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朗霞街道 >> 天中村

天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天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天中村简介

  【村史沿革】现境原属天华乡,1992年并入朗霞镇,2001年3月行政村撤并,南徐、籍义巷、黄家三村合并,定名为天中村。南徐村,四百年前周巷徐姓分居,地处周巷之南故名,民国属天华乡八保,1950年为三村,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南徐大队,1983年改称村。籍义巷村,熊为大姓,淳熙八年(1182)始祖从上虞县令任上迁居于此,以兄弟重情义,籍义气建村,故名,民国属天华乡三保,1950年改称二村,1965年为群益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籍义巷大队,1983年改村。黄家村,以姓得名,六百年前从梁弄迁此,民国为天华乡七保,1950年为三村,1956年为同一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黄家大队,1983年改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为大宗,有油菜、西瓜、慈菇、荸荠等经济作物。近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转型,2008年有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10户。村办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村内有企业23家,主要有方泰玻线厂、金韵乐器配件厂、百春冲件厂等,全村工业总产值1.67亿元。
  【社会事业】民国时期有南徐、籍义巷小学。解放后发展村级教育事业,在南徐、籍义巷小学设有扫盲学校、农民夜校,1964年新建黄家小学,1992年教育网点调整并入街道中心小学。2000年新建天中幼儿园,有学前班幼儿200多名。群众文化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村相继成立农民俱乐部、业余文宣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建老年活动室和青年民兵活动室。1969年村成立村合作医疗室,南徐“赤脚医生”治疗胃病成名,省内闻名,2003年开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目前村民参保率达95%以上。
  【村镇建设】境域交通便利,位于329国道南2公里,朗马公路穿越全境。解放初期村庄建设发展缓慢,村民居多数为平方和草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改建房屋,到目前村民居住二至三层楼房户数占全村的80%以上,居住条件大大改善。1968年全村安装电灯,1995年全村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主要道路都安装路灯,建有村级保洁队伍,垃圾实行袋装化,基本实现路平、灯明、水清。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006 315000 -- 查看 天中村谷歌卫星地图

天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天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南王村

  朗霞街道新南王村位于余姚市的西北部,新太公路直穿本村。于2001年3月18日,由原来的董家村、南王村、南沈村、沈家弄村和后黄村五个行政村(十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3276人,常住人口3074人,是朗霞街道最大行政村之一。2013年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80万元,人均收入19532.00元,有注册企业140家,其中销售额百万以上25家。村级乡风文明,村民团结友好,曾被评为宁波市生态村、余姚市小康新农村、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科普示范村、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我们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村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虽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但是村民还是过上了安稳生活。   随着园区的进一步开发,新南王的土地将成为投资者的热土,产业结构的变革和新产业链的形成,为新南王人带来了新的生机,城镇化建设的铺开,会使新南王人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我们的村庄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发展。  

天中村

  【村史沿革】现境原属天华乡,1992年并入朗霞镇,2001年3月行政村撤并,南徐、籍义巷、黄家三村合并,定名为天中村。南徐村,四百年前周巷徐姓分居,地处周巷之南故名,民国属天华乡八保,1950年为三村,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南徐大队,1983年改称村。籍义巷村,熊为大姓,淳熙八年(1182)始祖从上虞县令任上迁居于此,以兄弟重情义,籍义气建村,故名,民国属天华乡三保,1950年改称二村,1965年为群益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籍义巷大队,1983年改村。黄家村,以姓得名,六百年前从梁弄迁此,民国为天华乡七保,1950年为三村,1956年为同一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七大队,1961年为天华公社黄家大队,1983年改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为大宗,有油菜、西瓜、慈菇、荸荠等经济作物。近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转型,2008年有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10户。村办工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村内有企业23家,主要有方泰玻线厂、金韵乐器配件厂、百春冲件厂等,全村工业总产值1.67亿元。   【社会事业】民国时期有南徐、籍义巷小学。解放后发展村级教育事业,在南徐、籍义巷小学设有扫盲学校、农民夜校,1964年新建黄家小学,1992年教育网点调整并入街道中心小学。2000年新建天中幼儿园,有学前班幼儿200多名。群众文化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村相继成立农民俱乐部、业余文宣队,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建老年活动室和青年民兵活动室。1969年村成立村合作医疗室,南徐“赤脚医生”治疗胃病成名,省内闻名,2003年开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目前村民参保率达95%以上。   【村镇建设】境域交通便利,位于329国道南2公里,朗马公路穿越全境。解放初期村庄建设发展缓慢,村民居多数为平方和草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改建房屋,到目前村民居住二至三层楼房户数占全村的80%以上,居住条件大大改善。1968年全村安装电灯,1995年全村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村主要道路都安装路灯,建有村级保洁队伍,垃圾实行袋装化,基本实现路平、灯明、水清。   

龙王堂村

  龙王堂村位于朗霞街道最东南端,距街道驻地3公里,以境内“龙王堂山”(又名石姥山)名村。东邻低塘街道,南与阳明街道唇齿相依,西毗梁堰村,北接西墟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83亩,山林650亩。868户2919人,外来人员520人。有16个自然村分属19个村民小组,有村民代表48人,从2001年4月行政村合并以后,设立村党总支一个,下设农业、老龄二个下属支部,共有党员90人。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38亿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45万元,人均收入12000元。先后荣获市“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村、街道先进党组织等荣誉。    境属姚江平原与姚北平原交汇处,土地平坦,河网交织,间有孤山残丘,西南有石姥、克山等小丘相望,土壤:山地为酸性浆岩发育的黄泥土和石砂土,水田为粉泥田和黄斑田。   办公地址:龙王堂村景家板桥1号   电话;0574—62230314   传真:0574—62230786   

熊家街村

  熊家街村位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驻地4公里。新建的浙江余姚工业园区东西主干道纬五路穿越村境。先祖熊伯三于淳熙八年从上虞县令任上迁居余姚开元乡籍义巷,后一分支卜居于此,以姓名村。南接新南王村、北邻新新村、西隔江与天华村相望。面积约2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积2476亩,764户2177人,有13个村民小组、44位村民代表。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3.5244元,村级集体资产总额722万元,人均收入17336元。村党总支下设工业、农业、老龄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14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村党总支、村委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践“-”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创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获得市、街道先进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熊家街村正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任务,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为目标,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新新村

  新新村位于朗霞街道西部,距街道驻地约3公里,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党在境内秘密设立联络站,代号“新新公司”,解放后为纪念革命业绩命名为新新乡,东接赵家村、南至熊家街村、西至干家路村、北至慈溪市周巷镇新世村。现境总面积2.59平方公里,有耕地711亩、水面80亩,1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在册人口2801人,外来务工人口6000多人,2012年社会总产值 119.89亿元,人均收入21390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00万元,村集体资产总值3756.18万元。  

朗霞村

  朗霞村简介朗霞村位于街道北境,距街道驻地8公里。古时四周群众来此赶集,多在廊檐下交易,俗呼其地为廊下,清代举人杨鸿儒雅化为廊霞,民国市肆繁华,更名为朗霞。北依329国道,南接天中、熊家街村,西邻泗门镇大庙周村,东毗新新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可用耕地 1000 亩,人均 0.3 亩,11个自然村分属12个村民小组,1206户3332人,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4.5亿,村集体年可用资金50万,有村私营企业103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从事各个体劳动1602人。村于2001年3月成立党总支,辖3个党支部128名党员。先后获得余姚市卫生村、计划生育模范村等称号。境内位于大沽塘稍南,有329国道、朗马公路、永和路、健康路、朝阳路,内二环路、临周江运河,直河等交通。河网纵横交错。北部土壤属钙质潮土,为近代海积体,村南为水田土的粉泥田和黄斑田。  

赵家村

  朗霞街道赵家村地处姚北平原和滨海之间,距杭州湾跨海大桥20公里,329国道及慈溪周巷镇1.5公里,梁周一级公路0.5公里。2001年3月由原赵家、南宅、方良桥、吴板、荪塘堰五村合并为现在的赵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为原新新乡政府。村域东接本街道邵巷村,北接本街道新新村,西接本街道熊家街村,南与马渚镇姚家桥相连。全村区域面积约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25亩(包括河流135亩),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25人,983户,外来人口3200人。全村有各类大小个体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企业8家。2007年,全村工业总产值2.5亿元左右,村集体资产总值553.9万元,村可用资金110万元,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村于2001年设党总支,下辖工业、农业、老龄3个党支部,党员148名。

干家路村

  干家路村简介   干家路村地处姚西北平原,东距宁波80公里,西距杭州120公里,329国道横贯全村,由原东干、许家场、黄家路三个行政村于2001年4月合并组成。下辖10个村民小组,党总支下设工业、农业、老龄三个支部,共有党员118人,村民代表60人。全村区域面积约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38亩,常住人口3396人,外来人口2000余人。全村现有个体私营企业98家,农业企业6家。工业主要产品有裘服、打火机、轴承、家用电子等;农业常规作物为蔬菜和水稻,特色农业有“千亩蜜梨基地”和“杭州湾兔业合作社”,主要产品为优质蜜梨和彩色獭兔。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65亿元,村集体可用收入为18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270元。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一班人以创建小康示范村为目标,带领全村村民共同努力,村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取得了社会文明安定、村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科普示范村、宁波市绿化示范村、余姚市先进基层(五好)党组织、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杨家村

  余姚市朗霞街道杨家村座落于美丽的姚西北平原,西距杭州120公里,处在杭州湾大桥南翼,是一个经历500多个春秋,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氛围浓郁、区位优势明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村,329国道横穿本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现杨家村是由原杨家村、西干村、应家村于2001年3月合并而成。   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537亩。2012年有户籍人口3041人,1044家庭户,流动人口4200人。村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63人。村三套班子成员8人,有14个村民小组。并村以来,村党委、村委会、社管会一班人齐心协力,按照“工业强村、农业稳村、商贸兴村”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等优势,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2001年9月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制订了村总体控详性规划,确立了以建设“二区、0、二中心、一窗口”的工作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了投资软硬环境,全村已基本形成以裘服、塑料模具为主的两大块状经济,现有个私企业400余家。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3万平方米的村文化公园以及企业家俱乐部、村落文化宫等文化娱乐设施,村内水、电、道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2年实现社会总产值22亿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6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6万元。近年来先后获得余姚市宁波市文明村、卫生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五好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文明村、生态绿化村、卫生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天中村特产大全




天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