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滁州市 >> 天长市 >> 仁和集镇 >> 界牌社区

界牌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界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社区简介

  天长市仁和集镇界牌社区,位于原界牌镇腹部,东紧靠江苏省菱塘回民乡,西临洋湖,南部分与秦楠搭界,北靠高邮湖,天高省际公路穿境而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岗圩兼有,交通十分便利。辖区总户数1531户,其中非农376户,总人口5120人,其中非农712人。土地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2亩,水面近千亩。区域下辖街道、渔业队、园艺场和38个村民小组,在区域内有大小企业17家,商业店铺86家。政府为更快发展社区经济,2007年底在辖区内新征土地200多亩,作为工业园区,目前工业园区基础实施正在建设当中,随着政府对新农村和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一个新的界牌社区将不断壮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181108 239000 -- 查看 界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界牌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界牌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芦龙社区

  芦龙社区位于天长市东郊8公里处,天扬线横穿社区东西,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07年芦龙社区由原黄雅村、芦龙村、涧口村、芦龙街道居委会合并而成,合并后辖区内有37个居民小组和芦龙街道、王桥街道,耕地面积6667余亩,户籍人口4886人。    芦龙社区党总支,现下设2个党支部(合作社支部、商贸支部)。现有党员91人,2007年全社区工农业总产值1.4亿元,人均收入5110元。    芦龙社区辖区内中小学、金融等事业单位设置齐全,工矿企业集中,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子、服装、玩具、纺机配件工具、玻璃仪器等,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发展,一个环境幽雅、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的新型社区正展现在世人面前。楼房林立,政通人和,适合外来投资商前来投资,我们热忱欢迎境外能人志士光临惠顾。   

界牌社区

  天长市仁和集镇界牌社区,位于原界牌镇腹部,东紧靠江苏省菱塘回民乡,西临洋湖,南部分与秦楠搭界,北靠高邮湖,天高省际公路穿境而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岗圩兼有,交通十分便利。辖区总户数1531户,其中非农376户,总人口5120人,其中非农712人。土地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2亩,水面近千亩。区域下辖街道、渔业队、园艺场和38个村民小组,在区域内有大小企业17家,商业店铺86家。政府为更快发展社区经济,2007年底在辖区内新征土地200多亩,作为工业园区,目前工业园区基础实施正在建设当中,随着政府对新农村和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力度的加大,一个新的界牌社区将不断壮大。   

仁和社区

  仁和社区为天长市仁和集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位于天扬线沿线,四通八达,交通便利。2007年仁和社区由原仁和集镇姚塘村、仁和街道居委会合并而成,合并后辖区内有15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3000余亩,户籍人口3775人。仁和社区是仁和集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政府、中学、工商、税务、金融等行政、事业单位设置齐全,工矿企业集中,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涉及的行业主要有电子、服装、玩具、纺机配件工具、玻璃仪器等,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发展,一个环境幽雅、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的新型社区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陶庄村

  2007年10月,经过村级区划调整,由原来的陶庄村、七柳村和五岔村合并成立现在的陶庄村。有34个村民组,5个村民组为圩区,6个村民组为岗区;有3679人,党员94人(4名预备党员);党总支设工业和农业2个党支部;耕地6785亩。村办公室在仁界路边,距离镇政府大约3公里。我村为第三批选派村,滁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干部、镇党委副书记(挂职)谢道祥任总支-。  

雷庄村

  仁和集镇雷庄村于1971年由原郑巷村划出设立,2007年,村区划调整复并入郑巷村,保留雷庄村名,村部设在原郑巷村。该村位于仁和集镇的西南部,属高岗丘陵地区,东与秦栏镇毗邻,南与金集镇接壤,东南部有焦涧水库,西北部隔涧口水库与关塘镇相望。全村人口3377人,耕地面积6228亩,拥有30个村民小组。仁金柏油路横穿全村,“村村通”工程水泥路东接仁和镇境内的天扬路,西至本村孙伙队地段,水泥路全长近4km。各村民组基本上都通上砂石路,交通发达便捷。    由于雷庄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常规农业以小麦、稻谷为主,农田水利方面,有两座55KV的农业灌溉提水站,和一个近80亩水面的小型水库,是全村农业用水的主动脉和主蓄水面。农业电力设施30个村民小组均做到三相四线到塘、到站,农田提水动力充分满足实际需求。    雷庄村的工业基础历史悠久,有年销售收入达800万元,实现利税在100万元,发放工资在80万元以上的企业2个,分别是郑巷花炮厂和昊维工艺玩具厂。砖瓦厂、电视元件厂、水泥制品厂等近10个个私企业经营状况比较良好,这些企业的发展,既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力的就业问题,又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为我村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引擎拉动的作用。    社会公益事业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井同步并举,逐年得以落实。2007年我村协助市广电局把有线电视接通到各家各户,2008年我们又多方筹措,落实资金,在村部挖掘了一口120m深的自来水井,目前正在落实管道辅设工作,预计2008年底我村村民可以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2008年我村被列为新农村电气化整改的村,新增加了变压台区4个,改换了原来不达标的线路,增加了新的电杆线路,使我村的用电基础设施较前又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村电气化更上一个层次,提高了村民的用电质量,解决了过去的用电难题。    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渐显雏形,原雷庄村新农村建设点已投入15万元,首期征地10亩,业已建成三条宽3m,长200m的水泥路面,铺设了下水道140m,有10户申请入点建房,现实际建房5户。仁金路两侧农民建房井然有序,欧式楼房鳞次栉比,正在逐步完善绿化环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吴庄村

  吴庄村位于芦龙大桥东,位于天扬线西侧,交通便捷。2007年由原吴庄村和许王村合并而成,辖区内16个村民组,人口两千余人,耕地近4000亩,境内依托天扬线为优势,集聚20多家企业。主要行业有制帽、玩具、农机、弹簧、模具、建材、垫材、包装材料、金属拉丝、电脑绣花等。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已具雏形,一出环境优雅、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的新吴庄正展示在世人面前。   

王桥村

  王桥村于2007年原王桥、洋湖、尤庄三行政村合并而成。所辖33个村民小组。总耕地5546亩,总人口3326人。   王桥村北依戊桥河,与万寿镇戊桥村何坝村以河为界,南临王桥河,与陶庄村、界牌隔河相望,西与芦龙社区为邻。头顶涧口水库,脚踩洋湖,水利资源极为丰富。芦王公路纵贯东西,王桥河横卧南北,宝林祥寺位居村之中部,交通便利,水域宽广,寺庙建筑典雅,气势超常,逢年过节,香烟缭绕,朝拜者络绎不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王桥村具有优良的劳动力资源,常年外出务工者1200多人,劳务输出创收超六佰万元。   王桥工业发展十分活跃。注册资金在百万以上者就有郑如武、郑如新、干正宏等。工业加工点8处,长年从业于玩具等加工。这些企业带动地方劳动力上岗就业近千人。王桥村农业发展迅速,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大型机械不断增多,种植品种不断优化。农业种植大户在千亩以上的代表人物宣有林为地方农业种植,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做出了榜样。农业种植户在200亩以上的陶祥国、陶连海为试验优良品种提供了基地。王桥村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重视。2007年3月成立了村稻业合作社,为王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做出了贡献。   王桥村又是一个岗圩并存的乡村,农业、水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地方。四百亩精养鱼池独树一帜。正当稻香四野、遍地金黄的时候,也是菊黄蟹肥、鱼跃水欢的时节,好一幅鱼米之乡景色图。王桥村电力资源充沛。十五台变压器井然有序,十九个提水站所座落星罗棋布,动力功率652千瓦,为农业生产安全、可靠、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桥村有一所完小,教有方、学有长。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王桥村有一个集贸市场,逢集过节,人们熙来攘往,好一派集镇景观。王桥村有一座寺庙,建筑典雅,风格迥异,暮鼓和谐,晨钟悠扬。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高邮湖畔、仁和集镇之北,东有沙湖塘,南与界牌社区为邻,西临洋湖,北止高邮湖,界万路走其境内,撇水河纵横交措,有排涝站3座,防汛地段长30公里,属典型的圩区村。    东风村由原东风、徐庄、沙湖三村合并,村部座落在原东风村部,现有29个村民小组,867户,3120多人,计税面积4745亩,拥有玩具企业6家。2007年人均收入4520元,新成立的村两委班人,紧紧围绕群众的期望,建设社会主议新农村,制定了村区规划,搞好基础实施建设。    东风村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主要是以养殖鱼蟹等水产品,刚成立的天长市东庄湖鱼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更好的发展水产养殖,带动经济的发展。    由于处于水乡,粮食种植属绿色食品,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天长市东锋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正朝一村一品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本村薛庄队青年薛广林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在外创业发展,现拥有资产数亿的光汇集团,为回报家乡,曾捐资260万元建设光汇小学,为小孩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铺设水泥路来方便家乡群众出行,家乡人民真诚的感谢他。    薛庄队吴灯连、金如松兄弟四人组建的界牌客运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给家乡的建设支持很大,群众真诚的感谢他们。  

林庄村

  林庄村位于仁和集镇的北面。东跟秦楠镇新华社区毗邻,南跟本镇陶庄村毗邻,西紧靠洋湖边,北跟本镇绿化社会毗邻。林庄村原由桃园村、林庄村、界牌村三村合并成而成,全村有35个村民小组,实际耕地面积11000亩左右,人口4017人,区划调整后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班子团结,村民安居乐业。    区划调整后的组建的新班子,是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在总支书记杨兴刚的带领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工作细化、制度化。大力推进村民自治,遇到矛盾纠纷,村委会派出专人处理,将矛盾处理在萌芽之中,在两委班子努力下,群众大力支持下,全村呈现社会稳定、生活安定、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区划调整后,新农村建设点将重新调整,经过调研,将三村较为零散的庄台线,规定以村委会所在地为中心,沿界仁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两侧为新农村建设点,这样居民集中,各种行业营运而生,方便了群众生活,节约了土地资源,优化了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使村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三、半岗半圩,防汛搞旱压力大。    全村有9个生产队处在圩区,防汛圩堤长7000米,涵闸14处,抗水灾能力弱,遇到大水年份,防汛任务重、压力大。岗区有17个生产队在桃园电灌站用水,抗旱任务重。    四、村级经济基础薄弱。    我村所欠债务多,可用财源少,想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困难。我村落户企业少、规模小,现有天璐塑业、界牌玻璃工艺刻花厂、玩具加工厂三家,上交村级收入1万元。    五、以种植业为主,利用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耕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利用紧靠高邮湖、洋湖水资源,一些大户能人将一些低洼地、水库等塘坝养殖毛蟹、经济鱼类,由于他们懂技术、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南尖回民村

  天长市仁和集镇南尖回民村,座落于全国著名的淡水湖-高邮湖畔,与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乡仅一桥之隔,省级公路天高路穿境而过。这里水陆相连,景色怡人,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农民富裕。   南尖回民村,是天长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该村现有28个村民小组,753户,2954人(其中回民891人)耕地4020亩,水面2200亩,成面林地260亩。南尖回民村是在高邮湖畔滩涂上生成发展的自然村落,1968年高邮湖大堤兴建后正式成型。高邮湖大堤南北走向围档外水,两条支流秦栏河、桃元村在该村汇合后流入高邮湖,高邮湖大堤对面,仅隔一条秦栏河就是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民乡。2002年天高大桥建成后,天高路至此贯通,改变了“一头死”的状况,不再是偏僻之地,而是代表了安徽省东部门户的形象,极大的促进了该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年该村人均纯收入9800元,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清洁能源普及率90%,改水、改厕、改圈普及率95%,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被安徽省、滁州市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年被省民委授予“全省少数民族和谐村”,2009年6月被0天长市委授予“农村基层先进党组织”,同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村总支书记胡中海是天长市十四届-表,回民薛晓敏同志当选为滁州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杨光文同志当选为滁州市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   南尖回民村党总支现有党员80名,其中妇女党员 7 名,回民党员 9名。下设有2个党支部回民党支部和水产党支部。回民党支部现有党员42名,水产党支部现有党员38名。   

掌鼓村

  仁和集镇掌鼓村由原东风大队改名后设立,一九八五年四月划分为蚂蚁和掌鼓两个村,二○○七年两村又合并保留掌鼓村村名,村部也设在掌鼓村。我村位于仁和镇东部的末端,东至秦楠红星社区,南至仁和白马村,西至仁和社区,北至仁和陶庄村,我村总人口为2360人,耕地面积为3265亩,17个村民小组。    我村有天扬路和原仁新柏油路横穿全村,“村村通”工程水泥路为2.55公里,各村民组都铺上砂石路,水泥路南端同天扬路相接,交通十分便捷。    我村属典型丘陵地区,常规农业以水稻、小麦两季农作物为主,农田灌溉条件差,焦涧水库、土龙头电灌站离我村较远,目前正积极要求镇政府将南渠和电灌站水渠清淤,为农田灌溉提供充分有力的保证。    我村目前工业发展的较快,已有富安电子、高鹏实验、永 集团、新鑫电子、东风粮贸、中华欧式线条、铝锡制品等企业落户我村投产运行,年销售收入达叁仟万元,转移我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村地方经济发展。    我村公益事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小学已有标准的教室及教师的办公用品和学生课桌,村医疗卫生室也正在征地新建,计划2009年完成,有线电视和自来水井同步并举,逐年得以落实。    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以仁新路为主轴的农民住宅小区正在形成,计划在仁新路两边逐步完成绿化环境来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    我村目前已有七台100-200KV的变电器,为了满足企业和老百姓的用电需求,正在主动积极争取在农民住宅小区内再坛设一台100KV的变电器,争取在2009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界牌社区特产大全




界牌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