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鄞州区 >> 云龙镇 >> 荷花桥村

荷花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荷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荷花桥村简介

  云龙镇荷花桥村座落在镇政府所在地西南方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童家漕、杜村、上荷花桥、下荷花桥。
  荷花桥村总户数567户,总人口1385人,全村有耕地面积576亩,全村社员原来多以务农为生,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巩因壮大,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目前大多数社员都进厂就业或自已办企业,经商搞第三产业。
  2011年荷花桥村人均年收入达17700元,步入小康行列,人人安心搞生产,家家勤奋想致富,全村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目前杜村新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届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12108 315000 -- 查看 荷花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荷花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荷花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徐东埭村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前,书信来往是信息传送特殊工具,那时在信封只要写上宁波南乡徐东埭某某房某某某收,书信就会正确无误地寄送到你的家中。   按《鄞县通志》记载,因鄞县地理环境因素,分为东乡、南乡、西乡三个区域,鄞县隶属于宁波府管辖,俗称为宁波东乡,宁波南乡,宁波西乡。历史上有一句流行语:“南乡十八埭,东乡十八隘,西乡十八耷,事实上确有其事,确有其地名,南乡十八埭曰:徐东埭、周家埭、应家埭、西王埭、夹家埭、王家埭、孟家埭……。十八埭之中徐东埭为最大,这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口素养、文化教育、农业、集市贸易、宗祠庙宇规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他记录着旧时徐东埭村的辉煌历史。   南宋后期,徐公景山之后裔永宁之子湛之定居于鄞塘乡龙舌发迹,名曰徐东埭,地名至今永恒不变,目前已传34世到德字辈850年历史。   据会稽志记载:吾族徐东埭,其民勤於身,俭於家,奉祭祀,有禹之遣风焉。汉书地理志曰:吴粤之君好勇,故其民亦然,吾於著姓北平,出自伯益,佐禹敷治,过化存神,自宋时迁居龙舌。   徐东埭与后小房都属徐姓,0发族地在村中漕头,龙舌湾、漕头往东是徐东埭,漕头往西为后小房,后小房是0某代小儿子居住地,后小房名字由此而来,徐东埭村村民有91个姓,此徐姓为主,目前户口在册徐姓人数678人,云龙镇徐姓人数最多,而徐东埭村徐姓人数列全县各村徐姓人口之首。   徐东埭村地处平原稻区,世代以农耕为主,据大房派族谱记载,0勤劳加节俭,置田之风盛行,到1930年,东到山港潭(横溪镇栎斜丁湾),南至荷花桥的童家漕,西至丽水乡(姜山镇),北至下庵普济寺,都有徐东埭村土地足迹,当时全村土地面积达3800余亩,这数字里面,相当一部分是祭祀田(大家田),有祠堂宗田,有堂房宗田,徐东埭有二个祠堂,徐东埭祠堂(东海名宗),后小房祠堂,全村有82房族(墙门)习称八二房,从墙门数量来看我想没那么多墙门的房吧?就象现在的公交线路计数而已,祭祀田(大家田)是出租于无土地农民种植的,在每年阴历年底,族里宗长派人去收取祖谷,以供祠堂宗日常开支和购置土地及资产,堂房里要数后小房老屋房,新屋房,土地最多,是最富有房族。   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太公购置栎斜岙山至陈家岙山林,面积1200亩,加上原来杨氏太婆随嫁山250余亩,共计山林面积近1500亩,对平原地区来说,有田有山,在平原地区可谓首屈一指,据村里老年人说:“太公置山育林,为下一代提供生计和收入,每缝农闲季节,村民上山砍柴,有走陆路上山的,回来时需挑柴担回家,“费力”。一般走水路由7至8个人共用一条船,在早上3点钟出发,船一直可到横溪栎斜村上岸,过栎斜水库后上山,挑一担柴回到家里,已是下午1点钟,整个过程要付出多少劳力,多少汗水。但在经济不发达年代来说,村民说“值得”,真是“冲担二头尖,拨出可现钢细”,既补贴家用又可作燃料。   早在500年前,村里已经有了菜市场雏形,逐步形成了老街菜场,旧时称东安晨市,位于东安桥北侧,傍河宽4米,长百余米农历逢双日市(甲村逢单日市)宁波有句顺口溜:“甲村徐东埭,屙团烤芋艿”。如果你行走于上海,宁波的地区,年长的得知你是徐东埭村人,人家都会说出了这句顺口溜,集市形成带来了商机店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南货店、鲜咸货店、豆腐店、源丰布店、棺材店等等,占地四亩当店,可谓生意兴隆,特别是双日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把百米老街挤得水泄不通,集市影响,使村民的经商意识强烈,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迁居宁波、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及国外等地徐姓人数有1200余人,单是后小房河南原粮站东边,原称老屋墙门,新屋墙门里80%户都在上海、杭州经商做生意,乡下的老房子基本上锁关门。   东安桥南侧的航船埠头,停泊着木制航船,清晨的螺号声时而把人们惊醒,他每天往返于村与宁波之间,是旧时的水上交通工具。   祖先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明清年间,个人私塾已经兴起,位于东安桥畔的古槐书屋,正三间朝南,聘请老先生传教,多时有学生十几人。清晨,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响彻整个古槐书屋,引得穷家子弟涉足探望,由于社会因素,昔不如今哪,穷人家哪有读书的机会,有诗为证:“读书堂上午阴清,佳气葱葱拥百城,三月韶华争拳子,十年培养付先生。”   风月古亭座落于漕头南,每逢阳春三月,杨柳依依,花香鸟语季节,有多少文人雅士聚集在亭中把酒临风,作诗呤对:   空中风月本无私,想见尚书对客时。   七字清谈千古在,一亭旧迹六朝遣。(扎自族谱)   恰似其份表达了诗人情怀,一首首西宁夕照,爱日草堂,凰山朝敦,金峨晚霞,东安晨市,曲堤烟柳,龙舌丹枫,沙田翠柏,绝美诗句把徐东埭村点缀得世外桃园,人间天堂。   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五四运动影响,徐东埭宗族理事会,开办“养正学堂”。1925年学堂改称徐东埭显承小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识质量,徐氏宗族理事会十分重视师资力量,校长张德嘉先生改革教育内容,把新文化灌输到每个学生的知识中。校长徐绍榜先生是报社特约记者,教导学生有方,倡导作文写作,要贴进人民生活,解放后任教蔡攸庚老师,系黄埔军校毕业生,主教语文、体育、地理课,可仅用一分钟时间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正确无误,堪称一绝,在体育课上,“立正”二字,宏亮雷鸣般声音,哪怕你是最顽皮的学生也被震慑得毕恭毕敬地站立在那里。校长朱祖康在学校开设学前珠心算班,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在区、市、省历届珠心算大赛中,都获得一、二、三等奖,并参加了“海峡两岸珠心算通信赛”,获奖文化素质提高,培养了村民,提高村民民族精神,在杭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涌现了象徐大刚的战地记者,跟随-等中央-出没于战火纷飞战场上,解放后多次跟随毛泽东、-随访欧洲各国,早年从事革命事业徐婴同志,带领村内知识分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9月加入中国0,皖南事变后,由于通不过国民反动派的-线,辗转在浙东、浙西革0据地,任村中队政治指导员和支部书记,后来由于坏人告密被捕,任凭敌人威吓,利诱,木棍老虎凳酷刑无法从他口中吐出一个字,体现一个0员大义凛然,最后敌人用刺刀剖开胸腹,取出心肝,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建国后,徐婴烈士灵枢移葬在四明山革命烈士墓园内。   徐东埭祠堂正大门,上面悬掛着“东海名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鄞东南一带颇为有名,祠堂占地面积960平方,直落三井,有前戏台后戏台,二侧厢房设立108樽木雕人像,精工细琢,气宇轩浩,维纱维肖。   祠堂正大门东侧房是圣经殿,内藏各类经书,百余卷,祠堂正大门西侧房楼上立关帝塑像供奉,祈求一方平安。楼下水龙会,俗称平安间,水龙会人员由青壮年组成,义务参与,不计报酬,分工明确,内设正副队长二名,掌瞄的、挑水的、掀木工的各负其责,安全间摆放着二支龙,老龙和新龙,是用人工驱动的一种救火工具,其它救火用工具世整齐有序排列二旁。一有火情,马上鸣锣,救火人员会一呼百应,在历次救火中。无论是第一时间到达,还是水龙出水快慢,徐东埭水龙会名次在1—3名之内,被群众誉为救火义勇军。   始建于明朝1518年间栋木庙,占地面积10余亩,飞檐筒瓦,雕栋画梁,红墙黑瓦,气势宏伟,旧时与姜山佽飞庙齐名,他就是座落于徐东埭村,“庙桥江”河畔中,他是鄞南地区十八堡的宗教崇拜地。   斗转星移,历史在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三十年变化令世人瞩目,三十年可谓“窗外日光弹指述,席前花影座间移”。   三十年变化对农民来说象做场梦一样,现时村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种田已是几个种田大户的事,村民基本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到目前,户口属于本村的民营企业有76家,其中年销售100万的有18家,年销售500万的有10家,年销售5000万的6家,年销售上亿元的有5家。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达到210人,工业和三产业发展,带来了经济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每个家庭拥有电视、空调、冰箱……大型电器普及每个家庭,40%家庭拥有电脑、汽车。义务教育,我农村合作医惠及每个家庭,社会保险保障了老年人生活,在物质文明同时,精神文明有了很大发展,电子阅栏室、老年活动室、乒乓馆、篮球场相继建立,影视歌舞,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进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村二委会着手搞新村建设,提高集体经济实力,16500平方房屋建筑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动工,不久将来,一座座高楼将拔地而起,新农村蓝图正在绘就,昔日徐东埭村辉煌,必将重视。   岁月悠悠,千米横河贯穿整个村落,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徐东埭村人,千米横河横跨着东昇、东安、中平、西宁、西盈五座桥梁,象征着徐东埭村人祥和安宁和太平,在中国0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开展,徐东埭村人的生活像旭日东升,富饶而舒适。   

荻江村

  荻江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东临前塘河,南至规划十号路,西靠规划三十二号路,北侧为现状小路。地域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亩,全村共有526户(其中农民户口360户),户籍人口1204人(农民户口人数790人),其中农民户口260户外来流动人口1500人,党员34名,个私企业12家。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村党员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荻江新村建设16000平方,将有124户村民搬入新居。   

前后陈村

  前后陈村位于鄞州东南,地处云龙镇北大门,地域经济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由前陈、后陈、傅家、田厂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22户,总人口1890人,有外来暂住人口4200余人,耕地面积900亩,全村共有大小企业41家,10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06万元,农业收入24万元,村级可用资金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500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48名村民代表。前后陈村多次获得区科普村、区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示范村、区级卫生、综治五星级村、镇武装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园谗村

  云龙镇园谗村地处鄞州区东部,紧邻宁波市后花园-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距市中心14公里。村内有历史悠久的李氏中堂,因李世民而得名。全村共有382户,常住人口820人,外来人口1230人,耕地639亩,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全村共有党员30人,村民小组5个,村民代表30人。08年村级可支配收入265万元,村级可用资金50万元,人均收入12515元,全村共有企业36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被评为区级文明村、卫生村、民主法治示范村、云龙镇先进党组织等光荣称号。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区镇领导的精心指导下,通过村班子成员及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先后通过星光工程创建、和美家园、和谐文明志愿者等创建工作,09年目标是创建区级绿化村、市级卫生村、省级体育俱乐部及市级体育特色村。通过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村民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共创和谐园谗,和谐云龙而努力。   

冠英村

  冠英村坐落在云龙镇政府的东南方,毗邻风景秀丽的东钱湖,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在册户数896户,人口1899人,外来流动人口800余人,20家企业,耕地1713亩,党员52人。2010年达到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017元。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坚持以“-”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关怀老人,想其所想。村设有老年协会,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村中心位置设有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看报、娱乐、聊天、量血压的地方。每逢重阳、重大节日都会发给一定的慰问金或慰问品,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每月还发放80元/月的生活补助金。   二、爱护孩子,丰富课余。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村庄发展的未来。关工委经常开展活动来丰富孩子们课业之外的兴趣爱好,比如每年六一儿童节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活动。村每年都会请来老师向孩子们宣传《未成年人保0》,从小培养他们对法律的认知。   三、关爱妇女,完美身心。妇女工作在村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村设有计生协会,妇女学校等方便做好妇女工作中的调查和宣传工作。计生协管员和巾帼志愿者共同协作,为本村妇女和外来流动人口妇女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村每年都会组织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关爱她们的身体建康。村还组织了腰鼓队、排球队来丰富妇女生活,并且开设家政服务培训、面点师培训等技能培训课程来增长她们的知识,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冠英村相继获得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小康示范村、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村、鄞州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鄞州区全面小康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顿岙村

  顿岙村地处云龙镇东南部,与素有西湖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相连,全村共有423户人家,常住人口933人,外来流动人口1037人,有耕地面积806亩,山林2530亩,有党员37人,村集体资产近1500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1.65亿,利润380万元,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浓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依山傍水、适宜居住的典型江南村落。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很多卫生、健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村的面貌又有了新的提高。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2010年起,本村陆续创建了市级绿化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实现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2011年,本村拟定结合本村实际的新农村拆迁安置办法(草案),并通报了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   

荷花桥村

  云龙镇荷花桥村座落在镇政府所在地西南方向,有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为童家漕、杜村、上荷花桥、下荷花桥。   荷花桥村总户数567户,总人口1385人,全村有耕地面积576亩,全村社员原来多以务农为生,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巩因壮大,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目前大多数社员都进厂就业或自已办企业,经商搞第三产业。   2011年荷花桥村人均年收入达17700元,步入小康行列,人人安心搞生产,家家勤奋想致富,全村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目前杜村新村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届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鄞州区东南,交通便利、东与东钱湖旅游区紧密相连、南与横溪古镇交界,西与姜山镇接壤,北距宁波市区15公里,是鄞州区云龙镇一个大村、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由石桥 、施家二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2296人、1076户。其中农业人口2171人,耕地面积2343亩。全村党员76名,村民代表60人,20生产队。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现有租赁企业26多家,村级可用资金8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358元。   村内有太傅公祠堂、还建有老年活动中心5家,建造了二处近二亩的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活动场所。几年来我们大办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业余曲艺队、广场舞表演队、图书室、篮球场、还在太平桥山建设生态公墓圆区、石桥村先后获得了镇级先进党组织、优化农业结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石桥村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共建和美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为建设文明石桥、生态石桥、富裕石桥、和谐石桥而努力奋斗。  

陈黄村

  鄞州区云龙镇陈黄村位于云龙镇东南面,地域经济发达,交通十分便利。2004年5月因行政村区划调整,由原来的陈岐村和田黄村合并成立为陈黄村。全村区域总面积3.4平方公里,由田黄、南岸、后岸、池头、下张、颜家六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耕地总面积2754亩,在册户籍总户数1036户,总人口2409人,外来人口3800余人。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012万元,村集体可用用资金7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665元。陈黄村现有市级万亩丰产坊,葡萄园基地及网纹瓜等特色农业产品,名气享誉宁波市。   为响应新农村建设,本村从2006年开始规划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在2007年4月3日第一期新村30幢连体别墅正式开始动工,总建筑面积为6600平方米,到2008年10月已全部交付,被鄞州区政府、新村办任为全区新村建设示范村。现在第二期工程也正在火热进行中,总建筑面积达到48701平方米。欢迎各界人士来我村进行参观指导。   适应时代步伐和村民需求,陈黄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并付诸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硬化、绿化、净化、亮化”要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力推动社会综合治理和村民自治;积极创建区级“文明村”、“文化村”、“卫生村”、“和美家园”、“社会综合治理示范村”和“市级体育特色村”等,多次荣膺“区级先进党组织”称号。同时,村“两委会”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理念,大力发展村级经济,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传承“陈黄精神”,续写名村辉煌。   

姚家浦村

  姚家浦村地处鄞州东南云龙镇西部距镇2公里,村地域经济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由一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分前横、中横、后横三个点,共有耕地面积640亩全村总户数340户总人口823人,暂住人口约1000人。全村大小企业共有20家。。近年来相继获得了鄞州区卫生村,区民主法制示范村、区镇级先进党支部党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前徐村

  鄞州区云龙镇前徐村地处宁波东乡,云龙镇政府的东北面,距镇政府约2公里,东与东钱湖旅游渡假区接界,南与本镇冠英、园堍二村接界,西与本镇双桥、前后陈二村连接,北与下应街道史家码、黎明二村接址。全村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前徐村总户数968户,总人口2050人,有外来暂住人口3000余人,全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占地2.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672亩,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15万元,人均收入12832元。   目前,通过几年来建设,休闲公园、篮球场等娱乐设施齐全,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内路面硬化两旁绿化,路灯亮化,垃圾袋装化,前徐村正在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步前进。

云龙村

  云龙镇云龙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南部,地处云龙镇镇区,是云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村内河网密集,宁横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区域面积为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88亩,在册农业人口302户,常住人口957人,外来流动人口1400多人。在上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村党支部带领下,全村以创建和美家园为目标,近几年来通过群策群力,发扬新世纪创业精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5亿元,村级可用资金超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072元。自2007年以来,我村先后获得了区级卫生村、区级文明村、市级民主管理示范村、区级“和美家园”达标村、镇先进党组织、食品药品安全四无村、区级全面小康村、巾帼示范村、先进妇代会等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云龙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前,我村为云龙碶北岸,至今保留着上河与下江的碶闸遗址。解放后改为云龙乡四村。1954年划入钱湖人民公社云龙管理区云龙高级社。1958年-时代划入云二社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61年委员会解散,成立云龙人民公社云龙生产大队。1966年8月至11月,成立由云龙、荻江、王夹岙、姚家浦4村组成的云龙大队;之后,又成立云龙公社金星大队委员会。1983年,改为云龙公社云龙村民委员会,同时成立云龙村经济合作社。1986年,云龙乡改为云龙镇。1993年实行撤、扩并,甲村乡并入云龙镇。云龙村现任党支部书记为张国萍,村主任为杨思年。    解放前,云龙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以种田为主,兼营家庭手工作坊。种田以粮为主,经济作物为副,且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解放后,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年年引进优良水稻品种,如:早稻“矮脚南特”、晚稻“农垦58号”为当家品种,粮食生产获得了可喜的产量。70年代,村成立了种子队,保证全村优良品种的自给,成为当时农业生产先进集体。如今,村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三弯腰”已成为历史,存入人们的回忆中。目前全村土地除零星种植外,大部分转包种田专业户经营,拥有各类大小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除虫机等现代农业机械。   

双桥村

  双桥村坐落于云龙镇中心地段,东邻东钱湖度假区,西与宁横公路连接,长三江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全村总户数239户,户籍总人口466人,外来租住人员达到1000人左右,村内以徐姓为主,另有张姓为辅。全村占地面积0.36平方公里,原有耕地400多亩 ,因地理位置优越,被镇规划为居民住宅区。现云龙山庄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工,大批土地被征用,所以目前尚存耕地43亩。村内有工业区1个,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有租赁企业20家。2010年全村工农业经济总收入达到2540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5310万元,农业收入106万元。村年集体可用资金120万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15600元。   双桥村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属鸣凤乡,1949年5月后建村,1950年5月属云龙乡;1953年建立双桥(后改云一社)初级社,1956年建立前后陈高级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为东钱湖(钱湖)公社云龙大队(管理区)双桥耕作队;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建立云龙公社,为双桥生产大队。“文革”期间,1968年成立大队革委会。1983年政社分设,为云龙乡双桥村,建立村委会,隶属云龙乡,1987年4月属云龙镇。   其所属自然村:   双桥  双桥村村委会驻地,距镇政府东北1公里。共有207户,423人,其中非农业59户,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徐,宋朝年间从茅山花园村迁入居住。因村里先后建起两座桥,故名。    庙后 距镇政府东北1.5公里。共有32户,43人,其中非农业10户,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宋时从河南迁入定居。村处严春官庙后,故名。   

上李家村

  上李家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南郊20公里处,东临风景秀丽的东钱湖。上李家村是个典型的平原村庄,区域占地面积0.43万平方米,在册户数213户,人口486人,外来流动人口128多人。说她是个“村”,除了整片的绿色还有村庄的气息外,现代化的厂房楼宇、气派的公寓别墅、纵横的马路小径和幽静的公园亭榭,已经与繁华的都市别无二致了。2010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2亿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2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000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生态规划的实施,已逐步把上李家村建设成为碧水蓝天、风景优美、适于人居的生态和谐之村。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李家村就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环境保护五百佳村”殊荣,近年来又相继获得市区基层先进党组织、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制村、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云龙社区

  云龙镇居民委员会,成立于1999年8月26日。属镇村结合部,人口密集,属于繁华生活区,辖区有3个村(王夹岙、荻江、云龙)的常住居民户,2个小区,机关、企业、教师等等。住户421户,747人,设有党支部一个,居民小组6组,居民干部4人,党员33人,居民代表31人,流管员6人。   近年来,居民会党支部和居委会坚持以“-”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服务群众,造福社会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共驻共建,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原则,推进居民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网络,夯实基础工作,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性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经常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人员定期大扫除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狠抓治安管理和法制宣传工作,在各住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居民创建了一个卫生、安全、文明的人居环境。   

王夹岙村

  王夹岙村位于云龙镇东南面,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由王夹岙、钱家、盛家、新王夹岙4个自然村组成。其中耕地面积735亩。全村总户数282户,总人数652人。共有共产党员21名,村民代表40人。外来人口约1141人。区域内共有30家企业,规上企业13家。2015年11月底经济总收入246万余元,社员平均收入2.8万余元,是一个经济实力浓厚,群众生活富足,班子团结合力的新型农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村级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全村人民的积极参与,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取得了全国级计划生育民主自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体育俱乐部、省级低保规范化示范村、市级全面小康村、市级生态村、市级体育特色村、市级民主法制村、区四星级行政村、区级先进党支部、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区级和美家园共建会等荣誉称号。  

甲村村

  甲村村位于鄞洲区东南 ,南与横溪镇交界,西与姜山镇接壤,距宁波市区15公里,是鄞洲区云龙镇规模最大的村.甲村村由甲村,颊家埭,西王埭,应家埭,孟家埭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4160人,1926户.其中农业人口3684人,耕地面积4057亩.全村党员96名,村民代表66人,18个生产队.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现有租赁企业70多家,村级可用资金2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1259元.全村建有老年活动中心13家,建造了占地近20亩的甲秀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活动场所.几年来,甲村村先后获得了区级文明村,镇级先进党组织,优化农业结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荷花桥村特产大全




荷花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