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里村基本概况
丁里镇由石婆村、马井村、丁里村整建制并成的丁里村,调整后新村名为丁里村,辖南门、马井、北门、石婆、南岗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38个,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6389人,村活动场所设在丁里村。
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本村种植豌豆1200亩,小麦5000亩,大豆3500亩,玉米2700亩,油菜1000亩,蔬菜棉花88亩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砂石路。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党员人数167人,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郭庄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进一步提-群素质,构建和谐村庄、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322110 | 234000 | -- | 查看 丁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丁里村 |
丁里村基本概况 丁里镇由石婆村、马井村、丁里村整建制并成的丁里村,调整后新村名为丁里村,辖南门、马井、北门、石婆、南岗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38个,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6389人,村活动场所设在丁里村。 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本村种植豌豆1200亩,小麦5000亩,大豆3500亩,玉米2700亩,油菜1000亩,蔬菜棉花88亩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砂石路。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党员人数167人,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郭庄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进一步提-群素质,构建和谐村庄、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
梁庄村 |
梁庄村概况 梁庄村位于城南3.5公里处,西靠月亮山徐淮公路及202省穿越此村,现有人口3578多人口,其中党员91人,面积5.8平方公里,辖穆楼、孟庄、前黄桥、后梁庄、前梁庄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6个,该村于2005年由后梁村、前梁村、前黄桥村合并而成。其北靠龙城镇后黄桥村,南邻我镇许堂村。目前村活动场所设在梁庄村。 现有梁庄窖厂、梁庄焦化厂、天屹采石厂、萧县最大的私人企业萧县滤清器厂(江淮集团)座落此村,现有劳动力400多人,分别在窖厂、焦化厂、滤清器厂务工,现村人均收入2400多元,村村通上水泥路石子路,户户基本都装上了闭路电视,村上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吃上自来水,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种植、养殖等行业,为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搞好村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思想素质的提高,利用月亮山下黄山水库的优势发展林果业、蔬菜及高效益的农业示范田,使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和砂石路。 |
许堂村 |
许堂村总人口4086人,该行政村有2个党支部,7个自然村,1160户,102名党员,20个生产小组.总耕种面积有4500亩.其中种植小麦约4000亩,豌豆300亩,油菜200亩.种植大豆2500亩.玉米1500亩.棉花500亩.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和砂石路。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许堂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
瓦子口村 |
本行政村有支部2个,村委会1个,党员86个,自然村5个,人口3740,村民组15个,耕地面积3860亩,土特产胡萝卜.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56人(次),创收200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固定面积300余亩,年固定收40余万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3公里,砂石路6公里。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支部,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瓦子口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 |
武寺村 |
尖山村、武寺村整建制并成武寺村,调整后取新名为武寺村,辖武寺、周庄、王老家、田村、尖山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2个,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124人,村活动场所设在武寺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种植经济作物蔬菜。2012年向外输出劳动力8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每个支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武寺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进一步提-群素质,构建和谐村庄、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
河头村 |
河头行政村概况 本行政村有支部2个,村委会1个,党员86个,自然村5个,人口3740,村民组15个,耕地面积3860亩,土特产胡萝卜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256人(次),创收200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固定面积300余亩,年固定收40余万元。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3公里,砂石路6公里。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支部,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郭庄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 |
张山头村 |
张山头村基本概况 张山头村、郝桥村整建制并成张山头村,调整后取新名为张山头村,辖梁店、方庄、朱庄、王固庄、孙小林子、孙大林子、郝桥、石塘8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2个,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4629人,村活动场所设在张山头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年产蔬菜、畜牧产值。2011年向外输出劳动力800多人(次),创收近二百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砂石路。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支部,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张山头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新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进一步提-群素质,构建和谐村庄、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
胜利村 |
胜利行政村基本概况 该村位于丁里镇政府东南方,东南邻淮北市、西邻纵瓦房村,北邻镇政府。胜利行政村由浮绥、蔡洼、宫庄和石碑座四个自然村组成,位于丁里镇东南部,东南毗邻淮北市、西接郭庄,北靠镇政府,连霍高速穿境而过,村部距萧淮公路1公里。著名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旧址就坐落在蔡洼村,已被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全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890户,4693人,耕地面积6750亩,农作物小麦、豌豆、玉米、大豆和棉花为主。目前,该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民经济收入以养殖蛋鸡肉鸭、种植胡萝卜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有19个养鸭户,4个养鸡户,4个建筑队,2011年人均纯收入4350元。全村有2所小学,在校学生267名;有卫生室2所,医务工作者8名。 全村党总支1个,下设2个支部,正式党员94人,预备党员7人,村委会1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7人,其中:党总支书记1名、副书记1名、支部书记2名;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 |
郭庄村 |
萧县丁里镇郭庄村属于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今年又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市级20个重点示范村之一。郭庄村位于萧县的南部,是丁里镇委、镇政府所在地,南距淮北市15公里,省道202公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公路丁里出口处位于其境内,交通十分方便。目前的郭庄村是近期原郭庄、瓦房两村合并后的新村,包括5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390户5166人,全村土地面积4462200平方米。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政策出台以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该村经济稳步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蔬菜2000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20多万元,2007年向外输出劳动力300人(次),创收210万元。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度人均纯收入2800元。近年来该村引入棉花制种产业,固定面积300余亩,年固定收40余万元,村有集体小型面粉厂一座,每年收入近2万元。去年,引进上海同创公司在丁里高速路出口两侧建设大型农资批发市场,建成后,将大大拓展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该村科技文化发展加快,村里有2所小学,1所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入学率达80%。村有医疗卫生室,占地100平方米。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水利灌溉设施齐全,村庄道路新建水泥路3公里,砂石路6公里。 目前新村成立党总支1个,下设3个支部,党员共144人。每个支部活动场所健全,党员活动能够正常开展。该村实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务、村务、财务按时公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强,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体党员干部与群众团结一道,艰苦创业,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和该村规划要求,坚持“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村面貌显著变化的原则”,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以“双培双带”为载体,逐步开创郭庄村建设的新局面,为实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建立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体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项及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要通过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理财等管理和监督机制,村务公开透明、决策管理民主,进一步提-群素质,构建和谐村庄、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