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楼村位于临泉县关庙镇城镇北,西北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贾岭乡交接,总人口5359人,总户数1658户,耕地面积6200亩,11个自然村,人均收入3145元。近年来,杨楼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办企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田平整成方,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丰产方,村庄建设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杨楼村利用一块占地近5亩的废耕地投资近35万元,将这一废地变为宝地,在上面建成了杨楼村健身广场,该工程设置在村农业观光区,这里既有风格迥异的农村别墅群,又有视野开阔的农田保护区,还有道路宽畅、河水清亮的休闲场所。此健身点设有两块标准篮球场,两副小篮板,一个乒乓室。健身器材,健身路径配套齐全,每天晨(晚)练的村民达200多人,自2008年建成以来,已在此举行过多赛事,真正达到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效果,群众自豪地称之为“村民小公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221120 | 236000 | -- | 查看 杨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老家村 |
刘老家村:位于关庙镇南部,临近S102省道,辖7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89户,5400人,全村耕地面积6200亩。 |
茶棚村 |
茶棚村:地处关庙镇东南部,东部北部与鲖城镇接壤,西邻刘大楼村,南邻毛明村,全村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距县城30千米。全村辖4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156户,462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872亩。 |
韩营村 |
韩营村:地处关庙镇西北角,与河南省项城市接壤,距国道106仅5.5公里,距安徽省道S102线3公里,下辖韩营、牛庄、涂庄、赵庄、付庄、李朝仕等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073人,耕地5150亩。 |
彭马庄村 |
彭马庄村地处镇政府东南约1.5公里,群众主要居住在S102以南,辖6个自然村,1026户,3784人,耕地3936亩。 全村共有党员61人,设立总支1个,支部两个,无职党员43人,设岗不定责32人。党员整体素质高,团结进取,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彭马庄村经济发展迅速,在村总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立足本地,周地制宜,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已形成有其本村特色的发展模式,以特色西瓜种植、营销为龙头,以规模养殖黄牛、生猪为辅,带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全面发展,2010年人均纯收入3130元。 彭马庄村人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高举-理论、“-”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力争早日把彭马庄村建设成为富、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关庙村 |
关庙行政村位于皖豫两省接合部,隶属临泉县关庙镇,是镇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县城33公里。西南都与河南省相邻,-营村 。辖 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7120人,总户数1360户,耕地面积5700亩。 近年来,关庙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办企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庄建设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连年被市、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称号。 |
杨楼村 |
杨楼村位于临泉县关庙镇城镇北,西北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县贾岭乡交接,总人口5359人,总户数1658户,耕地面积6200亩,11个自然村,人均收入3145元。近年来,杨楼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办企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田平整成方,全部建成旱涝保收的丰产方,村庄建设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整洁优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杨楼村利用一块占地近5亩的废耕地投资近35万元,将这一废地变为宝地,在上面建成了杨楼村健身广场,该工程设置在村农业观光区,这里既有风格迥异的农村别墅群,又有视野开阔的农田保护区,还有道路宽畅、河水清亮的休闲场所。此健身点设有两块标准篮球场,两副小篮板,一个乒乓室。健身器材,健身路径配套齐全,每天晨(晚)练的村民达200多人,自2008年建成以来,已在此举行过多赛事,真正达到了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效果,群众自豪地称之为“村民小公园”。 |
魏营村 |
魏营村位于临泉县关庙镇西北方向,处在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本村辖6个自然村(魏营、姚寨、师寨、朱庄、侯营、张庄),其中姚寨自然村是关庙镇辖区内的三个集市之一。本村总户数1260户,总人口5399人,耕地6001亩,党员86人,其中女党员6名。 该村总支注重抓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够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开展“三学三带活动”,认真开展“1234”工程活动,抓好党员联系户工作,认真实践“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把一些有致富本领的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集中人。 经济特色:一是养殖业。本村蛋鸡养殖户,拥有固定资产4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蛋鸡存栏20000只,年创利润2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蛋鸡养殖户38家(存栏500只以上)。养猪大户,年出栏肉猪在百头以上,这些养殖户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许多农户在他们的带领下富了起来。二是商业、加工业。村辖区内有一农贸集市,日成交额达60万元。尤其是加工业、商业较为活跃,村民姜春雷开办的饲料批发部,日纯利可达千元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数公里的商品流动。另外还有油料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加工也都十分红火。2010年村人均纯收入3160多元。 |
大张庄村 |
关庙镇大张庄村,南邻河坡村,北临魏营村,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大张庄村下辖13个自然村,总户数1260户,人口5758人,耕地5560亩,党员83人,预备党员3人。近年来,大张庄村在上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开展“三查两争”活动为载体;以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维护全村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关庙村为目标。真抓实干,加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明确了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强化了村务管理,对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整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切实完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经济特色:一是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蔬菜等。二是养殖业:本村蛋鸡养殖户共7户,拥有固定资产210万元,流动资金140万元,蛋鸡存栏40000只,年创利润80多万元。三是劳务经济:以韩洪彩为首的在外创业能人,每年带出本村村民达1600余人,可创收入1800万元。 |
河坡村 |
1、总体概况 河坡村地处关庙镇东部3公里处,S102线北面,全村1045户村民共4986人,耕地5418亩,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 河坡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74名。该总支注重抓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够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抓好党员联系户工作,认真实践“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把一些有致富本领的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2、经济特色 一是养殖业。本村有蛋鸡养殖户12户,拥有固定资产240万元,流动资金200万元,蛋鸡存栏60000只,年创利润120多万元。这些养殖户为本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许多农户在他们的带领下富了起来。 二是种植业。该村在党总支一班人的努力下,从外地引进生姜、大蒜、西瓜等,为本村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先河,使农民纯收入增加了700多元。 三是企业、加工业。2009年本村引资注册了“冷顺木业有限公司”,年创利润达60万元。另外还有油料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加工也都十分红火。 |
范庄村 |
范庄村位于关庙镇最南部,距镇政府约5.5公里,地形呈梯形状,南狭北宽,流鞍河环村西南部,南北约2公里,土地面积5.8平方公里。范庄村由原姜庄村、园艺村、范庄村和园艺场合并而成,现辖13个自然村,户数2173户,人口6841,耕地7531亩。村委会驻原范庄村,范庄全村共有党员73人,设一个总支辖四个支部,其中无职员党员57名,定岗党员32名。 范庄村西靠新建河,南邻流鞍河,水利资源富饶,每年春夏有多种水鸟落户,景象十分壮观,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产十分丰富。 全村人心思治,团结进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种植业的薄荷和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养殖业的规模,养禽规模,养猪规模为发展项目。加工的蔬菜脱水为主导,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模式。工农业生产总体位于全镇前列。 范庄村人杰地灵,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决心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高举-理论旗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积极创建“三个文明”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刘大楼村 |
刘大楼村位于关庙镇东部,东临鲖城镇,北临S102线,刘大楼至韩庄、刘老家至茶棚两条沥青马路南北、东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5416人,9个自然村,5613亩耕地。 该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各项村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经济特色:一是创办加工业促经济发展。村民刘永济创办“公平面粉厂”,总投资60万元,年产值400万元,集加工购销于一体,给本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围群众致富。二是创办养殖场发家致富。村总支书记刘建华投资20万元,自主创建养鸡场,蛋鸡存栏8000只,年收入10万元。村民刘俊、施红军、柳向华、刘汝银等积极发展养鸡业,每户养鸡都在4000只以上,年收入4万元以上。村民刘应明、刘建立、刘汝林、刘治发、韩克亮、娄纪广、娄建礼等积极发展养猪业,每户年养猪都在100头以上,每年可获利8万元,带动一大批养殖户,经济收入十分可观。三是进行农产品购销发展经济。全村有50多户长年收购小麦、芝麻、大豆等农产品,有的销往省外,村民顾东林利用大篷车搞粮食收购,仅2010年收就达10万元,现家中盖有楼房10间,存款10多万元。四是发展运输业保经济发展。该村紧靠S102线,交通运输业较为活跃。根据这一有利条件,村民刘现红、刘铁柱、刘来松、潘克锋每人买了一辆小昌河车,跑起了客运,一年下来收入5万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该村又增添三辆大篷车、五辆三轮摩托车,也跑起了客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60元。 |
毛明村 |
毛明村位于关庙镇东南部,东临庞营乡,南接庙岔镇,流鞍河绕村南东去,新建河贯穿村中。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有一养猫奇异女子,曾在这里居住过,利用其拥有的道业和法术,济病救穷,帮助这里的人们。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她,为其建一座寺庙,取名“猫女寺”。1992年拆区并乡之前,该村是毛明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以小麦种植、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生产为主的行政村,辖 1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22户,人口6561人,现有党支部3个,党员73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14名。多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五好支部”创建工程,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荣膺县级农业先进村、县级普法标兵单位、县级社综治理先进集体、县级文明单位标兵、国家级计生专业协会先进单位的称号;村党支部先后被授予县优秀党支部、县五好村党支部标兵、县优秀基层党组织、县“-”学教活动先进集体的殊荣,涌现出市、县“三八”红旗手和县劳动模范一名。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