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母村地处蒙城、怀远两县交界,有20个村民小组,796户,人口359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462人,耕地面积5141亩,北靠芡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24元。
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完成了第一期旧街改造。新街初具规模,在蚌埠设计院规划下,新农村版图初步呈现出来。
芡南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现在平均每家有摩托车1辆;有线电视、电话、宽带安装到户。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和具有两层教学楼的找母小学。
找母村的历史悠久,有“找母桥传说”、“栓马桩”、“七井八庙”、“点将台”等。现在村两委正积极谋划,发展找母,争取打响找母品牌。相信未来的找母会更加美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21108 | 233000 | -- | 查看 找母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镇西村 |
万福镇镇西村位于万福镇政府西侧,东与万福村相交,西邻芡南村,南与刘楼村接壤,北临芡河与河溜镇相望。镇西村于2005年3月由原万福镇尚瓦房村和王桥村合并成立。全村共有12个自然庄,耕地面积6300多亩,总人口4250人。 镇西村以优质小麦和优质高产水稻为主要农产品,全年粮食总产为5400多吨,同时王桥片还有200亩果树及经济林苗木生产基地,沿芡河有围栏网养鱼(蟹)600亩。2010年镇西村总产值为12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36元。 镇西村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
余夏村 |
余夏村处于万福镇的西部,西与蒙城县的邹圩村相邻,北靠芡河,东与本镇找母村搭界,南与回汉村相接。辖22个村民小组,860户,人口3869人,有耕地面积6818亩,退耕还林面积千余亩。东西贯穿的芡南公路将村内的2所小学、村卫生室、村委会连在一起;南北贯穿的回余柏油公路北至芡河,南到茨淮新河,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盛产: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村内有遗留文化旧址“佛家庙”碑文。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12元。 |
找母村 |
找母村地处蒙城、怀远两县交界,有20个村民小组,796户,人口3591人,其中劳动力人口1462人,耕地面积5141亩,北靠芡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24元。 2010年,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完成了第一期旧街改造。新街初具规模,在蚌埠设计院规划下,新农村版图初步呈现出来。 芡南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现在平均每家有摩托车1辆;有线电视、电话、宽带安装到户。新建了村委会办公室和具有两层教学楼的找母小学。 找母村的历史悠久,有“找母桥传说”、“栓马桩”、“七井八庙”、“点将台”等。现在村两委正积极谋划,发展找母,争取打响找母品牌。相信未来的找母会更加美好。 |
关圩村 |
关圩村地处万福镇西南方,东南与淮南市潘集区接壤,西南与凤台县大兴乡隔河相望,西北与蒙城县立仓镇接壤,东与本镇后集村、北与本镇回汉村接壤,本镇砖桥村也与关圩东北角相连。 关圩村现有村内油路5.6公里,与回汉街万回路相接,交通方便。全村现有总人口3916人,其中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和毕业的本专科人数为51人,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数为98人。 关圩村现有土地面积5222亩,大堤面积1100亩,其中有退耕还林面积320亩。土地采用一麦一稻种植方式,年粮食收入60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3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15元。 关圩村的新农村建设拟规划在夏关路两侧,渡口路正在筹建中。现有村合作医疗卫生室1处,学校教学楼已建成,学校现有在校小学生300人,教师11人。 关圩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很多人致富不忘家乡,自愿出资为家乡修路做贡献。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关圩村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
回汉村 |
回汉村位于万福镇镇政府所在地西南10公里,原回汉乡政府就坐落在回汉村街道。其西南与蒙城和凤台接壤,是一个鸡鸣听三县的地方。目前的回汉村是于2002年由原来半湖村和回汉村两小村合并而成,全村人口4036人,耕地面积7232 亩。回汉村是全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其中回族人口130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村党总支下设两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6名,村民代表85名。村两委及其配套组织班子健全。村里下辖三个小型私营加工企业(其中两个米厂一个塑料颗粒厂)和两个养牛大户。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1元。 |
后集村 |
万福镇后集村地处怀远县西南边陲,横跨茨淮新河两岸,南与淮南市凤台县古集镇“古路岗”相邻,西与本镇关圩村隔引河相望,北与砖桥村接壤,东与陈安村依河相连。 后集村现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510户人家,2300多人,其中青壮年劳动力1200人左右,村有小学1所,在校300学生多人,村合作医疗室1所,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六间,村两委现有在职干部5人。全村土地面积4500亩,全年农业生产以小麦 、水稻轮作种植为主,年粮食总产400多万公斤,年均亩产达900公斤以上。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和团结全村广大农户,以保增长、保稳定、促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小麦、水稻生产面积和大棚蔬菜栽培面积,大力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培养和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增加劳务输出和再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12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8066元。眼下后集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打基础、练内功、走出去、请进来”,张开双臂迎八方来客。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的引导下,后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
砖桥村 |
砖桥村位于怀远县万福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10公里。东西贯穿怀远至蒙城县柏油路,南北贯穿乡村柏油路,南邻后集村,北靠找母村,西接回汉村,东连刘圩村。全村现有农户750户,农业3460人,耕地面积5997亩,外出务工经商人口1200多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323多元,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富裕的小康型村庄。 近几年来,村累计投资达70多万元(包括外商投资)用于村容村貌建设,建造了2条宽6米,长约2700米的砂石路,又修建了8米宽,700多米长的水泥路,两边修建共计16米宽,长700多米水泥混凝土场地,道路两边安装了路灯,修建2条下水道和2个公厕,群众和外商筹资建造420多间二层半楼房,建6间200多平方米村卫生室,14间村“两委”会办公房。新建的街道有专人负责垃圾清运,街道干净整洁,展现了一个面貌崭新的新农村。 砖桥村耕地主要种植小麦、水稻,部分种植棉花、玉米,还有十几户农民种植辣椒、吊瓜等蔬果类作物。村办企业有窑厂和水泥制品厂,年产值800余万元,职工100余人,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又有效地实现了富民强村。 砖桥村党支部在2005—2006年被评为先进党组织,并于2009和2010年两度被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该村还被评为“三无”村。该村的干部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让全体村民享受到环境优美、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 |
河南村 |
河南村地处万福镇南方,茨淮新河南岸,南与淮南市搭界,东与唐集镇相邻,北与镇南村、刘楼村、陈安村隔河相望,西与凤台县接壤。村内矸石路3.1公里,贯穿全村,现有人口4576人,村民小组12个, 河南村现有土地面积11000亩,其中大堤面积976亩,土地采用一麦一稻的种植方式。年粮食收入壹仟余万元,外出务工收入4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59元。河南村学校教学楼已建成,在校学生360人,教师11人。河南村有良好的尊老爱幼传统,婚丧嫁娶从简办理。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村一定会发展得更加美好。 |
陈安村 |
陈安村又处万福镇西南方,南隔茨淮新河与河南村相望,西与后集村相邻,北与芡南村相邻,东与镇南村接壤。村内油路3.1公里,与万回路相接,油路连接陈安、陈楼、九连塘、高庄9个组,交通便利。现有人口3882人,其中受高等教育在校和毕业的本专科生人数58人。 除安村现有土地面积8806亩,其中大堤面积976亩,土地采用一麦一稻的种植方式。年粮食收入90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420万元。 陈安村现有轮窑厂一个,职工60余人,年产值700余万元,合作医疗室一个,学校教学楼已建成,在校学生360人,教师11人。 陈安村有许多在外致富人士纷纷回村创业,特别是宋庄组陈勇同志拟建年出栏200头的养猪厂,现正在发展中;陈家林同志的良种小麦繁殖面积达到100亩,仅此一项为农户增收20万元。 陈安村有良好的尊老爱幼传统,婚丧嫁娶从简办理。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陈安村一定会发展得更加美好。 |
刘圩村 |
刘圩村处于万福镇地域中心,万回公路中段,村辖2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现有本村常住人口1311人,可耕地面积3200亩。刘圩集市每隔天逢集,旺季能达万人,各种物质、农副产品贸易额平均每个集市在10万元左右,是万福镇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刘圩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刘圩集市都有飞跃发展,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刘圩集市的改扩建后,现有外来住户160户,近1000人,常年从事贸易活动,给刘圩集市增加了生机,带来了发展,提高了收入。刘圩集贸市场有两名村干部专门负责,并成立了管理组织,保证各项贸易依法有序进行。 村农业生产以小麦、水稻为主,近五年来平均年产小麦1280吨、稻谷1035吨,另外每年还有其它杂粮作物收成。自古以来淮河两岸是国家的粮仓,刘圩村也不例外。 刘圩村现有水泥预制品厂2家,建筑工程队2个,从业数近500人;大型豪华客车一辆,从事刘圩至温州路线运营;其它各种运输车辆5辆;挖掘机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15部。 刘圩村各项工作历年来在全镇名列前茅,从未出现过重大矛盾纠纷-事件,社会治安井然有序,是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典型先进村。 |
刘楼村 |
刘楼村位于万福镇中部,辖2个自然庄,320户,人口1610人,党员21名,村干部4名,是怀远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耕地面积3200亩,万回公路横穿境内,交通便利。 自1993年以来,在党支部书记刘德路同志的带领下,立足本村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村办企业,逐年实行村庄改造,全村发生了较大变化。1999年,修起了村内柏油路;2001年又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同年又加强了对低洼田的改造,先后建成了刘楼小区和团结小区,使1000多亩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多年来全村土地将有受到自然灾害困扰,小区治理片杨树成荫,象一条条绿带,把刘楼村妆点的非常美丽、可爱。2012年刘楼村的人均纯收入8393元。全村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模式进行发展。刘楼村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生态村”,刘德路同志多次被评为“优秀0员”,并且当选县、镇人大代表。 |
镇南村 |
镇南村地处万福镇南方,南与河南村隔河相望,西与刘圩村相邻,北与万福村接壤,东与兰桥乡搭界,镇南村现有村内水泥路4公里,交通方便。全村现有总人口3616人,其中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和毕业的本专科人数为51人,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人数为98人。镇南村现有轮窑厂一座,工人50余人,年产值600余万元。镇南村现有土地面积7100亩,大堤面积230亩,其中有退耕还林面积200亩。土地采用一麦一稻种植方式,年粮食收入700余万元,外出务工收入260余万元。学校现有在校小学生280人,教师10人。镇南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很多人致富不忘家乡,自愿出资为家乡修路做贡献。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镇南村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
芡南村 |
芡南村位于万福镇中西部,北依芡河,东与镇西村,西与找母村接壤;镇主干道芡南公路横贯全村。该村辖2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9266亩,人口4868人,是全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该村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其中优质水稻面积约7000亩,沿芡河而居的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围网养鱼、螃蟹等纯天然绿色水产经济,是名副其实的“渔米之乡”。 全村退耕还林面积2700亩,主要是杨树生态林,其中桃树经果林400亩,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沿芡南公路一路走来,路两旁桃花烂漫,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是观光、春游、踏青的绝妙去处。 芡南村水利设施先进,唐李、九张两个电灌站,保证了全村的优质水稻年年获得大丰收,是全镇有名的“粮仓”,其中品质优、口感好的杂交稻名扬四方。走进农综合治理小区,道路宽阔平坦,路两旁绿树成荫,渠道纵横交织,错落有致,小区内的水稻长势喜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感召下,芡南村抓住机遇,先后建设两个新村示范点,示范点内宽阔的水泥路,先进的排水道和一盏盏造型别致、明亮的路灯;居民的房屋整体规划、统一模式,非常气派。通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即解决部分群众没有宅基地的问题,又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 全村共有党员53名,是全镇的“双培双带”活动基地。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全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村民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路上昂首阔步前进。 |
万福村 |
万福村为万福镇政府驻地,北靠芡河,南邻镇南村,东与镇东村接壤,西与镇西村相连,辖9个村民小组,本村常住人口1870人,拥有可耕地面积2200亩,水域面积1000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263元。 由于党的惠农政策,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全村手机入户90%以上。中小型货车15辆,摩托车已达到户户都有。大型农机具有16台套,基本达到了农业机械化。自来水厂正在建设之中,管道基本上铺设到了每家每户。村民除进行农业生产外,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商业贸易,万福集镇现已发展为集商贸、农产品加工、仓储、餐饮等为一体的重要商业集镇,带动了周边各项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规划,北部临芡河处拟开发成旅游、休闲娱乐区,东部与镇东村部分区域开发成商业住宅区,南部与镇南村部分区域开发成农民创业园。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支部、党员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带领群众早日致富,奔向小康。 |
镇东村 |
镇东村位于万福镇东部,芡河南岸,东与兰桥乡毗邻,西与万福村万福集镇接壤,南与镇南村相邻,是万福镇的东大门。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60人,908户,土地面积7251亩。2012年人均收入8145元。 镇东村作用怀远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之一,村两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的总要求,抓好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水、通有线电视、通广播,046县道、万兰路县道横穿全村,户户通砂石路,交通便利。2010年万福集镇总体规划延伸至半个镇东村,成为东部商住功能区,为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镇东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实行麦稻轮种。近年来,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小麦、水稻生产面积,大力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有户办养殖场5个,双培双带优秀致富能手马守广成立了万福镇建筑安装公司,不仅解决了部分闲散人员的就业,而且每年上缴税收30万元,造福了一方百姓。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