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凤山街道 >> 五星村

五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星村简介

  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由胜堰、笆里、翁张、郑河沿、屯山五个行政村合并复名为余姚市东北街道五星村。五星村,在宋、元、明、清时代属越州会稽郡(绍兴),余姚县烛溪乡,安阳里。(唐代建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民国时期,胜堰属云溪乡一保。笆里、郑河沿、屯山、先属屯溪乡,后改胜归乡。笆里为胜归乡十一保,屯山、郑河沿为八、九、十保。翁张为横河、石堰乡六保。1949年解放后废保改村。1950年胜堰为周苍区剑江乡三村,笆里为城北区屯山乡五村,屯山为城北区屯山乡三、四村,郑河沿为城北区屯山乡三、五村,翁张为横河区石堰乡六村。1954年余姚、慈溪两县界调整,胜堰为低塘区剑江乡三村。1956年,改为低塘区项旷乡双联高级社,同年下半年撤区并乡由低塘划为城北区胜归乡,双联高级社。屯山为胜归乡屯山高级社,郑河沿为胜归乡全心高级社,翁张由横河区,石堰乡划入城北胜归乡为枫林高级社。19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为环城公社,六大队,后为环城公社,胜归管理点区。1959年改为核算单位,屯山核算单位、三联核算单位、双联核算单位、竹一核算单位。1960年,原五星村划为县农场,屯山一分场,竹一二分场,双联三分场,郑河沿四分场,翁张五分场。1961年改制为城北区胜归公社双联大队、竹一大队,全心大队,枫林大队、屯西大队。1969年11月,双联、竹一、全心、枫林、屯西、民建、六大队合并为胜归公社五星大队。当时总人口5000余人,是余姚县内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队,3.5平方公里。1970年虹桥、胜归公社合并为城北公社,称为余姚县城北公社五星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五星大队划分为胜堰村民委员会,笆里村民委员会,郑河沿村民委员会,翁张村民委员会,屯山村民委员会。1992年,上五村均划入余姚镇。【村名来由】胜堰村:从前有一条调节中、上河水位的胜堰,村以胜堰得名。屯山村:公元400年间东晋农民义军领袖孙恩率兵千余在屯山头屯兵演习,故名屯山,村以屯山得名。郑河沿村:以郑姓世居在河的东西两岸而得名。翁张村:以翁、张两姓世居故名。笆里村:据传旧时村内多竹篱故名。五星村:1969年由分散在三区(横河、低塘、城北)中的几个小村合成为五星大队。1983年五星大队又拆分为五个行政村。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后,又把五个村合并故复名为现在的余姚市凤山街道五星村。五星村的命名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产业经济】 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全村共有850亩常年蔬菜和25亩大棚蔬菜。另外,又有300亩投资近110万元的市农业高产示范方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正在启动。利用城郊优势,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建有市级的五星工贸区,市恒达机电、市有色金属材料城将落户村内。【社会事业】 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制订了北片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方案。改善村级主要道路,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新建公厕1只、高标准垃圾回收点1个,同时配备了一支较强的村庄、道路、河流、山林等保洁维护队伍。完善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为506名被征地人员办好了养老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在95%以上。【发展目标】 制订五星村北片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主要道路的硬化进程,做好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002 315000 -- 查看 五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子陵社区

  子陵社区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凤山街道城区东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因纪念余姚“四先贤”之一严子陵而得名。2002年10月撤居并社区时由原子陵居委扩大部分管辖范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而成。社区的前身是子陵居委,原属余姚镇联盟桥街道,2001年9月撤镇建街划归东北街道(现凤山街道)。辖区范围东至胜一翁家,西临姚低江,南倚子陵路,北连模具城,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总户数1375户,常住人口3658人,楼群47幢,居民小组47个。已陆续入住的新建中山家园住宅小区,有楼群46幢,住房1206套。区域内有通用集团等企事业单位7家,已形成平安型社区的创建特色。   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辖区内新村落成较早,是村居混居的老小区,地域呈正方形。交通便捷,子陵路、新建北路、中山路、金型路环辖区而过,文山路、金昌路东西南北横贯其中。商贸繁荣,新建北路商业街、子陵路商业街上文山菜场、三江超市、摩托车市场、花鸟市场林立其中,辖区内除模具城外,有各类工商贸企业、店铺500多家。社区与塑料城和新开发的城东新区相近,地理位置优越。   社区现有子陵中学、新建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文娱场所2个。新的社区办公场所即将装修,到时图书室、活动室、计生室等社区基础设施将配套完善。现已有科普长廊1只、宣传窗4只、板报栏1只、大小黑板报54块。   社区按照教育、服务、治安、卫生、环境、文体等“六位一体”格局,开展居民自治活动。2003年8月建立中共子陵社区总支部委员会,至2005年底社区党总支辖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4人。2002年10月建立子陵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议事委员会、议事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负责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现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6人,居民小组长47名。   发展目标   围绕“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依法开展自治活动,积极争创省示范文明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生活舒适便利、文体活动丰富的平安型文明社区。  

季卫桥社区

  余姚市凤山街道季卫桥社区位于姚城中心位置,区域范围东起东江桥、南至北河沿路,西接联盟桥、北到子陵路,辖区总面积为0.8平方公里。现有住户2020户,常住人口4460人,拥有文明特色楼群8幢,文化特色楼1幢,党员特色小区1个,是一个地域宽广、人口分散、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社区因内有余姚的历史名桥——季卫桥而得名。   2009年凤山街道花巨资350万元在仓储路破土动工,建造了占地1634平方的最现代化办公用房,我们于2010年1月底搬入,成为了余姚一亮点示范社区,社区内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少先队室、有与全市联网的新市民文化屋,设有社区党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社会主义学校、远程教育室等。按照社区规范化要求,室内建立了“三室三站”,即社区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职工维权站、再就业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各项制度都规范化上墙。在社区旁边还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的东面有健身公园,西有文体中心,还有欢乐大舞台,基本能满足居民对文化健身活动的需求。   近年来,在余姚市委、市政府、凤山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带领下,社区党委坚持“为民党建”的思想,以党建为龙头、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导向、以居民满意为标准,以繁荣社区文化为突破口,先后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社区、全国侨法宣传角、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省无-社区、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省和谐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充分就业社区、省巾帼文明岗、省示范档案室、省科普示范社区、省级基层活力团总支、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省优秀科普示范社区、省廉政文化进家庭示范点、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宁波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宁波市文明社区、宁波市和谐社区、宁波市科普示范社区、宁波市基层团建示范点、宁波市巾帼文明岗、宁波市五四红旗团总支、宁波市“六好”示范社区关工委、宁波市团建五星团支部、宁波市优秀学习型社区、宁波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宁波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   

宪卿第社区

  宪卿第社区组建于2002年6月,地处余姚城区闹市中心,东起三官堂江,西至新建路,南濒姚江,北临候青江,是一处以老城区为主体的综合性社区,因为辖区内有“宪卿之第”而得名。区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总户数2023户,居民总人数4795人。有居民住宅楼群47幢18个墙门,网格长8人,下设居民小组19个,组长、楼道长118人,社区设立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有在册党员146人,在职党员117人。作为余姚市的中心区块,宪卿第社区历史悠久,文风浓郁,遗留的文物古迹众多,余姚标志性古建筑通济桥和舜江楼、府前路历史街区就位于此。  

酱园街社区

  酱园街社区位于余姚城区商贸中心,东至三江口,南临姚江,西接三官堂路,北倚阳明东路,有舜江名苑一、二、三、四期、阳明东路145路、阳明东路307弄、太守名府7个小区组成。辖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其中绿化面积8.5万平方米,清扫面积45万平方米。有楼群128幢,住户3240户,常住人口9580人。社区设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207人,在职党员687人。   多年来,社区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凤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文明家园,共建科教社区”为目标,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科普文化艺术节”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共驻共建为延伸,不断推进社区文明创建的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科教文化为特色的文明和谐示范社区。   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浙江省和谐示范社区、浙江省科普示范社区、浙江省百佳社区、浙江省绿色社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宁波市文明社区、宁波市社区建设工作先进社区、宁波市社区文化宫、宁波市节能减排示范社区、宁波市餐饮特色街、宁波市“六好”社区关工委、余姚市基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精品社区等荣誉。   

凤山社区

  【社区概述】凤山社区位于老城区东部,以姚城四大风景名山之一的凤山而命名,距街道驻地4公里。2002年8月由原纺织路、后埭和皇山新村三个居委合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而成。现社区区域东起晨光家园,西濒三官堂河,南临商贸林立的阳明东路,北至萧甬铁路道口。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非农业人口14000余人,总户数4220户,区域内有江北工商所、凤山街道第二卫生服务中心等市直机关2家。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模范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浙江省体育先进社区、宁波市和余姚市两级文明社区,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形成了祥和型文明社区的创建特色。   【社区建设】境域属余姚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呈长方形,候青江、皇山江过境交汇、阳明东路商贸繁荣、公益设施有社区办公楼、丹凤小区、皇山新村健身路径、丹凤小型文体广场等,辖区内有各类工商贸小微企业和店铺200余家。   社区教育设施完善,有社区党校,市民学校,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和多支文体队伍。有科普长廊1个,宣传窗9只。   【社区管理】社区按教育、服务、治安、卫生、环境等“五位一体”格局,开展居民自治活动,2002年8月建立中共凤山社区总支部,2004年6月升格为中共凤山社区委员会,至今有社区党委1个,下辖10个社区党支部,2个企业党支部,有1个两新党支部;在册党员422人,在职党员155人。2002年10月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2013年起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现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8名,居民小组长130余名。   【发展目标】按照社区建设治理创新工作方针,围绕“我为社区作奉献,我为党旗添光彩”这一主题,以党建为龙头,以服务为根本,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爱心服务和其他志愿者服务活动。依法开展自治管理,建设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健康、和睦温馨的祥和型文明社区。   

阳明东路社区

  余姚市凤山街道凤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即阳明东路居委会,前身为余姚凤山农场。1986年7月31日因计划土地被全部征用而“农转非”。目前全部股东1028人,其中股东代表34人,留场在册社员219人;党员60人,户数356户,人口951人。居民参插余姚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的39个新村都有本社居民,只有前埭、后埭任然隶属于本辖区。因此,人员四散和管理参插是本社的特有形式。   凤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即原先的凤山大队、东风大队、凤山农场,1986年成立凤山村经济合作社,1994年阳明东路居委会成立;2014年3月经过全体社员努力,经改制成为凤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本社原东至皇山江,南至姚江,西至三官堂江,北至后青江,共有农业用地约700亩。随着余姚城区东扩和以化纤厂、棉纺厂为主的企业扩产等原因,从1979年起,其土地被大规模征用,到1986年止共计征用计划面积533.9亩,截止2014年12月底,辖区留有土地28.68亩。   为适应土地逐年减少,而到龄子女和婚入人员每年必须安排工作的情况,当时的凤山农场的干部走了一条自身发展、自我完善,运用自身优势发展工业经济的成功道路。在东风塑料厂的基础上,先后开办了拼线厂、元明粉厂、短绒加工厂、合纤厂、有色化学纤维厂等企业,其中,有色化学纤维厂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成为余姚市50强企业之一。集体经济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壮大。但由于企业后续干部经营不善和企业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2002年,当时的凤山村经济合作社进行领导班子改组,新的班子以党支部为核心,紧紧依靠全体党员和社员代表的作用,针对居委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制订了“三步曲”的工作目标。从解决在册职工后顾之扰着手,做好本社稳定;对有色纤维厂经营人进行经济诉讼,以理清本社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尽力确保本社集体资产不受损失;为本社老年社员办理了养老金托管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使老年人有个安度晚年的生活氛围。随着以上等等工作的逐步落实和完善,使本社的经济有明显的起色。   2014年,经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凤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至此,本社走上了新型农村发展道路。我们立足于集体经济的和谐、有序、稳健地可持续发展,力促股东的资产让股东共同来管理。同时,通过阳光村务、三资公开等,使得集体经济透明、公开,让股东明明白白了解本社的变化和发展。   目前,本社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中坚作用,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推进居委各方面工作,为建立和谐余姚、美丽凤山而努力工作。   

剑江村

  地处剑江而得名,位于凤山街道办事处西南2千米。辖区范围:东靠梅花山与九垒山村接壤,南至姚江,西与皇山桥村毗邻,北与城东新区连接。   1949年初高风乡二、五保;1950年划为双河乡、下木桥为二村,狮墩头为四村。1956年狮墩头、下木桥合并建立合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称环城公社二大队;1961年为双河公社,拆成三狮墩头、三河江、楼屋跟、射龟桥、严家道地五个大队;1969年三狮墩头、三河江、楼屋跟和射龟桥合并为红光大队,严家道地改称为前进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双河乡狮墩头村、下木桥村。1992年5月划入余姚镇;2001年4月行政区划调整,狮墩头村、下木桥村两个村合并为东北街道剑江村村民委员会。2005年2月街道改名为凤山街道。   村区域面积3.67平方千米,共有15个自然村,分19个村民小组。2014年底全村户数1485户,人口3702人,耕地面积31.7公顷,山林面积125.67公顷。(主产水稻)2014年粮食总产量94.7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宝丰工量具有限公司、宁波大叶园林工业有限公司、宁波梦莹家具有限公司、宁波双润仪器有限公司、宁波市威克仪表有限公司、余姚市广裕纸制品有限公司、恒生轴承厂、新生电动工具厂等。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970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8208.8万元,农业产值1497.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95.9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506元。   

皇山桥村

  【村情风貌】皇山桥村位于市区东大门,距市中心不足1公里,南、西有母亲河姚江环抱,东接环城东路、汽车东站,北连城东开发区。中山北路、东环城路与阳明东路、61省道交叉,形成一个“井”字形的交通网络,公交102、202、204线路往返其间。村内又有丹凤小区、皇山新村等住宅小区点缀村间,更显秀丽、繁华。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50户人家,常住人口1582人,外来暂住人口3200多人。村自解放初设立党支部,现有党员75人。2014年村级集体年可用收入35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8800元。   【村史沿革】皇山桥村是合作化以来区域规模最稳定村之一。1955年由原“双河一社”转为“金星合作社”;公社化以后改称为双河公社西旺埭大队;文革时更名为“东旺大队”;撤队建村后建皇山桥村委会;1986年7月并入余姚镇管辖。其间区域规模一直未变。   【产业经济】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单一的水稻区,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和劳务输出。64年兴办油坊,66年建起队办企业“东旺五金厂”并不断发展,培育了一批营销人员和技术骨干。随着改革开放,农田不断被征,由单一的农业和劳务输出逐步转型为以工、商、贸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实体。现有个私企业46家,股份制企业13家,经商者不计其数。世纪初还建立一个集体集贸市场,及既安排了大批生育劳动力,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社会事业】50年代在原福星庙建立了一所初级小学。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70年代初,村建造了一所自己的小学“东旺小学”。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60年代创办农村俱乐部。上世纪90年代建立老年活动室,并为全体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幼所乐。   【发展特色】不断改造落后的塑料、五金等加工型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逐步转化为科技型制造业。工贸并举,培育和发展商业经济。鼓励教育投入,力争新一代青年个个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儒商,迎接市场的挑战。围绕新农村建设,完善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风景名胜】姚江岸边风景秀丽,村庄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灯彻夜通明。   【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盘活集体资源、发展集贸市场,巩固和改善现有工商用房的租赁管理。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工商巨贾来村投资发展,推进村庄治安和环境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把皇山桥建设成为村强、民富、文明、民主、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胜一村

  胜一村地处姚城北大门,东起冶山江,与正在崛起的城东开发区连成一片;西至姚低江,与阳明街道北郊村隔江相望,南临候青门,距繁华的市中心近在咫尺;北濒塑料城“王国”,塑料“王国”的城堡触手可及。村委会驻地分路牌。在这块方园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3个村民小组,分布着15个自然村,居住着1460户人家,4212人;还居住着外来人口7000余人。2005年社会总产值3.6亿元,人均收入9454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336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821.8万元,仅存耕地133亩,有大小企业165家,其中年销售百万以上企业20家,1000万以上企业6家。村于1980年设立党总支部,下辖3个党支部,有党员130名。2004年被评为市级“五好”党组织。先后获得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级先进妇女组织、宁波“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级小康村、经济强村、计划生育模范村等荣誉称号。境内新建北路纵贯南北,子陵路横越东西,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虽无历代名人留下的足迹和传世墨宝,可是当代经济学者的目光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就有中国模具城和余姚五金城坐落其中。全年气候四季分明,冷热适宜,是最佳人居地。   【村史沿革】胜一村的前身是解决初期胜归乡的二村和三村,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它的特征是一大二公,所以两个村的所有合作社合拼在一起,命名为胜一大队。“胜一村”的名称来源于胜归乡第一高级农业合作社,当时属环城公社胜归管理区管辖。1961年冬种前,规模调整,分为六个大队,即文山大队、胜一大队、分路牌大队、包家大队、西王大队、和西楼大队,属胜归公社管辖。1964年分路牌大队撤销,黄家桥划归文山大队,里沼划归胜一大队,分路牌划归西王大队。1969年10月五个大队又再次合拼,仍沿用胜一大队的名称,属城北公社管辖(由胜归虹桥合拼而成)。1983年公社复名为乡,大队复名为村,即称胜一村。1987年行政区划变更,划入余姚镇。2000年其中包家、黄家就地农转非,设立包家居委,实行一套班子、二块牌子的管理模式。2001年9月余姚镇撤销,设置四个街道,属东北街道管辖(现为凤山街道)。   【产业经济】农业以水稻为主,东汉建武初年(240年)已广种水稻、油菜、棉花,大小麦少量种植,上世纪九十年代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种植大棚蔬菜、花卉。   由于地处城郊,境内二、三产业开发较早,1979年后村办及联户、个体企业、个体商业发展迅速,胜一油脂厂、建筑建材厂等企业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本村大量土地被国家建设征用,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五金城、中国轻工模具城相继落户本村,第二、三产业更是迅猛发展,模具制造、注塑加工、小五金加工等形成我村块状经济,餐饮、住宿也成为广大村民经济增长亮点。   【社会事业】辖区内有新建小学,前身是广济小学,创立于满清年间,现已发展成占地30亩,有18个班级的上档次学校,可与城里的学堂相媲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应运而生,于1982年创办胜一幼儿园;1969年设立合作医疗室;1996年办起老年活动室。村两委会针对土地征用的实际情况,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和福利工作,切实解决村民后顾之忧。2003年、2004年先后出资2321万元,为1736名村民办理了养老保险,目前已有688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村(政)镇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村办公室因陋就简,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于1995年建成新办公大楼,九间三层楼,占地2010㎡,庭前花木葱葱,丹桂飘香。拥有工业用房450间18000㎡。初具新农村雏形的东楼新村于2004年完工入住。于1966年开始点灯不用油,点上了雪亮的电灯,欢呼雀跃之声响成一片,姗姗来迟30年的百部电话村工程终于在1995年全面展开,人们梦寐以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得以实现。1986年喝上洁净透澈的自来水;1993年画面清晰绚丽的有线电视呈现在眼前;1993年下大血本,全面整改电网;2003年又投入140万元,对全村10台变压器增容、线路改造,确保村民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都能正常使用。1996年开始用5年时间全部浇上水泥道路,昔日出门一身泥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并在主要道路安装上路灯;一支有30人组成的保洁队伍日日清扫,扮靓村容村貌;轿车驶入农家,全村现有轿车130辆,摩托车1500辆。   【一村一品】尚无形成。   【发展特色】在节约用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最大程度地利用村内集体土地建设、改造厂房、店面,以予出租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中国模具城、五金城发展模具制造、注塑加工、小五金加工等块状经济,引导村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实现村民充分就业,促进全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东西二江,江风习习,在那春光明媚或是秋风送爽的季节里,是去垂钓的好地方,模具城是企业家洽谈业务的大市场,五金城、三江超市连锁店和华联超市连锁店是购物的好去处  

双河村

  余姚经济开发区双河村,位于余姚城东,区域面积7.3平方公里,现有家庭户数2451户,农业人口5959人,外来人口2988人(出租房屋529间),有村干部和业务人员共13名,共有党员201人,26个村民小组,98名村民代表,是余姚市第二大村。      双河村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建有工业园区一所,民营企业48家,利用双河山林资源,建有杨梅基地1300多亩,还有茶叶、毛竹、杉木基地和美国松基地。村有学校、幼儿园、医务室、村落文化宫等公共设施。在市委市政府推进城市化建设重大举措决策指导下,原2400多户村民住宅已全部拆迁,80%以上村民已住进了高大宽敞环境优美舒适的新居,村委托物业公司实施现代化社区管理,我们过去的农村已变成城市,农民已变成市民,村委工作已逐步转向社区管理工作,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双河村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村党总支委团结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实现了全村社会总产值3.5亿元,集体可用收入7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500元,同时获得了宁波市小康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宁波市体育特色村、余姚市文明村、卫生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并多年来获得余姚市五星级党组织和先进党组织、余姚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和五星级妇代会等荣誉称号   

五星村

  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由胜堰、笆里、翁张、郑河沿、屯山五个行政村合并复名为余姚市东北街道五星村。五星村,在宋、元、明、清时代属越州会稽郡(绍兴),余姚县烛溪乡,安阳里。(唐代建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在民国时期,胜堰属云溪乡一保。笆里、郑河沿、屯山、先属屯溪乡,后改胜归乡。笆里为胜归乡十一保,屯山、郑河沿为八、九、十保。翁张为横河、石堰乡六保。1949年解放后废保改村。1950年胜堰为周苍区剑江乡三村,笆里为城北区屯山乡五村,屯山为城北区屯山乡三、四村,郑河沿为城北区屯山乡三、五村,翁张为横河区石堰乡六村。1954年余姚、慈溪两县界调整,胜堰为低塘区剑江乡三村。1956年,改为低塘区项旷乡双联高级社,同年下半年撤区并乡由低塘划为城北区胜归乡,双联高级社。屯山为胜归乡屯山高级社,郑河沿为胜归乡全心高级社,翁张由横河区,石堰乡划入城北胜归乡为枫林高级社。1958年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时为环城公社,六大队,后为环城公社,胜归管理点区。1959年改为核算单位,屯山核算单位、三联核算单位、双联核算单位、竹一核算单位。1960年,原五星村划为县农场,屯山一分场,竹一二分场,双联三分场,郑河沿四分场,翁张五分场。1961年改制为城北区胜归公社双联大队、竹一大队,全心大队,枫林大队、屯西大队。1969年11月,双联、竹一、全心、枫林、屯西、民建、六大队合并为胜归公社五星大队。当时总人口5000余人,是余姚县内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大队,3.5平方公里。1970年虹桥、胜归公社合并为城北公社,称为余姚县城北公社五星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五星大队划分为胜堰村民委员会,笆里村民委员会,郑河沿村民委员会,翁张村民委员会,屯山村民委员会。1992年,上五村均划入余姚镇。【村名来由】胜堰村:从前有一条调节中、上河水位的胜堰,村以胜堰得名。屯山村:公元400年间东晋农民义军领袖孙恩率兵千余在屯山头屯兵演习,故名屯山,村以屯山得名。郑河沿村:以郑姓世居在河的东西两岸而得名。翁张村:以翁、张两姓世居故名。笆里村:据传旧时村内多竹篱故名。五星村:1969年由分散在三区(横河、低塘、城北)中的几个小村合成为五星大队。1983年五星大队又拆分为五个行政村。2001年10月行政村撤并后,又把五个村合并故复名为现在的余姚市凤山街道五星村。五星村的命名具有较悠久的历史。【产业经济】 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全村共有850亩常年蔬菜和25亩大棚蔬菜。另外,又有300亩投资近110万元的市农业高产示范方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正在启动。利用城郊优势,发展各类中小企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建有市级的五星工贸区,市恒达机电、市有色金属材料城将落户村内。【社会事业】 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制订了北片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方案。改善村级主要道路,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新建公厕1只、高标准垃圾回收点1个,同时配备了一支较强的村庄、道路、河流、山林等保洁维护队伍。完善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为506名被征地人员办好了养老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在95%以上。【发展目标】 制订五星村北片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方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村主要道路的硬化进程,做好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  

九垒山村

  九垒山村位于余姚城区东边,距市中心大概九华里。东接同光村,南临姚江,西连剑江村,北至穴湖。辖区内交通便捷,萧甬铁路、余慈铁路呈十字交叉型穿过村内,甬余公路横穿村3公里,阳明东路延伸到村内。村里有202公交车到城区。   目前,村内有9个自然村,793户人家,有常住人口1768人。现有土地1564亩,山林1600亩。村设党总支1个,下辖3个支部,有党员67人。2008年,我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60万元大关,村民人均收入达10770元。  

永丰村

  永丰村地处余姚市区北郊,区域面积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36人,外来人口一万余人。村境内有中国塑料城、轻工模具城等专业物资交流市场和汽车北站,新建北路、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以及东环北路等城市主干道穿村而过,是当前余慈地区统筹建设的核心区块之一。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1.74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4497元,村集体可用收入908.5万元。近几年来,村集体相继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五星级”民主法治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全村现已初步形成以塑料制品、模具、汽配、电器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塑料原料经营、物流等商贸服务体系。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繁荣的永丰村正朝着城市新社区的方向大步迈进。   

同光村

  【村情风貌】同光村位于凤山街道东部,距离街道驻地3.5公里,2001年4月由同光、吴家岙、钟家门头三个村组成,区域面积5.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并村前2760亩,征用后尚存1370亩,水面面积125亩,山林面积4050亩)。西接九垒山村,东接丈亭龙凤村,南接蜀山村,北靠山,有古老的东山庵、园门寺、东兴庵、龙山庙等。共有1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12户,本地人口约3000人,外来人口约1700人。2009年社会总产值22201.7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170.9万元。有注册企业64家,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8家,2000万以上企业4家,宁波市级龙头企业1家。2001年4月,村设立党总支,下辖3个支部125名党员。近几年,村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环境整治先进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先进农村党员教育活动点,街道“五星级党组织”、“先进村”、“农业生产先进合作社”等。村内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广阔的平原土地,属半稻半山区。境内江河纵横,有蔡家浦河、东直河、桐桥浦河、向北河、向东河等,流入姚江。气候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度,无霜期280天左右,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6-7小时左右。   【村史沿革】1953年开始,组织成立互助组,取名同光组、同风组、同益组,由于同光组的工作先进,被评为余姚县十面红旗,得到县委重视,三组并入同光,后进入同光社。1958年为同光大队,1983年为同光村,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同光、吴家岙、钟家门头三个行政村合并称同光村。     【产业经济】农业以水稻为主,少量种植油菜、大小麦等;九十年代初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率先种植大棚蔬菜140亩,目前有蔬菜基地40亩,苗木园地400亩,禽鸽业有限公司1家,养猪场42家;山林以发展杨梅为主,其次是茶叶、毛竹。工业方面,七十年代开始,先后办起同光村五金加工厂、电视机元件厂、精密元件厂等,目前全村共有个体企业近60家,商店摊贩、服务店近50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外出搞基建、服务等500多人。     【社会事业】境内在解放前有苏家祠堂   

蜀山村

  【村情风貌】 蜀山村位于市区东郊,距街道驻地3.5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原大河村。东与丈亭龙南村交接,南临姚江,西接九垒山村,北连同光村,现境内总面积3.6平方公里,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211户,常住人口3003人,村于2001年设立党总支,下辖3个支部108名党员。2007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3790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产198.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69元。我村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村庄整治先进村、宁波市卫生村、余姚市公共卫生先进村等荣誉,已基本具备了全面实现小康村的基础和条件。   【村史沿革】 2001年行政村撤并,大河,咸池,蜀山三个行政村合并,定名蜀山村。蜀山村原属慈溪县蜀山乡。原大河,1949年废保改村,1954年划归余姚,1955年组织农业生产高级社,一村一社,大河社因村东有座大河桥而得名,其他两个社并入大河社。1958年社改队,1983年队复村。原咸池,因在咸丰年间有一口池塘,故称咸池。原蜀山,原名夜飞山,据传一夜之间平地上长出了一座小山,且在四川地区少了一块小山,因四川简称蜀,故称蜀山。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为主,兼有零星的种殖业、养殖业。九十年代初发展“一优二高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大棚蔬菜50亩。境内二、三产业开发较早,1963年建造砖瓦小土窑,开采和山石塘;1971年开办石棉厂,下半年合并成双河石棉厂;1973年建办胶木厂;1992年建办余姚市城东金属材料厂;1993年建造集体砖瓦厂,占地60亩左右,承包经营,盘活资产,小五金、吸塑等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社会事业】 50年代在祠堂开办学堂,解放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和山小学、进桥小学、姜家塔小学,1975年建立大河小学并附幼儿园。群众文化发展,50年代建立村俱乐部,设立蜀山火车站,蜀山供销社,蜀山信用社,蜀山手工业社,蜀山保健所。1953年为照顾蜀山村民卖粮定点事池郑家祠堂,1960年改名咸池粮站。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三个老年活动室。2003年四闸下移工程在我村开展。   


五星村特产大全




五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