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姚村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国道206贯穿其中,与镇距5公里。全村交通网络较为完善,都实现了道路水泥硬底化。村委会在抓好改善村道建设的基础上,同时抓好文明村和安居工程记忆新农村建设。
梅姚村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勇于开拓、与人为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空气特别清新,水质别热清洁甘甜。
梅姚村位于206国道旁,距镇政府约2.5公里,全部路面已硬化,交通便捷,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00亩,劳力875个,有村民小组12个,899户村民,人口约3716人,耕地面积5034亩,人均纯收入达4047元。
梅姚是大村,不仅风景秀美,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磁铁,梅姚是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磁铁产量最多之地,位居全省之首,境内有马头城磁铁矿,由此也富庶了该地一方的百姓,本地村民勤劳朴素、敢拼敢创造就了梅姚一地的物产富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04101 | 233000 | -- | 查看 梅姚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孝仪村 |
孝仪村是马城镇孝仪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辖15个村民小组,862户农户,3471人、劳力2100余人,马孝公路贯穿东西南北,是孝仪区交通枢纽,耕地面积3377亩、林地551亩,辖区内有设备先进,服务优良的卫生分院一所,解决了当地人民就医难,看病远的问题。有一所初级中学,方便了本村小孩上学,孝仪中学座落在孝仪村,教学质量优良,连续几年荣获县农村初中综合评估前列。商店、摊点有条不紊,群众购物方便快捷。 全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通村、组公路有待水泥硬化,电力设施直达了15个村民小组,全村用电户达到100%,程控电话用户达70%以上,移动、联通覆盖全村90%以上,组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村人民生活富庶、村风文明、人民和谐、安居乐业。 |
杭刘村 |
杭刘村隶属秦集镇,位于天河西岸,邻近206国道。村内辖7个自然村,615户,总人口2116人。其中党员35人,流动人口500人,劳动力人口1050人,全村耕地面积3759亩。 村民主要以农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为收入来源。杭刘村以水产养殖为特色产业,承包天河水面2600亩进行水产养殖,人均收入达6000余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杭刘村党支部曾多次受到区镇党委政府表彰,并于2008年被禹会区委授予“五个号党支部标兵”称号。 |
草寺村 |
草寺村隶属秦集镇,地处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天河西岸。村内辖6个村民小组,256户,总人口1056人。其中党员20人,流动人口200人,劳动力人口52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1552亩。 草寺村以农业养殖业为主产业。村内注重加强现代化建设,目前,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30%,电话覆盖率达80%。草寺村全体干群经过不断努力,在2008年被蚌埠市评为“五个好”党支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禹会区评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村。并在秦集镇年度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 |
花郢村 |
花郢村 花郢村隶属秦集镇,位于天河湖西岸,与怀远县交界。村内辖5个自然村15个生产小组,869户,总人口3242人。其中党员49人,全村耕地面积3416亩。 经过村两委及群众的共同努力,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5000于元。花郢村以农作物种植及畜牧家禽养殖为主产业。同时村内还注重现代化建设,目前,村内有线电视覆盖率20%,电话覆盖率80%,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并于2007年花郢村获区农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
禹会村 |
禹会村隶属秦集镇,是大禹会诸候之圣地,历史悠久。禹会村庄位于荆涂山南五里,西紧靠二0六国道,往西有淮河,淮河西岸荆山湖内现有耕地千余亩,与怀远县陈咀、钱咀村相接。东,北与冯咀村相连,南和前郢村相连接(现禹墟考古第五次挖掘)水陆交通便利。 禹会村现有居民588户,分为五个居民小组,现有人口1760人,劳动力890个,其中0员46名,可耕地2380亩,人手1.35亩,主产小麦、大豆、水稻,林地50亩,水面养殖60亩(个人)多人养猪场二个,养蛋鸡一户,水泥制品厂32个,在家短途运输车辆80余辆,外出务工劳动力160余个,现有客运、货运车辆大约有200辆,收入非常可观,现在私家车20部,有线电视占80%以上,电话通讯手机在90%以上,摩托车、小电车百辆以上,100%农村电力到户。 禹会村几年来经济收入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达到260万元,工业(水泥制品厂)、运输、建筑业发展很快,收入可观。目前,人均收入达到5240元,比上年增长22%;生产,水利条件逐步改善,在十二五期间,计划进行生产道路、排灌沟渠、泵站建设,为实现农田稳产、高产、增收、增加收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禹会村被区、镇列为生产道路、村庄村村通水泥道路和排灌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村。 |
前郢村 |
前郢村隶属秦集镇,地处蚌埠市206国道东首,淮河东岸,禹会村南首,南与马城镇相邻,东与冯嘴村相邻。村内辖5个村民小组,570户,总人口1771人。其中党员37人,流动人口15人,劳动力人口750人。全村耕地面积1852亩,206国道贯穿南北,交通便利。 改革开放以来,前郢村村民外出经商者日益增多,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全村有私家车10余辆,各种作业车辆35余辆,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 历史悠久的禹墟遗址也在该村境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的带领下对禹墟进行了五次发掘,并取得了重大发现,出土了白土陶鬶,发现了史前小麦,通过浮选禹墟文化层土壤标本,发现与古籍记载的大禹会诸侯事件,在时间、空间上都契合,为揭开大禹治水会诸侯的最后谜底提供了重要证据。 前郢村曾荣获治安、纳税、精神文明创建的相关奖项6余次。 |
冯嘴村 |
冯嘴村隶属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农户780户,总人口3000余人,其中党员48人,劳动力2000人。全村拥有耕地面积4000余亩,水域面积2000余亩。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电话覆盖率达95%。 冯嘴村地处涂山脚下,淮河之滨,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交通便捷,东临天河湖,西靠206国道,距离传说中大禹会诸侯所在地的禹墟遗址仅1公里之遥。冯嘴村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该村的花鼓灯艺术与龙山文化遗址和禹墟文化遗址紧紧相连,具有独特的汉族民间文化风格和地方特色,冯嘴村也是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冯国佩大师的故乡,他十次进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的接见,1953年-总理在北京怀仁堂看过演出后,亲切接见了冯国佩大师,并称赞花鼓灯为“东方芭蕾”。近年来,冯嘴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花鼓灯艺术在中央、省市区的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历清朝中期至今,冯派花鼓灯已流传八代,目前冯嘴村花鼓灯艺术团能经常参加演出的有四十余人,并在冯嘴小学开办了冯嘴花鼓灯特色艺术班,创建了花鼓灯传习所。2004年10月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村,2005年被中央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嘴花鼓灯艺术团先后参加了-开幕式和央视春晚等重大活动的演出,并多次与国际民间艺术团体互相交流竞技,曾荣获“国际民间艺术团体最优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花鼓灯艺术也受到国内外友人的喜爱。 |
张湾村 |
位于淮河东岸的张湾村,距马城镇8公里,该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618户居民,总人口2897人,村组干部6人,党员29人,其中无职党员5人。集体耕地面积2600多亩,该村主要以运输、饲料加工为主导产业、种植、畜牧养殖为辅。近年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被镇党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获镇“三个文明”建设一等奖。目前,该村正在积极申报创建地区级“红旗”村。 |
朱村村 |
朱村位于原孝仪乡政府以南1公里处,农用地面积4570亩(其中耕地4322亩,林地248亩);下辖18个村小组,总户数1013户,总人口4252人。道路硬化,畅通到各村小组,闭路电视覆盖全村,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全村农户饮用水以手压井为主,80%的田地能旱涝保收。在农业生产上,该村以农业生产为抓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狠抓农业生产。该村是孝仪工业小区所在地,村工业比较发达,村民从商和经商理念比较强,全村经济比较发达。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人民欢迎全国各地客商来本村投资兴业! |
广德村 |
广德村隶属秦集镇,位于天河上游,地处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西南部。 广德村辖12个村民小组,580户,总人口2271人,其中0党员28人,耕地2924余亩,以家畜养殖为特色产业。目前,广德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30%,电话覆盖率达90%。 |
后程村 |
后程村位于马城镇以西12公里处,全村耕地3928亩,林地551亩。下辖17个村民小组,698户农户,总人口2894人。全村劳动输出达8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余元,主导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占农民家庭年总收入的60%。该村上规模的窑厂有多户,种植大户3户。自2004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全村村民大力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围绕“五新一好、整体推进”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新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
立新村 |
立新村位于现有人口3490人,有村小组17个,辖区内有耕地面积 5772亩,林地面积325亩,去年人均纯收入3174元。村民以种植和养猪为主。 通过新农村建设工作,村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自然村,村容村貌有很大改观。一个崇文修武、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友爱互助、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这里形成。 2000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自加压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环境,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
黄郢村 |
黄郢村位于马城镇西北部,人口3781人,辖16个村民组。地形为平原地带,以小麦、稻子和大豆为主导农业产品。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该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五百元,发展到2006年3000多元。现在全村电话普及率达到60%以上,并且部分农户装上了有线电视,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已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该村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向养殖业、果业发展,实行多元化经济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现在的黄郢村,正乘着“-”的东风,向着新世纪的新农村前进。 |
黄庙村 |
黄庙村位于怀远县马城镇东南八公里处,东面毗邻天然湖泊天河,西面206国道依村而过,交通便捷,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共有人口约三千人,占地面积七千亩,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迅速崛起而后来居上的一个行政村。 该村以加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积极抓好村级各项配套组织建设。形成了组织健全,机制创新,运转灵活的农村基层政府机构,2004年率先在怀远县成立村级党支委。黄庙村位于马城镇以北,辖村民小组6个,户数481户,总人口1810人。其中耕地面积2895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黄庙村原有产业结构较低,种植业在产业中的比重很大,达到90%以上。粮食种植在种植业的比重较大,还停留在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困境,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调整发展思路,根据黄庙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了养殖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为黄庙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今年,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为黄庙村产业调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相信在上级部门及政府的正确指导下,黄庙村的经济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
庙前新村 |
庙前新村,是一九九一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在上级领导关怀下,特别是在-总书记、朱溶基副总理亲临指导下,为安置庙前地区房屋全倒户灾民永久性住房的重建家园工程。规划建房720间,解决倒房户灾民240户845人的住房问题。村内规划建设、村委会、幼儿园、小学、商店、医疗室、篮球场等公共设施总占地面积107亩。 1、建设情况:新村建址高于1991年洪涝时最高水位1.3米,紧贴蚌怀公路东侧,提高了抗灾能力,交通比较方便,并按生态村建设标准,从有利于生产规划设计,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施工管理。第一期建房146户338间,1991年10月开工,11月25日竣工;第二期工程94喝262间,1992年4月动工,包括道路、村委会、医疗室、篮球场、幼儿园和五十户沼气池等公共设施都在年底前完工。 2、多渠道筹措资金。全村工程造价为160万元(不包括学校),其中政府救济每户1500元,计36万元;联合国援建每户300元,计7.2万元;港澳捐赠每户300元,计7.2万元;群众自筹、互济63万元;银行贷款25.6万元;国家对公共设施拨款解决。 3、发展方向。庙前新村是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而设计建立的,约五年完成全部规划。全村在第二年取得丰收的基础上,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结合生态村建设,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家庭养殖业,以提高家庭、个人收入。并大力兴办村办企业,计划兴办一个绣品厂、服装厂、地毯厂、灯具厂、天河渔场等项目,争取利用几年时间把灾民变为富民。 |
梅姚村 |
梅姚村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国道206贯穿其中,与镇距5公里。全村交通网络较为完善,都实现了道路水泥硬底化。村委会在抓好改善村道建设的基础上,同时抓好文明村和安居工程记忆新农村建设。 梅姚村村民勤劳朴实、热情好客,勇于开拓、与人为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空气特别清新,水质别热清洁甘甜。 梅姚村位于206国道旁,距镇政府约2.5公里,全部路面已硬化,交通便捷,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00亩,劳力875个,有村民小组12个,899户村民,人口约3716人,耕地面积5034亩,人均纯收入达4047元。 梅姚是大村,不仅风景秀美,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磁铁,梅姚是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磁铁产量最多之地,位居全省之首,境内有马头城磁铁矿,由此也富庶了该地一方的百姓,本地村民勤劳朴素、敢拼敢创造就了梅姚一地的物产富饶。 |
胡圩村 |
胡圩村位于怀远县马城镇,全村辖10个村民组,人口3600人,耕地面积4211亩,共有党员63人。近年来,村党组织一班人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这个主体,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使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2010年在全镇各项工作评比中名次前列。 |
马城村 |
马城村位于马城中心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商业和农副产品的交易基地。总人口2960人,建成区总用地44.1公顷,城镇主要框架由206国道、淮河路、富民街、顺河路(镇政府前南北向道路)、育才路(马城中学前东西向道路)以及朝阳路(富民街南端东西向道路)构成的田字型街区组成。商业、农贸、饮食服务及办公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淮河路、富民街、206国道、顺河路南端和育才路两侧。 |
五淮村 |
五淮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耕地面积44166亩,林地面积4386亩,现有18个村民小组,农户891户,人口3690人。由于该村位于县乡公路沿线,因此交通较为方便,该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该村紧抓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村庄面貌也大为改观。 经过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村民风纯朴,村民遵纪守法,治安稳定,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民关心的事和反映突出的问题,“两委”班子都依照有关法规制度进行解决,决不因棘手而上交矛盾,使村民对处理结果都能理解和支持,村内建设布局都纳入小城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有效。党群干部关系融洽,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村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均保持在98%以上。 |
白衣村 |
一、基本情况 白衣村位于马城镇区西南部4公里,东距206国道2.5公里,南距孝仪中心区2公里,西邻千里淮河。 1、农户数:1200户;2、人口数:4300人;3、劳动人数:2800人;4、村民小组数:17个;5、耕地面积:7204亩。 二、经济发展情况 1、种植业:结合本村实际全村以种植业为基础发展稻田和稻田泥鳅养殖,目前已形成规模的种粮大户和泥鳅养殖大户有赵其瑞、赵其力、路鹏飞和董炳让等4户,共承包土地近万亩亩。第三产业:由于地理环境紧邻马孝路,村交通便利,具有开发路边经济优势,第三产业目前已有正常生产营业的,修配服装加工、零售商、饮食服务业等30个。养殖业:目前全村形成规模的大户有5户年产值50万元。运输业:目前全村拥有大中小汽车45部,年产值120万元。其他产业:豆腐、豆芽加工生产的户达30余户,销售到全县各市场,而且辐射到外县,年销售收入80万元。 2、外出务工农民人数800人,其中在县内务工120人,县外务工人数680人。 3、农民人均纯收入4909元。 三、基础设施状况 1、有详细的村庄规划及图纸。 2、村内道路硬化率85%,村外道路硬化率70%。 3、村庄绿化率20%。 4、电话、手机、有线电视普及率90%。 5、排水设施健全。 |
西程村 |
西程村地处孝仪工业园附近,马孝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村耕地面积4008亩,林地37亩。下辖14个村民小组,692户农户,总人口2826人元。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走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实施“科教兴农”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开辟大面积的芋头、生姜、蔬菜生产基地,培植一批种养殖大户。抓住工业园建设契机,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以构建和谐平安村庄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基础实施不断完善,经济建设快捷发展,村民素质明显提高,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