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淮南市 >> 潘集区 >> 芦集镇 >> 罗集村

罗集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罗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集村简介

  罗集村:位于芦集镇西北5公里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406104 232000 -- 查看 罗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罗集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罗集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特凿社区

  特凿社区简介   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特凿社区始建于2002年6月30日,座落在潘集区芦集镇南侧1公里,中煤特凿集团淮南工程处院内。辖区居民住户957户,居民总人口2017人。分5个居民小区,12个居民小组。特凿社区占地面积为1444平方米,办公室共12间360平方米,设有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居民学校、老年活动室和健身房等。社区共有工作人员8人。   特凿社区自2003年至2010年间,先后连续3次荣获淮南市文明社区;淮南市青年文明社区;淮南市星光计划示范社区;淮南市“平安家庭”示范社区;淮南市老年人协会示范社区;安徽省廉政文化进社区试点社区;安徽省“平安家庭”先进示范社区;潘集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等称号。国家民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领导多次到我社区调研。《安徽工人日报》、《淮南日报》、《淮北日报》多次进行宣传报道,新华社记者进行过专题采访。   

庙后社区

  近年来,社区成员勤政苛俭自律爱民,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引进外资惠农的道路。   社区在各级领导的领导下从中长远利益着眼,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引导全全社区干群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种植业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科学规化,规模发展,注重效益的原则,以作物布局调整为手段,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同时,养殖业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大力发展近农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另外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多渠道向外输出劳动力,并有针对性的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外出打工使一批务工农民长了见识,学了技术,增加了收入,纷纷返社区   办厂兴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潘三西社区

  潘三西社区:位于潘集区芦集镇东北方。  

荣庄社区

  荣庄社区位于芦集镇北部,芦集电管所的东部;现有居民人口3286人,12个居民小组,1213户;社区组织机构健全;设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民兵营、妇代会、共青团、关工委、治安调解委员会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站,警务工作室硬件设施完善,拥有多功能的社区服务(大厅)中心。   荣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由7人组成;设支部书记1人、副书记1人、居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大专学历4人;高中2人;初中1人,平均年龄45岁;现有0党员49名,(其中;男党员46名;女党员3名),为了日常的管理和学习,划分六个党小组。   社区党组织从党员的实际和发展需要,遵循“需要、合理、易行、高效”的原则,按照岗位与职责的设置”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了:科技致富岗、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带岗、纠纷调解岗、治安巡逻岗等,鼓励社区党员结合自身的特长申报岗位,经党组织择优选配,确定八名无职党员上岗。   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社区两委坚持发展经济为目标,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改变了过去经济基础差,发展缓慢的漂浮现象,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好评。1,完成了四个搬迁期水泥路、下水道工程;2,为了丰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兴建了37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3,分别在社区主要道路按照路灯、网络监控装置。    社区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两委班子的职责,制定了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精神以及省、市、区文件。社区配套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都能较好的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履行各自的职责,充分发扬民主,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继续以“双培双带”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队伍相结合,培养和壮大实用人才队伍,深入扎实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发展能手和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先后培养6名同志,通过支部大会无记名投票接受为中国0正式党员,2名同志成为预备党员,2名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   荣庄社区近三年来受到区级以上表彰的有;2010年度区“清洁乡村,美好家园”工程“先进村”;2010年度淮南市第四届“文明社区”;2011年度潘集区首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社区”;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社区;2011年度潘集区“五星级党组织”;2011年度淮南市第五届“文明社区”;2012年度潘集区“清洁乡村、美好家园” ,“五星级示范点”;2012年度淮南市妇女联合会“平安家庭示范社区”。   

董圩社区

  董圩社区坐落在芦集镇镇府背面,北靠潘三铁路,东至芦贺路,西至镇中心路。社区总户数726户,人口1798人。下有2个自然庄,7个村民小组。党员32人,3个党小组。由于采煤塌陷不能居住,已搬迁人口1393人。   近年来,村成员勤政苛俭自律爱民,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全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引进外资惠农的道路。   村在各级领导的领导下从中长远利益着眼,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引导全村干群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种植业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科学规化,规模发展,注重效益的原则,以作物布局调整为手段,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同时,养殖业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模发展.大力发展近农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另外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多渠道向外输出劳动力,并有针对性的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外出打工使一批务工农民长了见识,学了技术,增加了收入,纷纷返村办厂兴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潘三东社区

  潘三东社区基本概况   潘三东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社区总面积0.8平方公里,总户数3360户,总人数10890人。社区共5个居民小区,分5个居民组,党支部由5人组成,下设3个党小组,居委会工作人员10人。辖区有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煤矿、潘三电厂、潘三实业公司、潘三物业办、潘集区潘三中学、潘集区第五小学、潘三医院、蓝天商厦等企、事业单位和近百家商业网点。   居民居住集中,住房布局合理,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完善,成立了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灾害评估领导小组以及一系列的配套组织13个,同时相应地制订了职责、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避灾自救能力,增强减灾意识,普及减灾知识,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以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目的,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几年来,社区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居民对社区减灾状况满意率达98%。  

叶集村

  叶集村共有人口1788人,分成十个村名组,六个自然庄,六个自然庄分别是:盛庄、南李、叶集、王庄、潘庄、水牛王。现有可耕地2747亩,全村的经济主要靠可耕地.   2011年8月28日,叶集村三年换届选举出新的村支两委,新村委会的工作指导思想是:高兴-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精神,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的要求,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道德素质,促进叶集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村民向小康目标勤奋努力,与时俱进。   

李盟村

  李盟村位于芦集镇西北部,全村共有人口2594人,土地3585亩,共有8个自然庄,9个村民组,村干部6人,生产组干部17人,党员46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各生产组间交通便利。   

梁庙村

  梁庙村地处芦集镇西侧,现有人口2932人,耕地4500多亩,集体经济薄弱,现有党员58人,党总支一个,党小组3个,15个村民组。   

秦圩村

  秦圩村位于芦集镇的北边,总占地面积3336亩,总人口2874人,共有8个自然庄,29个村民组,党员代表71人,村民代表56人。今年来,村两委围绕强村富民这一目标,我村确定了设施栽培,畜牧养殖两大主导产业,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努力增加收入。我村建成市级达标上规模的蔬菜大棚一个,占地300亩,另有46户蔬菜大棚农户,种植了西红柿、豆角、辣椒、西瓜等各种绿色蔬菜瓜果,年利润80万元。我村还建成省级达标养猪场一家,总占地面积76亩,引进种猪100头,母猪600头,仔猪3000头,肥猪5000头,年利润达150万元。除此之外,我村有2个养鸡带头人,前西组养鸡专业户秦东平养种鸡6000只,年利润12万元,圩里组养鸡专业户秦克超养蛋鸡5000只,年利润10万元。除了他们两人,村里还有胡春雷,秦士芳等一批致富能手,他们不仅自己富了,而且还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给秦圩村的经济发展带了好头。   

戴楼村

  戴楼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戴楼村位于潘三矿以南,潘谢公路、三号井路、环矿路经村而过,人口2439,共560户。全村4个自然庄,下设13个村民小组。耕地1538亩,以粮食蔬菜等主产作物种植为主,同时大力发展酥瓜特种农作物的优势。目前,全村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三通建设,但总体来看,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偏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近年来,为了加快戴楼村得经济发展步伐和尽快实现强村富民这一目标,我村积极开发特种作物的优势,于2008年8月18日成立了“淮南市潘集区芦集镇戴楼村蔬菜瓜果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有社员86户,固定资金达170万元。并注册“金乡”酥瓜商标,并计划建立86栋永久性钢架示范大棚基地,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时间安排、统一回收储存,分期分批上市。充分利用本村的地理位置和种植技术的有利条件,引进合作伙伴,真正形成戴楼千亩蔬菜基地,使村民收入翻倍。   二、基层组织建设   戴楼村共49名正式党员,分为5个党小组。新上任两委成员5人,在村书记金希标和村主任杨秀理的带领下,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村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创新,党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党员在农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大部分党员都能充分发挥0员的先进性,在生产与生活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许多农业生产能手也被吸收到党组织,通过思想武装与技能培训,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带头,带好头。   

石集村

  石集村:位于芦集镇西3公里处。  

芦集村

  芦集村位于芦集镇东南隅,东与姚幸村相邻,南与凤台县相邻,西与桥西相邻,北与代楼村相邻。6个自然庄,17个村民组, 672户,2592人,耕地3383亩,党员73人,村两委班子成员9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南洼鱼塘承包,每年有31000元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6350元,属典型的农业村。    2012年以来,我村加强党组织建设,以争创“五星级党组织”和“五好党支部”为契机,强化“六大载体”建设,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执政和为民服务能力。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美好芦集”这个目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2012年被潘集区授予 “清洁乡村美化家园”二星级村,被镇党委授予“四星级党组织”。    村支两委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经济发展铺路的原则。扎扎实实的为村里办了六件大事,一是修建了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村民文化娱乐设施;二是建设了自来水二期工程,修建了1800米下水道,安装了42盏太阳能路灯;三是解决了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修建了东金庄自然村、13队和芦南路的道路,两座机站和东西街下水道工程;四是发挥南洼渔塘自然条件优势,对外发包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利用五万元选派发展资金扶持本村养猪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六是推动特色食品老芦集绿豆圆子做大做强。   

城北村

  城北村位于潘集区芦集镇中部,辖陈庄、罗庄、老郢、孟庄、新庄、余庄、葛庄等七个自然庄,芦集镇政府坐落在我村。潘姬公路(1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人口1872,有10个村民组,43名党员,村干部两委班子配备齐全,村干部综合素质较高。   村党员活动室扩建起于2009年,村农家书屋已于2010年7月建成使用,供村民随时借阅,各类硬件设施基本齐全。村医疗室已新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各自然庄基本实现通水泥路,村内公共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本村耕地2584亩,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为主,有少量旱粮,肉鸡年出栏达3万只。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5400余元,社会救助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保障了 “五保户”4户和“低保户”26户的基本生活水平。   近年来,我村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镇党委、政府总体部署,紧扣“加快发展、富民强村”这一主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特色农业、科教兴村、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工业上,为镇政府提供土地,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农业上,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酥瓜种植和大棚蔬菜,改变村民的一麦一稻模式,全村流转土地1000亩;商贸上,积极完善商业街道和农贸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市场壮大;小城镇建设上,加大城镇建管力度,加大对乱停、乱放、乱设摊点等整治力度,逐步提高绿化、亮化、美化水平,逐步把街道建设成为靓丽的景观大道。同时,按照“六清理、五改、三绿化、一建立”要求,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村两委班子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根本原因是发展不足,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加快发展”。全村上下必须改变农业大村、城镇郊区等与贫穷、落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的负面形象,必须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必须形成与先进地区全面接轨的体制机制。必须要保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干劲,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拼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韧劲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闯劲。必须要自我加压,打造村级特色,努力形成品牌。   

戴庙村

  芦集镇戴庙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班子建设为核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内容,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全村共480户,2160人,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纯收入6740元。戴庙村现有两委班子成员9名,其中有2名女同志。戴庙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村党总支成员5人,有党员67名,男56名,女11名。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是种养殖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2011年全村在戴广领书记和胡德银主任的带领下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经济发展方式由小麦、水稻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导调整为以种植酥瓜、土豆经济作物为主导产业。戴庙村被纳入到全省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中来。   近年来,戴庙村党总支认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战斗堡垒的作用,使该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2009年荣获区级2007-2009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0年荣获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荣获区级五星级党组织称号,2012年荣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称号、区级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标兵称号,2013年荣获区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戴庙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团结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2012年制定环境整治包保责任制度、新建14个垃圾池、配备专人负责垃圾清扫与清运工作,修建环村道路5600米,修建6000多米下水道和清淤52200土方河塘河道等,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促进了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葛楼村

  葛楼村:位于潘集区最西北处,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分为5个自然村,总人口2785人,户数571户,耕地面积3464亩。  

罗集村

  罗集村:位于芦集镇西北5公里处。  

桥西村

  桥西村:位于芦集镇东南2公里处。  

姚幸村

  姚幸村:位于芦集镇东大门和潘集镇、田集街道、架河镇相邻。全村现有人口2550人,9个自然庄(老南郢、高田李、李圩、董庄、老家、西南庄、姚庄、吕庄、幸庄),12个村民组,耕地3057亩。  

王桥村

  王桥村原先位于芦集的西北部,北与贺疃相邻,西与关店相邻,由于受塌陷的影响,现已搬迁至芦集政府南部,位于芦凤路两侧,地理位置优越。村总人口3183人,是芦集镇人口最多的村,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4350元,耕地总面积5064亩,辖8个自然庄,15个村民组。全村实际划为董圩、董王桥、条张、前后李、石庄五个大片,目前石庄片因不属同一矿采区未能搬迁。   自搬迁以来,村干部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率先投资修路,现在道路基本修建完成,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初步实现了“户户通”。同时我村于今年六月份投资近10万元对小黑河进行清淤和开宽,解决了前后李、董圩、石   庄3000余亩地的灌溉和排涝问题。   近年来,王桥村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广大村民群众,努力践行“-”重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开头,勇于创新。在学习制度上,组织党员学理论、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综合能力。在组织制度山,充分组织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使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为了积极培育下一代,真正做到关心下一代,王桥村建立了儿童活动中心,还在不断探索建设“村校共建家长学校”,目前,村部已经开设了两次培训班,积极组织学生家长到村上课,由芦集中学的教师担任主要授课人。实践证明,我们村的家长学校开办的很成功,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但我们村干部两委班子在前进的步伐中也认识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对此,我村将不断加快发展力度,克服困难,争创佳绩,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罗集村特产大全




罗集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