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兰江街道 >> 冯村村

冯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冯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冯村村简介

  冯村位于兰江街道南部山区,距街道5公里。旧名诸冯,为明朝文字学家赵伪谦故里,村无冯姓,因境内有诸冯灵源山葬赵氏衣冠冢,故名冯村。东接梨洲街道箬岙村,南与梁弄镇湖东村为界,西毗上虞市永和镇,北贯凤亭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总户数602户,常住人口2020人。现有耕地面积1008亩,山地面积7000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402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5万元,工业总产值1368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05元。境属丘陵地貌,群山环绕,岗峦连绵,有多条山溪迂回,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10℃。无霜期220天。土壤有山地黄泥土、红泥土、石砂土等。
   【村史沿革】宋至清代属双雁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凤亭乡第五保,1950年为凤亭乡五村,同年4月划入梁辉乡,1956年为梁辉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10月属环城公社梁辉管理区,1961年分为梁辉公社梁一、梁二、梁三、梁冯大队(简称四梁冯),1965年划入长丰公社,1966年更名东方红大队,1981年改名为长丰公社冯村大队,1983年更名为长丰乡冯村,1992年5月属肖东乡冯村,1994年肖东乡撤乡建属肖东镇,2001年9月属西南街道,2006年1月更名兰江街道冯村。
   【产业经济】 农业生产有少量水稻,有毛竹、竹笋、木材、果木等山林资源,番薯、玉米等杂粮,耕地少,以山地旱作种植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耕作、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发农林资源,发展竹笋山基地,目前年产竹笋300万斤、毛竹250万斤,利用自种雪菜和竹笋,实行联户规模生产“冯村笋干菜”,统一注册商标和许可证,成为余姚著名特产。有15户村-户经营的桂花、茶花为主的花木基地。村办工业有塑料加工等小产业,有民营企业5家。目前,全村从事农工贸综合性的从业人员1800人。
   【社会事业】 明清时期有私塾,民国时期在赵氏宗祠办学校。上世纪六十年办有村校1所,现因教育网点调整并入肖东第一小学,村民重视子女培养,每年在余姚中学都有村民子女新生录取,有高等学校在读学生32人,涌现出留学生和研究生多名。目前,98%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有12个频道,有村卫生室1所,超市1家,烟酒百杂店10家,形成花墙门小集市。
   【村镇建设】 冯村旧时交通封闭,出门爬岭,解放后经过多年“通路工程”建设,目前各自然村都通水泥路面,有村道6条,唯一联通山外的金沙岭,在市、街道支助下砌浇成水泥路面宽6米,长4.2公里石冯公路,延伸到乌丹山宽7米长1.5公里村级公路。原小学校舍改建办企业,赵氏宗祠改建村办公驻地,村民房屋规划整齐,供电照明、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管理。喝着自流入户的溪水,灯亮,路宽,青山绿水。
   【一村一品】 冯村笋干菜。利用山地竹园,建立多个竹笋基地,盛产冯村笋干菜,获宁波市农产品名牌,目前竹笋销往美国。
   【发展特色】利用山地溪流自然景观,结合靠近城区的地缘,发展旅游业,山坡造田,发展花卉,开发“农家乐”、“度假村”。
   【风景名胜】 诸冯古村。为余姚南宋时期古村落,现有明-古赵先生故里碑、300至600年的古樟群、赵氏宗祠、灵源山、灵源泉、清贤岭、清贤庙、考古台、乌丹山航标(高峰)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桃花岭。清光绪《余姚县志》载:“乌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与上虞接,峰特秀,望之似笔,航海者视为指南。”又载:“外桃花岭处桃花岭北,在县南四十里,下有桃树约数围。”地处背山面海中深岙,世外桃源。
   【历史名人】赵撝谦(1351-1395),讳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双雁赵氏第十二世孙,我国元末明初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在姚城笋行弄内有“明考古赵先生祠”,为市级文保单位,冯村有灵源山、考古山,是海南省文教事业的开拓者,国史称誉他为“海南夫子”。
   【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利用山水资源,实施“文明建村”、“生态强村”战略,开发竹笋等农林特产,计划投资250万元,整治溪流石砌3.5公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
   电话:0574-62590592
   传真:0574-62590280
   地址:冯村上冯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平方公里 330281003212 315402 -- 查看 冯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冯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冯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四明社区

  四明社区筹建办,区域面积l.32平方公里,东至新西门南路、西至新丰河、南至谭家岭路、北至最良江。社区现有江南华都、四明公寓、名仕花园、佳汇景园四个小区组成,共有楼群162幢,(其中11层以上的高层40幢,最高为26层楼,是本市标致性建筑物),住宅套数6300套。有物业公司和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小区景观引进生态环境设计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毗邻余姚中学、市实验学校。    【发展目标】四明社区居委会于2008年6月成立,坚持一切为居民服务的工作目标,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努力建设科学型、文化型、服务型等多元化的文明社区。    办公地址:四明公寓门口     

江南新城社区

  江南新城社区是2002年3月,由原江南新城第一、第二居委合并组成,现境属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南扩,在最良江畔以南新建“江南新城”,故名。社区范围最良江以南,谭家岭西路以北,中山河以西,新西门路以东,总面积0.62平方公里。辖区内有楼群175幢,设楼群组长126个,有住户4050户,总人口12000余人,有工作人员11人,辖区内有大小行政事业单位11家,是一个人口密集,单位集中的新建社区。有三家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全封闭物业管理。社区先后荣获省级党建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宁波市文明示范社区、宁波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文明社区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社区积极开展文明社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取得了省级党建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宁波市文明示范社区、宁波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文明社区等诸多荣誉。今天的江南新城社区正以“以人为本、同驻共建、情满江南、爱暖新城”的社区理念,继续加强社区建设,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管理水平而努力工作。    【社区建设】有社区办公大楼,内设社区居委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社区阅览室“三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计生服务站“二站”;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三中心”。社区教育设施齐全,有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党校、市民学校、人口学校、公德学校,配套设施有科普长廊、文体活动广场、社区文明宣传牌等,对广大居民进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科普知识、专业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社区交通便利,有101、202、203、K204路公交车均通往市区。    【社区管理】 2004年8月社区党总支改设为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150余人,在职党员900余人,探索新型社区建设,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服务为重点,以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共建单位为依托,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即社区的-机构——社区党委;社区议事机构——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的权力机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的执行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文化】2003年建立社区文化宫,营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有集图书、棋牌、健身室、综合培训室一体的社区综合活动中心,成为宁波市首个社区文化宫。形成“情满江南,爱暖新城”活动特色;2005年创办社区双月刊《连心桥》,先后组织社区合唱队,代表市参加宁波市社区活动比赛。   【发展目标】创建党建型特色文明社区,争创全国级文明社区。    办公地址:江南新城东区16幢东首    联系电话 0574----62773325    传 真:0574---62773524   

下菱社区

  下菱社区地处世南西路繁华地段,以境内旧有上、下菱池,盛产红菱,地处下菱池而得名,东至新西门路,南傍最良江,西到兰墅桥,北接姚江。社区总面积0.54平方公里,有原三个居委(下菱、安居乐、新西门)合并而成,现有居民5346户,常住人口l3563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291人,有楼群249幢,设居民小组长196人,社区办公用房200多平方米,有社区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阅览室、谈心休闲阁等室内活动用房近600平方米。    【社区建设】 下菱社区属老城区,地域呈梯型。辖区内有市属机关事业单位8家、各类工商贸企业和文娱场所、店铺500多家。交通有世南西路、新西门路、南滨江西路,西石山南路等。商贸繁荣,有下菱菜场、天地一佳。社区公益设施有社区办公大楼,下菱108幢文体广场、南滨江路健身广场、兰江公园、兰江门球场、社区便民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教育设施齐全,有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综合活动室,8支500人文体队伍,有科普长廊1只、宣传窗4只,阅报栏4只,大小黑板报60块,社区图书室、居务公开栏、公民道德宣传墙、宣传窗、露天演出台、全民健身路径等。    【社区管理】 按教育、服务、治安、卫生、环境、文体等“六位一体”格局,开展居民自治活动。2005年建立0下菱社区委员会,下设八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01人。2002年建立下菱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议事委员会、议事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负责组织和动员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现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1人,居民小组长21 6名。    【社区景观】 社区内有兰江门球场、兰墅大桥,兰江公园。    【发展目标】 围绕“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奉献在社区”的党员楼群责任区活动,积极争创省文明社区,力争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服务优质、管理有序的美好家园。    办公地址:兰江街道世南西路351弄3号    电话:0574--62706690    传真:62706722   

舜南社区

  舜南社区为余姚市驻地,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02年8月成立,由原上菱新村居委会、大黄桥居委会、笋行弄居委会组建,以地处有舜南新村得名。东至南雷路,西至新西门路,南至最良江路,北至南滨江路,总面积0.75平方公里,有楼群215幢(不包括老区),现有总户数4200多户12000人,有6个新村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曾先后荣获省爱心型示范社区、省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宁波市文明社区等荣誉。    【社区建设】 社区地处闹市中心,辖区有市属行政事业单位23家,商业网点904家,是一个人口密集,商贸繁荣、共建资源丰富的新型社区。有规范化设施的社区办公用房,设有三室二站三中心,辟有市民室外文体活动场所4个,有科普宣传窗2只、阅报栏2只、科普长廊1只、大黑板29块。    【社区管理】 按照“四位一体”组织体系,即社区的-机构——社区党支部;社区议事机构——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的权利机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的执行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组织、服务、文化、卫生、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六位一体的社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服务活动。2005年6月社区党总支改设党委,下设八个党支部,在职党员400多人,在册党员228多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1人,居民小组长115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社区景观】 社区有文化遗址有:东汉大黄桥(黄昌)、大尹第(徐镛)、史家埠头(集市)、上寺桥、下寺桥、清中期柳园、赵宇春故居、施惠敏故居等。现存的有明中期宰辅第、张启钊故居、明初期赵考故祠。    【发展目标】 围绕创建省级示范文明社区为目标,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建设成一个管理制度完善,社区环境整洁,社会风尚良好,居民生活便利,治安秩序井然,文化生活丰富的文明社区。    办公地址:北兰江路3号    电 话:0574-62728999    传 真:0574-62709300     

蕙兰社区

  兰江街道蕙兰社区于2009年8月筹建,2010年5月30日正式成立,具体管理范围为四明西路以南、西环路以东、黄山路以北、万弓池路以西区域,辖区内包括新新家园、日月星苑一期和二期。    地址:日月星苑一期3-102    电话:62597010   

磨刀桥村

  磨刀桥村位于兰江街道最东端,是江南新城的城中村,距街道驻地5公里,旧时境内有“磨刀桥”,桥以村名。境域四邻,东毗梨洲街道古路头村,南部和西部接壤谭家岭村,北邻梨洲街道最良村。村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8个自然村分属 13个村民小组,全村507户1340人,有外来常住人口4900人。全村耕地全部征用,现尚有山地面积397亩。村民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盛产稻谷,如今转型为农村居民,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村于1956年建立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1995年跨入市“小康村”,近年来被评为余姚市“计划生育合格村”、“文明村”、“电话村”、“交通安全村”等荣获。2005年社会总产值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5亿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048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830元。有村工业园区,注册企业85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5家,商店26家。    【村史沿革】 元元贞元年(1295)沈氏任职余姚州事,迁半霖筑乌楼村落定居,相继卢氏受功封慧江侯入姚,自天台迁余姚半霖筑卢宅。沈、卢两族宦官、布衣耕读传家。元代为姚城西南隅高谊坊,明代属双雁乡一都,清承明制,民国十七年(1928)为余姚县第一区南雷乡。1950年为城南区南雷乡第四村,1956年为明伟乡荣伟高级社,1958年10月为环城公社十八大队(营)第四、五小队(连)。1961年为城南公社荣伟大队,1981年改为环城区城南公社磨刀桥大队,后改称村,1992年5月为余姚镇城南办事处磨刀桥村,2001年4月为西南街道磨刀桥村,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磨刀桥村。    【产业经济】 境域地处姚南山区北麓,最良江南岸,地势平坦低洼,江河纵横,土壤呈酸性,青褚泥为主,略有沙土,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宜种水稻。旧时地处城郊,外来手工业作坊较多,明清时期始沿半霖古道,倚山河岸边,手工业作坊遍布,商贸业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村办胶木、预制加工、造纸、纸箱等工业。现有村工业园区1个,企业85家,商贸等第三产业工商户125家,70%村民务工经商。    【社会事业】 自古以来,有“半霖文化”美称,“姚江书院”名闻浙东。解放前兴办私塾,解放后办冬学、夜校、扫盲等教育设施,现在对本村子弟实行奖学金制度,形成读书学风。解放初有业余剧团、俱乐部,现有村文化1座。计划生育率10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92%,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险80%。    【村镇建设】 解放前自然村较多,村落分散。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区向南拓展,形成南雷路,目前已建成河西新村、泥路畈、小庄农民住宅新村三个,村民集资建集点二幢,全村现已融入江南新城市区。    【发展目标】 制订《磨刀桥村2006--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具体目标: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人均村级可支配资金860元,家庭网络普及率90%,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100%,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90%,城中村改造率100%。村内道路全部硬化,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户卫生普及率100%。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井然,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计划生育教育普及率10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近期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电话:0574-62700144    传真:0574-62700144    地址:谭家领西路51号   

凤亭村

  凤亭村位于兰江街道南部四明山北麓罗壁山下,杭甬高速公路南端,是以罗壁山巅凤亭高庙命名的。全村有耕地2620亩,山林3974亩,下辖25个村民小组,农户861户,人口2728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即工业支部、农业支部、老年支部,中-员102人,村民代表60人。近年来,我村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观,扎实推进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促进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集体可用收入9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055元。今年来,凤亭村先后荣获过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市卫生村、市村庄整治先进村、街道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十佳经济服务单位、环境整治工作先进集体、示范平安村、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在背山向北延伸的山地平原上,凤亭村享有得天独厚的旖旎风光和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自宋以来得名凤亭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易名,相传千年。山下由19个自然村组成的村庄,1981年由连胜大队更改为凤亭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正名为凤亭村。村北杭甬高速公路穿过,是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农家乐的胜地。卧狮已醒,凤凰展翅,弘扬历史文化,传承虞氏遗风,凤亭村的明天更美好。   地 址: 余姚市兰江街道凤亭村   电 话: 0574-62598107   传 真: 0574-62598105   

沈湾村

  沈湾村位于兰江街道的西南部,因姚江自上虞市入村境,江流曲曲弯弯,呈“S”形,多达18个湾,村境地处最曲折江湾段,且居民多姓沈,故名沈湾。    本村地处四明山与姚江平原交接地带,姚江由此入市境,西面紧靠马渚镇,东北面接本街道夏巷村。南与上虞市永和镇接壤,东面为本街道筀竹村。    全村由沈湾大村、新农村、窑头3个自然村形成,总区域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余亩,山林面积1388亩。区域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余亩,山林面积1388亩。常住人口1194人,在册常住357户农户,常住人口1194人,共设12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31民。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近年来,我村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快速发展。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亿余万,村级集体可用资金7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10000余元。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厚道。随着杭甬运河及新建永思桥和凤凰山桥、通村公路的建成,沈湾湿地公园的即将开发,沈湾村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而又有良好发展机遇、具有特色的行政村。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卫生村、先进妇代会、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荣誉。    【村史沿革】追溯渊源,沈湾村民祖先早在宋神宗年间(1068--1085)即从东鲁迁入。    旧时交通比较闭塞,出入靠姚江水路,有小港河埠码头3只,江湾上泊满大中型客船、货船、沙船、脚划船,水运繁忙。今时已有郭沈公路通车,市区403公车通村口,境北有杭甬运河配套工程“凤凰山特大桥”、境南有“思桥渡槽大桥”,均横跨姚江两岸,联通市境公路。    沈湾村自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由互助组、低级社过渡到高级社。1955年称公社、大队,向阳大队(现改为沈湾村)。1983年8月政社分设,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1983年8月改为余姚市肖东乡沈湾村。1992年5月行政机关机构改革,撤区扩镇并乡,长丰乡、肖东乡合并为肖东镇,为余姚市肖东镇沈湾村。2001年4月行政村区域调整,沈湾村按原不变。    【产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沈湾村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经济的发展。村-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兴农”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在确立以水稻为主导农产品的基础上,根据本村实际,积极发展茶叶,改良茶叶新品种。近两年改造茶园75亩。同时大力发展了畜牧业、蛋禽养殖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沈湾村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强村富民,目前全村拥有个私企业十余家,年产值9000余万元,有效地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强村富民。    【整治建设】沈湾村从实际出发,深化居民环境和社会综合治理建设,积极投入为村民办实事。自2004年起,沈湾村每年投入资金3万余元,配备3名专职保洁员,落实长效保洁责任制,全村实行垃圾袋装化,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做到日产日清。同时,村投入资金近75万元,硬化道路16896平方米;投入资金13.5万元,安装路灯40只。此外,积极实施“治脏、治乱、治差”大行动,清理杂草垃圾,大力整治乱搭建、乱占道、乱倒垃圾,使村庄环境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    沈湾村村委会为了村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的稳定,村建立了社会治安治理-小组,健全综治网络,组建夜巡队。同时协同街道综治办和兰-出所,加强对外来人员的调查摸底,督促房屋出租房及时办理暂住证,共同做好暂住人口的教育管理,保护了集体和个人的财产,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为民服务】沈湾村村委积极贯彻党中央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努力加强服务保障,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因省重点工厂杭甬运河建设需要我村的土地被征用和房屋迁拆,为此我们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落实土地征用政策,征用费兑现工作,开展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做好了迁拆户的安置工作。村集体补贴保障资金47万元,对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2亩的农户共76名实施了养老保障,有效地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后顾之忧。    2、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结合我村实际,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医疗救助为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个人参与、社会辅助、定额支付、专款专用”的原则,按照每人每年0补贴50元,村级集体补贴15元,个人承担15元的筹资方法来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全村村民参保率达到95%。    3、切实抓好扶贫帮困工作。村将孤寡老人安置到街道敬老院,逢年过节送上慰问金,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对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特困家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对全村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节日慰问金。三年来,共发放困难补助费、节日慰问费2万余元,使弱势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名胜名人】村内有百年祠堂、百年古樟,四合园式的清、民国建筑,有沈宗瀚、神君山故居,村环姚江,百舸竞渡,渔舟唱晚。周边有建于明代的浙东第二桥“永世桥”,现代新建的新永思大桥、新凤凰山特大桥,形成“南北双桥卧姚江”之景。    沈宗瀚(1895—1980),字海槎,号克难居士,浙江省余姚沈湾(今属肖东乡)人。沈宗瀚,农学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回国后,执教金陵大学,育成金大2905小麦良种。执掌中央农业实验所。抗战期间,对发展大后方粮食生产,实行田赋征实,支援军糈民食,殊多贡献。后去台湾,仍坚持农业建设工作,著述颇多,在国际农业学术界有一定声望。    沈君山, 1932年8月29日生,浙江余姚人,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马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博士,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太空总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学。 1973 年归国後,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後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 1993 年当选第一届民选校长。    沈澄年(1908--1979)浙江余姚沈湾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南京陆军大学。1936年任国民军副军长、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捷”,电影《南征北战》-师长原型。1947年俘虏后入伍参加解放军,解放后任华北军政大学战术主任教员、南京军事学院战术组长等。    【发展目标】立足本职,服务村民,多办实事。建立和落实村委各线组织网络,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为具体工作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充分利用运河西侧的孤岛田,通过招商引资或租赁,流转发包,盘活土地资源,增加集体收入。努力完成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用水质量。完成以治理农村(柴蓬基、粪缸基、废弃宅基地)三基为重点的庭院整治工作,争取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同时积极创建宁波市卫生村,争取创建成功。提升本村沿山一带的整体形象,积极向上级0和有关水利部门要求,在四明湖总渠内侧完成砌石护岸工程,沿山道路配套工程,以缓解部分村民确需建房的实际困难。与电力部门联系解决部分地段电压较低的实际情况,扩容改造变压器2—3台,保证村民生活用电。2008年启动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方便村民办事。继续巩固和完善配套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包括:农业、道路、路灯、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各类活动场所,社会治安和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等等。    地 址: 余姚市兰江街道沈湾村    电 话: 0574-62515267    传 真: 0574-62594111   

丰杨河村

  丰杨河村位于兰江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2公里,因原有湗田、西杨和河潭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故村名各取一个字得名,“湗”字难认故改“丰”字。东与兰墅桥村接壤,东南部与石婆桥村唇齿相依,西有直江分界与郭相桥村相邻,北临姚江与阳明街道丰南村相望,境域面积3.3平方公里,辖2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有962户2972人,目前有外来人口1437人。有耕地3286亩、山地379亩、企业60余家,2005年社会生产总产值1.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1亿元,集体资产12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683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900元。村党总支部有党员89人,下设工业、农业和老年三个支部,曾荣获余姚市十佳经济服务单位、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村史沿革】明末清初形成村落,世居姓氏18姓,1949年初为凤亭乡七、八保,1956年为肖东乡三、四、五高级社,1961年分属长丰公社河潭、勤益、群力、六一四个大队,1969年勤益和群力合并为勤益大队,1981年复地名称为长丰公社湗田、西杨、河潭大队,1983年分别复村, 1992年为肖东乡湗田、西杨、河潭村,2001年4月三村合并为丰杨河村,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丰杨河村。    【产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单一种植水稻为主,解放后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成为产粮大村。目前,有商品粮基地、蔬菜基地、茶叶、毛竹、林果、水产、家禽等,有“杰聪”果品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工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兴起,有社队集体群力胶木厂,生产胶木瓶盖头,年产值10万余元,目前已发展到企业60余家,洁具、铝铸、渔具、电器、各类铆钉、五金件等行业,有“唯尔电器”、“大华电器”等重点企业。    【社会事业】民国元年(1912)河潭庵小学堂为现境最早学校,上世纪三十年代有路棺园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大队民办小学三所,2004年新建丰杨河小学,小学生曾参加省“中国象棋”比赛获殊荣,有多名学生授于“中国象棋”能手称号。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村俱乐部,目前,有村文化宫、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路径等场所和文体设施。旧时民间有中草药医治蛇伤等民间郎中,目前有村医疗保健站3个,90%村民推行大病医疗保险,村民卫生医疗不断改善,有102岁老人韩仁姑。    【村镇建设】 丰杨河村民国时期有五多:外来人口定居多、自然村多、草舍多、泥泞路多、河潭多。旧有一条石板路古官道通村外,目前,水泥路面通各自然村和村民家门口,村道贯通市区,形成南北走向的梁周线、西杨路、直江路、与东西走向的谭家岭西路、四明西路、长丰桥路、世南西路组成“三纵四横”的道路网络。制订新农村发展规划,实施建房整治规划,三空畈、樟树下自然村拆迁户村民大多入住兰墅公寓。    【一村一品】 农业基地有杰聪果品系列产品,工贸企业有万华牌洁具系列产品。    【名胜风景】 里河潭湖泊景点。遗址有河潭庵、烧香埠头。    【发展特色】利用街道工业园区设在境域优势,做大村级工业集中点“蛋糕”,发展淡水渔业、果木花卉养禽业。    【发展目标】 按照“十一五”目标,建设新农村,共建小康村,按照《丰杨河村(2006——2010年)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农工并举”、“文明建村”,力争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驻地:西杨路西杨    电话:0574——62592208    传真:0574——62592202   

西郊村

  西郊村位于兰江街道东北部,距街道驻地5公里,地处旧县城西南隅新西门外,故称西郊,村袭地名。东接南郊村,西邻兰士桥村,北隔姚江与富巷村相望,南隔最良江与谭家岭村为邻,境域面积0.43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分属14个村民小组,758户1990人,有在册外来人口3000人。村民有韩、许、徐、朱、赵、潘姓为主。原有耕地面积1439亩,现均被城市征用。1955年成立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1名,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亿元,村集体资产总值4968万元。拥有大小企业34家,商店50家,村民人均收入9180元。    【村史沿革】1949年初为南雷乡四保,1950年为南雷乡四村,同年划归城南区长丹乡,1955年划归肖东乡。1958年为长丹管理区胜联核算单位,1961年划入余姚镇,拆分成仓前、榆嘉桥、上菱池、下菱池4个大队,1962年又划归城南公社,1966年称胜联大队,1970年再次划归余姚镇,1981年为西郊大队,1983年称西郊村,2001年4月为西南街道西郊村,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西郊村。    【产业经济】历史上农业生产以水稻、蔬菜为主,手工业和经商户甚多。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农业、手工业基础上,1966年创办小型五金厂、联办胶木厂,1972年后创办冶炼汽配胶木厂,村办工业兴旺发达,村民务工逐年增多。1978年后随着城区开发,土地大量征用,产业变化,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形成城中村,目前已融入市区,90%村民从事二、三产业。    【社会事业】解放前私塾盛行,有韩氏玉兰堂、般若庵等私塾,解放后都改为民办学校,目前村民子弟都就近进入城区中小学校求学。建国初期乡村文化办有冬学、夜校,扫盲等,有长丹乡第四村业余剧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村青年俱乐部,目前有村文化宫、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视村民计划生育工作,形成“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风尚,全体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险、老人养老保障制度。    【村镇建设】 西郊村目前已经融入市区,原来的村庄、农田、河道、江塘等已经得到逐步整治改造。古村落民宅大多已拆迁改造为城市新村。上世纪建成的有上菱新村、下菱新村, 2000年以来富士花园、世纪名苑、四明公寓、景汇佳苑又相继建成,村民大多安置在舜南社区、下菱社区和四明社区,生活环境发生巨变,供水供电,环境卫生融入市政规范化管理,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历史名人】 韩应龙,明代(1535年)乙未科状元,出生于韩家自然村仓前玉兰堂。赵宇春,民国时期甬上实业家,日本“拉毛果”传入中国第一人,有宁波裕丰面粉厂、宁波和丰纱厂,余姚三溪口果木场等实业。    【发展目标】 按照《西郊村(2006~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具体目标:村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村民人均1500元;家庭网络普及率90%;城中村改造完成100%;环境综合质量户卫生普及率100%;九年制义务教育率100%;计划生育普及率达到100%;社会保险、养老保障、合作医疗工作普及率10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余姚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驻地地址:世南西路186弄内    电话:0574-62704439    传真:0574-62704439   

冯村村

  冯村位于兰江街道南部山区,距街道5公里。旧名诸冯,为明朝文字学家赵伪谦故里,村无冯姓,因境内有诸冯灵源山葬赵氏衣冠冢,故名冯村。东接梨洲街道箬岙村,南与梁弄镇湖东村为界,西毗上虞市永和镇,北贯凤亭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总户数602户,常住人口2020人。现有耕地面积1008亩,山地面积7000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402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635万元,工业总产值1368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105元。境属丘陵地貌,群山环绕,岗峦连绵,有多条山溪迂回,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10℃。无霜期220天。土壤有山地黄泥土、红泥土、石砂土等。    【村史沿革】宋至清代属双雁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凤亭乡第五保,1950年为凤亭乡五村,同年4月划入梁辉乡,1956年为梁辉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10月属环城公社梁辉管理区,1961年分为梁辉公社梁一、梁二、梁三、梁冯大队(简称四梁冯),1965年划入长丰公社,1966年更名东方红大队,1981年改名为长丰公社冯村大队,1983年更名为长丰乡冯村,1992年5月属肖东乡冯村,1994年肖东乡撤乡建属肖东镇,2001年9月属西南街道,2006年1月更名兰江街道冯村。    【产业经济】 农业生产有少量水稻,有毛竹、竹笋、木材、果木等山林资源,番薯、玉米等杂粮,耕地少,以山地旱作种植为主。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耕作、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发农林资源,发展竹笋山基地,目前年产竹笋300万斤、毛竹250万斤,利用自种雪菜和竹笋,实行联户规模生产“冯村笋干菜”,统一注册商标和许可证,成为余姚著名特产。有15户村-户经营的桂花、茶花为主的花木基地。村办工业有塑料加工等小产业,有民营企业5家。目前,全村从事农工贸综合性的从业人员1800人。    【社会事业】 明清时期有私塾,民国时期在赵氏宗祠办学校。上世纪六十年办有村校1所,现因教育网点调整并入肖东第一小学,村民重视子女培养,每年在余姚中学都有村民子女新生录取,有高等学校在读学生32人,涌现出留学生和研究生多名。目前,98%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有12个频道,有村卫生室1所,超市1家,烟酒百杂店10家,形成花墙门小集市。    【村镇建设】 冯村旧时交通封闭,出门爬岭,解放后经过多年“通路工程”建设,目前各自然村都通水泥路面,有村道6条,唯一联通山外的金沙岭,在市、街道支助下砌浇成水泥路面宽6米,长4.2公里石冯公路,延伸到乌丹山宽7米长1.5公里村级公路。原小学校舍改建办企业,赵氏宗祠改建村办公驻地,村民房屋规划整齐,供电照明、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管理。喝着自流入户的溪水,灯亮,路宽,青山绿水。    【一村一品】 冯村笋干菜。利用山地竹园,建立多个竹笋基地,盛产冯村笋干菜,获宁波市农产品名牌,目前竹笋销往美国。    【发展特色】利用山地溪流自然景观,结合靠近城区的地缘,发展旅游业,山坡造田,发展花卉,开发“农家乐”、“度假村”。    【风景名胜】 诸冯古村。为余姚南宋时期古村落,现有明-古赵先生故里碑、300至600年的古樟群、赵氏宗祠、灵源山、灵源泉、清贤岭、清贤庙、考古台、乌丹山航标(高峰)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桃花岭。清光绪《余姚县志》载:“乌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与上虞接,峰特秀,望之似笔,航海者视为指南。”又载:“外桃花岭处桃花岭北,在县南四十里,下有桃树约数围。”地处背山面海中深岙,世外桃源。    【历史名人】赵撝谦(1351-1395),讳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双雁赵氏第十二世孙,我国元末明初教育家、古文字学家,在姚城笋行弄内有“明考古赵先生祠”,为市级文保单位,冯村有灵源山、考古山,是海南省文教事业的开拓者,国史称誉他为“海南夫子”。    【发展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利用山水资源,实施“文明建村”、“生态强村”战略,开发竹笋等农林特产,计划投资250万元,整治溪流石砌3.5公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山村。    电话:0574-62590592    传真:0574-62590280    地址:冯村上冯村   

谭家岭村

  谭家岭村位于城区南郊,距街道驻地3.5公里。因旧有谭家岭,以岭得名。东南和西南部与梨洲街道唇齿相依,西部和北部与三凤桥、西郊村、磨刀桥村为邻。境域面积4.1平方公里,24个自然村分属49个村民小组,现有住户1685户,常住人口4396人,外来人口16877人,是城区南部行政大村。现有耕地面积752亩,山林面积1273.5亩,200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3.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8亿元,农业总收入5226万元,村级集体资产5256.36万元,集体可用资金374.4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56元,1994年跨入“小康村”,近年来被评为市级三星级民主法治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模范村等。现境有西山河(中山河)、新丰河、田溪浦河、溪凤桥江,引四明山溪水流入最良江,孤山、黄山、瓜瓞山呈现“Z”形横贯村的中部,村庄座落在山、水之中,即将形成江南新市区。    【村史沿革】2001年由原谭家岭、它山庙、孤山三村合并,仍称谭家岭村。宋时谭家岭村属双雁乡,元明清承宋制,民国十七年属余姚县第一区南雷乡, 1950年4月为城南区南雷乡,1956年为明伟乡,1958年为环城公社南-理区, 1961年分属城南公社胜利、红旗、红星大队。1981年为城南公社它山庙、谭家岭、孤山大队,1983年先后复村, 1992年5月划入余姚镇属城南办事处,2001年4月境域三村复并为谭家岭村,隶属西南街道办事处,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谭家岭村。    【产业经济】 境域地处姚南四明山北麓,最良江南岸,为古沼泽湿地,地势平坦低洼,溪流纵横,土壤呈酸性,沙石土﹑黄斑泥、油性泥﹑青紫泥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玉米、番薯、洋芋艿等旱作杂粮,旧有县果牧场、茶场。目前,有村级农业基地多个,有水稻、林果、茶叶等农业产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社(村)办工业兴起,至2005年度有工商企业户277家,其中上规模企业26家,上千万元企业8家,村“黄山工业园区”有各类工商企业128家。史家公路边、新南站形成小集市,有个体工商户100余家。史家农贸市场有摊位近百个。    【社会事业】 境域南门有古道称半霖,明清期间有“姚江书院”影响浙东。民国时期有私塾和它山庙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利用祠堂庙宇办有它山庙、谭家岭、五圣殿等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有胜利、红星、红旗等大队小学,新庄办有农业中学。如今,文教卫生事业和社会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境域内有余姚中学、余姚实验学校、城南中学、城南小学、外来人员市民工子弟学校等。交通有余姚新南站、大黄桥南路,四明西路等新市区。有村落文化宫、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余姚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场所。村民实行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村卫生诊所,供水供电、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化。 村民由农民转型成居民,为建设小康村共谋发展。    【村庄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区不断向南部发展,村境基本融入城区,现有江南华都、名仕花园、景汇佳苑、四明社区等城市新村崛起,县茶场、黄山公园形成市区景点, “三河五岸”和最良江南岸景色如画。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先后拆迁建成了它山庙、小庄、谭家、丰桥新村,-自然村拆迁建设成为景汇佳苑农民新村,村道、市区道路基本形成“四纵四横”城市骨架,梁周公路、谭家岭西路、四明西路、新西门南路和俞家桥路,已经成为兰江街道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的主要区块。    【名胜古迹】 有规划建设中的市区黄山公园,有瓜瓞山、老虎井、瓜瓞亭、它山庙、谭家岭等山水风景;有杉树堰大厅、谏仪坊、石埠头、进士第、祖先堂、镇地阁、岳殿、黄毛竹洞、五圣殿等人文遗存。谏议坊。建于明代(1592年),位于它山庙北侧,是明代“兵部给事中”史立模从政功绩的牌坊,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瓜瓞亭。建于民国(1938年),位于瓜瓞山谭家岭上。是年,日军入侵县城,奉命拆城墙,邑人邵之传发起,把南溟门(南门城洞)移此,命名瓜瓞亭。亭内书:“忠恕廉明,孝义仁和”,南眺四明山,北瞰姚城,尽收眼底。    【发展特色】 利用城郊工业区优势,发展村级工业,开发小农贸市场,增设为城市配套服务网点商贸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   【发展目标】制订《谭家岭村(2006—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工贸强村、文明建村”战略,盘活集体资产,办好村工业园区,打造“工贸谭家岭”品牌。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市级全面小康村。    驻地:(小庄)谭家岭西路168号    电话:0574—62776905    传真:0574—62776900   

三凤桥村

  三凤桥村位于兰江街道东部,距街道驻地2公里。传说有三只凤凰在这里翩翩起舞,后人在此溪流上筑桥,称洞桥,清乾隆七年(1742)改建平桥称三凤桥,俗呼溪凤桥,村袭桥名。东连谭家岭村,南毗梨洲街道三溪口村,西与石婆桥村接壤,北与兰墅桥村唇齿相依。村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有15个自然村分属14个村民小组,在册常住923户,3012人,有外来人口7800人。村党总支部有党员85人,下设工业、农业、老年3个支部。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1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元,固定资产1450万元,集体可用资金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650元。为余姚市级文明村、卫生村、民主法制示范村。   属姚江平原与四明山南麓丘陵交接地,南部群山环抱,东西北一片平畴。小溪众多,汇成三溪,注入市区最良江。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228天,土壤有黄泥土、石砂土,水田以黄斑田、小粉田为主。    【村史沿革】宋代建村。2001年4月由原溪凤桥、许家山二村合并,定名三凤桥村。原溪凤桥村,以村内溪凤桥得名,清光绪《姚江菖蒲塘徐氏宗谱》载:宋末(1279)徐氏自上虞官溪(今下管)迁居于此,在野菖蒲丛生的塘里开垦建村称菖蒲塘,宋代至清时期属双雁乡,民国初为雁燕乡。1950年为长丹乡五村,1956年为肖东乡第二高级社,1958年属长丹管理区,1961年分属长丰公社菖蒲塘、勤丰二个大队,1966年并为勤丰大队,1981年更名溪凤桥大队后改称村。原许家山村,宋时,朱姓卜居定居,以境内山得名,至民国时期一直属雁燕乡,1950年称长丹乡二、三村,1956年为肖东乡第二高级社,1961年为长丰公社许家山、黄郎闸二个大队,1966年为勤胜大队,1981年为许家山大队,后改称村。原二村1992年后属肖东镇,2001年属西南街道,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    【产业经济】 三凤桥村农业历来以水稻为主业,有毛竹、竹笋、木材、水果等山林经济,现有农田750亩。工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社队工业,发展至目前有企业20家,涌现红马纺机有限、三星仪表厂、恒达电器厂等主要企业,目前以房地产为主的三产商贸兴起。    【村庄建设】制订新农村发展规划,整理分散自然村土地,整治拆迁公路边旧宅,现已建立郑家、下横埭2个农民新村。配套村级公共设施,近年来先后建造村综合办公楼,完成“连心公寓”二期工程,实施村庄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建立许家山农民公园,水、电、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社会事业】清至民国期间有私塾多处,民国初年菖蒲塘学堂为现境最早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称为藤山小学,建国初期还有凤雁、甘露庵、楼巷畈等小学,后合并为檀树庙小学、西山小学,1999年新建的三凤桥小学。乡村文化活跃,民国时有泉水社、鼎新社等文体组织,菖蒲塘舞龙、楼巷畈锣鼓、郑家铳会小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有长丹五村业余剧团,六十年代农村俱乐部。中西医、内外科有挑痧、疔疮、妇科、小儿科誉称“百科郎中”,目前全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村卫生室1家医生4人,做好村民健康档案、计划生育工作。    【发展特色】 地处城郊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地域加快村级工业小区和房地产开发,建造出租厂房,外来人员公寓楼群,兴建农民街区,使村民转型为务工经商的新型农民。    【风景名胜】 有菖蒲塘、三凤桥、许家山、黄浪闸、石家跳景点;有檀树庙、甘露庵,徐禄耀故居文化遗存。   黄浪闸,位在溪凤桥江下游入兰墅桥江处,是三溪口(箬岙、桃花岭、冯村)溪水汇集此处,溪水夹带黄沙浪滚水急故名,又控制姚江涨潮建闸,历经重修尚存。   徐禄耀(?——1860年),余姚十八局农民义军菖蒲塘局首领,尚存“长毛池”、“躲敌桥”遗址,曾有绍剧《闹田庄》戏剧纪念他业绩。    【发展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兴建5000平方米村综合办公楼,利用区位优势,引进宾馆、酒家、商场,整治改造梁周线西侧自然村地块,完成供电供水“一表一户”工程,实行村民养老保障、社会保险和新型合作社医疗制度,建设环境整治,创建优美舒适的现代文明乡村。    驻地:许家山(开封路口职成教中心校对面)    电话:0574——62511993    传真:0574——62510034   

筀竹村

  筀竹村位于兰江街道西南,距街道驻地5公里,境内盛产筀竹,又称“怪竹”、“观音竹”,旧有筀竹岭,以岭名村。东与石婆桥村相邻,南连上虞县永和镇,西接沈湾村,北抵郭相桥村。村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全村目前有408户,常住人口1139人,外来人员300人。现有耕地面积768亩,山地面积4098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490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200万元,农业产值706万元,集体资产181.9 万元,集体可用资金1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448元。境域地貌为低山丘陵峡谷平地。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10℃。无霜期220天。土壤有山地黄泥土、石砂土,适宜产筀竹、毛竹、柿子等。    【历史沿革】袁姓为大姓,占全村人数70%,南宋晚期从慈溪袁马(今余姚陆埠)迁居。民国时期属凤亭乡十保,1950年为肖东乡二村,1956年称筀竹高级社,1958年10月属环城公社肖东管理区,1961年为肖东公社筀竹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    【产业经济】 农业有水稻、玉米、番蓍、茶叶、柿子等,山地占境域面积90%,旧时以毛竹、筀竹、木材、柴炭等与外界交易。目前,有耕地面积768亩,人均耕地面积0.57亩,有柴山3848亩,竹山250亩,利用山地发展生态农业,现有茶叶、杨梅、土鸡养殖等基地,其中山地圈养土鸡年销1.5万羽。工业有小五金、塑料等企业28家,其中上规模企业2家。村境有“浙东垂钓休闲中心”。    【社会事业】 自古以来有崇教之风,袁氏宗祠民国时期办有私塾,解放后改建成初级小学和完全小学,1992年9月并入肖东第二小学。村落文化解放初期有冬学、夜校、扫除文盲等成人文化教育活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筀竹业余越剧团,现在户户通有线电视,可收12个频道节目,有村老年活动中心1幢,辟有健身、培训等阵地,有村医疗站1家,有方便小商店16家。    【村镇建设】 过去山深岙冷,交通闭塞,仅有一条一米宽的山路,运输靠肩背担挑,解放后发展交通,修建村庄机耕路,至目前在野猪湾入口山道,有路幅宽32米4车道的余梁(余姚市区至梁弄镇)公路贯穿全村,村内巷弄路面全部硬化。规划新村建设,加强建房管理,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村,消灭露天粪缸,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自水来通户率100%。目前,村境南部为“锦绣四明”房产开发核心区块,连片建成一百多幢高档别墅群。    【发展特色】 有“筀竹”、“筀竹山鸡”农产品商标,名优茶园、西山白杨梅基地4个。“浙东垂钓休闲中心”等农家乐生态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筀竹林古村落。村落内有雷山庙、界牌、袁氏宗祠、包龙图殿遗址。有凤亭乡第-支部,小池头后方医院、解放余姚筀竹岭会师纪念地,浙东垂钓休闲中心。    【发展目标】 制订《筀竹村2007--2010发展目标规划》,开发村工业小区,发展筀竹山鸡养殖业,注册“筀竹”系列农产品商标,建设文明小康村。    电话:0574-62515257    传真:0574-62515257    地址:筀竹村大村   

夏巷村

  夏巷村位于兰江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相传村由“三孙、六夏、一邱、一张”建村,夏姓最多,始祖曾封英国公,明嘉靖年间从山东省徒此卜居,聚成大族,巷弄较多,故名夏巷。东邻郭相桥村,南与筀竹村为界,西与沈湾村相邻,北隔姚江与马渚镇斗门、云楼村相望,境域总面积6.9平方公里,15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168户,人口3591人,外来人口850人。世居村民有夏、周、沈、张、黄、史。有耕地面积3600亩,山林3395亩。村设有党总支部,有党员121人,下设农业、工业和老年三个支部,曾获余姚十面红旗村之一。地处四明山与姚江平原交汇,南部多低山丘陵,北濒姚江。沿山分布雁荡东湖、雁荡西湖、上畈湖,长池等水湖泊水系注入姚江。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228天。土壤为黄泥土、石砂土、水稻土、黄化青紫泥田等,盛产稻谷、水果、竹木和杂粮,湖盛产鱼虾。    【村史沿革】 夏巷村明代中叶,夏、周二姓于此定居,据《余姚四明夏氏宗谱》载:“始祖伯孙,宋建炎南渡,自汴梁迁浙江山阴,明嘉靖间迁余姚凤亭,”后有张、黄、沈、史诸姓迁入。宋代属凤亭乡二都,民国时期为凤亭乡十一、十三保。1950年为肖东乡第四村和第五村,1956年为肖东乡第四高级社、迎丰高级社,“人民公社化”隶属肖东管理区,1961年拆分为肖东公社夏巷、吴家、张油车、史家桥、雁荡湖大队,曾合并为红星大队,1969年,夏巷、红星合并为红旗大队,张油车、史家桥、雁荡湖合并为东升大队,1981年称肖东公社夏巷、雁荡湖大队,1983年复村名。2001年为西南街道夏巷村,2006年为兰江街道夏巷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稻谷为主,有杨梅、茶叶、竹园、果蔬、渔业捕涝等。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筑山塘水库,开掘四明湖干渠,基本上达到旱涝保丰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果、花木、养殖基地。工业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曾有夏巷无线电配件厂、东升农机五金塑胶厂等社队工业,目前,有各类企业60多家,形成电器、五金、塑料等产业,有村工业园功能小区1个,街道第二期工业工能园区建在本村。    【社会事业】民国时期宗祠办私塾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现境有肖东中心小学、夏巷小学各1所,后并入肖东二小。乡村文化富有光荣革命传统,抗战时期党-的夏巷地下党组织,在“泰和酒店”开办村民文化夜校,在村理发店组织村民演唱革命歌曲,解放后有业余剧团、俱乐部,有越剧、姚剧、京剧等民间团队,夏巷高跷、刘黄大旗、雁荡湖锣鼓流传至今,目前有村文化综合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农民露天广场等文体阵地。民国时期有民间中医诊所,从事民间针炙、疔疮、挑痧等医疗,解放后从业人员大多都成为赤脚医生,现有村卫生室1所,100%村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放初期有几家店铺,经营小百货,代售水产,后转入村合作商店。现有村简易农贸市场、夏巷小集市各1个,有超市5家,商业个体户21家。    【村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编制《夏巷村总体发展规划》,有村民建房点1个。目前,主要村道全部硬化为水泥路面,通各自然村,主要村道都安装路灯。创建卫生村,消灭露天粪缸,改建公厕、垃圾箱,村容村貌环境得到改善。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一村一品】 “西山白杨梅”、“瀑布仙茗”特色农业基地。制线、电器、文具工贸行业。    【发展特色】 有名茶、杨梅、黄花菜、淡水养殖等基地,实施农户+基地模式,发展名特优农业和工贸经济,创新品牌,注册商标。    【风景名胜】 红色夏巷渡。位于姚江渡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浙东四明山革0据地连接姚北的交通渡口,有薛驹题写的“红色夏巷渡”纪念碑、亭各1座。雁荡湖风光。在村境东部,环湖四周盛产西山白杨梅,湖光山色,景色秀丽,湖旁有张油车百年油坊,保存完整。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目标,制订《夏巷村2007-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坚持“工业立村”、“文明建村”、“农工贸”综合发展,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重点配套建设二项工程:杭甬高速互通立交工程,拆迁安置村民100多户,建立安置点;配套街道经济开发区三期工程,规划村级工业功能园区,力争提前实现市级全面小康村。    驻地:夏巷村张油车    电话:0574-62515145    传真:0574-62517867   

郭相桥村

  郭相桥村位于余姚城西7公里,距兰江街道驻地3.5公里。昔有郭姓人,以卜巫为业,建桥一座称郭相桥,村袭桥名。总面积3.5 平方公里,辖22个自然村分属15个村民小组。1030户,3368人,有外来人口2000多人。东接壤丰杨河村,南连筀竹村,西邻夏巷村,北隔姚江与马渚斗门相望。有村党总支部,党员147人,下设工业、农业、老年三个支部。为余姚市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宁波市法制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3.2亿元,集体资产440万元,可用资金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9600余元。境属姚江平原与四明山交接地貌,丘陵平原湖泊交织,水资源丰富,村南有四明湖水库总渠,城南干渠沿前溪湖,穿莫家湖。有郭相桥江,直江两条河流注入姚江。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9.8℃,无霜期228天。土壤:山地以黄泥土、沙石土为主;水田以黄斑泥、水粉泥、青紫泥。    【村史沿革】2001年4月,由郭相桥、清福庵、莫家湖三村合并,定名郭相桥村。原郭相桥1950年为肖东乡三村、莫家湖村为肖东乡一村。1956年又分别建立郭相桥村高级社、施家高级社、莫家湖高级社。1958年为环城公社肖东管理区所辖,1959年秋改为城南公社肖东管理区所辖,1961年分别为肖东公社郭相桥大队、施家大队、莫家湖大队。1966年“文革”时期分别更名红卫大队、立新大队、红湖大队。1981年分别复名为郭相桥大队、清福庵大队、莫家湖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改称为肖东乡郭相桥村民委员会、清福庵村民委员会、莫家湖村民委员会。2001年三村合并为西南街道郭相桥村。2006年1月更名兰江街道郭相桥村至今。    【产业经济】 农业有水稻、林果为主,解放后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达到旱涝保收,现有耕地1850亩,水稻亩产量由解放初期200公斤,提高到880公斤。低山丘陵山地1142亩,以产杂木、松、毛竹、茶叶为主,杨梅、桃、柿、梨等水果。现境有“前溪湖水库”原系湖泊,1957年8月筑坝改建为水库,国家投资23万元,共投工26万工,集雨面积3.68平方公里,总库容234万立方米,正常蓄水123万立方米,建有4孔排洪洞,灌溉原长丰、肖东两乡农田3500亩,养鱼水面375亩,年产鱼5吨。近年来发展花木基地100亩,培育樟树、水杉树苗。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1200万元。村企业起步于1968年社队工业,目前有各类企业200余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5家,有汽车配件、洗衣机配件、电机电器行业等。    【村镇建设】编制村庄总体发展规划,重视村道交通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开通到县城公路,目前有市区403、204两路公交直通,村道全部砌浇水泥硬化路面,主要路口安装路灯,有黄山西路、谭家岭西路、郭沈公路,各自然村之间路面全部硬化。有村民建房集中点2个,村庄主要道路全部绿化,全部消灭露天粪缸。推进“村民饮用水工程”,1985年从前溪湖水库提取生活用水,100%村民饮用自来水。清朝乾隆年间设有郭相桥集市,桥东有市街,店铺林立,桥北为柴市场,每逢双日为市,是商品交易、山货农副产品集散地,目前,有村农贸市场1家,超市4家,大小商店星罗棋布,市场管理员5人。99%村民通自来水和有线电视。    【社会事业】 在解放初期有城南区中心小学,先后改称肖东乡校、公社社校,肖东初级中学等,至70年代初撤消,目前有肖东第二小学。重视乡村群众文化,有农民文化宫,老年活动室、村图书室等文体活动场所。重视医疗卫生,有肖东卫生诊所、村卫生室,辟有大型停车场,计划生育、社会保险、养老保障、环境卫生纳入规范化管理。   【发展特色】 发展名特水产,利用前溪湖水库、莫家湖、郭相桥江等水系,培育名特优养殖业。开发林特资源,扩大浙江龙井名茶、西山白杨梅基地。盘活塑料制品业,创建伞件制品专业村。    【风景名胜】红色山水景点。有肖东烈士纪念碑,位于前溪湖水库,墓前建有亭子,汽车直达。村北姚江沿岸有菁江渡、罗家渡等革命红色纪念点。开发前溪湖水库休闲观光旅游点,做大莫家湖浙东垂钓中心的农家乐品牌。   【村内名人】 徐汝成。原名徐午生,出身于前溪湖自然村,启蒙于村小学,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黄浦军校,原台湾炮兵司令员。    【发展目标】 制订《2006—2010年郭相桥村社会主义和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力争2010年率先建成宁波市级小康示范村。    驻地:兰江街道郭相桥北端    电话:0574—62515844    传真:0574—62517830   

石婆桥村

  石婆桥村是兰江街道驻地,潭家岭西路横穿村境,距街道驻地3公里。石婆桥原为一座竹桥,明代桥西陈氏妇石姥捐资建石桥,后人纪念石姥为乡里造福,称石婆桥,村袭桥名。东连石婆桥江 ,南接凤亭村,西毗郭相桥村,北与丰杨河村、兰墅桥村接壤,全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有耕地1850亩,山地1210亩, 24个村民小组,1221户,常住人口3652人,外来人口2750人。2005年社会总产值2.6亿元,其中工贸业总产值2.2亿元,拥有集体资产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481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8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先后荣获宁波市级文明村,余姚市级卫生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境属姚江平原和四明山丘陵交汇地带,地形平坦,水系发达,南部有多条溪流、小河小江往北注入姚江。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 ,降水量毫1314 毫米。多黄泥土、粉泥土、水稻土。土壤:山地多黄泥土,水田为粉泥土、水稻土等。    【村史沿革】2001年行政村撤并,有石婆桥、岳殿、蔡家堰、张冯四村合并称石婆桥村。原石婆桥村,民国时期属凤亭乡三保,1956年为肖东乡第二、四高级社,1961年为长丰公社建丰大队,1981年改称石婆桥大队,1983年改称村。原岳殿村,以境有岳殿得名,民国时期为凤亭乡,1956年为肖东乡第四高级社,1961年为长丰公社光明大队,1981年称岳殿大队后改称村。原蔡家堰村,村原有庵,以姓名堰,村袭堰名,民国时期属凤亭乡九保,1950年为凤亭乡三村,1955年划入肖东乡,1966年更名东方红大队,1981年复 名蔡家堰后改称村。原张冯村,以张家、冯家两个自然村合名。民国时期属凤亭乡,1956年属肖东乡,1961年为长丰公社东风大队,1981年为张冯大队,后改称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为主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形成粮食、蔬菜、果木、畜禽农产业。村办工业有1956年创办的凤亭乡五金厂,生产铜件产品,1966年有东方红伞件塑料厂,1969年有石婆桥社队联办塑料厂,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工业发展较快,目前现有各类企业110余家,有洽丰旅游用品、龙邦电器等年产值亿元的企业,主要行业有旅游用品、小电器、小五金等。    【村镇建设】 石婆桥在清康熙年间设集市,有二百多年历史,有“高昌镇”、蔡家堰二个集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初步形成江东路、江西路、肖东路一条街,现已建成1公里长的商贸街区,1个农民新村集中点,疏浚拓宽西杨江、岳殿江和石婆桥江水路航道。2000年后实施村庄道路建设规划,建成石婆桥路、谭家岭路、万弓池路、张冯路、肖东路、西杨路,形成“二横四直”道路网,贯通市区城市道路。1965年始用电力照明、排灌,现电力供应充足,完成农村电气化标准建设,100%村民通有线电视。    【社会事业】现境清代有私塾,分布在蔡家堰、石婆桥等地,民国时期有枫树庙小学(又称永余小学),湖头庙小学和岳殿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民办小学,公社农业中学,八十年代以来有肖东中学和肖东第一小学。乡村文化繁荣,明清时期有凤亭高庙拜礼会、庙会,有大旗会、锣鼓会、铳会等民间团队组织,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有凤亭乡五村、六村二个业余剧团,越剧“杨立贝告状”,“祥林嫂”等剧目曾获县文艺演出奖。六十年代以后有大队俱乐部、文艺宣传队,目前有村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健身路径、健身场等文体场所。旧时有赵农中医妇科,毛长顺中医内科,上世纪六十年代有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室,目前全村有卫生室3个,医务人员4人,村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村民健康教育网络,成为“全国亿万人民健康教育”试点单位。村有百岁老人郑凤昌。    【一村一品】 有“洽丰”旅游用品、“龙邦”电器产品,远销欧美。    【风景名胜】 萝壁峰与高庙。海拔215米,东汉时称金谷,三国时建碧霞宫,山上建有凤亭,唐代改建高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民间盛行庙会。现建筑为明代重修,萝壁岭岭长陡险,有石砌台阶拾级而上,登峰眺望心旷神怡。湖头庙。位于高庙山下莫家湖边,地处姚虞古道,建于明代,共二进有厢房戏台,有“湖头庙缴枪”革命故事,解放前夕毁圮,现复建改称为“汉虞公祠”。   遗址有:名医滑寿故里(滑家村)、滑寿墓(西黄山东山头)、余姚第一状元莫子纯故里和放马湖(蔡家堰西南),姚虞古道(横路头至湖头庙),仙桥(蔡家堰北)、石婆桥、万弓池等。    【历史名人】莫子纯(1158—1215) 宋代蔡家堰莫家人,后迁居姚城,良母虞氏,教子有方,学习勤奋,宋淳熙二年(1175)中状元(18岁),仕途勤政,卒于任上。滑寿(1304—1386) 字伯仁,元末明初,江苏仪征人,至正五年(1345)中举,拜名医王居中为师,因兵火战乱,一路行医来余姚定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后人赞颂,享年83岁,墓葬姚城西南西黄山九枝松。    【发展特色】建设旅游用品专业村,扶持发展林果农业精品基地。    【发展目标】 按照“十一五”发展目标,制订《石婆桥村(2006——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具体目标:1、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4.5亿元。2、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3、村年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200万元。4、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5、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0%以上。6、创建卫生村。7、村级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秩序井然。8、义务教育和计划生育法教育普及率达100%。    驻地:石婆桥中路88号    电话:0574-62595053    传真:0574-62595055   

兰墅桥村

  兰墅桥村位于兰江街道东北部,距街道驻地2.5公里,以境内兰墅桥得名。东与西郊村为邻,南与三凤桥村唇齿相依,西与丰杨河村接壤,北临姚江。境域面积2.4平方公里,有23个自然村,设有23个村民小组,全村925户,在册人口3050人,外来人口7784人。现有耕地1578亩,企业123家,2005年社会总产值3.5亿元,拥有集体资产1.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30万元,年集体可用资金7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584元。村党总支部有党员101人,下设工业、农业和老年三个支部,曾荣获余姚市“五好”村党组织,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宁波市级文明村等。境域紧靠城区,濒临姚江,有石婆桥江、沈家闸江、横江、长丰桥直江和抝网江水路通达,有省一级公路梁周线、市区开封路纵向穿越村中,四明西路、世南西路、长丰路横贯其间,形成“井”字形道路骨架。    【村史沿革】境域宋代属凤亭乡,大墩街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1949年初为凤亭乡第一保(兰墅桥村)和第七保(长丰桥村)。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长丹乡一村、南雷乡四村,1956年为肖东乡第一高级社,1958年划归长丹管理区,1961年拆分为长丰公社兰墅桥、庄巷、庙后陈、沈家闸、长丰桥等5个大队,1966年合并为红旗(兰墅桥村)和红星(长丰桥村)2个大队,1981年复名兰墅桥、长丰桥,1983年分别改称村,1992年属肖东镇,2001年为西南街道兰墅桥村,2006年1月为兰江街道兰墅桥村。    【产业经济】 农业历史上为水稻主产区,目前有水稻、蔬菜等,利用城郊优势,有蔬菜、花卉等基地。工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步,有社队联办红旗五金厂、红旗铸件厂、红星五金厂等,到目前有大小企业123家,其中规模企业12家,形成卷尺系列、渔具系列等行业,50%村民转型为务工经商的新型农民。    【村镇建设】制订新一轮村庄发展规划,村道布局形成“井”形网络,长丰路联接各自然村,村庄路面全部硬化,“兰墅公寓”一期工程完成22幢,有723户农民安置小区,拆迁三个自然村70多幢民房旧宅,建造外来人员居住集中点,村庄路宽、灯明、水清、地绿、环境优美。    【社会事业】民国元年(1912)长丰桥有憩梅庵学堂,民国二十年(1931)有桕树小学(今兰墅桥小学前身),解放后发展教育事业,兴办村民夜校和扫盲学校,1969年后转为大队办校,目前有规范化的兰墅桥小学1所。民间文化活跃,晚清至民国期间有黄旗会文化组织,有高跷、龙灯、大旗、舞龙、炮会、铳会、锣鼓会等团队。解放后,有长丹一村农民业余剧团、农村俱乐部、文艺宣传队等,其中集图书、演戏、幻灯、宣传等方面为一体的俱乐部,曾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目前有多个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有村落文化宫、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员电教点、现代远程教育网等阵地。旧时有张春阳、张阿八、龚炳富等民间名医,现有村卫生医疗保健站,90%村民实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风景名胜】古桥之村。有兰墅桥、长丰桥、古永安桥(沈家闸)、兰墅大桥、村落文化宫。文化遗址有大墩街、五里牌、桕树庙。兰墅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为三孔石拱桥,今存。邵晋涵《姚江棹歌》称:“兰墅青青叶未衰,芳茎含露故低垂。涉江何处寻芳泽,采得芙蓉欲寄谁。”兰墅大桥,2004年建,跨最良江与姚江分流处,系钢材混凝土结构,桥北有兰墅公园,桥南有兰江门球场。   古永安桥(沈家闸),桥闸合建,故名,光绪十五年(1889)旱涝大灾,县署发布《81号令》公办民助修闸,现桥闸保存无损。   长丰桥,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桥面修建原桥墩保存无损。桥名为原长丰公社、长丰乡地域名称。    【发展目标】 “工业强村”、“文明建村”、“农工贸”综合发展,全力打造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文明新农村,争创浙江省级文明村。    驻地:开封路170号    电话:0574-62511105    传真:0574-62511102   


冯村村特产大全




冯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