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刘村简介
现周刘村为原周刘、梁陈、焦庙、苏赵等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北部,全村15个自然庄,5986人,党员119名,面积8.9平方千米,耕地100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8名。近年来,实用面积近3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主张连片种植,依托苏赵梨园,发展水果种植,目前拥有全省出名的苏赵酥梨,远近闻名。与此同时发展规模养鸡、养牛户15户,新挖沟渠1000米。目前,已形成以连片小麦生产基地5000余亩,人均收入由3980多元提高到485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5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周刘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党建集群示范点(56130),共有党员119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28名,35周岁以下党员33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8名。该总支受到市、区、镇各级组织的表彰。
2007年以来,周刘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开拓各项工作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602118 | 236000 | -- | 查看 周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冯随村 |
冯随村简介 现冯随村为原冯随村、前薛村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最西部与阜阳和淝河镇接壤,全村11个自然庄,全村4965人,共1253户,党员80名,面积8.5平方千米,耕地7771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10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8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村部,实用面积近25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冯随村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改变原来一麦一豆种植模式,发展良种基地和玉米种植,2011我村新增良种基地面积1600亩,扩大玉米种植面积800亩,农民人均增收550元以上。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3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25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近几年以来,冯随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大周村 |
大周村简介 大周行政村位于谯城南50公里处,距离龙扬镇政府约8公里,辖17个自然村,26个村民组,总人口4800人,1072户,党员87名,可耕地710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人均收入约4800元。 村“两委”一班人在下派书记秦浩生同志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攻难克坚。大大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8名。近年来,实用面积300多平方的村级活动场所和近3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主张连片种植,与此同时发展规模养鸡、养牛户15户,新挖沟渠1000米。目前,已形成以连片小麦生产基地5000余亩,人均收入由3980多元提高到485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9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大周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党建集群示范点(56130),共有党员87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19名,35周岁以下党员28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8名。该总支受到市、区、镇各级组织的表彰。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大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
周寨村 |
周寨村简介 现周寨村为原周寨村和宋小桥村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西北部与古城淝河接壤,全村18个自然庄,4650人,党员82名,面积6平方千米,耕地366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05亩、建筑面积16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实用面积近2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周寨村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改变原来一麦一豆种植模式,发展良种基地和玉米种植,2011我村新增良种基地面积1500亩,扩大玉米种植面积800亩,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1.5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25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近几年以来,周寨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周刘村 |
周刘村简介 现周刘村为原周刘、梁陈、焦庙、苏赵等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北部,全村15个自然庄,5986人,党员119名,面积8.9平方千米,耕地100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8名。近年来,实用面积近3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主张连片种植,依托苏赵梨园,发展水果种植,目前拥有全省出名的苏赵酥梨,远近闻名。与此同时发展规模养鸡、养牛户15户,新挖沟渠1000米。目前,已形成以连片小麦生产基地5000余亩,人均收入由3980多元提高到485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5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周刘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党建集群示范点(56130),共有党员119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28名,35周岁以下党员33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8名。该总支受到市、区、镇各级组织的表彰。 2007年以来,周刘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开拓各项工作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东王村 |
东王村简介 现东王村为原后东王村和董小行政村二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中部,全村18个自然庄,5553人,党员85名,面积6.3平方千米,耕地7358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3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开通了远程教育,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东王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党建工作示范点,共有党员85名,其中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11名,35周岁以下党员20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4名。 几年以来,东王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大王村 |
大王村简介 大王村现有人口4477人,拥有土地6800亩,辖区有十一个自然村,分生产队14个,本村现有领导班子9人,有书记、主任、支委和两委,共有党员70名,分党小组8个,支部经常按时间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举行每月一次党小组会。在村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带动下,共发展了养殖厂几个,像王辉的鸡厂、李付学养猪厂、王万友的养牛厂,其中大户还有茹体付、王立进、李兴有等等。2011年大王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关心和支持我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的共同帮助下,我相信我村经济等各项事业会突飞猛进、蓬勃发展,使我村村民生活更上一个新台阶。 |
木庙村 |
木庙村简介 现木庙村为原后任行政村、木寨行政村和小李行政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最西部与阜阳和淝河镇接壤,全村11个自然庄,全村6234,党员80名,面积8.5平方千米,耕地7888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10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1.8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的村部,实用面积近25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木庙村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改变原来一麦一豆种植模式,发展良种基地和玉米种植,2011我村新增良种基地面积1600亩,扩大玉米种植面积800亩,农民人均增收550元以上。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3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25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近几年以来,木庙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杨集村 |
杨集村简介 现杨集村为原杨集、前马寨、茹沟、杨楼等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东北部,全村19个自然庄,7160人,党员128名,面积9.6平方千米,耕地1120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9名。近年来,实用面积近3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一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主张连片种植,发展规模养鸡、养牛户26户,新挖沟渠1200米。目前,已形成以连片小麦生产基地7000余亩,人均收入由3960多元提高到4896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11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6%。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28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杨集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128名,其中预备党员6名,女党员29名,35周岁以下党员39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9名。 2007年以来,杨集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开拓各项工作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龙德村 |
龙德村简介 现龙德村为原龙德集、薛路园、修庄等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西南部,全村8个自然庄,3518人,党员55名,面积5.3平方千米,耕地2870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7名。近年来,实用面积近30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小麦种植,主张连片种植,发展集镇商业、发展规模养鸡、养牛,目前,已形成以连片小麦生产基地2600余亩,人均收入由3968多元提高到5200元。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7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25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龙德村党总支系龙扬镇党委确定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55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女党员19名,35周岁以下党员20名。领导机构为党总支委员会,现有党总支委员6名。龙德村下辖龙德古寺,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2007年以来,龙德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组织基础,开拓各项工作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龙扬村 |
现龙扬村为原龙扬、代庄、王菜园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来,位于亳州市谯城区龙扬镇龙扬集南与涡阳、阜阳接壤,全村24个自然庄,7524人,党员105名,面积10平方千米,耕地7561亩。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的带领全体村民按照“二十字”方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合并后,该村设立了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选举出村“两委”,现有村干部10名,近年来,建设了占地2亩、建筑面积26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实用面积近25平方米的橱窗式党务政务公开栏,新确定双培双带基地两个,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一个。村“两委”认真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双培双带、党务村务公开等载体活动,村级组织凝聚力、服务力不断增强。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龙扬村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改变原来一麦一豆种植模式,发展良种基地和玉米种植,2011我村新增良种基地面积3000亩,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500亩,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了新村规划,修建了3千米水泥主干道,初步拉起了新村框架。建设了村卫生服务站,农民参合率达到97%。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通了远程教育,购置图书4000余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持续改善。 近几年以来,龙扬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十个关于建立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好号召力,各项工作都居于领先地位。 |
后张村 |
后张村现有人口5869人,耕地面积8265亩,有20个自然村33个村民组,党员109名,主要农产品以小麦为主,现环境优美,在2012年新建一所高标准教学楼,治安状况良好,有利于经济发展,欢迎投资商到我村投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