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蚌埠市 >> 怀远县 >> 古城镇 >> 草寺村

草寺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草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草寺村简介

  <一>村情概况要素
   1、 地理位置
   草寺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西北10公里处,南距涡河3公里,北距淝河2公里,南与沙沟村,北与新化村,东与三巷村,西与五郢村相接,南洛高速公路,淝南公里都从本村通过,在本村所辖范围内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古老集市—草寺集。
  草寺村总面积四万余平方,10个村民组,460户,总人口2380人,其中:0党员40名,农业劳动力13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占一半以上,本村为一麦一稻产区,小麦年种植面积4300亩,水稻年种植面积4300亩,以优质粳糯为主要品种。
  草寺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很大变化,实行承包到户,劳力输出,2008年人均收入增长到4500元。村柏油路各村民组通沙石路,固定电话入户率95%,100%电力到户,空调用户50余户,私家车20部,摩托车基本普及,运输车10部,大型农业机械15台。
   草寺村被市委评为“红旗村党支部”,县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县综治委评为“安全文明村”。
   <二>领导班子要素
   村支部:5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
   村委会:3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1人
   党员状况:0正式党员40人
   村民代表:30人
   其它机构:青年、妇女、民兵、综治、民调五个组织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321111 233000 -- 查看 草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草寺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草寺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酒坊村

  酒坊村位于安徽省怀远县古城乡西南部淝河岸边,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部于淝河乡及潘新村相连接,各村庄砂石路通往主干道,古酒小油路贯穿境内南北两电站渠道,贯穿我村所有耕地。    我村面积8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总户数729户,总人口3268人,其中党员51人,村民代表50人。农业劳动力1350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处出务工近千人,耕地面积3880亩 ,水耕面积3880亩,新农村建设已规划,有待实施,人均收入3500元,利用淝河水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鱼蟹二千余亩,成规模大户20余户,年增收入500万元以上。养猪户50头以上的5户,年增收入15万元以上,养牛10头以上3户,年增收入10万元。加上运输、养殖、建筑等年增收近千万元,通过近几代人艰苦努力,庄庄通砂石路,电话、手机、电视全覆盖,摩托车已普及,大中型农用车22辆,公共汽车1辆,大型拖拉机10台,收割机5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正逐步向电气化、信息化发展。    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是年轻化、知识化,团结奋进的一套班子,向组织靠拢要求进步的年轻人,能主动投资维修村里的砂石路,并多次和支部谈心,写入党申请书。所有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是群众心目中能信得过的人,处处为群众着想,帮助广大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今日的酒坊村,邻里和睦,百业兴盛。  

刘桥村

  刘桥村位于古城乡政府南部,206国道横穿而过,刘火路,刘褚路交叉的交通主要干线。南边是四方湖水面,东边是八郢村,北边是庙荒村,西边是双路村,于60年代就建立刘桥村的地名。   我村总土地面积为4289亩,8个自然庄,20个劳动组,820 户人口3240人。其中0党员55人,农业劳动力1560余人,水稻种植面积2150亩,多年来都是种粮的大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级鼓励农民致富,发展经济,开发三岔路的集贸市场,发动广大干群主动投资办小商店,批发部、餐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贩树、木材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刘桥村经过近几十年的艰苦努力,80%的组实现了沙石路,有线电视入户率75%以上,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户近45%,电话装机95%以上,私家车和农用车45部,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75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刘桥村被蚌埠市宣传部、计生委、县委、县政府列为“婚育新风进万家的先进村”先后荣获县“村务公开先进单位”“市红旗村党支部”“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我村0党员55名,外出打工12名,按时参加组织活动,主动学习表现良好,全村共有村民代表50名,各发挥代表的处用,为村里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代表处用。   

合淝村

  合淝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南部,位于四方湖沿岸东侧,206国道纵横我们村,南北分别于路岗村、古城村相连。怀洪新河从我们村东侧自南向北流过。    合淝村土地面积4000亩左右,辖8个村民自然村,812户,总人口4218人。其中,0党员64人,劳动力2000余人。水稻种植面积3150亩。村里林业用地,主要用于退耕还林面积约600亩左右。是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劳务输出大村。    上个世年代初,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形成了集体村收购、货运、本村加工、养鸡、窑场及水产养殖等产业链,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农民自主创业致富的脚步加快。年产值在20万元以上,利税在10万以上,规模企业主要有2家,人均收入位居生产之首。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建设当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我村每家每户基本过上富裕的生活,家家有电视,部分家庭还装上了电脑、宽带,甚至还买了私家车,摩托车更普及到每家每户,总体来讲,我们村正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村党组织设为一个总支,即:合淝村党总支,两个支部,即:淝东党支部、淝北党支部。党员有64人,村民代表50人。本村还设有村民兵营长负责制,主要负责村里的各项安全措施。  

桥口村

  桥口村位于古城乡政府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南靠老清沟,北靠北清沟,合徐高速公路从村南部横穿而过,北与包集镇潘圩村相邻,东、南、西分别与本乡的东张村、张八郢村、庙荒村相连接,刘火路贯穿境内连接村内3.8公里小油路,从80年代初至今是外出务工人员最多的村。    桥口村从2005年并村后,辖14个村民小组,536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0党员56人,农业劳动力1000余人,主导产业小麦种植面积3900亩,花生种植面积900余亩,夏玉米种植面积3000余亩,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劳务输出占总人口的28%以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在家剩余劳力组织成10个建筑队,一个水泥制品厂,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有10余辆大货车在搞运输,年收入120万元,农业收入830万元,人均收入3150元,比上年增长5%,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棚蔬菜示范园3个,种植蔬菜20余亩,发展养猪大户1户年出栏生猪80余头,利用当地取土坑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上百亩,形成了种、养、运、建快速发展。    桥口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修建3.8公里的小油路,贯通了10个村民组交通,我村水利条件比较差,争取项目打了27口深水井分部在全村田间地头,农民用电100%到户,电话装机80%以上,手机用户20%,空调10户,摩托车90%以上,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14户,逐步向电气化、信息化迈进。    桥口村先后被乡党委、政府荣获“先进村”一次,“先进单位”一次,“先进党支部”一次,荣获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一次安全文明村”一次,“安全村”一次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今日的桥口村,社会和谐,邻里和睦,共谋发展的新气象。  

东张村

  东张村位于古城乡的东北部,是二00四年由李高、东张两村合并而成。距206国道6000米,合徐高速1000米,东与魏庄镇的魏庄,李高两村相邻;北与包集镇的火苗、严桥两村相靠;西、南分别与本乡的桥口、张八郢两村相接。清沟河、引河、怀洪新河东西、南北分别贯穿境内,占据了数千亩的土地,将东张村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居住三分而立。刘大路经村而过,成为一条主干道。本村因水域面积大,堤防面积多适宜养殖而远近闻名。   东张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00人,耕地面积达4800亩,辖38个村小组,700户村民,农业劳动力1800人。全村旱作物面积达3000亩,水稻面积1800,现有营造堤防林3000亩。   东张村内有客运班车1部、在外运营客车4部、货运车辆4台、大型农业机械8台、小型个体养殖15户、建筑工程队10个,2008年实现产业总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比上年增加了10%。   东张村60%的农户居住上二层、三层的小洋房,沙石路贯穿村内;农村电力线路全部到户且无一户明线;固定电话与手机、购买率达90%以上;私家车6辆;摩托车基本达到普及;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20户,正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与普及。    东张村被古城乡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示范村。先后荣获“市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县综治先进单位”、“乡先进党支部”、“乡调解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庙荒村

  庙荒村位于古城乡北部,紧靠206国道,北部与包集镇的潘圩村相邻,南、东部分别与本乡的双路村和桥口村和张八郢相接,三号路从村中心穿过,南北走向的石羊沟把全村自然地分成东西两部分。   村常住人口3169人,707户居民,8个村民小组,耕地612公顷,其中劳动力1400余人,党员49人,村民代表50人,农产品主要是小麦、玉米、花生、大豆、棉花,是个典型的农业大村,形成了农产品收购加工、塑料加工制品、水泥制品、建筑等产品链,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500万元,利税100万元的规模企业有两家,人均纯收入4000元,高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   庙荒村经过近几代人的努力,大部分村庄都通上了砂石路、柏油路。有线电视覆盖率90%以上,电话装机率98%以上,100%的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百家,手机、摩托车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也有10辆,互联网宽带用户近百户,目前,该村正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2008年被评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廉政文化先进农村示范点。    今日的庙荒村,邻里和睦,百业兴盛,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妇联、青年等成为一个坚强而富有战斗力的领导整体,正带领广大群众坚定地大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双路村

  古城乡双路村位于怀远县北面,地处206国道与刘褚路交界,频临四方湖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一个行政村九个自然庄,全村人口3775人(820余户),劳动力1350人;耕地面积4560亩,其中水田2260亩,水浇地2299.3亩。村两委班子共8人,村民代表51人,全村党员64人(预备党员2人)。2011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4500元左右,其中农业收入才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的仍然靠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外出务工。  

三官村

  三官村位于古城乡政府西南约2公里处,东邻刘桥村,西邻潘新村,北与古城村接壤,南临淝河。   三官村有510户,总人口约2300人,其中农业人口约有1400人,0党员28人。拥有耕地约3200亩,林地约620亩,水稻种植面积约2700亩。村里的主导产业就是种植水稻和小麦,养殖户比较多,有养牛的、养鸡的、养猪的、养鱼的、养螃蟹的等等。另外,村里还有一座窑厂,经济效益比较好,为村里解决了一些剩余劳动力就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村民的年平均经济收入为2800元。   三官村经过近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村里铺上了水泥路,新农村规划也早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家电入户率98%以上,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50户,电话装机95%以上,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用户近10户。三官村人正在为建设自己美好的乡村积极地奉献着!   

张八郢村

  古城乡张八郢村位于古城乡东面,距206国道3.5公里,东面与魏庄镇胡巷村相邻,南、西、北分别与本乡的合淝、刘桥、桥口、东张、庙荒等村相连。    张八郢村土地面积有5426亩,辖八个自然庄22个村民小组,675户3327口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450人,党员39人,村民代表56人,水稻面积3000亩。外出务工人员1172人,是典型的农业劳动输出大村,人均耕地1.6亩,年人均收入3274元,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始布点。    张八郢村经过近几代人的努力,群众的生活正日益改善:70%的村民小组通上了砂石路,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20户,95%以上的家庭装上了电话,全村有7辆私家车,5辆货车,大型收割机14部,大型拖拉机10部,摩托车基本普及,宽带用户6户,自来水管道已通到部分自然庄,正准备安装。   

潘新村

  潘新村位于淝河北岸,距206国道约4公里,距县道刘褚路1.5公里,东与古城乡三官村相连,南面紧挨淝河,西与酒坊村相连接,古酒柏油路从村内穿过,交通非常便利,村有小型电灌站一座,以水稻种植提供水源保障。   潘新村有土地面积4033亩,其中植树造林占地410亩,辖10个村民小组,共510户,总人口2434人。其中:0党员41人,农业劳动力1000余人,水稻种植面积3100多亩,其余面积分别种植玉米、花生、豆类等农作物。十多年来,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从事出租车客运、建筑、旅馆、餐饮服务、大棚蔬菜种植,还有的办起了工厂,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08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潘新村近几年来,经过干群的共同努力, 90%的组铺上了砂石路,农村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0%以上,100%农户拥有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基本普及,正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村级活动室有平房4间,妇检室2间,室内配套有电视机、VCD、电视柜、资料柜、桌椅、制度板块等,村两委班子能团结一致,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08年被乡政府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三巷村

  三巷村位于怀远县西北10公里处,西邻草寺村,北邻新化村,东邻油坊村,南邻荆茨乡,淝南公路与南洛高速经过村内。   三巷村土地面积30000平方米,辖10个村民小组,580户总人口2758人。其中:0党员45人,农业劳动为1258人,水稻种植面积3550亩,旱地100余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因劳力剩余,,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形成组织剩余劳力外出打工,最大利用农忙过后的剩余时间,使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使村民的生活富裕起来。    三巷村经过近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使村里实现了通柏油路,家电入户率98%以上,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35户,电话装机90%以上,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用户15户,大型农机械10余台。   三巷村是怀远县古城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杨刘村

  杨刘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乡最南部。东面是怀洪新河,南面与荆芡乡土楼村联接,西北分别与本乡的油坊,路岗、合淝村相邻。界阜蚌高速公路东西贯穿我村境内。在60年代初,经国家水利部门规划,在杨刘村境内从北到南分别开发了三道东西排水大沟,在怀洪新河入口处,分别建造了三座国家标准的电力排灌站,彻底解决了杨刘村和周边村的内涝问题。    杨刘村土地面积1325亩,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1477人,其中0党员33人,农业劳动力720人。水稻面积400余亩,蔬菜面积300亩,小麦面积1300亩。现已造林200多亩。    在20世纪80年代初,杨刘村走出一位民营企业创办人——黄介群。当时杨刘村一穷二白,对办企业来说简直是做梦。可是创办人黄介群越过种种艰难坎坷,终于在一片荒地上建成了一座上规模的砖瓦大轮窑。从那以后,杨刘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带动了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自然形成建材运输队,面粉厂,饲料加工厂等各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杨刘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杨刘村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从砂石路实现了小油路。农村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0%以上,空调、小车、摩托车都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群众的住房,都变成的两层、三 的小洋楼。    杨刘村自成立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村”等光荣称号,今天的杨刘村焕然一新,百业兴盛。   杨刘村党支部,村委会设在两个自然庄的中间,杨刘村有党员33人,每个党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组织下达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做合格党员;杨刘村村民代表现有36人,他们是经过广大群众认真推选出来的,每个村民代表都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为给群众办实事。    今天杨刘村的工作成绩是全体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杨刘村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成绩,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  

油坊村

  油坊村位于怀远县西经方,距淝南公路1公里。东与杨刘村、西与三巷村、北与路岗村相连接。   村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520户,总人口2670人,其中:0党员44人,农业劳动力1200余人,水稻种植面积2600亩,大豆、玉米550亩,是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的大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积极鼓励劳务输出收入占农业收入一半,两项加起来人均收入2000元,比上年增长5%。   油坊村经过近几代人的艰苦努力,50%的组实现小油路、水泥路道路。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电话装机90%以上,摩托车80%,逐步走向电器化。    油坊村支部5人齐全,村委会3人齐全,党员44人,村民代表45人,民兵、妇联、协会齐全。   

路岗村

  路岗村地理位置位于四方湖南岸,交通状况一般,全村总人口2980人,劳动力102人,流动人口1200多人,土地2800亩,农业总产值1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基本上每家都装有电话,大约有500户,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10户,大小农用机械380部,运输车20多辆,水上运输货船50多只,民众安居乐业,村规民约良好。    路岗村距206国道3公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以来村党组织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形成了集货运、出租、客运小型车,群众收入连年增收,年产1000多万元,利税200万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比上年增长10%,2008年度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党员状况良好,流动党员经常保持联系,廉政建设良好。文化建设是古城乡的示范点。    今日路岗村,社会治安良好,无违法乱纪行为的村民,邻里和睦,百业旺盛。  

新化村

  新化村位于古城乡人民政府西南部,距蚌阜界公里高速公路1公里,北靠淝河,东西南三面分别与路岗村、新淝村、草寺村和三巷村相邻。新化村各村民组之间有柏油路、水泥道路相通,还有大小客车十余辆从村里发往怀远县城。新化村共有3400多人,527户,有21个村民小组,党员51人,村民代表50人。耕地面积5300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新化村是个典型大村,劳务输出600余人。在全国各地务工、经商、在当地承包土地种菜,年收入800万元。由于紧靠四方湖,村里有近2000亩水面用于养殖,养殖品种有鱼有蟹,年创利6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4000元。   新化村近几年来经过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党的富民政策,村民生活日益富裕,电视机覆盖率100%,100%电力线路到户,电话装机率为85%以上,空调用户50户以上,私家车15辆,手机、摩托车基本普及。新化村是一个民主法制模范村,多次被乡政府授予“安全模范村”称号,是一个邻里和睦百业兴旺的村庄。   村领导班子中,支部5人,村委会3人,他们为村级各项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淝村

  新淝村位于怀远县西北15公里,古城乡西南部,蚌埠界高速公路贯彻其中,北淝河灌区经村而过。    新淝村土地面积3518亩,辖九个村民小组,426户,2019人,其中:0党员24人,农业劳动力896人,小麦种植面积3018亩,水稻种植面积2780亩,基本上是一稻一麦。    2002年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林500亩,全是杨树,长势良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形成货运、出租车客运、建筑、饲养,农产品加工,我村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输出人员875人,其中男女劳动力600人余人,在大城市成立运输公司8个,买车运输31部,开店经营68户,其余人员饮食业、服务业,进厂工人和一部分种菜人。在外出人员中50万元资产以上的有30多户,30万元以上资产的80多户,其它都有存款。养殖业、水产养殖有30多户,年收入50多万元,养猪50万元年收入的有3户,养羊5000元有8户,2000元以上有12户。    新淝村经过当代人的艰苦努力,柏油路已通到村,沙石路贯穿全村,全村共有400余户已盖上2——3层楼房105户,每年以30多户速度建起楼房,我村每户都有电视机,100%点上电灯,电话装机占90%以上,全村有中高级轿车8部,小车10部。逐年转变为小康水平。  

五郢村

  五郢村位于淝南路一公里远,在草寺对西2公里,龙窝村北1公里,村里有客车通往县城,有人口1280人,290户,3个村民组,劳动力600人,流动人口300人,土地2400亩,有村地360亩,人均收入2600元,主导产业麦稻二季,依糯稻为主,农村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0%以上,空调、小车、摩托车都在不断增加。货车3辆,我村徐圩组的养殖大户徐佩,常年养殖甲鱼,占地面积60亩,有甲鱼2万只,自己还在温室培育甲鱼苗,总投资款有50万元,年收入120万元。    五郢村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从砂石路实现了小油路。村领导班子有支委5人,村委员3人,交叉任职1人,共7人。有党员23个,村民代表30人,村级办公室有100平方米。  

草寺村

  <一>村情概况要素    1、 地理位置    草寺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西北10公里处,南距涡河3公里,北距淝河2公里,南与沙沟村,北与新化村,东与三巷村,西与五郢村相接,南洛高速公路,淝南公里都从本村通过,在本村所辖范围内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古老集市—草寺集。   草寺村总面积四万余平方,10个村民组,460户,总人口2380人,其中:0党员40名,农业劳动力1300余人常年外出务工占一半以上,本村为一麦一稻产区,小麦年种植面积4300亩,水稻年种植面积4300亩,以优质粳糯为主要品种。   草寺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很大变化,实行承包到户,劳力输出,2008年人均收入增长到4500元。村柏油路各村民组通沙石路,固定电话入户率95%,100%电力到户,空调用户50余户,私家车20部,摩托车基本普及,运输车10部,大型农业机械15台。    草寺村被市委评为“红旗村党支部”,县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县综治委评为“安全文明村”。    <二>领导班子要素    村支部:5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1人,委员3人    村委会:3人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1人    党员状况:0正式党员40人    村民代表:30人    其它机构:青年、妇女、民兵、综治、民调五个组织  

水海村

  水海村位于206国道以西,刘褚路以北。村共有3158人,耕地面积6423亩,有760户农民,1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由九个自然庄组成,为方便管理又分为北沟沿、后郑家、水海子、金家、南沟沿5个自然组。   水海村现有两委干部7人,党员30人,党员议事会成员8人,流动党员4人,村民代表47人。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水海村党员干部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水海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水海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水海现代农业观光园,是安徽省首批6个示范点之一,项目总面积两万亩。园区内建有道路5条,总长9.72公里,并种植了22000棵树木,该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项目区路的林业经营权全部发包给承包人。承包人每年上交给村委会4万元左右,既增加了集体经济,个人也有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我村注重经济发展,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工作。目前,我村已将土地对外流转了6000多亩,基本实现了土地流转的整村推进。2010年,古城乡特色水果专业合作社在该村流转土地300亩,建起了大棚葡萄采摘园,去年开始挂果并对外开放,虽然是第一年,但实现销售收入就达15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该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6800元,在古城乡名列前矛。今年初,怀远鸿盛食品有限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近5000亩,计划建设成为集种植、加工、商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该园区建成后,不仅更大地加快水海村的经济发展,还将带动周边其他村的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水海村耕地可实现全部流转,就地解决务工人员500人左右,到2015年总共人均纯收入将达13800元,比2010年的5621元增长146%,完全能够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土地流转激活了农村经济,从而带动了古城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我村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步还将要改建该村至206国道3公里长的主干道一条,铺设自来水管网至该村,对村内两条大沟及两条干渠进行清淤整治,房前屋后统一种植果树、蔬菜,发展庭园经济及农家乐。在主干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同时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解决村内垃圾处理问题,解决村内沼气供料、出渣、维修等问题,解决全村“三沼”的综合利用问题,特别是沼渣将作为有机肥料供应给几个采摘园,既解决了沼渣的处理去向,又使废物得到了最好的再利用。    为倡文明新风,促进和谐发展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海村村于去年六月份新设了农家书屋。上级部门拨款两万元从县新华书店购置了大量图书,有少儿类、生活类、科普类、整治类等多种书籍。使得村民劳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丰富。    水海村在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发展良好,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水海村村两委一班人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上级党委正确领导下,把水海村打造成一个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古城村

  古城村位于206国道西侧约1.5公里处,县道刘褚路贯穿境内,东与双路村相接,南与三官村相邻,古城街道和古城中学、小学位于村中央。    全村共有耕地1149亩、林地89亩,总人口1388人,273户,7个村民小组。33位村民代表,22名党员。农业劳动力670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面积达1000亩。由于人多地少,加上村里有集市,靠近集市的村民多数以货运、屠宰、建筑、农产品加工等生意为主,年人均纯收入达4100元。    经过全村人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村组之间实现了水泥道路村村通,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100多户,电话装机95%以上,私家车35部,摩托车、三轮车全村覆盖,互联网宽带用户80户。    古城村进几年多次荣获“五个好村党组织”、“文明村”、“计划生育先进村”等光荣称号。现在村两委一班人团结一致,精神旺盛、斗志昂扬,为构建和谐、繁荣家乡,勤勤恳恳工作在基层第一线。   


草寺村特产大全




草寺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