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桥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红卫公社利民大队所沿袭。1982年开始更名为现今的李花桥村,原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李花桥、西库、周家、施家堍。由于鄞州区电镀工业区和首南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西库、周家、施家堍被拆迁并搬移安置到九曲小区。剩下李花桥自然村被区列入拆迁范围。现辖区东与三星公路相连,南邻高塘桥村,西邻奉化江畔,北邻近鄞州大道。全村区域面积2.05平方公里。在册户数584户,人口1408人,外地流动人口2000多人。土地面积1000余亩。辖区内有众多规模以上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村有医疗卫生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场所。
2009年村直接工作人员5名,在册党员39人。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在村里有党员活动室。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设立了社管会、监委会,各部门明确目标,各负其责。建立了义务-,配制消队龙一台,建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网络,配备了夜间治安队、清洁工、居民用电用水维修工。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业余文体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12006 | 315000 | -- | 查看 李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色水岸社区 |
金色水岸社区 金色水岸社区是浙江省宁波鄞州区首南街道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3021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212。邮政编码为31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4 ,车牌号码为浙B。与格兰春天社区、陈婆渡社区、九曲社区、南裕社区、三里村、三桥村、鲍家耷社区、干墩村、日丽社区、鲍家村、萧皋碶村、桃江村、傅家村、鲍家耷村、陈婆渡村、石路头村、石家村、高塘桥村、李花桥村、茶亭庵村、文华社区相邻。 |
格兰春天社区 |
格兰春天社区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格兰春天社区是新建的商住小区,毗邻南部商务区,所辖范围东起天童南路,西至宁南南路,南起绕城高速,北至句章东路。小区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结构分为高层、多层住宅及联排别墅,可入住居民1400户,5000人左右,绿化率达32%。 社区于2009年4月正式成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居民满意为目标,始终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作为社区工作重心,全面开展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目前,社区正向着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安乐祥和的居住氛围而努力。 联系电话 28836266 28836267 28836268 获得的荣誉: 2009年度: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
陈婆渡社区 |
陈婆渡社区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陈婆渡社区,由旧村改造而成,东起九曲河,西至天童南路,南起横塘河,北至茶桃路,总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0人,外来人口有620人左右,拆迁安置房共717套,共安置477户,绿化面积20480平方米。 陈婆渡社区从2005年3月28日成立,以争创“文明社区”为抓手,以社区服务为宗旨,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把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核心,努力营造社区居民祥和乐业,环境整洁舒适,社会秩序井然的良好社区氛围、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建设文明社区活动,为创建现代化新型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联系电话 88469066 、28868266。 获得的荣誉: 2005年度:三星级民主法治、先进社区居委会、区科普社区 2006年度:区级文明社区、三星级老年活动室、学习型单位 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市科普社区 2007年度: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社会保障服务先进集体 省级科普社区、无-社区、市级文明社区 |
九曲社区 |
九曲社区地处鄞州区首南街道,东起百梁南路,西至宁姜公路,南起规划路,北至鄞州大道。小区总建筑面积135888平方米,总户1026户,目前小区总入住人口为2850人,其中外来人口约1300人。辖区内配备了有菜市场、超市、警务室、社区学校、休闲文化长廊、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排练室等配套设施,社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人们理想的居住小区。社区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力争把社区建设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住宅小区。联系电话 83035006。 获得的荣誉: 2008年5月,在首南街道组织的“王应麟读书节”亲子朗诵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8年7月,在首南街道组织的“喜迎奥运、同创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
南裕社区 |
南裕住宅小区地处位于鄞州中心城区学士路,靠近鄞州区区0,东近诺丁海大学,南近鄞州二道,西至天童路,北近万里学校,小区由鄞州中心开发区建设,总建筑面积90453平方米,五层普通住宅30幢,共可入住792户,内设幼儿园,面积为1877平方米,沿街店铺为6571平方米,绿地面积22454平方米,占绿率36.1%平方米,物业管理委托宁波永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他们的工作准则:有困难找物业,服务宗旨:“热忱、优质、开拓、进取、和谐”的高品位生活社区。小区由2005年3月鄞州区民政局发文成立居委会,本小区是中心城区拆迁安置小区,由首南街道,鲍家村、三桥村、干屯村及肖皋矸村拆迁安置户入住,小区由2004年11月交付使用,现入住率95%以上,目前一期总人口2100左右。居委会成立以来,先后成立了老年协会,现有老年活动室、老年聊天、电视室。文艺队伍,现有:舞蹈队、马灯队、秧歌队、腰臌队等,社区在文明学校、科普学校等基础上引导居民学习文化知识。医疗服务站逐渐开展建立科学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公交车118路车经过南裕社区,为新村居民打开方便之门。 社区的服务宗旨:敬业守信、高效务实、服务居民、奉献社会、社区是我家、温馨你我他。 近年来社区取得的荣誉: 2005年度评为三星级民主法治社区、 2006年度评为鄞州区文明社区、 2006年度度评为区学习型单位、 2006年度评为区卫生先进单位、 2006年度评为区科普社区、 2007年度评为第五届第一批区文明社区、 2007年度评为区无-社区 |
三里村 |
三里村是近几年来在整治改变老村四周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农村。本村南起姜山横河,西邻宁姜公路,北接绕城高速公路,东临石家村,总占地面积约0.4平方公里。本村有住户八百户左右;人口两千三百多人。村里设有老年活动室、篮球场、图书馆、警务室、卫生医疗服务站等基础设施。本村交通便利快捷,628、635、606、632路公交车直达村口。 近几年来,本村坚持“以民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村党建为龙头,以村服务为重点,以村文化为载体,始终把满足居民的需求作为村工作的中心。始终把村民满意作为村党委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目标,全面开展村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参与村建设。大力加强村级服务和文体阵地建设,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获得的荣誉: 2007年度区级卫生村 2007年度街道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街道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妇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8年获得区0颁发的第二批文明村荣誉称号 |
三桥村 |
三桥村是首南街道最北端的一个村,位于鄞州区新城区中心位置,东临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西接鄞州区政府(鄞州公园),南连正在建设中宁波市南部商务区,北靠乐天数码城,原有区域面积约750亩,在册户数291户,总人口730人。天童南路、学士路、首南路、日丽路纵横穿境而过,公交车有101路、118路,177路、166路、633路,交通便利,因鄞州区新城区建设需要有90%土地被征用,2003年8月全村农业人口进行货币安置,2004年11月村民房屋被拆迁,全村村民搬入南裕小区,2005年9月成立三桥股份经济合作社,设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各部门明确目标,各负其责。目前,全村老年人养老保覆盖率为100%,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近年来在上级党工委及村党支部领导下,被评为区卫生村,计生工作先进集体,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信访工作等先进集体。 六百载古刹—三桥甘露寺 甘露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7—1428)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地处宁波市鄞州区新城区,距宁波市中心约5公里。鄞州公园东侧,东连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宁波九中西面,南接建设中宁波市南部商务区,紫林坊艺术馆,前塘河边沿,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相传,在明朝宣德年间,三桥北面(前塘河以北)称十九都,属善卫乡(今下应街道)管辖,土地属林姓人家,林姓是大户人家,有土地近千亩,在十九都有块墓地,墓地建有坟庄(管墓),并建有几间供佛堂,对死者进行超度、拜佛、念经,取名甘露庵,因风水好、佛灵,林家后-上翰林官后,甘露寺进行多次修缮,因地处前塘河,是通往横溪、奉化白杜、姜山等地交通要道,十九都桥西边有龙潭,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时甘露寺烧香拜佛十分兴旺,清高宗乾隆4年(1735年),因十九都在T字形地方造了一座桥(原二座桥),从此,十九都改称三桥。清高宗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将甘露寺拆迁重建大雄宝殿及二边厢房(今地址留有功德碑)。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后厢房(留有功德碑),清德宗光绪壬寅年(1902年)进行重修,当时寺里有僧几十人有地十亩。 甘露寺因其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佛灵,让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对此情有独钟,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甘露寺一度曾作村办公室、村民活动场所、开办五金厂、做民房等,所留下为数众多的诗文和墨宝文物作为四旧被毁,历届任住持无考证。 1987年改革开放,甘露寺经鄞县佛教协会批准,在鄞县众多的寺庵当中,第一批成为佛教信仰定点开放单位。从此,甘露寺在阿宝住持下,经众多善男信女出资,甘露寺得以修复,因香火兴旺,1995年现任住持如净法师发心下,建造了观音阁。 目前,因鄞州区新城区规划建设,当地政府、区佛教协会对重建甘露寺十分重视,区佛教协会以及有关部门各界人士关怀支持下,重建甘露寺千秋大业,从此拉开序幕。 今后,梵宇庄严的甘露寺将成为集修行、礼佛、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佛教名刹,与鄞州区新城区建设融为一体,甘露寺将以独具一格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和佛教信徒的光临。 甘露寺公交线路 359:姚江——乐天数码城 118:鄞州党校——乐天数码城 107:邱隘羊毛衫市场——乐天数码城 102:七塔寺——宁波九中 101:家乐福——三桥村 |
鲍家耷社区 |
鲍家耷社区 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鲍家耷社区,是2010年3月份新成立小区,主要以周边村落大龄青年安置房以及拆迁户为主。小区东与鲍家耷村毗邻,南面以同三高速公路为界,西至天童南路,被与陈婆渡小区相望。现落成的小区分一期和二期,总占地面积约0.075平方公里,其中已交付的鲍家耷小区一期,总占地面积2463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5606.79平方米,共有住房356套,能够解决住房困难户142户,到2010年6月底已安置拆迁居民212户。 鲍家耷社区居委会自2010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本着“全心全意为居民办实事”的宗旨,以“情系居民,心连万家”为社工工作准则,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服务为重点,把了解居民所需,解决居民困难,处理居民矛盾为工作重心,同时,积极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为居民创造一个和谐、美好、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社区联系电话 82815062、81899291、81899290 |
干墩村 |
干墩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原有三个自然村,分别是干墩、张0房、月浦。由于新城区和和高教园区(英国诺丁汉大学)建设的需要,干墩自然村已于2004年拆迁并搬迁安置到南裕社区。2006年张0房自然村也因钱湖南路延伸,拆迁工作也已基本完毕。部份家庭已安置到南裕、繁裕、东裕、天欣等社区,剩下的月浦自然村也被列入中心区拆迁范围,不日将被拆迁安置。干墩村东与下应街道相连,南与本街道的桃江村、傅家村相邻,西与鲍家耷、陈婆渡、鲍家村相连,北前塘河相隔与三桥村相邻。 全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全村户籍人口1202人,现有流动人口1179人。原有土地面积约1600亩,土地征用后现有面积约360亩。本村辖区内有诺丁汉大学、高教园区图书馆、0鄞州党校、鄞城宾馆、鄞州区卫生局以及雍正房产开发的别墅群等,363路、369路、206路、118路、151路等公交车直达辖区内。 本村现有党员36名。村有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有支部活动室、妇女之家、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地。2005年12月村成立了干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设立了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各部门明确目标、各负其责。村引进企业近20家。组建义务-二支,配备了二台消防龙。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一支文艺宣传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目前全村老年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00%,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 在上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全村人的努力,现村内路面整洁,绿化美观,院落干净,村容整洁干净,居民安居乐业。 |
日丽社区 |
日丽社区由荣安府及以鄞州商会为代表的5幢写字楼宇为重点管理对象,辖区涵盖区政府、鄞州公园等行政、休闲公共设施,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其中荣安府共有7幢高层建筑,935户居民,入住率达到90%,目前已有104落户家庭,沿街商铺29家,业态形式多样,有幼儿教育、咖啡简餐、美容、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等,定位高端,消费人群辐射小,主要以满足荣安府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主。因为是刚成立的新社区,所以下阶段社区重点在于:建立日丽社区党员服务站,明确组织机构,形成工作制度;打造先锋智囊团的团队品牌;楼宇党建工作等,致力于构建社区“幸福共同体”。 |
鲍家村 |
鲍家耷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的红卫公社跃进大队所沿袭。1983年更名为现今的鲍家耷村,驻地内原有鲍家耷、张家耷、程家、樟木溪四个自然村组成。2005年因建造绕城高速公路需要,程家、樟木溪被拆迁并搬迁安置到九曲小区居住。剩下的鲍家耷、张家耷自然村被街道列入旧城改造拆迁范围,不久将被拆迁安置。鲍家耷村位于鄞州区新城区的南面,离首南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东沿九曲河与同三高速相邻,南接绕城高速公路,西靠天童南路直达姜山方向,北临陈婆渡小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30亩,在册户数273户,人口648人,外地流动人口986人,现有党员20名。村内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等学习活动场地。村里组建了义务-,配置消防龙一台,设立;饿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室,配备了夜间治安巡防队、清洁工。2009年起村里成立了文体宣传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村所属个私企业17家,其中私营企业8家。在街道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632元。近年来村政面貌不断改变,村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
萧皋碶村 |
萧皋碶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被新城区列拆迁范围,村民不久将被拆迁安置。现辖区东与天童南路相连,南与鄞州大道相连,西与宁南南路相连,北与南部商务区相连,全村有179户419人,土地大批被征用,目前尚有耕田29亩。 目前有村工作人员5名,在册党员22名,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村里有党员活动室、医疗卫生服务部、老年活动室,组建了义务-,配置消防龙一台,设立了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点,配备了夜间治安巡防队、清洁工,在村民比较集中的三益桥形成了临时菜场,方便了村民的经常生活需要。 萧皋矸的来历 “萧皋”,即今钟公庙街道的萧皋碶村,村庄四面环河,环河面积达800亩,南面是九曲河,东面紧临双女庙,西面靠着十巴河,北面又有庙后河,村庄与西面的宁姜公路铜盆浦相距2公里。但在数百年前,此地是一块三面环水的高地,由于咸潮出没,荒芜萧索,故称萧皋。皋在《辞海》中的解释为“近水的高地”,而村中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当时有位云游高僧手执玉萧在皋(高)地盘腿而坐,吹箫歌唱,歌诗曰:萧条河水下江海,皋傲碶闸防涝旱,古碶古闸本姓“萧”。所以说,这个“萧”又是吹箫的箫。明代诗人沈明臣为美丽的田园写了这首诗《题萧皋别业》:“林皋自有征君业,石碶何年别姓萧?路入清溪双女庙,天低绿树鲍郎桥。三家邻居能供酒,十里江田不用潮。时世清平吾与汝,不妨长此作渔樵。” |
桃江村 |
桃江村地处首南街道东南角,东临下应街道、南连姜山镇、北靠宁波高教园区,总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700户,总人口1634人,村内有警务室、卫生医疗服务站、综治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活动室、档案室等配套设施。151路公交车直达村口。 近几年,村委坚持“以民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村以党建为龙头,服务为重点,始终把满足村民的需求作为村工作重心,把村民满意为目标,全面开展村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参与村区建设,大力加强村服务和宣传文体阵地建设,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被誉为鄞州区文明村、鄞州区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桃江村的来历: 过去,奉化江有一条支流,从铜盆浦开始,弯弯曲曲直至云龙矸,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江两岸有很多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风景秀美,人们就把这段江称为桃江,江边的村庄因江而名,就也称为桃江了,村庄以穿村而过的一条河为界,河东张姓为主称为桃江张家(即今桃江村),河西傅姓为主称为桃江傅家(即今傅家村)。 |
傅家村 |
首南街道傅家村位于首南街道以南2公里。东邻桃江村、南邻姜山镇、西邻鲍家耷村、北邻干屯村。全村有西井头、后头岸、前头岸、新村四个自然村。现有耕田面积709亩,有企业5家,总人口692人,户数307户。有流动人口474人,其中育龄妇女223人。傅家村设立桃江幼儿园一个,合作医疗一室。 公交车151路。 本村有专职工作人员5名,大学生一名,清卫工3名,夜防队员3名,在册党员24名,村民代表31名。2002年至2009年,傅家村先后被评为街道、区卫生村、无-村、先进集体。目前全体老年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00%,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卫生基础设施和实事工程跃上新的台阶。 |
鲍家耷村 |
鲍家耷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的红卫公社跃进大队所沿袭。1983年更名为现今的鲍家耷村,驻地内原有鲍家耷、张家耷、程家、樟木溪四个自然村组成。2005年因建造绕城高速公路需要,程家、樟木溪被拆迁并搬迁安置到九曲小区居住。剩下的鲍家耷、张家耷自然村被街道列入旧城改造拆迁范围,不久将被拆迁安置。鲍家耷村位于鄞州区新城区的南面,离首南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东沿九曲河与同三高速相邻,南接绕城高速公路,西靠天童南路直达姜山方向,北临陈婆渡小区。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区域面积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30亩,在册户数273户,人口648人,外地流动人口986人,现有党员20名。村内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等学习活动场地。村里组建了义务-,配置消防龙一台,设立;饿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室,配备了夜间治安巡防队、清洁工。2009年起村里成立了文体宣传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村所属个私企业17家,其中私营企业8家。在街道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632元。近年来村政面貌不断改变,村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
陈婆渡村 |
陈婆渡村座落在鄞州新城区的南端,原由西城、胡家、洪桥头、前江、后江、老街、新街7个自然村组成,全村562户、1517人。近几年来,我们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好”的要求,紧紧抓住鄞州新城区开发和全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试点村的契机,改革创新,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探索新机制,建设新社区,树立新风尚。2007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4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1242万元(其中土地征用收入978万元),先后被评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过去,由于发展意识、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陈婆渡村经济水平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到1995年,全村仅有12家企业,农村经济总收入只有2556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不到18万元。近几年来,我们村党支部把发展新产业作为加快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根本点来抓,充分利用难得的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兴业富民,逐步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村级留用地政策,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建造了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光租赁收入一项村集体每年可得益150万元。另外,村里还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使入驻企业安心、放心、顺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方便快捷的周到服务,三年来共吸引了33家外来企业来村“安营扎寨”,使全村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村工业产值达到6.3亿元。村里还将临街的房屋开辟为店面房,投资建造的店面房60间共2600平方米,店面租赁又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近50万元左右收入。 二、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多年来,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群众得实惠上,最大限度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大力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一是认真搞好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货币安置工作。2004年初,村三委会针对村里耕地大多被征用的客观实际。在充分征求全村社员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陈婆渡村劳动力货币安置实施细则》,并于当年8月顺利完成全村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货币安置工作,共发放劳动力货币安置费1416.6万元,安置社员744人。二是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村集体配套补助,全村有626人参加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使每一位参保社员届时都能得到每月260—360元的养老金。在村集体补助的基础上,村里从2004年起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每年达到100%。三是实施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充分征求社员意愿的基础上,2004年11月顺利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现已连续三年进行股权分红。四是积极帮助被征地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全村先后有218名被征地人员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实现了转岗转业,目前全村98%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到了二三产业,基本做到了人人有事干,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18元。 三、推进新村建设,切实树立农村新面貌 在发展过程中,村党支部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居者有新舍、新村有新貌”。2002年初,我们邀请了城建、规划、国土、环保等方面专家,对全村分散无序的7个自然村拆迁新建型村庄进行全面的规划论证,在征求全村村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委托宁波工程学院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小康住宅规划,同时按照“分级、对口、配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区、街道两级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建立有村民代表参加的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办法》等政策,做到任务明确、人员落实、责任到位。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分两期实施了新村建设工程。第一期兴建了6500平方米的村民安置房,第二期通过依法招标,兴建了23幢85500平方米 |
石路头村 |
石路头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本辖区东与陈婆渡村相连,南与石家村相连,西与宁姜公路交界,北与前周村相连,距首南街道办事处1公里。全村总面积约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由石路头、后王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常住人口565人,外来流动人口2100人,村内现有党员20人,村民小组6个,村民代表36人,现有工作人员6名。辖区内有陈婆渡幼儿园、村医疗卫生服务室,同时还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为村内的志愿者活动、妇女工作、老年活动、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村内还有党员活动、妇女之家等学习活动场地,可供组织有关的党员、妇女活动。于此同时还设有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站、夜间治安巡防队、清洁工、日常管道、居民用电维修工,解决了村里日常麻烦的需要。村内的老年腰鼓队、舞蹈队,丰富了广大妇女村民的文化误了生活。 |
石家村 |
石家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的红卫公社红旗大队沿袭。1982年更名为石家村,我村住宅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由四个自然村所组成;分别为东石、西石、中石(中石分为中前和中后)。我村地处首南街道南边,东边天童南路绕村而过交通便利;南是姜山镇;西与三里村相连;北与石路头村相连。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200亩;总户数624户、常住人口1375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现我村直接工作人员5名,在册党员38名。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卫生所、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义务-并配备了2台消防龙,由于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增多在2005年期间设立了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点;配备了夜间巡防队、清洁工;在村里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图书室、村民的健身场所。现我村中老年人还自发组建了两支健身队,每到晚上这两支队伍在村活动场地跳舞气氛十分活跃。同时村里还成立了老年文艺宣传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
高塘桥村 |
高塘桥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的合众大队所沿袭。1983年开始更名为现今的高塘桥村,原村有七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高塘桥、蔡家、前方、后方、东桥、任家堰、汪家。由于明州工业区建设的需要,前方自然村被拆迁到九曲小区。现辖区位于本区南面,毗邻姜山镇,宁姜公路从本村穿过。新见的宁波环城高速公路已从我村南边穿越而过,交通方便,环境优越。全村总面积越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800多亩,户籍在册人口1549人,外来人口2600余人。辖区内有老年活动室,有2家卫生服务室,各自然村有健身场地。 目前,已有企业60家,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新建标准厂房17000M2。至今村直接工作人员5名,在册党员46人。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村里有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等学习活动场地。设立了劳动保障室,组建了义务-,配置消防龙一台,设立了综治室,配备了夜间治安巡防队。同时村里还建造了综合活动室,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娱乐生活。目前,全体干群齐心协力,为建设和谐而美好的新农村献计献策,共绘蓝图。 |
李花桥村 |
李花桥村是首南街道下辖的行政村,由原来红卫公社利民大队所沿袭。1982年开始更名为现今的李花桥村,原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李花桥、西库、周家、施家堍。由于鄞州区电镀工业区和首南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西库、周家、施家堍被拆迁并搬移安置到九曲小区。剩下李花桥自然村被区列入拆迁范围。现辖区东与三星公路相连,南邻高塘桥村,西邻奉化江畔,北邻近鄞州大道。全村区域面积2.05平方公里。在册户数584户,人口1408人,外地流动人口2000多人。土地面积1000余亩。辖区内有众多规模以上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村有医疗卫生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活动场所。 2009年村直接工作人员5名,在册党员39人。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预备役民兵连、基层联合工会,在村里有党员活动室。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设立了社管会、监委会,各部门明确目标,各负其责。建立了义务-,配制消队龙一台,建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网络,配备了夜间治安队、清洁工、居民用电用水维修工。同时村里还成立了业余文体队,丰富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
茶亭庵村 |
茶亭庵村地处首南街道中心区,宁姜公路穿村而过,北临鄞州大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全村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2亩,由横江岸、西张、水仓头、坟头桥四个自然村组成,常住户数312户,总人口761人,并有外来流动人口2346人。全村现有在册党员28名,村民小组长4个,村民代表31名。成立了团支部、计生协会、老年协会、基层联合工会,在村里有党员活动室,妇女之家等学习活动场地。目前全村老年人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00%,医疗保险覆盖率为100%,卫生基础设施和实事工程跃上新的台阶。在首南街道的正确指导下,茶亭庵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调动群众自主建设和美家园的积极性,共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生态优良、管理规范的新农村。 |
文华社区 |
文华社区位于鄞州区高教园区东面,东临宁横南路,南邻泰康中路、西接钱湖南路,北连鄞县大道。社区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服务“人才公寓”和“学府苑教师公寓”二个小区。人才公寓小区作为定向供应的商品住宅,是鄞州区政府提供专项用地和优惠政策为解决鄞州区企业引进人才而建造的。该小区总用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共1000套小型单身公寓。学府苑教师公寓是为高教园区配套的公寓,分两期建成,建筑面积170000平米,住户1137户,是高教园区7所学校教职工的居住场所,小区配套有地下车库、商业街、幼儿园、休闲广场、儿童乐园等设施。文华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治资源,服务社区,联合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同打造“幸福文华”。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