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位于311国道南侧,主要经济作物以五马甜桃与地产中材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602106 | 236000 | -- | 查看 桥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里村 |
八里村:位于五马镇东南部,北靠五马村,西接乔口村,东边与张店乡为邻,南与谯东镇接壤,为三镇交界之地。八里村有17个自然村庄,总户数1380户,总人口5592人,耕地面积8988亩。 |
丁大楼村 |
丁大楼村位于五马镇西北部,东临吴小阁行政村,南靠泗河行政村,西依华佗镇,北与颜集镇接壤。丁大楼行政村有22自然村,30个村民组。即李庄、东丁、中丁、西丁、海东、海一、海二、小各、花东、花西、前王、后王、大房、小房、小马、各东、各西、各中、东一、东二、西一、西二、丁双东、丁双西、丁瓦前、丁瓦后、支庄、闫庄、前刘、后刘、丁塘庄自然村。本村共有人口4928人,土地6806亩,党员98名,分为4个支部。以种植中药材(芍药、牡丹、白芷等)、桃树而闻名, 曾先后获得谯城区诸多的殊荣,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以及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我村各项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我村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发展以芍药、牡丹、白芷种植为主导的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养猪、养鸡为特色的养殖业;为引导村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高村民收入,先后多次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农业专家教授指导药材、果树种植,积极参加区政府举办的新型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培训。 村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上,村两委依靠村集体积累及上级支持,建成“农家书屋”和“科技书屋”;定期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修建新村水泥路8公里和与之相配备的下水道2500米,标准化的村垃圾中转站已落成,新村中心大街已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购物场所。 在新村建设中,村两委严格按照“村民自己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的“四字方针”坚持“拆一户,建一户”的要求,抓紧土地置换,目前已置换、复垦土地100多亩,既保证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又节约土地,把置换的土地资金,用于新村建设,真正实现了“拆一个旧村,建一个新村”的目标,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拥护。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以及广大村民的努力下,崭新、文明、和谐的丁大楼村将成为皖北的亮点村! |
芍花村 |
五马镇芍花村位于五马镇最西部,人口6116人,耕地面积约8000亩,现有党员107名,在下派干部-高磊和村-丁克生的带领下,芍花村一步步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程。 |
泗合村 |
五马镇泗合村位于五马镇的西北角,现有人口6740人,耕地面积7420亩,由二十八个自然村组成。在村书记何超的带领下,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建设新农村。 |
桥口村 |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位于311国道南侧,主要经济作物以五马甜桃与地产中材为主。 |
五马村 |
您当前位置:五马村先锋网>>本村概况 1、地理位置 五马村位于311国道旁,是镇政府所在村,我村下辖26个自然村,共28个村民小组,有耕地5429亩,常住人口5017人.党员98人,其中流动党员13人。 2、五马的由来 五马座落于五马沟,相传西汉末年,王莽赶刘秀逐鹿此地,刘秀人困马乏卧倒此沟,躲过了王莽兵马的追杀大难,后称帝建立东汉政权,随称此地为“卧马沟”。年长日久“卧”字讹传为“五”,才称五马沟。解放后,区乡政府均设于此,简称五马。 3、自然资源 村充分发挥交通、地理优势,西部村庄以常庄为首主要种植大棚蔬菜,东部村庄以徐庄为首主要种植甜桃,同时全村也是中药材种植基地,有大型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4、气象情况 地处黄淮流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年最高气温40°C,最低温度为-16°C。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840mm,年际变化幅度很大,大水之年降雨量最大为1568mm,干旱年仅有436.8mm,一年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一般约占年降雨量的62%,春秋雨量约占降雨量的17%左右。本地光照条件在全国属于二类地区。无霜期一般在210天,全年无明显的主风向。 5、土壤土质情况 五马村一种植业为主,地势平坦,全村土壤以轻黄粘土为主,经过多年科学施肥、耕作,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蔬菜、水果、小麦、大豆、玉米、中药材、棉花、小辣椒等)。 |
杨楼村 |
杨楼村位于五马北两公里处,全村占地6888亩,总人口5168人。下辖16个自然村(杨楼、杨桥、周庄、何庄、后周、后李、李早元、后大庄、后小庄、李瓦、于瓦、张楼、董桥、张小庄、刘洼),29个村民组。 我村现有党员98名。我村以创造“五个好”党总支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重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五好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农村党的“三级联创”活动。开展好“双培双带”、“党员活动日”、 “流动党员双向带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等活动载体。努力把党总支建设成为政治鉴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 同时,根据自己的优势创新,形成一套本村自己的教育培训体系。首先,充分的利用了远程教育的优势,安排好每周的党员学习和群众的观看;其次,在电教中心的帮助下建立起来自己村的网站,同时兼顾村里的宣传和村里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随时传递我村实效信息。最后,利用现有的新配备广播和投影仪进行学习和教育,用广播进行大范围的输入教育和信息传递,利用投影设备对特殊群体进行教育。真正做到“党员经常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了我村的这个体系的优势,从宣传、学习、实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各村做出了表率和榜样。 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在组织工作方面先后受到了镇、区等单位的表彰。同时也得到了各领导的支持和肯定。真正做到坚实的组织保障工作的实施。 |
吴小阁村 |
吴小阁村位于亳州市区东北方向13公里,五马镇以北4公里处,下辖22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5986人,党员121人,耕地8848亩,亳虞公路穿村而过,比邻311国道和亳阜、泗许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人文和谐。 吴小阁村是安徽省“美好乡村试点村”, 以种植中药材(芍花、牡丹、白芷等)、桃树而闻名, 曾先后荣获“亳州市基层党组织示范村”、“谯城区先进民主示范村” 等先进称号,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以及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我村各项建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我村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发展以桃树种植为主导的种植业;同时大力发展养猪、养鸡为特色的养殖业;先后成立了“谯城区桃业技术协会”、“瑞德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及“赵健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为引导村民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高村民收入,先后多次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及农业专家教授指导药材、果树种植,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新型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培训。 村两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依托,发挥村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在叫庙、吴楼两个自然村发展新品种桃树种植800亩,在吴小阁、吴柳园两村发展养鸡专业户12户,养殖蛋鸡50000余只,肉鸡10万余只;在吴庙、东塘建立年出栏4000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在吴叫铺、马桥、刘洼建成“千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根据市场形势需要,注册了“五马甜桃”商标,通过国家ISO9001论证,制定统一包装,合理引导村民理性种植,同时帮助村民引进新品种,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2011年,吴小阁村集体收入突破5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18元。 在村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上,村两委依靠村集体积累及上级支持,建成标准化篮球场,同时配备两台乒乓球台;建成“农家书屋”和“科技书屋”;定期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修建新村水泥路8公里和与之相配备的下水道2500米,标准化的村垃圾中转站已落成,10余亩的村民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场所。配合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程,为使我村规划布局合理,请由南京设计院根据我村目前情况,对我村功能进行先期布局安排,同时启动中心村绿化工程。 在新村建设中,村两委严格按照“村民自己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的“四自方针”坚持“拆一户,建一户”的要求,抓紧土地置换,目前已置换、复垦土地200多亩,既保证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又节约土地,把置换的土地资金,用于新村建设,真正实现了“拆一个旧村,建一个新村”的目标,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拥护。 同时,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搞立体种养殖业,走绿色、生态、有机的农业模式,村两委在积极探讨,“桃园+药材+土鸡”种养殖模式;“树林+猪”模式;以及“一分田”模式。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以及广大村民的努力下,崭新、文明、和谐的吴小阁村将成为皖北的亮点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