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8101 | 101500 | 010 | 查看 立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第三社区 |
第三社区:位于第二社区东侧。 |
第二社区 |
第二社区:位于第一社区东侧。 |
第四社区 |
第四社区:位于第三社区东侧。 |
第五社区 |
第五社区:位于第四社区东侧。 |
润溪社区 |
润溪社区:位于第五社区东侧。 |
第一社区 |
第一社区:位于溪翁庄镇以西1公里处,溪水花园一区。 |
北白岩村 |
北白岩村:位于溪翁庄镇以西4公里处。 |
东智东村 |
东智东村:位于溪翁庄镇以南6公里处。 |
东智西村 |
东智西村:位于东智东村西南侧。 |
东智北村 |
东智北村:位于东智西村西北1公里处。 |
白草洼村 |
白草洼村:位于溪翁庄镇东南3公里处。 |
石墙沟村 |
石墙沟村:位于溪翁庄镇东南2公里处。 |
黑山寺村 |
黑山寺村位于溪翁庄镇西部,距密云县城15公里,属半山区低丘陵带。有村民76户,184口人,村域面积7.3平方公里。该村地处云蒙山支脉五座楼山脚下,环境优美。据资料记载,早在辽金时期,黑山西侧即建有较大寺庙,因名黑山寺。清末发展成村,村因寺而得名。村西北两公里处有明代永乐中期所建驻兵城堡遗址。京通铁路在村口设有站点,每日有从西直门出发的火车经过,交通便利。
据当地村民讲,黑山寺所在的山很有特点,每到阴天下雨时,山体就变成黑色,所以这座不知名的山被称为黑山,黑山寺的名字也就由此诞生了。 2006年,黑山寺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街道1.5万平方米,垒砌花墙1500米,栽植各类花草树木1万多棵,安装路灯40盏,村庄面貌大为改观;全村进行无害化改厕,并同时推广节能吊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改造村内的供水管道、蓄水池等设施,保障了村民用水的安全、卫生;成立10人组成的保洁队,基本实现了全村范围内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黑山寺替身僧 在黑山寺村西部,五座楼山脚下,有一座寺庙,叫黑山寺(云峰禅寺)。关于黑山寺庙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明朝成化年间,皇帝找了一个叫戴勇的和尚替他出家,就住在黑山寺内。戴勇依仗他是皇帝的替身僧,横行霸道,再加上他身高力大,平日里不是打人就是骂人,庙里的和尚都管他叫“戴老虎”。更可恶的是“戴老虎”还叫和尚们修了一个长达十里的地下洞,整天抢男霸女,不仅从此路过的女人要抢,就是十里八村的女子,只要他看中了,就逃不了。抢来的人,都藏在洞里,气得和尚们把这个洞叫“媳妇洞”,不知多少良家妇女在“媳妇洞”里遭难。百姓们实在忍受不了这般欺辱,就到衙门告他,但那些官老爷们一听说是“皇帝的替身僧”,就都不敢管了。 后来,百姓们就-皇帝,又派出代表告御状,有些大臣受过“戴老虎”的害,也在一旁为百姓帮腔。皇帝为了笼络人心,降旨说:“惊一惊,罢了”。百姓们恨透了戴勇,借皇帝的金口玉言,利用谐音,把“惊一惊”变成了“耕一耕”。他们把戴勇埋在地里,只露出个头。套上牲口,像耕地一样,连耕带踩,不过三遍,“戴老虎”便被“惊”死了。 黑山寺名木 黑山寺村建在云蒙山系的山脚下,四周群山环抱,山势起伏重叠,环境优美。这里山高林密,盛夏季节,树木葱郁,清爽宜人,尤以一些珍奇古木最为奇特。千年平顶松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在一定距离不同角度观看,树型大小不变,奇妙无比;黑山寺内的大银杏树,据说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当地人又称它为“三代树”,因为这株银杏已经繁衍成了3棵树;古栗树是黑山寺村另一独特景观,霜降后,古栗树的叶子却如松柏一般依然碧绿,即使落叶也不发黄。 其中,古栗树更是被收录在密云十八怪中。据树的主人师茂林老人讲,这棵树原属于黑山寺庙的私产,清朝后期,庙里的和尚因犯法被朝廷处决,遂把庙产卖给了当地的地主。承包山场后,老人和姑爷一起承包了包括怪栗树在内的果树。问起这棵树的年龄,老人说,这棵树不爱长,他父亲年轻时就现在这样粗细,估计在150年以上。现在,紧贴怪树长出了一棵小栗树,也和怪树一样叶子葱绿。古栗树结的栗籽比较小,丰年能产19公斤左右,别的树70个栗籽0.5公斤,而这棵树则是100个栗籽0.5公斤。果实和别的板栗果实比起来显得嫩甜,9月中旬成熟。为了让这棵树能多结些大栗籽来提高经济效益,1997年,老人特意从别的板栗树采了些树码嫁接,结果嫁接的这枝树码也活了,但是它到冬天和别的树一样也掉叶,老人觉得不和群,就给掰掉了。有人觉得这棵树奇异,就采了这棵树的树码,嫁结到别的板栗树上,结果也成活了,但是它原有的特性却没有了。采下它的种子种下,新滋生的小树苗和平常的板栗树没有什么两样。据老人讲,这棵树的生命力特强,和它年岁差不多的树全死了,只有它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这棵怪树至今多大年龄,为什么四季长青,还有待专家考证。 |
石马峪村 |
石马峪民俗村位于密云水库内湖南麓、云蒙山脚下,山水相连、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春季,山花盛开;夏季,林木葱郁,碧波荡漾;秋季,层林尽染、满山红叶;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这里是天然氧吧,您可以到本村来尽享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同时体味浓郁的民俗风情,您来此可骑马,骑脚踏双人车,徜徉在林荫小道;您还可以去果园采摘自己喜欢的各种水果;还可以住农家院、睡农家火炕,品尝山野菜、新鲜的水库活鱼、柴鸡、烤全羊等。
在这里让您笑的开心、玩的尽兴,价格方面更是公平、合理。欢迎各界人士到石马峪民俗村来旅游度假。 |
尖岩村 |
尖岩村
尖岩村位于溪翁庄镇西部,密云水库主坝西侧1公里处,距密云县城12.5公里,是我县环城公交车8路的一处终点站,密关路于村东途经全村,交通非常便利。尖岩村原址位于白河西岸,因山得名,明代成村,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时村庄西移迁至现址,沿用旧名。 尖岩村共有480户,1200多口人。2005年,该村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硬化街道3万平方米,并完成村内街道墙壁及花墙油饰工作,完成400户农户改厕工程,修建村内排洪沟1500米,建全民健身园、合作医疗及民俗旅游接待服务站,加快村内渔业小区和观光采摘园建设等等,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5900多元,被评为市级文明生态村。 尖岩村赏花会 去年的正月初三,记者来到尖岩村,有幸见到了这里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花会“献花圣会”的热闹场面。 早上,天刚蒙蒙亮,几声清脆的筛响打破了晨曦的寂静,响遍了整个小山村。村里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人们纷纷穿衣起床。不久之后,第二遍筛响,人们就开始吃早饭。待上午八时许,第三遍打筛时,各档花会的表演者便陆续赶到各档花会的板头(花会各档的头领)家中,开始了化妆等各项走会的准备工作。 上午九时多,伴随着鞭炮声声、鼓乐齐鸣,花会正式开始了。站在村委会的广场上,首先看到的是“銮驾”。相传乾隆年间某年农历三月三,在南大山(现丫髻山)由溪翁庄村、北白岩村、尖岩村共同参加的一次大型的万人庙会上。献花圣会的精彩演出,博得了皇上、娘娘的欢心,随赏满朝銮驾,金牌,玉棍等,之后每次献花圣会必供奉銮驾以谢皇恩。多少年来,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依然在这里延续着,体现了尖岩村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銮驾供奉完毕,紧接着由花会的“香尺”(花会总督官下设香尺8人,随时听从总督官指挥)请来花会的第一档大幡,随后是高跷、吵子、诗赋弦(十不闲)、秧歌、狮子、轧鼓各档花会的表演。 在花会队伍进村表演之前,还要进行花会重要的一环“返档”。首先由“香尺”请出“銮驾”,紧跟着是大幡和门旗,然后各档花会依次被请出排在门旗与銮驾之间,銮驾在队伍的最后,整个队伍由东向西排列。这时,忽见两面门旗同时两边分开,后面的队伍也随着门旗向两边闪开,花会的中间便闪出了一条过路。随后大幡回头由门旗中间穿过整个花会,各档花会也跟着大幡从门旗中间穿过,此时近二百人的花会队伍便成了头西尾东,开始浩浩荡荡的往村西的十字街行进。在当地这种形式也被称为“珍珠倒圈帘”。 队伍行进得很缓慢,每过一家门前,这家门前都摆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烟酒、水果、糕点等礼品。首先这家的主人会先绕过队伍,亲手接过銮驾,然后穿过队伍,将銮驾供奉在桌上,于是花会的各档队伍都在这家门前表演一遍。这种形式在当地称为“接鼎”,实际上也是本村百姓对花会的一种赞助形式。这种“接鼎”的场面在北京城里的庙会上是根本看不到的。一直到下午0多,花会再次回到村委会的广场表演一遍称“回香”,走会全部结束。 据花会的总督官张玉福介绍,尖岩的献花圣会曾因为战乱,停止表演了一段时间,1979年才重新组织,虽然其中的阴阳档、少林会、二达子摔跤失传,但古老的献花圣会仍然内容丰富。2006年,村民将现代秧歌增加到了花会的节目中,欢快的曲调、整齐的服装、优美的舞姿,融进了整个花会里,也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由尖岩村的献花圣会联想到每逢春节北京城内的庙会,虽然也有民间花会表演,但感觉总不如在乡村里表演才真正体现那原汁原味的乡土之情,体现出这种民间文化存在的价值。特别是“返档”、“接鼎”等场面,在北京的庙会上是很难看得到的。按照会规,献花圣会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初四、初五或正月十五才会表演。悠久的传统、丰富的节目、精彩的内容,有机会您也可以来大饱眼福。 (杨小峰 张玉文/文) |
溪翁庄村 |
溪翁庄村
溪翁庄村属溪翁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北部,距密云县城10.8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135户,3305口人,村域总面积8.9平方公里。该村地处白河东岸山前阶地上,村落呈方形组合式,唐代成村。 2008年,溪翁庄村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内街道2100平方米,平整路面17000平方米,修建人行步道850米,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建地埋式垃圾箱两个,配备保洁员14名,负责各户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工作,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进行无害化厕所改造1000户,在全村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搭建节能吊炕660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142个,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0000多元。 商业街为旅游保驾护航 环库西线、南线公路与密(云)关(大关桥)路三条公路在溪翁庄村内呈丁字形衔接,使溪翁庄村成为了去往云蒙风情大道和水库鱼街的必经之路。溪翁庄村商业街就在这里形成。 驱车行驶在密关路,路两侧一排排门脸房整齐地排列着,汽车维修点、生活用品超市、副食商店、饭店、药店、照相馆等个体商铺琳琅满目。衣、食、住、行一应俱全,路经的游客,可以在这里做些进山前的准备,如为车子进行进山前的检修,买一些应急的药品以及没带全的生活用品等。近几年,村里在商业街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日常管理上下功夫,使这条不起眼的商业街为途经这里的游客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溪翁庄村名的由来 溪翁庄村原名“石翁庄”,后演变为今名。据当地村民介绍,关于石翁庄的由来,在村里还流传着一段神话故事。 相传,在白河东岸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村中有一个老渔翁,与妻子和独生女儿靠捕鱼为生。一天,老渔翁撑船外出打鱼。突然,电闪雷鸣,狂风骤起,随着轰鸣的雷声,大雨像一条条长鞭从天空中抽下来,打得人眼都睁不开。老渔翁想赶快回家去,可是怒啸的狂风把小船打翻了,老渔翁在水里扶着船帮,被狂风刮到了岸边,昏死过去。白河洪水的暴涨,席卷了整个村庄,吞噬了还未来得及躲闪的村民。等老渔翁醒来,回到村庄一看,整个村庄都成了一片废墟,看着被洪水冲毁的村庄,想想自己的老伴和女儿,老渔翁昼夜伫立在岸边的山上,哭喊远去的亲人。天长日久,老渔翁渐渐地不动了,最终变成了一座石翁。后来,附近村庄的人们又陆续搬到这里,并给村庄起名“石翁庄”。久而久之,经过时间的演变,村名就变成了“溪翁庄”。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在白河即今密云水库大坝右边的山上,确实有一怪石,长得像个老翁,被当地村民称为石翁。 靳朝阳烈士纪念碑 在溪翁庄村村南,密溪公路西侧的孤山上,伫立着一块纪念碑——靳朝阳烈士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在溪翁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靳朝阳烈士而建的。 1948年3月,在第二次攻打-地方武装“伙会”的大本营——溪翁庄据点的战斗中,因无重型武器久攻不下,靳朝阳主动请求承担爆破据点内碉堡的任务。他用湿棉被覆盖在木方桌上做成“土坦克”,顶在头上,奋勇冲到敌碉堡下,不幸被敌人的手榴弹击中,壮烈牺牲。战斗后靳朝阳被乙化县支队追升为排长、战斗模范,并根据其生前愿望追认为中国0党员。 据资料记载,靳朝阳,不老屯镇边庄子村人,191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给人当短工,后当长工。1945年,参加八路军丰滦密联合县支队,1947年,编入乙化县支队。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先后担任机枪班长、副排长。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1963年春,溪翁庄大队发动全村共青团员和青年,为靳朝阳烈士修建了纪念碑,并在碑身刻有八个大字“为国牺牲永垂不朽!”靳朝阳烈士的英勇事迹在溪翁庄地区广为传颂,每年的清明节和七一,周边的中小学生和广大干部群众都会来这里扫墓,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郑雪梅 王春花/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志》、《北京密云县地名志》 |
金叵罗村 |
金叵罗村
金叵罗属溪翁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中部,距县城9.3公里,辽金以前成村。村域面积7.83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62.47%。现有1040户、2600余口人,汉族居多,少数为满族。村庄周围低丘环绕,形似笸箩,盛产小米,故名金笸箩,后演变为今名。 两年来,金叵罗村为各户搭建节能炕730铺;改造户厕970户;为各户修建沼气池,使用沼气洗浴、炊事、采暖。进行了环境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治理非正规垃圾填埋大坑;硬化村内街道5000平方米;治理排洪沟,解决村内的雨水排放问题;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垒砌花墙1000米;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和种植业,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牛蹄子沟与牤牛阵 金叵罗村东南,有一条小山沟,沟里有一汪清泉。泉源处的巨石上有一个明显的牛蹄子印儿,泉眼恰恰出自这蹄印之中。传说,杨六郎大摆牤牛阵,就在这条沟里。 北宋时,辽兵进犯中原,边关告急。皇帝亲自下诏书,封杨六郎为元帅,领兵收复失地。这时,辽兵在韩昌的率领下,已占领了幽云十六州。杨六郎领兵驻扎在这条沟,辽军兵强马壮,而北宋粮绝草尽,人困马乏。怎么办呢?最后,大宋将士想出了一条用牤牛代替困倦人马的办法,摆个牤牛阵。于是,他们购买了六百头牤牛。牛角绑刀,让饥饿的牤牛以角刀相挑寻料。这天,杨六郎骑马到前沿观察敌情,见辽营有所动静,就命牤牛上刀,武装好隐蔽起来。时机已到,只听得号炮连天。六百头牤牛,角上绑刀,向敌群狂奔而去。辽兵在韩昌的指挥下,妄图抵抗,但上刀的牤牛见人就挑,见马就刺。这个牤牛阵把他们吓得屁滚尿流,一败涂地。 石头上的牛蹄子印,就是当年牤牛作战时踩下的,所以这条沟就叫做“牛蹄子沟”了。 金叵罗小米 金叵罗小米作为我县“八大特产之一”,曾为皇宫贡品,其细腻的口感以及极高的营养价值一直受人喜爱,现已获得了有机认证并注册了“金叵罗小米”品牌。金叵罗产的小米还有“一家做饭三家香”的美誉,究其原因,是这里的土质好,土壤肥沃,能抗旱,适宜种谷子,收成的谷子粒粒饱满、圆润、晶莹。由于米质好、价钱高,固有“金米”之称。煮出的小米粥,成色金黄,碗里漂浮着油珠。据测定,每百克小米含蛋白质9.7克,脂肪1.7克,维生素也十分丰富,含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是大米的5至6倍。据了解,金叵罗小米种植时不采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标准。现在,该村小米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每斤小米售价已卖到6元,销往北京各大超市和企事业单位。 百亩樱桃观光采摘园 2003年,金叵罗村从山东引进500亩樱桃品种,建成了樱桃采摘园,主要以“红灯笼”、“早大果”、“那翁”、“乌克兰”为主。每到樱桃成熟之时,树上结满了果实,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令人馋涎欲滴,来此摘樱桃、品樱桃的人络绎不绝。樱桃园的建成,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按樱桃价格每公斤30元计算,户均可收入1.5万元。为了增加樱桃产量,溪翁庄镇林业站邀请果树种植中心的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了授课和实地技术讲解,另外还组织果农外出学习、参观培训,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提高了樱桃产量,促进增收致富。 张珊珊 张玉文/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志》、《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北京密云民间故事》 |
走马庄村 |
走马庄村
走马庄村属溪翁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北部,距县城9.6公里,全村共有627户,1700口人。原村位于白河东岸,因村中石柱上拴着一匹白马,故名栓马庄,后来白马不翼而飞,故改称走马庄。明代成村。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村址属淹没区,移至今址建新村,沿用旧名。 从2006年开始,走马庄村以巩固和延伸创建成果为基础、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依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等建设,发挥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的天然条件,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形成生态文明村建设发展新格局。投资2万元进行花墙内回填土方、栽花、栽树等街道绿化工作、垒砌花墙4000米;投资18万元,为村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02台、改厕620套,搭节能吊炕72铺。 享誉海内外的鱼街 走马庄村紧邻密云水库,是远近闻名的渔村,村里至今还有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但让它出名的却是村里的“鱼街”,即鱼王美食一条街。这条街是我县一条饮食特色街,坐落在溪翁庄镇走马庄渡槽以东,云佛山滑雪场以西,全长1500米,占地2.4平方公里,有民俗饭店38家,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这里饭店做出的酱炖鱼头、汆花鲢等美食味道鲜美,堪称一绝。 密云水库鱼的鲜嫩闻名京都,可以说,这一切与水库优质的水资源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密云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密云的铁矿以变质型为主,矿体产生与太古界变质岩系中,大部分分布在县域内白河、潮河的中上游地区以及库区之内,由此使密云水库的水有了磁化水的功效。另外,密云水库的水蕴含大量的麦饭石。麦饭石内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长期饮用麦饭石水可促进血液循环。麦饭石还能吸附水中很多有害细菌,调节水质酸碱度,使水质保持中性。因此,在这种水环境下生长的鱼类能够长期吸食多种微量元素,体美膘肥,保持其上佳的口感,从而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来鱼街吃鱼,必点的一道菜就是酱炖鱼头。据说,酱炖鱼头的酱都是饭店老板各自调配,酱香味十足,炖出的鱼头色泽鲜美,不腥不腻。 近两年来,独具特色的鱼街生意异常火爆。据统计,仅2008年,鱼街内38家饭店,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销售水库鱼30余万公斤,创旅游综合收入1993余万元,户均收入52万元。同时,还解决了走马庄村150余人的劳动力就业。 同时,这里还举办每年一度的鱼王美食节,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我县的一大旅游品牌。通过鱼王拍卖等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了鱼街以及水库周边民俗村的快速发展,并使我县有机鱼的品牌深入人心。 今年年初,水库渔村在北京市旅-业协会和《北京晚报》举办的北京春节黄金周最具旅游人气奖评选中,荣获最具人气的乡村称号,成为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京郊首座渔文化展室 口门子村是走马庄村的自然村,村里于2008年建成了京郊首座渔文化展室,如今这里成为旅游爱好者又一所好去处。整个展室虽然面积不大,但所展示的渔文化内容却很丰富。 渔文化展室陈列着与“渔”相关的实物和图文,主要分为渔具展示和渔文化类展示两大方面,展厅的四壁和展台上,分别摆放和悬挂着各种时期渔民打鱼的渔具:渔竿、渔抄、渔叉、排叉、渔篓、蓑衣等。在文化类展区,还陈列了渔民流传下来的渔歌、号子曲谱以及代表渔民习俗的物品等。据了解,像这样以渔文化为内容的村级展室在北京还是第一座。 展室与渔街、民俗村旅游形成一体,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和品尝水库鱼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渔文化知识,增强了水源保护意识。 张珊珊 张玉文 王云飞/文 参考资料《密云县志》、《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立新庄村 |
立新庄村
立新庄村属溪翁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南部,距县城8公里,村域面积1108亩。全村共有133户,340口人。村子紧邻密溪路,交通十分便利,从密云城中心乘坐8路、80路和970路公交车一路向北可到达立新庄村。 2006年开始,立新庄村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改厕工程,新建改建无害化三格式厕所11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27盏,方便了群众出行;接通村南污水管道,彻底解决村民生活污水排放问题;今年,村里新建了公园、健身园一处,又为村民建立数字影院、老年活动中心,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进村路两边全部进行了美化,村庄绿化面积达95%,被评为市级绿色村庄。 村名的由来 立新庄村属于搬迁合并村。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时,处在密云水库库南的麦子峪村是属于东智北村管辖的一个小自然村,只有17户人家。因修建密云水库,居住在水库上游的只有23户村民的北石骆驼村需要搬迁,于是就合并到了麦子峪村,但把原来的哪个村名作为新的村名都不具有代表性,经过协商,两村合并为一村,自力更生,不依靠政府,开始新的生活,故取名为立新庄,1961年开始使用此村名至今。 建设京郊“樱桃村” 走进立新庄村,只见宽敞的柏油马路两边站着一排排只有一人多高的小树,村书记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樱桃树,明年就能挂果了。 立新庄村有土地240亩,大部分位于去密云水库的公路边,但由于人们的思想不解放,多年来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给村民致富带来好处,看到近些年邻村依靠本身优势致了富,立新庄村也在苦苦寻找着本村的致富产业。2007年,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村里从山东威海引进了樱桃,搞樱桃观光采摘,带动乡村旅游。目前,村里已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一块占地300亩,有8000棵樱桃树的琉璃樱桃园,每户可分得40余棵,预计到2011年将进入盛果期。 现在樱桃园还在做进一步完善,为了让前来采摘的游客有一个纳凉歇脚的好地方,村里投资27万元,在园子的入口处修建了一座凉亭。此外,按照规划,园里还将安装路灯、建设娱乐设施及一些人文景观,逐渐将樱桃园打造成一个供游人采摘、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村里的土地已经进行了规划,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全村还将在剩余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樱桃,使我们村成为京郊闻名的‘樱桃村’。”村支书王长海满怀信心的说。 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建起了网站 大学生村官崔鹏飞2008年来村里工作,在乡亲们眼里她是村里的第一个大知识分子,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她每天都在想怎样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村民服务,让更多的人知道立新庄,为今后立新庄开展乡村旅游打基础。今年5月份,崔鹏飞开始筹划为村里建网站。短短的两个月时间,网站就建好了,共分最新动态、农家乐等9方面内容。现在,只要在百度输入“立新庄村民俗旅游网”或者输入www.lixinzhuangcun.cn ,就可登陆到网页了解村里的情况。拥有40多年历史的立新庄村终于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以后通过发展,游客们还可以在网上享受到预订?立新庄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图为琉璃樱桃园入口) 张珊珊张玉文/文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
东营子村 |
东营子村
东营子村属溪翁庄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域西北部,距县城11.8公里,村域总面积0.39平方公里,村里有350口人,130户。主导产业为种植业、林果业,年人均收入7400元。东营子村紧邻密关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乘坐8路汽车可到达。 2007年开始,东营子村投入大量资金,对全村90%的农户进行了水冲式无害化厕所改造,村内建成水冲式公厕1个;完成村庄街道硬化3.5万平方米,垒砌花墙3200米,村庄面貌大为改观;通过实施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入户率达到100%;安装太阳能路灯110盏,大大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 村名的来历与传说 据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时,村居北白崖军事城堡之东,为明、清驻兵之处,故名东营子。 在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村西有一口井,村里人喝完井里的水,长得又黑又高,脾气暴躁而且爱打架,经常与邻村村民大打出手,大家都认为一定是这井水惹得祸,于是便将这口井封上不再继续饮用,而后在村东又建起了一口新井,这口井水一直被使用至今。后来,有村民分析,是因为井下矿物质太丰富,某种物质与身体发生了反应,造成脾气火爆。 村妇独创“陈大姑鱼面” 北京溪鹊林民俗度假村建于1994年,坐落于溪翁庄镇七孔桥西500米路北,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充满乡村气息的用餐大厅能同时容纳100人就餐,内设各种档次雅间,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吃水库鱼,品农家饭菜。而店里最具特色的要属“鱼面条”了,这一美食,正是溪鹊林老板陈淑玲的独创,她给自己的鱼面注册了商标,为“陈大姑鱼面。” 明明叫鱼面,可记者在小锅里翻了半天,竟然连颗浑腥儿也没翻着。“面条”顾名思义就是面做的,可是能把鱼肉做成“面条”,这创意真是绝了!鱼肉那么散,也没有粘性,怎能把它做得跟面条一样?陈大姑告诉记者,摔打鱼茸是做鱼面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费力气,所以看起来像练功一样。可从没学过功夫的陈大姑,是怎么研究出这一鱼面秘籍的呢?为了让鱼茸增加粘性,当初陈淑玲各种方法都试过,往鱼茸里加鸡蛋,加面粉等,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直到不经意的摔打这些鱼茸后发现:居然上劲儿了,于是这套“摔功”就问世了。按陈淑玲的话说,不一般的面条就要有不一般的做法,更得有非比寻常的创意。 鱼面条不但样子新鲜,吃起来口感特别,最主要的是,不用择刺儿了,而且整条鱼都不浪费,鱼头、鱼身、鱼鳔、鱼皮,就连平时被扔掉的鱼骨头都没放过。比如说鱼骨头,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微量元素,经常吃可以防止骨质疏松;鱼皮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吃了可以养颜护肤,很适合女士吃;鱼鳔含有很多胶汁,能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力。 靠这种独一无二的手艺,溪鹊林饭店引得佳客迭来。陈大姑鱼面还曾在密云农家菜厨艺大比拼中荣获一等奖和金厨奖,并列为密云八珍特色小吃榜首。 玉林果园里找乐趣 玉林果园位于东营子村北300米处,紧邻密关路,交通便捷,园区占地100亩,是集采摘、垂钓、餐饮于一体的新型都市农业园区。2003年,被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收获金秋”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之旅组委会授予“北京市观光采摘园定点果园”称号。 果园内设施齐全,品种丰富,有葡萄、苹果、柿子、杏、大枣、梨、栗子等水果供采摘,年产水果25万公斤。每到金秋季节,就有很多市民来此采摘。另外,园里还有一块占地一亩的垂钓园,游客在此可悠闲地置身于层峦青翠之中,尽情享受垂钓的乐趣。如果游客有幸可以钓到鱼,立刻就可在这里一饱口福,因为采摘园内还有一家可以做美食的饭店,酱炖鱼、贴饼子等农家饭菜做得相当可口。(图为玉林采摘园内) 张珊珊 张玉文/文 参考资料《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