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村位于310国道北侧处,北与新庄镇接壤。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组,1200户,5100口人。全村有耕地4097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
2007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高楼村和粉寺村整建制并成高楼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高楼,辖高楼、杨庄、土楼、赵庄、桃元、张庄、李庄等自然村,面积406公顷,人口5100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粉寺。
我村两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多次受到县、镇的表彰奖励。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一个富裕、文明、整洁、民主的新村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322103 | 234000 | -- | 查看 高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柳园村 |
柳园村位于镇区西南部,毗邻马井镇,萧黄公路穿境而过。全村辖区面积388公顷,人口4760人,辖前柳园、高庄、 宋行、郑庄、孔楼、纵权庄等自然村,村部设在柳园。 柳园村通过夯实群众基础和加大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村党组织建设,充分调动了全体党员和村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柳园村在改善了办公条件后,增加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质量,优化了村整体干部素质,打造了一支文化程度高、年龄 轻、工作能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干部队伍。目前,该村正向着更高的标准大步迈进。 |
汪楼村 |
汪楼村位于310国道南侧处,南与闫集、北与高楼村接壤。地域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共10个村民组,1100户,4900口人。全村有耕地4097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 2007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汪楼村、唐楼村整建制并成汪楼;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汪楼,辖汪楼、花王庄、六子、宋楼、马元、唐楼、吴楼、李子元、孙庄等自然村,面积404公顷,人口4726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汪楼。 我村两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多次受到县、镇的表彰奖励。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一个富裕、文明、整洁、民主的新村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
孟楼村 |
孟楼村位于镇南部,毗邻柳园村、赵堂村、酒店乡。2010年,经上级批准,李老庄、孟楼、暗楼、大闫屯、小闫屯、等自然村,面积432公顷,人口4397人。 村党总支、村委会自成立以来,牢固树立创先争优、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两委班子、工作人员不定期走访困难群众,为困难群众送温暖,帮助-渡过生活难关。多年来,通过全体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辖区内实现良好安定局面,村民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村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向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优秀村而努力。 |
赵堂村 |
赵堂村位于301省道南侧,南、西与黄口镇相连和北、东于闫集、孟楼村接壤。地域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29个村民组,1013户,4408口人。全村有耕地4505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3万元。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1—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务输出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等。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优质小麦种植和肉鸭养殖,年销售收入实现5000万元 。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50元以上,到2013年达到4000元,外出务工人数1100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9000元。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到2013年面积增加到5000亩。发展公司+农户肉鸭养殖,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13年订单农业生产面积达到3500亩。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泥路6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2眼,自来水入户率70%;治理河道4公里;修建大、中桥梁20座;完成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等等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12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8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六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 、水利灌溉联到田、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 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2011年具体工作计划 (工作安排另定) 四、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
郑集村 |
郑集村位于闫集镇北部,与高楼村等村接壤,面积336公顷,人口4014人。辖郑集、孙小楼、新楼、新庄等自然村。村活动场所设在孙小楼。 本村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宣传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抵制邪救的良好气氛。村卫生整洁,公共场所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倡导了文明树立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持之一垣。村民全体素质提高。对村认同感增强,积极参于村的建设,村剩余劳力得到合理安排。本村通过各项服务,宣传教育更进一步提高村民素质,村民与村民之间和睦相处,村民文明程度进步提高,本村更加和谐文明。 今后,全体班子成员一定会更加努力,为郑集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
高楼村 |
高楼村位于310国道北侧处,北与新庄镇接壤。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组,1200户,5100口人。全村有耕地4097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1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6万元。 2007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高楼村和粉寺村整建制并成高楼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高楼,辖高楼、杨庄、土楼、赵庄、桃元、张庄、李庄等自然村,面积406公顷,人口5100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粉寺。 我村两委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集体,近十年来多次受到县、镇的表彰奖励。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村在-理论和党的-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刻苦工作,不断进取,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均收入大幅增长,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一个富裕、文明、整洁、民主的新村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
孙老家村 |
孙老家村位于闫集镇东部、北与汪楼村接壤。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21个村民组,970户,4037口人。全村有耕地4801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2900元,村集体收入4万元。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0—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务输出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等。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优质小麦、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年销售收入实现3000万元 ,种植高效农业占全村农户35%。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40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4000元,外出务工人数1100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10000元。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苹果、梨种植产业,到2012年面积增加到1000亩。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12年高效农业生产面积达到70%。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泥路2.5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6眼,自来水入户率90%;治理河道10公里;修建大、中桥梁3座; 完成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等等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10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8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六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 、水利灌溉联到田、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 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2011年具体工作计划 (工作安排另定) 四、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
闫集村 |
闫集村是镇党委、镇政府所在地,面积508公顷,人口5095人。辖闫集、李阁、赵楼、周庄、孙酒店、彭桥、陈楼、聂元、朱庄等自然村。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0-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
杨庄村 |
杨庄村位于310国道北侧处,南、西与黄口镇相连和北于塘沃涯村接壤。地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共28个村民组,1337户,5980口人。全村有耕地7314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2900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0-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杨庄村与柳园村、汪楼村、孟楼村、赵堂村、郑集村、高楼村、孙老家村、闫集村、刘店村、塘沃涯村相邻。 |
刘店村 |
刘店村位于310国道北侧处,南与汪楼、北与塘沃涯村接壤。地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组,1321户,6014口人。全村有耕地615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10年人均收入3000元,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0-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发展思路 高举-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今后三年发展思路 :以特色农业资源牵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以发展劳务输出牵动村民收入增长的快速化等。 二、奋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3年末,全村建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生产发展:主导产业良种繁育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年销售收入实现8000万元 ,占全村农户70%。村集体收入达到15万元。 2、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500元以上,到2010年达到4500元,外出务工人数2800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10000元。消灭特困人口。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 3、村风文明:计划生育率100%,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参加合作医疗农户100%。村有活动中心、书报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创建和谐家庭,培训新型农民。全村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100%。 4、村容整洁:全村主干道全部铺上油面,架设太阳能路灯。村路绿化率达到100%。建成垃圾处理中转站,保持全村清洁卫生。初步建成村民集中居住、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定居点。 5、管理民主:村两委班子团结,战斗力强。实行村务公开制、财务公开制、一事一议制、重大事项实行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制,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满意率达到100%,对两委班子满意率达到98%以上。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到2013年面积增加到5000亩。引导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生产,使玉米等低效农作物逐步退出耕地,到2010年高校农业生产面积达到90%。 2、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泥路4公里,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目标;新修自来水井6眼,自来水入户率80%;治理河道4公里;修建大、中桥梁5座; 完成河提水工程及蓄水池、管网建设,做到水系畅通等等 3、亮化、美化人居环境。架设太阳能路灯,完善亮化工程;搞好村路及庭院的绿化美化;主干道旁设垃圾箱10个,购买垃圾清运车一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居民定居点的选址,初步建成住宅样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村落。 4、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一个党员(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一个书报阅览室,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建设一个标准的卫生医疗室,增添一批体育健身器材。 通过三年努力,全村80%的农户都有一个5000元以上的增收骨干项目,都能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全村实现“六个联”:交通道路联成网 、水利灌溉联到田、绿化美化联庭院、技术培训联市场、 文化医疗联农户、文化阵地联民心。 三、2011年具体工作计划 (工作安排另定) 四、实施措施 (一)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干鲜果产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核心基础,进一步加大各种果树的发展力度和速度,做大做强干鲜果产业。大力培训村民务工技能,加大转移输出力度,把务工经济建成村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水畅的问题,实现道路联成网、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城市、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差距。四是办好户办工程,将规划内容进行分解,逐户规划建设内容,做到户户有项目,年年有事干。 (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 |
塘沃涯村 |
塘沃涯村位于闫集镇北部。地域面积3.8平方公里,全村共27个村民组,1050户,4515口人。全村有耕地5946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2900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2010—2013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