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10229102 | 102100 | 010 | 查看 小浮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八达岭镇社区 |
八达岭镇社区:位于八达岭镇政府所在地。 |
程家窑村 |
程家窑村位于延庆县城南9.2公里,八达岭镇政府北部,毗邻八达岭高速公路,村域面积4.2平方公里,村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山间小盆地,村内主街呈南北走向,海拔约590米。
村名由来 程家窑在清代已有村,因程姓最早来此烧窑,故名程家窑。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全村经济以农业收入为主,家庭收入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由于地处山区,防泥石流灾害成为重要问题。2006年,延庆县把程家窑村列入山区搬迁村,启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工程。新村在八达岭镇中心区西北侧、营城子村东,新村住宅为四层花园式“退台”住宅。截止2012年12月底,程家窑村建成8栋楼房,200套,现已搬迁143套。全体村民住上宽敞明亮、优质-的新楼房,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程家窑新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荣誉称号 程家窑村先后荣获“首都绿色村庄”、“北京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延庆县绿色村庄”、“延庆县平安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里炮村 |
里炮村位于八达岭镇西南部,距延庆县城14.7公里,西接河北省怀来县羊儿岭村,村域面积2.6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村落主街为南北走向,海拔约561米。村中有国槐1 棵,树龄百余年,干径80 厘米,长势旺盛,为北京市二级保护古树。
村名由来 明代已有村落,为隆庆卫军屯,在元代曾与外炮村合称为外帮水峪。有传说称在明末李自成进京时,从此路过攻打石峡关,土炮自身0,外帮水峪被毁,形成两个新村,南半部的叫做里炮村,北半部的叫做外炮村。 特色果园 该村以果树种植和生态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果树面积1100 亩,占耕地面积的97%,从事果树生产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果品年均产量150 万公斤。果品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85%,曾被评为北京市级果树专业村。该村于2002 年开办了以“吃住农家院、采摘农家果”为主题的民俗旅游。2005 年完成400 亩土地复垦工程,建成150 亩百果园、8 栋水果大棚、2 栋蝴蝶兰花卉大棚、200 亩绿化美化防风固沙林。2001 年成立了果树协会,60% 的果农获得了绿色证书。引进了优质富士品种进行实验示范,为果树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推广日本及北京郊区县果树修剪技术,果树栽培新技术应用率达100%。果林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0 盏,发展生态循环经济。2007 年,果品获得有机认证。2002 年,对果园部分道路及配水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为一体的千亩采摘园。已硬化果园循环路3 万平方米,栽植观赏树1 万余株,建草坪2000 平方米。2002 年7 月,里炮村被北京市旅游局评为“红苹果度假村”,“里炮村民俗户”正式挂牌接待游客。2003 年,北京市果树产业协会“收获金秋”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之旅组委会认定里炮村果园为“北京市观光采摘果园”。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荣获“首都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北京市果树专业村”、“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北京市科普示范村” 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岔道村 |
岔道村位于县城东南11.8 公里,东依八达岭长城,西邻西拨子村,南接东沟村,北毗程家窑村,村域面积11.36 平方公里,海拔约582米。
村名由来 岔道地处三岔路口,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因地势险要,成为历代重要交通要塞,军事要冲。元代大都至上都驿站从此通过。往西通至榆林、怀来、宣化,往北通至延庆、永宁四海,往东南通至北京,故名“岔道”,曾名三岔口,又名永安甸。 岔道古城 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 年)筑岔道砖城,民逾千户,街市繁华。岔道城有常驻守备1 名,把总3 名,兵丁788 名。城内有驿卒12 名。明人王士翘《西关志》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曾佩说“如欲敌之绝意于居庸,必先使之无垂涎岔道,未有岔道危而八达岭无事,居庸不震惊者也”。明《长安客话》载:“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这些都说明了岔道城作为军事前哨的重要作用。岔道村为三部分:东关、岔道古城、西关。村落呈长方形,沿沟谷东西延伸。岔道古城尚保存完好。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墙建在半山腰上。整个城东西510 米、南北宽185 米,为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8.3 万平方米,城墙高8.5 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南城墙有烽火台两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城墙的南段、东西段较为完整,北城墙塌处较多。其四角现保留有夯实的城台,南墙中还有两处马面。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城中原建有关帝庙、城隍庙等庙宇,还有衙署、公馆、戏楼等。西城门外有练兵的校场。还有粮秣、武器弹药仓库。城的东北两侧山顶各筑一座堡垒。周围山峰筑有望敌情的烽火台。为加强防御,在西关外还建有土边城垣。清代以后,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明清两代都曾把岔道作为重要城堡加以整修、加固。城内铺面连片,商贾云集,客栈多家,宿、歇、行人众多,岔道城一片繁华兴隆景象。城内有官井和3 棵古槐,据说岔道建城时就有古槐,已有500 年历史,至今古槐依然繁茂。“岔道秋风”曾是延庆八景之一。1985 年,岔道城被确定为延庆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起,在市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对南段城墙、东西城门及部分古迹进行了修复。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该村依托长城景区,大力开发古城民俗游,恢复了岔道古城内百年前已有的康家老店、三顺店、兴隆店等老店铺,重现古城原始风貌。慈禧西逃时在岔道城所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端上游客的饭桌。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的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成立了“威风”锣鼓队,这支队伍先后参加了县、镇举办的迎奥运倒计时等大型文化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未来规划 岔道村将依托《岔道村新农村规划方案》,全面启动岔道古城改造工程,以旧城修缮工程为基点,在逐步完善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村内“三项产业齐步走、同发展”的局面,不断为村民创造更广阔的致富渠道,把岔道村建设成为集历史文化展示、旅游服务、民俗活动及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基地。 |
小浮坨村 |
小浮坨村位于八达岭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公里,东与程家窑村相邻,西与大浮坨村隔山相望,南与东曹营村接壤,村域面积3.95平方公里,村内地势高低不平,沟壑纵横。
村名由来 相传,新中国成立前小浮坨村中心有一座龙王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和三门铸铁大炮(现已无存),钟上有铭文,记载的内容无人记清,其上“小浮坨”3个字多人目睹。钟体上的“浮坨”二字均有“雨”字头。因村用公章曾刻“小呼坨”,故村名一度也随之称“小呼坨”。2004 年,村民一致反映后,县有关部门采纳村民意见,改为“小浮坨”。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几年来,小浮坨村主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目前已建成春秋大棚300栋,日光温室27栋,总占地面积547亩。2009年10月,村设施产业成功通过有机认证现场验收,由传统农业正式迈入有机行列。设施蔬菜以质量和信誉取胜,每年供不应求。新建成蝴蝶兰花卉生产基地,占北京中高端花卉市场份额70%以上。同时,建有420亩的产业园,2011年开始进行品种改良,计划五年内逐步由杏树种植转化为苹果种植。该村先后完成改水、改厕、绿化、道路硬化等环境综合整治,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并多次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接受市县各级领导的检查。目前,村内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建有一支业余“喜洋洋”文艺宣传队。益民书屋于2010年成功晋升为北京市第二家、全县第三家“五星级”益民书屋。2011年,小浮坨村作为“五五普法示范村”接受市司法局领导检查。 荣誉称号 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村、首都文明村、首都绿色村庄、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京郊环境建设先进村等多项国家市县各级荣誉称号。 |
三堡村 |
三堡村位于八达岭镇最南端,距八达岭、居庸关长城均为5公里,东、西、南和昌平区交界,村域面积3.9平方公里,村落内主街道呈南北走向,海拔约450米。
村名由来 三堡在金代已有村,原名三铺,为大道铺司。清末仍称“三铺”,《察哈尔通志》称“三堡”。 历史遗迹 三堡村因北依八达岭长城,南邻居庸关,历来是往来客人歇脚休息的理想场所,历史上曾有客栈。周边历史遗迹众多,关沟72景中的仙人桥、金鱼池、观音庙、弹琴峡、五郎像、弥勒听琴、乌龟石等坐落于村域范围内。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堡村主要以三产为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开办路边旅游摊点为起点,村集体和村民逐渐富裕起来。近年来,村内路面全部硬化,街道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鱼池2个,打水井一眼,方便村民日常生活。每月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500元,帮助老人度过晚年。 |
石佛寺村 |
石佛寺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南15公里的八达岭长城脚下,东距井庄镇10公里,西北距青龙桥火车站5公里,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海拔约500米。
村名由来 村名缘于村西的古石佛寺。据明《西关志》载:“石佛寺在关(居庸关)北一十五里,因石凿大悲像,永乐年间建。”寺内供奉浮雕千手观音,村因寺而得名。 水关长城 水关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一部分,位于石佛寺村南连绵山峰之上,其东端为八达岭段长城起点。石佛寺村有河,故修筑时改变建筑形制,在基础部分筑有水关,以疏导水流,因此得名。关上箭楼高15.63米,平均宽度12米,城墙用青石、条砖依山而筑,两边城墙几近90度,是八达岭长城最为险峻的一段。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石佛寺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村民,依托八达岭水关长城、长城脚下公社、探戈坞音乐谷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使石佛寺成为延庆县第一个农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石佛寺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工作,新建了集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益民书屋、数字影厅为一体的办公大楼,修建了街心公园,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2011年,石佛寺村借助八达岭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的契机,全面启动新村建设,初步完成了设计方案。目前新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不久的将来,全村村民即可陆续住上宽敞明亮、优质-的新楼房。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石佛寺新村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荣誉称号 石佛寺村先后荣获“首都文明村”、“京郊百富村”、“增收治富先进村”、“绿色村庄”、“环境建设文明村”、“生态文明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东沟村 |
东沟村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两侧,距高速路两公里,在八达岭镇东南方向,村庄四面环山,地势起伏,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约650米。东沟村紧邻八达岭万里长城、古长城,八达岭过境线穿村而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是市级民俗旅游度假村。
村名由来 据村里老人讲,明代开始建村,是明十三陵后的重要屏障,因村内以董姓人居多,村名叫董家沟,后来由于董姓人家断了香火,大家叫白了,就叫成东沟了。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东沟村依托八达岭古长城、蒙古包民俗餐厅,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珍禽养殖等第三产业,与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石峡古堡——古长城——岔道古城——里炮红苹果采摘园形成以长城文化为底蕴的民俗观光旅游带。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东沟村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数字影厅、益民书屋、扬帆辅导班、法律调解室运转正常。东沟村现有文体团队1支,志愿服务队1支,为全村村民生活提供热心、便捷的服务。结合八达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新村建设。新村于2011年3月动工,一期已建成104套,94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楼房,预计于2013年4月启动二期楼房建设。 荣誉称号 东沟村先后荣获“首都文明村”、“环境建设文明村”、“北京市先进村委会”、“生态文明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石峡村 |
石峡村位于八达岭镇西南部,北距延庆县城19公里,南距北京城区69.5公里,东南与昌平区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怀来县相邻,东北即八达岭长城,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海拔683.9米,最高峰“清水顶”,海拔1239.1米,年均降雨量约493毫米。
村名由来 因石峡村处于深山,村出口处岩崖陡峭,石多裸露,故名石峡。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石峡村以民俗采摘旅游业为主,同时开展了环境建设。2005年3月,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村庄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进行街道硬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完成了供排水管道的铺设及日处理25吨的小型智能化污水处理站建设,同时对村内果园实施了节水灌溉工程,初步实现了雨洪收集和中水的有效循环利用。2009年,结合石峡关沟域开发建设,先后对村域内12公里的古长城、古砖窑以及石峡古堡遗址等众多旅游资源进行了充分发掘,完成了大峪沟景区登山步道建设以及村庄简介、景点景观、观光果园等旅游标识的安装,带动了生态观光、果品种植的良好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石峡村认真落实“九养”政策,2012年在村内建立了全镇第一个老年餐桌示范点。 获得荣誉 石峡村先后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村”、“北京市环境整治先进村”、“北京市环境建设先进村”、“北京市绿色村庄”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东曹营村 |
东曹营村位于延庆城东南约9.6公里,在京包铁路北侧,京藏高速公路东侧,背靠群山,东距明代古城岔道1.6公里,距八达岭长城景区3公里,村域面积0.83平方公里,海拔约554米。
村名由来 东曹营村原名大曹营,在官厅水库淹没区,1954年修官厅水库时,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东曹营村一分为三,大部分迁至康庄镇的北曹营、南曹营两个村,另一部分东迁至此,建成新村,村名为东曹营。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在长城景区出售旅游商品,率先富裕。因大规模整修长城,在村附近建立了加油站,并成立了建筑队,村委会通过租赁土地的形式发展经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开办民俗旅游。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东曹营村将荒乱不堪的河套绿化为休闲公园,并新建了水塔,饮水工程顺利完成。对进村路和街道路面进行了硬化,开发了生物秸秆能源计划。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委会启动了健身居家工程,建起了活动室,修建了篮球场,建成了数字影厅,并在全县第一个开展老人节庆祝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2004年4月28日,东曹营村举办了建村50周年庆典,建立了纪念碑亭,碑座为五阶式,每阶0.1米,代表东曹营走过的50年光景。 荣誉称号 东曹营村先后荣获“首都花园式单位”、“北京市卫生村”、“市级环境建设文明村”、“敬老爱老为老服务先进单位”、“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县级环境文明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大浮坨村 |
大浮坨村位于延庆县城南约8.7公里,紧靠延庆县城连接线,地处八达岭大景区规划的生态林果区,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村落内东西向主街两条,海拔约528.8米。
村名由来 大浮坨元代有村,曾名为浮沱屯。明代,这儿属隆庆卫军屯,后分为两个村,按照“浮坨”二字,大浮坨村人口多、村子大,称为大呼坨村。大浮坨村名曾几经变更,最开始称为大浮沱(沱字上面带“雨”字头),村内有一口大钟,用的就是带“雨”字头的沱字,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沱”字用来表示雨很大,称为“滂沱”,过去的“滂沱”二字都带“雨”字头,后来逐渐简化,成了今天的“滂沱”二字。后来大浮沱又演变为“大滹沱”、“大呼沱”、“大呼坨”,最终形成今天的“大浮坨”。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大浮坨村以农业为主导,村民70%的经济来源于土地。近年来,村内建有350亩杏树、200亩苹果树,并进行退耕还林399亩。2005年,大浮坨村启动新农村建设,建成4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配备了活动器材。村内路面进行了硬化,安装了太能能路灯,先后完成了村内上下水工程和3座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大浮坨村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编纂印制成《大浮坨村》一书,为大浮坨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传承和延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获得荣誉 大浮坨村先后荣获“市级环境建设文明村”、“市级敬老爱老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北京市先进农村委员会”、“北京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县级文明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西拨子村 |
西拨子村位于延庆县城南约10.8公里,为镇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积0.59平方公里,海拔约575米,主要从事产业、商业、旅游业、运输业等。
村名由来 村名来历有不同说法。一说为:明代《西关志》记载:“八达岭以北,系怀来城摆拨马、军士。其本关摆拨军士,自本关八达岭起,南至京师兵部门前止,东至灰岭昌平州止,共一十一拨,督察员一员,军士44名,马25匹,每半月一换,轮流传报。”“白羊口三拨,军士六名。”此处为其中一拨,称“西拨”(以东五里称“东拨”)。该地形成村落后,名“西拨子”。另有一说为:古代,信息用骑马来传递,称为“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名为驿站,各个大型驿站的中间也设置一些小型的休息场所,这些场所名为“五里(称)一拨,十里(称)一堡”。当时西拨子恰为驿途中一个小型休息场所,又恰好位于官道西边,故名为西拨子。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西拨子村依托地域优势,整合镇政府、清凉盛景别墅区、八达岭镇中学及中心小学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村域内现有八达岭商业街、军都山酒家、八达岭镇邮政储蓄所、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服务机构,又拥有清凉盛景别墅区等住宅小区,不仅方便了群众生活,而且为村民实现村内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西拨子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工作,新建了益民书屋、数字影厅等群众文化设施,修建了街心公园,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2011年,西拨子村借助进京线路改扩建的契机,全面启动八达岭镇过境线建设,目前村域内一条宽阔的联通延庆县及昌平区的过境线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京藏高速的交通压力,为群众出行带来了便利。 |
营城子村 |
营城子村位于延庆县城南约11.3公里,西距里炮村2公里,南距帮水峪村3.6公里,西北处设有八达岭高速公路的营城子收费站,村域面积7.9平方公里,村落内主街呈东西、南北走向,村内仅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主街各一条路,海拔约575米。
村名由来 营城子村在明朝时,有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到此落户,共八户人家,由此得名“老八家”。此八家有吴、王、谢三姓,所住土城有一北门,门上有匾。后营城子村陆续有村民迁入,成为当地迁入的聚集区,因此又被称为“头号楼”。由于村西有一座山名叫小红山,故营城子村又叫小红口。除此之外,村民为图吉利,又将营城子村叫做小东锁。因元代曾于此围城驻军、屯兵安营而得名。由于营城子村在古代是屯兵安营之地,故叫做“营城子”。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营城子村是2006年北京市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至今先后建成24栋、655套楼房,全村95%的村民陆续搬入新居。营城子村先后引进了八达岭山庄、玫瑰山谷酒店、阳光山谷马术俱乐部、八达岭滑雪场等项目,带动了村内建筑、交通运输、绿化、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全村现有95%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为村庄社区化管理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营城子村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60余人的合唱队,在八达岭镇第二届乡村文化节开幕式上一举获得一等奖,并在延庆县第三届农民合唱节上取得了二等奖。 获得荣誉 营城子村先后荣获“首都文明村”、“首度绿化美化花园是单位”、“北京市先进村民委员会”、“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先进村”、“市级交通安全文明村”、“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发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
外炮村 |
外炮村位于八达岭镇西部,北距延庆县城11.4公里,南距里炮村0.7公里,东距营城子村2.1公里,西、北均与康庄镇接壤,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海拔约548米。
村名由来 明代已有村落,为隆庆卫军屯,在元代曾与里炮村合称为外帮水峪。有传说称在明末李自成进京时,从此路过攻打石峡关,土炮自身0,外帮水峪被毁,形成两个新村,南半部的叫做里炮村,北半部的叫做外炮村。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外炮村土地相对瘠薄,受干旱影响,多种植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近年来,村内先后配备了电视、DVD、数字视频资源包以及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并开设了“成人学校”,对村民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培训。2011年,在县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村益民书屋购进了1000余册图书,丰富了图书种类,满足了村民看书学习的需求。依托八达岭经济开发区的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北京卓欧制衣有限公司、北京高贵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荣誉称号 外炮村先后荣获“首都绿色村庄”、“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延庆县平安村”、“延庆县绿色村庄”、“生态文明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
帮水峪村 |
帮水峪村南距京城72公里,北距延庆县城14.9公里,东临八达岭,西接河北省怀来县,村域面积6.8平方公里,海拔约605米。
村名由来 帮水峪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元代,据延庆县《地名志》载:元代延佑三年(1316年)已有村落,“六郎城:在州城西南三十五里,棒槌峪内,相传杨六郎所筑(按:杨延昭在宋真宗时知保州边,人呼为杨六郎)。其城见存”。据《析津辑志佚》记载:元顺帝时“每岁圣驾行幸上都,并由此途(居庸关),……南龙虎台、北棒槌店,皆有次舍,国言谓之纳钵关,置(隆镇)卫领之以司出入。”据传千家店在燕王扫北时焚于大火,至今村民在耕作时仍可见到只砖片瓦。另据《隆庆志》卷之一《地理》载:“棒槌峪,在州城南三十五里,通白羊口,正统间,调长安岭巡检司于此。”又《隆庆志》卷之三《官署》载:“棒槌峪巡检司,宣德间设,正厅三间,后房三间,吏舍三间,弓兵房三间,门房三间。”“棒槌峪西口属隆庆右卫官军把守。”“棒槌峪巡检司,弓兵二十名。”据考,“巡检”官名始于宋代,主要设于关隘要地,受州县指挥,多设司于州县稍远之处,或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当时设巡检司的地方还有红门口、土木、合河口。民间则有一说,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移来的民众在原“光临寺”的残基上建立了村落。而且村庄坐落沟谷狭长幽深,村东南山顶部有一石柱峰,形似棒槌,因此而得名叫“棒槌峪”。帮水峪有季节河,上游源于石峡河、陈家堡河,河水从村中流过,村民便取依山傍水之意,称“傍水峪”。早年,帮水峪还有里帮水峪、外帮水峪之说,外帮水峪后来分为里炮、外炮两个村,里帮水峪即今千家店迁过去的帮水峪。现八达岭长城博物馆存有“帮水峪西门堡”门额一块,上款为:“大明岁次丙申年”,落款为:“甲午月吉日修造”。“棒槌峪”、“傍水峪”、“帮水峪”语音相近,过去交流少用文字,多为口口相传,所以三个名称混用,新中国成立后才使“帮水峪”这一名字固定下来。 产业发展 帮水峪村主导产业为果品产业,现有果树1100亩,其中以富士苹果居多,各类品种中以香槟果尤为著名,被评为“中华名果”的称号,香槟果树现有40亩,八棱海棠也是帮水峪村特有果品,现有20亩。帮水峪村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果品保证无公害,有机,绿色,依托果品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观光旅游、采摘及民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
南元村 |
南元村距延庆县城正南约10公里,东依东沟村,西邻西拨子村,南毗八达岭长城,村域面积0.003平方公里,海拔约650米。
村名由来 清代初有村,迄今约400年历史。南元村原来在山顶上,因山上有一泉眼,牧草肥嫩,有一牧羊人在此落户,后逐渐成村。清末因交通不便,移至山下,名为南元。南元村又名南园。现行政印章为“南元”。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南元村于1981年在原老村山下选择新址,历时3年的时间全村整体从南山坡上的老村迁入新址。自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踊跃承包土地,并于2002年开发清凉胜景别墅区,村民放弃耕地,以打工、经商、运输业、养殖业为主,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南元村开始农民新居建设,在原旧村东北部修建新村,主体工程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工程于2008年完工。2009年,新村一期工程建设完成,全村116户、258人迁入新居,二期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获得荣誉 南元村先后荣获“北京市卫生村”、“县级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