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村位于架河镇西南部,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3878人,现有六个村民组,三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23亩,其中水田976亩,旱地3047亩。全村设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人数4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武庙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共谋发展。
武庙村两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积极向上级各有关部门反映,多方争取资金,2009年至2010年,全村共完成了了村级水泥道路硬化5000米,修建防渗渠10000米,桥涵闸143处,修建沼气池45个,垃圾池38个改厕120个,完成我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使村民喝上了放心水。2010年,我村筹集资金修建了村级卫生院一所,做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如今,全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406105 | 232000 | -- | 查看 武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家村 |
前家村位于架河政府驻地,占地560000平方米,全村辖老圩、前家、孙庄、新庄四个自然庄,共有13个村民小组,全村1748口人,耕地面积1523亩。前家村是架河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有田集电厂、矿务局机厂、矿务局装配中心等大中型企业。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劳动输出、农作物等,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
苏涂村 |
苏涂村概况 苏涂村位于潘集南部、淮河以北,有人口3322人,耕地面积3209亩(其中六方湾地有2000余亩),人均耕地0.97亩,自然条件相对薄弱。村主要农作物为一麦一稻,经济作物为西瓜和花生(主要产在湾地)。201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全村共6个自然庄,13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全村共有正式党员64名〔其中男党员59名,女党员5名;60岁以上的24名,60岁—40岁的27名,40岁以下的13名;预备党员3名(2013年3月到期)〕,村民代表54名,党员和村民代表交叉任职9名。 村里共有困难户50户(其中,吃低保31户),五保户15 人/户(其中入敬老院集中供养的7人/户,其余8人/户分散供养)。 2011年8月的换届选举将现任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民选上来。由于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较为贫困,组织上于2012年5月7日由市委办公室下派支辉同志到该村任-。 目前,在下派书记的带领下,现在的村支两委班子工作状态积极主动,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全村各项事业正在稳步推进。 |
武庙村 |
武庙村位于架河镇西南部,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3878人,现有六个村民组,三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23亩,其中水田976亩,旱地3047亩。全村设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人数4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武庙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体村民共谋发展。 武庙村两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积极向上级各有关部门反映,多方争取资金,2009年至2010年,全村共完成了了村级水泥道路硬化5000米,修建防渗渠10000米,桥涵闸143处,修建沼气池45个,垃圾池38个改厕120个,完成我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使村民喝上了放心水。2010年,我村筹集资金修建了村级卫生院一所,做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如今,全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
新圩村 |
新圩村位于架河镇政府南边,辖3个自然庄(前乡、金牌、新圩),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770人,总耕地面积3700亩,其中湾地2100亩。全村有5个党小组,74名党员,在职村干部7人,其中女干部1人。境内有田集电厂和两家民营企业,群众主要收入为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 |
杨集村 |
杨集村地处沿淮,位于淮河北岸,架河镇东南部,东与本镇泥集村和小郢村相邻,南依淮河大坝,西与新圩村接壤,北靠田集电厂,平芦公路和淮阜铁路线穿境而过。全村共有杨集、前郢、陶圩、后陶、李郢、陶新、后郢七个自然庄,556户,总人口2603人,总面积416.6公顷,其中耕地207公顷,占总面积的49.7%。人均耕地1.2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可靠,是架河镇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我村在书记李桂良,主任苏尚坡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全村有4个党小组,党员数46人。村两委干部有7人。杨集村村委班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将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排在镇前列。 近两年来,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创建文明生态村要求,我村高度重视,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创建活动。经过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生态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完成沼气池建设工程;认真抓好改水改厕任务;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杨集村通过文明生态性建设,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也越来越好的发挥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村上下正处在大发展,大跨越,大和谐的良好局面。 |
泥集村 |
泥集村简介 泥集村位于架河镇东部,全村总人口1768人,现有一个自然庄和八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040亩。全村设有一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39名。近年来,泥集村两委班子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为促进泥集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泥集村两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共完成了了村级水泥道路硬化1800米,泥集街道下水道治理400米,修建防渗渠3600米,修建沼气池20个,垃圾池30个,改厕60个。2010年,我村筹集资金新建了村办公楼,村妇检室,修建了村级卫生院一所,做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 坚持科学种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我村以的西瓜、玉米等优质农产品为主线,鼓励扩大养殖户,充分发挥泥集街道优势搞活市场,带动泥集商业,逐步发展并形成规模,促进泥集村经济快速发展。 |
小郢村 |
小郢村位于架河镇东部,全村辖区小郢、张郢两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178人,党员22人,设三个党小组,村党支部由4人组成,书记一名,组织委员一人,支部委员两人。全村耕地面积1378.6亩,其中水田502亩,现阶段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传统农业。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开拓创新,推进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共修建了村级水泥道路1500米,修建防渗渠4200米,桥涵闸64处。2010年,我村筹集资金修建了村级卫生院,修建垃圾池23个,沼气池40个,改厕80个,现在全村卫生环境日新月异,有效的改善了村容村貌。 坚持科学种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现阶段我村的西瓜种植逐步形成规模。2010年通过媒体传播,销售效果良好,2011年,预计我村西瓜种植面积将超过300亩,初步形成西瓜种植特色产业,为我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
瓦郢村 |
瓦郢村位于架河镇最东部,全村分为瓦郢、后拐、吴岗3个自然庄10个村民组,共有342户,总人口1365人,全村耕地面积1536.9亩,其中湾地920亩,村内有一个自办灌溉站。目前有26名党员、32个村民代表,两委成员共6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里没有企业,属于纯农业村,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收入,长年外出务工人员有400余人,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加强基础建设、推动产业调整,带领群众在致富道路上不断前进,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项目争取等方式筹集资金完成本村道路、渠系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二是引导群众调整种植模式在湾地种西瓜,每年优质西瓜种植面积达六百余亩,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三是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建成连片钢架大棚85个,今年有农户种植金针菇20万袋,有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和酥瓜,预计产值60万元。 |
先丰村 |
先丰村地处架河乡西北部,全村辖4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2757人,605户,土地195.1公顷。村两委基本健全,领导班子工作认真,积极进取,对村里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至2010年,先丰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村人兢兢业业的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先丰村的各项工作在全镇都排在前列,三年来为全村四个自然庄修建水泥道路3000多米,改造三个就村庄,清理庄内污水沟11条,修建卫生厕所320座,垃圾池40多个。村内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卫生美化,住房亮化,新农村建设效果基本显现。 近三年,在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中,在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先后有先丰现代农业园、国家级土地治理、农业开发等项目落户我村。 这些项目的落户,使我村的农田水利、生产道路的硬化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变了过去的劳动模式,促进了我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收入的提高, 为我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
王圩村 |
王圩村隶属架河镇管辖,全村位于全镇中西部,南邻淮河,曾是架河镇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全村耕地面积3440亩,水田2940亩,旱地1000亩,人均土地0.96亩。全村共沟东、沟西、门东、后庄户4个自然庄,23个村民组,860户,共4086人,土地资源丰富,大部分村民从事农业或与农业相关副业,失地农民中大多数都是从事第三产业,人均年纯收入3000左右元. 村内农业基础好,环境优美,道路通畅,全村人口居住集中。村委会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两层办公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村内主要干道设有集市,近50间门面房对外承租,为村民提供经商创业服务。 2008-2011年,村内陆续建立了信息网站、远程教育站点、妇女之家、为民服务代理点、“农家书屋”等,在各方面完善村民生活。 王圩村两委共9人,全村共有4个党小组,党员51名,预备党员5名。全村村民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王圩村和乡镇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上级政府的多次表彰。 |
淮北村 |
淮北村位于架河镇西部,与凤台相邻,与王圩集市相离2公里。全村辖代岗、西庄、李岗、曾王、徐王、圩南、皇岗七个自然村,4个片。淮北村总人口3774人耕地面积3640亩,其中水田2000亩,旱地1640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组织建设: 全村共有党员73人,8个党小组,村支两委配备健全:支部四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组织委员一名,文书一名,村委会主任一名,村委会成员两人,大学生村官一名。近些年来,每年都会发展2-3名积极分子,党员的发展严格按照党章要求,以发展年轻、有知识、有能力、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人为主,大大充实了党员队伍。我村积极组织党员观看学习远程教育节目,并开展座谈会,交流观看心得,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最大效能。 经济发展: 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力量,推进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我村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修建了一个老年文化娱乐中心,一条4000多米的水泥路,重点进行卫生治理两个自然庄。 近年,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目的,发展现代农业,我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目前我村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另外,我村还扶持了一批养殖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做好劳务输出,保障劳动力的合理利用,为村民增收提供助力,确保我村经济稳步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