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圩村位于泥河北岸、潘贺路以南,占地面积约3416亩,原有耕地3096亩,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因本村是采煤塌陷区,大部分土地都不可以耕种。故现有可耕地407亩。
辖六个自然村(夏前、夏后、老庄等)。现人口2318人,其中党员55人,预备党员2人。张圩村的有利条件就是沉陷的1000多亩水面很具有利用价值,可以做为一个很好的开发资源。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级文明村的标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完善农村基础实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和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6103 | 232000 | -- | 查看 张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草庙村 |
草庙村位于潘集镇最北部,东靠李兴村,西邻魏圩村,南接小圩村。由西南至东北方向有一条黑河从村北边流过。总面积266万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占3999亩;有4个自然庄,7个生产队;总人口1723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00多人,绝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建筑、模板、养殖、和小个体经商等行业。村中主要经营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 我有党员34人,年龄跨越80—24,有4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其中女性党员2人。两委班子成员6人,支部成员5人,村委3人。我村的党建工作正在稳健地进行着,为以后村子的良好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我村正在正在复垦一百多亩土地,预计在2016年全村基本完成搬 迁安置。 2012年草庙村党组织发展实现多年零突破,发展4名入党积极分子。 |
胡庄村 |
胡庄村位于潘集镇东北部,人口1779人,可耕地3284亩,17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庄,1个党支部,8个党小组,党员42人。村内有朱集矿、潘北矿等终点企业。东西又潘北大道和朱集矿煤销路两条主干道,南北有李庄至胡庄、村部路、朱集矿进矿路三条主干道,交通便捷。 |
赵后村 |
赵后村位于潘集镇西南部,面积12996平方米,现有耕地906亩,人口1379人,现有党员23人,管辖6个村民组,外出务工320人,计划生育达标在97%以上,村干部7人,平均年龄46岁,是一支素质较高、作风正派、思想先进的村级干部队伍。 |
赵前村 |
赵前村位于潘集镇西南部,1个自然庄,2个村民小组,面积6平方公里,246户人家,共852人。可耕地926.6亩,外出务工人员68人,现有党员31名,6名村干部。 现有养牛场2个,拉丝厂1个。 |
魏圩村 |
魏圩村位于潘集镇西北部,东西1.6公里,南北2.2公里,共3.8平方公里,管辖5个自然庄,9个村民组,345户,共1430人,拥有土地2904亩,外出务工达到560人,计划生育达标率95%以上。现有党员55人,4名村干部,村里建设了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书记,村长办公室。 |
夏圩村 |
夏圩村位于潘集镇西南部,交通便利,下辖苗庄、夏圩、小新庄等几个村民组,现有村民2562人,其中0员40人,5个党小组,3个自然片。该村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具备理想的农业生态条件。全村土地面积2954亩,林地面积40余亩。 发展战略: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实际,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注重实效,逐步完善。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下手进行解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实事求是。 3、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为核心,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目标:创建好领导班子,到2010年新村将建成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布局优化,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村容村貌整洁,居住条件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有序。 基础设施:现有标准办公楼一栋,2层12间,办公室5间,会议室入口学校2间,计生服务室2间。村部院内设有老年活动场所,包括标准篮球场一处,乒乓球台两个,设立无职党员岗位16项。 |
吴乡村 |
吴乡村位于潘集镇西北,东西贯穿潘贺路,南北与潘古路接壤。地理环境优越,面积3575.1亩,12个村民小组,人口2558人。 两委班子6人(大学生村官1人),正式党员45人,预备党员2人,村务监督小组1个,内设主任1名,委员2人。村民代表50名(其中女性代表17人) |
潘杨村 |
潘杨村是四个矿区交界村,西临潘三矿、南达潘一矿、东北靠近朱集矿,人口约1800人,分为七个村民组。现有可耕地2101亩,采煤塌陷土地787亩左右,由于采煤塌陷,村民组居住比较分散。现有0党员43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预备党员1人。各项工作和经济发展水平均稳步有序向前迈进,预计年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我村将在2010年以前争取人均纯收入达5000-6000元。很多农户以靠矿区近的优势发展商品经营、餐饮服务等行业,年人均可创收5-10万元以上。我村通过多渠道集资100余万元,建设6公里的通往各村民组的水泥路、下水道以及农业用桥梁等,为村民的出行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大庄村 |
大庄村位于潘集镇西南部,总面积达到981亩,总人口1387人,党员有44人。 今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以发展日光大棚为主的蔬菜保地生产,带动以酥瓜为副的副食品生产。 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村支委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向前推进。基层党情况:我村44名党员,大专生1名、高中生5名、初中生10名,总体文化素质低,正在积极培养文化素质高、工作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年青党员。 |
小圩村 |
小圩村位于潘集镇政府东北两公里,紧靠国家大型煤矿潘北矿西门,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3845亩,总人口1725人,现有党员46人。 2006年9月小圩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市级新农村建设“1860”工程示范点。“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中一项重要内容,事关人居环境和百姓民生。两年来,小圩村紧紧围绕市区提出的“一绿二清五改”村庄整治目标,凭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目标,多次受到市、区表彰,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绿色小康村、村镇建设示范村。 |
王圩村 |
王圩村位于潘集镇东北部,面积约385.54万平方米,耕地4620亩,615户共人口2385人,正式党员56名,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3名,在职村干部7名。 经济发展情况:有蔬菜大棚种植户10户,20亩左右;养猪户7户,上百头;养牛户1户10余头;渔业养殖120多亩;手工业(小板凳加工)50多户;外出务工人员400多人.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我村的基本设施有办公楼两层12间(活动室2间、计生服务室2间)。 |
张圩村 |
张圩村位于泥河北岸、潘贺路以南,占地面积约3416亩,原有耕地3096亩,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因本村是采煤塌陷区,大部分土地都不可以耕种。故现有可耕地407亩。 辖六个自然村(夏前、夏后、老庄等)。现人口2318人,其中党员55人,预备党员2人。张圩村的有利条件就是沉陷的1000多亩水面很具有利用价值,可以做为一个很好的开发资源。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级文明村的标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完善农村基础实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和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管齐下。 |
潘集村 |
潘集村位于潘集镇中心,面积8.3平方公里,三个自然庄,13个村民组,耕地2959亩,现有人口共2864人,三个党小组,62名党员。 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项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开展顺利。我们在抓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同事,利用占街头的地理优势,鼓励群众经营个体户。目前,我村的个体经营户发展到320家,村两委协调潘北矿、创大公司等多家单位企业,积极推荐我村剩余劳动力到其所在地务工,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力争在2009底,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 近年来,我村共修生产路渠2600多米,修建路桥6处,使农民耕作更加方便。目前,我村培养了致富带头人138名,致富能收1200名,养殖户12户,种植大户19户,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修建垃圾池10处,环卫工人2名,每天打扫一次,确保村内卫生的整洁。 |
朱庄村 |
朱庄村位于潘集镇境内东部,潘北矿东侧,距镇政府东4公里处。南连田集街道杨圩村,北邻王圩村,东与泥河镇谢街村相连,西面是潘杨村。东西宽2.3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5.5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70户,2198人。拥有土地4177亩,外出务工人达1500人,输出率达30%,计划生育达标率在96%以上。现有党员38人,7名村干部,村干部平均年龄44岁左右,是一支素质较高、作风正派,思想先进的村级干部队伍。 朱庄村现有2个水泥预制厂和1个生态养猪厂,就地转移劳动力70名。2007年初发展一个朱国富生态养殖厂,目前二期工程完工,正在启动三期工程,总投资在100万元左右。 朱庄村地处潘北矿与潘东公司两座大型煤矿的采煤区,依靠搬迁规划新农村建设,小李庄新村已建设形成,潘北新村正在建设中。 |
左王村 |
左王村系2010年底全县村级区划调整中由原左王村和左王街道党支部合并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和筹备组,位于潘集乡北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共辖6个村民组,耕地2400亩,居民3900人。201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1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80万元,粮食总产量1200吨,油料产量30吨,肉类总产量15吨,水产品产量10吨;人均纯收入4300元。 左王村近年来在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依托政策,抢抓机遇,在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现全村已形成以商贸、粮食和杂交食用藕种植等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同时,涌现出以刘本福、李宏树、王多根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能人大户和先进典型,他们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
东湖村 |
东湖村位于潘集镇东北部,与蚌埠市怀远县接壤,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0亩,6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共有255户1338人,其中,五保21人,低保19人,残疾18人,退休老党员干部17人。 农民收入来源除农业种植外,主要靠外出打工,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 村党支部共设党小组6个,现有正式党员43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村支两委共有8人,村干部平均年龄46岁。 |
李兴村 |
李兴村位于潘集镇最北部,面积2.5平方公里,土地5318亩,总人口2856人,村党员63人,村民代表52人。我村的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农业。 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扶持经济型农业,使我村的广大群众早日致富,经济发展加速提升,早日使我村的人民群众达到小康生活。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在有序建设,今年5月修好圩前到程刘的水泥路,先后修建了各村民组的机耕路,各组的水利设施也进行了维护。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