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村地处吕寨镇的西南部,距离吕寨集约7公里,与谢集乡的高集村接壤。该村辖17个自然村,1100户,4862人,耕地面积4988亩。
多年来,杨庄村“两委”班子求实奋进,扎实苦干,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三条柏油马路把绝大部分村庄联系在一起。村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规范,运行正常,各项工作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
杨庄村是我镇果树栽培重点村,其余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拟定如下规划:
一、依托蒲庄园林场,拟发展果树栽培1000亩,农民增收400万元。
二、利用靠近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年创收入300万元。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肉牛存栏500头,年人均增收300万元。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杨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221106 | 236000 | -- | 查看 杨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吕寨村 |
吕寨村地处临泉县东南边陲,省道S328线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有11自然村, 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160亩,农业人口4400人,其中劳动力2640人,流动人口985人,总户数1160户。是我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画家吕霞光先生的故乡。 该村多年是春季甜叶菊和延秋辣椒基地,蔬菜种植已成为该地的第一产业,80%以上的农户从事大朋蔬菜种植,现有大棚辣椒160棚,蔬菜产业收入占到群众收入的70%以上,棚均效益达5000元以上,该村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走在全镇乃至全县的前列,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吕寨村生产的“吕大寨”牌无公害延秋辣椒,已通过国家级认证,属独具地方特色产品,该产品个大、肉厚、质脆、辣味适中,产品远销、俄罗斯、尼伯尔等地。独具地方特色产品,深受广大城乡居民青睐。 蓄牧业:多年来吕寨村把蓄牧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拥有存栏20头以上10多户,拥有大型养鸡场3个。每个都在1万只以上,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5个。猪场从小到大,滚动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万,今年新投资50多万,从江苏等地引进了良、杂小猪等新品种,成猪直销广州等地。从2003年开始,养猪场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养殖,现发展了30多户,并成立了养猪合作组织,今年预计合作组织农户共可获纯利100余万元,由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生猪养殖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目前,吕寨村成立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了提高生猪成活率,吕寨村不惜重金从外地请来畜牧专家、教授讲课,科学管理猪场。吕寨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蒸蒸日上。 |
任庄村 |
任庄村地处吕寨镇北面,紧临吕寨村。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该村有12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649亩。农业 人口4410人,其中劳动力2650人,总户数914户。在吕寨镇,任庄村的经济发展处在前列。 该村的种植业,主要以蔬菜大棚为主。常年都有辣椒,番茄,黄瓜,茄子,小白菜等蔬菜出售,被荣为吕寨镇人民生活的“菜蓝子”。 任庄村在养殖业方面发展也很突出,目前全村拥有大型养鸡场5个,养猪场2个,养鸽场1个,任庄村的养鸡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蛋、孵化、雏鸡、再养成肉鸡或蛋鸡的循环养殖模式。特别是该村的“小武种鸽养殖场”更具特色,在皖西北是规模最大的养殖基地。该村为此成立了任庄村养殖协会。任庄村党总支下的一个支部改为任庄村养殖支部,依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广大群众的养殖热潮,为任庄村的群众早日实现小康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
陈小寨村 |
一、行政村概况 陈小寨村位于吕寨镇东北角,北于土陂乡交界,南距省道S328线2公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我村共有人口6133人,1386户,党员75名,共辖22个自然村,47个村民小组,拥有耕地面积6033亩,现有劳动力3000多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口占总人口的60%。 二、经济发展情况 陈小寨村广大干群在吕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工作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苦干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促进了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农业方面,我村着力强化“三农”工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立足区域技术优势,形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黄豆、高梁、玉米、红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油菜、甜叶菊、花生、南瓜、辣椒等,其中甜叶菊1000亩,南瓜280亩,大棚辣椒800亩。南瓜采取规模化种植,技术化栽培,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所产“密本南瓜”,别名“黄皮南瓜”,糖度和粉度都高于普通南瓜,成熟后为黄皮红肉,口感好,味道香甜,销路畅通。“吕大寨牌”延秋辣椒皮薄、肉厚,味道鲜美,远销多个省市,成为我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给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畜牧业方面,我村拥有大型养鸡场一个,村党总支委员民兵营长张从林,拥有中型养鸡场一个,集鸡蛋供应、鸡苗培育为一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向周围群众宣传养鸡技术和方法,带动村民规模化养殖,成为我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是我村“双培双带”的代表。另有小规模养猪、养鸽、养牛场若干,畜牧业成为我村村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 (3)乡镇企业方面,我村村民吴大超在外地打工多年,学习技术,回家乡创业,开一家涂料场,经济效益良好,对我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村“两委”领导班子 我村“两委”换届工作八月份结束,领导班子除新增选一位妇女代表方志侠外,其余人员不变。村党总支书记吴春涛同志思想先进,充满活力,领导组织能力出众,极富创新精神,有思想有能力。村委会主任陈怀会同志担任我村村长20多年,群众基础深厚,影响力大,基层工作经验极其丰富,协调处理问题周到缜密。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积极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任务,及时解决群众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 |
陈楼村 |
陈楼村地处吕寨镇东北部分别与土坡乡李集村、滑集镇王香铺村接壤。该村辖17个自然村,1074户,4406口人,耕地3836亩,劳动力2644个,陈楼行政村南部紧邻省道328线,环镇路有近3公里的路段经过该村,有较好的交通区域优势,是吕寨镇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是甜叶菊生产基地。村“两委”干部紧紧围绕本村的甜叶菊特色产品做大做强甜叶菊生产大文章,成立了甜叶菊生产销售协会,同时,抓好农户养殖业发展,现有“皖北种兔养殖场”、“雨中情生猪养殖场”等。 一、大力发展良种种植,力争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20000头,肉牛存栏500头,户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三、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力争达1000亩,年创收入400万元以上。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谷河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李老村 |
李老村地处吕寨镇西部,东边紧邻吕寨村,西边与化集镇接壤.全村有12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人口4630人,劳动力2779人,现有耕地3857亩。省道328线横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沟南支部与沟北支部。在总支书记李德军同志的带动下,全村近70个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李老村是吕寨镇养牛示范村,2006年成立了养牛协会现有养牛养牛示范户12家,规模养牛场2家。同时发展甜叶菊生产,2个特色产业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村“两委”班子年富力强,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意识,是吕寨镇发展经济领导村,在计划生育、党建工作、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中都是先进村。 李老村是全镇经济发展示范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产品,拟以下发展规划: 一、大力发展甜叶菊和大棚蔬菜种植3000亩以上,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二、大力发展养牛业,以养牛协会为依托,确保全村肉牛存栏600头以上。 三、实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周大庄村 |
吕寨镇周大庄村辖19个自然村,1449户,人口6997,耕地4820亩,劳动力4198个,周大庄村是全镇第一个实现“村村通”工程的示范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以生产延秋辣椒和其他大棚蔬菜为主导产品。村“两委”班子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发展高科技蔬菜大棚生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经济收入,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模范村。 一、大力发展良种种植,力争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20000头,肉牛存栏500头,户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三、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力争达1000亩,年创收入400万元以上。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周大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五岳村 |
五岳村在吕寨大区时是五岳小乡,撤区并乡后成为五岳行政村,现在的五岳村是由原来的五岳村与韦庄村合开而成的,处在吕寨镇的西南部,周边分别与周大村、谷河村、高堰村、杨庄村接壤。五岳村辖18个自然村,895户,人口4352人,耕地4457亩。 五岳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多年来不断强化服务观念,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两横一纵三条油路,使五岳村的交通十分使利,计划生育工作多次受到吕寨镇党委政府表彰。 五岳村是我镇良种示范区基地,村民多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领,拟定如下规划: 一、大力发展良种繁育,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20600头,肉牛存栏500头,户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三、成立收购协会,扩大规模2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四、抓好新农村建设,使五岳村建设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杨庄村 |
杨庄村地处吕寨镇的西南部,距离吕寨集约7公里,与谢集乡的高集村接壤。该村辖17个自然村,1100户,4862人,耕地面积4988亩。 多年来,杨庄村“两委”班子求实奋进,扎实苦干,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三条柏油马路把绝大部分村庄联系在一起。村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规范,运行正常,各项工作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表彰。 杨庄村是我镇果树栽培重点村,其余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拟定如下规划: 一、依托蒲庄园林场,拟发展果树栽培1000亩,农民增收400万元。 二、利用靠近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年创收入300万元。 三、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肉牛存栏500头,年人均增收300万元。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杨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高堰村 |
高堰村地处吕寨镇的西南部,距离行政中心约有8公里,是吕寨镇的最边界,该村的南面与阜南县的方集镇接壤,西面与本县的谢集乡高集行政村为邻。高堰村辖18个自然村,1023户,人口4731人,耕地4610亩。 高堰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多年来不断强化服务观念,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一横一纵两条油路,使高堰村的交通十分使利,高堰集生意兴隆,群众安居乐业。 高堰村是我镇良种示范区基地,村民多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领,拟定如下规划: 一、规范交易行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交易环境,使高堰集上人口达到1000人以上。 二、大力发展良种繁育,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20600头,肉牛存栏500头,户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成立收购协会,扩大规模2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五、抓好新农村建设,使五岳村建设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谷河村 |
谷河村处在吕寨镇的南部,距离吕寨集约5公里,该村的南边隔谷河与阜南县的方集镇相望。谷河村下辖14个自然村,931户,人口4419人,耕地6315亩,是我镇的一类村,多年来各项工作一直位于我镇先进行列,村两委班子团结求实,拼搏进取,经济发展,民风纯朴,干群关系融洽,计划生育、殡葬改革、信访稳定、综合治理等工作受到我镇党委政府表彰。 谷河村是我镇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示范村,村民多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通过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合理引导,拟定如下规划: 一、大力发展良种种植,力争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生猪存栏达到20000头,肉牛存栏500头,户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三、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力争达1000亩,年创收入400万元以上。 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谷河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夏庄村 |
夏庄村地处吕寨镇的东南边陲,吕寨镇是临泉县的东南边界,而夏庄村又是吕寨镇的东南边界,与阜南县会龙乡的会龙村接壤。夏庄村由原来的谷庄村与老夏庄村合并而成的,地界南北狭长近4公里,辖29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耕地6767亩,1442户,人口6780。夏庄村地处韦河及谷河滩,地势低洼,水草丰美。夏庄村“两委”抓住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特别是长毛兔,肉用羊及黄牛等年出栏量达上千只(头)给该村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夏庄村是我镇的一类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扎实苦干,村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干群关系融洽,柏油马路连接所有村庄,各项工作名列前茅。 夏庄村是我镇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示范村,通过合理,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拟定如下规划: 一、大力发展良种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二、成立养殖协会,大力发展养殖业,使肉羊存栏达到20000只,肉牛存栏500头,户均收入达两万元。 三、成立收购协会,扩大规模户1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四、按照新农村建设,使村庄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