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桥村位于建德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素有“建德东大门之称”杨村桥镇的中心位置,总人口数2868人,951户,由杨村桥、王谢、毛山、西源四个自然村组成,行政区域面积15.81平方公里,耕地、水田1403亩,山林果园192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9元。现有村两委共8人,正式党员149人,预备党员7人。2011年村里完成建设项目有,毛山新村整治、西源新村整治、休闲公园改造、精品村项目。通过了“浙江省卫生村”的复验,杭州市清洁庭院示范村,2012年获得了“春泥计划”优秀示范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182105 | 310000 | -- | 查看 杨村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十里埠村 |
杨村桥镇十里埠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1、地理位置:杨村桥镇十里埠村位于建德市新安江下游,面积:土地338亩,山林3169亩、园地190亩,水域面积43亩,合计3740亩。 2、区域范围:东临梅城镇城西村;南至新安江;西至杨村桥镇绪塘村,北至杨村桥村三路里。 3、交通状况:新老两条杨梅公路。 4、全村有五个自然村:苏村、十里埠村、岩前村、下岱头村、上岱头村。 二、行政区划历史变革 十里埠自然村自解放以来就叫十里埠村,受杨村桥镇政府管辖。1958年归入杨村桥公社,1976年划给千鹤公社,1992年合并到梅城镇,2006年重新并入杨村桥镇。现有自然村:十里埠、苏村、岩前、下岱头、上岱头。 三、人口及居住分布 全村现有236户740人,男365人、女375人,居住分布在:苏村自然村 86 户273人、男132人、女141人;十里埠自然村 33户 95 人、男45人、女50人;岩前自然村 31 户 92人、男46人、女46人;下岱头自然村 49 户164人、男81人、女83人;上岱头自然村 37户 116人、男61人、女55人; 四、经济状况集体统一收入29万元,农民家庭收入383万元,农民个私企业170万元。 五、村行政组织: 1、村党支部一个,书记:方建军,委员:方雪根、苏尧青 2、村民委员会一个,主任:苏烨,委员:程锡风、苏尧元 3、村治保会组成:主任苏尧元 4、村调解委员会组成:主任苏尧元六、村内有基督教堂一个。 |
徐坑村 |
徐坑村位于建德市西部,杨村桥镇北面,全村区域面积7.7平方公里,耕地613亩,山林9744亩,园地780亩。有金家埂、百罗坂、徐坑头、宅边、坑坞五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926人,8个村民小组,党员34人,村民代表32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了12056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草莓、蛋禽养殖。 徐坑村与十里埠村、上山村、绪塘村、路边村、黄盛村、官路村、龙源村、长宁村、岭源村、龙溪桥村、梓源村、杨村桥村相邻。 |
上山村 |
上山村位于杨村桥东面,320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上山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面积11.4平方公里,共有人口1729人,山林面积13040亩,耕地面积999亩。党员71人,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村民代表36人。村里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房屋出租。上山村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 史密斯重工项目和克莱伯电梯项目落户上山工业园区。史密斯重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用地100亩,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体厂房建设占地3.15万平米。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900台各规格型号输送、提升、立磨设备,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人,税收收入1700万元,抢占国内市场份额20%。克莱伯电梯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建成后拥有1幢13米高40000多平方米的钢构现代化标准厂房,1幢9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1幢11层高约6000平方米的生活大楼,1个3000平方米的无尘电气车间,1座108米高的电梯试验塔,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目前已正式投产,杭州克莱伯电梯与奥立达已完成重组,下一步将尽快实施项目入库。 |
绪塘村 |
绪塘村位于建德市西部,杨村桥镇西南边,东临杨村桥镇十里埠村,南临下涯镇,西临下涯镇,北与杨村桥镇梓源村相接。杭千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村而过,新安江水绕村而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与杭州市距135公里,建德市区19公里,地处“两江一湖”黄金旅游线上,区域优势明显。 村域面积13.92平方公里,耕地2386亩,山林15996亩。村党委下设八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0人,七个自然村,全村共776户,2571人,分设36个村民小组。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草莓、蜜梨种植。2012年成功引进致中和迁扩建项目,村域内有固科塑胶有限公司、方圆家纺有限公司等企业。 |
路边村 |
杨村桥镇路边村位于杨村桥镇东面,320国道边,距杨村桥集镇5公里,山地面积3780亩,耕地面积555亩,辖3个自然村,225户,总人口758人。共有村民小组15个,村民代表35名,党支部1个,0员人数42名。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草莓种植、养殖业等。近年来,在市级有关部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领导下,结合我村实际,确立了走以特色促发展的路子,强化组织领导,突破工作重点,保障建设资金,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0元,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9.8%,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
黄盛村 |
黄盛村 黄盛村位于建德市杨村桥镇中部,杨长公路3公里处,由原潘家、朱家、叶家和黄家四个自然村调整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17.1平方公里。现有山林面积9083亩,耕地面积865亩,全村共有农户346户,总人口1278人,有14个村民小组,31名村民代表。全村共有党员52名,预备党员2名。2011年实现人均收入12295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 |
官路村 |
官路村位于杨村桥镇集镇圈,紧邻杨村桥村,320国道、杭千高速穿村而过,全村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段。2010年杭黄高铁即将开工建设,这又将提升官路村的交通便利性。全村共分官路、胡家共2个自然村,人口1000余人,主要产出来源于禽蛋养殖与白梨等经济作物,是人均收入将近10000的文明村。多年来,官路村获得了五好妇代村、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乡村清洁长效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在村镇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村两委会带领广大群众干部共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发建设,共同创造官路村的美好未来。 |
龙源村 |
一、地理环境。龙源行政村由原有基础上的溪边、沈家、塘蛟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三村成“品”字形排列,地理位置上非常集中,这也是三村合并的主要原因之一。龙源村三面环山,北靠罗村水库,东邻乾潭方家,西接下涯大洲,只有南面一条公路是出入的交通要道,每隔20公钟就有一辆班车直达杨村桥镇。龙源村总占地面积1万7千多平方米,其中农田面积七百多亩,因为三面环山,故此山村面积丰富。 二、人口经济。龙源村总人口约一千余人,民风淳朴,从我报到任职至今,感受到的是一派亲切的民风。龙源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委集体经济收入来自于山林资源,收入的50%归龙源村村委集体支配,剩余的50%归各自然村支配,由于多年来村委对集体收入管理得当,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故此在对村内新农村建设的开支外,仍有盈余。而村民的收入则来自于农作物,草莓、西红花、吊瓜是村民每年的主要收入,近年来还新开辟了十多个山核桃养殖基地。虽然龙源村自处偏远,但其实阳光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村民收入可观,各家各户生活条件已比从前有大幅度提高。 三、组织建设。龙源村党委为党总支,根据三个自然村,下设三个支部。村两委人员共9人,全村党员42人。其中每个支部设支部书记一名。龙源村-与村主任都是多年担任农村干部工作的老同志,村两委各位成员在这两位老同志的带领下,团结合作,工作气氛非常融恰。村两委成员大多为全职,为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村两委固定时间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从学习中认清今后工作的正确方向,以此来制定今后的工作路线方针。恰逢全国性的第三批学习实践发展观活动,龙源村党委还特意邀请建德市党校副校长汪春根同志为全村党员讲授“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在党员进行受教育活动的同时,村两委也通过广播、村公告栏及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向村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及其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对群众自身有何益处,让群众认请形势,加强重视,也为今后本村新农村建设的近一步开展村下基础。 四、建设成绩。农村基层建设千头万絮,但只要肯去做,仍是会有成绩的。近年来龙源村两委本着为群众谋福祈,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村内的基础建设,让群从受益的同时也改善了村内的环境。为保持村内的环境整洁,村中的卫生保障队由专人任职,时刻维持着村内的整洁,村中河流卫生也是其工作重点,经治理后,村内的河流清澈见底,河边已见不到垃圾乱扔的现象。村中道路上原本的脏、乱、差的情况也已不在存在,如今走来,虽说不是一尘不染,起码也称得上干净整洁。村中污水排放也有自制的污水排放系统来处理。如今的龙源村给人的感觉绝对是眼前一亮。在迎接杭州市及建德市的新农村建设的督察中,龙源村教是优秀,其中龙源沈家自然村还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
长宁村 |
杨村桥镇长宁村位于杨村桥镇西北山区,地理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和谐山村。长宁村面积114368㎡,林地面积20000余亩,耕地面积1000余亩,河流2条、水库3座,辖8个自然村,465户,总人口1456人。长宁村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现有在册党员78人,预备党员1人,村民代表38人。由于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民经济主要依靠外出种植草莓以及外出打工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很大一部分的村民开展了种养殖业,目前村中有蛋禽养殖、生猪养殖,蔬菜专业合作社,草莓种植合作社以及蓝莓西红花等特色优势产业,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入。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村集体山林的收入,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
岭源村 |
岭源村位于杨村桥集镇东大门,东与乾谭镇交界,西面与杨村桥镇路边村相连,杭千高速,320国道贯穿而过。全村有农户583户,人口1943人。村民小组34个,村民代表47人。耕地面积1576亩,园地面积1095亩,山林面积16476亩,水面面积47亩,区域占13.12平方公里。 村年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近几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效益农业,充分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白茶基地500亩,花卉苗木基地300亩,草莓育苗基地300亩,草莓生产基地150亩。养殖业主要是蛋鸡养殖和生猪养殖,是一个典型的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村。最近几年来,村民通过实施草莓设施栽培,推广草莓新品种,实施无公害草莓生产技术,使草莓的品质有力大幅度的提高,种植效益逐年提高,草莓生产实现了由露地栽培向保护地栽培的转变,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了草莓的质量安全卫生水平,又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土地产出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实现了草莓的可持续发展。草莓已成为村民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一大批懂得草莓栽培、生产、管理和营销的农民专业技术人才走出了大山,到全国各地种植草莓,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市、区,这些通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的农民种植能手,把建德的草莓带到了全国各地,既扩大了建德草莓的知名度,又在异地发展、种植草莓产业中创造了财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先后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和配套的省待整治村、杭州市重点整治村建设,开展了下山移民和宅基地整理,废弃工矿复垦工程。在杭州市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实施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容洁化、污水净化、路灯亮化等工程,村容和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业的面源污染的到了有效的整治,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村道硬化浇筑主干道6公里,宽4.5--5米,投资250万元,浇筑其他支道4公里,投资160万元,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 生活垃圾做到收集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建造了一个垃圾集中房,并配有垃圾清运工具四辆,全村共配备了固定垃圾房20座,垃圾焚烧炉一座,垃圾箱400只。同时建立起卫生保洁制度,聘用七位村保洁员,垃圾收集处理覆盖到全体村民,做到日清日运,并作深埋无害化处理。 3. 全面开展卫生改厕工作:新建公共厕所二座,目前在建公厕露二座,卫生改厕525户,三格式化粪池525只,卫生改厕率达90%。 4. 做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建造二座无动力厌化净化池,新建排污管道1400米,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受益农户总数在90%。 5. 开展村庄绿化工作:道路两旁绿化在2100米以上,新种植绿化苗木5500余株,新建花坛一处,休闲健身绿地200m2.拟建中心村配套的休闲健身公园一处,占地面积5亩。 6. 实施了村庄亮化工程:共安装路灯120盏,投资15万余元。 7. 开展旧房改造及下山移民工作:全村改造旧房83户,旧房墙面粉刷22000m2,共投资达到24万元。在2010年实施下山移民工程,开展岭源新村建设,解决了83户的集居工作,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
龙溪桥村 |
龙溪桥村 龙溪桥村位于杨长公路沿线,距离杨村桥集镇3公里处,在2007年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由原徐洪村和清溪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5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有278户974人,耕地面积340亩,山林面积10200亩,是典型的“地少山多”的山区村。 201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后,两委成员6人,其中党总支3人,村委会3人。为改变多年来全村上下困惑于山林纠纷,上级惠农项目难以实施的窘态,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紧紧围绕“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以强化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为保障,以扎实稳妥地缓解山林矛盾为突破口,以整合项目为抓手,有力地推行了新农村建设,使全村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据各类年报及责任制考核显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有了长足的进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8%,人均收入9076元,比上年增长8.9%,业绩考核位列全镇13个行政村前列,顺利通过杭州市文明村、杭州市生态村、浙江省体育俱乐部和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站考核验收,一个焕然一新的新龙溪桥村展现在我们面前。 |
梓源村 |
杨村桥镇梓源村位于杨村桥镇西北部,320国道边,距杨村桥集镇5公里,东临杨村桥村;南与绪塘相邻;西临绪塘。山地面积16700亩,耕地面积1158亩,河流2条、水库4座,辖12个自然村,609户,总人口2039人。梓源村党委,下设4个支部,现有在册党员93人,预备党员5人。2007年7月,梓溪村与花桥村合并成为梓源村。我村集体经济以林业、房租收入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以草莓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普遍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要求,进一步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梓源村党委按照“可看、可听、可信、可学”的要求,加大投入,规范制度,健全机制,积极开展“星级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形成了以示范点创建带动面上工作、以党建工作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新格局。 我村是以草莓种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其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外出务工。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紧密团结,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品质幸福的总体目标,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得到了同步提高,促进了梓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
杨村桥村 |
杨村桥村位于建德东部地区,交通便利,素有“建德东大门之称”杨村桥镇的中心位置,总人口数2868人,951户,由杨村桥、王谢、毛山、西源四个自然村组成,行政区域面积15.81平方公里,耕地、水田1403亩,山林果园1922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9元。现有村两委共8人,正式党员149人,预备党员7人。2011年村里完成建设项目有,毛山新村整治、西源新村整治、休闲公园改造、精品村项目。通过了“浙江省卫生村”的复验,杭州市清洁庭院示范村,2012年获得了“春泥计划”优秀示范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