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门村位于萧山区南端,镇人民政府及镇初级中学座落在村域区块,东临大桥村,南挨众联村,由原下门村、白堰村、张毛村、泽荣村合并组成,03省道通村而过,现地域面积7.8平方公里,目前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98户,人口1868人,村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12亩,山林面积6175亩,青山绿水怀抱,是休闲旅游的福址宝地。
我村工贸经济发达,全村共有企业38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占8家。200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利润1770万元,完成国家税收1551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00元,村级可分配收入1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2%和320%。
近年来,在全村党员的积极努力下,下门村党支部04、05、06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上级领导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下门村被评为08年度萧山区土地管理示范村,村委会被评为07年度创建学习型村先进单位、07、08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08年度萧山区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08年度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村妇代会也被评为09年度“五好”妇代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109101 | 310000 | -- | 查看 下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春社区 |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长春社区位于萧山南部,与诸暨、富阳相邻,四面环山,青山绿水,生态和谐社区,成立于2004年5月26日,是由原河上镇居委会改组,是一个“年轻”的社区。现有居民672户,人口1251人,9个居民小组,社区班子成员4人,社区工作人员2人,居民代表41人,社区党员43人。 |
璇山下村 |
璇山下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东南部,东与诸暨交界,距03省道2公里,全村现有人口1330人,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6元。曾是贫困村的璇山下村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改变了落后面貌。借助萧山苗木基地南移优势,先后引进4家苗木大户,建立基地、发展苗木,目前苗木种植面积已达800多亩,积极开发以茶叶、水果、水产养殖为特色的多种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璇山下村在区、镇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650多万元,开通了省级康庄工程的金山公路,拓宽了村级道路,使交通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建设完成了大型污水处理池、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村休闲公园、篮球场、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公园,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先后获得杭州市园林绿化村,萧山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村、卫生村、文明村、生态村等荣誉。 |
三联村 |
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走进这个群山怀抱的山村,只见溪水潺潺,群山苍翠,民居沿山脚而建,好似一幅清丽飘逸的水墨画,这就是河上镇三联村。三联村四面环山,山林资源丰富,这里有7500多亩省级生态林,2000多亩再生林。河上镇5万多亩林地,三联村独占五分之一。这里山好水也好,苍坞水库承接雨露,凤坞溪穿村而过。然而,丰富的山水资源却未能给三联村带来财富。 “我们三联村是一条沟两面坡,坐拥宝山却不能靠山吃饭,白白浪费了这大好的自然资源。”村书记袁金灿遗憾地说,三联村人口1500多人,却只有300多亩田地,农业基础薄弱,目前是区级贫困村。曾经,三联村的经济也曾一度辉煌。“十几二十年前,三联村的造纸业还是挺发达的,萧山第二造纸厂就在桥头黄自然村。几个造纸厂倒闭后,村级经济失去了支撑,又没有摸索到更好的致富之道,从此一蹶不振。”袁金灿回忆说。现在,三联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以维持生计。 “好山好水好风光,却不能给村民带来好的生活,有遗憾也有无奈。”袁金灿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除了再生林的毛竹,山上的树木是不能砍伐的,林地被保护起来,像人迹罕至的大坞山,地面落叶已经积起二十多厘米厚。村里也不考虑引进企业,因为在三联村村民的心里,这独一无二的山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受到工业污染。“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适当发展旅游业,让更多人享受到三联村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三联村发展的惟一出路。”袁金灿说。 美丽乡村建设给了三联村绿色发展的绝佳机会。目前,河上镇三联村和凤坞村已被列入区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计划依托两个村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形成一条乡村休闲观光线路。“三联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于宜居宜游,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今年,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几个试点就要启动了,包括庾青文化广场、大坞综合广场、村入口等,村民们都很期待,盼着美丽乡村早日建设。三联村蛰伏了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脱胎换骨了。”看着美丽乡村的规划图,袁金灿充满了期待。 |
凤坞村 |
在河上镇群山怀抱中,有一个古村落,叫凤坞村。这个苍坞山脚、凤坞溪畔的小山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更有千年的文化底蕴。现在,这个古朴的山村正欲大展拳脚,以现有的历史经典、文化典故、山水资源为基础,建设乡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说起凤坞村,就不得不提文昌阁。这座始建于盛唐时期、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历史建筑,毁于抗日的战火。文昌阁是研究古建筑艺术、地方史志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探寻当地文化传承脉络的根源,就这么毁了千年的基业,太可惜了。2009年,凤坞村决定原址重修文昌阁,村民们自掏腰包,筹集资金,将文昌阁修缮一新。现在,文昌阁已经成为凤坞村的标志,也是凤坞村人的骄傲。 千年的时光,在凤坞村留下了很多印迹。走在凤坞村,时不时见到一些上了岁数的老房子,也经常能听到“岩将老太”等历史传说,岩将庙、董氏宗祠、抗日战争时期县政府遗址等历史建筑,让凤坞村更显厚重古朴。“我们现在正在重修岩将庙,让文化延续下去。”凤坞村村主任董夫伟说。 文化让凤坞厚重,但文化何以让凤坞腾飞?借着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契机,凤坞村迎来了新生。“打造美丽乡村,离不开凤坞村优越的自然条件,更离不开凤坞的历史文化底蕴。”董夫伟介绍说,凤坞村将依托好山好水,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历史遗存、古树名木等,并在此基础上,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质量,打响文化品牌,开发一条乡村旅游线路,让山村村民享受到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让城里人体验到纯绿色自然的生态品质。 “历史文化是凤坞的根,要保护好发扬好;生态旅游是凤坞的未来,要建设好宣传好。将来有一天,凤坞村将建成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这是董夫伟的期待,也是凤坞村人共同的期盼。 |
紫东村 |
五一小长假期间,一走进河上镇紫东村,便能听见喝彩声、口哨声、鼓掌声……原来,紫东村邀请了来自上海、横店等多地篮球队与本地的乡村篮球队进行PK赛,给村里的老百姓带来了一场篮球盛宴。“看着咱们身边熟悉的人在赛场上投球、抢篮板,别提多带劲儿了,这比电视直播更好看。”27岁的张超开心地说。 一听说有篮球赛,村里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为了抢占最佳位置,有些人早早地吃完晚饭便等候在灯光球场观看比赛,有些来晚了的村民,还从家里搬来长凳,站在上面观看比赛。首场比赛是由上海天平队对战河上华犇队。上海天平队是由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组建的一支由退役专业运动员组成的球队,曾经获得过“贺龙杯”篮球赛全国总决赛亚军。值得一提的是,该队的教练曾是姚明的启蒙教练,而且姚明的篮球生涯也是从徐汇区天平街道起步的。一听说是与来自姚明家乡的球队比赛,附近村的村民也赶来观看,“咱们也好奇我们的乡村篮球队能不能对抗得住姚明老师执教的球队呢?”住在紫霞村的张得晟早早地来到灯光球场等候。 比赛还没开始,篮球场外便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地挤得水泄不通,随着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一开始,人高马大的上海天平篮球队队员在场上明显占据优势,频频抢篮板,远投得分,让人不由得为华犇队的队员捏一把汗。“对手平均高出我们一个头,这场比赛要想赢很艰难啊。”在华犇包装有限公司上班的张小姐不由得紧张起来。第二节开始,河上镇的篮球队队员发挥出了年龄优势,灵活跑动,积极拼抢,双方比分呈现交替领先。这时,整个球场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叫喊声、喝彩声连成一片,矫健的身影、精彩的球技不时引发观众热烈的掌声,数千名观众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最终,河上华犇队凭借主场优势,以微弱的比分取得了首场胜利。“比赛到最后排名已经不重要了,在这四天比赛里,我所收获的友谊和快乐比排名更重要。”河上华犇篮球队的一位外号叫“三毛”的队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河上是省体育强镇,尤其是篮球运动是全镇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体育运动。紫东村就有很多篮球爱好者,此次在村里举办比赛,让这些篮球爱好者可算过足了瘾。“平时晚上就喜欢和朋友在灯光球场打球,这次又能看到这样精彩的篮球比赛,感觉真好啊。”篮球爱好者小齐兴奋地说。 矫健的身影、精彩的球技……这几天,紫东村里的篮球赛事很闹猛,本地的乡村篮球队正和来自上海、横店等多地篮球队较量,让村民们大呼过瘾。 |
大桥村 |
河上镇大桥村的老街,是老村的主干道。以前,这条路只有2米宽,车一多就拥挤。如今,老街改造工程正在进行,狭窄的小路拓宽成9米宽的大马路,这一改造,大桥村的村容村貌就不一样了。 现在的大桥村分为老村、新村两个区域,正在改建的老街贯穿整个老村,计划建设总长为400米左右。村书记吕荣说:“老街的改建很重要,老街拓宽了,老村的格局才会改变。”老街要拓宽,沿街的老式民房就要拆迁,村里给拆迁的村民提供地皮盖新房,等老街改造完成,周边的土地上就可以重新布局,建新房、开店面,到时,老村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将来,就算家家户户有汽车,我们村的道路也不会拥堵了。”吕书记笑着说。 除了老街改造之外,村里还实施了另一项民心工程。大桥村有一个池塘,村民时常在池塘边洗衣服、洗菜。近几年,池塘的淤泥积多了,水质变得浑浊。今年,这个池塘来了个大变身,淤泥清理了,池塘周边砌上了石头,通往池塘的三条小路也已经拓宽硬化,而且,每天都有两个人专门负责池塘的卫生清理。如今,村民可以放心地在池塘里洗东西。村民瞿李忠高兴地说:“池塘的水干净了,看着就舒心。” 在大桥村新农村小区内,一幢幢房屋排列有序,条条道路宽敞整洁,新开凿的水渠水质清洁,渠边种了桂花树。村里还成立了一支12人的保洁队,负责村里日常卫生工作。 大桥村还有个大计划,那就是建一个游泳池。“城里的小孩会游泳,农村的小孩反倒不会了,村里建这个游泳池,为的就是让孩子安全地享受到游泳的乐趣。”吕书记想得还真周到。 |
紫霞村 |
紫霞村位于03省道连接线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2100余人,面积3.38平方公里。 说到紫霞村最大的特点,就是村民非常喜爱文体活动,放河灯、练太极拳、打腰鼓……文体活动在村里很是闹猛。最近,在紫霞村的祠堂内,几位老人正忙着做纸灯,明年正月,村里的灯会又要闹起来了,而村民的文化生活就像这灯会一样有声有色。 去年年底,紫霞村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文化大院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村里购买了大量书籍,由专人每日开放图书阅览室并负责书籍整理。为活跃传统节日气氛,村里组织成立了一支腰鼓队。在社区服务中心里,不少村民以身边的人和事为题材,自编自演丰富多彩的戏剧、快板等文艺节目,寓教于乐。村里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社区服务中心,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如今,该村每天来社区服务中心的村民可达100多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为紫霞村赢得了全省“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先进”和“杭州市基层文化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如今,紫霞村的村民们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
溪头村 |
溪头村位于萧山区河上镇西南面,是该贸易中心。地理位置优越,03省道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截止到2008年1月有农户458户,总人口1263人,耕地面积359亩,山林面积780亩,总面积4.5平方公里。历年来各届村班子十分重视两个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改善公共设施,提升村民的人文素质,努力提高村庄品位,倡导“文明、卫生、绿色、整洁”的生活方式。2004年该村被评为杭州市文明村,区一级文化村。2006年该村被评为区农村整治村。 文化建设 蓬勃发展的乡村文化,吸引很多村民走出家门,融入到河上镇溪头村这个欢乐的大家庭中。到2008年溪头村已有龙灯胜会组织、灯龙制作队、农民书画队、老年腰鼓队、戏迷会、象棋队、篮球队七大文体团队活跃在村里。如今,人人参加文体活动,各团队经常开展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空前活跃,成为溪头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6年来,溪头村村三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创建区文化示范村的总体目标和“以创建促发展,构建文明和谐新溪头”的工作思路,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发展自己,推动自己,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欢乐的溪头村。 为认真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阵地。溪头村因地制宜,突出板龙制作和板龙舞的场地特点,建造了一个多功能、富特色的古色古香的文化活动中心。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齐全,设有戏迷活动室、农民书画展览室、灯艺制作陈列室、广播电视播放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娱乐室、健身室、篮球场等。除此之外,村里还投资建成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搭建了一个戏台子。 硬件齐备了,溪头村在文化硬件配备上也毫不含糊。村里出资购置了2000册图书,加上原有的书,如今村图书室藏书已达3000册。为扩大村民们的知识面,村里还订阅了时事、农业、经济、文化、医疗等各类报刊杂志十几种。购进了6张棋牌桌子和一张乒乓球台桌,几乎每天都没闲着的时候。在文化休闲广场上安装了20多件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闲健身。 除了这些,村里还在营造文化气氛上下了功夫。先是设置了宣传廊,有专人负责出版宣传内容。宣传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儿,村里的政务、党务和财务向村民公开了,也向村民们宣传一些科普文化知识。村里多处墙体上张贴的有关廉政文化的宣传牌子,让廉政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村里建成了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上点。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被村民们充分利用起来了,信息快了,村民们的脑子更活、思路更宽了。 |
伟民村 |
风格典雅的小别墅沐浴在冬日的艳阳中,错落有致;漂亮别致的公园、幼儿园一应俱全,这就是河上镇伟民村。 伟民村是一个古朴的村庄,村内至今保留着古色古香的老街,历史悠久,耐人寻味。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伟民村发生了巨变。集镇上原来有一个农贸市场,拥挤不堪,既影响了正常交通秩序,又影响了村庄周边环境。为此,村里决定整体搬迁农贸市场,对老的农贸市场进行拆除,原地建造了一个健身苑和一个灯光球场。如今,灯光篮球场的周围设置了看台、花坛,配套设施齐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健身锻炼、打球、看球。 近年来,伟民村开展了新农村小区建设,该小区占地14亩,由村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同时,村里按照“量力而行,先易后难,逐步实施,全面推进”原则,对旧房逐户拆除,推动集镇老街过渡更新。目前,新农村小区已全部建成,呈现出一幅村庄绿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民居美化的美丽图景。 村党总支书记俞省华欣喜地说,伟民村近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助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村庄整治的良性互动循环。 |
联发村 |
联发村:位于萧山南片,东靠东山村,南接楼塔镇管村村,西靠里都村,北邻伟民村。由江家桥、魏塔、樟树下、塘口四个自然村组成,地域面积3.3126平方公里。现有687户,18个村民小组,人口2019人。03省道穿村而过。 |
下门村 |
下门村位于萧山区南端,镇人民政府及镇初级中学座落在村域区块,东临大桥村,南挨众联村,由原下门村、白堰村、张毛村、泽荣村合并组成,03省道通村而过,现地域面积7.8平方公里,目前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98户,人口1868人,村庄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12亩,山林面积6175亩,青山绿水怀抱,是休闲旅游的福址宝地。 我村工贸经济发达,全村共有企业38家,其中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占8家。2008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6亿元,利润1770万元,完成国家税收1551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00元,村级可分配收入1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2%和320%。 近年来,在全村党员的积极努力下,下门村党支部04、05、06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上级领导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下门村被评为08年度萧山区土地管理示范村,村委会被评为07年度创建学习型村先进单位、07、08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08年度萧山区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和08年度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村妇代会也被评为09年度“五好”妇代会。 |
朱家村 |
朱家村位于河上镇镇中心,是集镇伟民、溪头、朱家三村之一,是河上镇集镇贸易中心,东与溪头村为邻,南与伟民村接壤,西靠凤坞村,北为白堰村。全村共有耕地574亩,山林671亩,2008年底止共有住户365 户,1019人,设8个村民小组。 朱家村村民以朱姓为多,相传朱姓先民于明朝初期从义乌迁居到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建国初属河上乡,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河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后改建为朱家大队,1984年改设村民委员会,属河上乡,1985年起属河上镇。 2007年通过创建了区级整治村,对全村破旧房进行大面积拆除工作,拓宽了村中大路,硬化了全村道路,对村中及村周进行了路灯亮化及环境绿化。长期有二名保洁员和一名绿化护理员进行长效管理,制定保洁制度,公开信发放到户,由于近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村庄的整治,村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村在2006年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建造了后溪公园,苗木成荫,桂花四溢,给村庄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村庄空气清新,宁静和谐。 |
祥河桥村 |
祥河桥村:位于河上镇东北5公里处。 |
东山村 |
东山村:位于河上镇集镇旁,2005年由原上山头、金坞、鲍坞三村合并组成,区域面积8.66平方公里。位于03省道旁。拥有农户874户,人口2890人,村民小组22个。 |
里都村 |
里都村:位于河上镇南端,靠近楼塔镇,地处萧、富、诸三县中心。2005年由高都和里谢二自然村组成,全村面积4.817平方公里。有农户627户,人口2156人,12个居民小组。 |
众联村 |
您好!众联村欢迎您!电话正在为您接通中,请稍后……”近段时间,当拨通众联村的电话,就听到一阵优美诚恳的语音。小小一则电话语音的设置,在通讯彩铃业务发展的今天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河上镇各村中却是走在前列的。众联村在三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开拓新思想,提升着村级品位,正逐步以“前卫”的姿态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众联村背靠青山,边临永兴河,全村有18棵500多年历史的古木香樟,是我区重点保护古木数量最多、最集中的村。村口的星拱古桥属于区文物保护单位,村委在去年年底对其重新修缮、装饰,现已成为一座面貌焕然一新的步行桥,与桥头参天古木、桥下一弯碧水构成了一处幽雅的新风景。 一座座青山,一条条绿水,一处处绿荫,点缀着河上镇众联村,漫步在通往众联村的步行古桥上,感觉就像“小桥流水人家”。抬头望去,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以村出1600元、农户出680元的方式为众利自然村160户农家率先进行统一安装,这在我们河上镇可是第一遭啊。”村支书说。 为切实解决生活污水的问题,众联村又投入200余万元,在众利自然村建成了全镇第一套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生活污水被收集起来后,首先经过去除粗颗粒杂质和泥砂处理,然后再排放到生化池塘,经过生化净化处理的中水,用于农灌、浇绿等,以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的效果。目前,众利自然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通入净化处理后排放。 众联村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动力,注重从实际出发,并尊重村民意愿,合理利用资源,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在今年的计划中,村级游泳池的建设、村民健身设施的完善、村级广播网络的建设等几项实事工程又将为广大村民们带来更好的实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