筹措资金,将我村淮河以北1700米长的耕种生产路进行了重新整修,方便了农民下地耕种。同时建成两层54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并争取市园林局的支持,投资3万多元进行了绿化,为全村党员群众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宽广、舒适的活动场所。投入使用120平方米的卫生室,又投入近万元添置了两台空调,为村民就医提供舒适的环境。 投资100多万修建了4000多米的下水道、6个标准化公厕和16个垃圾池,改变了污水横流和垃圾乱倒的状况。新建家庭双瓮式卫生厕所100户,改善了居住环境。投资7万多元修建了村体育健身活动广场,并进行了绿化,文化广场配有照明灯和各种健身 器材便于农民更好参与和享受文化活动,每天早晨和晚上总有集体舞、锣鼓表演等不少群众性组织自发的开展娱乐项目,现场热闹非凡。投资3万元创办了“农家书屋”,藏书3200余册,订阅报纸10余种。在潘集区法院的帮助下建起了“网络图书馆”,全村百姓可以在这里免费上网,解决了农民对科技文化的迫切需要,陶冶了村民们的情操,丰富了百 姓们的精神生活,为培养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设立残疾人康复室,投资6万余元配置了牵引椅、跑步机、平衡杠杆等多种康复设备,为谢圩村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康复服务。成立了农民锣鼓队,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投资26万,安装了67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夜晚行路难的问题。平圩发电公司青年志愿者与我村26名留守儿童结对,长期帮扶,田集电厂团委与10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签订了资助协议,将支助他们完成直至大学的学业。 辛勤的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2012年以来,谢圩村被共青团市委授予“农村青年文明行动示范村”称号,被潘集区授予“五星级党组织标兵”、“清洁乡村、美化家园”三星级示范村,被平圩镇授予“农村清洁工程”工作二等奖、“维稳综治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妇代会”荣誉称号。 |
庙新村 |
平圩镇庙新村,地处平圩镇东部。全村人口2967人,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蔬菜种植业为辅的村。该村下设5个村民组,四个党小组,党员36名,是第二批选派村。 |
李桥村 |
李桥村位于平圩镇北部,陶高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5个自然庄,人口 969人,237户,耕地面积 1056 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日照充足。该村南依泥河,东靠泥河引河,水资源丰富,且有村级灌溉站一座,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农作物主要为一麦一稻,林木发展迅速,绿化覆盖率达23%,食用菌产业成为主要产业,金针菇年栽培10万袋,人均年纯收入6400 元。 |
平圩村 |
平 圩 村 位于淮水之滨,淮潘公路贯穿其中,淮阜铁路传境而过。全村总人口4448人,耕地面积1200多亩,全村现有党员58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两委班子成员共计9人,支部成员5人,村委成员3人。 平圩村人多地少,人均不足3分地,针对这个实际,村支两委成员一道立足村情,确立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村里现有的150多辆运输车辆和50多艘船只为依托,大力发展运输业。二是大力发展养业。以双鑫禽业公司为龙头,以村里规模养鸡户为基础,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格局,做大做强蛋鸡、肉鸡养殖业。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平圩综合集贸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村内经济建设有了较快发展,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同比增长21%,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同比增长25%。 |
邵圩村 |
邵圩村地处潘集区平圩镇以北4公里,有农户1460人,耕地1624亩,村里在立足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食用菌种植良好,金针菇种植发展到5万袋,形成产销一条龙的道路。此外还与龚集、庙新等村合作成立了养鹅协会,养殖皖西大白鹅。同时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淮南利民鹅业公司,年内鹅存栏量达3.5万只。此外村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邵圩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并建有农家书屋,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以上。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3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0余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
刘余村 |
刘余村位于平圩镇东北部,紧邻淮河大提,西邻庙新村,全村1500多人,耕地面积2300多亩,刘余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是蔬菜生产基地,兼以养殖业为辅。 |
桥东村 |
平圩镇桥东村位于平圩镇东北,距离镇政府12.5公里,是相距镇里最远的一个村。桥东村东与高皇镇接壤,北与夹沟乡相邻,全村辖徐郢、邵湖、陈郢、王郢四个自然庄。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有460户人家,总人口1455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838亩,主要种植一麦一稻。 2011年7月,村支部在镇党委的关心和指导下,严格按照两推一选的程序,规范操作,选好配齐村党总支班子。2011年7月19号的正式党内选举中,村党总支3名委员候选人均以过半数票当选,2012年8月市委组织部又为我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官,这样,新一届党总支现有委员7名,其中下派-1名,大学生选聘生1名,书记1名,村委会委员4名。此次换届选举的0完成,标志着我村党支部组织在年龄、性别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日趋合理。 桥东村全村44名党员中,10名50周岁以下的党员培养成为发展能手和致富能手。今年,我村从致富能手中又发展了2名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村党总支还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结合工作需要和党员特长,设立了村务监督、民意收集反馈等8个岗位。全村44名党员,23人选岗认岗,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支持我村经济发展的共有两大产业:一是传统农业的发展。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838亩,主要是一季水稻一季麦子,不仅解决了我村的粮食自给问题,同时也为部分村民解决了经济问题。二是酥瓜和金针菇的种植。我村致富能手陈多光,陈国奎等人,共建十几个酥瓜大棚。同时,我村十几户村民,种植金针菇,共有2万多袋。酥瓜和金针菇大棚种植不仅实现了部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村民就业,促进我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卢沟村 |
卢沟村位于平圩镇东北部两公里处,本村有人口2100人,村支两委7人,共有42名党员。 我村是潘集区“清洁家乡 美化家园”示范村,村民生活区集中,村内道路通畅,环境优美,路灯、垃圾箱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内拥有超市、餐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我村交通便利,村支两委大力开展村村通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村内的道路环境,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我村办公条件优越。有办公室,有会议室,有党员活动室,妇检室。农闲时,村会议室是村民收听、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学习科学技术的地方,也是农户互相交流种植、养殖经验的中心场所。农家书屋藏书数百本,涉及农业知识、育儿、科技、文学等,可供村民借阅。 |
林场村 |
林场村位于平圩镇西北部,紧邻邵圩村,龚集村,新淮村,本村范围较小,人口较少,是平圩镇人口面积最小的村庄,目前,我村两委班子共有3人,党员10人。 林场村交通便利,紧邻淮潘公路,村村通工程完成就好,达到了村内各道路都能通向主干道,林场村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农作物。 |
新淮村 |
新淮村,位于平圩镇北部,东靠刘余村,西接林场村,北邻庙新村,南至淮潘公路,交通比较便利,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 新淮村全村共有人口1690多人,耕地1300多亩,全村25名党员,村支两委5人。新淮村主要种植农产品有小麦、水稻、棉花、黄豆等,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5500元。 新淮村与龚集村、店集村、丁郢村、刘巷村、王圩村、谢圩村、庙新村、李桥村、平圩村、邵圩村、刘余村、桥东村、卢沟村、林场村、李圩村相邻。 |
李圩村 |
李圩村位于平圩镇西北部,南靠李桥村,北接龚集村,全村人口1890多人,共有党员39名。 近年来,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全面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广播、通电话、通互联网。农业产业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为主导产业,以蔬菜大棚、养鸡为辅导产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