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奉化区 >> 溪口镇 >> 西坑村

西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坑村简介

  奉化市溪口镇西坑村,处于溪口雪山景区之中,距雪窦寺不过1公里。群山环绕,翠色盈目。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200户人家,共计520人。全村多以种植苗木花卉营生,利用紧挨雪窦寺这一优势,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村民的生活显著提高。现我村正在为建设新农村更进一步而不懈努力。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3100 315000 -- 查看 西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后葛村

  后葛村位于溪口镇东大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共有村民小组5个,总户192户,人口551人,其中低保护12户,残疾家庭8户,外来人口173人。水田420亩,旱地35亩,林地1800亩,现有耕地120亩,人均收入6500元.  

石门村

  石门村地处溪口镇西南部,2004年8月行政村调整后由原长龙头村、金竹地村、石岭村、高坑村、村一、村二合并而成。全村共有3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73个,户数1285户,人口3279人,耕地面积2123亩,山林面积14700亩,其中毛竹山近万亩。它是溪口镇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竹乡石门是古村   石门村境内多姓毛,据宗谱记载,始祖毛旭,是衢州江山石门村后唐(公元923-935年)进士仁锵公季子,他在随父来明州(宁波)上任时,游览奉化剡溪源头,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筑于此,时约北宋初年(公元960年),为教后人不忘祖根,也起名为“石门村”。迄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过去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宋祠世义堂大门外,就有“江山衍脉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的对联。现在该对联已移植至村口新建的城楼两侧。   

畸东村

  古人传,在很久很久年以前,有一个名叫“赤脚大仙”用一根蔴骨棒挑着两座大山,一座叫畸山,一座叫湖山,旁人见了,赞叹说:“呵!这个人力气这么大。”“大仙”本想把两座大山挑至剡江一边,可是说时迟,那时快,一瞬间蔴骨棒断了,两座山就安顿在剡江两边,北边就是畸山,南边就是湖山。由此清澈的剡江水就从畸山、湖山中间流过。从此畸山人民就这样安居在山清水秀的畸山脚下,故取名为“畸山下”。建村时间在1956年高级时又把“畸山下”分为畸上村、畸东村和畸南三个村。      村的主要姓氏是“夏”,其次是“皇甫”、“吴”等三个姓,后又增加“将”、“李”、“应”、“汪”、“徐”、“孙”等,传说鄞江桥的夏太公来到畸山下吴太公的地方看牛,渐渐的姓夏的人就旺了起来。现畸东村有457户,共计人口1235人,耕地250亩,山林1579亩,是溪口镇的东大门。  

畸南村

  畸南村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地处“千年古镇”之称的溪口以东,南靠剡溪,距镇中心区域约3.5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果色花香、独具魅力。全村共有农户382户,村民1061人,有村民小组12组,村民代表37人,正式党员31人,有耕地面积436亩,村现有三委会干部5人。先后被评为“市级小康党支部” “市级文明村”“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环境整治先进村”“市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等等一系列荣誉。      近年来,畸南村十分重视农民生产收入,大力加强花卉和奉化水蜜桃等农产品农作物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同时重视新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管理健全,村民遵纪守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良好。  

畸上村

  溪口镇畸上村位于溪口镇以东方向,距离镇中心区域约3.5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户数344户,总人口902人,8个村民小组,党员49名,耕地面积182亩;山林面积1318亩;经济特产200亩。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862元。    我村通过自筹和上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在村委会领导班子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提升,先后荣获奉化市环境整治先进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奉化市计划生育服务星级村;奉化文明村;奉化卫生村等荣誉。  

任宋村

  任宋村原名浙江省宁波府小海里禽孝乡呤松村,解放后进行土地改革,在土改工作组登记造册过程中因村里多数村民姓任、宋,因此呤松村改成了任宋村。任宋村紧联溪口镇建成区,是溪口镇的东大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行政村由任宋、黄浦桥、杨家三个自然村组成,分1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常住户口572户,总人口1605人,耕地面积187亩,山林面积900亩。工农业总产值237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2万元。本村以农业人口为主体,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雷笋、水蜜桃、花木、蔬菜,部分村民顺应发展变化开始创办个体企业,致力于发展本村工业。任宋村周边工业发达,有不少中小企业坐落于此,目前本村年青人以在周边企业务工为主,村内老年人均享受着养老保险金,生活和谐。任宋村内拥有约占地三亩左右的蔬菜市场,周边有两家小超市,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采购所需。村里还建有可举办五十桌酒席的服务中心,也可为村民业余文娱生活提供场所。任宋村村民生活蒸蒸日上,村风民风正气,社会和谐。在党和上级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任宋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将任宋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  

里村村

  奉化溪口里村地处四明山深处,群山环抱,竹海绵绵,小溪飞瀑,远离污染,远离都市的喧嚣,一派世外桃源之景。是久居都市的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深受宁波东论的玩在宁波,乡村风情等广大驴友的喜爱,有空您不妨也来走走,这里的风景是免费的。  

上山村

  我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溪口镇的结合部,隔江相望,地理条件优越,交通十分方便,紧靠36省道线。上山村有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56户,652人,分六个村民小组,党员54名。有耕田540亩,山林770亩。在全村村民共同努力下,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四星级民主法制村”、“环境整治先进村”、“巾帼示范村”等称号。我村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规范村里的各项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同心同德,把三个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溪口三村

  溪口三村    我村位于溪口镇的西南方,我村交通十分便利,中兴路省道、经堂路、新一路纵横交错。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山林3296亩,耕地292.2亩。全村共有24个生产小组,其中总人口数为1846人,暂住人口百人以上,党员63名,设立村党支部1个。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和村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大张村

  奉化溪口镇大张村坐落于著名国家风景区宁波奉化溪口镇的东面,处江拔线,距离溪口镇约4.5公里。村里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5亩,山林面积2039亩,经济林300亩,村内有大小企业30余家。全村共有常住户口288户849人,外来人口1050人。2011年全村经济收入1738万元,其中村收入2万元,村民纯收入8498元。全村共设村民小组7个,村民代表35人,党员40人。    村内有张氏宗祠,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全村的的老年人活动室就在里面。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先后获得“宁波市文明村”、“奉化市管理规范村”、“溪口镇环境整治先进村”、“奉化市文明村”、“奉化市充分就业村”等荣誉称号。村领导班子健全有力,党支部被评为“奉化市五好村党支部”。村里村民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共同努力着把大张村的风貌更上一层楼。   

公棠村

  奉化溪口公棠村位于溪口镇以西方向,距溪口镇5公里,与班溪毗邻。村内农户345户,929人,31名党员,其中村民小组8个,村民代表33人。全村耕地面积619亩,其中自然田89亩,山林面积4470亩,经济林1350亩。全村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92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74万元,农业产值569万元。农民所得总额616.01万元,人均6638元。其中种植雷竹为村里的特色产业,所产的砻糠笋更是远近驰名。    近年来,我村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连续几年被评为文明村,卫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07年度还被评为经济发展先进村。   

栖霞坑村

  栖霞坑村位于溪口镇董村工作站,距溪口镇中心距离约20公里,由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270户689人,耕田409亩,山林3481亩。栖霞坑是个不大的村庄,坐落在山间,干净整洁。纵观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古建筑,有几十年前的土坯房,有雕龙画凤的木结构的润庄,有明代万历年建成的古桥,有廊桥的幸福桥,潺潺流水的溪流从村中缓慢流过,清澈干净的泉水可以直接饮用,还有当年人们文化活动中心的古戏台保存完好,当年的才子佳人故事不知在这里上演了多少年多少代,在风雨中摇曳的古祠堂,那些断壁残椽和随意姿生的杂草,都似乎还在像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往日的繁华还在摇摇欲坠的椽木中彰显。一到春天,桃花、樱花绽开时节,一簇簇深红浅红像一片片彩霞,栖满了小小的山坑……。  

新建村

  新建村位于溪口镇南侧,全村总面积8.6平方公里,有村民498户,1528人。村民主要收入来自水蜜桃和雷笋,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73元。   近年来,新建村在上级领导大力支持和全村上下共同努力下,相继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体育特色村等三十多项荣誉,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佼佼者。连片面积最大、种植面积最广和品质评比连年金奖为新建村赢得了“中国水蜜桃之乡第一村”美誉,粉红的春天和硕果的夏天进一步展现了新建人美好未来。  

沙堤村

  沙堤村位于溪口镇以西二公里,剡溪旁边,由沙堤、单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376户,1195人。行政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我村三面环山,与36省道相邻,拥有山林7000余亩,耕地800余亩,水蜜桃897亩,竹林1000亩,花卉300亩。我村是一个农业专业村,近几年来,我村的农业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至2008年人均收入达到5600元。为改善村民住房条件,沿省道旁,新建别墅新区,同时,为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投入100万将岩下地带集体所有的50亩茶园,实施耕地后备资源改造,投入110万建造长5公里农村机耕路,提高农作物的运输能力,投入30万建设公墓等等。通过全村近几年的努力,相继荣获了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奉化市特色农业专业村、奉化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奉化市管理规范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在2001年荣获宁波市优质名牌水蜜桃金奖和银奖、2002年奉化水蜜桃节大红鹰杯优质水蜜桃生产基地、2005年奉化水蜜桃金奖等。  

上白村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西北面一公里就是溪口的第一大村------上白村,又称白岩,古称玉崖,现有1008户,总人口2796人,该村坐落茗山脚,外接五林村、溪口镇,里接东山、横涧,南连溪口风景区的蒋母墓道,村前公路又是通往雪窦山的必经之路地,四周群山重叠,风景秀丽,来自商量岗发源的茗山溪从村中流过,并划分了溪外、溪里。古人传说真宗白岩人能知如下秘诀“白岩有三奇,溪外叫溪里,东山在西边,凉亭在屋里。”进凉亭有山台石阶,亭屋柱有几根柱子,茗山溪旁有大悬山一座(1954年人工肩挑而成),大悬山水库一只,当时为增加水利水源而造,年久淤泥增厚,2000年挖泥砌石重修,主要蓄水供村民用水,水库下50米“石桥头”是溪外、溪里的连接桥梁,桥头有350年历史的古樟树一棵,是村中唯一大风景树,再往下50米有正祥桥一座(原叫新桥头),是进村主道,1992年被“730”台风洪水所毁,由台胞徐正祥之子徐汉康出资重建,故称“正祥桥”。茗山溪从村口流出汇入剡江,溪两岸水稻田洪水期屡次受灾,及至镇政府改江后得到了彻底解决。   说到上白村由何时由谁诞生?经调查有以下二种依据:   一. 据传说:宋朝顺宗王时仙居黄岩有一家姓徐的弟兄三个,常外出烧炭,有一天经过本村,当时这土地上没有人烟,遍地都是节竹棚.烂泥塘,他们路过后继续寻找炭山及山主,兄弟三个四处奔波,一星期后转回原地看到“冷饭饱”原样不变,饭色不变,温度不冷,老大一想,此地非凡,随即安居下来,这块地就是现在的小四房堂前,后堂还有玉石一块,故称上述的玉崖村名;0后来去下官发族,到过人说烟灶比上白还多,都是同姓辈代,我村每届做家谱都来祝贺顺根,有一届送来匾一块,挂在徐氏宗祠台亭后,进大门就看到上写“徐府翰林第”,这个名人就是清朝苏州府台徐立刚;三弟去向不详;以上老大据家谱记载就是徐子兆(八太夫君)是上白徐氏的始祖。   二. 据民国二十二年(最后一届家谱)敬-(三房)的四明玉崖徐氏家谱世传(宗谱交奉化档案馆)首页记载如下:   微言公长子.始祖.太八.南宋嘉定年间自黄岩徒居玉崖配锦姓吴氏葬名山.东陇大墓山生一子——四一.配张氏葬名山祖下生二子,一子徒居公棠——等到此第二十四世。   这届这房记载到第二十四世,奕字辈,徐氏行诗(辈份)是:五、世、其、昌、兆、奕、哉、敦、本、在、明、伦、孝、友、家、风、正、从、斯、起、达、人,现在有各房堂前: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七房、新堂前、老屋、秧地头、西宅、高楼下、后二房、后三房共12间,做房内子孙祭拜和丧事办理;小祠堂也叫敬信堂,是第九世伯信(信太公)所造他行与二字实夫捐栗为羲官八乡贤祠,该祠堂过去只为信太公子孙所有使用、议事、祭拜等各种活动,现在为上白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刚解放时1950年立过上白乡政府办公室,乡范围有新建、上山、沙堤、入山亭、东山、横涧、伏岩坑八个村,乡长宋行行(宋独眼),江福良、文书江芝兰,土改溪口区上白试点,村行政主任徐敦文,农会主任徐哉清,土改结束乡办公室迁入溪外,徐敦康赶出大屋(被调房主雇工:樊阿福、徐成佳、单三毛),该大屋拆乡后订入奉化公房,八十年代仍卖给徐敦康子孙,据现健在的土改时调议组人员讲:当时的上白只有300余户,人口约1200人,全村水田1800亩,什地500亩(指坟滩、竹园、空基地等)土地改入每人1.5亩,坐落户每人1.7亩,每户有土地证存档(内有土地房屋面积四止),县长李会马。那时全村山林面积2500亩,用材林800亩,毛竹、大竹、乌竹山1500亩,其余为荒柴山;据老前辈说上白人多数种田为业,无产业田租田种,学手艺做五匠,有出卖做工,风调雨顺吃吃过,山林收入谈不上搞家庭建设,生活艰苦,住的一间屋祖孙三代做婚房,穿的是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缝缝补补穿热不冻算不错,吃的秋后有全年粮食是好人家,行的不管上山、落洋、市内外遇事就是一条腿,目前青少年是不会相信。   再说村中古代建筑大祠堂(徐氏宗祠),据识古人士推佑,明朝所造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外望五马山墙,进大门两边二楼廊屋,台亭前天井,中堂三间,台亭建筑威严,精致细雕,虽被扫四旧时有破坏,但形壳基本完整,奉化市内不多,也是文物之一;祠堂目前由老年协会管理,为村民办福利搞活动的室内场所;解放前“东海小学”校址,二个先生,几十个学生,复式班上课,可现在的上白小学,可说是奉化市第一舍,有学生218人,老师9人,学校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12间三楼一幢,有广阔的体育场所。大祠堂过去用于祭拜.议事.办事的活动场所,辈代最高,年龄最大为一族之长,一开祠堂门由他说了算;以下分四个堡:溪外、前宅、后堡、中堡,堡长也是一堡之内辈代最高,年龄最大;又有千首,能干有财的人为民办事。   古代建筑白岩庙也了略有名气(西祠庙),位置在蒋母墓道下,它是近地四庙中第一庙(新建南祠、北祠、五林东祠),范围大、石柱多、全套石銮驾,石元宝桌,菩萨是肖王庙同一体叫肖公绥银侯王,名字叫肖施西,生前,奉化县长,因开肖镇活动和灭蝗虫有功、爱民,故皇上封其以上之称,神是四方,这样的庙可惜在1976年被造上白小学时拆除。   土改后,全村人人有土地,个个与饭吃,生产劳动组织了互助组,十几户人家有组长派领下集中劳动一起做工,年终结算,这就是历史上没有的农业集体劳动开端的第一步。土地分到户对贫下中农种田还有困难,缺少资本及农具,为此上级政府号召进一步农村走集体化道路办合作社,我村办了复兴、中兴、爱国等五个小社,劳力.土地.山林,归集体所有(山林折价归还),农具作劳力股金投资,按劳记工分,按人记定粮,每年年终分配,社委会有主任.会计.保管员.记分员组成,到1958年有原五个加伏岩坑共6个和拼上白高级社,主任徐中夫,监察主任殷定奎,财务主任徐高水,会计徐祖国,1958年下半年贯彻三面红旗总线路,-,人民公社,我村为溪口人民公社上白大队,组织军士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村一个食堂,劳动不得自行。1961年食堂解散了,大队也分了,后横一大队书记徐宝康,前横二大队书记徐敦友,溪外三大队书记徐根宝,有生产队核算分配,全村24个生产队,也就是目前24个村民组,这是粮食通过见缝插针,种植比以往也有好转,可是到1968年0开始,各单位分两派,公社书记毛丹成,又把我村三个大队和拼为上白大队,书记徐宝康,生产队核算不变,因生产队劳力不得自由,赚钱搞副业就是资本主义,生活艰苦,人口有发展,上白大队的村名一直到1991年就是三块牌子:上白村委会,党支部,社委会;再说上白有1000多亩水稻田,其中1/4是梯田,雨点一息无三天水量,旱情年年有,无法解决,田头争水兄弟没面孔,莫奈何兄求龙王,有些年旱灾加虫灾,甚至颗粒无收;1952年溪外马夹岙独落坑开始筑山塘水库,“以工代中”做一天三斤米,接续上述写的大悬山水库,按受益田亩负担出工,并有溪口部队支援,那是主要蓄水灌溉,1957年.1958年连续分布挑水库有马夹岙.鸡龙站(1995年已建造宁蓄电站).黄泥岙、竹夹岙、羊坑庵等七只水库,有益改轻了旱情,为了上白根本性防旱保权,有徐林云设计名山缺口筑坝,造名山水库,经市水利局同意,支援无偿提供水泥、钢筋、0三村物质,劳力村自负,于1968年8月由村书记徐宝康进入中峰村亲自指挥施工,全年不停地进行打石、挑土,全村劳力上半年以农田为主,下半年留晚稻后期管理外,其余全部劳力挑水库,水利工程委及食堂人员紧紧长住中峰村,十三年后竣工回家,附近受益村同样也助工。1978年—1983年先后由溪口镇与上白村投资合造名山一、二级电站两只,发电不妨害灌溉,电收入镇分成60%,村分成40%,到2000年由徐华栋村长把两只名山电站全部买回归村所有,并重修了二级电站厂机房,又规定二只电站收入专项资金每年供老年人享受,目前每人每年200元,以后可能更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了农村劳力的积极性,有生产对的土地包产到户,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按各人所长,办厂的、经商的、搞第三产业的年年增多,就是搞农业的从原来种粮食也调整了产值结构,种经济作物为主体,目前上白的土地上已经看不到水稻田了,据2005年年报农业总收入888万元,比1990年945000元增长了9.4倍,农作物播种846亩,特色农业:花卉苗木445亩(外地租种例外),水蜜桃316亩,雷竹550亩,个私企业45家,工业收入1415万元,比1990年156000元增长90倍,建筑业373万元,其他127万元(利息、房租),总收入达5026万元,人均7551元,村级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先后搞起了村政建设:有1974年电灯照亮了全村每家,永别了过去青、火油灯,洋烛照明;1986年拓宽了名山路,汽车进了村,2000年溪口公交上白设了停靠站,村民从村里就可到各地;1988年各户接上了自来水,消灭了肩挑井、河水饮用;1992年有线电视到每户,1997年上白实行了电话村,现在一般青年男女都带上了手机通话,摩托车行路,住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建造水泥砖木结构屋,开始是名山路两旁三楼6幢65间,2000年名山路两边又造了别墅80套,改变了上白村村容村貌;回忆六十年代青年结婚打泥墙屋做新房,现在穿着方面,不但买高档,还要赶时髦,吃的既合胃口,由讲营养,再不象过去农家人说“家有咸菜不吃吃淡饭,农户人家没有客人决不上市买菜”。不但村民生活过的富裕,个人存款累累,如今的一般生活可说是历史未有的。   又说上白革命战士殷定奎,曾经参加过孟古良、大别山、淮海战役,过长江、卢中南、抗美援朝战役(有奖章),2005年8月份民政局转发中央24K抗日战争纪念章一枚,币800元,自即日起他的个人医疗费全报;上白高才生徐涵江学历研究生,上海邦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平龙学历博士生,在美国就读博士后;徐志勇学历博士生,江苏省常州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徐其军学历研究生,奉化罗蒙技术科长。   

五林村

  溪口镇五林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溪口镇镇北,属溪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区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347户,人口903人;外来人口351人;现有山林面积2549亩;耕田234亩。五林村经过几代人努力,到2008年全村总收入3218.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63元。并相继荣膺了浙江省卫生村、奉化市文明村、无-村等荣誉称号。   五林村与后葛村、石门村、畸东村、畸南村、畸上村、任宋村、里村村、上山村、溪口三村、大张村、公棠村、栖霞坑村、新建村、沙堤村、上白村、湖山村、溪口二村、联胜村、三石村、岩坑村、东岙村、直岙村、西岙村、东姜坑村、西坑村、兰峰村、岩头村、上跸驻村、班溪村、桕坑村、六诏村、锦溪村、明溪村、石敏村、葛竹村、斑竹村、钟甘家村、下跸驻村相邻。  

湖山村

  湖山村位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溪口镇东侧,剡溪以南、东南与萧王庙镇连接、弥勒生态大道贯穿,交通便捷。由上周家、下周家、虞家、畸山坑等8个自然村合并组成。全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46亩、山林2481亩、水田1246亩。全村常住人口663户,户籍人口1997人,其中党员44人。22个村民代表、15个村民代表小组。以周、陈、夏姓为多。全村盛产雷笋、水蜜桃、,是一个以农为主,多业发展的新农村。  

溪口二村

  溪二村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溪口镇镇中心,属溪口镇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555户,人口1355人;外来人口551人;现有山林面积1819亩;耕田143亩。溪二村经过几代人努力,到2007年全村总收入6187.57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6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963元。并相继荣膺了浙江省卫生村、奉化市文明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管理规范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市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小康示范村党支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进村党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五好村党组织、市五好妇代会等荣誉称号。  

联胜村

  联胜村坐落于著名国家风景区奉化溪口镇的东面。是由后王、吕家、土桥、仇家舍及岭下五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面积比较大且成散开状,并不集中。全村共有318户,826人,因为工业园区就“镶嵌”在我们村里,所以就居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      目前我村进行的最大工程就是岭下村的土地拆迁工程,这项工程已被列为了市级重点工程的项目。   

三石村

  三石村地处溪口镇西10公里,距甬金高速溪口西出口三公里,交通便利,溪口镇著名的“剡溪九曲”的第五曲也在我村。全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溪水清澈,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在05年由原来的陈家、何家和赵家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三石行政村。全村有428户人家,人口1171人,耕地面积830亩,山林面积8500亩。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5400元。几年来,在村两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体育特色村、奉化市文明村、奉化市卫生村等20多项荣誉称号。并组织了村篮球队、乒乓球队和腰鼓队等体育文艺项目,丰富了村民的体育文化意识,增强了村民的身体素质。集吃、住、休闲和农家乐活动与一体的三石农庄也成为我们三石村一张响亮的名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三石村将成为溪口镇西的一个亮点,为溪口镇创建国家5A级旅游城市而努力。  

岩坑村

  岩坑村是溪口镇比较偏远的村庄,沿着亭下水库北边的公路,一直往山上走,将近山顶有一片山岙,岩坑村就坐落在山岙里。岩坑村在溪口镇属于比较贫困的山村,所以,村里的房屋基本保持着解放前留下来的旧貌,绝大部分是木结构建筑,外墙用青砖或用黄泥糊成,房屋虽然有些破旧,但看上去十分古朴、自然。  

东岙村

  东岙村位于雪窦山上,是一个高山花卉村,环境清幽,是花卉苗木的海洋。   奉化东岙村,位于奉化溪口国家AAAAA级景区的高山盆地。东面孔家山海拔580米,北面马家山海拔839米,西面黄泥浆岗海拔976米,西北面商量岗海拔863米,属高山盆地,距离溪口镇约10公里,有 426 户人家,总人口1290人,东岙村东临溪口雪窦山弥勒道场雪窦禅寺、千丈岩瀑布著名风景点,南临三隐潭、妙高台风景点,北临商量岗林场风景点,东岙是炎炎夏季的避暑胜地。东岙村盆地面积1.8平方公里,属纯生态绿化全覆盖山区村。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立足山区实际,把花卉苗木作为山区农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围绕“山绿民富境美”的建设目标,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绿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我村特色的高山富民之路。“生态立村、兴林富民”,既让山川“绿起来”,又让百姓“富起来”。来到这里,仿佛至身于花卉苗木的海洋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来到这里,仿佛至身于鸟语花香之中,令人翩翩起舞;来到这里,仿佛感觉周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这样的东岙充满了生态的气息。   

直岙村

  直岙村位于四明山,距溪口20公里,是溪口镇最西北的山区村,与余姚交界,山上风景秀丽,著名景点徐凫岩就位于此村,村民多以种植花木为经济来源,所以,直岙村也是花木专业村。  

西岙村

  西岙村简介   西岙村地处四明山山腰,位于溪口西北部,离溪口10公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花卉品种繁多,素称花木之乡。   我村在东岙之西故称“西岙”。南1公里处为著名的花木村三十六湾村。据传四百多年前,张姓从鄞县(今鄞州区)张家垫来此采药,后即定居,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现辖西岙、横田径2个区域,自1992年起,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溪口镇环境整治村、奉化市卫生村等荣誉。   截止2010年,全村有人口576人,212户,耕地198亩,山林3134亩,茶山356亩,花卉260亩。我村在发展山区经济上潜力大,现已成为溪口镇贫困山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楷模,主要经济特产为竹笋、茶叶和苗木花卉。   

东姜坑村

  东姜坑村地处四明山腹地,距溪口镇15公里,距213省道2公里,系前往商量岗风景区必经之地,全村现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计157户,473人。全村总占地面积4063.3亩,其中耕地面积143.3亩、山林面积3920亩。村民主要收入为红枫、樱花、五针松、等苗木栽培和竹笋等农特产品出售,200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为4002元,是典型的高山农业村。东姜坑村历史悠久,早在两汉后期就有人在此定居;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南兴盛,雪窦古刹的祖寺上雪窦寺落成于我村南面。自此,历代僧人或有在此修行,或常住于此,传佛诵经。相传,在南北朝的梁朝,有一僧人见此地风景优美,高山茂林之中,地势平坦,后靠高山,前临翘壁。决定在此修寺传佛,故有上雪窦寺,后来,此僧人有一徒弟在现在的雪窦寺建寺修庙,才有后来的雪窦寺;东姜坑村现有原东姜村和-坑村两村合并组成,东姜人口中多数为滕姓,相传祖上来自山东滕县。-坑地处两山之间的峡谷,民屋依山而建,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四季鸟鱼花香。  

西坑村

  奉化市溪口镇西坑村,处于溪口雪山景区之中,距雪窦寺不过1公里。群山环绕,翠色盈目。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有200户人家,共计520人。全村多以种植苗木花卉营生,利用紧挨雪窦寺这一优势,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村民的生活显著提高。现我村正在为建设新农村更进一步而不懈努力。  

兰峰村

  兰峰村地处四明山腹地,距溪口镇15公里,距213省道5公里,系商量岗风景区必经之地,全村现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计157户,473人。全村总占地面积4063.3亩,其中耕地面积143.3亩、山林面积3920亩。村民主要收入为红枫、樱花、五针松、等苗木栽培和竹笋等农特产品出售,200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为4002元,是典型的高山农业村。兰峰村历史悠久,早在两汉后期就有人在此定居;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南兴盛,雪窦古刹的祖寺上雪窦寺落成于我村南面。  

岩头村

  岩头村位于溪口镇的西南方向,距离溪口镇中心约11公里。目前岩头村在居农户892户,人口2426人。全村有水稻田110亩、杨梅194亩、水蜜桃400亩、雷竹4000亩、毛竹3000亩、花卉苗木500亩,个私企业53家。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已达113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8350元左右。近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度假村、宁波市十大绿化新景观村、宁波市基层文化宫、奉化市文明村、奉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奉化市人口和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又获得了“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的荣誉称号。目前我村正在积极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岩头村的来龙去脉:自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至清末,岩头一直隶属剡源乡。村落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1920年以来一度称岩头镇。岩头毛姓,渊源流长、根深叶茂。史料记载,公元前900年左右,姬文王第八子郑食采于毛地,古赐姓为毛,至毛氏第五十九世孙毛元琼,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迁入衢州江山清漾村。至唐末,传毛氏第八十九代,毛氏第三子毛旭随父来庆元(当时的宁波府)上任时,毛旭游览了奉化剡溪之源,见山清水秀,土厚地灵,遂卜定居于此。近年来有专家考证认为,江山清漾毛氏一支后裔迁移至湖南,另一支迁入奉化境内;并由此考证出毛泽东系江山毛氏后裔。这与《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的“毛氏祖居之衢”相吻合。如今在岩头村的宗祠里,大门柱上共祀的对联为“江山衍派三千里,宋室开基八百年”。这样说来,奉化岩头村的毛氏与韶山毛氏乃一脉之传,血肉相连。更有意味的是,蒋介石当年所娶岩头村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祖先,也是由江山迁居到溪口的,与毛泽东竟是同宗。岩头村一直以来民风淳朴,尊重自然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过去这里陆路交通不发达,却因为有得天独厚的剡溪,村民便利用竹筏漂流,承载大宗物资运输,发展成为商肆繁盛、富庶一方的重镇。如今,竹筏逶迤的情景早已消逝,而溪上的几处竹筏埠头却依然保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岩头人又重新利用这条水道,推出了“皮筏漂流”旅游项目,每年有上万人次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激流飘荡中领略古村岩头的美景。同时还大力发展“农家乐”、山村农庄、等项目,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自2008年岩头村二委会换届以来,二委会班子紧密团结,齐心协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先后展开了村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安置平峰自然村的下山移民;开展古建筑的维修,使之新而不失本色;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现在的古村到处充斥着忙绿的气息,焕发出新的生机。一排排崭新的民居整齐大方;一条条古朴的大街修葺一新;一座座新式的公园精致典雅。从去年开始,岩头村又围绕“打造民国第一村”和创建“国家AAA级旅游区”,积极谋划,精心布置,做了大量的工作。2009年总投资超过500多万元,着重修缮了村内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建造了村口休闲广场,硬化了村主干道路,大大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今年村里又计划投资800多万元,开工建设白象山礼佛亭、清漾桥、石泉栈道、岩溪湖、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四星级公厕等十三大工程,还将对原东、西街进行保护性改造。另外,积极引进外来投资。  

上跸驻村

  上跸驻村位于国家5A级风景区溪口镇西南,相传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缪曾亲往探望隐居在奉化某村的陈殿中监,驻跸于此,此地于是被称为跸驻。村中原有钱王祠,后改庙。元代里人陈子翠诗:“二曲萦回水合流,钱王祠下碧悠悠。乘闲试读高僧传,始信长门出颂头。”这里的“二曲”即是古人所谓“剡溪九曲”之二曲。   上跸驻行政村由上跸驻、龙坞两个自然村组成。距甬金高速溪口西、班溪出口仅三公里,36省道江拔线,横贯西东,交通便捷。全村区域面积7500亩,其中耕地500亩,山地6500亩。村民420户,人口1150人。经济作物以奉化水蜜桃和有机雷笋为主。   村里的“奉化骡帮”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山上安装电线杆、搭建通讯基站、建造亭台楼阁等需要运输建材而又不通汽车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每头骡子一年能创收近万元。骡子运输也成了村民的致富路。   作为村民的另一个致富产业,上跸驻村的四明山土蜂资源保护和开发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全村有300多个土蜂种群,年产蜂蜜5000斤,每到采蜜期,上门求购上跸驻土蜂蜜的客户络绎不绝。   村庄道路全部硬化,村庄河流清澈见底溪流潺潺,群群水鸭戏嬉其间,走进村庄不时传出阵阵悠扬歌声,村民小剧团,自编自演,山村明净,村民悠然,经济繁荣,村民富庶,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在村两委会的带领下,通过村民的努力,近几年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基层文化宫”、“宁波市绿化村”、“奉化市文明村”、“奉化市无-村”、“奉化市计划生育工作一星级服务村”、“奉化市综治先进村”。   

班溪村

  班溪村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溪口镇以西约5公里处,距甬金高速溪口西出口仅1公里,交通便捷,景色秀丽。   班溪村由东夹岙、深坑、细田岗等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约7平方公里,有村民小组19个,户数544户,共1594人左右。耕地面积约1100亩,山林约9200亩。   近年来,随着溪口旅游业的强劲发展,班溪依托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开发了著名的班溪漂流,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家饭店旅馆、特色农副产品成为班溪人民勤劳致富的又一途径。   

桕坑村

  桕坑村地处奉化市西南。傍山依水,风景秀丽。据传,村基原是由沙石水坑,多桕树,故名桕坑村位于剡溪九曲第四曲,现正在该曲大擂鼓上建造一水坝,让剡溪文化得到发展和衍生。北有建于晚唐的净慈寺,现为奉化文化保护单位。行政村由桕坑、寺前两个自然村组成,省道江拔线穿村而过,距甬金高速出口5公里,交通便利。09年底全村有人口302户,772人,分七个村民小组,党员46名。有耕田280亩,山林5525亩,个私企业9家,工农业总产值358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36万元,人均收入8280元。在全村村民共同努力下,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无-村”等荣誉称号。村立足山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开发农业,是村多年来抓的经济立足点。现全村各类经济林2100亩,其中全村共有银杏基地650亩,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有350亩,为“宁波市银杏示范园基地”。 我村今后的奋斗目标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规范村里的各项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0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同心同德,把三个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发台阶。  

六诏村

  被誉为“剡源九曲”第一曲的六诏村位于溪口镇以西约23公里,36省道线旁,由曹家田、六诏、白阪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707户村民,在册户口1758人,总面积12.44平方公里。六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民朴实,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村还是著名书法大家王羲之的隐居地,因此我们村拥有很浓重的文化底蕴,引的诸多文人学士前来探寻。近年来,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在各级政府领导的扶持下,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六诏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相继被评为市先进集体、环境整治先进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科普村等等荣誉。  

锦溪村

  锦溪村概况   锦溪村位于溪口镇西南方向约10km,区域面积为15.56平方公里。锦溪村由原来的黄沙坑、石桥头、西岙、大坑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有10个自然村。现有村民小组27个,村民代表36位,党员55名;总户数628户,人口1680人,其中男952人,女723人;共有劳动力1020人,其中男劳动力562人,女劳动力458人;村二委会成员5名(金忠芳、王家飞、应海方、金建达、王巧妙);全村共有耕地1985亩,其中水田1133亩;山林面积20500亩,其中经济林1950亩。   经济情况:   2009年全村总收入781万元,包括农业收入58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73万元、林业收入246万元、木业收入58万元、其他3万元),工业收入15万元,建筑业收入53万元,运输业收入75万元,商饮业25万元,服务业收入33万元。农民所得总额合计609.7万元,人均收入0.364万元。   村主要经济来源:造田收入、对外求助;   获得荣誉:(1)07年度奉化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2)07年度溪口镇平安示范村、(3)09年度溪口镇无-村、(4)09年度溪口镇环境整治村等荣誉称号。   特产:香榧、板栗、柿子、羊尾笋(雷笋、龙须笋)等。   新农村建设情况:   我村尽管受地处大山深处制约,集体经济薄弱,但近几年锦溪村的新农村建设却一直走在前列,从2008至今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已为新农村建设投入280万元。上一届三年总共投入80多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建造4个老年活动室等一批实事。新一届伊始,就筹集资金41万元,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锦溪村有10个自然村,好几个村只剩下几户人家,所以从2007年年底开始就实施人口梯度转移。到2008年年底,已转移中畈、南坞坑、高丘、沙坑、雪坑等自然村的137户、320多人。通过梯度转移,退宅还耕40多亩、复垦150多亩,得到的政府补贴,为村庄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持。   2009年,锦溪村开始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投入56万元拆除黄沙坑、石桥头两个自然村的300多口露天粪坑,并在这两个自然村造了6座公共厕所,安装了3套健身器材。今年下半年,整治的重点将放在西岙和大坑两个自然村。   去年,村里还投入100多万元,建造大坑到新昌蔡峰长4公里的资源性机耕路,投入17多万元,翻新废弃校舍,购买桌椅、餐具等,为村民办酒席提供场所。   香榧种植情况:   2010年,村集体在伏虎山发展8年生嫁接香榧100亩,2011年又东扩300亩,2012年再南扩300亩,成活率接近100%,集体基地已达到700亩。为确保幼树扩展树型提高初产期产量,2015年前均不实施人工授粉。   2012年,发动村民发展外围基地,由村统一购苗,采用农户20株以上每株补助50元苗款的政策,农户种植香榧16000株,折合面积500余亩,2013年农户种植的势头不减,申报采购苗木数已超过今年,分户种植的基地面积超过1000亩。   预计2014年底前香榧基地的发展面积超过2000亩,另外建设苗圃基地50亩,已种植香榧秧苗10000万余株。   此外,在发展香榧基地的基础上,引进越光米水稻试种,试种成功后分户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明溪村

  明溪村地处奉化市西部山区,与余姚市四明山镇和嵊州市北漳镇交界,全村共790户2105人,辖应白、大鸟、箬溪、晦溪4个自然村,有耕地面积1475亩,山林19000亩。村级领导班子成员7名,党员60名,设村民小组8个,村民代表30名,全村约有60%人口外出打工经商搞副业,常住在村的村民主要靠种植花木、小京生花生、高山西瓜和发展竹笋为收入来源。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是上级扶贫资金投入到镇壶潭电站,村收固定利息,年固定收入不足5万元,按2009年报统计,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3410元,是宁波市经济薄弱村之一。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不断关怀下,在村二委会和村民的不懈努力下,我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着重做好了环境整治和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后完成了多项重点工程,使本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卫生村,奉化市文明村、卫生村、环境整治村等30余项荣誉。我们正以积极地姿态,快速的步伐,高昂的斗志急速向前进,争取朝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石敏村

  石敏村位于溪口镇的西部,全村总户数336户共977人,以种植业、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目前常住人口1012人,由两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506亩,林地面积10159亩,村内有敏坑水库(4万方),空气清新,山清水秀。主要农产品有:栗子,柿子,番薯,花生,花木等。 石敏村与后葛村、石门村、畸东村、畸南村、畸上村、任宋村、里村村、上山村、溪口三村、大张村、公棠村、栖霞坑村、新建村、沙堤村、上白村、五林村、湖山村、溪口二村、联胜村、三石村、岩坑村、东岙村、直岙村、西岙村、东姜坑村、西坑村、兰峰村、岩头村、上跸驻村、班溪村、桕坑村、六诏村、锦溪村、明溪村、葛竹村、斑竹村、钟甘家村、下跸驻村相邻。  

葛竹村

  葛竹村属溪口镇,在奉化市西部,北邻余姚,西界嵊州。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根据地。2003年已申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葛竹村离原斑竹乡政府所在地斑竹园2.5公里,离溪口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直线距离15公里,均有公路相通。这里崇山峻岭,尖峰如削,山间茂林修竹,溪流澄澈见底,绕村而过,村周遍植桃、梅,每当春日,果花与山花并发,水声和鸟语共鸣,俨然桃源仙境。村民勤劳善良,风俗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村内民居的建造,多就地取材,以黄泥为墙,溪石为基;饮食以木柴、竹枝为炊,以农耕植物如青菜、萝卜、芋艿、冬瓜等为主食,辅食有薯片、花生、瓜子等,仍保持了较为古朴的生活习俗。  


西坑村特产大全




西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