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郢村概况
一、基本村情
大郢行政村,位于泥河镇南大门。225省道、陶古路、二号路、泥淮路贯穿本村,交通十分便利。东部与夹沟乡毗邻及黄圩村,南部与店集村接壤,西部与陶王村接壤,北部与潘二煤矿接壤。总耕地面积为1490亩,总人口为1465人,12个村民组分布四个自然庄(即:大郢、沟西、东场、北场)。现有村委办公楼1座,计生服务室2间,农家书屋1间,党员活动室1间,大会议室1间,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1个,形成了集科技学习、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农资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大郢村先后获得“五个好村党组织““巾帼生态村”“绿色小康村”“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A、大郢村有一个党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目前村内居民共有党员53名(其中女党员7名,50岁以下党员24名),但只有少数党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B、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治安良好和信访稳定
大郢村两委班子一直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的诱因,维持本村稳定。变村民-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群的不稳定因素,并努力将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里“两委”班子、计生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村里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信访稳定工作良好,即时排查即时细化矛盾,大郢村的环境稳定和谐,2011年评为“先进集体”。
四、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建设
2011年10月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前期建设,2012年6月铁路全线竣工。大郢村村长李冠宁、书记李冠江在铁路建设过程中解调村民、疏导村民,保证了潘一东铁路专用线的正常施工和如期竣工。
五、水田灌溉取得显著成效
书记李冠江、村长李冠宁深入第一线,查看水渠、疏导河流,力求做到每家每户的田地都能得到灌溉,保证了秧苗的存活。做到了一名村长、书记和0员应该做到的事情,受到大郢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六、社保体系建成并不断完善
大郢村的社保体系相当完善,符合条件的村民均享有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证。保证了村民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大郢村和谐融洽,一个新农村正蓬勃发展壮大。
七、村级组织活动蓬勃开展
村党组织年龄结构良好,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很多,但在开展村级活动时都积极参加,“三会一课”落实情况,活动蓬勃开展。
八、村级班子整体素质较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整体良好。中专学历不断增加。二是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要求进步。既落实具体的工作,又对政治理论进行学习。三是、民主法制意识较强。村干部工作方式新颖,领导方式民主。
九、集体事业蓬勃发展
“一事一议”项目蓬勃开展。当前,农户个人门前整修一新,村内道宽广整洁;个人田间地头收拾的坚固耐用,集体堤坝、沟渠坚固通畅,环境良好。
十、农村环境卫生较好
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基本消失,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不断健全,并购置专门的运输工具,聘请专职清运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观念彻底转变,垃圾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便于处理,村民从思想上改变了不良卫生的习惯。
十一、惠农政策的落实良好
目前,国家有许多好的政策,在大郢村落实到位,严格按制度办事,不是只少数人说了算,做到了力争让困难群众既得到帮助和实惠,又能让打部分群众内心服气和满意。
十二、村务内容公开,方式创新公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结合大郢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和群众需求,在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村级公益事业补助金、种粮直补款等款物的发放情况、新型合作医疗、低保户审批等内容,都统一纳入了公开范围,使公开内容不断丰富。并利用公开栏、“明白纸”入户等传统形式开展村务公开村务。
十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设施针对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自身合法权益、农业科技、法律规范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居民观看种植、养殖等知识讲座,来促进村民增收。真正将远程教育平台功效落到了实处,村民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6102 | 232000 | -- | 查看 大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梅苑社区 |
梅苑社区总面积0.5平方公里,总户数为2070户,常住人口6253人,外来人口约307人,社区划分为梅花村、翠竹村、杏花村、单身宿舍。几年多来,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及泥河镇委、镇政府的关心、帮助、指导下,在全体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新型和谐社区,积极争创“星级社区”,全面提升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抓好党组织基层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服务水平;以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为理念,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新型社区。 |
黄圩社区 |
黄圩社区概况 黄圩社区与国家大型煤矿潘二矿紧密相连,泥河镇政府、泥河街道、泥河中心卫生院均座落后在我居境内,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因土地被矿区征用,社区现有耕地330亩,人口3403人,1445户,社区居民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或外出务工。 |
柳叶社区 |
柳叶社区辖区内有4个小区,4个支部,1506户,4680人,其中党员118人,离退休620人,近期围绕镇里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主要清理流入、流出人口,摸排计生信息,继续做好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扫尾工作。 |
瓦房村 |
瓦房村是泥河镇的第一人口大村,我村人口将近3000,有6个自然庄,21个村民组,892户,耕地面积3939.86亩。五保户16户(16人),低保户99户(223人),党员64名,预备党员3名。村部位于泥河镇镇政府西侧,与大郢、黄圩、后湖等村相邻。 村支两委共八人。 村中以老人和儿童居多,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或在周边矿区工作,外出的村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等方面限制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餐饮服务行业,工资低、条件差。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镇、村两级根据实际需要开办了农民工技能培训以增强村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但是,部分成功创业的本村青年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在农民工出外打工,仿佛已成为一种就业模式的今天,我村的宗氏兄弟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自家门口种植草莓,实现了致富的梦想。今年,他们还为自己的草莓注册了商标,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矿区农民的致富路。虽然刚来到瓦房村可也为有这样勤劳智慧的村民而感到骄傲。 |
大圩村 |
大郢村概况 一、基本村情 大郢行政村,位于泥河镇南大门。225省道、陶古路、二号路、泥淮路贯穿本村,交通十分便利。东部与夹沟乡毗邻及黄圩村,南部与店集村接壤,西部与陶王村接壤,北部与潘二煤矿接壤。总耕地面积为1490亩,总人口为1465人,12个村民组分布四个自然庄(即:大郢、沟西、东场、北场)。现有村委办公楼1座,计生服务室2间,农家书屋1间,党员活动室1间,大会议室1间,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1个,形成了集科技学习、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农资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大郢村先后获得“五个好村党组织““巾帼生态村”“绿色小康村”“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A、大郢村有一个党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目前村内居民共有党员53名(其中女党员7名,50岁以下党员24名),但只有少数党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B、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治安良好和信访稳定 大郢村两委班子一直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的诱因,维持本村稳定。变村民-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群的不稳定因素,并努力将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里“两委”班子、计生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村里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信访稳定工作良好,即时排查即时细化矛盾,大郢村的环境稳定和谐,2011年评为“先进集体”。 四、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建设 2011年10月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前期建设,2012年6月铁路全线竣工。大郢村村长李冠宁、书记李冠江在铁路建设过程中解调村民、疏导村民,保证了潘一东铁路专用线的正常施工和如期竣工。 五、水田灌溉取得显著成效 书记李冠江、村长李冠宁深入第一线,查看水渠、疏导河流,力求做到每家每户的田地都能得到灌溉,保证了秧苗的存活。做到了一名村长、书记和0员应该做到的事情,受到大郢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六、社保体系建成并不断完善 大郢村的社保体系相当完善,符合条件的村民均享有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证。保证了村民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大郢村和谐融洽,一个新农村正蓬勃发展壮大。 七、村级组织活动蓬勃开展 村党组织年龄结构良好,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很多,但在开展村级活动时都积极参加,“三会一课”落实情况,活动蓬勃开展。 八、村级班子整体素质较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整体良好。中专学历不断增加。二是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要求进步。既落实具体的工作,又对政治理论进行学习。三是、民主法制意识较强。村干部工作方式新颖,领导方式民主。 九、集体事业蓬勃发展 “一事一议”项目蓬勃开展。当前,农户个人门前整修一新,村内道宽广整洁;个人田间地头收拾的坚固耐用,集体堤坝、沟渠坚固通畅,环境良好。 十、农村环境卫生较好 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基本消失,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不断健全,并购置专门的运输工具,聘请专职清运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观念彻底转变,垃圾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便于处理,村民从思想上改变了不良卫生的习惯。 十一、惠农政策的落实良好 目前,国家有许多好的政策,在大郢村落实到位,严格按制度办事,不是只少数人说了算,做到了力争让困难群众既得到帮助和实惠,又能让打部分群众内心服气和满意。 十二、村务内容公开,方式创新公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结合大郢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和群众需求,在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村级公益事业补助金、种粮直补款等款物的发放情况、新型合作医疗、低保户审批等内容,都统一纳入了公开范围,使公开内容不断丰富。并利用公开栏、“明白纸”入户等传统形式开展村务公开村务。 十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设施针对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自身合法权益、农业科技、法律规范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居民观看种植、养殖等知识讲座,来促进村民增收。真正将远程教育平台功效落到了实处,村民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
杨柳村 |
杨柳村概况 我村位于泥河镇的西北部,南与谢街村相连、北与徐湖村相连、东与黑土李村相连、西与潘集镇王圩村相连。全村四个自然庄,分七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260人,总耕地面积3654亩。 |
大树李村 |
大树李村概况 大树李村位于泥河镇政府东侧,地处偏僻,东南两边于本区夹沟乡田连并埂,北与怀远县磨集镇耿集村接壤,全村为三个自然庄十个村民组,总人口1470余人,耕地面积2795亩,地势偏僻低洼,水源条件较差,常受干旱和内涝之苦。人均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我村南有伊河北有黑河,横穿而过,但每到用水的 关键时刻,两条河却又都处于干涸时期,为了不误农时,两条河上建立了三座小型自办站总装机容量为240千瓦,一旦有水及时轮灌,确保丰收。泥路和泥耿路为我村交通主干道,4000多米U型渠担负着2800余亩灌溉任务,卫生室一个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东片树前和小林场,中片树后、门西、前圩三个自然庄,西片东李自然庄,共11个村民组,低保户22户,50人,其中4户为优抚对象,五保11人,10户镇敬老院集中供养5人,散户5户6人,村有小型自办电灌站3座,即大树李伊河站和黑河东西两站,装机容量为180千瓦/小时,无集体企业。 |
徐湖村 |
徐湖村概况 徐湖村位于潘集区泥河镇西北部,东邻本镇黑土李村,南邻杨柳村,西接潘集镇东湖村,北与怀远县骑龙集接壤。全村由大后庄、东河沿、西河沿三个自然庄组成。全村共有680户,总人口1680人,村支两委成员共6人,党员49人,村名代表38人,村内有低保户27户人,全村共有5个生产组,耕地3120亩。徐湖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水稻、小麦;同时,蔬菜种植业,养殖业也初具一定的发展规模。目前,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近百亩,主要以种植酥瓜、金针菇为主;肉猪养殖场一个,占地面积20亩,现年产肉猪600头 ;土鸡养殖场一个,占地面的8亩,年产土鸡2万只;肉鸡养殖场一个,占地面积3亩,年产肉鸡12万只。2011年人均收入5120元。 几年来,经过村支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全村4条主道路全部硬化,修建了U型渠3000米,V型渠2700米,二级电灌站4个。为更好的美化环境,村委还投入大量资金,在原有绿化面积的基础上新增绿化,并且在2012年获得了“市级生态示范村”的称号,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黑土李村 |
黑土李村概况 黑土李村位于泥河镇西北角,靠225省道西侧,南邻陶王村,西邻杨柳,东邻振兴村,北邻黑河至怀远县。本村有7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人口2200人,全村承包土地3287亩,以种植粮食为主,每年主要产一麦一稻。另外建立了几十个塑料大棚作为蔬菜种植基地。 近期我村主要工作是水稻田间管理和计划生育第三轮妇检四项清理,确保农业稳产高产,计划生育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更大成果。 |
陶王村 |
陶王村位于泥河镇地理中心段,225省道贯穿其中,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本村南邻戴庙村,东邻大郢村,北领黑土李村、振兴村、西邻瓦房村。 本村有7个自然庄,11个村民组,人口是2840人,农户590户,其中党员52人,村民代表50人。我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水稻、小麦。同时,蔬菜种植业.养殖业也具一定的发展规模。耕地面积2166亩。年平均人均收入6200元左右。 村内建有远程教育文化活动室、群众健身娱乐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医疗室、人口学校教室等。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局稳定。受到区镇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一致好评,曾荣获潘集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潘集区“五个好”村党组织、泥河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各表彰。 |
后湖村 |
后湖村位于潘集区泥河镇西部,南邻225省道,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潘一矿风井口坐落我村境内,地涉潘一矿、潘二矿两个矿的采煤区,全村面积3024亩,其中塌陷地1422亩,可耕地1602亩,辖西湖、后庄、王庄、乔庄4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农户425户, 1446人,其中党员40人,村民代表31人。我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水稻、小麦。同时,蔬菜种植业、水产养殖业也具一定的发展规模。目前,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后湖生态园正在加快建设之中。村内建有远程教育文化活动室、群众健身娱乐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医疗室、超市、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局稳定。受到省、市、区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好评,省委书记王金山、省委副书记孙金龙、省委组织部长段敦厚、副省长倪发科、市委书记杨振超、市长曹勇、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爱华、区委书记蒋昌盛等各级各部门领导,新华社、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淮南日报等新闻媒体来到后湖村,对我村发展经济、服务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和采访。荣获安徽省“先进集体”、安徽省“生态村”、 安徽省“优秀妇女之家”、安徽省优秀村(社区)网页(站)、淮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淮南市远程教育示范站点”、淮南市“文明村”、“生态村”、潘集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潘集区“五星级”先进党组织、潘集区“五星级党组织标兵”、潘集区“综治模范村”等称号,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振兴村 |
振兴村概况 我村委会是1994年成立的新建村,位于潘二矿偏西北部,由潘二矿首采塌陷区搬迁而至,全村有农户468户,人口1786人,耕地面积2100庙,紧靠225省道,乡村公路中杨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
中黄村 |
中黄村概况 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中黄村位于泥河镇的东北部,北面、西面环绕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煤矿,东北面与怀远县为邻,距镇政府一公里,县道泥淮路、乡村道中杨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全村辖4个自然村,14个村民组,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现人口2688人,其中城镇居民986人,土地面积2890亩。近每年,我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经济生机盎然,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出现端倪。 中黄村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耕作模式为一麦一稻轮作方式, 2011年人均收入6003元,是潘集区泥河镇最贫困的村之一。中黄村道路以沙石路为主,许多路段年久失修,颠簸难行,极不利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作物生产。中黄村开展中黄村戈东至怀远县耿集道路建设工作,该路面现为四级沙石路面,现已处于失修状态,路面坑塘坑坑洼洼,损坏严重,车辆难以正常通行,逢雨路面积水较多,群众出入困难,粮食及农产品价格较低,销售不出去。而且路面常常发生险情,严重影响该道路附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干群反映强烈,迫切要求整修改建,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 中黄村把中黄村戈东至怀远县耿集道路建设作为中黄村近两年的工程项目,着力开始实施。泥河镇党委、政府对该路的建设极为重视,作为重点项目来抓,项目除申请上级资金补助外,将积极筹措自筹资金,下决心把该项目顺利完成。项目所在村班子健全,凝聚力、战斗力较强,而且团结奋进,为民办实事心切。当地群众更是人心所向,积极拥护。项目沿途交通、电力、水源、通讯等条件优越,施工条件较好。 该道路建设项目计划改扩建公路1.6公里,路基宽5米,行车道宽4米,砼路面厚度18厘米,路基土石方2400方,基层土石方480方,砼和钢筋砼1152方。项目概算总投资48万元,其中申请项目资金42万元,地方配套自筹资金6万元。项目建成后,将解决4300人的交通困难。 为了搞好该项目的建设管理,镇成立泥河镇道路建设领导小组,中黄村领导班子全体上阵,抽调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为成员。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该项目实行招投标制、中黄村和其他受益村民代表工程监督制、项目法人制、竣工验收制管理,项目资金由区财政局设立专帐,专户专人管理,由审计部门跟踪审计,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如期完成,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收支合理合规。项目竣工后,路权交由中黄村管理,村里抽调专人对道路进行管护工作,村里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管护费用,同时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做到户户关心、人人爱护,对发现有破坏行为的人和事,坚决给予严厉处罚,确保道路运行良好,发挥最佳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中黄村实现了晴雨天通车,路端与镇主干路相连接,为农产品外销提供了通畅的交通条件,降低了运输差价,外界物质也可随时便捷地运到该村,促进其物资流通,还能解决4300人的出行问题。同时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必要基础条件。据统计,该项目年可创造经济增加值8万元以上。同时,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彻底改变原有坑洼泥泞的路况面貌,该路将变成富民路、便民路,路畅人心顺,不仅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更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开通了群众的希望之门,一个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小康中黄村即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中黄村在做好道路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中黄村戈东黑河北电灌站建设。水利工程一向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水利工程建设做不好,势必会影响中黄村未来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黄村位于泥河镇东北,环绕潘二矿东北部,全村人口2485人,耕地2898亩,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境内虽有黑河流经全村,但农业生产用水一直困扰全村,尤其黑河以北有土地900多亩,至今无电灌站,是泥河镇水利灌溉死角之一,农业用水一直以来只能等靠怀远放水,极大影响粮食产量。2011年人均收入6003元,是泥河镇最贫困的村之一。 中黄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以粮食作物为主,由于水利工程的落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多种副业的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导致了农民增收困难。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为此兴建中黄村黑河北电灌站,以提高提水的及时性和供水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有力地促进中黄村乃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该项目计划在泥河镇中黄村新建泵房40㎡,更新水泵2台套、80kw变压器1台及配套设备购置安装,低压线路架设,修建D80U型防渗渠1200米,进、出水池建设、拦污栅等。项目概算总投资46.8万元,其中:申请项目资金38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8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灌溉流量0.56方/秒,改善灌溉面积970亩,可节省农户单独灌溉的柴油消耗量约32吨/年,农民每年亩均节本增效165元。 项目完工后,能积极改善全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粮食生产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
代庙村 |
代庙村位于潘集区泥河镇南部,是泥河镇的南大门。东与夹沟乡接壤,南与古沟乡相邻,北部与店集村相连。有泥古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代庙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658亩,拥有代大郢、代东湾、代西湾3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村内多数为代姓,农户1200余户,总人口为2370人。 代庙村应采煤沉陷问题需要进行搬迁,现已有两个自然庄进行了搬迁,其中代大郢新村已搬迁至长白山路北边,代西湾将搬迁至代大郢新村东边的瓦谢新村内,只余代东湾一个自然庄未搬迁。 |
谢街村 |
我村位于泥河镇最西边,本村西边同潘集镇朱庄村向望,南于田集杨庄村相连,东于本镇后湖村相邻,北于本镇杨柳村相邻。本村管辖内,有三个自然村:分别是谢街自然村,马庄自然村和瓦沟自然村,五个村民组。三个自然村庄占地面积约在86万平方米。总人口1938人,其中瓦沟自然村930人,马庄620人,谢街400人左右。有一半人数为回族。本村共有党员39名,群众代表52名。本村耕地面积2729亩,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 谢街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现由于潘二矿位于本村附近,受采煤影响,有1500多亩地为塌陷区。没有塌陷的用于耕种,塌陷的现已治理为养鱼塘,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农民生活安居乐业! |
大郢村 |
大郢村概况 一、基本村情 大郢行政村,位于泥河镇南大门。225省道、陶古路、二号路、泥淮路贯穿本村,交通十分便利。东部与夹沟乡毗邻及黄圩村,南部与店集村接壤,西部与陶王村接壤,北部与潘二煤矿接壤。总耕地面积为1490亩,总人口为1465人,12个村民组分布四个自然庄(即:大郢、沟西、东场、北场)。现有村委办公楼1座,计生服务室2间,农家书屋1间,党员活动室1间,大会议室1间,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1个,形成了集科技学习、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农资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村公共服务中心。大郢村先后获得“五个好村党组织““巾帼生态村”“绿色小康村”“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A、大郢村有一个党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目前村内居民共有党员53名(其中女党员7名,50岁以下党员24名),但只有少数党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 B、村党支部作用的发挥情况:两委班子成员均能在自身致富上起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治安良好和信访稳定 大郢村两委班子一直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的诱因,维持本村稳定。变村民-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群的不稳定因素,并努力将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里“两委”班子、计生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使村里连续多年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信访稳定工作良好,即时排查即时细化矛盾,大郢村的环境稳定和谐,2011年评为“先进集体”。 四、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建设 2011年10月潘一东铁路专用线前期建设,2012年6月铁路全线竣工。大郢村村长李冠宁、书记李冠江在铁路建设过程中解调村民、疏导村民,保证了潘一东铁路专用线的正常施工和如期竣工。 五、水田灌溉取得显著成效 书记李冠江、村长李冠宁深入第一线,查看水渠、疏导河流,力求做到每家每户的田地都能得到灌溉,保证了秧苗的存活。做到了一名村长、书记和0员应该做到的事情,受到大郢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六、社保体系建成并不断完善 大郢村的社保体系相当完善,符合条件的村民均享有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证。保证了村民最根本的生存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大郢村和谐融洽,一个新农村正蓬勃发展壮大。 七、村级组织活动蓬勃开展 村党组织年龄结构良好,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很多,但在开展村级活动时都积极参加,“三会一课”落实情况,活动蓬勃开展。 八、村级班子整体素质较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整体良好。中专学历不断增加。二是学习积极性很高,积极要求进步。既落实具体的工作,又对政治理论进行学习。三是、民主法制意识较强。村干部工作方式新颖,领导方式民主。 九、集体事业蓬勃发展 “一事一议”项目蓬勃开展。当前,农户个人门前整修一新,村内道宽广整洁;个人田间地头收拾的坚固耐用,集体堤坝、沟渠坚固通畅,环境良好。 十、农村环境卫生较好 农村生活垃圾随处倾倒基本消失,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机制不断健全,并购置专门的运输工具,聘请专职清运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农户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观念彻底转变,垃圾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便于处理,村民从思想上改变了不良卫生的习惯。 十一、惠农政策的落实良好 目前,国家有许多好的政策,在大郢村落实到位,严格按制度办事,不是只少数人说了算,做到了力争让困难群众既得到帮助和实惠,又能让打部分群众内心服气和满意。 十二、村务内容公开,方式创新公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结合大郢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变化和群众需求,在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村级公益事业补助金、种粮直补款等款物的发放情况、新型合作医疗、低保户审批等内容,都统一纳入了公开范围,使公开内容不断丰富。并利用公开栏、“明白纸”入户等传统形式开展村务公开村务。 十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 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设施针对培训,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定期组织收看,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其对自身合法权益、农业科技、法律规范等知识的学习;指导居民观看种植、养殖等知识讲座,来促进村民增收。真正将远程教育平台功效落到了实处,村民知识面得到了拓宽。 |
店集村 |
店集村概况 店集村位于泥河镇南部,东于夹沟乡相邻,辖四个自然庄,八个村民组,人口1342人,耕地面积2860亩,主要以水稻、小麦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黄心乌为主,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经济效益较可观。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