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岙村位于晓塘乡中部,80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共有农户392户,人口1225人,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年集体经济收入23.89万元,初步形成了以柑桔、葡萄和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农业。2010年我村积极申报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村三套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大力开展了以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和我村广大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二年的建设发展,在2010年12月被评为“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虽然取得的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村民的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农村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要求,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人作用和广大村民的主人翁作用,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和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真正把我村建设成为“村美、人和”的新中岙”,成为晓塘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精品和亮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25201 | 315000 | -- | 查看 中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岙村 |
中岙村位于晓塘乡中部,80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共有农户392户,人口1225人,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年集体经济收入23.89万元,初步形成了以柑桔、葡萄和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农业。2010年我村积极申报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村三套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大力开展了以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和我村广大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二年的建设发展,在2010年12月被评为“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虽然取得的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村民的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农村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要求,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继续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人作用和广大村民的主人翁作用,发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和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真正把我村建设成为“村美、人和”的新中岙”,成为晓塘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精品和亮点。 |
胡家峙村 |
象山县晓塘乡胡家峙村是在2004年由光明村、九龙江、任家村3个村合并成立。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村同全国各地一样, 在乡镇及村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巨变。改革开放政策使胡家峙村进入了新的阶段,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思想文化上,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成为全省200个“建设小康村”之一。胡家峙村的柑橘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禽蛋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为全村的三大产业。依靠这三大产业,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村民的人均收入不难看出,改革的春风给勤劳纯朴的农民带来了福祉。1970年村民每年人均收入大约为100元,1975年约为200元,到了1985年上升为2500元,出现了很多万元大户。1993年左右直线上升到7000元,柑桔人均每年2吨,鸡蛋每年5吨,成为浙江省以村户为单位的领先者。现在,村民收入都有万把来块,百万富翁也有不少,全村一派新气象。 |
东浦村 |
象山县晓塘乡东浦村位于晓塘乡东端,东接石浦镇,乡道盐三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东浦村有6个自然村组成,包括邓家、青脚、山岙、黄脚。全村现有人口280户875人,拥有耕地800亩,山林2000亩,初步形成了以桂花、东魁杨梅种植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农业。2008年人均收入4563元,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 |
晓塘村 |
晓塘村 晓塘村位于晓塘乡中心,是本乡地域内的特色自然村落。地理条件优越,生产生活环境良好:东接石浦镇、南西靠大塘港灌区、北靠定塘集镇、80省道贯穿全村。全村有468户人家,1419人,村级组织网络齐全,村域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1920亩。其中柑桔1020亩,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行政村。全村现有党员44人,三套班子10人,村民代表30人。 晓塘村与中岙村、胡家峙村、东浦村、月楼村、美礁溪村、双连峙村相邻。 |
月楼村 |
月楼村辖月楼岙和湾边两个自然村,位于晓塘乡中部,茅石线南侧,东至鹤洋村,南至石浦南向村,西至励家坪村,北接美礁碶村、做布厂村、晓塘村。全村460户,1530人,集体经济年收入80万,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2800元。全村村域面积为5406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180亩,山林面积为3100亩,水域面积为126亩。 月楼村庄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村民勤劳务实,近几年通过努力,已成功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还获得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森林村、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象山县信用村、象山县充分就业村、象山县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月楼村,清代时称月楼岙,原名崛坡,地方亦名崛头岙。 相传两千多年前,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之嫡孙黄恒从会稽东乡柳溪社带领全家二十余口,东望海滨,直抵崛坡而居。崛坡,坐落在狮子林北,东有磨岗岩,白岩头鳖水岩;南有老虎岩、解钧岩;西有玉狮岩、长筒岩、观音岩。村两边溪水涓涓,合为一支泻出。黄恒见此处古木参天,北首海域辽阔、船路畅通,认定此坡可以崛起,故名崛坡。因地处山坳,亦名崛头岙。 家庙之后有一岩,远看若虬、若象、若螳螂。近瞧非亭,非阁,非台榭,古人因之定名此岩为“月楼”。 “月楼”北下,为黄氏宗祠。祠前一片平坡,可习步骑射,可开垦耕作。清代时故又改“崛坡”为月楼岙。 月楼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其中作为县级规范合作社的月楼茭白合作社是村农业产业中的龙头。2009年引进3500只中华鳖与700亩茭白套养,从而茭白无须施农药,中华鳖健康养殖。生产的茭白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并荣获2012年度省精品瓜菜评比优质奖,市场前景喜人。 富裕起来的月楼人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年来村民以各种有益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扮靓村容村貌,成功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月楼村家家门前贴有星级评优公示栏,每月16日,考核组开展美丽庭院卫生检查、星级评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自发组成的义务保洁队,自带工具到全村各个角落清扫,并实行队员认领“包干制”。每月2日、16日全村集中清扫,平时各“包干区”卫生由认领队员维护。 |
美礁溪村 |
美礁溪村位于晓塘乡的中部,是晓塘乡人民政府的所在地,2004年由美石、礁头、三眼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故名“美礁溪”。 全村拥有村民共254户,1245人,土地1725亩。目前,该村凭借着中心的优势,致力于工业企业的发展,引进“宁波锦和水产品有限公司”、“宁波小木人童床厂”等3家公司,解决了附近村的富余劳动力452人。 |
双连峙村 |
一、基本概况 晓塘乡双连峙村座落在本乡城的南部,东邻石浦镇,西接西边塘村,南靠大山,北濒大塘港,总户数238户,人口827人,村域面积1.89平方公里,耕地1499亩,山林1225亩,属本乡规模居中的行政村落。 交通便捷。南海公路环抱村的北部。与村主道衔接,形成内主干道、次干道、宅间路三级道路畅通的网状框架;水、电、路各配套齐全;境内有一座库容量为80万方的水库,水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资源富足,森林覆盖率达85%,平原绿化率达68%,初具生态村建设基本条件,实现了以柑桔、养猪、淡水养殖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2004年村经济总收入50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万元,人均收入0.5248万元。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乡级文明村”、“市级环境整治村”等称号。 二、建设目标 1、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山坡地资源开发。全村农田标准化率达到82%以上,线虫病松材林迹地改造率达到95%以上; 2、加快生态农业发展。在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深度、精度加工,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 3、加快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富有生态文化底蕴的休闲观光农业区。 4、进一步深化村庄建设,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的生态意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全面得到提高,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生态型新农村。 三、生态村建设重点领域 (一)环境保护工程 1、水资源保护工程 为确保村民饮用水卫生和质量,切实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严格执行《象山县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定》。着力抓好江底污泥的清淤和江岸砌石等工作。到2006年,村民生活、生产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到2010年达到98%以上。 2、土地资源保护 合理开发土地,加快改造长塘、双叉港及滩湾塘的低产田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标准化程度,形成沟、渠、路网络化,道路两旁绿化。到2005年建成标准农田800亩,到2006年建成标准农田699亩。同时,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依法加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森林资源保护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坚持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乱占林地。同时,按照“宜林则林,效益优先”的原则,重点改造迹地,开发山坡地,发展杨梅、柑桔、花卉等林特产业,到2006年新发展经济林800亩,落实管理人员若干名。 (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1、抓住机遇,迅速做大优势产业 紧紧把握当前我村柑桔、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发展的有得时机,充分调动和尊重柑桔种植户和肉猪饲养户的生产积极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扩张优势产业的良好氛围。到2006年末使我村的优质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008亩,优良肉猪存栏量达到2018头,年销售2548头;争取县、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各一个。通过推进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我村的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源头动力;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为我村的柑桔、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培育先进的农业产业文化,做强优势产业为提高我村优势产业企业化程度,发扬我村农业发展几十年的良好基础,最终促进农业“双增”,我村应逐步建立“崇尚绿色、消费者第一、讲究诚信、团结协作、发展至上”为核心的农业产业文化。 (三) 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1、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和健全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通过加强民众生态教育,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使广大村民树立起建立生态村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形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殿生产力”的生态观。 2、加强生态教育 利用村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本村生态环境和环保知识,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日”等重大环保节日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和生态科技实践,每年举办环境宣传展览2—4场次,培训农民80—100人次,增加公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3、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广泛开展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娱乐场所每年都开展2—3场所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娱乐活动,营造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环境防治工程 1、规划完成村污水输送、排放中心渠建设。 2、猪粪资源化工程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这些未经处理的猪粪结环境势必造成极大的威胁。为彻底改善“蚊子苍蝇满天飞,猪粪臭气曛人鼻”的现状,在猪饲料中添加灭蝇药,阻断苍蝇的生活链,杜绝苍蝇的滋生。同时兴建沼气池,有效控制猪粪对生活生产环境的污染。 (五)生态工业建设工程 由于本村工业经济总量偏少,主要以电机、蜂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基本上不存在污染问题。但是,按照生态村建设规划要求,仍需加强污染预防,实现区域经济基础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