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雷里社区地处城区东南,以余姚四先贤黄梨洲先生的字号命名。区域范围东起白山头,南临最良江,西至南雷路,北靠世南东路,辖区总面积约0.434平方公里。2002年9月,由东园居委、南园居委、南雷里居委撤并而成,由东园新村、东方花园、东方名苑、望江家园、一流新村、南园新村、南雷里新村、南雷公寓及南郊部分民用房组成,共有楼群221幢,住户4003户,常住人口11608人,是一个地域宽广,人口密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宜居家园。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81001 | 315000 | -- | 查看 南雷里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白云社区 |
白云社区成立于2004年9月,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四址为东起东连接线,南至四明东路,西至南雷路,北傍最良江,辖区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白云社区由白云小区、云河绿洲、天鹅湾、最良新村、原电视机厂宿舍及四明东路等六个小区组成。目前共有住户2655户,人口6916人,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新型社区。社区下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696名,其中社区党员73名,在职党员623名,有社区工作人员7名,150个楼群小组。 |
南雷里社区 |
南雷里社区地处城区东南,以余姚四先贤黄梨洲先生的字号命名。区域范围东起白山头,南临最良江,西至南雷路,北靠世南东路,辖区总面积约0.434平方公里。2002年9月,由东园居委、南园居委、南雷里居委撤并而成,由东园新村、东方花园、东方名苑、望江家园、一流新村、南园新村、南雷里新村、南雷公寓及南郊部分民用房组成,共有楼群221幢,住户4003户,常住人口11608人,是一个地域宽广,人口密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宜居家园。 |
学弄社区 |
学弄社区系2002年8月由保庆居委、城下居委、学弄居委合并而成。地处余姚南城中心,东起巍星路,西至南雷路,南达世南东路,北接姚江,占地面积33.35万平方米,商住融为一体,经济繁荣,共有130幢楼群,常住户口3561户,总人口8225人。辖区内有市委党校、市财政地税局、市二院、市司法局和实验小学等市属单位二十多家,商店约千余家,特色街区一条块,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四处,绿化面积达7.53万平方米。社区设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185名,在职党员380多名。 |
三江口社区 |
三江口居委最早成立于1990年,当时只有18幢住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势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不断变迁,三江口新村南北小区、东花园小区、世南家园小区、白山路136弄别墅相继新建落成,城中村的村民拆并到了居委。经市政府对全市社区居委会区域的总体布署和划分,一个新的三江口社区居委会于2002年8月成立,它位于姚江之畔,地处城区东南角,东与白山头村交接,南至世南东路,西至白山路,北临姚江,辖区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居住着1655户居民,有常住人口4700人,有24家个体私营企业。社区设有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有在册党员110名,在职党员78名,社区工作人员8名,是一个城郊混合型的社区。 |
东朝街社区 |
东朝街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区域范围东起白山路,西至巍星路,南起世南东路——花园新村中路,北频姚江。是个地块复杂,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东朝街社区于2002年8月由原东太门居委、东朝街居委、东郊村、城郊村合并而成。辖区所属面积0.385平方公里,总户数2517户,总人口6096人,暂住人口821户(1342人)。有工作人员9人,辖区由姚江怡景小区,金茂商都、巍星路小区、花园新村片共14幢、莫家弄、套环弄、东朝街、东郊城郊片组成。社区内有3个封闭式物业管理小区,6家辖区单位:工业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分院、市特教中心、巍星菜场、余姚市温度仪表厂、平安银行。目前有社区党员161人,在职党员155人。2014年,根据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社区网格化管理与党组织设置相结合,以支部为片区划为三大片区,8个网格,49个小组,164个单元。每位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热心公益事业的在册党员和居民骨干担任楼群小组长,在职党员和社区特色志愿者担任单元长。形成了社区居民委员会——楼群小组长——楼道单元长为线条,物业公司积极参与,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条块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 |
花园社区 |
花园社区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东至东旱门路;面接世南东路;西连巍星路;北至花园中路。辖区面积0.116平方公里。共有房屋99幢,住户2179户,总人口5201人,其中户籍人口3316人。社区配套设施有:图书室、健身房、卫生室、残疾人康复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小区内还有公园、室外健身场地等。社区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223名,其中社区党员170名,在职党员53名,有社区工作人员6名,95个楼群小组。 |
汇翠社区 |
汇翠社区成立于2009年12月份,地处余姚城区南部,区域范围东起南庙村绕山,西至南庙村雁湖西区,北临杭甬高速公路,南至原梁辉镇政府。辖区内有汇翠花园、山苑东路新村、雁湖景苑、山水家园、舜雁商寓五个住宅小区,面积0.3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2250户,常住人口6300人,户籍居民约2200户,户籍人口2660余人,社区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81名,其中社区党员20名,在职党员61名,有社区工作人员7名,128个楼群小组。 |
姜家渡村 |
姜家渡村位于余姚镇梨洲街道东北角, 东与陆埠镇江南村姚江接壤,北与凤山街道眉山村姚江接壤,区域面积2.9平方公里,由原东姜、西姜、郁浪浦三个村组成,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总户籍人口1328户,人均收入8500元,辖区耕地面积2800亩,区域内有3条小河(东大河、中心河、新建河),黄竹公路横穿全村,全村共有外来人口一千余人,主要分布在各自然村。 |
苏家园村 |
苏家园村坐落于梁辉水库下流,高速公路南出口,是由原来的童湖、潘家溪、南童和林枫4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面积为9.77平方公顷,共有人口3260人,外来人口约500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分别为老龄支部、农业支部和工业支部,现有党员143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共有村民代表45人,村民小组14个。村基本农田190亩,山林6545亩,其中特色产业杨梅400亩,每年杨梅开采季节,给村带来了集体经济收入。2008年,村级可用资金达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00元,被上级评为村先进集体、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武装工作先进集体、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城建城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黄箭山村 |
黄箭山村靠近工业园区,全村有6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649户,总人数4761人。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全村党员共149人。自去年起,我村按政府及街道的指示积极建设新农村,宅前宅后卫生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高,不断建设休闲文化活动场所,不断更新老年活动室活动内容。通过前段时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初见成效,改变了旧的面貌。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因此我们以制定规划、落实计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以党支部、村委会为主导,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 2、坚持以党员群众为主体,发挥积极参与的作用。 3、坚持以发展为基础,提高村民经济收入。 4、坚持以美化环境为重点,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坚持文化建设为支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6、坚持以村民自治组织为原则,扩大民主政治建设。 下一步工作设想: 1、巩固试点成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改进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生产生活的困难。 3、注重引导,激励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热情,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4、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继续抓好以村容整治为重点的乡风文明塑造。 |
金冠村 |
金冠村位于梨洲街道南部,距余姚城区约7公里,梁辉水库上游2公里,33省道从村口穿过。该村于2001年3月由原金岙、冠佩(里冠佩、外冠佩)两村合并,2007年户籍人口1658人,608户,其中96户下山移民安置在阳光公寓,共有山林6345亩,耕地338亩,茶山200亩。该村为市级经济薄弱村,2007年村级集体经济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08元。共有党员68名,下设农业、老龄、流动三个支部,村民小组11个,村民代表32个。 金冠村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传统浓郁的民俗风情,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石屋,有道家文化的宗教寺院,还有宜居休闲的生态环境。石屋、竹海、曲径、灰瓦、飞瀑、流溪把金冠浸润出十足的古韵文化。该村于2005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评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金冠村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山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之一。1942年起这里一度成为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南山县政府的驻地。谭启龙、何光希、朱之光等都曾在该村指挥和领导过浙东的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黄明故居保存完好,并留有烈士生前革命斗争的事迹资料,并被列为余姚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该村村民主要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培育生产毛竹、春笋、鞭笋、冬笋为主业,以簸箕、扫帚、杨梅笼等10余种竹制品加工为副业,大多数年轻村民进城或外出务工、经商。 |
南庙村 |
南庙村位于余姚市南大门,南环山麓和梁辉水库,北临杭甬高速梁辉道口,甬梁公路在南庙村腹地横跨而过,是一个山水相连,交通便捷的地方。全村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家庭746户,常住人口2097人,外来持证人口3500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有党员111名。2007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59亿元,村集体可用收入26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865元.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荣获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园林式村庄、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示范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明伟村 |
明伟村地处余姚市东郊城乡结合部,谭家岭东路、杭甬运河高架三、四桥横贯我村,我村以革命烈士楼明山、周之伟两烈士的名字合并命名,是著名翻译家、出版家楼适夷的故乡。这是一方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发展前景看好的热土:2001年并村后的明伟总面积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92亩),共有住户1645户,在册常住人口4507名,外来务工人员4980名。2012年正式获批成为梨洲街道第一个村级党委,村党委下设8个支部,共有党员254名,设18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代表66名。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9818元。 近年来,我村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我村成立了梨洲街道首个村级商会和总工会。下山移民工程——阳光公寓坐落于我村中心地带,它的建成为我村带来了人气,带动了周边商贸业的发展。为了增加我村经济产出,村内规划建造了多功能工业园区,目前园内已有企业56家。在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下我村村民积极创业目前共有村企171家,大大增加了我村税收收入。我村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在谭家岭东路附近先后引进了丰田、宝马、沃尔沃、捷豹路虎等4S店,逐渐形成了集聚效益,提升了我村形象。村综合楼内建造了菜场,引进了家家福超市,为村民和附近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今年,余姚市第八中学也搬迁到我村,梨洲学校相继建成,梨洲商贸中心也在进一步施工中。 在全体村班子成员的努力和村民对村工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科普示范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宁波市信息化示范村、宁波市远程教育示范点、余姚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十佳”学习型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古路头村 |
古路头村位于余姚市梨洲街道,地处平原,城东路和谭家岭路交叉穿村而过。东与明伟村接壤,南靠梁辉,西临南雷路,北与最良江分界。全村道路纵横,河网环绕,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人杰地灵,环境优美。 2001年4月拆扩并后,原古路头、双龙、高家畈三村合一,形成新的古路头村。全村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96亩,山林1428亩,全村现有14个自然村,总户数1393户,村民3645人,现有外来人口8400余人。于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有农业、工业、老龄3个党支部,党员133名。共有村民小组20个,58个村民代表。大小企业共84家,村集体资产4500万元,2008年村级总收入168.9万元,人均收入12971元。2008年村级总收入168.9万元,人均收入12971元。 村内主道路已全部硬化,班子团结,民风淳朴,各项制度健全规范,村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大。村内有一个设施齐全的村落文化宫和三个老年活动室以及一个标准的卫生服务站;另外还有一所村落小学和两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基本解决了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班子成员将带领全村人民共同努力,将我村建成一个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经济更加发达的新农村。 |
双桥村 |
梨洲街道双桥村地处余姚城区东南部,杭甬高速公路梁辉北道口,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村区域面积0.1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亩,下辖1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在册农户358户,在册户籍人口1027人,外来持证人口6000余人。 近两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着“强法治、促民主、重文明、求发展”的思想,全面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庄环境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健康地发展。2008年,在上级政府、街道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实践“-”重要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一个目标,两个进一步,三项创建,四项抓好”为工作指标,积极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各项工作出色完成,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24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285亿元,村集体可用收入160万元,集体收入为86.13万元,其中集体房屋租赁费及菜场摊位费收入为74.17万元,人均收入10050元,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历年来先后荣获了宁波市文明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平安村、余姚市环境整治先进村、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庭院整治合格村、余姚市小康新农村、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防范和处理-问题工作先进集体、街道城建城管工作先进集体和街道妇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白山头村 |
梨洲街道白山头村东邻竹山江,南至最良江,北首为姚江,西靠姚城。2001年行政村撤并。由山头屋、长埭屋、池头屋、下屋、河东岸、河西岸6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0.51平方公里。白山,又名蛇山。村现有在册农业人口701人,外来暂住人口1300多人。本村有0党员30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民小组6个,村民代表30人。村级集体可用收入近45万元,人均纯收入9701元。辖区内有宁波姚江牧业有限公司、宁波舜宏化工厂等大小企业20余家,家庭作坊小企业相当发达,大棚蔬菜生产是白山头村的又一大特色。 |
最良村 |
最良村位于四明山北麓,余姚古城南门外的最良江南岸,以地域内的最良桥得名,是姚城南翼的交通咽喉和桥头堡,地理显要。最良村现有村民580户,总人口1478人,村民小组10个。区域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市区主要道路南雷南路穿越村中,地域内工贸发达,现已形成以塑料、机电、铝制配件、餐具、五金电器等为主的较大规模的工业经济,目前全村有各种形式的大小企业近百家,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商贸、饮食、服务、运输等各业繁荣,全村第三产业年收入超过1亿元。 行政村于2003年开始实施整村拆迁安置工程。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拆迁安置工作。行政村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辖工业、农业、中片、东片四个支部,有党员72名。2006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445.92万元,人均收入13000余元。行政村先后获得市、街道先进党组织、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各项荣誉。 |
长田村 |
长田村是一个偏僻的山村,东连茭湖村,南接梁弄,西邻章雅山村,北临雁湖村。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由原长田、范太坞、下章三个自然村合并成现在的梨洲街道长田村。合并后的长田村全村总人口1024人,家庭户387户,总面积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亩,山林面积3735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4668元。 . |
新墅村 |
梨洲街道新墅村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部,杭甬高速横贯我村,东邻明伟村,南至陈洪村,西到南庙村,北连古路头村。区域总面积1.9平方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9名村民代表,83名党员,户籍总户数645户,常住人口1856人,外来人口1088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村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民主管理、乡风文明”为目标,引导广大村民群众争创文明村,争做文明人,促进了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集体、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环境卫生先进集体、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余姚市农业先进集体、余姚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经济合作社先进集体、宁波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陈洪村 |
陈洪村位于四明山区,在梨洲街道最东南角,与陆埠镇相连接,行政村由川水、游场、流水潭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曾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土地,村庄名字取自烈士陈洪。陈洪,男,浙江省浦江人。 1906年出生, 1943年春,任0四明地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是年11月16日,在余姚姚南紫龙庙与顽军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部遭遇,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我村取名陈洪村。 村共有村民596户,人口1580人,总占地面积6.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300余亩,其中茶山面积336亩,毛竹林750亩,梯田1100亩。行政村于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有农业、老龄、流动3个党支部,党员92名,2011年村级总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近6000元。目前因教育、务工等原因居住在山上的村民300余人,其余基本居住在梨洲街道、陆埠镇等地。 我村自然风光优美,村民纯真质朴,错落有致的房屋依山而建,数条蜿蜒曲折的溪流贯穿全村,宁静美丽如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特别是川水瀑布是我村一景,瀑布高50多米,飞流直下时自然分成三股,仿佛一个川字,因此得名。春季时,瀑布岩上繁花摇曳,秀美可爱。夏季暴雨过后,湍流击石,几里外清晰可辨。 我村人杰地灵,社会各界贤达辈出。明代著名思想家黄梨洲先生生前居住生活在我村一带,先生的衣冠冢龙虎草堂也座落在我村界内。中国外交部厅长胡银全,宁波司法局局长黄学云等也是土生土长的陈洪人。 最近几年,我村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的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特别是通过川水公路建造工程,各自然村村道水泥硬化工程,大溪改造工程和农民自来水饮用工程等工程的完工,基础设施跃升明显,对于村民交通、饮水、居住条件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在进行中的工程主要是村办公楼的建造工程,面积1100平方米,预算资金300万,目前工程缺口仍较大。 我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由于我村地处山区,集体山林资源少,又无法进行工业发展,集体收入很有限,但是村开支比较大,特别是在民政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贴这一块支出将近20万,因此经济上捉襟见肘,大大制约了村发展。 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村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必将把我村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陈洪烈士简介: 陈洪,原名陈鸿,男,浙江省浦江人。 1906年出生,1924年8月入党,先后任0宁波地委职工活动委员会书记,上海吴淞工会联合会主任,0无锡县委书记,京沪特委代理书记,0苏皖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丹南中心县委书记,路北特委书记等职,曾两次被捕入狱。1943年春,任0四明地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是年11月16日,在余姚姚南紫龙庙与顽军挺进第四纵队田岫山部遭遇,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
章雅山村 |
章雅山村地处四明山麓,是红色革0据地之一,由原七丘田、上务岗、章雅山三个村合并而成,地势分散、交通困难,四周高山悬崖,是一个山多田少的自然环境区域。全村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5人,总户数425,其中党员48人,下设三个党支部,7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代表33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08亩,山林面积3858亩。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被评为“2007年度平安村”、“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2007年度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社会经济总产值710万,人均收入3050元,村级可用资金37.5万元。 |
三溪村 |
余姚市梨洲街道三溪村地处余姚城区南部,由2001年四月前的箬岙、向家弄、溪西、三溪口四个村合并而成,杭甬高速穿村而过,北临余姚经济开发区,交通方便。全村区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在青山环抱的向家弄片,有向家弄水库,它集三溪之源,蓄四季雨水,库中水质清澄,鱼虾成群,山青如翡翠,水秀似碧玉,风景秀丽,为此,水利部门在水库西岸,依山傍水建有钓鱼台,钓鱼人一变垂钓,一边观赏,引来不少钓鱼客。 有着11.5平方公里的三溪村,一半为山区,一半为平原,村庄共有20多个自然村,三溪口属最大的自然村,也就是中心村,为此,村民委员会驻地就设在三溪口。 |
燕窝村 |
燕窝村由原紫龙庙、洪家祥、舒家山、东湾界四个自然村合并。燕窝山离姚城南首约三十华里,海拔500米。东接陆埠,西连黄明,北通梁辉,南达兰山,东西约十华里,南北五华里的狭长山乡。燕窝行政村现有农户780户,总人口2187人,人均收入3700多元。耕地面积1351亩,山林面积9180亩,茶叶地面积399亩,全村总面积7.78平方公里。行政村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辖农业、老龄、流动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99名。2006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38.65万元,人均3752元,随着下山移民工程的实施,燕窝村民迁移到阳光公寓居住及下乡进城已近500户,山区人口逐年减少。主要特产是毛竹、笋、茶。近年来,余姚多元集团准备投资1—2个亿进行燕窝旅游开发,建造四星级宾馆、高尔夫球场,开辟农家乐。2001年以来,荣获先进党组织、民主法治村、平安村、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市、街道多项荣誉。 |
竹山村 |
竹山村位于余姚城郊结合部,四面环河,地理位置优越。余姚城区四大名山之一的龟山坐落在竹山村境内,离余姚市中心及梨洲街道办事处仅二公里,交通便捷。竹山村于2001年由原竹山桥、下陈渡、邵家渡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53户,人口3285人,本村是梨洲街道主要工业村之一,有多个重点企业落户在村内,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较快。 |
上王岗村 |
上王岗村地处余姚市梨洲街道山区,由上王、徐英、叶郎山、方家、上南黄、下南黄、上王岗六个自然村组成,距梨洲街道驻地18公里。村民委员会设在东大爿。东接陆埠,南与鹿亭交界,西至梁弄,北到茭湖村,区域面积6.35平方公里。有耕地574亩,园地1225亩,水田382亩,山林面积7735亩。全村6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825户,常住人口2419人。2007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47.52万元,人均收入3386元。于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辖农业、老龄、流动3个党支部,现有117名党员。全村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村庄内已取消露天粪缸,建立公厕,设立垃圾站,村庄内安装上了路灯、自来水,村村通上电话,建立了村落文化宫。解放战争时期的“火烧南黄”、“上王岗战斗”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史料。投资近50万元的上王岗战斗纪念碑已建造完毕,成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到2008年先后被市、街道评为市级先进村,街道先进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集体,05、06、07、08街道平安村等荣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