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村位于扬子街道办事处西北端,北与三官交界,东与雷桥村,南与团山村接壤,西与西涧街道隔清流河相望,全村辖8个村民组,822户,2209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可耕地5000余亩,其中良田3200余亩。滁三公路贯穿全村,沙河干渠绕村而过,沟渠路畅通,组组设有机电站,条件优越,旱涝保收。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水稻、小麦生产,部分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由于离滁城较近,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2010年人均纯收入3900余元。
2010年,支部以“强组织,兴产业,谋发展,构和谐”的工作思路,决定利用村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优越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蔬菜产业。9月份村成立了琅琊八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百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一期工程),以此带动全体村民发展蔬菜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102007 | 239000 | -- | 查看 八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滁阳社区 |
滁阳社区:成立于2014年10月,辖区范围北起世纪大道,南至淮河路,西起皇甫山路,东至金山路,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区总工会、区卫计委、区档案局、区房产局、区水利局、区统计局、区安监局、区科技局、区残联、区行政执法局、区人社局、区司法局、区行政服务中心等政府机关;有琅琊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综合楼、创达义乌小商品市场、恩德广场、凯旋新天地等大型商贸集散区;有丰山实验学校、滁州二小北校区、滁州市实验幼儿园等学校;有易景凯旋城、世纪花园、成兴花园、世纪绅城、星雨华府、融苑景城等居民小区;有市民广场、如意湖公园等休闲场所。目前,共有住房4031套,约8300多人。 |
扬子社区 |
扬子社区位于滁城东大门,扬子西路两侧,毗邻扬子街道,2000年由原东风村、东郊居委会和扬子居委会合并成立的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总户数3729户,总人口8186人,其中农业人口4985人,流动人口3201人。社区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有党员87人,其中企业离退休老党员38人。社区居委会由6个涉农居民组和1个居民小区组成。辖区有企事业单位30余家,个体工商户198户。社区工作人员10人,社区办公用房300平米左右。 近年来,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创先争优”和“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社区建设和服务建设。2011年在市委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即“一站式”服务大厅,对扬子小区实施综合改造,完成了扬子路安置点水系改造工程。社区主要便民服务有:低保工作站、社保工作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农业技术服务、关工委、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服务项目。2011年以来,社区办理低保145人,残疾人补助32户,实现再就业300余人,办理新农合1866人,办理城镇医保1406人。2012年,扬子社区将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 |
高桥社区 |
扬子街道高桥社区位于滁州市东郊,地处城乡结合部,扬子路贯穿其中。社区面积3.2平方公里,辖区共有4个居民组,2个住宅小区,1个集贸市场,企事业单位28家,商业门点168个。现有耕地面积280亩,常住人口3847人,流动人口约143人。 自社区建立起,就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为主体,工、青、妇、残联、民兵、治保、老年人协会、社区志愿者等相互配合的社区组织体系。目前支部有正式党员43名,预备党员2名。 高桥社区目前有党员56名,下设2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支部设有会议室、活动室、宣传栏并切实运用,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 一、按“谁蹲点、谁负责”的原则和“共筑共建”的思路,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实现上下贯通,社区单位党建工作一体化、协调化;做到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干、社区治安联防、文体活动联办。 二、支部将党建工作纳入支部委员联系点和目标考核体系中,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党员中积极推行“在工作中作贡献”,在工作间隙抓学习的党建活动新方法。 三、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开展党员学习日,党员社区奉献日,党员帮扶结对,党员示范窗等活动,规范化执行“五册、四簿、一卡”制度。支部注重在工作中扩大党在社区的影响,将社区群众吸引到社区党组织周围。社区要求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四、支部建立“连心工程”和“双培双带”活动以党小组为单位,经常开展各项活动,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核心,成立了“爱心驿站”,开展有困难找党组织等服务承诺活动。支部要求有劳动能力的党员要带头致富,要有1—2个致富项目,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支部发动党员捐款,对家庭失去主要劳力和老弱病残的困难户进行帮扶,送去党的温暖,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区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 |
营房社区 |
营房社区成立于2008年8月,辖区面积3.48平方公里,现有7个居民小组,居民住宅楼427座,住户658户,常住人口2173人,流动人口171人,辖区单位57个,其中学校1个,社区卫生室4个,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6个,个体商业网点46个,有志愿者队伍2支50人。 营房社区位于扬子街道办事处北,属城乡结合社区,辖区面积约3.48平方公里,所辖7个居民小组一个安置小区,住户近千户,人口4000余人。由于我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居住人员较复杂,为了搞好社区的管理,首先在服务方式是有所创新,推行社区服务精细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印发便民服务卡,把社区两委干部的姓名、职务、所负责的便民服务项目和联系电话制作成卡片发放给居民,居民可根据便民服务卡上每人所负责的服务内容对号入座或居民拨打便民服务卡上的联系电话,则相关人员上门为其服务。 社区工作者队伍:8名工作人员,其中党务工作者1人。书记徐明岭,男,45岁,大专生,2届区-会担任代表,受琅琊区两次优秀0表彰,受扬子街道办事处6次优秀党务工作者、2次优秀0表彰。社区其他两委成员参加过党建、社会保险、创业、计生等多次培训,分别受过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先进社区等多项表彰和奖励。 社区办公电话3563283 |
沿河社区 |
沿河社区于2010年5月区划调整后新成立的社区,座落在五孔桥至陈湾桥,清流河以北,东与扬子社区二里组、下墩组交界,南到清流河边,西至滁三公路至西外环交界,北与团山村及沙岗村交界,辖区内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复杂。 沿河社区共有7个居民组,具体为:张湾、陈湾、李湾、机房、三坝、河坝、刘圩,常住人口3335人,流动人口252人,党员75人,承包地面积1052.7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部署。社区积极投身“大滁城”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工作。 |
菱湖社区 |
菱湖社区成立于1997年7月,辖区面积 2 平方公里,现有 5个居民小组,居民住宅 16栋,住户925户,常住人口3258人,流动人口235人,辖区单位22个,其中机关单位2个,学校1个,医院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个,个体商业网点16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 30人。 社区工作特色做法: 1、党小组活动进家庭,拉紧退休党员之间联系的纽带。社区按照“自愿、灵活”的原则,建党员家庭活动站,解决党员就近参加活动的问题。 2、努力创建服务型社区。社区为居民提供了娱乐健身活动场所,主要在红三环小区内筹建了健身器材,保障了居民的日常健身活动。积极为辖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通过主动联系社区内环卫企业解决就业人员18人。通过创建服务型社区活动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关系,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切实为社区党员、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3、结对共建工作。社区与市人社局结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市人社局多次到社区开展送温暖活动,并积极联系到滁州卷烟厂为帮助我社区解决办公用房问题和赠送电脑、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目前社区与市人社局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主动加大与共建单位联系力度,使结对共建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组织建设。 |
永阳社区 |
扬子街道永阳社区成立于2009年8月,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现有11个居民小组,住户651户,常住人口2296人,流动人口282人,辖区单位35个,其中学校3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5个,个体商业网点17个,有志愿者11支110人。 |
沙岗村 |
沙岗村:位于琅琊政务新区之中。现有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467人。金山路、琅琊新路和银山路贯穿全村,北面紧靠世纪大道。区政府、义乌商贸城均坐落在沙岗村境内。 |
林西村 |
林西村地处清流河东岸,滁城东郊城乡结合部,全境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耕地1992以前为3500亩,随着城东工业园兴起,土地逐年被修路、工业及房地产业征用,至2010年底,全村可耕地不足1000亩。全村11个村民组,多以自然村庄建组制,居住1200户,近3800人口,其中农业户900余户,3100多人。 随着大滁城建设已有4个村民组全部征地和拆迁完成,2个村民组部分拆迁,所有村民组都已有部分土地被征用。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比较平坦,属于半圩区,圩区土层厚达20多米,土壤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产,实行联户承包制以后,农民习惯种植小麦、油菜、水稻和少许杂粮。随着城郊型农业的兴起和人均耕地的锐减,农民瞒准市场需求,由传统农业改种为蔬菜和草莓。近年来,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面积占耕地60%以上,其中下塘村民组于1996年就建冬暖日光大棚70个,老庄村民组于2000年建冬暖日光大棚60个,还有腰坝等三个村民组建钢管钙镁、磷支架大棚50个,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等棚内种植,使每亩经济效益都在5000元以上,2010年农民收入的30%依赖于种植、养殖业,50%靠进城务工,个体工商户及运输服务等收入也占20%,2010年人均纯收入5400元以上。 林西村现有市级公路南北走多条,东西走向多条,村级砂石路10多公里,交通便利,村内渠道纵横交错,排灌方便,近年来,村内进住民营企业11家,境内有小学1所,医院1所、单位3个。 |
雷桥村 |
雷桥村位于扬子街道办事处西北部,北高南低,丘陵地形,面积 平方公里。104国道穿村而过,途经雷桥、盛庄、西田郢村民组,西外环途经坝东、安郢村民组,加之市环卫处修建856米水泥路以及村中心2公里沥青路和1.5公里碎石路,交通便利。 全村9个自然村庄,5个村民组,268户,1268人,耕地1918亩,沙河渠道绕村而过,灌溉面积为734亩,加之塘坝5面。大小机站6个,水利条件较好。水稻种植1700多亩,水绕地400亩,旱地218亩,坡地118亩,荒山绿化100亩,植树造林200亩,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 ,人均纯收入3700元。 |
团山村 |
团山村位于滁城北面7公里处,面积6平方公里,9个村民组,485户,1780人,850个劳力,耕地2540亩,根据村民组所处位置和地形,农户三分之一从事粮食生产,三分之一种植蔬菜,三分之一出外务工或经商。团山村两委紧紧瞄准城市“菜篮子工程”,依赖于郊区农户种植蔬菜的经验和乐于吃苦的精神,科学分析了团山村在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优越和得天独厚条件,制订了《团山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7—2009年),指出在现有全村种植蔬菜600亩的基础上,每年扩种300亩,其中大棚种植不少于200亩,2009年全村蔬菜种植达1500亩,占可耕地的60%。二是给蔬菜种植大户以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并结合双培双带工作帮扶结对,齐头发展。2006年新建了40亩72个钢架大棚。2007年上半年又增建钢架大棚85个。三是加强蔬菜协会建设,选用和培养经纪能人,跑南京,跑苏州,让团山蔬菜占领南方大城市市场。而今,我村正在积极申报2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6个无公害蔬菜品种,一个团山菜农欢心、居民食用放心、党和政府称心的团山蔬菜将充斥在大江南北各大菜场。 值得一提的是团山村小庙村民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小庙村民组作为市政府新农村建设一个试点,54户,180人积极响应,进展顺利,修了水泥路面18000多平方米,村与组、组与户畅通无阻,改水、改厕、改圈,居住安全、卫生、舒畅,拆除违章建筑,规划农家庭院,绿化、美化、净化,提高村庄品位。“中华二十四孝图”、“村规民约三字经”诗画上墙,“十星级文明示范化”、“优秀党员户”、“孝子户”、“好媳妇”等定期评选,更突出的是该组农户由传统生产粮食转型为种植无公害蔬菜,现已建钢管大棚72栋。2006年人均收入在全村遥遥领先,近4300元。 |
八里村 |
八里村位于扬子街道办事处西北端,北与三官交界,东与雷桥村,南与团山村接壤,西与西涧街道隔清流河相望,全村辖8个村民组,822户,2209人。面积约4平方公里,可耕地5000余亩,其中良田3200余亩。滁三公路贯穿全村,沙河干渠绕村而过,沟渠路畅通,组组设有机电站,条件优越,旱涝保收。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水稻、小麦生产,部分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由于离滁城较近,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创收,2010年人均纯收入3900余元。 2010年,支部以“强组织,兴产业,谋发展,构和谐”的工作思路,决定利用村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优越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蔬菜产业。9月份村成立了琅琊八里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百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一期工程),以此带动全体村民发展蔬菜产业,提高经济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