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芳村
传芳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北麓,东为越王村,南为杜家村,西李家村,北与山联、金山村相邻。由传芳、上庄2个自然村组成,来娘公路穿村而过,有水路通西小江,交通便捷,公交七路车直达。2006年底止,全村区域面积1.6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村区面积0.0687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57.8亩,其中水田766.8亩,旱地91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土地269亩,山林面积1472亩,水面48亩。至2006年全村共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479户,其中外来户9户,1630人(人均耕地只有0.30亩)其中外来人口20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劳动年龄内人数858人,其中男劳力422人,女劳力436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338人,从事工业为主的201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05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8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66人,从事其他行业68人。
村民中以李姓为主,相传为唐朝汝阳郡王李琎的后裔,唐朝天佑四年(907),李琎四世孙季庶次子李继宗守父墓,徙居到邻近大小坞村,后发族,析居到本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宋宁宗赵扩为《天乐李氏家乘》御书“玉叶传芳,金技衍庆”,村以传芳为名。
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传芳村村域在北宋时属天乐乡斯里,南宋时称天乐传芳村,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四十都三图,明朝以后改属山阴县天乐崇越乡。至民国17年属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四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七区崇越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所前西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仍属岭下乡。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生、新丰、新联、民丰、建丰、建民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合并为民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民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所前公社民丰大队,“0”期间改名传芳大队,1984年改设所前镇传芳村民委员会。
2006年全村农业收入178万元,林业收入23万元,畜牧业收入2350万元,渔业收入7万元,工业收入3386万元,建筑业收入593万元,运输业收入283万元,商饮业收入63万元,服务业收入65万元,其他收入249万元。全年村民所得总额1555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9470元。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全年产粮380吨,产各类蔬菜1230吨,有蔬菜种植专业户3户。有花卉苗木地170亩,年产值85万元。全村有茶园面积415亩,村民以采制龙井茶为主,年产茶35吨,果园717亩;有杨梅园445亩,桃园180亩,柿子90亩,柑橘2亩,年产杨梅85吨,桃子150吨,柿子333吨。林业方面,幼林抚育650亩,成林抚育200亩,封山育林900亩,年产笋干2吨,板栗30吨,全年采伐木材30立方,毛竹2000支。在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36202头,年末存栏11200头,年出栏羊40只,全年出栏家禽3万只。有村属企业振兴石料厂1家,2006年上缴承包款226万元,成为村经济联合社唯一经济支柱。村域内有杭州鸿利机械厂、杭州鼎立食品有限公司、萧山康盛养殖有限公司。其中康盛养殖公司,占地120亩,年产肉猪22000头,加工生产猪肉2750吨。村内还有手工绣花厂2家,有20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常年从事手工做花,年收入1万余元。全村农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农户房前屋后全部绿化,村域内4.95公里长度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是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就责任山延包至2055年12月31日,自留地长期不变达成决议,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劳动致富积极性。是年12月还就鱼塘坂229.367亩,涉及农户165户的农田出租达成决议。200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萧山区文明村,治安安全示范村先进集体。2004年通过萧山区环境整治村项目验收,村内社会公共设施齐全,有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
1956年建立村党支部,现有0党员62人,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李阿泉、李树根、李校根、李忠州、李妙仁、李生根、李荣标、李雪华。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李观宁、陈吾标、李建林、杜马根、李建章、李和兴、李妙仁、李少泉、李招福、李荣标、-千、诸裕根。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华,村委会主任诸裕根。
村民李建桥为革命烈士。
村籍王海尧曾任径游乡、欢潭乡、通济乡、义桥镇-、乡镇长等职,曾被评为萧山市劳动模范。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华曾被评为萧山区、杭州市劳动模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109107 | 310000 | -- | 查看 传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天乐社区 |
天乐社区 天乐社区位于所前镇中部偏南,为原所前镇政府所在地,在旧时为东至绍兴夏履,西至临浦、通济方园三四十里乡村的经济商贸中心。东为大山畈,南靠祥里王村,西濒西小江,北邻西江王村,杭金衢高速公路环村而过,来娘公路穿越村境,西有乡间公路连接03省道,西小江直通临浦和绍兴,交通十分便捷。 据《天乐志》记载,街村所在地在明朝弘治年前尚属江流之地,正式形成村落在明朝弘治年以后,成为南接浦阳江,北通夏履江的水上主要航道,凡金、衢、严等大米、山货下运宁绍、浙东食盐及日用百货输送上江,大多经此航道。特别是食盐一项,为上江广大地区的必须品,逐渐形成从金鸡山到街村长约3华里的沿江食盐集散地。据民国时期李永和所著《盐地记》载:“沿西小江一带上自金家弄(今街村所市街),下至旧志所载之竺山埠(今金鸡山)约长三里,均称盐地,前清沿明制,盐地设有盐号48家,杭徽绍各盐商均住此,颇称繁盛……洪杨难(太平天国起义)作烧毁无遗,其他多为乡民占有。”又据民国《天乐志》记载:“所前在明弘治前系江流之地,弘治后设批验所于金鸡山,逮自清中叶始迁所前。”又据李永和所著《所前镇沿革》记载:“自前明中叶,盐政改革设绍兴批验所衙门,凡东江曹娥、钱清、三江、金山五场捆载盐斤运赴地经过批验所上地,至春秋两季过掣,所前名称原始于此。其他有盐运使行台及宁绍分署,洪杨难后,改季为纲,随到随掣,各署均废,仅存批验所,署驻大使一员,专司掣验。光复后改查验所,民国22年裁撤,其废署归所前小学租用。”由此推断,自明朝中期开始,统治者为收取盐税,凡浙东盐货等物运销上江地区,必须在金鸡山到所前一带起埠过秤缴税,才能放行。为此,先在金鸡山设“盐务批验所”,到清代中期迁移到所前,并专设盐务批验所衙门,所前地名由此而来,所前的集市也由此而兴,直至民国22年(1933)撤销,但已形成商贸集市。 旧时所前街村有上街、下街、五字弄、金家弄、赵家弄、杨家弄、导山庙、盐务批验所等商业区,有各种商号、茶店酒肆等百余家。但因当时地处萧绍交界,凡有事件发生两县当局互相推诿,造成管理“松弛”,各种土匪、游杂部队便经常到此骚扰,民生维艰。建国后,各项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但因街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除轮船、埠船与外界交流外,交通相对闭塞,使街村商贸业受到一定限制。改革开放后,山乡经济长足进步,使社区的商贸业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现天乐社区有东藩路、云飞路、果园路、所市路、纪元路、农贸市场等商业区,有各种商店、超市百余家,农贸市场内有店面18家,长期固定摊位48个,临时摊位20余个,总计经营户210余家(不包括外来临时商贩),近年来年营业额约200余万元。同时,在街村还设有小学、中学、医院、信用社、农行分理处、邮电局、粮站等社会设施,供销社原设有生产资料部、百杂商店、棉百部、副食品商店、文具、书店等,现转为个体经营。另外还有8家具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小集镇。 2006年社区总投资30多万元,建造了面积灿160平方米的星光老年之家,配置了电视机、图书、娱乐器具,开展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休闲娱乐、阅读、室内健身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现星光老年之家经区民政局验收合格。社区的档案也进行了全面整理,建立了规范、齐全的档案,通过了区级验收。加强对社区内农贸市场的管理,落实专人对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每天进行监测,确保农副产品质量,使消费者购得放心。社区还向杭州市综合治理委员会申报了“未成年人教育先进社区”。 2006年底止,社区有居民户总计452户,620人,其中男392人,女228人。1995年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24名,历任党支部书记王仁林、王关金、龚志顺。历任主任夏雪仟、李和林、孙吾潮、王仁林、李雪昌、徐金荣、王关金、龚志顺。现任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董尧根。 |
三泉王村 |
三泉王村 三泉王村位于所前镇南部青化山麓,由原三泉王和柳家两个行政村于2005年5月合并而成。东隔山丘为山里王村,南翻衙门岭为进化镇诸坞,西北与临浦镇通二村相邻。山溪越村而下,有水泥村道与来娘公路相接,03省道东复线和杭金衢高速公路越境而过,交通便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全村由三泉王、外王、窑里沈、李家、柳家等自然村组成。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743亩,其中水田649亩,旱地94亩,耕地中有262亩在围垦地区。有园地、林地2800余亩。全村共有住户457户,其中本村农业户437户,外来户20户。总人口1424人,本村农业人口1394人,外来人口30人。划分为11个村民小组。全村2006年劳动年龄内人数901人,其中男431人,女470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306人,务工为主的16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98人,从事运输业为主的30人,从事商业为主的65人,其它行业的242人。 2006年全村种植粮食697亩,产粮332吨,种植蔬菜630亩,总产量1260吨,种植花卉苗木230亩,全年产值110万元。全村有茶园570亩,产茶37吨,有果园959亩,其中柑橘43亩,桃园10亩,杨梅180亩,柿子55亩;产柑橘65吨,桃子25吨,杨梅85吨,柿子204吨,其他水果(主要为红心李)220吨。在林业方面,造林5亩,零星植树2亩,幼林抚育500亩,成林抚育500亩,封山育林1000亩。产笋干0.5吨,板栗20吨,核桃2吨。采伐木材25立方,采伐毛竹1000支。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482头,出栏352头,出栏羊20只,出栏家禽4.5万只。全村有水面100亩,产沼虾15吨。全村全年村经济总收入405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70万元,林业收入98万元,畜牧业收入32万元,工业收入2910万元,建筑业收入140万元,运输业收入36万元,其他收入538万元。全年村民所得总额1274万元,村民年人均所得8860元。 两村合并后,对村庄进行了全面整治,村内道路全面硬化,翻掉露天毛坑,建造公厕15座,垃圾箱35只,专人负责村庄环境卫生。村道两旁的绿化面积达3300平方米,河道两岸砌石护坎700多米。经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村干部的努力,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将外王桥至安桥头的村道进行了拓宽改造,建造桥梁两座,道路拓宽至13米,全村路灯亮化达100%。 全村现有党员60 人,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王森辉,村委会主任王柏忠。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文明村。 附: 原三泉王、柳家两个行政村概况。 原三泉王村,位于所前镇南部,青化山麓的一个山坞中,东隔山丘为山时王村,南翻衙门岭为进化诸坞村西隔石板山为临浦镇华家村,北与柳家村相连。整个山坞深约2.5公里,山溪越村而下,村民散居山坞之中,青山环抱,果木葱笼,有水泥村道与乡级公路相接,杭金衢高速公路在村北越境而过,交通便捷,特产丰富,民风淳朴,村民安居乐业。全村由三泉王、外王、窑里沈、李家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中王姓占绝对多数,据村中收藏的王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兵部郎中王道立,因目击政局动荡,“拜疏乞归”,慕青化峰山川秀丽,遂自余姚西迁山阴县天乐乡永义里(即现址)肇基发族,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延至王姓第9世王永康,在村中披荆斩棘寻找水源,找到了“虎泉”、“小泉井(亦称牛泉)”、“大泉井(亦称龙泉)”三处清泉,故改村名为“三泉王”。 村址自南朝建山阴县后,属山阴县天乐乡,曾先后称王湾村、永义村,元朝设都、图,为山阴且天乐乡四十都,明朝后为山阴县王湾乡。到民国17年改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为绍兴县七都七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七区黄湾乡,民国24年并入所前东乡,民国36年划归所前乡。建国后为进化区所前乡,后改为进化区岱山乡,1950年划归萧山时称岱山乡三泉王村,农业合作化初期增建立联兴、同兴、合心、泉兴等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邻村合并建立岱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三泉王生产队,19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组为所前公社三泉王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建为三泉王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与附近柳家村合并止。 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王仁荣、王仁祥、王月兴、王庆林、王洪桥、王森辉;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王月正、王庆林、王永根、王灿根、王金仁、李来兴、王建松。村党支部、村委会于1997、1999、2001年被评为萧山市级先进党组织,1999年被评为萧山市村民自治示范村,2001年被评为萧山市文明村。1958年曾被县委号召开展“学双王、赶双王”典型村之一。 村中现存古迹有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葛云飞墓,为省级文保单位,现由镇组织重修,并建立了葛云飞纪念馆。另有建于晋朝年间的黄湾慧悟寺。立于清嘉庆二年(1797),王氏九世祖王永康墓尚存,三口古泉保存完好,村中还有枫树、香樟、银杏等古木。 村民中除始祖王道立为南宋绍兴年进士外,历代曾涌现出近百名国学生、秀才、武秀才等,“诗书世译”,历代著名人物如苏轼、欧阳修、史弥远、于谦、汤金钊等都曾为王氏宗谱作序。目前尚有8名村民子弟在清华、同济、浙江等著名高等院校读书,其中王世德留学德国。 村籍王松顺曾任浦阳公社、通济公社管委委主任;村籍王仁荣曾任所前公社管委委主任;村籍王文兴为第一任所前乡乡长。村籍李永甫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荣获一等功。村籍孙吾潮曾任绍兴夏履乡乡长。 原柳家村,位于所前镇西南部,是所前镇规模最小的行政村,上柳家、夏家、孙家3个小自然村组成。其中夏家、孙家还与村中另一郑姓的合组为孙夏郑村。村东、南与山里王、三泉王村为邻,西靠临浦通二村,北为西小江,乡级公路穿村而过,四周又有许多溪流小河,自然环境极佳。 村民中以柳姓占多数,相传柳姓-,战国时期鲁孝公子夹伯展无骇生禽,字秀,为鲁士师,谥曰惠,食采于柳下惠,遂姓柳氏。萧山柳姓从义乌迁入,现已传21代。 村址因在西小江东岸,在古代为临浦湖一角,唐朝后逐渐淤积成陆,北宋以后属天乐乡,元朝开始划分都图,属地为山阴县四十都,明朝后改属山阴王湾乡。民国17年为绍兴县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为绍兴县七都七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七区王湾乡,民国24年并入所前东乡,民国36年并入绍兴县所前乡。建国初先划为山里王村第6组,属进化区岱山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后改属苎东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岱胜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下半年实行高级社后,并入三泉王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三泉王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属所前公社,建立柳家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与三泉王村合并止。 村于1972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孙吾潮、李水坤、陈志松、柳长富。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陈志松、柳关根、柳长富。 村籍李永甫在1978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荣获一等功。村籍孙吾潮曾任绍兴夏履乡乡长。 |
杜家村 |
杜家村 杜家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麓的山坞中,北与传芳村、越山村接壤,南隔石门岭与进化镇石门王村交界,东至越山村山林,与杭州生态园相邻,西与传芳、李家村隔山相连。全村由杜家、贾家2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770亩,其中水田710亩,旱地60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210亩。有茶园700亩,果园2438亩。全村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485户,其中外来户7户;总人口1412人,其中外来人口1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1016人,其中男劳力508人,女劳力50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524人,从事工业为主的10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9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80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112人。 相传杜家村原有村民大多姓黄,系南宋绍兴年间从诸暨迁来定居。村中杜姓尊唐朝杜佑为远祖,其五世孙杜瑞为唐朝进士,因授史馆修撰得罪皇上,辞职住苏州叔父家,五代十国之乱,杜瑞迁徙黄岩,后居山阴永昌乡。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杜瑞4世孙杜衍(978—1057)中进士,其后15世孙杜有亮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永昌乡入赘山栖(今杜家)颜氏家,后繁衍发族,渐成大族,现村民中有67%姓杜,30%姓贾,其他姓占3%。其中杜姓已传至24~25世。杜家村旧名杜贾村,村址属地,据《嘉泰会稽志》载,北宋以前属天乐乡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天乐四十都,至明代改属天乐崇越乡。民国17年(1928)撤销乡镇,划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山阴七都四图。民国21年(1932)又设崇越乡,民国24年划归所西乡。民国36年镇乡编并,归属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岱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中建立新群、建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杜家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杜家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杜家大队,1984年改建为杜家村民委员会。 杜家村为丘陵兼山谷平原地带,盛产水果、茶叶、水稻,“杜家杨梅”的种植有2千余年历史,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天乐杨梅产此有名”,足见“杜家杨梅”久负盛名。全年产粮408吨,产各类蔬菜468吨,有花卉苗木地90亩,年产值125万元。有茶园700亩,产茶55吨,果园2438亩,其中柑橘5亩,梨园面积2亩,桃园550亩,杨梅面积1820亩,柿子35亩;年产柑橘8吨,梨6吨,桃子450吨,杨梅325吨,柿子130吨,其他水果26吨。年内造林10亩,幼林抚育200亩,成林抚育300亩,封山育林600亩。产笋干1吨,产板栗45吨。采伐木材30立方,毛竹5000支。在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148头,羊出栏30只家禽出栏3000只。 全村全年经济总收入20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48万元,林业收入40万元,工业收入833万元,建筑业收入88万元,运输业收入30万元,商饮业收入132万元,服务业收入56万元,其他收入28万元。村民所得总额120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820元。 村内社会设施较为齐全,有幼儿园、老年活动室等公益事业。 村于50年代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33名。历任党支部书记有:贾妙坤、贾幼山、杜楚根、杜秋福、杜仁康、杜奉宝、杜金文、杜奉康、杜金文、贾祖良。历任合作社社长、大队长和村委主任有:贾妙坤、贾幼山、杜秋福、杜金文、杜奉康、杜小芳。现任书记贾祖良,村委会主任杜顺桥。 村民杜水清、杜友福曾被评为萧山市级劳动模范。 村籍杜觉民浙江画院专业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首届中国画博士,已成画坛名人。 1958年栗裕大将曾到杜家参观视察。同年村中还办过乡级林业中学,受到过国家林业部嘉奖。 村口有“金竹河兜”,通西小江,以使该村自古有舟楫之便,如今开通7路城市公交车,交通更为便捷。村中有龙泉古寺,为名胜游览之景。村口原有建于梁大同元年(535)的山栖崇教寺,鼎盛时有三大殿,被战乱所毁,其遗址拆建为茶果市场,村中尚保留千年银杏树一棵。 |
越山村 |
越山村 越山村位于所前镇东南,东至越王村,南为杜家村,西至杜家村田畈,北为天井浜水面。由郑家、汪家、徐家、孟家、钱家5个自然村组成,环镇来娘公路沿村前而过,水路通西小江,交通便捷,环境优越,由浙江登峰交通集团投资的杭州生态园落户本村。 2006年底止,全村村庄建成面积174亩,有耕地410亩,围垦地区有土地143亩,旱地70亩(农户自留地),山林4306亩,水面80亩。2006年底止全村共476户,其中外来户35户,全村总人口1522人,其中外来人口15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933人,其中男劳力490人,女劳力443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有315人,从事工业为主的14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288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38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48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人。 村民中以郑姓为多,其次为徐、汪等姓氏。据家谱载,郑姓系周厉王之子,封地华州郑县,子孙即以郑为姓,西汉元和初年,有郑文正者,为山阴县太守,至宋代有郑嘉言者居萧山,为萧山郑姓第一世祖,其子郑公麟曾任“长江判簿”,其孙郑知微,为进士。明朝洪武年间郑姓第11世郑谛,字以诚,入赘到此发族。据《宋嘉泰会稽志》载,村域在北宋以前属山阴天乐乡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四十都,明朝后改属天乐仪越乡,下辖郑家、汪家、洪瓦池头、山栖街。至民国17年划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为绍兴县七都四图,民国21年划归绍兴县第七区,民国24年划归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所前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岭下乡。农业合作化初期曾建有新华、建华、新新3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越山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越山生产队。1961年改属所前公社,设越山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为越山村民委员会。 越山村为丘陵兼水网平原地带,盛产水稻和茶、果。在历史上是越王勾践养鸡之处,所产越鸡,肉质松脆鲜美,萧山“三黄鸡”即是越鸡的变种。2006年全村种植粮食625亩,全年产粮291吨。产各种蔬菜495吨,有苗木地176亩,2006年苗木收入165万元。全村有茶园430亩,2006年产茶39吨,果园面积579其中柑橘2亩、梨园2亩、桃园80亩、杨梅园415亩,柿子30亩。全年水果总产量485吨,其中柑橘3吨,梨6吨,桃子120吨,杨梅195吨,柿子111吨,其他水果50吨。全年造林10亩,幼林抚育100亩,成林抚育800亩,封山育林1000亩。林业出产笋干1吨,板栗40吨,采伐木材30立方,采伐毛竹1000支。在畜牧业方面,全村全年饲养生猪675头,出栏495头,出栏羊30只,出栏各种家禽1.2万只。全村有水面120亩,全年产鱼15吨,产沼虾15吨,山林中有1300亩租给杭州生态园。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0万元,林业收入8万元,畜牧业收入30万元,渔业收入5万元,工业收入727万元,建筑业收入451万元,运输业收入15万元,商饮业收入48万元,服务业收入11万元,其他收入324万元。农民所得总额146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0000元。 本委已对全村进行了农村村庄整治,村内道路实现硬化,路灯亮化,破旧房屋拆除,环境卫生大为改善。村内社会设施齐全,有小学、幼儿园和小商品市场等。村南岱山小学由越山、传芳、杜家、东山夏4个村于1999年联建。村党支部和村委曾被评为萧山区级文明村、先进党组织、先进村委会等荣誉称号。 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40人。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郑天井、郑叶根、郑叶斋、郑贵兴、徐弥苟、郑关友、郑建标;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郑叶根、郑叶斋、郑徐兴、徐弥苟、郑关友、郑天兴、郑水潮、郑建斋。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郑建标、村委会主任郑建斋。 村址在古代曾有崇教寺和山栖街集市,崇教寺建于梁大同元年,今存遗址,山栖街留有旧迹。村北“天井浜”,大旱不干,洪涝不淹,传说浜底有7口古井,水旱时有三井能见到,现为水产养殖基地。村中东坞林峦森秀,杭州生态公园设于此,并每年在此举办杨梅节等盛大庆典活动,给越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村籍郑炳相曾任0丽水地委常委;村籍郑利鹏为北京某军校正团级干部。 |
越王村 |
越王村 越王村由原山里沈和东山夏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东为越王峥山,隔山为绍兴县,南与越山村相连,西、北与传芳村和山联村毗邻。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794亩,园地638亩,地林2639亩。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633户,其中农业生产户590户,外来户43户,农村总人口2139人,其中农业户人数1966人,外来人口173人。共划分为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内人口1535人,其中男760人,女775人,劳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有345人,从事工业为主的有536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32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47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71人,从事其他行业的216人。 2006年种粮907亩,产粮448吨,产各种蔬菜1404吨,有花卉苗木地270亩,年收入180万元,有茶园903亩,个年产茶69吨,有果园469亩,其中柑橘25亩,梨3亩,桃园120亩,杨梅205亩,枇杷1亩,柿子80亩,其他果园235亩,总产水果731吨,其中产柑橘38吨,梨9吨,桃子320吨,杨梅33吨,柿子296吨,其他水果35吨。林业方面,造林25亩,零星植树5亩,幼林抚育600亩,成林抚育500亩,封山育林1200亩。产笋干2吨,板栗118吨,采伐木材50立方,采伐毛竹1000支。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1148头,出栏798头,出栏家禽2000只。有水面80亩,年产沼虾15吨。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12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6万元,这其中茶叶收入274万元,蔬菜竹笋收入61万元,花卉苗木收入597万元,水果收入74万元。林业收入53万元,畜牧业收入206万元,渔业收入6万元,工业收入4539万元,建筑业收入323万元,运输业收入178万元,商饮业收入112万元服务业收入35万元,其他收入664万元。村民所得总额2074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696元。 在村庄整治中,村民住宅小区做到规划、绘图、放样、外墙磁砖色彩统一,达到新颖、美观、亮丽、整体的效果。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拆除老破旧房6355平方米,以旧改新面积6808平方米。改造了越王溪。落实了保洁制度,配有清洁工6人,绿化管理员2人,建造公厕25所,垃圾箱80只,安装路灯120盏。全村绿化面积达到9200平方米,为全村每户家庭免费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初中升高中比例100%,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入园率100%。村建造老年活动室2所,建造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村阅览室订有报刊杂志各10种,新购图书500余套。近年来,被评为杭州市级文明村,萧山区先进党组织,区农村整治村、区治安安全示范村、区三星级民主法治社区,区信用村、区合格职工之家、市民学校等荣誉。全村633户家庭中有镇级五好文明家庭546户,占总数的85%。 全村共有党员69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沈凤鸣,村委会主任胡志刚。 附: 原东山夏、山里沈行政村沿革概况如下: 东山夏村位于所前镇以东越王峥山麓下,东靠越王峥山,翻山为绍兴县,南与郑家村为邻,西接天香园,北连山里沈村。由东山夏、岭下金2个自然村组成,来娘公路穿村而过,东南近杭州生态园,村庄已渐向旅游小集市发展。 村民中以夏姓占绝对多数,相传夏姓为大禹后裔,家谱以宋代夏正清为第一世。明朝时,七世孙夏兴,因祖上有功于朝廷,补授广西苍梧县县令。年老时与弟夏铨衡,东游于越,爱这里的山水之美,遂自临安迁居到东山夏。村因东有越王峥山,村内以夏氏聚居而得名。 东山夏村在北宋时属山阴县天乐乡斯里岭下村,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县四十都三图,明朝以后改属山阴天乐崇麓乡。至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4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七区,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绍兴所前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辖,属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义、新民、新华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联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联合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属所前公社,建立东山夏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大队管委会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夏妙兴、夏永燮、王友庆、夏春夫、夏海江、夏祥夫、夏观庆、夏招法、郑文娟、夏建传、夏招法、夏东兴;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夏建兴、夏水泉、夏观庆、夏春夫、夏金才、夏松春、夏小牛、郑文娟、夏东兴、夏建传。 村东有山栖岭,又名越王峥,相传,越王峥山上有越王勾践时的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等故址,为萧、绍共有之名胜古迹。村中黄虎山有清嘉庆四年进士,道光年间朝廷重臣汤金钊墓遗址。 村中所产大红袍板栗甘鲜可口,个大香醇,为本地有名土产。 原山里沈村,位于所前镇以东越王峥山麓北端,东靠会稽山余脉,翻山为绍兴县杨汛镇,南与东山夏村为邻,西与池头沈村相连,北为赵坞村。全村由山里沈、岭下胡、夏家埭、上安王4个自然村组成,村境内山色青翠,层峦叠翠,村西沃野阡陌,风光旖旎。 村民中以沈姓占多数,次为胡姓和夏姓。沈姓始祖系明朝嘉靖十七年进士,居会稽,其孙沈惠斋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会稽迁居天乐山栖发族,聚居今山里沈村。村中胡姓来此定居早于沈姓。胡姓祖籍甘肃平凉地区,迁徙到处的始祖为胡谈(987—1037),时在北宋景德三年六月,从绍兴江桥园里胡移居到此定居,历时近千年,源远流长,现已传35代。夏姓系附近东山夏夏氏析居。 山里沈村在北宋时属山阴县斯里岭下,又称下山栖乡,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四十都,明朝以后属山阴四十都山栖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七都一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下山栖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属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建立建强、利民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热潮中与邻村合并建立盈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盈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盈丰大队,1981年改称为山里沈大队,1984年改建为山里沈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沈玉法、沈祖亮、沈吾龙、沈正志、沈凤鸣;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夏品杨、沈校山、沈吾龙、沈正贤、沈亚萍、沈大伟。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沈凤鸣,村委会主任沈大伟。 山里沈村名人辈出。岭下胡自胡谈为始祖后,第二代胡继先为宋代进士,任丽水知县;第三代胡圭,为贡生,任漳州府学政;第22世胡宏我,为明朝天启年间进士,任江西泰和县知县。建国后,村民沈正贤为浙江省劳动模范、省六届人民代表,沈友金为省五届人民代表,沈凤飞为杭州市、萧山市劳动模范、人民代表,沈正志为萧山市第十一届-表。村民沈秀恩大学毕业后在国家林业部工作,为高级工程师,沈秀玉为南京农学院教授,沈旭东为建筑行业高级工程师,村籍沈达桥曾担任萧山城山乡、所前镇乡镇长。 村中小东山麓有清道光年间历任五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翰林院大学士朱凤标墓,为萧山区文保单位。村中尚存的王佐墓石雕,为南宋遗迹。 |
山联村 |
山联村 山联村位于镇域东南,2005年5月由原赵坞、池头沈、夏山埭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2.283平方公里。村庄座北朝南,东与越王村相邻,南为渔塘畈,西至杭金衢高速公路,北靠会稽山余脉,隔山与绍兴县仁里王、竹园童、下安王等村交界。公交7路车在村域内有6个停靠站,交通十分便捷。 2006年底止,全村共农村住户823户,其中农业户793户,其中外来户30户,总计3098人,其中农业人口2918人,外来人口180人。劳动年龄内人数为1870人人,其中男966人,女904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572人,从事工业为主的50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38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95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86人,从事其他行业的237人。 全村有耕地1597亩,在围垦区有土地332亩。耕地中有水田1413亩,旱地184亩,水面100亩,山林面积2304亩。全村农业主产水稻和茶果,2006年种粮1716亩,产粮837吨,产蔬菜1800吨。有花卉苗木地85亩,年产值32万元。有茶园845亩,产茶叶67吨,有果园602亩,其中梨1亩,桃园250亩,杨梅150亩,枇杷1亩,其他果园200亩。2006年产梨3吨,产桃子210吨,产杨梅24吨,产其他水果150吨。林业方面,全年零星植树5亩,幼林抚育750亩,成林抚育250亩,封山育林1000亩。产笋干2吨,产板栗45吨,采伐木材60立方。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2452头,出栏1502头,出栏羊100只,出栏家禽4万只。出产虾蟹类13吨。 全村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60万元,林业收入40万元,工业收入2603万元,建筑业收入450万元,运输业收入200万元,商饮业收入200万元,服务业收入25万元,其他收入427万元。2006年全村农民所得总额2094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079元。 村中四联完全小学于1996年由赵坞、夏山埭、池头沈、山里沈4个村联建。 2005年10月被评为杭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2006年被萧山区政府授予2003~2005年度计划生育先进集体;2006年进行村庄整治,经萧山区验收合格。 全村共有党员66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主任夏吾昌,村委会主任夏柏祥。 村籍夏关奎曾任萧山区坎山镇镇长、楼塔镇-;夏正昌现任萧山区新街镇人大主席;夏国荣现任萧山区瓜沥镇副镇长。 附: 原赵坞、池头沈、夏山埭三个行政村沿革概况如下: 赵坞村,位于所前镇东部,会稽山余脉的一个山坞中,三面环山,风光秀丽,东为赵坞岭,西与池头沈村相连,北为坞塘山,整个山坞进深约1000余米。由赵坞和外坞2个自然村组成, 村民中以赵姓占绝对多数,据家谱记载,赵氏发祥地在甘肃天水,第6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赵坞赵氏为赵匡胤后裔,南宋初南迁浙江,明朝嘉靖年间,原居山阴华舍的秀才赵荣七,性好山水,不乐禄仕,遂迁徙到赵坞定居。 赵坞村与所前沿山18村一样,在春秋战国时已有人类活动。宋嘉泰年间村域属山阴天乐乡斯里,元朝起改称都图,为天乐四十图,明朝后改属山栖乡。至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为绍兴县七都一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7区,民国24年又并为所前西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划归萧山,为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期曾建立建新、建合2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初合并建立越前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称越前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属所前公社,改建为赵坞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赵坞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王利法、王顺德、赵水法、赵善坤、赵金昌;历任大队长及村委会主任有:赵士荣、赵水法、赵柏桂、赵金顺。 赵坞村曾为军事要地,建国前后曾有土匪部队到此骚扰。 村籍赵张荣为离休干部,曾任杭州市农委主任。赵元庆曾任通济乡公社-、城山乡副乡长、所前镇副镇长。 村中有赵坞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现保存完好。 池头沈村,位于所前镇东部,东与赵坞村和山里沈村为邻,南朝青化山,中间为渔塘畈,西连夏山埭村,北靠会稽山余脉,来娘公路越村而过,村中有河道、大池,为西小江支流,原以沈氏聚居,故名池头沈村。 池头沈村民以沈姓占绝大多数,据家谱载:沈氏先祖为北宋兵部职方郎沈衡,原籍苏州长巷,其后裔沈忠为明嘉靖十七年进士,迁居会稽,后其孙沈惠斋由会稽迁居天乐山栖,后分支析居于池头沈。 池头沈属地在北宋时属山阴县斯里岭下,元朝时属山阴县四十都,明朝以后改属天乐下山栖乡。至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一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山栖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属绍兴县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划归萧山,属进化区岭下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建国、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越兴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属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越兴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所前公社池头沈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沈群岳、沈兴根、沈竹根、沈正奎、夏招法、沈水根;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沈柏林、沈再兴、沈柏堂、沈水根、沈才江、沈永庆、沈国仁。 池头沈村旧时有八景之说,即:蟹沟春潮,双池印月,舟山积雪,坞滨渔唱,鱼山樵歌,社刹晚钟,湖塘瀑布,越峥映秀。著名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安葬于该村割子山腰,为萧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有20多村民正式参加道教。 原夏山埭村,位于所前镇中部偏东,东与池头沈村毗邻,南朝青化山,间为渔塘畈及张家坂村,西与钱群村相连,北靠会稽山余脉,过岭岙即为绍兴县杨汛镇。 村民中以夏姓为多,次为楼姓和李姓。据家谱记载,夏山埭夏氏与东山夏夏氏同宗,均为大禹后裔。所前夏氏尊宋代夏正清为始祖,七世孙夏兴自临安迁居山阴福原(今东山夏)。至16世夏孟斌“始迁下(夏)山埭”,现已传至36代。楼姓系楼塔楼氏分支析居到此。李姓与大小坞、越山村等李姓同宗。 夏山埭村在宋代以前属山阴县斯里,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县四十都,明朝以后改属山阴县山栖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一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山栖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民国36年并入绍兴县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进化区,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过民星、金星、同星、建华等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热潮中合并建立合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合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合星生产大队,1981年改为夏山埭大队,1984年建立夏山埭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夏培坤、夏法德、夏兴元、夏伟元、何培贤、夏吾昌;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夏兴德、夏云夫、夏雪林、夏妙祥、夏国琪、夏仁潮、夏叶民、夏柏祥。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夏吾昌,村委会主任夏柏祥。 夏氏夏旻端为宋乾德五年(967)翰林院学士,夏珏为北宋宝元二年(1039)兵部侍郎,其他还有两人在朝廷为官,但均为未迁夏山埭村以前的夏氏先祖。迁居夏山埭后,有村民夏锡琪为清咸丰年进士,夏树立、夏树桐为光绪年举人。至现代,村民夏金顺牺牲于抗美援朝,为革命烈士,村民夏志芳曾被评为萧山市劳动模范。 村中有东、西两个祠堂,现保存完好;民国时期萧山最大典当安仁当陈家曾在此建有别墅,称“陈庄”,现尚有遗迹保留。清朝时建造的太平庵和民国时建造的小天竺寺也还保留。近年发现1940年安葬于该村山地的抗日阵亡将士墓碑,现在该村“鹭鸶头颈”的山坡重建了抗日阵亡将士墓。 |
金山村 |
金山村 金山村位于所前镇中部,困村中有小山丘名金山而得名,由原张家坂、娄家湾、钱群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至山联村,南与李家村相邻,西为信谊村,北与绍兴县杨汛镇相连。杭金衢高速公路、杭州市南环路纵横穿越村境,区7路公交车直达,水路有西小江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2006年底止,全村农村住户610户,其中农业户共608户,外来户2户。总人口2215人,其中其中农业人口2130人,外来人口85人。划分为6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200人,其中男652人,女54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250人,从事工业为主的51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26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15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25人,从事其他行业的140人。全村有耕地968亩,其中水田871亩,旱于97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175亩。全年种粮888亩,产粮458吨。产各种蔬菜675吨,有花卉苗木地95亩,年产值30万元。全村有茶园130亩,全年产茶8吨。有果园103亩,其中梨43亩,桃子60亩;产梨110吨,产桃子25吨。畜牧业方面,2006年饲养生猪1750头,出栏820头;全年出栏家禽5.5万只。全村有水面200亩,全年产虾蟹类14吨,产珍珠300公斤。全村全年经济总收入417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35万元,工业收入2606万元,建筑业收入418万元,运输业收入145万元,商饮业收入98万元,服务业收入80万元,其他596万元。村民主要家庭工业为手工刺绣和五金加工。全村全年农民所得总额为2094万元,人均年收入10597元。全村共有党员79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田玉桥,村委会主任王国良。 附: 原张家坂、娄家湾、钱群行政村沿革概况如下: 原张家坂村,位于所前镇中部,东、南、北均为西小江支流,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平原地带,只有村西北有一小山丘,名陈坞山(又名金山)由外张家坂、里张家坂、仙师殿3个自然村落组成。村庄原住民以张姓为主,地处田坂之中,故名张家坂村,但自元、明以来张姓多有外迁,而由绍兴江塘石里王村的王姓村民入赘到此而发族,现全村有40多姓氏,并有“王、吴、杜、李、徐,秦、童、彭、杨、盛”姓氏顺序之说。但总人口中仍以王姓占一半多,自明朝以来已传24世。 张家坂村属地金山山坡二三十米处,经考古发掘,发现浙江省四个第一:第一次在山腰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省内仅有的新石器晚期的斗拱陶制配件,省内绝无仅有的一组带扣文物,一组完整的16枚石质网坠。证明早在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以渔耕为生。在古代沿山平原为临浦湖沿岸,地势低洼,约至唐朝到北宋年间逐渐形成村落,并以打鱼为生,古属山阴天乐乡。元朝至正年间设都图,为山阴天乐四十都,明朝后改属下天乐张渔乡。民国17年改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为绍兴七都一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七区张渔乡,民国24年并为所前西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仍属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友谊低级社,1956年合作化热潮中与娄家湾合并建立金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中建立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金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所前公社金星生产大队,1981年与娄家湾分开,改称为张家坂大队,1984年建立张家坂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有:胡培贤、王坑贤、胡水贤、王吾荣、杜成根、王校根、杜成根、王校根;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杜炳雪、王增文、王吾荣、王校根、王永祥、王槐云。村委会曾先后两年被评为萧山市治安标兵村。 村之北有建于古代的聚龙桥,现已改名为“为民桥”,桥北堍有建于明朝的“先师殿”,古有戏台,颇具规模,现已辟为张家坂村老年活动室。 村籍王洪庆,清华大学毕业,现在美国攻读博士;王佳平毕业于北京大学,现在美国攻读研究生。 村民朱志兴牺牲在抗美援朝中,为革命烈士。 原娄家湾村,位于所前镇中部金鸡山(又名金山)南麓,村中有河流通西小江,经村北金山考古发掘,村址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据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娄家湾村的大部分土地在古代为临浦湖水域,金鸡山是湖中的一个岛屿,约于唐朝至北宋时期淤涨围垦成众多村落,现全村由娄家湾、庄里陈、田家3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中娄姓占50%以上,次为田姓和陈姓。娄姓与楼姓都是禹的后裔,公元695年唐初诗人骆宾王女婿楼盛为避难,从义乌携家迁萧,至吴越国时,楼盛6世孙楼晋讨伐董昌有功,任萧山黄岭、岩下、贞女三镇守使,公元897年楼晋定居楼塔,后分支析居到娄家湾。传说娄家湾始祖与族中人不睦,讨厌有木旁,去木为娄,定居到此发族,均以娄为姓。田姓是从欢潭田氏析居到此,陈姓于南宋从义乌大陈分支到萧,后析居到此。 娄家湾属地在古代为临浦湖沿岸的低洼沼泽之地,娄氏正式在此开始农耕生活在唐朝以后,时属山阴天乐乡,元朝设都图,为山阴天乐四十都,至明代为四十都柳塘乡,民国17年改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属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7区柳塘乡,民国24年并为所前西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仍为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金松、金陆、金星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邻村张家坂等村合建为金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金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金星大队,1981年划分建立娄家湾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4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娄生尧、陈正荣、娄生尧、陈小贤、娄祖铭、田玉桥;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娄加生、陈小贤、胡鸣明、田玉桥、娄祖铭、娄成贤。 村中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江南庭院式住宅群,称“娄元丰”,始建于1920年,整个建筑群由大小99间房屋组成,四周有3米高围墙,这一长达60米的高墙连体建筑,横卧于田野之中,颇有气势,旁依小河。村中尚保留的一些旧民居、河埠等,附近又有金山土谷祠和蔡东藩故居等,均为可观的旅游资源。 村中在民国时期曾设有“私立有容初小”。 村民陈普慈,牺牲于抗美援朝中,为革命烈士;田传浩为革命烈士。 原钱群村,位于所前镇东部,旧地名称钱家湾,东隔山与绍兴县杨汛镇相连,南为金鸡山,西濒西小江,北与绍兴县渔临关上畈村接壤。因村地域处于西小江的拐弯处,又多以钱姓居住,故名。 村民中以钱姓为主,约占80%,其他尚有张、李等姓。据传,钱姓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绍兴宾舍迁徙到此定居发族。村属地在古代为临浦湖北岸,约自唐朝至北宋时期开始形成村落,属山阴县,元朝时属山阴县四十都,明朝以后称金钱乡,到民国17年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为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7区金钱乡,民国24年并入所前西乡,民国36年划归所前乡。建国初仍属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属进化区所前乡。农业合作化时,先建立钱群低级合作社,后与附近数村合并建立信谊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信谊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属所前公社,建立钱群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钱米毛、钱来兴、钱金标、张水法、张丁孝、李水昌;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钱利金、钱金奎、张宣传、钱银法。 该村因处于萧绍交界段平原与丘陵地带,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扫荡中,曾将该村村民住宅全部烧光,成为一个无瓦村,是抗战时期的重灾区。 村北与绍兴毗连的小山岗上有三江延寿寺,成为该村一大景观。 |
信谊村 |
信谊村 信谊村由原西江王、顾家湾、四一房、金鸡山四个行政村合并组成,现有村域面积1.23平方公里,东与金山村毗邻,西至西小江,南至所前老大桥,北至金鸡山西小江大桥。属还将有地区,交通使得杭州南环公路、所前新老集镇连接公路和即将建成的杭甬运河穿村而过。 2006年底止,全村共住户610户,其中农业户490户,外来户120户。共有人口1882人,其中农村人口1606人,外来人口276人,划分为4个村民小组。劳动年龄内人口1136人,其中男劳力588人,女劳力54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112人,从事工业为主的572人,从事建筑运输业为主的122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3人,从事商业为主的23人,从事其他行业的284人。 2006年底止,全村共在耕地1089亩,其中水田980亩,旱地109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280亩。种植水稻974亩,产粮510吨。产各类蔬菜1225吨。零星茶园59亩,产茶5吨。有花卉苗木地130亩,2006年产值40万元。全村有水面150亩,养殖虾蟹类产量15吨,收获珍珠300公斤。养殖水产70亩,产量12吨。全村有专业养禽户3户,全村年内出栏家禽5.5万只;专业养猪户3户,全村饲养生猪383头,共出栏生猪298头。 村域内有工业企业23家。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977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0万元,畜牧业收入150万元,渔业收入40万元,工业收入8202万元,建筑业收入260万元,运输业收入120万元,商饮业收入130万元,服务业收入90万元,其他收入331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1511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180元。 在整治村庄中,村道全部硬化。村内还建立了两个老年活动室,建造村办公用房500平方米,有大小会议室各一个。2005年并村后,着重落实好杭甬运河工程建设中的征地、农户拆迁等工作,为增加村级经济,又建造了出租厂房1.4万平方米,同时还造地49亩,经市、区、镇三级土地管理部门验收合格。 全村共有党员73人,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娄龙泉,村委会主泮国兴。 附: 原金鸡山、四一房、顾家湾、西江王4个行政村沿革概况: 原金鸡山村,村民中以周姓占多数,次为沈姓、金姓、娄姓等,均为附近村庄分支析居到此。该村因村东有座小山丘,其形似鸡,故名金鸡山,又名金山。据传说,此山原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养鸡之处,为正宗越鸡的产地。经历史地理学家考证,金鸡山村属地在古代为临浦湖,金鸡山是湖中一个岛屿,沧桑变迁,自唐朝至宋代金鸡山四周逐渐淤涨成陆,并形成了弯弯曲曲的西小江水道。因地处水陆交融之处,土地肥沃,古人称之为“玉象西伏”之地,故邻近村庄村民渐聚居于此。北宋前村域属山阴县天乐下乡,元朝时为山阴县四十都。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属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金钱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西乡。建国前后属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属进化区所前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先建立了新建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热潮中与钱家湾、四一房等村联合建立信谊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信谊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金鸡山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合并止。 村党支部建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吴长明、徐婉娥、吴长明、周伟成、屠祝明、金焕许、屠祝明;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金云兴、周妙昌、周龙生、金焕许、沈阿多、金国富、金焕许。 解放初,南下干部姚子田为追歼土匪,在金鸡山村遭土匪伏击而牺牲,为烈士。 村籍屠金明现任临浦镇镇委书记。 原四一房村,四周几乎均为河流,一派江南水乡风貌。全村由四一房和舍里周两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中以娄姓占多数,其次为周姓。娄姓系邻村娄家湾四房中之一房析居本村,故名;周姓系来苏周村分支析居。 四一房村址在古代为临浦湖沿岸,约于唐代至北宋年间逐渐形成村落,属山阴县天乐乡,元代设都图,为山阴天乐四十都,至明代为山阴县四十都金钱乡,民国17年改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为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7区金钱乡,民国24年并为所前西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仍为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属,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胜利低级农业社,1956年农业合作化热潮中与邻村合并建立信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建立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信谊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胜利大队,1981年改名为四一房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娄利春、娄兴根、娄德明、娄志荣、娄龙泉;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娄兴根、娄伟民、娄荣校、娄龙泉、娄水乔、娄吾胜。 原顾家湾村,位于所前镇中部水网平原地带,村民中以顾姓占绝对多数,萧山顾氏祖籍江苏常熟,南宋祥兴元年(1278)始祖顾炳因战乱辟居萧山云石佛山村,至3世析居顾家溪等地。但据本村顾姓老人口述,本村顾氏系南宋祥兴年间,由江苏常熟杨姓为避战乱迁徙到此,改姓顾,至今村民中有生者姓顾,亡故后在墓碑上改姓杨之习俗,孰是孰非已无考证。村址在古代除村边有陈坞山的小山丘外,其他均为湖泊,后逐渐淤涨成陆,自宋以来属山阴县天乐下乡,明朝后属山阴县永安乡。到民国17年属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为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永安乡,民国24年并入所前西乡,民国36年改属所前乡。建国初仍属绍兴县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1954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曾建立建化、公益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底与邻村金鸡山、四一房、西江王等合并建立信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临浦人民公社所前管理区信谊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所前人民公社顾家湾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顾金仁、顾田阳、顾妙金、顾根法、诸荣根、顾金虎、顾建然、顾根法、周仁兴。历任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有:顾妙金、李金焕、顾金虎.顾正法、顾金根、潘国兴。 原西江王村,又名胥江王,原以王氏聚居,又濒西小江,故名。但现以顾姓为多,次为李姓、王姓和金姓等,这与临近所前老集镇、商旅往来频繁有关。其王姓由三泉王村王氏分支析居,顾姓则系附近顾家湾村顾氏为经商而分居到此,李姓为大小坞村李氏分居。相传该地在古代为盐贩聚居之地,故又有上盐地和下盐地的村名。 西江王村在古代为临浦湖,从唐至北宋时尚为清霖湖与周家湖之间的沼泽地带,后西小江渐成雏形,江道边渐开垦成村落。但该村正式形成与所前形成集市基本一致,系在明朝弘治以后,先在金鸡山设盐务批验所,至清代中期迁至所前街镇,西江王村一带便成了盐贩的聚居之地,成为所前盐商和下天乐乡商业之区的邻近村庄。明朝以后属山阴县永安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为绍兴县七都五图,民国21年属绍兴县第七区永安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东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仍属所前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1954年农业合作化,先建立和平、劳动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与附近数村合并建立信谊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临浦人民公社所前管理区,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西江王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村于1964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李瑞法、金关兴、顾金甫、顾利泉、洪吾木、李水泉;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金关兴、顾利泉、洪吾木、顾克勤、顾小虎、李水泉、娄国荣。 |
祥里王村 |
祥里王村 祥里王村位于所前中部偏南,所前老集镇之南,东南环山,西北环水。东与本镇李家村为田邻山舍、南和本镇山里王村相邻,西北与老集镇(天乐社区)紧密相连和西小江为伴,岱坞溪经村注入西小江,7路公交路车沿村而过,杭金衢高速公路跨越村中,紧靠03省道东复线,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村域面积0.98平方公里,全村由黄山郎、李家闸、山下陈、南庄北、麻园里5个自然村组成。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农村住户411户,其中农业户407户,外来户4户。总人口1253人,农业人口1241人,外来人口12人,划分为8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761人,其中男402人,女359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356人,从事工业为主的251人,从事建筑劳动为主的75人,从事交通运输为主的26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5人,从事其他行业的38人。全村共有耕地531亩,其中水田470亩,旱地61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62亩。全年种植粮食519亩,产粮261吨。产蔬菜801吨。耕地中花卉苗木地75亩,年产值30万元。全村有茶园248亩,全年产茶19吨,有果园62亩,其中柑橘2亩,桃园5亩,杨梅50亩,柿子5亩;全年产水果49吨,其中柑橘3吨,桃子8吨,杨梅20吨,柿子19吨。全年零星植树1亩,幼林抚育100亩,成林抚育50亩,封山育林200亩。产笋干0.5吨,产板栗5吨,采伐木材5立方。 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26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2万元,林业收入28万元,畜牧业收入16万元,渔业收入10万元,工业收入5034万元,建筑业收入264万元,运输业收入121万元,商饮业收入17万元,服务业收入26万元,其他收入347万元。村民全所得总额1174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453元。 村民中以李姓为多,王姓次之。李姓与邻村大小坞村同宗,均为唐汝阳王李琎后裔。王姓,相传于唐朝天祐四年(907)从陕西凤翔辗转迁入萧山,分居到此,称福祥之地,故以祥里王为村名。 祥里王村自南朝设山阴县后,属山阴县天乐乡,元朝设都、图,为山阴天乐四十都,明朝以后属天乐集安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划为绍兴县七都六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7区集安乡,民国24年划归绍兴所前东乡,民国36年划归所前乡。建国后为进化区所前乡,后为进化区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岱坞第二农业合作社和集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合并建立集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时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集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所前公社祥里王生产大队,建大队管委会,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卫大队,1981年复称祥里王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51名,村民代表24名,村级固定资产290万元、货币资金410余万元。2006年初召开村三委班子、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就原村庄内破烂不堪的老房、弯曲而狭小的村道、各种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在村容村貌不良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整治村”建设;以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争经济强镇、创旅游名镇、建人居新镇”为口号,致力于经济发展为中心,投入资金170余万元,建成了村民公园、健身广场,通往村建规划区的的村级大道和桥梁、老年活动室等。整治后的祥里王村,道路全部硬化,达到“绿化、美化、洁化、硬化、亮化”。同年11月底被杭州市爱卫会、萧山区一体办等有关单位评为“农村整治村建设”合格村。 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李乃成、钱马根、孙马林、李雪珍、龚观根、赵金荣、李安根;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娄茂甫、钱马根、李雪珍、龚志顺、王长明、李建明李建江。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安根,村委会主任李建江。2000年被评为萧山市文明村。 村籍李吾桥曾任城山公社、大庄公社、义桥镇-及萧山市质检计量局局长;村籍杨宝珍曾任萧山饮服公司-,曾被评为萧山市劳动模范。村籍李兴明现任临浦镇副镇长。 村中尚有两棵上千年的古银杏树。 |
传芳村 |
传芳村 传芳村位于所前镇东南青化山北麓,东为越王村,南为杜家村,西李家村,北与山联、金山村相邻。由传芳、上庄2个自然村组成,来娘公路穿村而过,有水路通西小江,交通便捷,公交七路车直达。2006年底止,全村区域面积1.6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村区面积0.0687平方公里,共有耕地857.8亩,其中水田766.8亩,旱地91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土地269亩,山林面积1472亩,水面48亩。至2006年全村共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479户,其中外来户9户,1630人(人均耕地只有0.30亩)其中外来人口20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劳动年龄内人数858人,其中男劳力422人,女劳力436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338人,从事工业为主的201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05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8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66人,从事其他行业68人。 村民中以李姓为主,相传为唐朝汝阳郡王李琎的后裔,唐朝天佑四年(907),李琎四世孙季庶次子李继宗守父墓,徙居到邻近大小坞村,后发族,析居到本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宋宁宗赵扩为《天乐李氏家乘》御书“玉叶传芳,金技衍庆”,村以传芳为名。 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传芳村村域在北宋时属天乐乡斯里,南宋时称天乐传芳村,元朝至正年间改属山阴四十都三图,明朝以后改属山阴县天乐崇越乡。至民国17年属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绍兴县七都四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七区崇越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所前西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岭下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县,仍属岭下乡。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生、新丰、新联、民丰、建丰、建民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合并为民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临浦公社岱山管理区民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所前公社民丰大队,“0”期间改名传芳大队,1984年改设所前镇传芳村民委员会。 2006年全村农业收入178万元,林业收入23万元,畜牧业收入2350万元,渔业收入7万元,工业收入3386万元,建筑业收入593万元,运输业收入283万元,商饮业收入63万元,服务业收入65万元,其他收入249万元。全年村民所得总额1555万元,村民年平均收入9470元。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全年产粮380吨,产各类蔬菜1230吨,有蔬菜种植专业户3户。有花卉苗木地170亩,年产值85万元。全村有茶园面积415亩,村民以采制龙井茶为主,年产茶35吨,果园717亩;有杨梅园445亩,桃园180亩,柿子90亩,柑橘2亩,年产杨梅85吨,桃子150吨,柿子333吨。林业方面,幼林抚育650亩,成林抚育200亩,封山育林900亩,年产笋干2吨,板栗30吨,全年采伐木材30立方,毛竹2000支。在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36202头,年末存栏11200头,年出栏羊40只,全年出栏家禽3万只。有村属企业振兴石料厂1家,2006年上缴承包款226万元,成为村经济联合社唯一经济支柱。村域内有杭州鸿利机械厂、杭州鼎立食品有限公司、萧山康盛养殖有限公司。其中康盛养殖公司,占地120亩,年产肉猪22000头,加工生产猪肉2750吨。村内还有手工绣花厂2家,有20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常年从事手工做花,年收入1万余元。全村农户都安装了自来水,农户房前屋后全部绿化,村域内4.95公里长度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是年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就责任山延包至2055年12月31日,自留地长期不变达成决议,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劳动致富积极性。是年12月还就鱼塘坂229.367亩,涉及农户165户的农田出租达成决议。200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萧山区文明村,治安安全示范村先进集体。2004年通过萧山区环境整治村项目验收,村内社会公共设施齐全,有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 1956年建立村党支部,现有0党员62人,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李阿泉、李树根、李校根、李忠州、李妙仁、李生根、李荣标、李雪华。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李观宁、陈吾标、李建林、杜马根、李建章、李和兴、李妙仁、李少泉、李招福、李荣标、-千、诸裕根。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华,村委会主任诸裕根。 村民李建桥为革命烈士。 村籍王海尧曾任径游乡、欢潭乡、通济乡、义桥镇-、乡镇长等职,曾被评为萧山市劳动模范。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雪华曾被评为萧山区、杭州市劳动模范。 |
山里王村 |
山里王村 山里王村位于所前镇南部青化山麓的一个山坞中,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东隔山丘为李家村和祥里王村,南与进化镇丘陵地带相邻,西隔山丘为三泉王村,西北与临浦镇通二村等相连,整个坞深约3华里,山溪越村而下,村民集居山溪两旁,果木葱笼,空气清沁,出村即为来娘公路和西小江,杭金衢高速公路从村口而过,交通便捷,是一个富庶的山村。全村由山里王、燕窝王、山里徐3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村庄建成面积约300余亩。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1206亩,其中水田1078亩,旱地128亩。耕地中有324亩在围垦地区。2006年全村共有住户520户,其中外来户16户,总人口1726人,农业人口1706人,外来人口20人。划分为6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数1188人,其中男620人,女568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业为主的300人,务工为主的18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300人,从事运输业为主的20人,从事商贸业为主的3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353人。 村民中王姓占绝对多数,据村中老人传说,王姓先民于南宋建炎年间,始祖游至天乐乡,见山青水秀的青化山麓,尤似卧虎初醒,便告老定居,因坐落于山坞里,遂名山里王。但据《山阴天乐王氏宗谱·三槐堂》重修家谱序称:“原自三世祖道廿八府君守祖父基址住三泉王,道廿九府君分居珊理,其后又分居胥江、祥里、燕窠……”。按此说,三里王与邻村三泉王同宗,系于南宋年间兵部郎中王道立,因目击政局动荡,“拜疏乞归”,羡慕青化峰山川秀丽,遂自余姚西迁山阴天乐乡永义里,肇基发族。 山里王村自南朝设山阴县后,属山阴县天乐乡,曾先后称黄湾村、永义村。元朝设都、图,为山阴县天乐四十都。到民国17年改属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为绍兴县七都七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七区王湾乡,民国24年改属所前东乡,民国36年划归所前乡。建国后为进化区所前乡,后改名为进化区岱山乡,1950年划归萧山时称岱山乡山里王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曾建立过协兴、同心、公益、群力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岱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山里王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组为所前公社山里王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山里王村民委员会。 村境内有个私小型工业企业10家,2006年工业收入2012余万元。全村农户以发展山林,开发种植优质茶、果,种植花卉苗木250余亩,多余劳力常年务工、经商等。全年农业收入546万元,这其中茶叶收入140万元,蔬菜竹笋等收入138万元,花卉苗木收入112万元,水果收入51万元。林业收入35万元,畜牧业收入250万元,工业收入2012万元,运输业收入40万元,商饮业收入50万元,服务业收入5万元,其他收入31万元。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969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145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8489元。 村于1959年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60名,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王松根、王才传、王传根、徐培夫、王松根、徐培夫、王凤山、王荣兴。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王顺潮、徐培夫、王仁根、王达夫、朱成康、王荣兴、王永根、王水坤。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王荣兴,村委会主任王柏忠。 山里王村文化事业较为发达,村中曾办过萧山农业职业高中,现已停办,校舍改为山里王小学、幼儿园,以及设有阅览室、图书室、乒乓室、棋类室、排练室和篮球场的村文化中心,被评为萧山区二级文化中心。 2000年被评为萧山市级文明村。 村籍王坑贤曾任萧山新江岭乡-。 村籍-平,曾任临安市副市长;村籍王雪贤,曾任浙江第一医院院长。村籍王尧平曾任临安市旅游局局长,王炳洪曾任桐庐县土管局局长、副县长。 |
袄庄陈村 |
袄庄陈村 袄庄陈村位于所前镇西部,东为东复村,南与临浦镇邱家桥等村相连,西为浙赣铁路,隔路为临浦镇邱家坞村,北与孔湖村相接,处于03省道和03省道东复线之间。全村由袄庄陈、姚里张、曹家、史家4个自然村组成。村内水路、陆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2006年底全村共有耕地871亩,其中水田802亩,耕地在围垦地区98亩,旱地69亩,山地160亩穿插于邱家坞村和孔湖村的山林之间。 2006年底止,全村有住户451户,其中本村农业住户361户,外来人口90户。总人口1324人,其中本村人1139人,外来人口185人。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043人,其中男558人,女485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116人,从事工业为主的351人,从事建筑运输业为主的135人,从事运输业为主的42人,从事商贸业为主的84人,从事其他行业315人。 村民中陈姓占50%左右,次为张姓和曹姓占多数。相传陈姓祖籍河南颖州,赤乌初年(238)迁义乌大陈,后其中一支析居东阳。南宋绍兴年间,绍兴府太守陈守迎,“因爱萧山山佳水秀,民风淳厚”,年老卸职不愿回故乡东阳,择城东塘里陈(今属新塘街道)定居发族,后其中一支分居到袄庄陈村。张姓系附近孔湖村张氏析居。曹姓,系北宋大将曹彬后裔,传到明朝曹氏17世曹恺四任绍兴知府,因与萧山城南史村有亲,其子迁至史村,改村名为史村曹(即今蜀山街道曹家桥)袄庄陈曹家系由曹家桥曹姓析居。 据考证,后汉六朝时期,唐以前该村属地为临浦湖沿岸,为水乡沼泽之地,至唐五代后逐渐淤涨围垦形成村落。据《萧山县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有苎萝乡孔湖里记载,该村当属孔湖里。后该村一直属萧山苎萝乡,民国三年《萧山县志》有岙庄陈村村名记载,民国20年属萧山四都二图,民国23年改属戴村区苎东乡,民国36年改属西蜀乡。建国初,属临浦区苎东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丰、民丰、齐心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合并建立荣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建立临浦人民公社通济管理区荣庄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属通济公社,建立荣庄大队,1969年撤区并社归属所前公社荣庄大队,1971年通济从所前分设,本村划归所前公社荣庄大队,1981改名为袄庄陈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 袄庄陈村主产水稻、蔬菜,2006年产粮食492吨,产蔬菜458吨,有花卉苗木地160亩,2006年产值60万元。有茶园50亩,产茶4吨,有果园152亩,产柿子35吨,产其他水果20吨。有畜牧业养殖大户4户,年饲养生猪648头,出栏493头,年出栏家禽5万只。全村有水面200亩,产鱼类15吨,产河蟹10吨,产珍珠500公斤。全村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6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0万元,林业收入1万元,畜牧业收入62万元,渔业收入56万元,工业收入1037万元,建筑业收入160万元,运输业收入410万元,商饮业收入200万元,服务业收入7万元,其他收入139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997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363元。 村内公益设施有老年活动室、幼儿园。公厕9座,垃圾箱25只,村庄道路已有85%硬化。 袄庄陈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现全村有0党员46名,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陈浩荣、虞树根、陈寅忠、陈引泉、陈灿祥、孙国华;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虞树根、陈志和、陈引泉、曹佳传、陈雪铨、孙国华、陈汤福。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汤福,村委会主任陈柏淼。 |
东复村 |
东复村 东复村位于镇域中西部,由原洪家潭、萧山沿、凑沿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临杭甬运河,南与临浦镇接壤,西与孔湖村和袄庄陈村相邻,以南门江支流为界。北靠南门江,与来苏周村相邻。03省道东复线与杭州绕城公路呈十字型穿境而过,故名东复村。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661户,其中本村农业户576户,外来户85户;总人口2692人,其中外来人口650人,划分为22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205人,其中男650人,女555人。劳动力中专业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225人,从事工业为主的有445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45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30人,从事商贸业为主的15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0人。村民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原凑沿金村和洪家潭村发家庭锡箔作坊为主,萧山沿村以打布钮扣为主,各家各户收入都较稳定。村域内有个私工业企业16家,涉及五金机械、轻纺、化工、建筑材料等行业。萧山区级百亿市场,杭州萧然钢材物流中心等也落户本村。 全村共有耕地1322亩,其中水田1217亩,旱地105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163亩。全年产粮食638吨,产蔬菜1224吨,有花卉苗木地70亩,产值15万元;在畜牧业生产方面,全村全年饲养生猪3030头,出栏1980头;出栏家禽1.3万只;全村有水面300亩,产鱼5吨,产虾蟹类22吨,产珍珠300公斤。全村全农村经济总收入92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80万元,畜牧业收入万元,渔业收入30万元,工业收入7064万元,建筑业收入290万元,运输业收入110万元,商饮业收入75万元,服务业收入30万元,其他收入1281万元。全年村民所得总额1954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417元。 村级公益事业有幼儿园1所,老年活动室1个,村级卫生室1家。经村区整治,已建造公厕 只,垃圾箱 只,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路灯亮化,并拥有20000平方米的商贸综合楼一幢。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正在建设中。同时还拟建新农村样板小区1个。 全村现有党员80名,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经济联合社,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员大会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村民参政议政,实行民主化管理。同时坚持“工业带动,反哺农业”的理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先进党支部、区级卫生村,区级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蔡金祥,村委会主任金兴源。 附: 原洪家潭、萧山沿、凑沿金3个行政村概况。 洪家潭村,位于所前镇中部,西小江沿岸,东隔西小江与顾家湾,西江王村相望,南为萧山沿村,西与袄庄陈村为邻,北与凑沿金村相连,乡间公路四通八达,西小江航道流经村北,水网交织,邻近新建03省道复线公路,交通便捷。全村辖洪家潭、横塘金、任家兜、池头洪4个自然村。 洪家潭村以洪姓占多数,其次为金姓。相传洪姓于明弘治年间从绍兴江塘里分支迁来定居,因村中有一池塘,故名洪家潭。横塘金自然村金姓原姓刘,系汉高祖刘邦后裔,晋朝时,他们为躲避“诛刘之诏,乃去卯刀改姓金。”明弘治年间,明朝宦官刘瑾为非作歹,被明武宗凌迟处死,之后,朝廷又想灭绝刘、金两姓,在此情势下金姓人散居全国许多地方,其中有一支迁居许贤北坞,后又分支到横塘金。 据考证,洪家潭村在唐以前尚为西小江江道,唐五代以后成陆,属地为萧山县苎萝乡,民国18年属萧山县第六区,民国20年属萧山县四都一图,民国23年后改为戴村区苎东乡,及至建国初仍属苎东乡。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同兴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与邻村合并建立联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为临浦公社通济管理区三大队四小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通济公社洪家潭生产大队,1966年改名为联丰大队,1981改名为洪家潭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并村止。 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王永根、任岳甫、洪庆山、孙吾铨、洪仁锦、韩兴法、金校云、金水林、洪招生;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洪和铨、韩兴法、洪寅泉、洪关春、洪照生、金军。 萧山沿村,位于所前镇中部,与所前街村隔西小江相望,村东隔西小江原为绍兴县管辖,本村一直属萧山县辖,故名萧山沿。村西与临浦镇汀联村相邻,北为本镇洪家潭村,东、南均为西小江,由萧山沿、湾里陈、洪家渡3个自然村组成。 萧山沿村在旧时地处萧绍交界的所前集市附近,商旅发达,又濒西小江,经商捕鱼之人逐渐汇集到此定居,故是一个杂姓之村。但湾里陈陈氏,相传于明代从萧山城东塘里陈分支,人数较多。洪家渡原以洪氏聚居,相传于南宋时就从义乌、诸暨迁居到此,但到近代洪氏已多外迁,洪姓人已很少。 萧山沿村向属萧山县辖,唐、宋时其地属萧山苎萝乡,元、明、清属萧山县十六都,宣统年间改属萧山县所前乡,民国18年为萧山第六区所萧乡,民国21年为第四区所前乡,并改为四都一图,民国23年划归苎东乡,解放前夕划归苎萝乡。解放初属临浦区苎东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同兴初级社,1956年建立苎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临浦公社通济管理区萧山沿生产队,1961年为通济公社萧山沿大队,1969年撤区并社,通济、所前合并大公社,1971年通济所前重新分设,萧山沿村划归所前公社,建立萧山沿大队管委会,1984年改建为萧山沿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王金兴、金光明、王建明、洪恩裕;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王长法、陈荣恩、洪思裕、任金灿、金兴源。 村籍陈水庭早年旅居台湾,为-军队少将军衔。 凑沿金村,位于所前镇中部,南门江尽头,东与大沿村接壤,南与洪家潭村隔河相望,西与孔湖村隔南门江起端相连,北隔西小江支流为来苏周村,三面环水,03省道复线和杭州市环城南线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由凑沿金、凑沿娄、虎哨僧3个自然村组成。 凑沿金村村民主要姓金、洪和娄,其他共有姓氏50多个。相传金姓原籍河南,南宋绍兴年间(1311—1163)南渡到诸暨金家定居,不久分支析居到凑沿金,已传30代。洪姓相传与附近洪家潭村同宗,于明朝弘治(1488—1505)年间由绍兴江塘里分支析居,已传22代。娄姓与附近娄家湾、四一房村娄氏同宗。 凑沿金村址在唐朝以前为临浦湖沼泽之地,唐五代以后为清霖湖,后逐渐湮没,约至北宋年间才沿湖围垦渐成村落,建国前该村还只仅几十户农家的小村庄。元、明时属萧山县来苏乡招苏里十八都一图,清雍正年间改为十八都五图。嘉庆年后改属潘西乡,民国初为来苏十八都一图。民国17年为萧山县来苏联合村,民国19年改为第一区来苏乡。民国20年属萧山一都十四图,民国23年推选保甲制,改属东岳区东蜀乡第三保。解放初为西蜀区来苏乡二村,1956年改属东蜀乡,1958年初又改属来苏乡。1954农业合作化时曾成立凑沿金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1957年1月扩大,与附近社合并为联合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凑沿金生产队,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改为来苏公社凑沿金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5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金国源、洪官松、周杏法、金荣庆、娄吾法、金荣庆、金祖水、吴依男、程小明、金新标、蔡金祥。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沈马仙、洪官生、金荣庆、-康、金祖水、金木芳、洪关元、娄松林(代)、周庆法。 村委曾被评为萧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萧山市安全文明村、萧山区卫生村等。 村西有南门江起端连接西小江的大型水闸,系城南与城区河道的主要水利枢纽。村中原有古桥,名中德桥和张龙桥,现已毁改建。村中还保留始建于南宋的上水仙庙遗址。 |
孔湖村 |
孔湖村 孔湖村位于所前镇中部最西端,东靠东复、袄庄陈村,南至西南与临浦镇接壤,西北与北为蜀山街道西周村。全村由大路张、挑网张、韩家山、河沿丁4个自然村组成。03省道和浙赣铁路、杭州环城南路穿村而过,铁路白鹿塘货运站设在本村,交通发达。至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794亩,其中水田758亩,旱地36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120亩,水面80亩,山林644亩。孔湖湖面原有300余亩,因铁路部门在孔湖山开采石料,湖面逐年缩小。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688户,本村农业户425户,外来户263户,总人口2139人,本村农业人口1274人,外来人口865人。共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村民中劳动年龄内人口850人,其中男509人,女341人。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有782人,从事工业为主的83人。但有80%农户从事锡箔加工业,由于劳动强度大,多雇用外来务工人员。 村民中以张姓最多,次为曹姓、沈姓,共有各姓氏80余个。张姓原籍义乌,南宋初有张氏三兄弟从义乌迁萧,其中老大定居大路张,后发族析居挑网张村。曹姓,相传与城南史村曹村同宗;沈姓由相隔不远的临浦汀头沈村析居到此。 孔湖村历史悠久,《萧山县志》记载,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属萧山苎萝乡孔湖里;元朝至正年间属县十七都,清宣统二年仍属苎萝乡,民国17年为县第六区孔湖联合村,民国19年改为第四区孔湖乡,民国20年划为萧山二都十四图,民国23年改属戴村区苎西乡,民国36年改属西蜀乡。建国初属西蜀区西蜀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新民、建国、青年、前进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1月改建为前进、联合两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建为城南公社蜀山管理区挑网张和大路张两个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建为大路张、挑网张、韩家山三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孔湖生产大队,1984年建立孔湖村民委员会。 孔湖村为丘陵兼水网平原地带,耕地以开辟苗木基地为主。近年辟有100亩山林有300亩青梅基地,其他为毛竹、松杂木等。孔湖通地下河,湖水终年不涸,现以养殖蚌珠为主。因该村地处交通要道,有万丰渗铝钢有限公司、牛角钢钉有限公司、顺丰钢管有限公司、东方电镀有限公司、万达钉业有限公司等镇级骨干工业企业。 全村全年产粮415吨,产蔬菜312吨,产茶叶2吨,有梨园5亩,产梨15吨。全村全年饲养生猪2311头,出栏1801头,出栏家禽8万只。养蜂1200箱,产蜂蜜185吨,产蜂皇浆7500公斤。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5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1万元,林业收入7万元,牧业收入135万元,渔业收入27万元,工业收入5954万元,建筑业收入73万元,运输业收入192万元,商饮业收入94万元,服务业收入97万元,其他收入890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161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625元。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43名。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张小庭、张长法、赵吾兴、曹徐夫、曹成才、曹金富、张根海、曹金富、曹明祥;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张天兴、张水庭、曹关兴、张福庆、曹成才、张友法、张根海、张水明、沈水木。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曹明祥;村委会主任沈水木。 孔湖村因外来人口较多,全村商业也较发达,设有农贸市场。 村委于曾被评为萧山区级卫生村、萧山市安全文明村。 |
来苏周村 |
来苏周村 来苏周村位于所前镇中部,由原来苏周和大沿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至西小江,南为西小江和东复村,西为孔湖村和南门江,北与金临湖村交界,四面环水,环境优美。乡级公路穿村而过,西小江支流横贯村中,水陆交通便捷。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耕地903亩,其中水田860亩,旱地43亩,耕地中在围垦地区有160亩。2006年底止共有住户608户,其中本村农业户505户,外来户103户。总人口2012人,本村农业人口1800人,外来人口212人,划分为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内人数994人,其中男542人,女452人。劳动力中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35人,从事工业为主的402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36人,从事运输业为主的33人,从事商贸业的44人,从事其他行业的444人。 2006年全村产粮492吨,产蔬菜994吨,种植花卉苗木142亩,产值40万元。全年饲养生猪765头,出栏585头,出栏羊30只,出栏家禽3万只。全村有水面400亩,产鱼25吨,产虾蟹类8吨,产珍珠500公斤。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78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3万元,畜牧业收入260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工业收入3527万元,建筑业收入102万元,运输业收入121万元,商饮业74万元,服务业收入48万元,其他收入1533万元。农民所得总额1978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880元。村内工业较为发达,有个私企业11家。 在整治村庄活动中,全村有2300米村道硬化,并建绿化带6000米。村内有两个老年活动室,两个幼儿班,建造公厕23所,垃圾箱42只,有专职环境卫生管理员1人,清洁工5人,使村庄环境面貌有所改观。 全村现有党员82人,村党支部书记兼经济联合社社长周汉良,村委会主任李祥儿。2005年并村后,被评为萧山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萧山区三星级民主法治社区。 附: 原来苏周和大沿行政村概况。 原来苏周村,位于所前镇中部,东与大沿村为邻,南与凑沿金村相连,西为西湫河,并为里士湖村,由来苏周、下畈金、下畈王3个自然村组成。 村民中有近半数为周姓,次以金姓为多。据来苏周氏宗谱记载:周氏先祖为湖南道州人,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周敦颐,为“程朱理学”的鼻祖。周氏第五代周靖,系北宋宣和七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后随康王南渡临安,南宋绍兴十一年隐居诸暨紫岩乡盛厚里。至元朝至正年间,周氏十世祖周元赞避战乱迁居萧山来苏乡,开垦定居发族。金姓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河南随康王南迁诸暨金家,不久迁往萧山,定居犁头金、凑沿金等,后发族分支析居到本村。 来苏周村域在唐以前为临浦湖北岸附近,至北宋尚有清霖湖、周家湖等,后逐渐围坝开垦形成村落。据《萧山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此地称来苏乡招苏里,元代为萧山十八都五图,明代为十八都来苏庄,民国初实行乡村自治,改为来苏乡来苏周村。民国18年为县属第一区,民国20年为萧山县一都14图,民国23年属潘东乡。解放后属西蜀区来苏乡,1956年属东蜀乡,1957年仍改属来苏乡。1954年5月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过2个低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1月合并建立联合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来苏周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为来苏公社来苏周生产大队,1984年改设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来苏周村为水网平原地区,原为粮食主要产区,多种经营项目较多,有苗木培植、蚌珠养殖、传统哺坊业、锡箔加工业等,另又有印刷、纸箱、服装、化工涂料等行业的个私工业企业等。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周官铭、金亚兴、金凤兴、周荣川、金水君、周汉良;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周宝根、周金恒、金水君、周建松、金岳泉、金立夫、周列刚。 村委于1999年被评为萧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2000年萧山市社会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村,2001年萧山区卫生村。 清初,村民周之麟,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太常寺少卿、佥都御史、太常卿晋通政使(正三品)等职,在京为官30余年,故村中原有周氏宗祠及旗杆石多块,村中尚有“来苏周氏宗祠碑记”。 原大沿村,位于所前镇中部,东隔西小江与金鸡山村相邻,南与四一房村隔西小江相望,西与凑沿金村相连,北靠来苏周村和里士湖村,有乡级公路贯通来娘公路与03省道。全村由坝南、坝北、埠头周3个自然村组成。 大沿村村民以姓周占绝对多数,其他姓氏有60余个。据周氏家谱记载,村中周氏为宋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周敦颐的后裔。周氏第五代周靖系北宋宣和七年进士,官至太常博士,后南渡临安。南宋绍兴十一年迁居诸暨紫岩乡盛厚里,元朝至正年间周氏第十代周元赞为避战乱迁居到来苏周,后分支析居到本村,已传至36代。 据考证,在北宋时期以前为厉市湖,周家湖之间的沼泽之地,后围堰筑坝逐成沃野,北宋后开始形成村落。据《萧山县志》载,村址在宋太平兴国三年属来苏乡招苏里,元代改乡为都图,为来苏十八都。明、清时沿袭元制,但图的范围有所缩小,为十八都五图来苏庄,属来苏乡。民国17年推行村里制,属萧山县第六区来苏联合村,民国20年改为一都十四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为东蜀乡第2保,一直到解放。建国初为西蜀区来苏乡2村,1956年改属东蜀乡,1958年1月又属来苏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金星低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1月与邻社合并为联合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大沿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大沿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合并止。 大沿村系水网平原地带,原为水稻主要产区,六七十年代曾种植过络麻,水面曾养殖菱角,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兼种蔬菜,保持家庭养殖家禽家畜副业,有生猪饲养专业户等,并保留少量打锡箔的传统手工业。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周金夫、俞水花、周大增、周金夫、周爱芳、周永林、周生兴、周爱方、周仁金、周娇英、周永林、李天池、李祥儿。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沈雪金、周其祥、周关福、周仁金、周永林、周章木。 近年来,村委被评为萧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萧山市安全文明村、萧山区卫生村等。 村中原有石桥,称大沿坝桥,为梯型石拱桥,现已改为砼公路桥。村中原有明清建筑大厅,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
金临湖村 |
金临湖村 金临湖村由原塘下金、渔临关、里士湖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所前镇政府南侧,东和绍兴县交界,南为新开杭甬运河,西北为03省道东复线。所前大道穿村而过,镇商贸路横贯全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经商和办厂的黄金地段。 2006年底止全村共856户,其中外来住户233户,总人口2998人,其中外来人口700人,划分为22个村民小组,劳动年龄内人口1413人,其中男755人,女639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牧业为主的40人,以从事工业为主的79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50人,从事交通运输为主的52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15人,从事其他非农业的245人。到本年末全村共有耕地1141亩,其中水田1095亩,旱地46亩,水面400亩,耕地中在围垦区有115亩。 全年种植粮食1072亩,产粮539吨,产各种蔬菜1485吨,有花卉苗木地85亩,年产值25万元。全年饲养生猪1715头,年末存栏430头。年末存栏牛308头,全年产牛奶1800吨,全年出栏兔8000只,饲养毛兔3280只,产兔毛2500公斤。另还养殖鹌鹑5万只,全年出栏家禽1.5万只,产鱼43吨,虾蟹类10吨,甲鱼2000吨,珍珠1500吨。 全年经济总收入1097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畜牧业收入517万元,渔业收入45万元,工业收入7940万元,建筑业收入305万元,运输业收入218万元,商饮业收入196万元,服务业收入43万元,其他收入1750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2611万元,年人均收入11772元。 三村合并后,新建厂房4500平方米,新筑硬化村道10000平方米,入户道路15000平方米,新建和修建了3个老年活动室。 村设党总支,下属3个支部,共有党员110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国明,村委会主任华杏祥。 附: 原塘下金、里士湖、渔临关三个行政村概况。 塘下金村,位于所前镇中部偏北,东与缪家村、里士湖村相连,南为来苏周村,西隔南门江与蜀山街道姚家畈村相望,北与墩郎张村相邻,03省道东复线穿村而过,有里士湖与南门江和西小江贯通,原为来苏乡政府驻地。 村民中黄姓约占70%,次为陈姓,其他有40多个姓氏均为少数。黄姓祖籍湖北安陆县,其后裔迁居浙东等地。南宋绍兴年间有黄规从诸暨迁至石岩埭上黄定居,后分支析居塘下金村繁衍发族。陈姓系由义乌大陈辗转分支析居到本村,目前,全村有陈姓约百余人。 塘下金村村址在古代为临浦湖北部,其东、西、北三面至北宋前已成陆,但该村在当时仍为厉市湖湖面,约至南宋后湖面逐渐缩小,才垦殖为村落。村址在北宋以前属萧山县崇化乡,元朝后改为萧山县十九都二十图,清宣统年间改属湘东乡,民国17年改属萧山县第一区,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改属萧山县一都十四图,民国23年实施保甲制,属东蜀乡。但老年村民一直习惯于称崇化乡。建国初属西蜀区东蜀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忠义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月并入新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为新联生产队,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塘下金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小组,1972年5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吴叶顺、陈召昌、黄炳千、黄国明、黄炳华、吴妙焕、黄幼发、黄国民;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黄爱兴、黄炳千、黄爱兴、黄国明、黄祖培、黄小安。 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区安全文明村。 原里士湖村,位于所前镇中部,东临西小江与绍兴杨汛镇隔江相望,南隔西小江与钱群、金鸡山村为邻,西为来苏周、塘下金村、北连缪家村。村中有里士湖,古称厉市湖,原湖面上千亩,沧海桑田,现湖面为200亩,其中里士湖村占120亩。所前大道越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由丁家、丁家蓬、魏家3个自然村组成。 村民中以丁姓占多数,次为胡姓,再次为葛姓和李姓,其余均为少数,总共有60多个姓氏。里士湖丁姓相传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丁氏从诸暨璜山迁此定居,已传24代。胡姓原籍河南,南宋时迁居绍兴等地,后分支析居到此。村民中有数10人姓魏,据传系与明朝萧山五部尚书魏骥同宗。 里士湖村历史悠久,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9),此地属来苏乡朱汀里,顾名思义,此地原有姓朱的人住在水边的一片平地上。据考证,村属地在唐时已由临浦湖淤涨成沼泽地,并逐渐分成周家湖、清霖湖和厉市湖,村属地在厉市湖沿岸,到北宋形成村落。至元朝后改为萧山县十八都,清宣统年改属湘东乡,民国17年改属萧山县第六区来苏乡,民国20年改属萧山一都十四图,民国23年后改为东蜀乡丁村,解放初改属西蜀区来苏乡丁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两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月合并建立新联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建立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新联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里士湖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合并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胡金夫、丁竹根、丁水法、胡水庭、施校传、丁国祥、丁国富、丁国弟;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丁水法、葛吾根、胡水庭、葛长海、葛吾根、胡山林、葛美灿、施建良。 村民魏海坤,为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后、自动化专业副教授。 村中有一座下水仙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文革“中被毁,现重建,为萧山区保留寺庙。 原渔临关村,位于所前镇东部西小江畔,东跨渔临关桥即为绍兴县渔临关村,南与里士湖村交界,西与缪家村相连,北为董家桥村。全村由渔临关、钱家、单家3个自然村组成。除村东濒萧绍繁忙的水上运输线西小江外,村中又有东西向内河连接西小江与南门江,建有“东风闸”,节制所前水稻地区的水位。 村民中以华姓占多数,次为钱姓和单姓。据《华氏宗谱》记载:“自汉朝至仕公封武陵王,第四世良公无锡为一世祖。开族以来,至宋朝千九公生三子,……幼子百三公居萧山渔临关,渔临关以千九公为第一世祖。”由此说明早在宋朝时就有华氏迁居到渔临关定居。 渔临关本名单家堰,原为单姓聚居,单姓于何时何地迁居到此无考。自华姓到此后,“族日繁衍,其家比单姓渐多。” 渔临关村历史悠久,在古代系临浦湖通夏履江和萧绍运河水上关防,历来凡从徽州、衢州、严州下来发往宁绍的货物均过渔临关,是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过往货物税收之处。故此地向为萧山东部西小江上的一个重要关口,加之萧绍以此分界,所前沿山18村茶果运送萧山、杭州等地也以此为必经之途,故商旅旺盛。宋时属地为来苏乡朱汀里,元朝后改为来苏十八都,后一直属来苏乡,民国17年为萧山县第六区来苏乡华家村,民国23年改属东蜀乡第三保,建国初为东蜀乡渔临关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期曾建立联民、利民2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月与附近几个社合并建立新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时为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新联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为来苏公社渔临关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华美涛、华高荣、华彩娟、钱利贤、华爱堂、华丁建、华杏祥;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华美涛、华丁涛、李子川、华高荣、华国根、华国先、华杏祥、华来法、华建根。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文明村。 村中之渔临关桥又名保安桥,原为五孔石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在桥西平屋墙上嵌有一块“重建渔临关桥碑记”,落款清嘉庆十年岁次丁丑。由于年久失修,该桥已成为危桥。上世纪90年代初拆除改为便桥,但仍留有当年水上关防旧迹。 |
缪家村 |
缪家村 缪家村位于镇域北侧,东临西小江,南与金临湖村接壤,西、北与城南、联谊村相连。03省道东复线,所前大道穿越而过,由缪家、何家、舒家、下畈底4个自然村组成。所前镇政府所在地,是所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底止,全村共778户,其中外来户278户,总人口2599人,其中外来人口650人,划分为18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504人,其中男580人,女624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牧业为主的30人,从事工业劳动为主的45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0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8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20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344人。 全村共有耕地525亩,其中水田239.8亩,全年粮食产量298吨,蔬菜产量525吨,有花卉苗木基地45亩,全年饲养生猪243头,有水面500亩,产鱼5吨,产河蟹10吨,产淡水珍珠500公斤。全年经济总收入546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5万元,畜牧业收入4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工业收入2718万元,建筑业收入350万元,运输业收入106万元,商饮业收入510万元,服务业收入420万元,其他收入1674万元。村民所得总额2591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3565元。 村民中以缪姓最多,约占40%左右,何姓次之,约占20%,其余共有70多姓氏。缪家出自赢姓,即秦穆公,传至17代秦景公后以缪为姓。秦景公后裔中有一支自西北高原迁到绍兴柯桥小查,至明朝初第32代孙缪迈,生4子,其中幼子缪簧,中秀才后受聘于渔临关当塾师,缪簧就将家小安顿到渔临关附近的舒家畈(今村址),此后子孙繁衍,遂名村为缪家。缪家缪氏以缪簧为始祖,现已传23—24代。何姓相传于明朝成化年间由诸暨檀溪牌轩何迁居戴村何童埠,后分支析居到此。 缪家村历史悠久,在后汉六朝时为临浦湖北岸,至唐五代已成为厉市湖岸边的村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为昭明乡舒家畈村,元朝后改属萧山县十八都,宣统年间改为湘东乡,民国17年属萧山县第六区来苏乡,民国20年改属萧山一都九图,民国23年改属东蜀乡南江村上保,但老年村民一直沿用昭明乡。解放初为西蜀区来苏乡,1956年又改为西蜀区东蜀乡,1958年上半年复改为来苏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永华、新生、欢喜、益新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改建为何家、缪家、桥西3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1月合并建立新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新联生产队,下分若干小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建为来苏公社新联大队,1981年改名为缪家大队,1984年改建为缪家村民委员会。 缪家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主产水稻和各种蔬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种植过络麻,在南门江等水面曾养殖过菱角。在建国前后该村有两大传统手工业,一为缝制麻袋,一为打锡箔,缪家麻袋闻名水稻区和县城,到外地打锡箔也有许多人,其他还有一些经商者。在旧时该村是县城通往所前的必经之路,往来商旅也较多。现所前镇的工业区块和农贸市场、综合市场也建立在该村,已形成为一个新兴集市,村域内已有300多家商店。创元羽绒有限公司、海港制钉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均设在该村。 近年在建设新农村中,投资200多万元优化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建造公厕16只,垃圾箱30只,改造河道200多米,改造三面光渠道1000多米,硬化村庄道路17000平方米,安装了路灯。投资700万元建造农副产品市场,安排6名专职保洁员。投入200多万元建造集体公寓,即解决外来人口的居住,增加村委集体收入,也便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建造了老年活动室。村委对每个村民每月发放大米30斤,油盐酱醋费15元,每人每年补贴自来水费50元,对60岁以上老人全部买了养老保险,对考入高等院校的优秀青年给予2000~3000元的奖励,对年老死亡人员家属给予不低于500元的补助。村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现有0党员60名。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舒宝田、何祖德、缪妙定、缪汉林、何妙忠、缪庆忠。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缪妙定、陈坎生、何海贤、缪妙定、何松元、何妙忠、华引川、缪卿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缪庆忠,村委会主任缪卿祥。 缪家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土地革命时期建有党的支部和共青团支部,以及儿童团组织,0萧山地下县委曾在缪家祠堂以开办小学为形式,开展革命活动,曾任浙江团省委书记、革命烈士裘古怀等曾在此发动贫苦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现将原缪家祠堂改建为萧山青年运动纪念馆。 古时城南地区有名的蔡湾村(即“蔡渔板桥)就在该村之西。 村委曾被评为萧山市(区)安全文明村、村民自治模范村、2002年现代化建设标兵村等。 |
城南村 |
城南村 城南村由原墩郎张、东蜀山、张亮桥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位于镇域北端,东邻联谊村,西靠南门江,与蜀山街道隔江相望。南与金临湖村相连,北与新塘街道曾家桥村毗邻。全村地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浙赣铁路、03省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村域内有镇重点骨干工业企业6家,其他种类企业60余家,共有商店125家,商业网点遍布各个村落,张亮桥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有70多户经营户,形成了工商各业兴旺的气象。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915户,其中外来户155户;总人口3205人,其中外来人口507人,划分为12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668人,其中男813人,女780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158人,从事工业为主的988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146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46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142人,从事其他行业的155人。在农牧业中有养殖大户25户,主要从事饲养鹌鹑、生猪、肉鸭、淡水鱼和种植粮食、苗木等。 2006年底止,全村有耕地1332.18亩,其中水田1303.18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278亩,旱地29亩,农民自留地108.4亩。全年产粮638吨,产各种蔬菜1134吨,有花卉苗木110亩,全年饲养生猪9263头,出栏家禽3.5万只,饲养鹌鹑15万只,产鹌鹑蛋270吨。有水面400亩,产种类淡水鱼45吨,产虾蟹93吨。全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21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5万元,畜牧业收入723万元,渔业收入6万元,工业收入14346万元,建筑业收入281万元,运输业收入165万元,商饮业收入232万元,服务业收入121万元,其他收入2101万元。村民所得总额3397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2380元。 2005年3村合并后,建立党党总支,下属3个支部,共有党员114 人,村党支部书记兼经济联合社社长张伟军,村委会主任张福平。2004年和2005年被评为萧山区现代化建设标兵村。 附: 原墩郎张、东蜀山、张亮桥3个行政村概况。 原墩郎张村,位于所前镇西北部,东与缪家村接壤,南连塘下金村,西濒南门江,隔江与蜀山街道蜀山村相望,北与东蜀山村隔03省道和浙赣铁路相连。03省道复线穿村而过,又有河浜直通南门江和里士湖,水陆交通便捷。 村民中张姓约占80%,次以王姓为多,其余总共有50余姓氏,均为少数。张姓祖籍河南清河县,南宋初有张氏三兄弟从义乌迁萧,老大定居本镇孔湖大路张,0定居城南越寨鸭水张村,老三定居闻堰青山张。至清朝初期,鸭山张张氏分支析居到墩郎张,至今已传19代。王姓祖籍山西太原,南宋初始祖南迁隐居临浦大庄村,后分6房分居,至明弘治到万历年间又分支析居到本村,现村中王姓已有100多人。 墩郎张成陆在汉代以前,据考证,该地系由浦阳江上游冲刷淤积而成,至后汉六朝时已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初已为厉市湖沿岸和南门河水网地带的村落,宋代属崇化乡史村里,元朝时改属萧山崇化十九都二十图,清末属湘东乡,民国17年改属第一区墩蜀村,民国20年改划为萧山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改属东蜀乡第8保,但老百姓一直习惯于称崇化乡。建国后改属西蜀区东蜀乡,1949年10月成立农会,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利明、新联两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月在农业合作化热潮中与附近几个社合并建立五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墩郎张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墩郎张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为粮食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广植络麻,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仍保持家庭养殖副业,并有掘塘养蟹、水面养殖鱼类和蚌珠等多种经营,村民收入除有10余户从事商贸业外,多数以务工为主。村民在外村外地办有牛角钢钉有限公司、顺丰钢管有限公司、国荣纺织有限公司、宏丰钢钉厂、宏鑫纺织有限公司、绍兴第五建筑公司等。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张雪根、张生夫、张雪根、张生夫、张沛潮、张祖康、王木根、张福平;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张云春、张生夫、张沛潮、张祖康、王木根、张妙铨、张岳君、张伟军。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荣获萧山市先进党组织、安全文明村、农业经营先进集体等荣誉。 村籍张观松曾任裘江公社、由夏公社、新塘公社、石岩公社-。 村内有一小型农贸市场,因外来民工较多,市场也较繁荣。 村中有关帝庙古迹,尚有残屋保留。 原东蜀山村,位于所前镇西北部,东靠张亮桥村,南与墩郎张村接壤,西濒南门江,北隔河与新塘街道王有史村、吕才庄村相望。因村正中有一座低矮的小山丘东蜀山而得名。03省道和浙赣铁路从村南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由墩郎王、郑家、吕家、曹家4个自然村组成。村南现已辟为所前工业区块。 村民中王姓、曹姓各占200多,次为郑姓占100多,再次为吕姓近百,其余均为少数,共约70余个姓氏。其中王姓祖籍太原,南宋初南渡到萧,隐居于临浦大庄,明朝弘治、万历年间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到本村墩郎王定居发族。曹姓与本镇张家桥、董家桥曹姓一脉。郑姓相传于明朝时从浦江迁来萧山分支析居到此。占姓祖籍河南,唐朝迁浙江,明初有一支从新昌分支析居到萧,定居新塘街道吕才庄,后又分支到本村。 东蜀山村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东蜀山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其四周原为湖泊,但在汉代以前已成陆,至后汉六朝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时为厉市湖北岸和南门江水网地带。村中东蜀山海拔仅39米,面积很小,但矿藏资源丰富,有白云石,为炼钢必需的辅助原料,其他尚有少量稀有金属矿藏。白云矿开采达10余年,后因开采难度增大而停产。村落在宋代属崇化乡,元朝后为崇化二十一都,清末民初为崇化乡东蜀山村。民国17年为萧山县第一区湘东联合社,民国20年划为萧山县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改为东蜀乡五保。但老年人一直称崇化乡五保。建国初为西蜀区东蜀乡。1950年2月与墩郎张成立联合农会,同时成立4个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一个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与墩郎张等合并成立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东蜀山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小组,2005年5月合并止。 东蜀山村原为水稻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种植络麻,现以种植晚稻和蔬菜为主,保持家畜、家禽养殖,开发蚌珠养殖,但村民主要以务工为主。现村域内工业企业较多。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郑吾林、吕根兴、郑吾林、王兴千、丁广楠、曹水坤、王水成、曹妙传、王水成。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吕根兴、吕关祥、曹水坤、丁广楠、王宝伟、曹妙传、王焕裕。 村委对男60岁,女55岁村民每年补贴生活费120元,老党员每月津贴30元。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先进党组织、文明村、村民自治示范村、安全文明村、农业经营管理先进集体等。 村民曹生福为萧山区农业局副高职称技术人员,郑中木为杭州海军疗养院主任医师。 原张亮桥村,位于所前镇北部,东为张家桥和杨树下村,南靠所前工业区块,西与东蜀山村为邻,北为新塘街道曾家桥和王有史村。03省道和浙赣铁路穿村而过,有水路通南门江。相传村中张姓祖先建有两座石拱桥,故名张两桥,后雅化为张亮桥,土音称张岩桥。该村在旧时为县城出南门的第一个农村小集市,张亮桥畔有数家店面,有过街凉亭;又有小划船埠头,是城区居民下乡乘船上岸之处,故在旧时已是萧山城南水稻区稍有名声的乡村,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小集市。 村民中以陈姓、张姓、魏姓占多数,次为陆姓、宋姓等,共有各姓10余个,其中陈姓祖先于南宋绍兴年间从东阳迁入萧山,居塘里陈,后发族分支析居,有一支到本村。张姓祖先从河南迁居义乌,又于南宋初迁居萧山孔湖、城南鸭水张和闻堰青山张等,后分支析居到本村。魏姓祖籍浙江德清,宋天圣年间迁居萧山河上魏家塔,后发族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分居到本村。 张亮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村址汉代以前已成陆,至后汉六朝为临浦湖北岸沃野,至北宋为厉市湖北岸和南门江水网地带的村落,宋代属昭明乡开明里,元朝后为昭明二十一都,清末为开明乡,民国17年为萧山县第一区湘东联合村,民国20年划为县一都十图,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为东蜀乡河南保,但老年人一直称昭明乡河南保。建国初为西蜀区东蜀乡,1949年10月建立农会,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新农、新华两个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1月合并为五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改属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有一部分部曾属裘江管理区)建立五丰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张亮桥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 张亮桥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为粮食主要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广植络麻,现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保持家禽养殖,但村民主要以经商和务工为主。村工业早在改革开放初就办有麻纺厂,现村区有宏兴纺织有限公司、华益塑料有限公司、伟发麻纺有限公司等企业。另有大小商店百余家。 村于1961年3月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魏金水、魏水根、陈阿潮、陆吾根、魏水传、陆桂林、陆妙泉、陈树兴、陈勇强、魏沛良、陈勇强。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陈阿潮、陆吾根、陈阿潮、陆桂林、魏沛良、陆水兴、陈勇强、沈尧水。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文明村、先进党组织、卫生村等。 |
联谊村 |
联谊村 联谊村由原杨树下、张家桥、董家桥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东至杭甬运河,隔河与绍兴县杨汛镇相连,南与缪家村为邻,西为城南村,北与新塘街道裘江新村毗邻。村域面积1.3平方公里,03省道东复线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 2006年底止,全村共有住户1045户,其中外来户321户。总人口3637人,其中外来人口873人。全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679人,其中男854人,女825人。劳动力中以从事农牧渔业为主的166人,从事工业为主的809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249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27人,从事商饮业为主的99人,从事其他行业的345人。 全村共有耕地1595亩,其中水田1497亩,旱地98亩,其中在围垦地区有234亩。全年产粮854吨,产种类蔬菜908吨,有花卉苗木地138亩。全年饲养生猪4255头,出栏3005头,全年出栏家禽1.5万只。有水面550亩,产鱼41吨,产河蟹10吨,收获淡水珍珠500公斤。全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228万元,其中农业 收入307万元,畜牧业收入374万元,渔业收入121万元,工业收入13215万元,建筑业收入353万元,运输业收入121万元,商饮业收入248万元,服务业收入32万元,其他收入1457万元。全年村民所得总额321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2066元。 村域内有工业企业40家,并村后,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有所改善。改建了张家桥和王门桥,扩建了王门桥到董家桥河岸砌石,村道硬化8000平方米,对全村河道进行清污疏通。新建了篮球场和全民健身运动场所,各自然村均安装了路灯,建立了老年活动室及老年活动场所。 村成立了党总支,下属3个支部,共有党员116人。村委为方便群众办事,设立了便民服务窗口,成立了一个综合办公室,负责处理村民日常事务。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兼经济联合社社长朱成贵,村委主任董汉夫。 附: 原杨树下、张家桥、董家桥行政村概况。 原杨树下村,位于所前镇北部,东、北与新塘街道杜家塘村隔江相望,西北与西紧邻新塘街道曾家桥村和本镇张亮桥村,南连张家桥村,由杨树下和竹蓬俞两个自然村组成。03省道复线和浙赣铁路沿村东北向西南通过,村北与村东均有河道通西小江,水陆交通便捷。 村民中以徐姓和俞姓为主,相传徐姓祖籍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宋高宗时徐氏始祖徐珍南迁,见朝政-,不乐仕进,将子侄散居于浙东、诸暨、富阳等地。其中有一支隐居绍兴城内笔飞坊,其后代经多次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从西兴花园徐村分支到本村发族。俞姓,相传于明嘉靖年间由诸暨俞家坞分支到萧,居浦阳江西俞,后发族分支析居到本村。 杨树下村域在古代系临浦湖通夏履江江道沼泽之地,约于唐后期形成村落,至宋朝已有属昭明乡的记载,元、明时属萧山县昭明二十一都,先为杨树下庄,后改为来苏乡杨树下村,民国18年属萧山县第一区,民国20年为萧山县一都九图,民国23年属萧山县东岳区潘东乡,民国35年改属东蜀乡。建国初建西蜀区东蜀乡杨树下村,1950年2月成立农会,1954年5月农业合作化中建立“五一”、“桥东”、“东方红”3个初级合作社,1957年1月与张家桥村、董家桥村合并成立“七一”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为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七一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改建为来苏公社杨树下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合并止。 杨树下村为水网平原地区,原为重要产粮区,因建公路等国家征地,耕地已较少,全村只有口粮田。 村于1965年5月成立大队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徐金坤、朱九斤、周吾金、周吾生、俞兴龙(副书记代)、徐云芳、周吾海、朱成贵;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曹妙荣、朱九斤、徐关传、徐亚根、俞小根、俞兴龙、朱成贵、徐妙生、周国民。 1995年村党支部被评为萧山市先进党组织,近年又被评为萧山市(区)安全文明村、村民自治示范村等。 村中有一浜斗,形似钩子,称“金钩钓月”。有一株古老的杨树横伸过河,村以此名。村东原有徐氏宗祠和碑亭,现已毁,据传在古代曾出过一位武官。 原张家桥村,位于所前镇东北部,东与董家桥村为邻,南为所前工业区块,西靠浙赣铁路和张亮桥村,北与杨树下村相连,全村由张家桥、曹公堂、西王3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有乡道通来娘公路和03省道复线,有河流通西小江,交通便捷。 村民中以徐姓、董姓、曹姓占多数,鲁姓次之。徐姓祖籍河南彰德安阳县,宋高宗时始祖徐珍南迁,不乐仕进,将子侄散居浙东及富阳、诸暨等地,其中有一支隐居绍兴城内笔飞坊,其后代辗转迁徙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从西兴花园徐迁居本村。董姓于北宋末年从甘肃陇西南逃,定居戴村上董一带,明朝初年上董董氏分支析居到董家桥,本村董氏系由董家桥析居。曹氏先祖为北宋大将曹彬,其子曹光庭任山阴县知县,遂迁居山阴,至明朝曹氏17代孙曹垲四长子任绍兴知府,因曹恺四与萧山城南史村有亲戚关系,遂使其子孙到史村定居,即后称史村曹。本村曹氏即从史村曹分支析居到此。 张家桥村历史悠久,在宋朝时为昭明乡县南里,元、明、清时为萧山县昭明二十一都,清末民初改属潘东乡,民国17年属萧山县第一区,民国20年改为萧山县一都九图,民国23年属东岳区潘东乡,民国35年改属东蜀乡。建国初为西蜀区东蜀乡张家桥村,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建立华丰、西王、先锋3个低级农业社,1956年三社合并建立高级社,1957年1月与邻近几社合并建立七一高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七一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曹公塘、张家桥2个生产大队,1977年两队合并建立张家桥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合并止。 张家桥村为水网平原地带,原萧山水稻主产区。 村党组织于1961年建立曹公塘大队党支部,1965年建立张家桥大队党支部,1977年合并为张家桥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曹杏根、曹阿仁、曹妙千、赵九斤、徐木根、董吾才、徐吾恩、方木春、徐云才、董碧才、董吾才、鲁张兴、徐云才。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鲁阿荣、董吾桂、徐华兴、陈生剑、徐仁根、董阿陆、徐木根、徐吾恩、董必才、徐云才、董忠明、莫关富、徐吾荣、曹云桃。 村党支部、村委会曾被评为杭州市计生先进单位、区安全文明村等。 原董家桥村,位于所前镇东北部,东隔西小江与绍兴县杨汛镇相望,南接渔临关村,西与张家桥村相连,北为西小江和新塘街道杜家塘村。全村由董家桥、曹家沿、王门桥、江河东4个自然村组成。村中有乡道与来娘公路和03省道相通,村中河道贯通西小江,交通便捷。 村民中以董姓占多数,次为张姓和曹姓。董氏祖籍甘肃陇西,祖先系东汉太师董卓,北宋末年因战乱董氏后裔南逃戴村上董一带定居发族,上董董氏分支析居到董家桥,自迁徙本村始,至今已传21代。张姓系于南宋初从义乌迁至孔湖大路张,后发族分支析居,其中有一支到本村定居。曹姓与邻村张家桥村曹氏同宗。 董家桥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本村及沿西小江附近数村在汉朝以前已成陆,形成许多村落,以渔耕为生。据民国《萧山县志》载,在宋代本村属萧山县昭明乡二十一都,清末民初改属潘东乡,民国17年属萧山县第一区,民国20年划为萧山一都九图,民国23年属东岳区潘东乡,民国35年改属东蜀乡。1949年解放初建立曹家沿和董家桥两个农会,1954年农业合作社化时建立黎明、星民等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与邻社合并建立七一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为城南公社来苏管理区七一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来苏公社七一大队,1981年更名为董家桥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2005年5月合并止。 董家桥村属水网平原地区,原为萧山主要产粮区之一。 村于1961年建立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董来根、董永兴、曹张先、董永兴、曹张先、董校奎、董玉明、董汉夫;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吴长根、于小海、董兴根、董吾根、董尧根、董焕成。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曾被评为萧山市村民自治模范村、治安安全文明村、萧山市先进党支部、萧山区先进党组织、萧山市(区)农业经营管理先进集体和萧山区文明村。 村内建有连片别墅花园式农民新居,为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籍方仁荣原为海军航空兵某部团长;董关尧为东海舰队某部上校政委。董永兴曾任来苏、所前、螺山、城山、城南等乡-、乡长、市(区)土管局副局长。村民于小海曾任萧山市科委、农经委主任。 村东与西小江相通的昭明闸原为萧山水稻区的重要水利枢纽之一。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李家村 |
李家村 李家村位于青化山北麓,由原下闻和大小坞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东为传芳、杜家村山林,南为岱山林场,西与山里王村为邻,北与金山村相连。北濒西小江,公交7路车穿村而过,交通便捷。2006年底止,全村共469户,其中农村住户449户,外来户20户,总人口1569人,其中外来人口30人,本村人口1539人,劳动年龄内人口883人,其中男443人,女440人。划分为16个村民小组。 全村共有耕地855亩,其中水田780亩,旱地75亩,其中有144亩在围垦地区。全年种植粮食909亩,总产量426吨。各种蔬菜产量1050吨,耕地中有花卉苗木地130亩,年产值125万元。全村有茶园580亩,全年产茶40吨;有果园672亩亩,其中柑橘5亩,梨园2亩,桃园5亩,杨梅园550亩,柿子35亩,其他水果35亩。全年产水果559吨,其中柑橘8吨,梨6吨,桃子25吨,杨梅310吨,柿子130吨,其他水果75吨。全村全年造林30亩,零星植树2亩,幼林抚育500亩,成林抚育300亩,封山育林800亩。林业方面,产笋干2吨,板栗40吨,采伐木材20立方,毛竹2000支。畜牧业方面,全年饲养生猪头,出栏1980头;出栏羊40只,出栏各种家禽4万只。全村有水面60亩,产沼虾15吨。 村民中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有217人,从事工业为主的210人,从事建筑业为主的200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30人,从事商饮业为主有64人人。从事其他行业的162人。 2006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43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49万元,林业收入17万元,畜牧业收入426万元,工业收入1623万元,建筑业收入826万元,运输业收入133万元,商饮业收入375万元,服务业收入135万元,其他收入247万元。村民全年所得总额1313万元,年人均收入8684元。 村内建有宽8米,长2.4公里的柏油路一条,连接镇级公路,方便村民外出。接通了萧山自来水,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全村还建造公厕9只,垃圾箱8只,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并村后建造村委办公楼一幢计740平方米。 全村现有党员34名,2005年被评为镇先进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经济联合社社长李泽民,村委会主任李金荣。 村籍李寿凯原新疆日河子八一棉纺厂厂长,现已退休。村籍李天松服役后升任为正师级干部,现已退休。 附: 原下闻、大小坞两个行政村概况如下: 下闻村,位于所前镇南部青化山北麓,东为传芳村,南靠大小坞村,西邻祥里王村,北濒西小江支流,因地处附近丘陵最靠近西小江水域,故称下汶,后因地方音之故改称下闻村。 村民中以李姓占绝对多数,相传均为唐·汝阳王李琎的后裔,与附近大小坞村、传芳村等李姓为同宗分支析居。 下闻村,自南朝设山阴县后属山阴县斯里,元朝至正年间为山阴县四十都三图,明朝后属山阴县天乐六安乡。到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第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属绍兴县七都六图,民国21年属绍兴第7区六安乡,民国24年改属绍兴县所前东乡,民国36年改属绍兴县所前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10月划归萧山时属进化区岱山乡,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曾建立岱群低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作化热潮时与附近数村合并建立集星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集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所前公社下闻生产大队,1984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并村止。 下闻村为丘陵兼平原地区,主产茶果和水稻,该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在青化山采集葛藤根,运回后用水浸一周左右敲打成葛麻,为木船制造、修补的必用原料,为各地航运公司所需要,成为该村一宗较大副业,近十多年来由于木制船只减少,葛麻生产停止。现村中有冶炼、刺绣、打锡箔等工业和手工业,村民多有在所前街村集市设摊经商。 1961年建立村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韩水传、周庆林、李山相、李荣兴、李观军、杜小方、李泽民;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李根夫、李云兴、李坑兴、李纪香、田青、李泽民、李水法、李灿林。 原大小坞村,位于所前镇南部青化山北麓,东与杜家村、下闻村山林相连,西与山里王、祥里王村为邻,北接祥里王村、下闻村。由大坞、小坞两个自然村组成,岱坞溪流经村间,花木扶疏,茶果成林,是所前的茶、果主要产地之一。 村民中以李姓占绝对多数,为唐朝汝阳郡王李琎后裔。家谱载,李琎4世孙李庶,于唐天复元年(901)避难南来,流寓绍兴锦鳞桥。唐天佑四年(907)李庶次子李继宗为守父墓,徙居到天乐乡胥里(即现大小坞村),自此子孙繁衍,已传30多代。 大小坞村自南朝设山阴县后,属山阴县天乐乡斯里,元朝设都图,属山阴县四十都,明朝后改属山阴县天乐六安乡,至民国17年为绍兴县第十区一里,民国20年重绘田亩清册,属绍兴县七都三图,民国21年为绍兴县第七区六安乡岱坞村,民国24年归属绍兴所前东乡,民国36年并入所前乡。建国初为绍兴县岱山乡,1950年划归萧山县,农业合作化时先建立岱坞第一低级社和利民低级社,1956年合并建立集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初为临浦公社所前管理区集星生产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属所前公社,建立红星大队管委会,1981年改名为大小坞大队,1984年建立村民委员会,至2005年5月并村止。 大小坞村系丘陵兼平原地区,主产茶、果和水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年来村中有一支常年在外经销茶叶的营销员队伍。据勘测,村属地山岩中蕴藏锡矿和磁铁矿等矿产资源,未开采。 1961年建立村党支部,历任大队、村党支部书记有:李成兴、李水土、李汤森;历任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有:李云明、李水土、李金根、李金荣。1998年村党支部被评为萧山市先进党组织。 李氏李继宗5世孙李吉,为宋朝元丰四年(1081)进士,官至严州节度使。李应元,为明朝嘉靖丙午科进士。李凤威为光绪武科举人。 村民李照根1949年4月参加革命,1950年12月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为烈士。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