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村:位于滁州市城区北部,距滁州市区6公里,辖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69人,辖19个村民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102010 | 239000 | -- | 查看 新集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官社区 |
三官社区位于滁州市西涧街道东南部,紧邻104国道,距滁城8公里,沿线长1.3公里,村、组道路畅通,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社区下辖13个村民组,现有人口3684人,耕地面积4580亩,党员98名,3个党支部,13个党小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96元. 2008年被确定为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村规划总用地200亩,设有村委会、篮球场、卫生室、超市、幼儿园、菜场及路灯、供排水、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截至2009年底一期已征地50亩,建成住宅14幢160套,完成主、次下水道1200米,新建3.15KW电力台区1个,同时完成村委会办公楼、卫生室、体育活动场所以及绿地、路灯、主干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80%道路实现水泥路,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社区逐步走向电气化,数字化道路. 社区属小平原地势,耕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长年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全村年种植水稻、小麦均在3500亩左右,2007年我村成立了“三里塘村优质稻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160余名,以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水稻、小麦生产;同时我村还开展高效设施大棚蔬菜,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600亩左右,2009年我村还引进了“泰州绿色宝贝蔬菜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锦农大棚蔬菜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0亩,建钢构蔬菜大棚近400个,项目建成后以生产高效有机蔬菜为主,同时发展旅游、餐饮、休闲娱乐项目. |
西涧社区 |
西涧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位于滁城北大门,前期于2007年5月由原白庵村和城北社区组建而成,名为城北社区,后经整合改名为西涧社区。社区辖8个村民组,各村民组落户于风景秀丽的西涧湖沿岸,总人口4065人,总户数769户,其中,农业人口2418人,非农业人口1047人,劳动力人口986人,党员62人,耕地面积864亩,水面371.5亩,建设用地1342.5亩,独立工业厂矿用地423亩,工业企业21个。西涧街道党工委在该社区成立一个党委委员会,下设西涧社区党委,共有党员97人。党委委员共3人,社区委员会由6名工作人员,分别从事社区内的居民医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计划生育、卫生创建、组织党建等工作。 社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有4村民组修通了水泥道路,100%电力线路到户,60%居民饮用了自来水,电话安装率95%以上,互联网用户258户,出租货运车辆37部,私家车22部,摩托车基本普及。 |
城关社区 |
西涧街道办事处城关社区成立于2000年12月,位于西涧北路1号。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五个居民小区,住户818户,常住人口2685人,流动人口230人,社区医院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7个,个体商业网点50个。社区工作人员10名(其中在编人员6人),专职党务工作者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姬启发(区人大代表),男,1949年12月生,1997年10月6日加入党组织,中专学历;副书记张长喜,男,1993年1月21日加入党组织,大专学历;党支部委员尤万新,1975年5月7日加入党组织,中专学历。这6名人员工资已纳入区财政。社区工作人员有了基本的保障。社区下设4个党小组,党员总数54名(含预备2名),其中妇女党员11名,生活困难党员3名。文化程度:大专6人,中专6人,高中6人,初中24人,小学12人。年龄结构:20-40周岁13人,40-60周岁22人,60周岁以上19人。党建工作经费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中支出。社区目前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面积120平方米,产权属社区集体所有。 |
城郊社区 |
琅琊区西涧街道城郊社区位于滁州西郊6公里处,滁定路横穿社区,城郊社区于2007年5月成立,社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农田383亩)社区有2个居民小组,居民829户,3321人。社区建立了城郊社区党支部,目前支部有正式党员16名,预备党员1名,辖区内驻街企事业单位14家。城郊社区服务用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是由原城郊乡计生服务所改造而成。近三年来街道加强了社区党组织建设。规范用人机制,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建立社区居委会干部依法进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兼职,目前交叉兼职比例打到100%。2008年初通过直选已确立社区党组织,并确立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城郊社区现有在编工作人员3名,这3名人员工资已纳入区财政。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有了基本的保障。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在社区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社区党员也充分发挥了在居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和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建设制度,形成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建立健全社区党员学习和参加社区活动制度,逐步把企业离-员、社区失业人员中的党员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到社区,探索建立起一套社区党员管理的新机制,社区以便民、利民、亲民为宗旨,为广大社区居民在救助保障、医疗保健、居民教育、普法维权、供水供电等方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社区组建了各种便民利民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及时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提供无偿服务,认真解决群众最需要,政府最关心的问题。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城郊社区将以“建一流社区,创一流服务”为工作目标,以“便民便利,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为工作原则,竭诚为社区单位居民提供热情、周到优质服务。并努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城郊经过近几代人的艰苦努力,80%的组实现了通水泥道路,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百户、电话装机95%以上、奔驰在全国各地的出租车48部、私家车26部、摩托车基本普及、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232户,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今日城郊:邻里和睦,百业盛旺。 |
秋桐村 |
秋桐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2749人,15个村民组,耕地9400亩。 |
新集村 |
新集村:位于滁州市城区北部,距滁州市区6公里,辖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69人,辖19个村民组。 |
邓坝村 |
邓坝村位于104国道西侧,交通十分便利,清流河从我村穿境而过。全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00亩,林地面积1500亩。全村辖15个村民组,878户,人口2958人。全村现有党员91人,村两委成员6人 。 邓坝村农田设施配套齐全,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邓坝村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南京、滁州等大城市。邓坝村属温暖带过渡型季风气侯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侯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滁州市重要的粮食、疏菜生产基地。 |
陈湾村 |
陈湾村位于滁城北郊,东有东干渠,与琅琊区团山村相邻,南与滁城相接,西有清流河为界与本办事处的石马村相邻,北与区八里村相邻。滁三公路纵穿南北,北外环路横贯东西,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全村共有9个村民组,土地面积2.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62亩,人口2000余人,六十岁以上老党员23人,企业2个,全村以生产无公害经营蔬菜为主,年生产各种蔬菜1200万公斤,产值1800万元,主要销售供应滁城及南京等周边城市,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 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员素质。 村部利用党员活动室,通过上党课、办培训班、远程教育网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党员集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创先争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 积极引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陈湾村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平台,提高党员的履职能力增强对周围群众的影响力。党员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培养和扶持致富能手。同时要求在职党员在作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作好服务和联系群众工作。有帮扶能力的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加快陈湾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陈湾村强化党组织建设,扩大组织覆盖面;强化党员干部队伍教育管理,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部水平和工作效能;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改革创新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做好帮带服务。 |
石马村 |
西涧街道石马村位于滁城北城乡结合部,东到清流河,西至京沪铁路,南到滁定路与滁沙路交界,北与沙河镇九面塘村相邻。北外环路东西横穿石马村,滁沙路南北纵贯全村境内,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 石马村共有村干部9人,其中选派干部和选聘大学生村官各1名,全村有0党员98人,其中六十岁以上老党员57人,共分7个党小组,正在培养的积极分子有5人。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4人。 石马村人口4125多人,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520人。全村共有19个村民组,耕地3100亩,其中蔬菜基地1200亩,粮油种植面积1900亩;水面500余亩,其中面积较大的有:石马水库、螃蟹岛等。本村有民营企业4家,分别为橡塑模具厂、铸造厂、永红床上用品加工厂和盈利来服装加工厂,另有国有企业超越垃圾处理厂。村中养猪户有30余家,年出栏100头以上的有4家,养蛋鸡和鸭、奶牛专业户各一家,种植花卉一户,养鱼大户4家,蔬菜经纪人4人,村里有10家百货商店,2家农用物资销售点。 石马村内有小学一座,教师9人,学生不足50名,本村部分小学生在西涧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即明华小学就读;村内有两个医疗室,即崔郢医疗室和石马医疗室,医务人员分别为5人和3人。 |
太平村 |
太平村位于滁州市琅琊区西涧街道西北部约2.5公里处。东临津浦铁路,南靠西涧湖、城郊社区,西与山林村相邻,北与胡桥村(沙河镇)、白米村相邻。311省道(滁定路)穿村而过,可称之为北靠白米山,面对西涧湖,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村占地面积约14.5平方公里,所辖18个村民小组,1003户人家,总人口3715人,农业劳动力2100多人。耕地总面积5880亩,其中农业耕地3425亩,林地、水面2000多亩。小二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6座,各类当家塘坝50多座,是个农业生产、蔬菜种植、劳务输出大村。 有五条水泥路通至村民组,其余各级均通砂石路,农村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有近200户,电话装机达90%以上,手机、电动车、摩托车基本普及,出租车、农用车80多辆,大小耕田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各类机械近1000台。 该村一个党总支,两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84名正式党员。其中男77人,女8人;高中以前文化19人,初中以上文化43人,初中以下文化23人;30岁以下6人,31-49岁的26人,50岁以上的由53人,村支两委当选5人,选派书记1人,村民代表58名,实行交叉任职。分别成立了调解委员会、治安维稳委员会、残疾人管理委员会、共青团、妇女联合协会。村级财务监管小组等机构。 只因地处近郊西涧湖的环绕,给村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带来制约,加之诸多因素,导致村集体经济不仅空白,还负债数十万元,村级办公条件甚差,给村级干部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
胡桥村 |
胡桥村位于滁城西北角,白米山脚下。常住人口1319人,面积10.8平方公里,有可耕种面积4500亩,退耕用材林600亩、生态林2000亩,有一座200亩小二型水库,当家塘坝5座,有一条长3公里的水泥路,直达滁定路。在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各组都铺了砂石路,使胡桥村形成了路通水通的农村、农业新景象。现村支两委干部4人,平均年4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该村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小麦、棉花、豆类、薯类为辅。近年来,该村在两委干部的带动下,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寻求致富门路,千方百计求发展,扩大种植品种,引进种植日本小南瓜技术,并形成一定规模,近200亩种植面积,主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年经济效益增加20万元,近百户农民受益。 |
山林村 |
山林村地处琅琊区西涧街道办事处西北部,距市区9公里,东与滁定路接壤,南与关山村比邻,西接风景怡人的关山林场,北邻珠龙镇及龙亭口自然保护区。滁定路、郊杨路贯通南北,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近几年来,我村所产的古关仙桃、古关金杏闻名皖东大地。 我村土地面积26.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780户,总人口3520人。其中:0党员84人,劳动力1240人,村干部6人。耕地面积9757亩(其中水稻面积6090亩),林地面积7478亩,水面1200余亩,建筑用地2521亩,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增收缓慢,实属贫困村。 几年来,我们山林村在市委下派的扶贫干部夏勇的带领下,两委班子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不甘于落后贫困状态,利用山场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注册了“古关仙桃”、“古关金杏”、“古关贡枣”三大商标。将我村农户生产的水果打进了南京、常州等大中城市市场。目前我们的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四个年”活动,即园区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攻坚年,社区建设创新年,机制建设规范年。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盘活资源,面向市场,开发开放,突击发展,选准载体,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务求实效,促进山林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协调发展。 |
关山村 |
我村位于皖东滁州市西郊,琅琊区西涧街道关山村离滁州市区13公里,离省道311道5公里,属江淮丘陵分水岭地区。东有清清环绕的西涧河,西有巍巍十里万顷茂密的森林与千古雄峰关山岭为伴。全村所辖19个村民组,2个新农村安置点,分别是沿滁梁路的王郢——西冲里、官庄——大桥。现有农业人口3360人,劳动力1780人,外出务工跨省市劳动力220人,省市内500人,季节性务工500人。全村机构设置村委会1个,3人组成,总支委员会1个,4人组成,两委班子6人,设2个支部,13个党小组,正式党员85人,预备党员1人,建党积极分子4人,五十年以上党龄15人,上世纪70年以前入党18人,80年以前入党28人,90年以前入党40人,2000年以前入党59人,新世纪入党27人,年龄60岁以上28人,60岁以下58人。村级卫生室2所,有医士资格证书7人,合作医疗参合率98.5%,儿童免疫率100%,基本实现疫有所防、病有所医、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的保障。村内有全日制四年制初级小学2所,公办教师10人,在校学生101人,小学、初中专101人,高中专80人,大学专科40人,儿童入学率100%,完成双基教育,基本消除青少年文盲。 全村总面积为15.7公里,计税土地5910亩,三年土地置换458.7亩,其他土地700亩,水田4100亩,旱地2968.7亩,水浇地4800亩,林地4700亩,人工生态防护林1200亩,自然生态林1100亩,石质荒山开发工程林1300亩,公益林700亩,圆竹林400亩,荒山300亩,小二型水库2座,面积400亩,蓄水150万立米以下、万立方米以上塘坝41座,水井413眼,基本解决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水。 本村主要农作物粮食以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近年来以棉花为主,其次为油菜、芝麻、花生,现已向菊花、蔬菜型发展,全村历史年产量达粮食4000余担,油料150吨,棉花4000担。 养殖业以羊、禽、猪为主,本村养殖大户有:养奶牛15头以上2户,养鹅2000只以上4户,养菜鸭万只以上3户,养山羊百只以上8户,200只以上2户,养蜜蜂30箱以上3户,承包水面300亩以上1户,100亩以上2户,承包山场100亩以上5户,50亩以上15户。 本村有水泥路三条。郊杨线北接311省道,从城郊经山林到代洼水库进入我村,经木冲、太阳岗、蒋郢、张郢、陈郢、方郢、大坝、柏郢等8个村民组,经过花山上滁梁线。循环路从木冲起,经西冲里、官庄、大桥勾通郊阳线和滁梁线。滁梁线经城西跨十五里大桥进入我村,穿过大桥、官庄、西冲里、王郢、方郢、柏郢,跨蚂蚁山出境,进入施集镇。村内有多条砂石路交错,如东四组村组路接滁梁线经大桥、红星、朱郢至赤湖铺,每个自然村庄基本晴雨通车。清流古道横穿我村,它从千古雄关清流关进入我村,经关山、太阳岗、木冲、二里半、红星、朱郢、赤湖铺跨赤湖铺大桥进入城西村。 西涧湖(城西水库)上游从城西经赤糊铺大桥,该桥是青石拱桥,数十米长,十几米宽,十多米高,桥面中间是一种特疑心石铺成(该桥与此河上游十五里大桥有着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分为雌雄一对鸳鸯桥,在该桥西头北侧原立有一个1米多高30厘米粗的一个石柱,做为镇桥之用,文革期间被毁)。从我村赤湖、朱郢、红星、大桥、官庄、西冲里、王郢,接于花山三叉河接壤,此河向一条玉带,把城西、花山与我们分开,河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内景迷人。该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交通运输线,这里有供销社、粮站、食品站,这块土地上所生产的供求物资都是通过这条河用木船运出运进,她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负出艰辛,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汽车、摩托车为人们运输和代步的情况下,人们告别了木橹摇的小船,也冷谈了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这条河。木橹摇着小船,挑着担子,哼小曲,赶着耕牛,拖着犁,拉着板车,赶着驴,早已成为远古。现在的农用耕田机已被大型拖拉机所代替。现在本村有大型农机具25台套,收割机10多台,璇耕机20多台,日夜在田间忙作。自行车一去不复返,摩托车普及,小型客车奔驰在乡间公路上,本村有出租车10辆,小型客车20辆,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移动电话普及,有线电话被网络宽带所代替,本村有网络110余部,彩电、冰箱、洗衣机、太阳能普及,现农民生活正逐步向电气化、数字化、信息化迈进。本村的各项工作在村两委的努力下,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和群众的支持下,我村连续三年荣获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先进计划生育、先进关工委、无毒、无传销社区村。今日的关山邻里和睦、百业兴旺、村容整洁、生活蒸蒸日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600余元,正呈现生活富裕的一片新气象。 |
城西村 |
城西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西部大丰山脚下,东临城西水库上游,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在该村境内,总面积14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民小组,916户,总人口3233人,其中0党员72人,农业劳动力1500人左右。本村是移民大村,全村有1480人享受国家移民补助。 该村水利设施较好,07年投资12万元翻建两个抗旱抽水电站,渣洼和龙洼两个小二型水库,能够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辅。全村可耕地面积7000余亩,水稻种植面积4200亩,小麦种植面积3200亩,退耕还林1300亩,公益林2000余亩,水面1100亩,村村通水泥路15公里。该村种植业、养殖业较发达,是滁州市菊花种植基地,菊花种植面积每年均有600余亩,已建成蔬菜大棚120余亩,双膜西瓜、豇豆200余亩,大葱300余亩,菊花800余亩。养殖奶牛400余头,年增加收入约600万元,农民收入逐年增加。该村有一个新农村统建点,2009年农民建房100套,2010年建成50套,2011年在建50套,新的卫生室、村部已建成。自来水入户150户,九成以上居民家中通电视、电话。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