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蚌埠市 >> 怀远县 >> 找郢乡 >> 廖巷村

廖巷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廖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廖巷村简介

  廖巷村位于怀远县找郢乡的西南方向,距225省道1.6公里,其东南西分别与本乡镇的唐庙、新庄、吴桥、草庙、丁淮、钱巷六村相连接,与2005年和庙西村合并为一行政村,现是找郢乡二十四个行政村之一。
  廖巷村现有人口3460人,辖19个村民小组759户,实有耕地面积4679亩。80年代起至今一直以水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怀远县主要的产稻区之一。拥有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二十多台,农用车五十多辆。
  廖巷村早在50年起就拥有廖巷小学,现又由国家拨款76万元新建了两层的防震教学楼,同时还创办了廖巷联中,吸引了周边的学生来此求学。2008年又在原有的廖巷小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的新农村楼房。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做到水通、路通、电通。未来廖巷村的发展是要抓住党的政策机遇进行招商引资,搞活市场经济为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廖巷村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321208 233000 -- 查看 廖巷村谷歌卫星地图

廖巷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廖巷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双庙村

  双庙村隶属于安徽省怀远县找郢乡,位于找郢乡最西部,西临唐集镇潘集村,北靠景色宜人的茨淮新河,南距怀唐公路2公里,东与本乡的叶湖村搭界。全村占地15.1平方公里,辖区20个村民小组,1087户共计4878人。其中党员65人,农业劳动力2200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6%。双庙村的水土资源丰富,再加之基础设施齐全,全村的土地旱涝保收,每年稻谷总产量可达650万斤,小麦600万斤。   双庙村农田是双季作业,即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水稻是双庙村乃至全乡的优势,找郢乡的白莲坡贡米远近闻名。双庙村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鼓励农户科技种田,统一时间施肥、洒药,有效预防病虫害,降低了无效施肥(药)所导致的药物残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每亩单产,也提高了鼓舞质量,双庙村所产的糯稻形体饱满、颗粒均匀,是各大食品加工企业和商超的首选。   柏油路贯穿村内96%以上的村民小组,累计全长7公里;茨淮新河流经双庙村,她温文尔雅、美丽端庄,就像母亲一样孕育着这里的每一代人。村里自有一个集贸市场,该市场集果蔬买卖、超市、服装、农机维修等为一体,基本上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消费需求。电话、宽带、有线电视等已全部入村,根据村民的需要可以选择接入。   总而言之,双庙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经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真可谓是人人有事业,人人有精神,全村村民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一直走到今天这个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双庙村。全村村民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欢迎您到双庙来做客,也欢迎您到这个处处充满商机的地方来投资兴业。   

姚山村

  找郢乡姚山村位茨淮新河南岸,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村总人口4050人,932户,种养殖面积3996亩。甲鱼养殖从1994年开始,在乡村两级及县水产局的精心组织与技术力量的指导下,后经逐年发展壮大,现已有774户从事甲鱼养殖,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97%的养殖户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甲鱼养殖成为要山村的主导产业。姚山村甲鱼养殖已成立2个甲鱼养殖协会和2个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有力的 推动了姚山村甲鱼健康养殖业的发展。    姚山村创造的甲鱼“两步法”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到河南、江苏、山东、浙江等省,辐射、带动了20000余户养殖户。2005年,姚山村成立了金色甲鱼养殖协会和姚山甲鱼养殖协会。2008年8月,姚山村甲鱼养殖户又自发组织成立了怀远县姚山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怀远县金邦渔业专业合作社,要山村的主导产品甲鱼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养殖基地已通过绿色食品农业坏境质量检测,至目前,姚山村甲鱼养殖全部实现无公害以上生产。   

朱邵村

  朱邵村位于找郢乡东部,与怀远县城关一河之隔。全村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139人,3066亩耕地,交通较为便利,种植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如小麦、水稻)。有一集贸市场,由于是原乡政府所在地,工商业就村一级相比较颇具规模,村中临街店铺林立,有糖、烟、酒副食批发、农资批发、理发店、饭店、修车、粮食收购、五金交电等,生意门类较齐全。村共有党员53名,设-支部,村干部7人。    朱邵村主导产业为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种植结构为“一稻一麦”。由于人口多、耕地少,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村劳动力农闲外出务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相当比例。2008年,朱邵村两委出面,与合肥申科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叁仟亩的小麦良种种植合同。对我村小麦种植进行统种统购,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两委班子充分利用惠农政策,申请国家水利专项资金,在村东部大河湾排灌沟渠上修建四道桥涵并进行清淤,新修了通村公路,公益事业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同时,由国家补贴,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自来水民心工程,项目规模达到90余万元。截止目前,该项目已经交付使用,村里叁仟多名村民已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汪圩村

  汪圩村位于找郢乡东南4公里处,淮北大堤垮我村,交通方便,本村有农业户1065户,人口5034人,劳动力3420人,耕地面积8248亩。   由于我村道路交通方便,跑运输车辆200多辆,小汽车20多辆,摩托车1000多辆,大型收割机23台,电话普及。   我村的农业总产值达2620万元,人均收入超5000元,主导产品小麦、水稻,特色粳糯米。   我村的两委班子12人,共有党员84人,村民代表76人,村内大小事情都有村民代表参加决议,为我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拐村

  赵拐村位于找郢乡东南5公里,淮北大堤垮我村,交通方便。本村有农业户598户,人口2872人,劳动力1513人,耕地面积4580亩。   由于我村道路交通方便,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面积达1500亩。   我村的农业总产值达1340万元,人均收入超5000元,主导产品小麦、水稻,特色粳糯米。   我村电话普及,现有运输车辆20辆,小汽车20辆,摩托车21多辆,大型收割机10台,   我村的两委班子6人,共有党员48人,村民代表41人,村内大小事情都有村民代表参加决议,为我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管庄村

  管庄村隶属于安徽省怀远县找郢乡,位于找郢乡东南部。全村占地5.5平方公里,辖区13个村民小组,676户共计3070人。其中党员40人,农业劳动力1600人,全村耕地面积5140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5%。管庄村的水土资源丰富,再加之基础设施齐全,全村的土地旱涝保收,每年稻谷总产量可达250万斤,小麦240万斤。   管庄村农田是双季作业,即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水稻是管庄村乃至全乡的优势,找郢乡的白莲坡贡米远近闻名。管庄村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鼓励农户科技种田,统一时间施肥、洒药,有效预防病虫害,降低了无效施肥(药)所导致的药物残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每亩单产,也提高了鼓舞质量,管庄村所产的糯稻形体饱满、颗粒均匀,是各大食品加工企业和商超的首选。   柏油路贯穿村内90%以上的村民小组,累计全长5公里;闻名遐迩的鳗鲡池流经我村,她温文尔雅、美丽端庄,就像母亲一样孕育着这里的每一代人。电话、宽带、有线电视等已全部入村,根据村民的需要可以选择接入。   管庄村目前有一个养牛大户,年出栏在50头以上,每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大米加工企业三家:杨树应米粉加工厂、陈克志精米厂,日产量分别在260吨以上。   总而言之,管庄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经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真可谓是人人有事业,人人有精神,全村村民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一直走到今天这个欣欣向荣、和谐美好的管庄村。全村村民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欢迎您到管庄来做客,也欢迎您到这个处处充满商机的地方来投资兴业。   

饶郢村

  饶郢村基本概况   一、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找郢乡东南   自然村数:5个   村民小组:4 个   耕地面积:5800亩   人口数:3300人   党员数:38个   党组织设置:设总支一个 支部2个   党员议事会成员数:15人   流动党员数:1人   村务监督委员会情况:3人,主任一人、委员2人   村民代表:48人   村集体经济收入及其来源等:无   2011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   二、人员信息   乡镇联系帮扶领导:找郢乡党委委员、政法书记王虎年   包村干部:姚成尉   选派书记:褚凯   (1)村“两委”干部分工   王虎年为党支部书记,负责党支部建设的全面工作   徐永春、吕长居、吕永向、孙道峰、孙冠伦为村党支部委员   孙道峰为村委会主任,负责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工作   徐媛媛为村委会委员   (2)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   唐惠玲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负责村监委的全面工作   孙树宽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负责财务监督   吕召然为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负责内部组织建设   (3)上岗无职党员:   我村7名无职党员申领了5个相关服务岗位,工作开展较顺利,人民群众反应良好   (4)党员议事会成员:   主任 孙道峰   成员 徐永春、吕长居等   (5)村“两委”班子建设齐全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完善:   村民兵营长:孙道峰   村妇女主任:徐媛媛   三、活动场所:   建设时间:2011年4月   建设层数间数:2层4间   建筑面积:150平米   党员活动室:60平米   维护及使用情况:即将投入使用   四、村级工作情况:   1、经济发展情况: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等情况:主要依靠糯米种植预计今年增长200元   2、企业发展情况:企业名称、规模、税收:一个面砖厂 年收入100万以上 税收10万以上,8个米厂,具体规模不大,均在年产值2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2万以上   3、专业协会、“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示范园等情况:无专业协会,其中双培基地为吕长居米厂 无示范园   4、养殖、种植发展情况:大型养殖户数量、规模;种植户数量、规模:无大规模种植养殖户   

杨圩村

  杨圩村位于225省道9公里处,全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90,495户。耕地3865亩,水面400多亩,党员40人。我村现在有水泥制品厂一家,加油站2家,规模5000只的肉鸡养殖场3家,河道桥梁打桩队4个,大型货车40多辆,有400多人在外务工创业,优质糯米在江苏、浙江及全国其它省也很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杨圩村的水泥路已通到各个村民小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每逢节假日都有周边市县的钓鱼爱好者到杨圩村的养鱼专业户的鱼塘进行休闲垂钓。下一步杨圩村将优化环境、节约耕地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外出打工者的回乡创业积极性,使杨圩村再上一个新台阶。   

找郢村

  怀远县找郢乡找郢村位于怀远县西南13公里S225省道穿村而过,远近闻名的“白莲坡贡米”产于此地。找郢村现有人口7200人,土地800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109名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近年来分别被省市县授予“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市“红旗村党支部”“五个好党支部”“蚌埠市示范基地”“优秀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双培双带科技示范基地”。    多年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找郢村村两委大力推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以“白莲坡贡米”基地为龙头的产业品牌上下功夫,分别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指导,引进名优良种,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村二委把在外务工人员和散乱土地进行整合,通过有大户承包即提高了机械化效率。使多年不变的种植模式得到了优化,从而提高了产值。    如今,单一的粮食收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找郢村在立足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加大了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步伐。首先是以稻田泥鳅养殖基地和特种养殖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年产值近100万元,分别建有甲鱼温室大棚两个约400平方米,年产甲鱼两万只,黑鱼精养池4个,年产值15万元。另建有泥鳅占养池两个,黄鳝养殖池4个和甲鱼孵化室一个。2006年又租用农户土地150亩,购置了2台插秧机,建起了以稻田为模式的稻田泥鳅养殖示范基地。三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者300余人,推广农户400余户,泥鳅远销到全国各地和韩国。找郢村在陈家片建起了全市最大的黑鱼养殖示范基地,同时组建了黑鱼养殖协会,该协会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从育种繁殖到成鱼养殖,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养殖农户也由刚开始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265户,每年苗种出售时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买主和经销商来收购,仅此一顶产值都在600万元以上,户均纯收入20000元左右。如今的找郢村又利用产业优势,以“白莲坡贡米”基地为主体,特种科技养殖为突破口,抓住农业现代化向二三产业转化这个总体思路不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从而走出了一条优化农业产业,增产增收的好路子。  

茆塘村

  茆塘村位于找郢乡政府西南2公里处,找双路两侧,东邻找郢村,北靠茨淮新河,西接叶湖村,南连吴桥、钱巷村,下辖21个村民组。排灌沟渠二治沟、三治沟穿村而过,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为本村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全村共有农户1750户,人口6700人,劳动力3200人,外出务工人员2000人,耕地面积7320亩,人均土地1.1亩。粮食主产小麦水稻,年产粮食730万斤,总产值1095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本村新农村建设3处,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配套设施一应齐全,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村设有村组党支部1个,村委会1个,共有两委干部7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2人,计生专干3人。全村共有党员75人,村民代表114人。   茆塘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80%村民组铺了砂石路,并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水泥路的贯通。农村电网入户率达100%,有70%的农户已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装机率95%。   本村拥有大货车21辆,小汽车15辆,客车1辆,摩托车拥有率70%,大型联合收割机100台,年收入可达800万元以上。手扶拖拉机拥有率100%。目前本村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构化。   茆塘村广大村民决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蓝图,团结一致,勤奋努力,立志把茆塘的明天创建的更加美好。   

前咀村

  前咀村位于荆山湖区域内,北邻茨淮新河,东邻淮河,南邻一望无际的大河湾,是一个景色秀丽、文化底蕴厚重的村落。现有人口2600余人,拥有土地3619亩,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水稻。   勤劳的前咀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有远近闻名的甲鱼养殖场,占地百余亩,年产甲鱼四万斤以上,有力的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的发展。前咀村渔场拥有可养殖水面千余亩,在养殖大户王乃房、王兆对、王乃力等人的带动下,引进优质鱼种进行大面积放养,分块管理,年总产值数万斤,可获纯利润十万元以上,有力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王学响、王传永、王杨伟等人利用大河湾盛产优质水稻这一有利条件成立了精米加工厂,加工的大米远销江浙等地。   

叶湖村

  叶湖村位于找郢乡政府西南4公里处,找双路南侧,东邻茆塘村,北靠邵王村,西接双庙村,南连瓦房、大朱村,下辖21个村民组。排灌沟渠大柳沟穿村而过,沿大柳沟村建电力排灌站5座,水利设施配套齐全,为本村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全村共有农户1200户,人口4600人,劳动力2100人,外出务工人员1651人,耕地面积9800亩,人均土地1.98亩。粮食主产小麦水稻,年产粮食1600万斤,总产值2400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   本村新农村建设两处,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配套设施一应齐全,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本村设有村组党支部1个,村委会1个,共有两委干部10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4人,计生专干1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村民代表65人。   叶湖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80%村民组铺了砂石路,并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水泥路的贯通。农村电网入户率达100%,有30%的农户已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装机率95%。   本村拥有大货车21辆,小汽车15辆,客车1辆,摩托车拥有率70%,大型联合收割机310台,年收入可达800万元以上。手扶拖拉机拥有率100%。目前本村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构化。   叶湖村广大村民决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央提出的“十二五”规划蓝图,团结一致,勤奋努力,立志把叶湖的明天创建的更加美好。   

吴桥村

  吴桥村位于怀远县找郢乡的西南部,距县城13公里,距找郢乡3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组,总人口2161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2604亩,其中水田2464亩,旱田140亩。,村两委班子配备齐全,人员5人,高中文化一人。全村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2人。在经济发展方面,全村有28家米厂, 13家各类经营户。村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225省道横穿而过,交通方便,是找郢乡经济建设 试点村,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村之一。近年来,该村以“-”重要思想、党的“-”精神为指导,以争创“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使村党组织建设逐步迈上新的台阶。    该村盛产优质大米,早年就是贡米之乡,村党组织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引导群众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该村是远近闻名的“稻米加工专业村“。为了活跃吴桥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003年11月和2007年3月,该村先后两次组织了34位村民,专程到江浙一带学习大米加工技术,并引进先进设备,全村现有大米企业28家,村里60%的村民从事稻米加工,并靠此发家致富。该村生产的大米深受广大城乡居民喜爱,被视为“绿色食品”。因此每年有许多客商到该村订购稻米。从国庆到春节这段时间,每天都被客商用大小车辆拉出近800吨稻米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为村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搬运工每天有60至90元的报酬,使他们不用出村也能够增加收入。另外,村两委积极寻求发展集体经济,现在正在创建大米专业合作社,并且有望在年底组建生猪养殖协会。在县农组示范基地淮上种猪场的辐射带动下,该村现有养殖户23人。其中,圩西村民组村民吴安乡、吴学富两户从该猪场引进良种母猪进行繁殖育肥,他们每户养母猪3头,育肥猪20多头,并且他们积极为其他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在他们带动下,这些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村两委还积极动员村民通过亲朋关系外出务工,发展打工经济。在他们的鼓励下,如今吴桥每年都有超过200人外出务工,其中有160人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08年在其他外出务工人员的带领下,全吴桥打工人员达到了300多人,此一项就可为吴桥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为了提高村民的务工技能,该村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先后有21人参加了蚌埠市组织的“万人技能培训班”。    为进一步推进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村里一直把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和村务公开制度作为村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无论村中大小事和上级政府有新的重大精神,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进行学习和讨论,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增强村内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该村已形成干群同心奔小康、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多年来,该村人均收入在全乡名列前茅,人均纯收入4628元。现村级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该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大朱村

  大朱村位于怀远县西南,与唐集镇相邻。本村有十个生产组、共两千八百六十多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里没有任何企业,村民的收入基本都是纯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是较为典型的农业生产村。其中外出务工经商的有六百多人,粮食种植面积六千余亩,留守的妇女儿童较多也是我村的村情之一。   2009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勤劳的大朱村人民齐心协力修起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让本村多少代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景成为了历史!也让以前封闭落后的大朱村有了发展的希望,使大朱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今年,发展中的大朱村又申报了村室重建工程,对已经成为危房的村室进行了重新建设,使村干部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从而能够更加集中地工作,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在找郢乡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大朱人一定会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努力拚弃历史包袱,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群求创新,拓展深加工产业,大力建设和谐安乐、繁荣稳定、整洁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瓦房村

  瓦房村位于找郢乡西南部,与唐集镇交界,全村沿225省道北边,面积10平方公里,共有12个村组,总人口2794人,总户数701户,其中0员35人,劳动人1640人,流动人口960人,耕地面积4400亩,产业主产一麦一稻,人均收入3200元。   我村在225省道北沿,在2001年建起了安徽省金帝豪肥业有限公司生产厂,占地21亩,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其中瓦房俞秀永水泥制品厂占地面积10亩,年收入50-60万元,沿225省道边3个加油站,2个废品收购点,大米加工厂7家,我村有线电视入户率50%,农户通电率100%,空调户占40%,电话装机率95%以上,跑货车14辆,小汽车20多辆,摩托车占90%以上。   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有团结奋斗精神的班子,在工作上能够统一思想,言行一致,党组织带领全体党员按时学习党章,上党课,使每个党员能够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为了把全村致富路阔扩,在2008年修了2.5公里的水泥路,给我村带来了致富的方便路。   

胡疃村

  胡疃村位于怀唐公路两侧,225省道穿心而过,离怀远县城22公里,全村现有人口3020人,人口300多人,总户数800多户。全村有劳动力资源1800多人,实有耕地4058亩,人均占地1.4亩,人均住房40多平方米。胡疃村是一个古老的集市,始建于唐朝以前。   胡疃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每年种植小麦、水稻两季。水稻主要种植糯稻,糯米在我国属优质糯米,远销全国和国际市场。胡疃村有糯米加工厂3家,集市上有大小超市10多家,有手扶拖拉机销售点及各种农机配件,有大型联合收割机40余台,常年作业在全国各地。近年来,建设了两处新农村,配套齐全,新建楼房300多间,有小学1座、有全县唯一的一座村级初级中学。全村的劳动力60%以上外出务工,2010年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群众生活基本富裕。   

丁淮村

  丁淮村位于怀远县找郢乡的西南方向,距225省道2公里,其东北与本乡镇的草庙、钱巷两村相连接。   丁淮村现有人口2766人,辖6个村民小组565户,实有耕地面积4679亩。80年代起至今一直以水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怀远县主要的产稻区之一。拥有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二十多台,农用车五十多辆。   丁淮村早在50年起就拥有小学一座, 2008年又在原有的小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的新农村楼房。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做到水通、路通、电通。未来丁淮村的发展是要抓住党的政策机遇进行招商引资,搞活市场经济为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丁淮村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巷村

  钱巷村位于安徽省怀远县找郢乡西南部,225省道、怀唐公路横穿而过,距怀远县城20公里左右。   钱巷村耕地面积3800亩,辖12个村民小组,623户,总人口2546人。其中党员32名,农业劳动力1300人,主要以糯稻种植为主。   钱巷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村电通、水通,空调、彩电、冰箱、电脑、电话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全村正逐步向着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   2008年以来,钱巷村新建新农村两处,近百户农民搬进了新居,搞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广大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对优化环境、节约耕地、提高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廖巷村

  廖巷村位于怀远县找郢乡的西南方向,距225省道1.6公里,其东南西分别与本乡镇的唐庙、新庄、吴桥、草庙、丁淮、钱巷六村相连接,与2005年和庙西村合并为一行政村,现是找郢乡二十四个行政村之一。   廖巷村现有人口3460人,辖19个村民小组759户,实有耕地面积4679亩。80年代起至今一直以水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怀远县主要的产稻区之一。拥有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二十多台,农用车五十多辆。   廖巷村早在50年起就拥有廖巷小学,现又由国家拨款76万元新建了两层的防震教学楼,同时还创办了廖巷联中,吸引了周边的学生来此求学。2008年又在原有的廖巷小街的两旁盖起了两层的新农村楼房。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做到水通、路通、电通。未来廖巷村的发展是要抓住党的政策机遇进行招商引资,搞活市场经济为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廖巷村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草庙村

  草庙村位于225省道南端12公里处找郢乡南端,与常坟镇易圩村相邻,道路畅通,水利设施齐备,总人口2482人,耕地3022亩,水面600亩,主产水稻、小麦。党员数25名,党小组3个,支委3名、村委3名,由3个自然村组成,成立了计生协会、老年协会、群防群治办公室   草庙村以劳务输出为主,流动人口800人以上,年创务工收入100万元以上,拥有农用运输车40余辆,收割机5名,旋耕机4台,家庭轿车12辆。近年来村两委以抓经济为主,招商引资,于2010年引进华国生态养殖场,启九印刷场,乃田缝纫厂。   草庙村两委利用本村优势,重点抓经济发展,发动全村老少编织草绳、草袋,用于砖瓦厂、水泥制品厂等,年创汇200万元以上,成立了草编协会,培养了大批经纪人搞好草编销售与运输,重点扶持陈敬布土鸡养殖,村与农户共同获利。   

老圩村

  老圩村位于找郢乡南六公里处,怀常公路绕旁而过,交通方便。老圩村共有667户,2698人,劳动力1543人,流动人口921人,耕地面积2968亩,新修4米宽的水泥路通向各村民小组。   老圩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主导产业小麦、水稻,特色产业是糯稻,糯稻米质优、产量高、品质好,年总产值在1656万元以上。种植大户陆卫明,承包土地,种植了80多亩的莲藕,年产值数十万元。   老圩村电话普及,现有大货车12辆,小汽车16辆,摩托车280多辆,购买大中小型联合收割机8台。   村两委班子共7人,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全村共有党员26名。由于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老圩村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定期让外出务工的党员都过上组织生活。   老圩村的村内各项事务都有村民代表参加决议,又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集体经济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为老圩村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新庄村

  新庄村位于找郢乡南3公里处,怀常公路直跨我村,交通方便。本村共有1135户,5120人,劳动力2358人,流动人口915人,耕地面积7240亩,人均1.57亩。4米宽的水泥路面通往各个村民小组。   新庄村的农业总值1356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主导产品为小麦、水稻,特色产业为梗糯稻。这里的梗糯稻米质优、产量高、品质好,为此村里成立了西湖糯稻种植基地,吸收大批农户加入合作社与怀远纯王种业粮食加工厂签订了订单合同。另外村里成立了草编协会,为大批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提供了岗位,仅此一项年纯收入80余万元。   新庄村电话普及,现有大货车17辆,小汽车21辆,摩托车370辆,购买大小型联合收割机15部。   村两委班子共10人,较团结,全村共有党员66人,村内的大小事情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决议,无职党员设置了岗位责任制,为新庄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庙村

  唐庙村位于找郢乡南1.5公里处,怀常公路直跨我村,交通方便。本村共有625户,2680人,劳动力1520人,流动人口915人,耕地面积4213亩,人均1.57亩。4米宽的水泥路面通往各个村民小组。   由于道路交通方便,投资商抓住了机遇在我村建设了占地面积约15000㎡的新农村,村内水通、路通、电通。   我村的农业总值1356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主导产品为小麦、水稻,特色产业为梗糯稻。我们这里的梗糯稻米质优、产量高、品质好,为此投资商在我村新建了一个加工厂,占地面积约13500㎡,注册商标是安徽省健康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年创利千万余元,税收超5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我村电话普及,现有大货车17辆,小汽车21辆,摩托车370辆,购买大小型联合收割机15部。   村两委班子共5人,较团结,全村共有党员29人,由于外出党员较多,在上海成立了一个鸿发党小组,以便与支部联系。村内的大小事情都有村民代表参与决议,无职党员设置了岗位责任制,为我村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邵王村

  邵王村位于找郢乡西部,北邻茨淮新河西,与双庙村交界,东与茆北村相邻,南靠找双公路,东西约8平方公里的面积,共有8个组,总人口1645人,总户数375户,其中0员23人,劳动人口1017人,流动人口387人,耕地面积2746亩,产业主产一麦一稻,人均收入4050元。   我村在找双公路两边有3家稻米加工企业,年产800多万元收入,其中我村的手扶机运输年收入也在500多万元。我村有线电视入户率51%,农户通电率100%,空调户占45%,电话装机率95%以上,收割机占5%,摩托车占90%以上。   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有团结奋斗精神的班子,在工作上能够统一思想,言行一致,党组织带领全体党员按时学习党章,上党课,为了能把全村群众带上致富大道,也是给党争光。   


廖巷村特产大全




廖巷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