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南村北靠307省道,南临芡河,东面与荆芡、城西、猴洞三村相连接,西面与支湖村相邻。村内芡北堤南北直通225和307省道,交通较为便捷。
联南村8个村民组,2288口人,其中0党员42人,拥有耕地2814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和蔬菜。全村在芡河北岸共建小型电灌站4座,农田灌溉极为便利。农作物生产以白玉兰无公害大葱为主,并在市场上享有盛名。
联南村利用靠近芡河有利条件,长期在南小湾200亩水面发展名贵品种水产养殖,近年又在东刘咀建成百头肉牛养殖场。同时,二、三产业得到相应发展。现有大米加工厂5家,轮窖厂1座,商饮服务店多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联南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村民住房二层、三层小楼发展迅速,东刘咀百多户村民已有90%住进楼房。村小学、卫生室极大地方便村民就学就医,通电通邮,电话无盲区,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联南村党支部正带领全村干部全力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欢迎前来洽谈投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0321207 | 233000 | -- | 查看 联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张沟村 |
张沟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西北部,东面与本乡沙沟村相邻,南面是涡河,西面与本乡龙窝村相邻,北面与古城乡交界。在60年代初经国家水利部门规划,在张沟村从涡河北面疏通一条大沟到淝南路,解决村里群众的内涝问题。 张沟村土地面积3745亩,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2人,其中0党员28人,农业劳动力1200人,水稻面积580余亩,蔬菜面积2400亩,小麦面积3000亩,张沟村村民孙永勇为群众销售蔬菜上千吨,他走出市场找销路,使我村蔬菜远销北京、南京、常州、合肥等地,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张沟村人均收入达到4000远,生活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张沟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从沙石路实现了柏油路,农村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0%以上,空调、汽车、摩托车都在不断的增加。大部分群众的住房都变成了两层以上的小洋楼。 张沟村党支部、村委会设在自然庄的中间,共有党员28人,每个党员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组织下达的每项工作任务,做合格党员。张沟村村民代表现有35人,他们都是经过广大群众认真推选出来的,每个村民代表都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今天张沟村的工作成绩是全体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张沟村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成绩,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 |
联南村 |
联南村北靠307省道,南临芡河,东面与荆芡、城西、猴洞三村相连接,西面与支湖村相邻。村内芡北堤南北直通225和307省道,交通较为便捷。 联南村8个村民组,2288口人,其中0党员42人,拥有耕地2814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和蔬菜。全村在芡河北岸共建小型电灌站4座,农田灌溉极为便利。农作物生产以白玉兰无公害大葱为主,并在市场上享有盛名。 联南村利用靠近芡河有利条件,长期在南小湾200亩水面发展名贵品种水产养殖,近年又在东刘咀建成百头肉牛养殖场。同时,二、三产业得到相应发展。现有大米加工厂5家,轮窖厂1座,商饮服务店多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联南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村民住房二层、三层小楼发展迅速,东刘咀百多户村民已有90%住进楼房。村小学、卫生室极大地方便村民就学就医,通电通邮,电话无盲区,使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联南村党支部正带领全村干部全力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欢迎前来洽谈投资! |
大庙村 |
大庙村简介 大庙村位于涡河以南,芡河以北,307省道横穿村中,水路交通极为方便。 大庙村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560户,2540人,农业劳动力1100余人,其中0党员33名,耕地面积2965亩,土质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复种面积近千亩,主要有:大白菜、萝卜、苞菜、大葱、西瓜等,村内水利设施完善,农业收入逐年增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形成了建筑、农产品加工、制花厂、养殖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年产值800多万元,利税30多万元,6家大米加工厂,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1000多万元,民营企业总值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比上年增长10%。 大庙村经过近三十年来的艰苦努力,100%的组实现了通砂石路,有线电视入户率90%以上,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半数,冰箱用户达60%以上,电话手机到户达95%以上,私家车50多辆,摩托车、电瓶车基本普及到户,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60多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村内207省道两旁形成了稻米加工、农业生产资料供销等场所,已小有规模,有宽松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大庙村“两委”班子将竭诚为你服务! |
猴洞村 |
猴洞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距县城5公里处,307省道贯穿我村,南靠芡河,与本乡联南村相连,东西北分别于本乡城西、支湖、涡南村相邻。配套水利设施齐全,灌溉时可以使用村南面的徐大沟电站,排涝时可以用村北面的东南电力排灌站。村内有一条长1000米的水泥路,进村交通十分方便。 猴洞村耕地面积2066亩,辖10个村民小组,476户,总人口1996人,0党员26人,农业劳动力920人,水稻面积约1500亩,蔬菜面积约800亩,主要蔬菜品种有大葱、洋葱、土豆、大白菜、辣椒等,远近闻名。 猴洞村人多地少。经过我村党员、两委干部及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现已发展5家大米加工厂,中型家禽养殖场一个,养猪大户3户,建筑工程队4个,并成立了城西合作社组织,提供信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2008年修建桥、涵、闸21座,深水井11口。现已有80%的农户安装了自来水,电话装机95%以上,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用户46户,逐步走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今天的猴洞村已焕然一新,百业兴盛。 今天的猴洞村的工作成绩之所以辉煌,是全体党员、村干部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好的成绩,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 |
沈郢村 |
沈郢村简介 荆芡乡沈郢村,北靠涡河,南接尤村,东西307省道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全村6个自然庄,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2户,现有人口3070人,劳动力人口1020人,流动人口390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4066亩,实有耕地面积3840亩,其中旱地1140亩,水田2700亩,人均耕地1.25亩。2011年新建新农村50套(7500平方米)。人均收入4950元/年,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和蔬菜等,其中尤其以白玉兰大葱生产面积大、品质好、无公害,享誉远近的城市市场,并建立了白玉兰大葱无公害生产基地。2011年以来自来水入户510户。 沈郢村二、三产业相应发展,现有轮窖1座,大米加工厂2个,临307省道而建的沈郢集市,拥有多家商店、超市,沈郢集市已成为辐射附近多个村的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销集散地。村内有幼儿园、学校、信用社、乡医院及村卫生室,村民就学、就医、生活极为方便,村内移动、联通信号发射塔3座,实现了通讯无盲区,有线电视入户率80%以上,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150户,电话装机95%以上,私家车16部,摩托车基本普及,宽带上网用户45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沈郢村两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多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完成上级的各项任务。2010年被省委授予“五好党支部”光荣称号。 今日沈郢:邻里和睦、百业盛旺。 |
袁庄村 |
袁庄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307省道南首3公里处,前面紧靠芡河,东西分别与本乡尤村、张圩两村相邻。袁庄村土地面积3200亩左右,分5个村民小组,435户,总人口1787人,其中党员22人,农业劳动力人口900余人,水稻面积3360亩,小麦面积3365亩,可利用水面500余亩。 袁庄村主导产业以优质糯米稻为主水稻面积约2700亩,河下水淹田面积月350亩左右,村民利用芡河优质水资源规模养殖螃蟹、鲢鱼等,河下养殖业有400亩左右。辖区5个村民组通电通邮。村内有小学、医疗室、商店等场所,2009年袁庄村人均收入在2800元左右。 本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50%实现了通水泥道路,农村100%电力到户,空调用户20户左右,电话装机90%以上,私家车近10部,摩托车基本普及,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今日的袁庄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村党支部的努力下已走出了贫困,村庄焕然一新。村里原来的土坯房和砖瓦房,现已大多以平房、楼房为主。袁庄村广大党员和群众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奋斗。 |
尤村村 |
尤村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西部,南邻芡河,耕地面积4450亩,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北临307省道,交通十分便捷。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00人,其中党员32人,劳动力2157人。优质水稻面积4100亩,围网养殖户150户。村里成立了2个养殖协会,围网养殖协会和网箱养殖协会,协会会员300多人,每年村里群众通过从事水产养殖收入都在400~500万元之间。村两委干部认真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村里修建水泥路一条。组织村里剩余劳动力成立了尤村村建筑工程队,主要从事建房装修,年工资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村里现在摩托车、彩电占有率达到95%,有十几户率先买起了小轿车。村民的住房条件也大变样,两层半的小楼房占到一半以上,电话、手机占有率达到95%。现在的尤村村比20年前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群众人均收入也是20年前的10倍。 虽然群众的生活好了,收入也增加了,但村两委班子还在思考怎样才能把群众变得更加富裕,把本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让外地人都来了解尤村,村两委积极创建投资环境,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到尤村投资兴业,村两委将竭诚为您服务。 |
张圩村 |
张圩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最西部,东邻本乡袁庄村,北面与河溜的罗兴庄村相依,西南紧靠芡河,水泥路5.3公里,北端与蚌埠路相接,下面贯穿全村的各个自然庄,交通便捷畅通。 本村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3040人,土地面积4685亩,拥有水面3000余亩,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有学校、幼儿园、卫生站等综合服务场所,农贸市场中的商品齐全,市场繁荣,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粮食种植以优质小麦、水稻为主,现代化养猪场3个,养鸡场2个,主导产业以水产养殖为龙头,以养殖河蟹为主,渔业为辅,年产河蟹20多吨,个大体肥,质优味美,营养丰富;年产鱼类150多吨,绿色环保;目前我村拥有大型挖掘机8台,大中型联合收割机10余台,大中小型汽车40余辆。全村经济发展较快,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 张圩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固定电话、手机、摩托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住房条件明显提高,80%以上的农户入住在两到三层的小楼房,正在向小康生活大踏步的迈进。 张圩村群众在村两委干部的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和谐、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土楼村 |
土楼村是2002年由土楼和花园合并而成的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庄,村民3200人(其中0员44名,45名村民代表),土地面积3409亩。土楼村位于涡河与怀洪新河交汇处,东邻怀洪新河,南依涡河,西与本乡大窑村接壤,北与古城乡相通,淝南公路东西横穿,把我村划分为土楼和花园两大区域。沙沟一号公路从村内而过,是我乡沙沟村西部各村的必经之路。我村水路和陆路交通十分便捷,每天都有十几艘捞沙运货船只经过涡河,货车、客车在淝南公路和沙沟一号公路行驶。最近两年,我村利用国家村村通项目在村内修筑水泥路6.8千米,给我村群众的出行带来便捷。 根据荆芡乡新农村规划,我村在2005年对徐郢闸老街道进行拓宽取直规划,并在老街道两边建设了两层楼房,下面一层作为门面房,上面供群众居住,这是集商业、生活于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现在已经入住67家,在这些入住的群众中,大部分都是生意人,其中有较大规模的商家35家,主要是销售种子、农药、化肥,另外还有加油站、机械维修站、百货超市、电信、医疗卫生、餐饮服务等,本街道全年的销售总额近5000万元。本街道还有农村信用合作社,粮站和学校。 土楼村有正式党员44名,选举出45名村民代表,他们都是全民创业的带头人。党支部是带领群众走致富路的主心骨,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里大力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建立大棚蔬菜基地。我村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聘请农业专家来村授课,上户培训,下地指导。我村全年共种植大棚黄瓜180亩、豆角260亩、西红柿120亩、毛豆600亩、萝卜1100亩、苞菜200亩、花菜300亩以及200亩西瓜。我村蔬菜采用先进科学的种植方法,加上优良的沙土土质,蔬菜的颜色、外形、口感和营养都属于上乘,深受市场欢迎。每到蔬菜收获的季节,前来我村收购蔬菜的商贩络绎不绝。为了防止丰收过剩,蔬菜滞销的情况,村里还建立了5个对外联系通讯点,主要负责对外销售,我村的蔬菜现在已经远销到淮南、合肥、芜湖、蚌埠等地,仅此一项就可使农户增收千元以上。人均收入达56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我村针对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鼓励年轻人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务工,据统计,全村在外务工人员约542人,分别在上海、张家港、昆山等地,主要从事运输、种菜,进厂等,村里尽量解除在外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搞好土地流转,农忙季节帮助其家属搞好蔬菜收种。现在我村在外务工的不少村民已经走上了富裕道路,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企业,自己当上了老板,并且他们还带动村里其他农户,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村两委班子,积极利用社会关系,招商引资,现在我村已建立化工厂1个,电子厂1个,滤芯器厂1个,5个建筑队,解决150多名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 现在我村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村有大型联合收割机6台,大型旋耕机5台,播种机8台。大田作物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在生活方面,新农村的住户都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有6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95%以上的农户家中安装了电话,农户家中都是100%通电,95%都有电视,空调用户近200户,85%以上的年轻人有手机,摩托车、电动车基本普及,私家车30余部,100%的组实现了通水泥路,宽带用户数量也在增加,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土楼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民之间友善相处,党群关系和谐,对外来人员友好,近几年无-、打架、刑事等案件发生,全村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和谐的景象。 土楼村人民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我村投资,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
支湖村 |
支湖村简介 支湖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境内的蚌阜路86公里处,蚌阜路纵穿东西,南靠有名共同湖,属于中外合资的淮庆养殖公司,养殖地面积30000余亩,交通便利,电讯无盲区,是十分便捷的投资兴业的好地方。 支湖村辖8个村民小组,人口约2230人,农村基础设施齐全,水电、道路、通讯都很好,村内有支湖小学、支湖中学、村级卫生室、乡财政所、乡地方税务局、祥和面粉有限公司、兴旺水厂、楼板厂、荆芡乡派出所,荆芡乡政府目前正在筹建中。从1988年倪传祥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大力发展本村经济,农民每年每人的平均收入都在提高,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000元,倪传祥也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连续几届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 全村土地面积3653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另外还有大葱和林业,其中林业面积在471亩左右。支湖人民不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我村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优势。支湖村委会设在支湖街道西300米处。支湖村的口号是“您投资,我服务;您发财,我发展”,这个口号永远不变。 热情真诚的支湖村人民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这片热土上投资兴业,求真务实的村两委班子将竭诚为您服务。 |
沙沟村 |
沙沟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西10公里处,南面紧靠涡河,北面是淝南公路,东面与本乡大窑村相邻,东面与本乡张沟村相邻,村内有集贸市场,水泥路贯穿全村。村两委设在沙沟集贸市场中心,有公交车,交通十分便捷。 村辖5个自然庄,25个村民组,1248户,人口524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000余人。基础设施基本齐全(通电、通邮),有学校、卫生室、信用社、超市等综合服务场所。土地面积6456亩,耕地5868亩,主产:一、粮食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稳产、高产。二、蔬菜:1、大田蔬菜品种有萝卜、大白菜、花菜等,面积3600亩,产量4000万斤。大白菜和花菜烧菜是白汤,比其他地区的白菜萝卜烧菜省油,味道更鲜,口感好,并且耐储存。2、大棚蔬菜有辣椒、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精细蔬菜,面积1060亩,产量1200万斤,品质好,上市早,生长期长。3、水果类:主要有西瓜(麦茬瓜),面积1080亩,产量1000万斤,西瓜皮薄、皮青、又甜又脆,口感好。从解放前至今沙沟西瓜名扬省内外,蔬菜供销全国各地,主要是靠党的政策好,沙沟的群众勤劳、实干,科学种田,并且沙沟的土质好,经得起干旱和水涝。 今天的沙沟村有党员96名,村两委干部7名,群众代表58名,每个党员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组织下达的每项工作任务,做合格党员。村民代表都是经过广大群众认真推选出来的,每个村民代表都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是经过群众认真推选、党委严格考查产生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能带领群众科学种田,是奔小康的团结班子。 经过艰苦的努力,从沙石路实现了通水泥路,农村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5%以上,彩色电视机100%,空调用户逐年增加,大部分群众的住房都变成了两层以上的小洋楼。发布全国各地的货运汽车50余辆,私家车30余辆,摩托车基本普及,大型拖拉机、收割机近30台。 沙沟村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村”光荣称号,今天的沙沟村焕然一新。 |
城西村 |
城西村位于怀远县县城西部,紧靠城关镇,属荆芡乡东大门。南与本乡荆芡村相邻,西与猴洞村连接,北靠涡河,307省道东西贯穿我村境内。城西村土地面积6.3平方公里,村两委干部9人,辖5个自然庄,共972户,总人口3982人,其中0党员66人,农业劳动力1920人,水稻面积5764亩,小麦面积57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大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私营米厂4家,现已发展到12家,蚌埠市挂牌私营龙头企业天雪面粉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也在城西村落了户。我村以靠县城近、交通方便的优势,村里有60%的农户贩运粮食,城西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带动了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自然形成运工队2个,木工队10余个,各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年产12000万,利税4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家。2010年城西村人均收入达到5800元,比上年增长9%,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二。 城西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从砂石路实现了柏油路,农用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视入户率98%,电话装机率96%以上,空调用户120多户,私家车42部,在外地从事货运车辆90多部,收割机及大型拖拉机50多台,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用户142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大多数农户住房都建成二层、三层楼房。 城西村今天的工作成绩是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城西村有决心、有信息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成绩,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
龙窝村 |
龙窝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西北部,东邻本乡张沟村,西邻本县淝南乡吕浅村,南邻涡河,北邻界阜蚌高速公路。在60年代经国家水利部门规划批准在龙窝村境内建立国有电力排灌站,开发了200多米的引水渠,排灌总干渠1500多米,彻底解决了龙窝村和周边村的灌溉和排涝问题。 龙窝村占地面积6000多亩,耕地面积4800多亩,总人口2854人,其中0党员49人,农业劳动力1500人,主导产业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大棚土豆、毛豆、白菜等为主。其中春季大棚土豆套毛豆有3000多亩,亩产5000多元,秋季白菜3000余亩,亩产2000多元。现在的龙窝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今天的龙窝村,柏油路贯穿全村,商品一条街,生意兴隆,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0%以上。龙窝村是一个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百业兴盛的新型农村。 |
牛王村 |
牛王村简介 怀远县荆芡乡牛王村位于荆芡乡西部,南临307省道,北靠涡河,西接河溜镇罗新庄村。全村辖6个自然村,共596户,合计人口3120人,劳动力人口2035人,其中外出打工劳动力1000余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8400多元。 牛王村现有耕地面积3800多亩,其中优质水稻面积1800多亩,优质大葱面积300多亩,小麦面积3500多亩,退耕还林面积200多亩。我村农业发达,主要以小麦、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主。牛王村土地流转面积1300多亩,另外我村有部分养殖为主的农户,均为小规模养殖,以牛、羊、鱼为主,牛羊数量在40头左右,307省道沿线鱼塘面积在5亩左右。 牛王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尤其是近几年,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泥土路建成砂石路,现已建成村内南北主干道4米宽水泥路面1200多米,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按当前规划发展,至2015年,我村将建成3000米长水泥路,新增道路主要沿南北主干道向东西辐射,同时完工约2500米长的沥青路,截止现在,新增水泥路部分已完工,沥青路已完工。 我村在307省道南侧的统一规划建设新农村门面房,均为二层楼面,大部分已入住,可以用于居住,宽敞明亮,也可用于经营,现已有电动车销售店、农机修理店、日常用品商店等,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统一建成的门面房不仅提升了我村农户的居住条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劳动机会,外观初具规模的门面房也大大提高了我村形象,甚至为307省道两侧增光添彩。 按牛王村宅基地建设整体规划,村内南北主干道两侧大部门已建成两层以上住宅楼,下一阶段将有更多村民向中心村转移。现阶段,我村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今日牛王村,在村 “两委”班子带领下,朝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
涡南村 |
涡南村简介 涡南村位于怀远县县城直西4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偏西北6公里,处在荆芡乡北部中心位置。北靠涡河,南至307省道,东与本乡城西村和国家鲜猪储备库(禹王养殖公司)相邻,西与本乡大庙村相毗邻,总面积5平方公里。 全村有三个自然庄组成,(东郢、中郢、西郢)三条水泥路直通307省道,并有砂石路联通全境,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捷。村辖有5个村民组,527户,人口2313,0党员49人,劳动力1080人外出务工人员600人,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家家通电、电话、有线电视、无通讯盲区。有学校、幼儿园、商店、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餐饮、卫生、服务齐全。 基本农田2120亩。其中禹王养殖公司入股67亩,小麦1900亩,蔬菜1200亩,大棚200亩。小麦主要以优质小麦为主,改良西瓜、大白菜、萝卜种植为主。此外还有个体中型鲜猪养殖和甲鱼养殖基地。 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9.7%,电话装机率达到90%,手机普及,通电100%,空调入户率50%,摩托车普及率40%,私家车50辆,重型大货车15辆,轻型货车30辆,互联网用户12户,私人办厂5家,解决剩余劳动力300余人,为村创收入60万元。 特别在2005年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工程,共建机井32眼,一切配套设施齐全,对全辖区的路渠进行了整修,形成了沟成渠、路成型、林成网,能灌能排的丰收良田。 |
荆芡村 |
荆芡村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城关西南。东邻城关镇,南靠芡淮新河,西有芡河并与本乡联南村相连,北与城西村交界。柏油路东西贯穿全境,并建有荆芡码头一座,水路交通十分发达。 荆芡村土地面积7400亩,辖5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庄,1299户,总人口5139人,劳动力2900余人,外出打工、经商者有385人。主产水稻小麦,是优质糯米稻生产基地。有养鱼塘260亩,在芡淮新河北岸建有芡北电力排灌站一座,全村土地均能做到旱涝保收。全村建有22家大米加工厂,其中大型精米厂8家,年加工量可达上亿斤,并带动几百人就业。农村基础设施齐全,有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超市、街道,购物十分方便。 荆芡村在芡淮新河边0头一座,自然庄之间修有水泥路8公里,有房屋三百多间,大部分农户都住进了楼房。主导产业是精糯米加工,并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业,有建筑工程队10个,常年在城市和农村搞建筑,并有一批人在怀远企业上班,有500台手扶机和小四轮在全县范围内搞粮食收购。 现有上网用户100多户,有线电视200多户,电话800部,手机普及,有大中型货车15辆,小汽车多辆,在各处建米厂36家,摩托车电瓶车约1000辆,各类收割机20部,大拖拉机6部,正逐步走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 荆芡村运输业十分发达,有各种运输车辆600余辆,从事粮食等运输行业,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5800元,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 荆芡村多次被市、乡授予红旗党支部、小康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村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 荆芡村人民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我们村两委班子会秉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热诚为您服务! |
新上村 |
新上村位于荆山脚下,怀远县城西南5公里。北与城关镇连接,西与本村荆芡村相邻,东靠淮河,南靠芡淮新河,两河丁字型交汇,225省道贯穿全村,水路交通也相当便捷。 村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数2564人,耕地2964亩,以水稻种植为主。党员33名,村两委成员严格要求自己做合格的党员干部,一直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分别被市政府、县政府评为“特色主导示范村”、“五个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现在,全村基础设施齐全,水泥路环绕全村,村民沿村村通和225省道两侧改建了鳞次栉比的楼房,随着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新上村人均收入5000元,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怀远县主产糯米,是全国几大糯米主产地,依托本地资源,全村现有56家精加工厂,2家糯米深加工厂,是怀远县糯米加工基地,新上加工的糯米成为标志性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各大城市的超市,远渡日本、韩国等,时值秋收秋种结束,新上村便是清明上河图的角色。 加工产业链的转动,全村人无闲人,多种辅助产业也随之兴起,带动了村民参与其0同创收发展,如今是城里人到新上村打工。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村两委决定在225省道东5公里以北规划一个工业园小区,届时,热情纯淳朴的新上村人们民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这篇热土投资兴业。求真务实的村两委班子将竭诚为您服务! |
郑岗村 |
郑岗村简介 我村位于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的西南。北面是芡河,西面和本乡石山村相邻,南面是新河。怀万路225省道从我村中间穿过,新河大桥连接埲怀路,水陆陆路交通都十分方便。 郑岗村土地面积4123亩,人均1.3亩,共801户,总人口3200人,劳动力人口1900人,流动人口约1700人,辖6个村民小组,其中0党员53人。农村基础设施齐全,有学校,2个村卫生室,通电、通邮、通光缆宽带,有大小商店等10余家综合服务场所。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上桥排灌站,集排涝、灌溉、翻水为一体,为保证农业的丰收起到决定作用。 农业总收入六百余万元,人均收入1900元,我村的主产业以水稻小麦种植为主,养殖业是我村的特色,网道养鱼,围网养鱼蟹,塘养黑鱼,特别是黑鱼养殖,时间段,见效快,每年的春季养鱼苗,到秋天就能出手成品鱼,受到养殖户的青睐。以养黑鱼苗到商品鱼的出售,有专门的经纪人。成品鱼出售到上海、武汉、南京、徐州、郑州等城市,经济效益可观。 我村有线电视900台,电话760部,电脑20余台,空调60余台,货车26辆,小车30辆,摩托车电瓶车300余辆,全村大型收割机9名。 2006年建立了新的村委会,2010年兴办了合作医疗室,村两委人员有了宽敞的办公地点,也给群众带来极大方便,新型合作医疗不但便利了群众,而且带来了许多实惠。 |
石山村 |
石山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西南部,东面与本乡郑岗村相邻,南面是芡淮新河,北面是芡河,西面与本乡白莲坡村相邻,芡南路东西贯穿我村境内。在70年代初,经水利部门规划,在我村芡南路以南分别开发了4条生产大道及灌排沟渠,在芡河边建造了3座国家标准的电力排灌站,彻底解决了我村的排灌问题。 石山村土地面积3220亩,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3200人,其中有0党员45名,劳动力1500人,水稻面积3100亩,小麦3100亩,现已造林120余亩。我村经济发展很快,在90年代,自然形成采石队、建材运输对、石工队、米厂,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石山村的年平均收入达4000元,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石山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从土路发展到全部是砂石路,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我村的电力线路100%到户,电话装机率95%以上,空调、小车、摩托车也在不断增加,大部分群众的住房变成了两层以上的楼房。村部设在石山小学旁边,石山村有党员45名,每个党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上级下达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争做合格党员。石山村现有村民代表47名,他们都是经过广大群众认真推选出来的,每个村民代表都能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石山村自2004年合并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石山村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辉煌成绩,为建设和谐社会奋斗! |
白莲坡村 |
白莲坡村简介 白莲坡村隶属怀远县荆芡乡,2005年由柳东、胡尧两村合并而成。该村地处怀远县城西南15公里,南临茨淮新河,北靠芡河,芡南公路横贯东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白莲坡村土肥水美,全村人口3230人,劳动力人口1650人,流动人口800人。全村土地面积3232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下辖3个自然片,16个村民组,党员50人。另有排灌站2座,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村。 该村四季气候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合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生长。芡河和茨准新河优质的淡水资源为该村水稻种植及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2006年度争取到国家开发贷款200多万元兴修了3公里多的防渗渠,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提高。目前,该村已种植优质糯稻3000余亩,“白莲坡”水稻品质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该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该村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面加强优质水稻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引导,先后建立了以养鸡、养鱼及粮食精加工为特色的发展之路。目前该村养鸡户达7家,养鱼户达30余家,粮食加工厂2家,其中黑鱼水产养殖户在08年已达20余户,年产值达300余万元。该村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善良,部分村民有木工、瓦工手艺,现已成立建筑队3个,长年在本乡及县城周边从事建筑工作。在外人员拥有大型运输车30余辆。 全村电视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80%,空调用户近百,私家车20辆,摩托车基本普及,宽带用户50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近年来,在荆芡乡党委、政府和各位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该村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增,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不足千元猛增到现在4000元左右。如今,沐浴着-阳光雨露的该村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昂首阔步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
柳沟村 |
柳沟村隶属怀远县荆芡乡,在怀远县城西南15公里,南临茨淮新河,北靠芡河,芡南公路横贯东西,与本乡白莲坡村相邻,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柳沟村土肥水美,全村人口3100人(其中0员49名,村民代表40人),劳动力人口1600人,流动人口约1300人,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林地有300余亩),18个村民组,共650户。另有排灌站2座,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村。 该村四季气候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合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生长。芡河和茨准新河优质的淡水资源为该村水稻种植及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该村已种植优质糯稻3000余亩,水稻品质享誉省内外。 近年来,该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该村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面加强优质水稻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引导,先后建立了以养鸡、养鱼及粮食精加工为特色的发展之路。该村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善良,部分村民有木工、瓦工手艺,现已成立建筑队3个,长年在本乡及县城周边从事建筑工作。 近年来,在荆芡乡党委、政府和各位有识之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该村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增,年总收入六百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不足千元到现在1900元。我村有两座电站,灌溉面积3200亩,我村有电视100台,电话550部,电脑10台,空调35台,货车10辆,摩托车电瓶车280辆,大型收割机10台。2006年建立了新的村委会办公室,2010年兴办了合作医疗室。 如今,沐浴着-阳光雨露的该村人民,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昂首阔步迈向灿烂辉煌的明天! |
大窑村 |
大窑行政村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芡乡涡河北岸,距县城5公里处,距何巷闸2公里,北与本县古城乡接壤,涡河从村南穿越而过,站在涡河大堤上,荆涂山历历在目。 全村2337人,其中0员35人,农业劳动力500余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000余人,4个自然庄;土地面积2500余亩,土地肥沃,是度沙性土壤,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00亩,经济农作物西红柿、黄瓜600亩,是典型的农业蔬菜特产地和劳务输出大村。在外务工人员,他们将所学技能知识带回村里,搞私营蔬菜深加工、猪禽畜牧养殖业等,为大窑村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村民年收入约在3000元以上,乡村柏油路贯穿全村。 大窑村以蔬菜为主,现已发展大棚蔬菜500多亩,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大田蔬菜有萝卜、大白菜,我村蔬菜近几年已远销上海、南京等地。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先后与新加坡威斯食品公司、龙亢天鸿食品公司签订了苞菜脱水订单合同。 原来进村主干道是砂石路面,现已修通水泥泥路1.5公里,村民自筹自建砂石路3公里,电力线路100%,电话、有线电视、电脑宽带入户率达70%,私家车15辆,摩托车基本普及,正逐步走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 大窑的村民是勤劳朴实、能吃苦耐劳的村民,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大窑人民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我村投资,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