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厅村位于象山县丹城镇南偏东3.5公里,以张姓为主。南宋绍兴年间建村,与樟树下村同处南庄东,共称东张,后建三间小厅堂,小厅因此得名。全村面积120亩,水田524亩,旱地(桔子地)40亩,共有住户266户,人口705人,村民以农业生产占多数,现有四家小型针织厂,建筑业两家,是个多业发展的新农村。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的推进,小厅村在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在村健身场地锻炼身体,农民会所的篮球场也成了人气聚集的地方,入村通道也进行了拓宽,方便了村民的交通,提高了村民的身体素质。此外,村里各项制度的建立,有效的加大了村民主建设,为推进本村新农村步伐提供有力保障。
各个时期村名形成的原因:1951年属南庄乡东张存,1958年自建小厅社,1961年成为大队,1983年改为村,1992年属丹城镇,2001年属丹西街道小厅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5002 | 315000 | -- | 查看 小厅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珠水溪村 |
象山县珠水溪村位于象山县工业园区西侧,离县城中心不足四公里,交通位置便捷。全村共有245户718人。山林面积1490亩,林域面积160亩,全村共有企业8家,村劳动力主要以工厂上班为主。2010年全村社会总收入1728万元,人年均收入10087元,集体总资产310万元。先后获得过县级环境整治村,县级卫生村,县级生态村等荣誉。 全村的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98.5% |
韩家村 |
丹西街道韩家村位于县城南部,现有人口318人,96户,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60人,老年协会会员60人。徒弟面积320余亩,全村劳动力以建筑、务工等为主,村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村经济总收入11余万元每年,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近几年来,韩家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小厅村 |
小厅村位于象山县丹城镇南偏东3.5公里,以张姓为主。南宋绍兴年间建村,与樟树下村同处南庄东,共称东张,后建三间小厅堂,小厅因此得名。全村面积120亩,水田524亩,旱地(桔子地)40亩,共有住户266户,人口705人,村民以农业生产占多数,现有四家小型针织厂,建筑业两家,是个多业发展的新农村。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的推进,小厅村在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在村健身场地锻炼身体,农民会所的篮球场也成了人气聚集的地方,入村通道也进行了拓宽,方便了村民的交通,提高了村民的身体素质。此外,村里各项制度的建立,有效的加大了村民主建设,为推进本村新农村步伐提供有力保障。 各个时期村名形成的原因:1951年属南庄乡东张存,1958年自建小厅社,1961年成为大队,1983年改为村,1992年属丹城镇,2001年属丹西街道小厅村。 |
菱河头村 |
菱河头村地处南庄平原,全村共有农户140户,人口4261人,自一九九九年以来,370余亩耕地全部被县工业示范园区征用,成为全街道首个无耕地村. 自2002年以来,村党支部 村委会针对农户无地可耕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户转产转业,现有6家针织企业,2家纸箱厂,4家机械企业,共消化劳动力150余人.还利用靠近工业区的地理优势,帮助剩余劳动力在县工业园区的工厂中就业50余人. |
秧田头村 |
秧田头村现有面积约1平方千米,人口约900余人,约450余户;其中本村人口约760余人,约360余户;外来人口140余人,约90余户。由于新城改建及拆迁,村庄逐渐分散开来,现主要分为:营门路及象山桥路一带的老村、城西路和西谷湖路一带的新村以及新建造的丹阳小区三块。 由于地处城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本村很难像其他乡村一样开展农林渔牧等产业,所以在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从村实际出发、自谋出路,摸索总结出了一项适合本村经济发展道路的产业--租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成果喜人。象山远大五金市场、靖南综合楼办酒场地和秧田头商务大楼的建成,大大壮大了村经济实力,在增加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并且也提升了村的整体形象,让村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永立潮头。 |
樟树下村 |
樟树下村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丹西街道,地处南庄平原,东至天安路,西与六升村相邻,南至南大河,北与小厅村相邻。全村在册常住人口156户,有常住人口505人,以“张”姓为主。村生态环境优美,人居住所适宜。樟树下村村交通便捷,二路公交车直达中心城区。先后被评为“县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村”、“县级信用村”、“县级无-村”等荣誉称号。近阶段正逐步推进旧村改造工程。 一、基本情况 樟树下村位于县城南,东至天安路,西与六升村相邻,南至南大河,北与小厅村相邻。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 (一)户籍人口 1、全村在册常住人口156户,有常住人口505人,18岁以上未婚男人28人。 2、非在册本村有房产的有8户,暂住外地读书和服兵役且将来可能户口迁回本村的有6人。 (二)宅基用地 |
五丰村 |
五丰村有402户、1200人。至2002年村里已先后投入60多万元完成了村道的硬化。1985年土地征用招工,村里每户有1至3人进入企事业、商业单位工作。为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后劲,1995年,村班子把村办公室和20间街面屋进行拆建。旧房拆建后,不但出租率高,租金也增加。村里还在1000亩山地上种植毛竹。依靠山林、房租等收入,村集体经济每年有130万元,这些资金大多用之于村民的福利。 |
北门村 |
北门村位于象山县丹城镇北部,县治西侧。北靠象山桂花岩头,东至后岭沿西澄河下直十字巷,南至横十字巷、桃园路,西界千丈岩、彭姥岭。纵长约0.5公里,东西宽0.3公里,面积约0.15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桂花岩头海拔380米,为象山主峰,遥控南庄平原。 全村原有耕地700余亩,1992年征用300余亩后,实有433亩。山林1400余亩,分布于上官山、西寺山、圆峰山一带,用材林以松、竹、枫、杉等为主。全村现83姓,原以姜、钱、周、何、梁、冯姓居多,几经变迁,今张、王、徐、宋、俞姓为多。 名胜古迹,首推等慈禅寺,习称西寺,旧名凤跃院。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为丛林。历经修缮,"0"中部分烧毁,1984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修,面积扩大至1万平方米,新建天王殿、药王殿各三大间,焕然一新,客舍五楹二层,供外地及台、港进香人士居住。环境清幽,依山襟湖,修篁环合,外地及港、台来此进香者络绎不绝。 |
西门村 |
西门村位于象山县丹西街道西侧,西靠环城西路,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我村分为四块:老城区、狮山路、西谷湖路2号新村、蓬莱路3号新村。村内总人口945人,367户村民,(其中老人242人),外来人口300余人。村现有山林面积1000余亩,主要颁布在北门大岩头、茶园山、亭溪合心史家山等。200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116万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2000余元。近几年,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经过西门村全体村民共同努力,我村正朝着农村建设道路不断前进。 |
洋心村 |
洋心村地处南庄平原中部,现有村民424户,1340人,耕地面积1011亩,山林940亩,其中柑桔74亩,杨梅180亩,村办工厂1家,公墓区1家,石塘河塘各1处。近年来,洋心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村庄功能逐步完备,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里有大大小小的硬化村道4500米,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是县级文明村、科技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多次被市、县、街道各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方井头村 |
方井头村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丹西街道,是一个城中村,交通便利。 方井头村座落在古老的蓬莱山脚下,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纯朴。她孕育着1020个村民,村 民勤劳朴实,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给自己创造着财富,方秧新村与丹秧新村的一座座小洋楼就是村民生活品质的体现…… 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特在天安路上建立的新村---方秧新村.该新村地段较好,环境优雅,是村民居住的好地方,也是本村新农村发展的一大亮点! |
九顷村 |
九顷村坐落于象山县城主城区西南5公里处,隶属丹西街道,由九顷、下前山、冷水潭、巴龙头四个村合并而成。九顷村三面环山,系天台山脉。自宁海县蜿蜒而来,主峰名荷花蕊峰,山体巍峨,山峰挺秀,海拔588.2米,沿南北分布,有高低山峰9座,围成一大山岙,有龙洞、龙潭、龙王殿、仙人棋盘、老太翁岩等自然景观,村西有蓄水400万立方米的九顷水库,400多亩的柑橘场,可谓是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九顷村交通便捷,一路公交车直达中心城区,盛宁线和已规划的环城西路、沿海高速连接线分布在村庄的东南两边。 九顷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生态村为目标,在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调整、村容村貌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村民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村里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逐步形成了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新风尚。 |
仇家山村 |
仇家山村位于丹城镇西南部,北邻通往松兰山的滨海大道,南界韩家村、洋心村,西交北山下村,东接周建村。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全村现有农户358户,124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全村盛产黄金瓜,桔子等农产品.是一个以农为主,多业发展的新农村。 |
西港村 |
该村地处丹西街道所在地正南面,是一个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现有12个村民组,230户,人口639人,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1人,土地1298亩,耕地面积547亩,山林977亩(其中水果88亩)。村民主要从事蔬菜、桔子、小海捕捞等职业。蔬菜是该村主要农产品,其中有大棚80多亩,桔地115.5亩。村级道路状况良好,信息比较畅通。村组道路小循环的格局,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自来水受益人口占全部人口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0%以上,低保户、“五保户”做到应保尽保, 该村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发展经济势头强劲,2007年人均纯收入7580元。 |
白石村 |
白石村位于象山县城区西首,临近工业园区。近几年来,白石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发展商贸,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南沙村将继续发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步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 白石村位于象山县工业园区的西边,全村总面积约2200 平方米,全村有456户,总人口1377人,外来人口6000余人。近几年随着工业园的开发给我村的村民带来很大收益,同时给村民的社会治安很不稳定。为了能稳定村的社会治安,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村里干部共同努力下于2006年建立警务室,配备3名协警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于2008年建立了2个休闲公园供村民和外来人员娱乐活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