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亳州市 >> 谯城区 >> 观堂镇 >> 康达村

康达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康达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达村简介

  康达村基本情况
  该村地处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的西北角,农产品很畅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该村现有人口3700多人,党员61人,村干部5人,11个村民组。
  康达村的经济来源以第一产业为主,尤其以农业为重,其中大蒜种植业远近闻名,该村采用大蒜间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传统的农业种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怎样才能让村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一直是我们村干部所思考的问题、所寻找的路子。其实康达村有多年种植大蒜的习惯,只是停留在零散经营、规模小上。
  近年来,在村两委和村大蒜协会的推动下,大蒜种植规模连年逐步扩大。每年一到大蒜采摘期,本地的经济人和外地的菜贩子们纷纷开着各种各样的运输车,进入村的田间地头,收购大蒜。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收获着希望,点着钞票,脸上乐开了花,充满了欢歌笑语,好一幅新农村丰收美景。日前,康达村村民正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头并进迈向小康大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602111 236000 -- 查看 康达村谷歌卫星地图

康达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康达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裴村

  观堂镇大裴村是我镇唯一与河南省接壤的边境村,观堂镇大裴村现有农户数1759户,人口5475人,大裴村位于观堂镇东部,与永城市裴桥镇相连。全村种植业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养殖业以黄牛和猪为主,我镇唯一一家气垫船生产加工企业坐落在大裴村。大裴村大多数农户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三大作物为主要来源,全村主要产业是农业。   大裴村村班子团结、年富力强,大多数农民有勤劳人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全村现有 69名党员,平均年龄49 岁。2010年大裴村社会总产值比2007年翻一番,大裴村的集体收入主要依靠林地和耕地出租, 目前大裴村主干道直通观堂中心大道,为2009年新修建水泥路,村内巷道全部为砂石路急需改造。大裴村党支部一班人高度重视农民生产生活,积极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如遇到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为村民解决问题。   目前,大裴村村民正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新的财富。大裴村村民的生活正在一步步向实现全面小康迈进。   

郭庄村

     郭庄村简介   观堂镇郭庄村地处观堂镇西北方向,距观堂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交通方便,由村部向南直通谯观公路。郭庄村是由原大蒋行政村、丁村行政村、郭李行政村合并而成。郭庄行政村东谯陵寺村,南邻张庄村,西北与谯东镇辖区为邻。辖中吕庄、李八庄、庄吕庄、李架庄、王庄、李楼、权桥、黄庄、大蒋庄、杨庄、刘庄、于庄、贾庄、王庄、闫楼、瓜子坑、小刘庄、郭庄、李庄等19个自然村组。现有农户1086户,有乡村人口3718人,其中农业人口2338人,劳动力138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21人。    郭庄村以种植粮食、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以大棚蔬菜种植为该村的特色经济。全村耕地面积2,129.40亩,人均耕地0.91亩。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724.00元。郭庄村是观堂镇最早种植蔬菜的专业村之一,2000年起,村两委会结合本村实际和群众种植蔬菜经验丰富等优势,决定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一是稳定面积,发展设施蔬菜。多年累计建成高效设施大棚59个,占地170亩,每年发展中小弓棚160亩,露地蔬菜面积300亩左右;二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新优特新品种,实行温室大棚改土工程,加大有机肥投入,生产的西红柿、黄瓜个大,色艳,无病虫害,个个称得上是纯“绿色食品”。三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1年成立了“郭庄村蔬菜专业协会",多年来在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市场信息上为菜农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开展温室大棚水果栽植。现有大棚水果30棚,栽植的大蒜、青椒、茄子等提早45天上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广大菜农也因此走上致富路。   该村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上仅仅是个开端,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该村两委表示郭庄村将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拓宽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创优质名牌,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实践证明,郭庄村的大棚蔬菜种植,使农户普遍得到实惠,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典型引路、推广示范、树立典型、逐步普及、联运带动,发挥本地特色,敢于实践,成功就在脚下。郭庄村作为特色蔬菜村。当前,郭庄村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正鼓足劲开展新一轮扩展蔬菜面积提高大棚档次行动,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该村还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猪、鸡、免、鸽等为主,其中以养殖黄牛最为特色,郭庄村一个养牛场,现已有黄牛近200头,养殖已成为规模,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蒋瓦民族村

  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蒋瓦民族村,位于观堂集西2公里处,亳观公路横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人口5000人,其中回族居民3674人,耕地6940亩,下辖16个自然村。近年来,蒋瓦民族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始终重视民族事业的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谱写了观堂镇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一、民族团结树新风    蒋瓦民族村回族同胞占近70%,是全镇回族最多的行政村。多年来,镇党委政府把着力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加强对回汉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以及回族同胞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工作摆上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扶持回族同胞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增强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民族纠纷和矛盾,树立了良好的团结、进步新风尚,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二.基础设施大改观    2008年以来,镇、村加大对该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2010年,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两条总长4160米的水泥路,为蒋瓦村的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2011年争取省水利厅对口扶持专项资金10万元,修建蒋霍庄至周庄、周庄至村部1500米水泥路,更为该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蒋瓦清真寺的落成,成为蒋瓦村的一大亮点,为回族同胞朝靓及共庆开斋节、古尔邦节活动提供良好、宽松、舒适的场所。    三.经济发展惠村民    多年来,全村党员干部把强力推进蒋瓦民族村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民族团结、增加回族同胞收入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倾斜、引导扶持、协调资金等,想方设法让回族同胞早日富裕起来。    1、调高调优种植业    通过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该村蔬菜生产以苔干为主,在蒋瓦,西刘沟,郑庄,李庄等村苔干种植面积达3000亩。中药材生产以白术,白芍为主,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000亩,效益普遍较好。    2.大力发展养殖业    蒋瓦民族村充分发挥回族同胞善于养鸡、养牛的优势,镇村干部通过引导、扶持,养殖业不断发展,效益逐年提高。以蒋楼自然村为主的养羊专业村,仅15--50只的养羊户,就发展到22户;以蒋霍庄魏进良为主的养鸡大户就发展到l8户,每户养鸡都在2000只以上,魏进良养鸡20000只,每年出栏肉鸡近1 0万只;蒋瓦自然村的马涛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蛋鸽3000多对,并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3、引导发展第三产业    蒋瓦民族村两委班子分包到全村16个自然村,充分发挥本村回族同胞善经营、会屠宰、懂加工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屠宰牛羊,农副产品加工,开饭店,跑运输,努力增加第三产业收入。据统计,全村经营第三产业的农户达200多户,其中牛羊屠宰户15户,农副产品加工户50多户,运输户100多户,仅拉土机、挖掘机达80多户。    四、民生工程促繁荣    去年以来,全村党员干部积极引导、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陈庄、米庄、蒋霍庄等中心村。目前,已完成东刘沟、西刘沟、陈庄、米庄、蒋霍庄等村土地复垦280多亩,米庄陈庄新村400米水泥路已建成,18户村民建成高标准楼房。蒋瓦民族村多方筹资近百万元,先后建成蒋瓦民族小学、村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民生工程,为全村党员学习、活动及村民就医、子女入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蒋瓦民族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济不断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文明程度和村民收入逐年提高,现全村人均纯收入6380元,超过全镇人均收入。   2011年以来,在谯城区区委组织部的安排下第四批大学生“村官”王磊同志任职于我村,为我村的各项工作注入了活力。目前,全村在观堂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员的纯洁性,致力于打造“和谐蒋瓦、幸福蒋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以崭新的姿态促进蒋瓦美好乡村建设。   

高杨村

  高杨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东南3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因距观堂集镇较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和贸易。全村共有高杨庄、周庄、陈庄、高庄、康庄、陈老家、张刘庄、王双庙、徐楼、张小庄、王小楼、燕庄、王小庄、马古洞、王各、大吕庄、吕庄户、赵庄、前焦庄、后焦、张庄、李河等22民小组,户籍人口5050人,1563户。   过去,高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杨村经济得到了有效转型。目前,高杨村虽主要以农业为主,但畜牧业和药材种植业有效地推动了高杨村的经济转型,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有力地促进了村民的经济增长,为高杨村的后续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村两委致力于开展“双培双带”工程。一是加强党员干部能力的培养,发挥村干部的影响力。在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中,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党员队伍能力素质的提高,把提高引领群众致富能力作为自身能力建设的重点,将其作为引导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二是重视群众发展,引导群众共同致富。首先成立党员科技服务组,组织具有养殖经验的党员系统学习种养技术,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群众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其次是组织营销队伍,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问题。第三是开展“五户联保”,解决资金资金问题。针对个别党员群众缺乏投资资金问题,村党支部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发动党员以“五户联保”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资金问题。目前,高杨村的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积极努力,力争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创造出新的业绩。   除此之外,高杨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打造宜居环境,现今,高杨村两委积极努力,多方想办法,改善村内的公共设施齐全,依托农村农民体育运动工程,开辟了村内的体育运动场,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发展高杨村体育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杨村积极用足用活各项的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宣传新农保,新农合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参保、参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对有困难的群众,落实好各项的帮扶,特别是认真落实好低保政策、医疗救助政策,真正用足用活政策去帮扶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使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张各村

  张各村位于观堂镇东北方向10公里处,该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下辖张各、臧小庙、夏庄、东瓦、西瓦、王庄、邓庄、陶庄、杨洼、贾庄、刘庄、中心店、周庄、张庄等14个自然村组,拥有人口1006户,3472人。近几年,张各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做文章,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使过去传统的养殖生产方式向着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张各村村民以农业为主,,这为发展特色养殖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张各村大力提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养殖业,并逐渐上规模,上档次。其特色养殖主要有养猪和养鸡两种,张各村走的是"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村党支部书记张振强率先在村里建立了一个科技养殖示范基地并成立了专门的养猪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张各村养猪合作社社长,专业做好猪的养殖与繁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群众加快了养猪的步伐,有力地拉动全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崔庄村

  崔庄村简介   观堂镇崔庄村位于观堂镇西13公里处,谯观公里横穿而过。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这里民风淳朴,政通人和;这里交通便捷,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全村辖鲁庄、李小庄、梁楼、白桥、小蒋庄、方桥、贾大庄、高庄、冯庄、崔庄、靳庄、王庄、刘大庄、常楼、前水张、后水张等16个自然村庄,人口1293户4697人。 全村现建有昆玥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农药数十吨;轮窟1座,年产红砖100多万。全村村民勤劳善良,辛勤工作,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新修通水泥村级公路2.59米,组级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之中。农业收入年产优质小麦、棉花、大豆、芝麻、应有尽有,可谓是五谷飘香、瓜果遍地。    崔庄村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水蓝天,村庄座落有致,楼房规划整齐;崔庄村是一颗天上的明珠,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信无盲区。全村村民正在以新的姿态,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不断开创新的天地   

张庄村

  张庄村简介   观堂镇张庄村地处观堂镇政府西约5公里处,谯观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张庄村东邻蒋瓦村,南与谯东镇辖区接壤,西与崔庄村为邻,北与观堂镇郭庄村为邻。辖中前支庄、后支庄、张庄、中马庄、周马庄、小马庄、小苇、王曹庄、后园、后张庄、宋庄、谭庄、张学庄、赵楼、赵张、罗庄、刘庄、房洼等18个自然村组。现有农户992户,有乡村人口3921人,其中农业人口2538人,劳动力1680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1人。    张庄村以种植粮食、大豆、蔬菜等农作物为主,同时以大棚蔬菜种植为该村的特色经济。全村耕地面积2,329.40亩。过去,该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据了解,该村农民王明军家的两座大棚,种植了黄瓜等蔬菜作物,每棚可育苗120000多株,除了部分留作自己栽种外,还可向其他大田农户提供苗株,每亩产值均达一万五千元以上。   与此同时,在村里几个养殖模范户的带动下,该村的养殖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三个较大的养殖专业户是:养鸽专业户;养羊专业户,养羊620只;养鸡专业户,养鸡8000多只。该村在副业方面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加大加工业的发展步伐,使得该村经济水平更上一层楼,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   

双合村

  双合村是由原蒋油行政村和王桥行政村合并而成,人口2424人,土地面积412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蔬菜,特别是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大力发展蔬菜温室大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双合村与大裴村、郭庄村、蒋瓦民族村、高杨村、张各村、崔庄村、张庄村、观堂村、张大村、刘集村、孙庄村、晨光村、夏庙村、康达村、谯陵寺村相邻。  

观堂村

  观堂村简介   现观堂镇观堂村为原观北、观南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部,系观堂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观堂镇回族同胞聚居较为集中的行政村。全村下辖11个村民组,其中6个回族村民组,人口5200多人,其中回族2690多人,耕地面积298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新设立的村党支部,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5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2亩、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药材和蔬菜种植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种植的新技术,建成日光温室90亩、阳光棚12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10户,新修水泥路面3000多米。目前,已形成以大蒜、无籽西瓜、大豆等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余亩,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及土地置换项目,新修建了4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观南社区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3%。建设了8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体活动健身中心,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购置图书42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2007年以来,观堂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有力地促进了观堂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张大村

  张大村简介   现观堂镇张大村为原王套、张大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西部。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302户,人口3366多人,耕地面积458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新设立的村党支部,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2亩、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药材和蔬菜种植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种植的新技术,建成日光温室90亩、阳光棚12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20户,新修水泥路面1000多米。目前,已形成以大蒜、无籽西瓜、大豆等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余亩,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及土地置换项目,新修建了2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张大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3%。建设了9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体活动健身中心,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购置图书32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2008年以来,张大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有力地促进了观堂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刘集村

  刘集村简介    观堂镇刘集村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北部。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其中5个村民组,人口2600多人,耕地面积398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该村新设立的村党支部,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5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2亩、建筑面积32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药材和蔬菜种植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种植的新技术,建成日光温室100亩、阳光棚22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20户,新修水泥路面2000多米。目前,已形成以大蒜、无籽西瓜、大豆等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余亩,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企业不断扩大。其中亳州市兴禾棉业有限公司是一个新兴的企业。   

孙庄村

  孙庄村基本情况   孙庄村,原先是一个落后瘫痪村,近年来,工作一直领先,是全镇学习的好榜样,是后来者居上榜样村。全村由15个自然村组成,共计1120户,人口3626人,土地面积6126亩。近年来,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党支部鲁振华,年青有为,工作积极能干部,是个典型的好书记。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该村设立的村党支部,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5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亩、建筑面积12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药材和蔬菜种植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种植的新技术,建成日光温室60亩、阳光棚10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6户,新修水泥路面2000多米。目前,已形成以大蒜、无籽西瓜、大豆等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余亩,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及土地置换项目,新修建了2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观南社区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3%。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体活动健身中心,开通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购置图书32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2008年以来,观堂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有力地促进了观堂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晨光村

  晨光村概况   晨光村,是由原来的王楼村、秦楼村、朱元村合并而成,共有14个自然村组成,户数1099户,人口3743人。自并村后,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强,组织力量凝聚,工作成绩突出,该村大力发展养殖业,使全村人均收入6120元。   观堂镇有近上百年的大蒜生产历史,晨光村是本镇大蒜种植的重点村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以蔬菜为主,努力发展其他经济作物为辅的整体发展思路。在大蒜种植上,晨光村在镇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组织村干部和种蒜大户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取经反思,聘请专家,广泛收集意见,进一步理清大蒜生的工作的思路,努力改变过去大蒜的粗放型种植方式,实行大蒜连片建设,由于采用新的大蒜种植技术,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种植成本,既减少了投劳投资,又提高了大蒜的质量。技术项目的引进,彻底改变了大蒜种植方式,降低了大蒜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大蒜市场行情预测分析,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效益算账对比,切实把群众的兴奋点转移到大蒜发展上来,由原来的“要我种”变成现在的“我要种”使大蒜种植成为广大蒜农的自觉行动,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产业农业的跨越。另外,我村正在搞大蒜产品加工,走农户+企业+公司的路子,为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除大蒜种植外,我村也在积极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最近几年我村的的大棚蔬菜种植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村民的发财致富拓宽了道路,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另外,我村还大搞养殖业,新建养鸡场26家,养猪场10家,养兔场11家,大大提农民的收入水平。   

夏庙村

  夏庙村简介   现在的夏庙村是由小夏行政村、马张行政村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观堂北部,北部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全村6个自然庄,4094人,党员86名,面积7.5平方千米,耕地7061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8亩、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实用面积近28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蔬菜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建成日光温室110亩、阳光棚22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牛户26户,新挖沟渠1300米。目前,已形成以韭菜、黄瓜、大蒜、无籽西瓜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600余亩,人均收入由4100多元提高到556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7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    夏庙村党支部书记夏新华,不断扩大企业生产,建成了华荣食品厂,年加工冬瓜1000万吨,给村民起到了带头作用。   夏庙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康达村

  康达村基本情况   该村地处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的西北角,农产品很畅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该村现有人口3700多人,党员61人,村干部5人,11个村民组。   康达村的经济来源以第一产业为主,尤其以农业为重,其中大蒜种植业远近闻名,该村采用大蒜间套的新型种植模式,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种植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传统的农业种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怎样才能让村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一直是我们村干部所思考的问题、所寻找的路子。其实康达村有多年种植大蒜的习惯,只是停留在零散经营、规模小上。   近年来,在村两委和村大蒜协会的推动下,大蒜种植规模连年逐步扩大。每年一到大蒜采摘期,本地的经济人和外地的菜贩子们纷纷开着各种各样的运输车,进入村的田间地头,收购大蒜。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收获着希望,点着钞票,脸上乐开了花,充满了欢歌笑语,好一幅新农村丰收美景。日前,康达村村民正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头并进迈向小康大道。   

谯陵寺村

  谯陵寺村简介      观堂镇谯陵寺村为原田庄、罗桥、大张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西北部,北部与张店乡接壤,西部与谯东镇毗邻,全村14个自然庄,4256人,党员56名,面积7.6平方千米,耕地7661亩。谯陵寺村的谯陵寺是亳县原七十年代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是曹操练武的地方。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近年来,新建设了占地1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和卫生室,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1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1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扩大蔬菜面积,推广套种模式,建成日光温室60亩、阳光棚300余亩,发展规模养鸡、养猪户26户,新挖了拉缰沟2200米、小罗沟2100多米。目前,已形成以蔬菜、无籽西瓜等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余亩,人均收入达到511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正在进行新村规划,初步形成了新村框架。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43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2008年以来,谯陵寺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康达村特产大全




康达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