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城村位于低塘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东与黄清堰村相邻,西与低塘村接壤,南与姆湖村相连,北与慈溪周巷交界,329国道横穿东西,环镇东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东连接线穿村而过,是余慈地区核心地带,重要的交通杻纽地段。村内有货发全国各地的“余姚市芦城货运配载服务中心”,有全市独一无二的“余姚市金属材料市场”,座落在该村的舜水蜜梨基地更是我市的蜜梨主要产地之一。现村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亩,总户数1204户,人口3285人,外来务工人员3115人。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芦城村的商贸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类大小企业达100余家。2008年村级集体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100元,是余姚市经济强村。全村上下团结一致,村三套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四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多次获得先进党组织和各类先进集体等荣誉,新落成的村办公大楼已经已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公园与3月6日正式竣工使用。
2009年将是芦城村发展崭新的一年,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新芦城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81005 | 315000 | -- | 查看 芦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低塘社区 |
低塘街道低塘社区成立于2013年3月,位于低塘街道西部,区域范围为镇北路、镇中路、镇南路以西、崇文路(规划道路)以北、梁周线以东、329国道以南,由原直河路居委撤并整合而成。社区辖区面积约2.12平方公里,有居民楼81栋,居民小组19个,户籍人口2027人,1036户,常住人口5425人,户数3126户。辖区内有土管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税分局、派出所等机关、事业单位9家,有银行、餐饮店、美容美发等商业服务网点40余家。社区办公驻低塘街道兴塘路9号(低塘文化体育中心内)。社区组织由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构成。在岗社区干部总人数7人;64个正式党员,2个预备党员;26个居民代表。 |
芦城村 |
芦城村位于低塘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2公里,东与黄清堰村相邻,西与低塘村接壤,南与姆湖村相连,北与慈溪周巷交界,329国道横穿东西,环镇东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东连接线穿村而过,是余慈地区核心地带,重要的交通杻纽地段。村内有货发全国各地的“余姚市芦城货运配载服务中心”,有全市独一无二的“余姚市金属材料市场”,座落在该村的舜水蜜梨基地更是我市的蜜梨主要产地之一。现村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0亩,总户数1204户,人口3285人,外来务工人员3115人。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芦城村的商贸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各类大小企业达100余家。2008年村级集体收入3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100元,是余姚市经济强村。全村上下团结一致,村三套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四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多次获得先进党组织和各类先进集体等荣誉,新落成的村办公大楼已经已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公园与3月6日正式竣工使用。 2009年将是芦城村发展崭新的一年,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新芦城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
洋山村 |
省级文明村——洋山村位于低塘街道东北部,东南与慈溪市浒山街道办事处、横河镇相连,北与工业发达的慈溪市宗汉街道办事处一河之隔,西邻历山村、黄湖村,东西相距2.1公里,南北相距1.7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95亩,山林面积2330亩。329国道、新洋公路横穿本村,村中帅康大道北接329国道,南贯新洋公路,延伸至慈溪市横河镇,交通极为便利。全村总户数1883户,总人口达4870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0党员201人,设立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村民小组22个,村民代表71名,村三套班子成员13名。现有个私企业225家,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46亿元,人均收入22000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80万元。村先后荣获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文明村、省卫生村、信用村、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卫生村、园林式村庄、余姚市“五好”党组织经济强村。 近年来,洋山村严格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基础建设,具体抓好“五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业余群团组织,陶冶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并且营造文明村风,促使精神文明再上台阶;同时进一步强化村民公开及基层组织建设,引导村民民主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争创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而努力。 省级文明村——洋山村位于低塘街道东北部,东南与慈溪市浒山街道办事处、横河镇相连,北与工业发达的慈溪市宗汉街道办事处一河之隔,西邻历山村、黄湖村,东西相距2.1公里,南北相距1.7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095亩,山林面积2330亩。329国道、新洋公路横穿本村,村中帅康大道北接329国道,南贯新洋公路,延伸至慈溪市横河镇,交通极为便利。全村总户数1883户,总人口达4870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0党员201人,设立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村民小组22个,村民代表71名,村三套班子成员13名。现有个私企业225家,2013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46亿元,人均收入22000元,村级可支配收入580万元。村先后荣获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文明村、省卫生村、信用村、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卫生村、园林式村庄、余姚市“五好”党组织经济强村。 近年来,洋山村严格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基础建设,具体抓好“五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业余群团组织,陶冶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并且营造文明村风,促使精神文明再上台阶;同时进一步强化村民公开及基层组织建设,引导村民民主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争创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而努力。 |
镆剑山村 |
镆剑山村地处姚北平原,东依胜周公路,南与本街道西郑巷村交界,西与姚北工业开发区相邻,北与本街道汤家闸村接壤,梁周一级汽车专用道贯穿全村南北,街道南环线(剑江公路)、冯张公路横截村域东西,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环境优越。全村在册总人口3455人,农户1295户,共有19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落。村三套班子成员8人,0员104名,村民代表59名,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90亩,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12869元。 |
黄湖村 |
黄湖村位于低塘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6公里。境域四址:东与洋山村相连,南临慈溪市横河镇,西与黄清堰村相邻,北与历山村接壤。现村境总面积约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00亩,山地面积为3700亩。全村有两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有932户、共2488个村民。2011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集体可用经济收入18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4500元。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新洋、历石公路贯穿本村,南连慈余公路,北连329国道,直通杭州湾大桥,交通便利,为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村三套班子的领导下,根据强规划、重投入、求发展的工作目标,现已新建新颖住宅区3个,规划兴办工业园区,已引进多家个私企业,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村史沿革)黄湖村于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有原黄山村和湖南山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两村以南边缘原是一个面积较大的黄沙湖,三面环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黄山村原名以湖取名叫黄沙湖,村有陶婆岭、蒋家、大村组合而成,1962年建立大队时,因村东有座黄山就更名为黄山大队,1983年复村时称黄山村。位于湖东南的鲶鱼山脚下的小山村,取名为湖南山村,1962年时称三联大队,1983年复村称湖南山村,后于1958年黄沙湖产湖造田,有国营黄湖农场耕种。1984年宁波黄湖监狱在此兴建。新村委办公室建在两个自然村的中心位置,历石公路旁与黄湖农场场部办公室相邻。 (产业经济)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村级4只采石场和3座砖瓦厂,另外还有一定规模的集体水组发包和集体土地租赁,采取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目前村内有塑料制品厂、五金、模具加工厂等企业28家,至2008年底共有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从业人员166人。 (村镇建设)旧社会村民住宅多为平房和少量泥草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全村大多为二层楼房,人均住房约35平方米,按照新农村发展要求,着重加大对村庄的环境整治,制定村庄整体发展规划。村内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2个自然村由历石公路相连,交通便利。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生产全部饮用自来水, 村道硬化率达到100%,2002年底全部消灭露天粪缸,村民改建成三格式家厕,并建有公厕5只,09年正争创省级卫生文明村。 (社会事业)解放前茅氏祠堂兴办私塾学堂,解放后开办了黄山小学和湖南山小学,村民子女都能就近入学。后因教学网点调整,于1984年两校合并成为黄山小学,一直到2001年秋季,教学网点再次调整,与舜耕小学合并成为一所拥有18个班级的学校。村经常利用节假日举办文化娱乐活动,黄山农村俱乐部在春节期间登台演出越剧、姚剧等群众喜爱的节目。现在全村户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安装了电话,村开办了两个老年活动室,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娱乐生活,同时建立了2个村卫生室,广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从2003年起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年终经济补贴。 (风景名胜)黄湖公园风景秀丽,村庄群山环抱,景色怡人,“九缸岭”窑址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目标)十一五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小康村,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优化村容村貌,积极争创省市文明村。 |
郑巷村 |
【村情概况】郑巷村,距余姚城区后清门北7公里,低塘街道南端。东以乌玉岭为界与慈溪市横河镇接壤,南以排山为界与凤山街道五星村为邻,西临中江(又名剑江)与西郑巷、镆剑山村隔江相依,北靠姆湖村和汤家闸村。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形拟盛开的花朵,面积3.75平方公里。郑巷村下辖横埭、郑巷、后郑巷、崇山、徐家岙五个片,14个自然村,1227户,3378人。汉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00人。郑巷村地处姚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及东部边境丘陵相连,最高峰为赤山(又名察山)海拔144米。据《余姚县志》记载:“赤山在县北二十里,巍然独秀,为一方之宗。”全村耕地面积2467亩,山地面积2800亩。水田基本上为黄斑田,山地主要是酸性浆岩发育的黄泥土和石沙土。常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2°C,最高气温为36°C,最低气温—9.8°C。 【村史沿革】据《郑氏宗谱》记载:宋,郑炳,河南人,政和间(公元1111—1118年)进士,官至开封府尹。金兵入侵,炳主战,后随高宗南迁,以功特进右柱国正治卿。后退居余姚烛溪里(即今郑巷),子孙繁衍,遂名其地为郑巷。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原低塘镇郑巷片靠公路以东的五个行政村——既横埭、郑巷、后郑巷、崇山、徐家岙合并为郑巷村。村民委员会驻地在原郑巷村紧靠公路东侧。原横埭村,据《余姚地名志》记载:“村屋横列成一长行,形似土坝,故名。”0期间,更名为胜利大队,后恢复为横埭大队,横埭村。原郑巷村,以郑巷所在地为名。0期间,更名为项旷大队,后恢复为郑巷村大队,郑巷村。原后郑巷村,因位于郑巷集镇之北,故名。0期间更名为红星大队,后恢复为后郑巷大队,后郑巷村。原崇山村,以位处崇山寺得名。(崇山又名松山或从山,崇山寺又名普明寺,详见《余姚县志》。)0期间更名为红旗大队,后恢复为崇山大队,崇山村。原徐家岙村,村处洪山山岙,居民以徐姓为主,故名。0期间更名为红湖大队,后恢复为徐家岙大队,徐家岙村。 【产业经济】郑巷村境内,余(姚)周(巷)公路南北贯通境之西部,南通余姚市城区,北通329国道,现又有连接杭州湾大桥的东连接线纵贯境内。又有西侧中江南北傍境穿越,江面宽阔,水陆交通方便,工农业生产发达。农业以水稻为主,兼有棉花、油菜、蔬菜等。河湖池塘有零星水产养殖及捕捞。山地除造林养竹外,桃、李、杨梅等水果也有可观的经济收益。工业以塑料、五金为主,此外还有水泥、轻纺、化纤、机械、模具等,村办或个体企业共250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处郑巷集市旁边,交通要道两侧,第三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2007年度,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8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76.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9元。 【社会事业】村境尊师重教,享有盛誉。早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郑巷秀才郑梦龄先生发起创办“溪山学堂”(即今郑巷小学)。想当年,废科举,办新学,学堂初起,全余姚市能有几所百年以上的学校!郑巷小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中尤以学校曾经培育出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贤江等伟人而自豪。 【村镇建设】解放前,村民住宅以平房为主,兼有少量两层楼房和少量简陋草舍。目前,全村二至三层楼房比比皆是,各具特色。境内各自然村之间,旧时多阡陌小道,如今宽平的水泥路面纵横交叉,四通八达。村级公共设施日趋完善,村民生活全部饮用自来水,全村开通有线电视,主要村道安装路灯,露天粪缸灭迹,建办老年活动室5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立村卫生室5个,2004年开始全村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为失地农民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优。 【一村一品】利用山林资源,开发成功名茶“乌岭绿”,1993年获余姚市一等奖称号,年产1000公斤,每年创收15万元,产品打入省内外市场。在搞好各项工作的同时,又开发了余姚市公墓——福安墓园和郑巷第三墓园。余姚福安墓园属永久性园林式观光墓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静,享誉浙江全省。西冷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先生、西冷印社秘书长吕国璋先生、原省文化厅长钱法成先生等一批著名人士前来参观指导,欣然挥毫提写了:“风水宝地灵气仙气福气,永恒归宿孝心诚心安心。”“创文化氛围,利子孙后代。”给福安墓园较高的评价。 |
汤家闸村 |
汤家闸村位于低塘街道南侧,前接剑江路,西临梁周线余姚工业新区,东与姆湖为邻,是由杨巷、东董家、东升、汤闸、东邵巷五个村合并而成的中心村。到2007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超8亿元,人均收入9627元,村级可支配收入70多万元。全村总人口3044人,总占地现状面积为2.687平方公里,分为19个村民小组,共57名村民代表,有110名0党员,10名三套班子成员。水陆交通枢纽四通八达,西有梁周公路一级专用道,北有新洋公路横卧东西,南有街道南环线剑江路,中间胜周公路直窜南北,另加一条剑江直劈东西,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近年来,我们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为村民提供一个生态优良、环境优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而努力。发扬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精神,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道路。村集体荣获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园林式村庄、余姚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平安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等光荣称号。 |
历山村 |
历山村 低塘街道历山村地处余姚市东北,距慈溪市中心约5公里,北与慈溪市宗汉街道、天元镇相接,东、南、西分别与本街道的洋山村、黄湖村、芦城村相邻,329国道穿越全村,交通极为便利。历山村由原历山、界堰、徐家、沥网、群力五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7亩,山林213亩。总人口10932人,村民小组27个,村民代表90名,0党员191名。自2001年区域调整至今,历山村始终围绕发展主题,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村内拥有各类企业321家,2008年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2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510元。已先后荣获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先进村经济合作社、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村、宁波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宁波市先进妇女组织和余姚市基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五好”党组织等。 近年来,历山村严格对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村庄整治,具体抓好“五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业余群团组织,陶冶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并且营造文明村风,促使精神文明再上台阶;同时进一步强化村务公开及基层组织建设,引导村民民主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争创全国文明村而努力! |
西郑巷村 |
西郑巷村简介 西郑巷村地处低塘街道最南端,以原郑巷集镇为中心,由原陈蔡村、西郑巷村、克山村三村合并,东邻郑巷村,南接西北街道北郊村,西邻朗霞街道龙王堂村,北邻镆剑山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东靠胜周公路,南靠慈余连接线,西梁周专用线穿村而过。全村区域总面积2.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011亩,山林面积120亩。下辖十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区域内在册人口2660人,983户。外来流动人口1625人,集镇居住人口1500人,总人数达5785人。全村0党员94名。2007年社会总产值6.7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8亿元,农业总产值0.17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0.7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为1046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72.2万元,村级可用资金87.83万元。 并村以来,村党总支在街道党委、办事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学习党的-精神,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紧紧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社员群众,发扬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带领广大群众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得到了上级的肯定。村先后获得了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巾帼示范村、省农机安全村、省绿化示范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宁波市文明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优秀调解委员会、余姚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余姚市“五好”党组织、余姚市农机安全村。 |
姆湖村 |
姆湖村简介 姆湖村地处余姚市东北部,位于低塘街道东南侧,东距慈溪市区约5公里,东接黄湖村,与其一山相隔,南同郑巷村相接,西邻汤家闸村,北接芦城、黄清堰村。由原洪山、姆湖、张巷、吕巷四村合并而成,村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45亩,山林面积1849亩。村设党总支,下辖工贸、农业、老龄三个党支部,有0党员118名。村设19个村民小组,46名村民代表,全村总人口3936人。到2006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099万元,人均收入8977元。村集体可用资金80万元,村内有市三星级幼儿园一所,医疗室4个,老年活动室4个,临时农贸市场2个。全村已实现社会养老保险860多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828人,达98%以上。我村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余慈大通道纵向穿越,329国道离此2公里,新洋公路、剑江路、沿山公路,亦为我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 |
黄清堰村 |
黄清堰村位于余姚市东北部,东接黄湖、西邻姆湖村、北与历山村接壤。 2001年4月由原黄清堰(为严子陵后裔聚居区)、平桥2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村域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1亩。全村在册人口2601人,流动人口1621人。村党总支部下辖5个支部,共有党员118名。到2012年底,全村总产值达到62077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村级可支配收入300万元。 全村目前有各类企业112家,其中500万以上企业3家,主要产品以五金件,塑料制品为主;有东方民工子女学校、朝阳幼儿园、农贸市场、农民公园各一所,全村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路灯安装率达到98%以上。 近年来,黄清堰村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街道党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团结和动员广大村民,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黄清堰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卫生村”,“环境整治村”,“生态村”,“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卫生村”,“小康新农村”,“庭院整治”合格村等荣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