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杭州 >> 临安区 >> 河桥镇 >> 聚秀村

聚秀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聚秀村谷歌卫星地图)


聚秀村简介

  聚秀村位于河桥镇东面,毗邻昌化镇,全村地域面积8.11平方公里,包括耕地560亩,山林9468亩,有12个村民小组共837人。河桥镇聚秀工业集聚区位于村域范围内。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7807元,主要收入来源于竹笋、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和村民外出务工。
  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合力构建新农村,近年来共计投资28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村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全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同时,积极配合河桥镇顺利完成了河桥聚秀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以为聚秀村民方便就业提供了平台。
  聚秀村相继获得杭州市级卫生村、临安市新农村重点整治村等荣誉,全村呈现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风尚。作为一个富丽的小山村,聚秀村正向着一二“宜居、宜工、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迈进。
  版权所有:浙江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技术支持: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112109 310000 -- 查看 聚秀村谷歌卫星地图

聚秀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聚秀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罗山村

  罗山村:位于河桥镇东北6公里处。  

蒲村村

  蒲村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河桥镇,是村规模调整后,由原来的蒲村、澄村、勤建三个小村合并而成的。现有农业户籍人口2275人,农户720户,村民小组20个,有正式党员105名。区域总面积2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6亩,山林面积29600亩,其中集体统管山面积有15000亩,占山林面积50.67%,山核桃林面积8310亩。  

云浪村

  云浪村位于河桥镇东面,美丽的柳溪江沿线而过,也紧邻杭徽高速及靠昌文公路,地域面积9.1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65户,总人口1143人,有耕地面积1061亩,,山林面积12654亩,是个森林资源相对丰富,人均耕地较多的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竹笋种植,养蚕,吊瓜种植,花幷苗木及水果产业和务工经商等。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泥骆村

  浙江省临安市河桥镇泥骆村地处风景优美的泥骆山风景区,距临安29公里,距杭州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由10个村民小组,355余户农户,人口近987人所组成。全村耕地面积850亩,山林面积18300余亩,森林覆盖率97%,人均收入达到10254余元。全村农户主要以种桑养蚕和竹产业为主,是我市的产茧大村。泥骆村坚持科学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坚持规划先行,建设整洁村庄;坚持民主法治,打造和谐村风。统筹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在中央、省、市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的政策下,泥骆村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2007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整治村”,2008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9年建成了标准化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经过三年的跨越发展,2010年泥骆村建设的目标更高:创建临安市“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精品村。明确村未来十年的发展思路:深化“古树”、“古建筑”、“桥”、“溪流”、“竹子”五大元素,打造生态、卫生、和谐的村容村貌,以家家户户开办农家乐,挖掘开发文化景点,形成适宜休闲旅游的生态度假村。泥骆村班子成员现有6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做好村内及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群众反映较好。多年来,通过村级班子的共同努力和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配合,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杭州市园林绿化村”、“杭州市卫生村”、临安市“清洁乡村”示范村、临安市“清洁庭院”示范村、“临安市文明村”、临安市“清洁乡村”明星村、“临安市园林绿化村”等荣誉称号。  

金燕村

  河桥镇金燕村由金村、召黄、紫燕合并而成,驻地召黄,海拔250米,距河桥镇25公里,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有1584名勤劳的金燕人在此安逸的生活。    在金燕村两委会全体成员的集体带领下,现在的金燕正已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眼见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片片经济作物遍地开花,一条条林道深入大山。在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金燕村村两委会本着为民办实事的原则,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为广大山核桃农户开辟了林道,带去了实惠。在积极响应“清洁乡村”活动中,乡村小道变宽广整洁了,河流溪水变干净清澈了,快活的鱼儿尽情的畅游,犹如勤劳的金燕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发夹致富。    阳光照大地,甘露沐禾苗,干群齐奋发,金燕入农家!相信在金燕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带领下,明天的金燕更美好!   

河桥村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河桥因水而商,因商而兴,随着水运衰退陆路发达,渐渐失去了曾经的优势,滑落了曾经的繁华。然而,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没有湮没,老街依然临水而立,马头墙飞扬着风情,老宅深藏着故事,石板路铺着历史,历久弥香。河桥古街名声在外,老店号、老民居、老弄堂、老城门、太平沟,带着远古沧桑的徽派建筑,端着高贵气质的古老码头,等等,在回味中等待,在等待中回味。杭州旅游西进的战略、大都市回归自然的渴望、现代人对慢生活的向往,以及“凤凰古城”“嘉善西塘”等地的成功经验,为河桥的重新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只是文化与环境、历史与现实需要融合,只有在融合中才能找出路子、提炼未来。河桥,需要哲理的思考,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表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河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建设“古韵风情小镇,旅游休闲胜地,和谐生态家园”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柳溪江、瑞晶石花洞AAAA级景区,开展了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和提升工程,对老街上的古码头、钱庄、教堂、石板路、太平沟、柯老相公殿等一批古建筑、古民居、老店铺进行了修复,同时建设了休闲广场、游步道、游客接待中心。2012年2月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首批“风情小镇”名单,河桥“榜上有名”;2012年10月,第六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长三角慢生活旅游峰会在上海浦东举行,河桥获得“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古镇”称号。这一切都给予河桥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给河桥人民以极大鼓舞。岁月的时空里,拉开了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的慢生活旅游的精彩大幕,再度繁华”是今天的追求,也是明天的现实。   重振古镇雄风,建设美丽河桥,这是镇党委、政府的追求目标,也是广大河桥人民的美好心愿。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全镇上下团结奋斗、不懈努力,河桥古镇重振辉煌的日子不会太远,美丽的“河桥梦”一定会实现!  

中鑫村

  中鑫村是经2007年11月村规模调整后,由朱上村、上卜村、首益村三村合并组成的新村。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为1900人(其中劳动力1300人),耕地面积1361亩(其中水田1161亩,旱地200亩),林地17135亩(其中统管山11527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从事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全村共有大小企业6加。2008年人均收入6337元,集体收入99.9万元,集体资产1441万元。自村规模调整以来,在中鑫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班子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情绪带领广大村民开展中鑫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中鑫村村民踏上致富之路。  

秀溪村

  秀溪村座落于河桥镇白线11公里段,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环境整洁,是人文居住的好地方。全村共有502户,1469人,党员61人,村共青团、妇联、民兵、老人协会等组织健全,村两委成员共11人,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里。   自2008年被评为临安市文明村以来,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乡风文明建设活动。村主要道路硬化、干净、整洁,垃圾集中堆放清运或填埋处理,搞好绿化,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现已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农民的健康教育、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健全了文体设施和农村教育事业。进行定期的农技培训,远程教育工作及宣传,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秀溪山庄”,兴建了一定规模的畜牧场。村民们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发农副产品,大量养殖草猪,培植蔬菜瓜果。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快速提高,农民生活逐渐小康化。  

学川村

  全村198户,共52个姓氏,按人口多少统计,其顺序为郑、陈、童、汪、王、方、章、许、翁、朱、罗、洪、邵、周、彭、章、吴、柯、叶、胡、李、潘、徐、程、毛、姚、吕、刘、姜、管、仰、谢、余、何、汤、宋、蒋、俞、梅、蔡、苏、赵、巫、斜、葛、诸、祁、严、黄、阮、戴、鲁。   排列前四位姓氏情况为:   郑姓   一世芳号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淳安汪宅乡东衔迁河桥塘里村;二世两川(1392年-1465年)由塘里村迁河桥坑口;三世(两川五子)(1411年-1495年)由坑口迁蒲村大林里。(思贤塘之南)明弘治九年(1496年)大水飘庐,寸舍全无,四世共六兄弟,全部投靠学川宋家宋彦华外祖母家,后除五子庸仍迁返蒲村阴山守父业外,其余五子均留学川。1496年起,学川始有郑姓。现学川、牛胫郑姓村民,全是永缘公之后裔。至2009年,从四世传至二十三世,计514年。全村(含牛胫)郑姓共220户,占总户数的55.3%。人数为676人,占总人数的54.5%。   陈姓   2008年,共有58户171人,其源流百分之九十以上系昌西义干陈孝子之后裔,但迁入人员,时间不一,现分述如下:   1.牛胫湾里陈姓,系义干龙一之后裔。由33世世槐(1743-1825年)、世瑞从昌西岭下村迁入牛胫大湾里,后迁湾里居住,今已传至42世,计10代约250年左右,至2008年底共32户,87人。   2.牛胫汪家陈姓,系义干龙三之后裔。25世宗昂与其子玑,由玉山乡叶源竹溪口迁入学川村,数年后玑与其子禅猷、山猷、满猷,又迁往学川石柱山,至33世陈伍(1708-1775年)从石柱山下迁牛胫汪家。现已传至43世,计18代,达550余年,至2008年底,共17户47人。   3.牛胫伯银、伯善户,由34世宗鹉从义干迁入大岭坞富户里,现传至41世,约200年左右,计8代,共2户14人。   4.学川村陈姓,光耀、光彩户,祖居金村江塘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因遭水灾,屋舍被毁而入学川村,已传至5代,共4户10人。   5.学川赵家山佛主田里陈姓,盛涛、盛金户,系龙一之后裔,由33世从昌西岭下迁入,至今已传8代,约250年左右,共2户8人。   6.学川陈世用户,陈田友祖居燕后村,解放前居住江岭坞何家庄看守陈姓庄房,解放后土地改革在学川村,今传4代,1户5人。   童姓   全村共28户,占总户数的7%,87人,占总人数的7.2%。   1.学川赵家组(包括大店3户,石坦组1户在内)共18户内。由46世童子清,顺治初年(约1650年)从五都澄村迁入学川赵家山,今已传至59世,计14代,迁入约360年左右。现赵家山无人居住,20世纪80奶奶带后已全从赵家山下迁到毛垅头、溪下等地。   2.牛胫程家童姓,共10户26人,19世纪初童治照从蒲村朱槽坞迁入大岭坞程家,至今已传8代,约200年左右。   汪姓   共2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5%,96人,占全村总人数的7.8%。据民国33年(1944)鸠甫《汪氏宗谱》记载,昌南五都学村大岭坞汪姓,由35世如才之子社荣、社华,如四之子景阳、景梅四兄弟于明万历年间,从淳安梅林肇迁五都学川大岭坞,此四兄弟系大岭坞汪氏“叙伦堂”之鼻祖,并以此为大岭坞汪氏一世。至2009年已传至16世,即16代,已430余年。  

七都村

  七都村在河桥镇西部连接湍口镇三联村,北接河桥镇蒲村村,东邻河桥镇中鑫村。距河桥镇政府7公里。2007年由赤石、寺坞、浪川、蒲坑四个村合并而成,区域面积21.23余平方公里,有15个村民小组,602户家庭,农业人口1821人。盛产山核桃、竹笋,环境优美宜人宜居。  

聚秀村

  聚秀村位于河桥镇东面,毗邻昌化镇,全村地域面积8.11平方公里,包括耕地560亩,山林9468亩,有12个村民小组共837人。河桥镇聚秀工业集聚区位于村域范围内。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7807元,主要收入来源于竹笋、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和村民外出务工。   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合力构建新农村,近年来共计投资280余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工程,村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全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同时,积极配合河桥镇顺利完成了河桥聚秀工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以为聚秀村民方便就业提供了平台。   聚秀村相继获得杭州市级卫生村、临安市新农村重点整治村等荣誉,全村呈现一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风尚。作为一个富丽的小山村,聚秀村正向着一二“宜居、宜工、宜人”的现代化新农村迈进。   版权所有:浙江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技术支持: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聚秀村特产大全




聚秀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