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圩村:位于刘府东北部,距离凤阳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8公里。东与官沟社区接壤,南与苍张村、河塘村接壤,西与赵庄社区接壤,北与蚌埠市接壤。全村11个自然庄、分16个村民组,550户、2274人,总面积9平方公里,可耕地53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126105 | 239000 | -- | 查看 时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官沟社区 |
官沟社区地处省道310、凤淮路15公里处,12个自然村庄,人口3228人,耕地4300亩,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与蚌埠市燕山乡接壤,是经济发达、商贸流通、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较好的地方,也是凤阳规模石英砂厂发源地。 多年来在刘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支部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求真务实,秉承“尊重、沟通、互惠、共赢”为理念,努力打造石英砂企业,力求做大、做强。 |
赵庄社区 |
赵庄社区:位于刘府镇北部,距离刘府镇4公里,北面与蚌埠市接壤,距蚌埠10公里。村内地域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亩,四个自然庄,12个村民组,520户,总人口2200人。 |
曹店社区 |
曹店社区位于刘府镇东南部,总面积16平方公里,原来的中心村、街北村、栗山村三个村合并为曹店社区,自然庄9个,23个村民组,总人口3998人承包土地总面积3597亩。曹店中学一所,曹店社区卫生室一所。刘府镇曹店片所在地小型水库两个、七山坝、滑头山坝、山坝渠道一条总长度2730米。滑头山坝渠道一条2450米,两条渠道总长度5180米,大小蓄水池塘30个,确保农业的旱涝保收。 |
刘府社区 |
刘府社区坐落于刘府镇的西北部,是刘府镇政府所在地,是刘府镇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刘府社区前身为街道居委会,系1983年划车站村徐庄和黄庄两个自然庄设立,并经民政部门批准为城镇居委会,2008年3月更名为刘府社区。通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社区规模逐渐扩大,现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1258户、4312人,其中从农村移居人口325户、1421人;非农业人口1832人。 刘府社区基础功能日趋完善,道路四通八达,邮政通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宾馆餐饮、供电给排水等设施完善,已成为建业、经商、居住的理想之地。 |
严桥村 |
严桥村位于凤阳县西部,刘府镇北部,蚌埠市南部,现有12个自然村庄,总人口1930人,耕地面积4600亩,总面积6.5平方公里,距刘府镇1.5公里,离蚌埠市不足10公里,刘蚌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投资环境优越,是各商家投资的理想之地。 多年来,在刘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和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以蔬菜大棚为增收渠道,力求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为周边其他村庄做好示范。 |
大桥村 |
大桥村位于刘府镇最东边,因有一座明代建造的石拱桥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全村现有土地4179亩,人口3780人是刘府镇的大村,凤淮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里有座中小型塘坝,确保村农业生产的丰收,全村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过着幸福的生活。 全村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自然村与自然村的互通,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又修建了新的桥梁,把原有的村级路面重新铺修,让广大群众生产便捷、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村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尊老爱幼风尚盛行。村两委除了开展日常的工作外,积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先后成立了锣鼓队、麻叉队、腰鼓队等多项供农民娱乐的团体,在农闲时候活跃在全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景象。 村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对宣传栏进行更新,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让全体老百姓监督我们的工作进展,真正的实现了透明办公。 在上级领导的指引下,村里经济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形成了以草莓、玉米、大豆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框架,有些产品由于品质好、价格低廉而畅销周边。在原有的生产模式下,我们积极探索,确定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村里还积极争取向外招商引资,希望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落户大桥村。 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大桥村会一步一个台阶,村两委这个龙头作用会迅速让全村群众腰包鼓起来。 |
郭巷村 |
一、村情简介 刘府镇郭巷村地处刘府镇南侧,村两委共8人,其中支委4人,村委会3人(其中1名交叉任职),党员36人。现有人口2303人,土地面积2760亩,山场面积1800亩,其中植有黄松树木400亩,经果林800亩,其他为马尾松。 二、村级特色和优势 郭巷村具有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全村人均土地1.37亩,秋季作物多为小麦,夏季作物有玉米、棉花、花生。小麦亩产48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40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150公斤左右,但受天气影响较大。本村有能力、有发展意识的村民在街上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较为可观。 近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作的开展,本村能人带头创业,并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
耿冲村 |
耿冲村位于刘府镇南面,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现有人口2908人,党员47人,面积8500亩,山场面积约3000亩。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耿冲村干部群众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使耿冲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环境整洁、优美,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并逐步将花生生产加工确立为主导产业,农民收入有了实质性增加。与此同时,耿冲村“两委”工作协调、有力,村民自治得到有效保障,管理更加民主,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大力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20字方针,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稳步开展新农村建设。我们深信,经过我村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几年不懈努力,全村面貌将焕然一新、成果更加显著。 |
苍张村 |
苍张村位于官沟村西侧,北于黄郢村交接,西临荷塘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人口3190人,710户。承包可耕土地6700亩,是凤阳县水稻产业提升的核心示范村。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群众选举产生的产生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尽心尽责地处理组内的事务,还制定了村民督查、民主理财、建帐公榜等相关监督制度做到办事公开,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努力,苍张村面目焕然一新,邻里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蔚然成风,一个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焕发着新气息的苍张村正展示在人们眼前。 |
拐王村 |
拐王村位于梨山北侧,西与刘府镇大桥村和官地两村相邻,东与大庙镇杨岗村交界,北于荷塘村毗邻。本村现有12个自然村民组,人口2735人,有耕地面积5500多亩。是凤阳县水稻和小麦产业提升的重要村之一。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群众选举产生的产生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尽心尽责地处理组内的事务,还制定了村民督查、民主理财、建帐公榜等相关监督制度做到办事公开,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努力,拐王村面目焕然一新,邻里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蔚然成风,一个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焕发着新气息的拐王村正展示在人们眼前。 |
荷塘村 |
荷塘村位于刘府镇南侧,人口3211人,共有12个自然庄,承包土地共6166亩,有着丰厚的土地资源。荷塘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抓好经济工作,加强对现有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加强技术改革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区位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进行土地、资源的整合,招商引资,从而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确保集体资产的增值。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农民实实在在得到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切实加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领导,除常规种植外,种植大棚蔬菜等,大力发展养殖业,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概念,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征兵服役、纠纷调解、扶贫帮困等各项工作,努力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和有一个新的起色。 荷塘村两委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创建小康村的过程中,我们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务求实效,让群众满意,使荷塘村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
时圩村 |
时圩村:位于刘府东北部,距离凤阳县城15公里,距离镇政府8公里。东与官沟社区接壤,南与苍张村、河塘村接壤,西与赵庄社区接壤,北与蚌埠市接壤。全村11个自然庄、分16个村民组,550户、2274人,总面积9平方公里,可耕地5300亩。 |
士敏村 |
士敏村位于刘府镇镇政府东南面,四面围山,属于丘陵地区,辖16个自然庄、24个村民组,人口约4388人,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士敏村是由过去的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即红旗村、新村、士敏村。 |
光明村 |
光明村位于刘府镇最南边,现有19个村民小组,共计人口4009人,承包土地6428亩。共有党员118名,村两委干部10人。光明村境内塘坝11座,能确保旱涝保收。 刘府镇光明村村级活动场所于2011年11月开工,2012年5月30日完工,造价45万元,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02平米,其中党员活动室面积110平米,为民服务代理室60平米。 |
黄庙村 |
黄庙村:位于刘府中部,距离凤阳县城24公里,距离镇政府0.6公里。东与河塘村接壤,南与大桥村、刘西村接壤,西与胡桥村、刘府社区接壤,北与严桥村接壤。全村分11个自然庄,820户、3328人,总面积6.5平方公里,可耕地4552亩。 |
胡桥村 |
胡桥村:位于刘府西北部,距离凤阳县城30公里,距离镇政府3公里。东与严桥村接壤,南与太山村接壤,西与蚌埠市蚌山区接壤,北与蚌埠市蚌山区接壤。全村5个自然庄、分16个村民组,786户、3034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可耕地4890亩。 |
九龙村 |
九龙村:位于刘府西部,距离凤阳县城25公里,距离镇政府1公里。东与刘府村接壤,南与武巷村接壤,西与西泉镇接壤,北与刘府社区接壤。全村9个自然庄、分20个村民组,1002户、4003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可耕地3800亩。 |
刘府村 |
刘府村:位于刘府东部,距离凤阳县城24公里,距离镇政府2公里。东与大桥村接壤,南与官地村接壤,西与九龙村接壤,北与刘府社区接壤。全村3个自然庄、分25个村民组,1386户、5638人,总面积4.3平方公里,可耕地3048亩。 |
武巷村 |
一、村情简介 刘府镇武巷村地处刘府镇南侧,村两委共8人,其中支委6人,村委会3人(其中1名交叉任职)。现有人口2813人,土地面积3877亩,16个村民小组,共660户。 二、村级特色和优势 武巷村具有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全村人均土地1.37亩,秋季作物多为小麦,夏季作物有玉米、棉花、花生。小麦亩产48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40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150公斤左右,但受天气影响较大。本村有能力、有发展意识的村民在街上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较为可观。 近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作的开展,本村能人带头创业,并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
官地村 |
官地村位于刘府镇,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共有人口2196人,2007年人均收入4000元。 官地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的工作原则,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村庄整治有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按照“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要求,村庄整治主要围绕山、水、田、树做文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实施了“六改”工程(改房、改栏、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漂亮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从中。 村级管理民主,和谐文明蔚然成风。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群众选举产生的产生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尽心尽责地处理组内的事务,还制定了村民督查、民主理财、建帐公榜等相关监督制度做到办事公开,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 注重生态底蕴,打造新村品牌。对自然村内的环境卫生,实行分片包干的长效保洁机制,聘请保洁员1名,新建垃圾池10只,对垃圾实行集中清扫、集中装运、集中处理。使村庄内干净整洁,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努力,官地村面目焕然一新,邻里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蔚然成风,一个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焕发着新气息的生态休闲家园正展示在人们眼前。 |
席岗村 |
席岗村位于凤淮路东南侧,西与大庙镇薛圩村毗邻,东和府城镇圩山村洋西村相邻,南与大庙镇许岗村交界。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共有人口1858人,共有422户,8个自然组,可耕面积4500亩,2007年人均收入4200元。 席岗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干部服务的工作原则,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村容村貌显著改变,村民收入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按照“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要求,村庄整治主要围绕山、水、田、树做文章,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实施了“六改”工程(改房、改栏、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漂亮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从中。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探索民主管理路子,通过群众选举产生的产生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尽心尽责地处理组内的事务,还制定了村民督查、民主理财、建帐公榜等相关监督制度做到办事公开,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努力,席岗村面目焕然一新,邻里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讲道德、讲诚信、讲文明蔚然成风,一个依山傍水、布局合理、焕发着新气息的生态休闲家园正展示在人们眼前。 |
太山村 |
太山村:位于刘府北部,距离凤阳县城25公里,距离镇政府1公里。东与胡桥村接壤,南与西泉镇禹塘村接壤,西与西泉镇周岗村接壤,北与胡桥村接壤。全村分12个自然庄,525户、1181人,总面积5.6平方公里,可耕地2600亩。 |
陈圩村 |
陈圩村:位于刘府东部,距离凤阳县城20公里,距离镇政府6公里。东与大庙镇接壤,南与拐王村接壤,西与河塘村接壤,北与苍张村接壤。全村分10个自然庄,440户、1940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可耕地5689亩。 |
芦山村 |
一、村情简介 芦山村总人口2342人,可耕土地3370亩,共有1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9人。建有新型医疗室3间,总面积440平方。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村级特色和优势 芦山村具有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开展,芦山村建成水泥路面的道路4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全村人均土地1.53亩,秋季作物多为小麦,夏季作物有玉米、棉花、花生。小麦亩产48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40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150公斤左右,但受天气影响较大。本村有能力、有发展意识的村民在街上发展第二、三产业,收入较为可观。 近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作的开展,本村能人带头创业,并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