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王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锥子山脚下,毗邻大学城。蚌埠市主干道——东海大道贯穿全村,距建设中的京沪高铁车站仅一步之遥。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多亩,山林面积25亩,3个村民小组,人口900人。
村两委配备齐全,2000年建设村部6间,有村支部书记办公室、村委会主任办公室、妇女主任办公室、会议室和治安办公室各一间。
2009年3月份建设进村道路1.6公里,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山王村辖区内有5家企业,20多人在企业里就业,带动了山王村的经济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02200 | 233000 | -- | 查看 山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老山村 |
李楼乡老山村位于蚌埠市东部,东与凤阳交界,南靠老山。东海大道、合蚌公路、津浦铁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土地平整,山林、水面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水面380亩,人口3288人,1520户,党员59人,分8个党小组,下辖大圩李、小圩李、山胡、山陶、小苏庄、肖巷、薛李7个自然庄,19个村民小组。2012年,全村总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8359元左右。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路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网通”。 一期台玻安置小区在建,共9栋11层,6.2万平方米,拟先安置大圩李、小圩李拆迁农户172户777人,剩余的拟安置山陶,山胡两村村民。 在全省各市都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的大环境下,老山村作为龙子湖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将会抢抓机遇,依托我村现有资源,引导村民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种植,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老山”千亩葡萄园、世翔园艺花卉园、鹌鹑养殖基地为主要产业,集种植、养殖和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项目,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信,老山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 |
八里岗村 |
八里岗村位于蚌埠市东面与凤阳接壤,全村有四个自然村庄,七个村民小组,人口1708人,耕地面积3140亩,山林面积1200亩,洪李路横跨全村,207路公交车直达该村,群众出行较为方便。全村现有党员40名,村“两委”班子健全,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工兵团训练爆破场地坐落在八里岗刺山,市菜篮子工程—蚂蚁山奶牛场坐落在该村辖区内,每年为村群众解决就业岗位80个,同时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08年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 02年实施地产林改造以来,硕果累累,得到了较好的收益,每年桃花、李花等竟相开放之时,吸引了众多的城市游客。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文明村镇、平安村镇活动,先后荣获市“双培双带”先进集体、区“先进党支部”、乡“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文明诚信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 |
贾庵村 |
我村位于蚌埠市东端,与凤阳县交界,属龙子湖区李楼乡管辖,全村共有人口1460人,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5人,三个党小组共37名党员,村民代表35名,流动人口28名,总户数416户,全村劳动力总数688人,实有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耕地面积2.05亩。集体山林2800亩,总产值478万元,年人均收入3280元。洪李路横穿我村,村内铺设有近3000米水泥路面。 我村集体山林先后被万绿公司及广大群众承包,,集体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我村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果树、西瓜、运输、养殖小区(鸡、鹅、牛)各业并举的良好发展态势,群众得到了很大实惠。在村两委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多次在综治、信访、计划生育等方面受到各级表彰,其中2007年被评为省级“五个好标兵支部”。 我村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做到让上级放心,让群众满意,干群关系融洽,已经逐步形成了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 目前村两委不断深入研究,计划对我村当家塘、生产路进行修缮,对集体山林的发展前景也进行了谋划,在经济林改造和旅游观光方面下功夫,打造亮点,创出特色。 |
黄郢村 |
黄郢村位于李楼南部,和凤阳县交界,全村现有人口1953人,480户,实有耕地面积2973亩,人均耕地面积1.52亩,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农业总产值320万元,人均收入4300元,全村共五个自然庄,12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32名。 2008年全村铺上水泥路面,村委会办公楼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2009年5月修建村级配套医疗合作室140平凡米,配套使用村级资金8万元,其中60%由村委会自筹,40%由政府解决。在凤淮路两侧共有企业6家,窑厂一座。黄郢村同时也是高速铁路经过村和凤淮公路穿过村,交通发达。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广大村民逐步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
汪圩村 |
一、地理位置 汪圩村位于蚌埠市东部、龙子湖东岸,锥子山森林公园南侧,西邻大学城,距城区约4公里;规划建设的-铁路蚌埠新站设在我村;城市新主干路—东海大道—横穿全境,村委会距离东海大道约300米,城郊公交207路车经过我村,交通十分便利。 二、基本概况 1、人口及规模。全村下辖两个自然庄(汪圩、小丁庄)、5个村民组、440户、1580人;村委会处在全村中心,中心村由4个村民组、350户约1100人组成。全村劳动力863人,2005年外出务工200人,以承包窑厂为主。村民中具有高中文化的约400人,占全村劳动力46%。 村党支部有3名委员,下设3个党小组,正式党员56名。每月的5日被支部定为党员活动日,党员在会议室或学习、讨论,或通过远程教育系统观看电教节目,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 2、区域面积。全村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耕地1908亩,其中水田1300亩,人均耕地1.3亩,水塘面积150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农作物主要以一麦一稻为主,果树种植有桃、柿和葡萄;养殖业有梅花鹿特种养殖场和山羊养殖。集体企业有以生产红砖的轮窑厂、以金属锻造的锻造厂,民营合伙企业3家,全部是金属锻件锻造厂;运输户50户,参与外出承包企业200人左右。 3、取得成绩。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2005年度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400万元,人均收入3400元。我村又是全国100个固定观察点其中之一,近年来,先后荣获市“文明村”、“红旗村党支部”、“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省“村镇建设先进村”和“民主法制示范村”等称号。 6、民主管理。村两委严格按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规定,凡重大事情,都要按照先党支部后村委会再到村民代表大会的办事程序,会后及时张榜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在硬件设施上,2005年投入5000元,在村部门口新建了10米长的村务公开栏,对村务、党务、财务、计生、宅基地使用等情况定期进行公布。 三、村庄基础设施 1、饮用水。尽管我村离大学城很近,现在全村村民仍然饮用浅层地表小口井水,饮用干净的自来水对村民来讲已盼望很久。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村根据《汪圩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了引进自来水项目,以解决村民引水问题。 2、排水沟建设。我村分别与2002年和2005年前后投入20000元、12000元对全村的每条路进行了改造,修建了排水沟,杜绝了污水四溢的现象;同时还进行了厕所改造,投资4万元前后建了72座三格式卫生厕所。排水沟和厕所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3、道路建设。我村东西长约1公里,原来村庄道路为砂石路,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004年村里出资40万元,修建了2条1100米长、连接东海大道的标准化水泥路,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彻底改变。中心村与小丁庄之间的道路原计划修水泥路,因京沪高铁建设暂时搁置待建。 4、水利基础设施。全村共有水塘面积110亩,2000年通过深挖当家塘工程,使水塘蓄水能力增加1倍,基本上解决水稻育秧、栽秧用水问题;灌渠网保证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5、邮电通讯设施。我村在李楼乡各村中是通电话、使用互联网最早的村,通讯电缆已增加了2次,全村共有320部电话,手机用户约400户;村部已接入互联网,分享网络信息带来的便利。农网改造于2005年初完成,全村共架设变压器3个,村民 可随时使用动力电。由于中广有线光缆没有延伸到我村,村出资建设有线电视网,对入户家庭补贴80元,现入户率达40%左右。 6、房屋建设。近年来,由于村民生活富裕,对住房的要求提高了,以前的瓦房变成了楼房,楼房所占的比重由50%上升到74%,草房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米。 7、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部共有两栋楼房、建筑面积约700平米,办公室10间218平米、-议电教于一体的多功能会议室4间110平米、图书室4间72平米,水泥篮球场面积约800平米。院内设有健身小区,健身器材有双杠、漫步机等5件套。今年市委组织部为我村配备了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教节目,并通过宽带网共享信息资源。村办小学有两栋教学楼,在校学生1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级卫生室一个,村民如果患头痛、感冒等病症,不出村就能得到治疗。 四、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业情况 1、种植业情况。全村耕地面积1908亩,粮食生产以“一麦一稻”为主,兼种山芋、玉米、花生、油菜、大豆等农作物和葡萄、桃子、柿子果树品种。从传统生产经营,逐步扩大果树种植面积,果树种植面积已达50亩。 2、畜牧业情况 上世纪70年代我村建有奶牛场,当时饲养奶牛40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萧条,现有一农户在仍饲养奶牛5头,收入2万元;2004年张明主建成可养100头的养猪场,年收入达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张敬全和卢德华分别建了规模化养猪场;山羊饲养正逐步扩大,在王兆河的带动下已发展到4户420只;占地4亩的梅花鹿特种养殖厂养殖梅花鹿94只,我村的养殖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受到技术、资金、成本、规模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要做大做强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 3、水产业情况 全村约110亩水塘可养鱼水面72亩,分别由7家养殖户承包经营,最大一户承包水面面积为20亩;全村全年渔业产量为 30 吨。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渔业发展缓慢。 4、加工、运输业情况 全村共有运输车 55 辆约10户,其中汽车10辆,主要向建筑工地运送红砖和砂石,由于运输行业竞争激烈,运输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正逐步缩小。 5、饮食服务业 蚌埠市区向东扩展,大学城学生入园为我村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我村从业人员以达60人,主要从事于饮食店、商店服务等。 (二)企业发展 我村原有3家集体企业(轮窑厂、锻造厂和粮食加工点),年总产值达900万元;私营合伙企业3家,主要经营金属锻造与加工,年产值450万元。为汪圩村经济再次腾飞,我们正在扩大招商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五、村庄建设规划 我村结新农村建设,已经和市科协、省东升建筑设计(院)咨询公司(市城乡建设设计研究所)共同设计规划汪圩新村,对小丁庄进行整体搬迁,扩大中心村规模和功能,对搬迁后的土地进行开发和规划。 六、发展思路 1、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小,我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农民不愿增加对农业生产投入,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生产资料张价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反哺资金,农民没有从中得到实惠,从而使农民丧失对农业的投入的积极性。为此,建议国家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力度,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补偿幅度。 2、企业发展。由于城市东扩、京沪高铁建设以及蚌埠市总体规划,汪圩村的发展受到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解决用地问题,依据市总体规划,我村不在规划范围,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 又因我村的村办企业都属于人力密集形企业,无技术、市场优势,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重新寻找发展方向,缺少资金、土地、政策的支持。 3、集中土地资源,发展三产和房地产 我村的独特优势,使得土地成为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土地升值已为大家所共识;蚌埠医学院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铁路,将占用近全村一半的耕地,今后土地资源资源极其珍贵。建议市政府解冻土地政策,给予我们以优惠的政策支持,我村计划在锥子山南侧修建休闲农庄和发展房地产,为我村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4、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为的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首先要解决村民生活用水,改善居住环境,大力引进自来水,实施房屋平顶改坡、改厨、改厕计划。 5、依法管理,提高法律意识 进一步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法律法规,推进村民自治、依法管理工作向新台阶迈进;加强对村民文化、科技知识培训,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使之成为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把汪圩村早日建成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
韩葛村 |
韩葛村位于李楼乡西部,蚌埠市大学城东侧,北靠建设中的京沪高铁蚌埠火车站,既将开工建设的蚌埠市黄山大道穿村通行,并与京沪高铁在村中交汇。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共有6个自然庄,耕地面积2140亩,人口1354人,人均年收入3800多元。近年来韩葛村广大党员干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抓班子队伍建设促经济发展,坚持为群众为好事、办实事,促进干群团结,使全村各项工作展现出一个团结务实、创新进取、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韩葛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明确了以家禽养殖和大棚蔬菜二个主导产业项目,积极拓展专业技术人才和剩余劳力外出创业务工的新思路,并收到了显著成效。2007年初支部书记郭启忠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带头与固镇大成公司(台资企业)签订肉鸡养殖合同,率先在全乡建起了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小区,积极鼓励和帮助群众参与这种“管理有模式,养殖有技术”,周期短(36-42天出栏)、见效快、利润稳定、不受市场影响的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中来。到2008年底全村肉鸡养殖已发展到30多户,年出栏肉鸡40多万只,创利润80万元以上,并为全乡500多亩大棚蔬菜、西瓜和养鱼塘提供了丰富的肥源(鸡粪),并成为韩葛村党员群众“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目前全村有近300人在蚌埠大学城从事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人均年收入达6000-10000元左右,集体经济显著提高。 |
大卢村 |
大卢村坐落于龙子湖南岸,西芦山脚下,与蚌埠大学城相连,交通十分便捷。 该村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000亩,村内3000米的水泥路面连接着全村4个自然村庄,全村共有居民约1510人,11个村民小组,35名0党员,34名村民代表,该村是一个有待开发风景旅游和生态农庄的标准型农业村落。 |
山王村 |
山王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锥子山脚下,毗邻大学城。蚌埠市主干道——东海大道贯穿全村,距建设中的京沪高铁车站仅一步之遥。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多亩,山林面积25亩,3个村民小组,人口900人。 村两委配备齐全,2000年建设村部6间,有村支部书记办公室、村委会主任办公室、妇女主任办公室、会议室和治安办公室各一间。 2009年3月份建设进村道路1.6公里,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山王村辖区内有5家企业,20多人在企业里就业,带动了山王村的经济发展。 |
张巷村 |
张巷村地处风景秀美的东芦山脚下,距市区10公里。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城市中环线路穿插而过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南临芦山风景区,西临大明皇家园风景开发区。全村辖陶家、孙家、下王、张巷四个自然村,六个组别,幅员345.26公顷,林地63.33公顷,耕地3118.65亩,有327户,1317人口,党员26人,村民民风淳朴统。村资源优越,有水塘400多亩。 张巷村正朝着科技兴农的方向探索。努力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大生产转变。实践科学发展观。今年在筹建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获得了水利、交通、电力大力支持,加强了村基础建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特色种植西瓜、育苗、有机蔬菜等。自2012年村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现有市级示范合作社1个,其他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户5个。种植品种有草莓、油桃、核桃、石榴等,菜类有西红柿、西兰花、莲藕等。养殖品种有土鸡、山羊、鹅、鸳鸯鸭。目前规模最大的属8424西瓜种植面积达500亩。 |
曹巷村 |
曹巷村坐落于东芦山脚下。该村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占地面积约7833亩,耕地面积约2400亩,全村共有居民约1725人,是一个有待开发风景旅游和生态农庄的标准型农业村落。 东芦山原名鲁山,位于蚌埠市东南方十公里处,占地面积约3000亩,海拔约200米,山体呈十字形,南北与东西交叉,因而形成四个山洼,在东南和西南洼外又有两个小山墩。在芦山南脚下有一条大道贯穿于东西,在山的四周有五个水库,因此在三国时期东吴军事家鲁肃曾在此屯兵,修建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其中马塘、后花园、点将台和鲁肃井的旧址仍在,尤其是鲁肃井依然保存完好。芦山西坡上的鲁山祠庙和尼姑庵的旧址还清晰可见。远观,山型酷似一条巨龙,活灵活现,龙头西约二百米处的山腰有一个龙泉,泉水甘甜醇美,从未干涸。东芦山是一个极具旅游开发潜力的风景胜地。 |
红塔村 |
红塔村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乡西芦山脚下,属李楼乡管辖,全村现有人口1870人,流动人口130人,总户数49户,全村劳动力总数950人,实有耕地面积2190亩,人均占有耕地1.17亩,人均住房28平方米,现有村办企业1个,从业人数120人,年均农业总产值220万元,人年均收入3800元。 在2007年修建了村主干道(水泥路面),2009年修建了胡圩至张巷水泥路。设施配套两通,道路通、电通(照明电、电话)。现有18门轮窑厂一个,西芦山对外租赁年收入4万元,窑厂对外承包年收入30万元,村里还在芦山脚下种植了500亩桃园作为基地。 搞好我村建设有利于广大村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体改广大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优化环境,节约耕地,提高保护和调动农民审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一年一度的龙子湖区桃花节,就在这里! |
黄巷村 |
黄巷村位于李楼乡政府北侧,北临东海大道,淮李路在村境内通过,村共有耕地1179亩,7个生产组,296户,农业人口960人,0党员29名,总占地面积460亩。 黄巷村历史悠久,境内有远近闻名的千年古柿树,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黄巷村与即将建成的京沪高铁相邻,交通极为便利,是投资商理想的投资乐园。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乡凤李路中段,全村现有人口1083人,总户数290户,劳动力总数578人,实有耕地面积2300亩,人均耕地面积2.12亩,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农业总产值260.4万元,人均收入2400元,全村共由五个自然庄组成,现有党员30名。 在2007年太平村中巴停靠站,村委会办公楼使用面积230平方米。占地面积500平方米,2009年4月修建了村级配套医疗合作室80平方米,配套使用村级资金5万余元,其中40%由村委会自筹,60%由政府解决,同时动工修建太平村至张巷村水泥路,欧家庄至黄郢村水泥路两条,总里程0.65公里。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广大村民逐步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拥护党的大政方针具有重要意义。 |
李楼村 |
李楼村位于李楼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淮李路横穿全村,全村有4个自然村庄,共有510户,1668人,人均收入2600元,耕地面积3340亩。有党员46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村“两委”班子健全,但集体经济发展缓慢。 03年按照标准新建村“两委”办公用房、党员活动室和计生服务室。02年建一座深水供水塔,自来水安装率达10%,电话安装达80%。辖区内有农贸市场一个,集贸市场一个,中小学各一座,超市两个;派出所、粮站、医院、农电所、信用社坐落在辖区内。04年对街道实施了亮化、美化,安装了路灯,修筑了水泥路。 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兵、文明村镇、平安村镇活动,先后荣获市第二届文明村镇、区乡“先进党支部”、“社会综合治理先进村”、“文明诚信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 |
朝阳村 |
朝阳村:朝阳村坐落在京沪铁路两侧,下辖丁庙、韩郢、三里岗、段巷、新段巷五个自然庄,十三个生产组,现有人口3200人,土地五千亩。合蚌埠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朝阳村与老山村、八里岗村、贾庵村、黄郢村、汪圩村、韩葛村、大卢村、山王村、张巷村、曹巷村、红塔村、黄巷村、太平村、李楼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