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村位于丹东街道,濒临象山港和大目洋,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内有三溪清澈泉水长流,村背紧靠丘陵山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农业生产先进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5001 | 315000 | -- | 查看 西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后山村 |
象山县丹东街道后山村位于梅溪片村中部,距丹城东北3.6公里处,坐北朝南。东至袁家村,以渠道为界,南至靖南路,西至黄寺山,北至后山。本村坐北朝南,形势呈三角形分布。 唐昭宗时,招讨副使倪九畴自平阳航海至象,定居此村。相传建村初,溪旁梅树成林,故名梅溪。随着各时期各姓迁徙本村,因处后山东麓,故名后山村。1951年成立梅溪乡,1956年属林海乡; 1958年建生产队,1961年称大队,属丹城公社;1964年属林海公社;1983年称林海乡政府、村委会; 1992年属丹城镇;2001年称丹东街道后山村。 本村耕地原有1008亩,其中:水田881亩,旱地127亩,目前水田已被国家征用530亩。原山林面积有1138亩,现山林面积为986亩。全村共有420户人家,共1230人口。共有33姓氏,分别为:倪、马、杜、胡、周、张、王、叶、钱、俞、赵、戴、孙、袁、黄、陆、吴、鲍、蔡、邱、严、丁、朱、应、余、洪、郎、郭、林、韩、范、伊、翁 |
桥头林村 |
起 源 在明永乐年间(公元1427年),本县鸡鸣人林永敬为避战乱,携家人迁居南洋(即今桥头林)。他们经过艰苦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在这块盐田海滩上创建了家园,繁衍了子孙。林翁有四子:象隙,象礼,梅隐,象义。林家后人历经艰辛,开拓了田地,挖掘了河流,建造了房屋,铺设了道路,使生活和生产条件逐渐完善,形成了林氏村庄。村东有座桥头,在清康年间,故取名为桥头林。后来由于婚姻、投亲、卖屋等原因,李氏、欧氏等人员也先后进住落户。各姓人员平等相待,和睦友好,共同建村立业。 经 历 过去,桥头林是丹城、南庄、西乡通往爵溪的必经之路。村东有祠堂和尼姑奄,村西有普济庙(后改为学校),来往人员较多,商贸条件优越,桥头林街应运而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桥头林乡,成为乡政府驻地。1954年桥头林乡与海塘乡、梅溪乡合并为林海乡。1956年桥头林、后洋、桥头胡、夏家、河西五村合并为桥头林高级社。1957年撤消高级社,恢复桥头林村。 桥头林村离海近,地势低,易遭洪水特别是台风的袭击。几百年来,桥头林村不知遭受过多少次自然灾害。顽强的桥头林人依然从风雨漂泊中走来。1956年农历8月,12级台风在门前涂登陆,海塘倒塌,桥头林村成了一片汪洋,大量房屋倒塌,庄稼和生畜淹没,建筑牢固而高大的祠堂也严重被毁,不少村民落入水中,其中有十几人遇难身亡。村庄垮了,但桥头林人的意志没垮。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生产自救和修复家园。然而,大灾之后又遭全国性的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严重受损,村民的生活处于极度困难境地。 “一日三碗粥,孩子饿得哭,树根作充饥,男女干重活,” 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村民生活情景和抗灾斗志的真实写照。如何解决饥饿?是摆在桥头林人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村里采取了田内损失田外补的办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闲和早、晚时间,男女老少上山开荒种地。在茅坪山、石牙齿、天顶山、夹面山等高山上种植了大量蕃茹。当时山上的劳动景象真是:高山平地多,日夜人不绝,鸡鸣担声响,晚归是三更。经过艰苦的劳动,蕃茹丰产,使村民渡过了难关。灾害给村庄带来损害,灾害也磨练出桥头林人坚强的意志和奋进的精神。 发 展 桥头林是个田少、山资源贫乏的村庄。过去村民的生活来源基本上依靠农田收入,一个劳动力一年做到头收入只有百把元,吃过用过有余无几。改革开放后,村里实行联系承包责任制,增加了村民的生产自主权和经济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村里部分村民开始向工业、商业及其它行业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给村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不仅使业主富裕起来,而且使村里劳动力就地工作,桥头林村由传统的农业村走向现代工业村和小康村。现在大多数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家新建或购买了房屋,全村村民拥有轿车上百辆,是全县轿车最多的农村。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被县府评为小康村。 现 状 桥头林村现有人家315户,人口883人,外来务工300余名,耕地740亩,山林1504亩,其中柑桔173亩,茶叶85亩。村民创办企业23家,年销售额4.5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是丹东街道工业重村。从事县内外企业营销人员20余名,年业务量共计达3亿元以上,被人称之为外勤村。村庄道路平坦,文体娱乐设施齐全,建有农民会所 |
下余村 |
下余行政村,2004年由下余、东塘、门前涂三个自然村合并建成, 今属象山县丹东街道管辖。行政村下分设下余、东塘、门前涂三个自然村村务点,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下余。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共有370多户,1100多人口.村之四址:东邻爵溪镇前岙村及本街道赤坎村,以东大河为界; 南延门前涂,和大目湾新城区临濒紧毗;西靠南大河,与丹西街道新碶头、虞家诸村阡陌相通;北接滨海大道,与上余村南北呼应。平畴绿畈,视野开阔。四邻连接,瞻顾方便。巨鹰路穿境,北距县中心城区7公里,南达松兰山仅2公里。以农副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一个滨海型农村。近年来,开发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旅游服务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下余村旧称海塘,原是陆涂,明中叶始围垦。据民国《象山县志·氏族表》、《象山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姓先祖余文从本县河西迁此农垦发迹.继后有钱、金、杨、朱、袁、刘、俞等姓氏陆续迁来,各自建立以姓氏为名的小村落,这些小村落逐渐扩大联贯成总名为海塘的大村落。村境内有著名的海塘龙王庙(即镇海庙),旧时是海塘地区民间社戏的中心活动场所,被称为五柱庙(注:“柱”即庙主持人柱首的简称。“五柱”,即有五个村的柱首共同主持)。也是下洋地区交通联络的枢纽之地,爵溪地区通往石浦、西乡乃至宁海必经庙门。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龙王庙会,规模盛大,影响面广。 自余姓迁籍至今仅三百年,下余村的建村历史并不悠久,但和象山县建县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考究,县、村二者的发祥轨迹,都属“沧海变桑田”类型。因此其文化渊源也有相似之处,探讨历史背景,可以与县的历史变迁相结合论述,追溯久远。 象山地处浙东沿海,是一个三面靠海,一面缘陆的县份,被称之为“象山半岛”。沿海多风景奇特的岛礁,也被美誉为“海山仙子国”。 早在六千年前,象山先民已在塔山繁衍生息,留下辉煌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该遗址在1988年1月被发现。1989年着手试探发掘。1990年开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到12月结束,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器具、墓葬物品及人体骨架等极有价值的文化遗存物。发掘研究表明,塔山遗址文化与河姆渡遗址二层文化相似,是我国滨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这个发现当即引起国内外考古界的关注,国家文物局对其成果评价很高,批示:“象山塔山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体现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新成就,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山川地理环境,象山被誉为蓬莱仙境。二千二百多年前,著名方士徐福为了应付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命令,曾率三千童男童女及百作工匠,寻访东海仙山,来到彭姆村蓬莱山隐迹炼丹。 彭姆村是象山县治所在地丹城的古称,战国时期辖归越国。秦代是会稽郡鄮县的属地。彭姆村北廓的蓬莱山与瀛洲、方丈合称为东海三仙山,极富灵气。徐福船队来到蓬莱山下,在拢船径登陆,在蓬莱溪边建起蓬莱观,开凿透瓶泉,筑搭炼丹亭,建造金银台(即药灶),开始炼制“仙药”。十年后,仙药仍然没有献给秦始皇,秦始皇生疑,追查南巡来到鄮县。徐福闻讯,就急忙率船队从拢船径启航,逃离彭姆村。在海上经过一番波折后,最后漂泊到了日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带去的数千名童男童女成长婚配生育蕃衍,成了日本国的先民,中华民族文化从此在日本国传播发扬。 徐福一行在彭姆村留下很多历史古迹,有:丹井、蓬莱观(宋时改名为栖霞观)、炼丹亭、药灶、古柏(即秦时树)、蓑衣岩古篆等。徐福避秦东渡日本的史实,最早记载的文献资料是西汉司马迁箸作的《史记》,在其中的《秦始皇本纪》、《封禅书》篇章中有详细的叙述。徐福隐象航日的传说最早见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的《蓬莱观碑》(注:此碑由孙谏卿撰、贝泠该书,王方外篆额、戚文德镌刻,后隐没。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在蓬莱观遗址出土重见,收藏于孔庙明论堂左的宝贝亭)。首部记载象山史闻的志书---宝庆《四明志》也有记载(注:“宝庆”是南宋理宗的年号)。此后象山历代县志都相袭传载。2007年5月,徐福隐象东渡日本的传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发[2008]19号文件批准,象山县“徐福东渡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姆村南原是海域,村西拢船径曾是泊航之埠,里港之口。村东长塘路直达塔山下,也是古海塘。离村西五里的白鹤庙遗址前,传说有海眼,广丈余,深无底,久旱不枯。1952年,在建造东谷湖水库时,挖出海船的船板 |
河东村 |
河东村位于城区东侧偏南村庄东临海山路,南接丹二路,西侧为巨鹰路,北靠生态大道。城市河流有基地南侧和西侧贯入,穿越地块中央从分别从北侧和东侧流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河东村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为主,东北侧有一山体,村域范围的土地除部分水域和农固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旱地和经济林地,村域总面积为1700亩,其中水田450亩、旱地100亩、经济林1100亩,其他为50亩。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总户籍人口808人261户,常年外出人口约30人,外来人口约230人。 |
岙里村 |
岙里村位于丹东街道东面,,共有耕地面积76.9亩,柑橘面积2192亩,山林面积1147亩,人均年收入6900元。党组织功能健全,共有党员26人。现有住户356户,人口996人。 |
大碶头村 |
大碶头村位于象山县城主城区丹东街道的南面,是未来的中心城区,在巨鹰路的西面,天安路的东面,与后洋村、陆家村、高俞村接壤。常住人口约1200人,外来人口约800人。村与人民广场不到3公里,距风景区松兰山约10公里左右。 大碶头村与后山村、桥头林村、下余村、河东村、岙里村、城东村、梅溪村、陆家村、田洋里村、桥头胡村、上进村、寨梅村、赤坎村、西林村、东环村、兴盛村相邻。 |
城东村 |
城东村位于象山县城老城区东面,村民主要居住在东街南北两侧、东风路、春园路。全村分为4个队组,279户,644人,均为汉族。近几年来,城东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商贸,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海韵幼儿园、万家灯火、天御足道等都属于村集体资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集体曾先后荣获2006年群众满意好班子、2008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城东村将继续发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步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
梅溪村 |
梅溪村位于城区东侧偏南村庄。城市河流有基地南侧和西侧贯入,穿越地块中央从分别从北侧和东侧流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捷。村地形地貌主要以平原为主,东北侧有一山体,村域范围的土地除部分水域和农固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旱地和经济林地,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 梅溪村与后山村、桥头林村、下余村、河东村、岙里村、大碶头村、城东村、陆家村、田洋里村、桥头胡村、上进村、寨梅村、赤坎村、西林村、东环村、兴盛村相邻。 |
陆家村 |
陆家村位于象山县城市规划区内,丹河路以南,兴盛路以西,象山河路以北,天安路以东区域。陆家村民原不是象山本地人,是明正德年间自浙江湖州迁移至此定居,至今已有492年,共繁衍18代子孙。 全村分为8个队组,221户,651人,均为汉族。近几年来,陆家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全力打造文明村。 |
田洋里村 |
田洋里村位于丹城城郊,全村共207户,636人,其中男309人,女327人;少数民族:傣族1人,侗族2人,回族2人。村建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及团支部、妇代会、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现有0员18人。田洋里村原有耕地面积500亩,2000年来先后被巨鹰路、教育园区、华翔汽销、天安电工城等项目征完。有山林598亩,主要分布在东山脉田鸡岭、赵岙岭等,村东山脚有田洋里水库,蓄水125万方。2001年村投资建造两层综合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2004—2005年投资浇制村内道路,路面约8000平方米。村民行业多样化,2008年,全村社会总收入800万元,集体总资产5628万元,村级收入20万元,人均收入8780元。 |
桥头胡村 |
桥头胡村位于象山县城市规划区内,天安路边,近几年来, 桥头胡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全力打造文明村。 桥头胡村为,与后山村、桥头林村、下余村、河东村、岙里村、大碶头村、城东村、梅溪村、陆家村、田洋里村、上进村、寨梅村、赤坎村、西林村、东环村、兴盛村相邻。 |
上进村 |
上进村位于象山县城老城区中部偏东南,村民主要居住在后塘街以南上进路两侧、建设东路及康乐路三处,在东街与文峰社区内。 全村分为4个队组,219户,478人,其中男223人,女255人,均为汉族。近几年来,上进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全力打造文明村。曾先后荣获2005年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
寨梅村 |
寨梅村位于象山县丹东街道,近几年来,本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商贸,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集体曾先后荣获2006年群众满意好班子、2008年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城东村将继续发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步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
赤坎村 |
赤坎村位于象山县的丹东街道境内,地处“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之称的松兰山旅游区边,山清水秀,桥海相连、岛屿川崎、果色花香,殊丽迷人,独具魅力,。全村现有农户172户,543人,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县级生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蝶来蜂去;夏天山青水秀... |
西林村 |
西林村位于丹东街道,濒临象山港和大目洋,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内有三溪清澈泉水长流,村背紧靠丘陵山地,,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农业生产先进村。 |
东环村 |
东环村位于象山县城市规划区内,巨鹰路边。东环村由邱家村和河西村两个自然村组成。邱家村在巨鹰路以东,河西村在巨鹰路以西。 全村556人,其中男298人,女258人。近几年来,东环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地位优势,积极发展租凭、轻工业,持续扶持农业生产培育出自己特有的农副产品,鼓励群众参与各种创业形式、努力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全力打造文明村。曾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
兴盛村 |
兴盛村隶属丹东街道,位于丹东街道中东部,现有赵岙、中家河、上半河三个自然村组成,象山港路横穿村境,呈东西狭长分布。2004年11月全县建制村规模调整,赵岙、中家河、上半河三个自然村合并为兴盛建制村,因兴盛路贯穿村中心区域,故取名为兴盛村。 赵岙自然村位于丹东街道东向偏北部。东依烟灯山,南靠大山头,西接海山路,毗邻田洋里村,北连赵岙水库、鼓吹山。赵岙村辖主村赵岙与小村山头外两居民点。2005年开通的象山港路横穿村中,路东南为主村赵岙,路西北为山头外,两村东西相距400余米。赵岙是个古村落,相传宋庆历年间,林姓从福建迁此,明初赵姓曾迁村定居,村以赵姓得名。 中家河自然村位于丹东街道中部偏北,东接巨鹰路,南隔中家河与教育园区毗邻,西依万象路,北连象山港路。中家河是个古村落,史载明弘治年间,周姓自丹城西门迁此居住。相传村址原为龚尚书庄园,约有40余亩,村南门前河原名龚家河。民国时因“龚”与“中”谐音,写作中家河,村以此得名。龚尚书庄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残留遗址后被村民建房湮没。 上半河自然村位于丹东街道中部偏北,东临东大河与中家河自然村相邻,南隔门前河与下半河毗邻,西接新华路,北临象山港路。史载,清康熙年间朱姓自泗州头塘岸迁此定居,因村前有条横河通东、南大河,初丹城与大碶头中心点,故名半河,则称河北面村为上半河,河南面村为下半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