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村由原来的大陈村、谷张村、宋李村和新侍村整建制并成;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大陈村,辖西谷、小马、张庄、东谷、熊庄、宋庄、李庄、侍西、侍东、小尤、许沟、大陈街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9个,面积15.19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95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大陈村大陈街。大陈村共有118名0党员,其中女党员19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324104 | 234000 | -- | 查看 大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洋城湖村 |
洋城湖村位于长沟镇政府东约一公里,由原来的洋城村、姚王村和刘圩村整制并成,下辖10个自然庄,2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900多人。辖区内有著名的虹州八景——羊城0和隋堤烟柳两大美景,另有保存完整的隋炀帝时代开凿的运河北段汴河古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我村南邻新汴河,北临在建宿淮铁路,303省道和徐明高速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洋城湖村两委及村聘干部共11人。一个党总支下设养殖、种植和综合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1人。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群众和洋湖农场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种子繁育,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集体企业及高效农业,千方百计引导群众勤劳致富。种子繁育基地共解决就业1000多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以上。提高群众收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全村风正气顺、民风朴实,呈现出一派政通人和、蒸蒸日上的气象。 2011年,我村被定为泗县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经过镇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目标,对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绿化、路灯、公厕、休闲广场等进行了集中改造。整治后的新村宜业宜居、环境优美,成为长沟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2年,洋城湖村被授予“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朱彭村 |
关庄村、朱彭村、葛陈村整建制并成朱彭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朱彭村,辖葛陈、陶庄、陈宅、范宅、大关庄、小关庄、卜庄、朱庄、彭庄、宗庄1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1个,面积15.943平方公里,人口4338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关庄村大关庄. |
大高圩村 |
高圩村、南尤村、刘庙村整建制并成大高圩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大高圩村,辖尤庄、郭庄、庄庄、谢庄、东高、西高、南高、圩里、周庄、尹庄、东郭、南郭、桥南1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8个,面积13.535平方公里,人口3848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高圩村西高庄东部. 现在的大高圩村有党员100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 大高圩村位于奎濉河南岸,全村以农业为主,是传统的农业区。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全村干群解放思想,向第三产业要效益,全村涌现出了以南尤为中心的黑豆种植基地,以刘庙为中心的养猪基地,以高圩为中心的粮食购销加工基地。全村沼气池建设及“三清四改”项目正稳步推进,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
戚庙村 |
戚庙村、前李村整建制并成戚庙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戚庙村,辖前戚、后戚、前时、小高圩、谷宅、前李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9个,面积11.404平方公里,人口3606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戚庙村前时庄。 |
大陈村 |
大陈村由原来的大陈村、谷张村、宋李村和新侍村整建制并成;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大陈村,辖西谷、小马、张庄、东谷、熊庄、宋庄、李庄、侍西、侍东、小尤、许沟、大陈街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9个,面积15.19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795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大陈村大陈街。大陈村共有118名0党员,其中女党员19名。 |
四河村 |
裴堂村、大李村、三李村、唐河村整建制并成阴陵山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阴陵山村,辖李庄、许韩、胡庄、李圩、中李、岳李、于庄、李庄、新庄、前刘、裴堂、后刘12个自然村,村民小组21个,面积10.4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24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裴堂村后刘庄。2011年更名为四河村。 |
长沟村 |
长沟村位于长沟镇政府所在地,由原长南村、长北村、王庄村、尤铺村整建制合并而成。辖大郑、小郑、西王、东姚、西姚、付庄、尤铺、长南、长北等10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村总面积12.192平方公里,人口5922人。有党员103人,设一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2008年4月并村换届中,产生党组织、村委会成员6人,聘用专干4人。 该村农业上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20元。 根据我村的地处集市的优势,确定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镇政府一起,在村西部创办工业园区,并引进外资开发育才大街和创业街,引导群众兴办水泥预制品厂2个、水泥砖厂8个、免烧砖厂4个、砂厂1个,个体工商户256户,不但方便了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还有效地转移了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增强了农民收入,为实现强村工程夯实了基础。 村支部、村委非常重视基础建设和硬件建设,投资18万元对原王庄村供电线路进行整改,并增设2台30KVA变压器,确保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 同时村庄硬化道路2500余米,植树3500棵。在建沼气池80个,在全村范围内开通有线电视,完成了村村通广播工程,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
马王村 |
顾马村、四王村、戚李村整建制并成马王村;调整后经上级许可新村名称为马王村,辖大顾、小顾、马庄、前王、后王、戚庄、李庄、徐庄、桥口9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4个,面积12.44平方公里,人口3857人,村活动场所经核准后设在原顾马村小顾庄 |
邵庄村 |
长沟镇邵庄村位于长沟镇西部,与灵璧县接壤,由原袁李村、时集村、邵庄村三村合并而成。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是一个无村级活动场所的行政村和贫困村。全村总人口5121人,90名党员,(其中男性85人,女性5人)村成立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并村选举后,该村“两委”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全村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克服重重困难,投资27万余元,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445平方米的现代化村级党员活动场所。 在党建工作中,我村坚持以党建“五个载体”工作为重点,引导党员开展设岗定责和为民承诺办事活动,使广大党员有职有位、有责有为。在6.14抗击龙卷风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和民兵群众们一起,组织抢险队、救护队,共解救伤员23名,清理路障13公里,清理树木1500多棵,协助电信部门仅用3天时间就恢复通讯、配合电力部门清理线路仅用12天时间恢复了供电,体现了党员干部和民兵组织在抗灾救灾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我村农业上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720元。全村现有种养大户23户(其中养猪大户8户,常年存栏母猪均在30头以上,出栏育肥猪100头以上,种植大户中50亩以上的6户),为使我村种粮群众有更高的经济收益,我们联合宿州学院在我村建立小麦良种育种基地,为市场提供小麦良种60万公斤。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面积,并向黄豆等良种繁育延伸。 我村依托集市的优势,确定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现引资建设有虹灵面粉厂、塑料颗粒加工厂共二家企业,全村有个体工商户32户,不但方便了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还有效地转移了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增强了农民收入,为实现强村工程夯实了基础。 2008年以来,我村依托村村通工程,铺设水泥路4.3公里,使各自然庄道路贯通,并在春季植树5000多棵。在全村范围内开通有线电视,完成了村村通广播工程,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村计划延村部向南建设100套高标准住房,拓宽改造长400米、宽20米的大街,建成后,将成为长沟西北部重要的物资贸易中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为把邵庄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继续努力。 |
汴河村 |
汴河村由宗邓村、灰山村、汴河村合并而成,东接长沟村,南靠新汴河,西于阴陵山村相邻,北靠淮北市辖小桂庄林场,总面积11.432平方公里,人口4879人,辖吴口、时庄、张庄、王庄、刘庄、许庄、邓庄、马铺、大山、二山、孙庄11个自然村,村民小组25个。村活动场所设在原宗邓村村部。 全村共有党员86人,原灰山村为长沟镇“双培双带”示范基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