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宿州市 >> 灵璧县 >> 冯庙镇 >> 大陈村

大陈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陈村简介

  冯庙镇大陈村位居冯庙镇北部,灵双公路串境而过。该村现有人口3700多人,803户,现有耕地面积5064亩,拥有7个自然庄,77名0员,设1个总支,3个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村民代表86人。
   近年来大陈村重点是通过养殖业的发展来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通过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扶持规范发展,该村现有养猪户227户,养殖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2户。全村年出栏生猪8000至10000头。养猪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村里居民近一半以上用上了干净卫生节能的绍气池,年可有村里节约资金10万元左右。目前,这个村已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来进行建设,2009年已实际实现人均纯收入350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1323112 234000 -- 查看 大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陈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陈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汪村

  张汪村位于冯庙镇西部与镇政府毗邻,它东接后朱,北边沟涯,南通黄家,西邻睢河,下辖3个自然庄,12个村名组,全村共有726户,人口2733人,耕地面积3655亩。    村设有1个党总支,3个党小组,有党员51人。2009年全村共有劳动力1258名,外出务工人员411位。其中党中16人。    这个村在党支部书记刘銮美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种养加一条龙之路,使全村2009的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达3289元。

张集村

  灵璧县冯庙镇张集村,位于冯庙镇东南,距冯庙集约3公里之距,村级主干道路绿化、硬化率达95%以上,共有1035户人家,4565口人,5796亩耕地。全村设4个党小组,69名0员,(其中女党员4人,流动党员8人),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30元。    村党支部一班人,十分注重两委班子的精诚团结,十分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已与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之前为灵璧润禾棉业)合作,连续近10年每年保持种植制种棉在1000亩以上,不仅为老百姓每年提供700万元的经济增收,而且还为村级集体每年提供10万多元的集体积累。此外,村里还与常熟台泰食品有限公司鉴定700亩的梅豆生产合同,实现千亩订单农业。在养殖业上全村已有养殖大户30多家,其中养猪大户25家,养鸡大户5家。养殖业占农业经济总收入40%左右。全村外出务工人口每年都在1800人以上,年创总收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    2008年这个村被省环保局命名为“农业生态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劳务输出先进村”,连续多年被县政法委命名为“安全文明村”。   

邹圩村

  邹圩村地处冯庙镇东部,距冯庙街约2.5公里。该村现有人口3326人。土地5368亩,全村现有党员名,5个党小组。其中正式党员83名,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7名。该村于2005年3由邹圩、李铺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合并后由前邹、后邹、王场、李铺、小耿家、杨场 6个自然庄组成。2009年该该村人均纯收2700元。    邹圩村产标准的农业村,主要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自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   

泗张村

  泗张村位于冯庙镇南端,紧靠新濉河与虞姬交界,东靠泗县与大杨乡接壤,西与禅堂毗邻。我村现有村民1130户,总人口5341人,耕地面积11000亩。泗张村设1个总支部,下辖3个支部,共有党员116人,其中第一支部57人、第二支部44人、第三支部15人村两委成员9人。    村委主任时西春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展村域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现有以优质小麦、黄豆、玉米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以王杨、王松的养牛场、张训凯的大型养猪场为龙头产业的养殖业,辐射全村11个自然庄,共有养猪户37户,养牛户5户,年养殖纯收入户均7万作用。全村每年劳务输出在2000人左右,每人每年净收入 5000元以上,大大促进了我村的富裕进度和经济发展。    同时泗张村在农田水利、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望在新的2010年全村各项工作都能更上以个新台阶。  

吴杨村

  吴杨村位于冯庙镇西北部,由小吴、小杨两个自然庄组成,全村共有人口1320人,耕地面积20424亩,党员23名,设党小组2个,其中小吴有2个生产组,小杨设2个生产组。近年来,这个村争取县扶贫开发项目,铺设2条水泥道路达2.4公里完成了穿村道路的建设。目前这个村正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新打机井8眼,洗涮老井6眼,铺设砂石路面5000多米,整修田间生产道路4条,深挖排水沟渠11道,机井配套设施60多台,真正做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良好效果。

大陈村

  冯庙镇大陈村位居冯庙镇北部,灵双公路串境而过。该村现有人口3700多人,803户,现有耕地面积5064亩,拥有7个自然庄,77名0员,设1个总支,3个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村民代表86人。    近年来大陈村重点是通过养殖业的发展来推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即通过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扶持规范发展,该村现有养猪户227户,养殖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2户。全村年出栏生猪8000至10000头。养猪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村里居民近一半以上用上了干净卫生节能的绍气池,年可有村里节约资金10万元左右。目前,这个村已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来进行建设,2009年已实际实现人均纯收入3500元。  

后朱村

  冯庙镇后朱村,地处冯庙镇的政府所在地,两条县道穿境而过,是灵(璧)双(沟)与灵(璧)睢(宁)公路的“十字型”交汇处。冯庙集市占地三分之一为后朱村所属。村级现有人口5028人,7个自然庄,3962亩耕地,107名0员。村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其中1个为先锋。村级现有商业企业18家,大小个体私营企业22家,规模以上企业1家,农民第三产业从业率占能从事生产劳动的村民总数的70%以上。   后朱村先后进行了两次合并,由最初的一个自然庄、900多口人、19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党总支书记朱士宇同志,是一个从事基层党组织工作近20年省级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该同志自1996年2月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该村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十几年来无一例越级-、缠访,无一例宗族、宗派纠纷,无一例严重刑事案件发生。村级集体也由原来的无一间办公用房、无一米砂石路面、无一台标准动力台区、无一间象样的小学教室、无一分钱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到现在拥有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标准化村部、一所占地25亩、投资500万元的寄宿制完全小学、7个标准化动力台区、3条商业大街、2个(建材和黄牛)交易市场,其中黄牛交易涉及到全国22个省、市,年交易额近亿元,为皖北最大黄牛集散地。全村先后铺设水泥大街和路面2万平方米,砂石路10余公里,集体资产达到近千万元,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实现8228元。    后朱村先后成立了“蛋鸡养殖合作社”、“优质蔬菜合作社”、“良种猪养殖合作社”、“黄牛养殖合作社”四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有两项在建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一是占地70亩、可饲养千头母猪的良种猪养殖小区;一是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的建筑装饰材料专业市场。这些都是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长新的一极。   

大王村

  灵璧县冯庙镇大王村,位于冯庙镇东南角,距冯庙集约3公里之距,鲍虞公路穿境而过,村级主干道路绿化、硬化率达95%以上。全村辖大王、前曹、后曹、后刘4个自然庄,共有1035户人家,4565口人,5796亩耕地。全村设4个党小组,69名0员,(其中女党员4人,流动党员8人),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530元。    村党支部一班人,十分注重两委班子的精诚团结,十分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十分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已与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之前为灵璧润禾棉业)合作,连续近10年每年保持种植制种棉在1000亩以上,不仅为老百姓每年提供700万元的经济增收,而且还为村级集体每年提供10万多元的集体积累。此外,村里还与常熟台泰食品有限公司鉴定700亩的梅豆生产合同,实现千亩订单农业。在养殖业上全村已有养殖大户30多家,其中养猪大户25家,养鸡大户5家。养殖业占农业经济总收入40%左右。全村外出务工人口每年都在1800人以上,年创总收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    2008年这个村被省环保局命名为“农业生态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劳务输出先进村”,连续多年被县政法委命名为“安全文明村”。  

王圩村

  王圩村位于冯庙镇东南侧,共有8个自然庄,现有村民763户,共计人口3580人。村设一个党总支,下辖6个党小组,68名0员,其中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9,现有村民代表64名,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3300元。    王圩村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支部书记徐凯的带领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将“立足农业、发展养殖业、推进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凝心聚力,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本事用在致富上,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积极发挥能人效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全村共有耕地5561亩,经济作物面积2568,其中蔬菜种植面积800多亩制料棉面积200多亩,商品棉面积500多亩,2009年亩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同时木谷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养殖户256户,养猪户35户年出栏1800头以上;养羊户42户,年出栏800—1000只。09年全村务工人员426人,每年可创收300多万元。在发展经济同时,村党组织也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多次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县级“安全文明村”。  

大高村

  大高村:位于冯庙镇东南边,东临高集,西临张集。人口有3643人,土地7600亩,辖6个自然庄。  

黄家村

  冯庙镇黄家村位于冯庙镇南1公里处,辖南周、小张、刘庙、黄家、小周、水牛陈、大司家七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1175户,4958人,面积为7000亩。全村有86名党员。    黄家村交通便利,灵濉路、灵双路、鲍虞路穿境而过,镇工业园区坐落在灵双路西侧,占地2000亩,现已有三家企业落户。黄家村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生态环境良好。全村在外务工人员较多,全村两大经济来源,一是外出务工,另一个是农业。全村农业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    热烈欢迎省内外有志之士前来我村投资兴业,携手共春光美好未来!   

三王村

  三王村位于冯庙镇政府东北2.5公里处,紧靠灵双公路,下辖7个自然庄,24村民小组,全村共有耕地5129亩,村民785户,共计4618人。村设1个党总支,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4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女党员8名。    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使党建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繁育优良种子产业,种植无子西瓜300亩、蔬菜500亩、花生等经济作物650亩,极大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现有养牛大户6户,养猪大户23户,养鸡大户3户,户均产值15万元。  

大卢村

  大卢村位于冯庙镇东北约5公里处,2005年由原来的三卢和大卢两个村合并而成,现共有7个自热庄(前三卢、后三卢、翟道、李道、大卢、小卢、小高)。我村现有人口3556人,耕地5226亩。村设有1个党总支,村干部8人。    近些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始终发展村民经济和文明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积极采取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及高效农业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村具有小规模养猪16户、养鸡3户。村里还组建4个建筑队,解决就业人员近百人,同时我村对外输出务工人员1132人。积极的举措取得丰硕的成果,2009年我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    同时,村两委班子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育龄妇女底数清理和“二女户”结扎等节育措施的落实,坚定不移的把提高孕检质量作为提升计生工作的核心,始终紧抓不放,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广大党员干部在村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村风正气顺、民风朴实、富裕安康,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繁荣发展新景象。  

高宅村

  冯庙镇高宅村位居冯庙镇政府所在地的东北方,座落于冯(庙)大(庙)路西侧,距冯庙集2公里左右。该村现有人口4244人,耕地面积4580亩,拥有6个自然庄,56名0员,设1个总支,2个支部,5个党小组。现有村民代表60人。    近年来高宅村在镇委和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作文章,使西瓜面积发展到2100多亩,胡萝卜面积发展到1550亩,养殖波尔山羊母羊近100头,形成了高宅村3大支柱产业.村里还成立了西瓜协会,现已吸纳会员540多人,已建立了上海、南京、济南、杭州等6个长期定点销售网点,会员中有党员11人,现正在筹建协会支部。目前这个村已实现人均纯收入3960元。  

木谷村

  木谷村位于冯庙镇政府东2.5公里处,全村共辖6个自然庄,村民小组21个,现共有村民1033户,人口共计4618人。村设党总支一个,设党小组6个,共有党员82名。    木谷村共有耕地5744亩,以主要生产优质麦种和玉米为主导产业。2009年在村党支部书记靖大芬同志带领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种植养殖及第三产业齐头并进,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施工的小闵省道和徐明高速穿村而过,这给木谷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坚信木谷村的明天会更好。  

冯庙村

  冯庙村是冯庙镇政府所在村,现有农户1168户,实有人口6547人,耕地面积2520亩,24个村民组,分为5个工作片,村设立1个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7个党小组,实有党员129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女党员11名。现有村民代表85名,2010年集体收入7万元,村人均纯收入5338元。    村党总支部书记褚宏力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城镇建设和发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立足农业,发展养殖业,抓好市场经济,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个人均土地不足半亩的人口大村,却拥有工业企业8家,个体私营企业21家,本村村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经济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在村发展建设中,褚宏力书记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沟涯村

  沟涯村位于灵璧县冯庙镇北部,全村12个自然庄,19个村民小组,950户,4763人,6323亩耕地。2006年该村被确定为安徽省千村百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借鉴学习外地土地流转先进经验,将3000亩土地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承租过来,实行反租倒包,用于集中发展良种棉繁育,并全部实行间作套种,套种加育种棉繁育平均亩纯收入可达3900元,总收入1100万元左右。同时通过与安徽润禾棉业合作,村集体收入每年实现45万元。该村2000年与安徽农学院合作,引导农民发展安农水蜜桃1000亩,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产品销到上海、南京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农民亩纯收入达4000多元。为了解决了留守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村里先后多方筹集资金,结合明德工程,建设沟涯学校教学楼,现教学楼工程已基本建成。该村先后投入资金累计135160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四清四改下水道改建工程全长1500米,获益农民300户。铺设水泥路2.84公里,解决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去年,该村又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16万元资金,新建一所农业综合服务大院,为农民开展多项农业服务,现已基本建成。   今年,该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已做好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图,决定用五年时间,将规划新区由目前村庄的165户增加到700户以上。新规划面积1500亩,新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150亩。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计划引进外资500万元开办鞋业加工厂,大型服装厂和板材加工厂,届时可解决剩余劳动力500余人。   

王刘村

  王刘村位于冯庙镇南侧,现有人口4824人,土地7079亩,11个自然庄,村级设总支1个,支部3个。村党组织下辖11个党小组,117名0员,其中预备党员3名,女党员3名。现有村民代表86名。2012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300元。    该村党组织在党总支书记王敬爱同志的带领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将“立足农业、发展养殖业、推进劳务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班人精诚团结,凝心聚力,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本事用在致富上,通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积极发挥能人效用,使村里“家家都有摇钱树,户户会念致富经”。全村7000多亩土地,实现经济作物总面积3500多亩。其中蔬菜面积1800多亩,制种棉面积750多亩。2007年亩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制种棉田在500亩以上。在养殖业上,这个村重点通过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扶持全村养殖业的规范发展,该村现有养猪户227户,养殖3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2户。全村年出栏生猪8000至10000头。在劳务经济上,全村外出务工人员622人,每年可创劳务收入400多万元。    去冬今春,这个村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全村新修水泥路2000多米,沙石路11000米,新开挖大小沟5000多米,新修桥涵23座,打机井33眼,全村85%的田快达到时旱涝保收水平。    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不仅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村集体带来了每年1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干部的工资也得到显著增长。2012年村两委人均取得报酬8000多元。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村级党组织也多次被镇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大陈村特产大全




大陈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