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村位于刘圩镇北部,与山头镇接壤。全村1272户,共人口3559人,耕地面积3485亩,主产业以小麦、无籽西瓜、棉花为主。境内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360余人。山闵路贯穿全境,各自然庄之间均有水泥路或砂石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68人。
在特色种植上,狠抓了麦棉套种,无籽西瓜、棉花套种,农民种菜20余户,其中大棚种植10户。,发展了经济又丰富了农民生活。
在社会稳定方面, 社会稳定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我们加强了干部的廉政建设,强化干群关系,按照“4+2”工作法,村里一切事情要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对计生工作、宅基工作要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搞好政策宣传,因势利导,及时消化矛盾,使农民过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狠抓民兵组织和思想建设,开展执勤巡逻,进行农民道德思想教育,加强睦邻教育,尤其是重大节日对农民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严防两抢一盗。开展群防治工作,实行十户联结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因此该村连年被评为平安示范达标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41324108 | 234000 | -- | 查看 西马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刘圩村 |
泗县刘圩镇刘圩村位于泗县东北部, 泗找公路(329省道)穿境而过,刘圩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江苏省泗洪县、宿迁市、濉宁县两省四县交界处。全村辖7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1146户(不包括新住街道70户),5000余人,拥有耕地面积4747亩,现有村两委干部11名,党员118名。 自然资源丰富。镇内有小黄河、老濉河、余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最大的河流是老濉河。境内生物繁茂,种植业、养殖业等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主要盛产小麦、大豆、棉花、无籽西瓜、黑豆,脱毒山芋等。全村有养殖大户30户。多年来,镇、村两一直采取鼓励引导,资金扶持,积极帮助解决养殖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带动了全镇其他养殖业的发展。 交通极为便利,区位相当优越。近两年来镇、村两级紧紧抓住“东向发展”机遇,打通了通往江苏省泗洪县的两条通道。镇内每天都有发往上海、南京、镇江、蚌埠、宿州等地的客车,往返泗县的客车每20分钟一趟。 刘圩村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层负责,分步实施、改建结合”的原则,按照“不求新建求新貌,不求整齐求整洁,不求大变求实用,不求统一求美观”的思路,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
周道村 |
周道村位于刘圩镇东部,与江苏省泗洪县当仁镇接壤。全村1272户,共人口5084人,耕地面积8998亩,主产业以小麦、大豆、棉花为主。境内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660余人。两条共12公里水泥路贯穿全境,各自然庄之间均有砂石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115人,其中女党员8人。 新农村建设伊始,镇党委、政府领导英明决策,大胆举贤,支村两委班子重新组阁。为增加支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镇党委政府多次下村,协调班子建设,使支村两委班子从原来的无作为、无建树、无士气整改成如今的团结紧凑、严肃活泼的班子。支村两委在侯建辉书记的领导下,勤勤恳恳工作,不辞劳苦办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带领全村百姓共同建设美好的新农村。 |
西马村 |
西马村位于刘圩镇北部,与山头镇接壤。全村1272户,共人口3559人,耕地面积3485亩,主产业以小麦、无籽西瓜、棉花为主。境内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360余人。山闵路贯穿全境,各自然庄之间均有水泥路或砂石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68人。 在特色种植上,狠抓了麦棉套种,无籽西瓜、棉花套种,农民种菜20余户,其中大棚种植10户。,发展了经济又丰富了农民生活。 在社会稳定方面, 社会稳定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因此我们加强了干部的廉政建设,强化干群关系,按照“4+2”工作法,村里一切事情要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对计生工作、宅基工作要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搞好政策宣传,因势利导,及时消化矛盾,使农民过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狠抓民兵组织和思想建设,开展执勤巡逻,进行农民道德思想教育,加强睦邻教育,尤其是重大节日对农民进行了法制宣传教育,严防两抢一盗。开展群防治工作,实行十户联结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因此该村连年被评为平安示范达标村 |
前戚村 |
前戚村位于刘圩镇中部,东接泗找路,北与西马村相接,西与四山村接壤,南与黑塔镇隔河相望。全村1294户,共人口5058人,耕地面积9200亩,主产业以小麦、大豆、棉花、蔬菜为主。境内有完小学两所,在校学生640余人。砂石公路9公里,水泥路13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137人 。 在支部建设方面。前戚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党员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11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投入,根据本村实际,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作物,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严格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通过多方途径,包装项目,想方设法筹集资金。 |
付圩村 |
付圩村位于刘圩镇中北部,西接娄骆路,东连泗找路,南与前村接壤,北与西马村相接。全村1122户,共人口4902人,耕地面积8695亩,主产业以小麦、大豆、棉花、蔬菜为主,该规模养殖户达100户,主要是生猪、蛋禽养殖。境内有完小学两所,在校学生630余人。砂石公路15公里,水泥路13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82人。 近年来,村两委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狠抓两个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集体增效,加强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地带动了该村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5000余元。工作中,坚持公益设施系列化、文化队伍专业化、村企文化一体化、群众创建活动规范化,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村子要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是基础,群众利益是根本。只要干群拧成一股绳,心交心,情传情,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苦难、改变不了的面貌!”总结村子发展的经验,村书记马方山深有感触地说。 |
张谷村 |
张谷村位于刘圩镇西部,娄骆路贯穿南北,东与付圩村相接,北与高渡村相邻,西与瓦坊乡隔河相望,南与四山村接壤。全村1175户,共人口4619人,耕地面积7851亩,主要农产品为小麦、大豆、棉花、无籽西瓜。境内有完小学两所,在校学生520余人。砂石公路13公里,水泥路7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党员有77人。 张谷村大力推进“双加”模式,在畜牧业养殖中,强化服务意识,拉长产业链条,走综合立体饲养的道路,截止目前,村建专业养鸡厂、养猪厂、养牛场5个。畜牧业已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畜牧业发展的新突破。 文明新村建设作为总揽农村三大文明建设的有效雷达信标,村支部、村委非常重视,从基础建设和硬件建设入手,采取村组集资和群众集资的方法,多方筹措奖金,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合理规划,高起点投入,高标准建设,使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的改观。投资30万元建成了村部办公楼,农民学校,党员活动室。修建48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起了文化大舞台。建起了藏书2000余册的阅览室---农家书屋,为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同时张谷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活动载体,将活动与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潼南村 |
潼南村位于刘圩镇北部,西接泗找路,东与周道村相接,南与秦场村接壤,北与山头镇隔河相望。潼南新村部于2012年3月建成,面积420平方米,共投资42万元,建成后的新村部内各项制度和设施齐全,已经成为集卫生、文化、教育和组织生活开展于一体的村级事务活动中心。全村1268户,总人口4777人,耕地面积7328亩,主产业以小麦、大豆、棉花、蔬菜为主。境内有完小学两所,在校学生620余人。砂石公路9公里,水泥路7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132人。 近年来,在刘圩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潼南村在新农村建设、创先争优、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折不扣地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其中新建了面积达36平方的陈庄村务公开宣传栏,严格按照“政务公示、事务公议、财务公开、信息反馈”四个栏目进行设置,并真正做到了及时公开、每季公开。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党员发展情况、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及村财务收支等情况。宣传栏主要对科技、法律、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定期宣传。公开栏还特设了监督台,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姓名、职务、分工、联系电话等公之于众。 正是在潼南村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村近来年多次受到上级政府部门表彰,2011年度被0刘圩镇授于 “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
四山村 |
四山村位于刘圩镇西部,在一九九二年撒区并乡之前为四山乡所在地,该村街道硬化较好。娄骆路贯穿其南北,东与前戚村相接,北与张谷村相邻,西与瓦坊乡隔河相望,南与黑塔镇接壤。全村1471户,共人口5398人,耕地面积9259亩,主要农产品为小麦、大豆、棉花、无籽西瓜。本村养猪产业发达,有多个养猪专业户。境内有小学两所,初中一所,在校学生720余人。砂石公路5公里,水泥路7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党员有128人。 |
高渡村 |
高渡村位于刘圩镇西部,北接山闵路,南与四山村相接,西与许宅村接壤,东与西相邻。全村839户,共人口3093人,耕地面积4317亩,主产业以小麦、大豆、棉花、无籽西瓜为主。境内有完小学1所,在校学生240余人。砂石公路3公里,水泥路7公里,村内交通十分便利。党员有59人。 近年来,高渡村依托区位的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投资兴建轮窑厂、面粉加工厂等一大批企业。义务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均为100%。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建有藏书2000余册的农家书屋,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 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高渡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蕲县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
秦场村 |
泗县刘圩镇秦场村位于泗县东北部, 地处泗县、泗洪两县交界处,刘梅水泥路、刘归水泥路穿境而过,是江上青烈士殉难处。全村辖13个自然庄,1530户,5949人,拥有耕地面积8687亩,现有村两委干部及下设机构负责人8名,2008年10月,该村设立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党支部四个,现有正式党员118名。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比上年增长31%。 秦场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近两年来该村紧紧抓住“东向发展”机遇,打通了通往江苏省泗洪县的两条通道。秦场村自然资源丰富。村内有小黄河、老濉河、小余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境内生物繁茂,种植业、养殖业等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农作物主要盛产小麦、大豆、棉花、无籽西瓜、脱毒山芋、大棚蔬菜等。全村拥有“双培双带”示范基地两个、“双培双带”示范户57个。多年来,镇村两级采取鼓励引导,资金扶持,积极帮助解决种、养大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带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该村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有序进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今年以来,该村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下充分启动民力,总投入资金30万元,铺修水泥路1000米,清理小余沟、开挖田间沟2000多米,新建、维修桥涵20座,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