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临山镇凤麟居委会座落在329国道线旁边,地处临山镇车站北西路10号。自1956年建立居民委员会,于1992年由原临海乡、兰海乡、湖堤乡及临山镇东街和西街居委会合并为临山居委。后经市民政局批准,更名为临山镇凤麟居委会。居委会现有15个居民小组,涉及全镇10个行政村及企事业单位,目前共有居民2000余户,3400余人,其中农村居民1485人。党员90余人,(党员不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退休的人员)是一个农村集镇散居管理型的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工作人员4人,担负着党务、计划生育、户籍管理、老龄、征兵、社会保险等服务工作。
凤麟委员会围绕开展居民自治,加强便民服务,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目标,实施党建强居、服务立居、文明建居,力争创建市级文明居委会。
居委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求我们为之付诸于行动。我们在加强居委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居委建设的同时,加强居委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方式,从抓管理、抓服务、抓规范等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居委建设,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为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居委会服务功能,改善居委会硬件及软件设施,有利于更好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建设美丽临山,宜居临山添砖加瓦。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81100 | 315000 | -- | 查看 凤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凤麟社区 |
余姚市临山镇凤麟居委会座落在329国道线旁边,地处临山镇车站北西路10号。自1956年建立居民委员会,于1992年由原临海乡、兰海乡、湖堤乡及临山镇东街和西街居委会合并为临山居委。后经市民政局批准,更名为临山镇凤麟居委会。居委会现有15个居民小组,涉及全镇10个行政村及企事业单位,目前共有居民2000余户,3400余人,其中农村居民1485人。党员90余人,(党员不包括公务员、事业编制退休的人员)是一个农村集镇散居管理型的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工作人员4人,担负着党务、计划生育、户籍管理、老龄、征兵、社会保险等服务工作。 凤麟委员会围绕开展居民自治,加强便民服务,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目标,实施党建强居、服务立居、文明建居,力争创建市级文明居委会。 居委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求我们为之付诸于行动。我们在加强居委文化建设,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居委建设的同时,加强居委党风廉政建设,改进工作方式,从抓管理、抓服务、抓规范等方面着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居委建设,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为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居委会服务功能,改善居委会硬件及软件设施,有利于更好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建设美丽临山,宜居临山添砖加瓦。 |
临城村 |
临城村位于余姚市西北部的临山镇集镇中心,是镇政府所在地,329国道横贯全境。东、南与临山村相连,西与黄家埠镇接壤,东北山林与湖堤罗山片接壤,北与临海、临浦村相邻,西北与兰海村相连。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00亩,耕地面积2341亩 临城村与凤麟社区、湖堤村、临南村、梅园村、邵家丘村相邻。 |
湖堤村 |
湖堤村位于临山镇东,是临山镇的东大门,东接泗门开发区,南至汝东村,西至临山村,北与泗门小路下村接壤,辖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全村约有1400户家庭,现有村民近4千人口,其中党员为150人,因明洪武年间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临抗倭,村中百姓一夜改姓,所以村民中以“戚”姓居数。2005年村级集体年收入为8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9000元。湖堤村属亚热带气候,春季雨水充沛,四季气候温差明显,本地区属平原地带,有三座丘岭小山,海拔都在100左右。 【村史沿革】据清雍正《东山志》记载,明朱元璋洪武二十年筑临山卫,其地皆民庐田地,因割汝仇湖西北隈偿之。名曰湖堤,又称湖地。湖堤村在解放前设乡,曾有警察局,解放后改为人民公社,下属10个自然村,有厍家桥、大河门、小寨、周百、六一和罗建、罗东、罗塘、罗山组成。于2001年行政区域调整为由六一、罗建、罗山、罗塘、罗东五个自然村组成为现在一个湖堤村。 【产业经济】农业以棉花和榨菜为主,现有千余亩的优良榨菜基地。在工业方面,充分依托镇东工业园区落户该村的区位优势,配合镇政府大搞园区经济,现有年销售500万以上规模企业30余家,在龙头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制造蓄电池、灯具、家电为特色的块状化经济,并以互帮互助、技术结对等形式,带动了一方产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企业等迅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社会事业】湖堤村历来重视教育发展,村内原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后湖堤中学改为临山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拓展教育空间,提高育人环境质量,2002年镇政府投资2000万元,异地新建了占地面积200余亩的湖堤小学,目前在校学生达2000余人。2005年又利用湖堤小学原教学楼开辟了一所外来民工子女学校,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现有学生1500余人。 目前全村已自来水安装率为100%。垃圾袋装化率达90%以上,村内现有卫生院一家,保健医疗站5家,为村民的健康保健提供了方便。 【村镇建设】为了保护村内众多古建筑,湖堤村按照屋成行,田成方的基本原则,统一规划居民住宅新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企业按相对集中的思路,逐步向开发区聚集,形成住宅区和工业区相对分离的村庄布局,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村内已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亮化,河道净化、美化,环境绿化、优化。全村完成了标准化线路和自来水管网的改造,有线电视和电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发展特色】村依靠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灯具制造、家电、小五金等产业,塑料制品和模具制造也蓬勃发展,尤以蓄湖电池闻名。 【风景名胜】村内姚娘庙历史悠久,据有关文献、诗词、石碑等记载,该庙始建于唐,盛于宋元明清,曾有宋代皇封“束攵建天后宫”横匾一块,室内园柱需几人合围,木件雕梁画栋,菩萨金光闪闪,翘角飞檐布满整座山头,气热宏伟,历代香火旺盛,但在公社时期毁于一旦,又于1993年,有善男信女重建该庙,经政府批准,正名为“余姚市临山佛教居士林”,现尚在不断扩建当中。 【发展目标】根据《湖堤村2006-2015发展目标规划》和结合新时期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搞好工农并举发展,完善公共设施,加快环境整治,提高和为民服务意识。 |
临南村 |
临南村位于临山镇南,北距329国道1.5公里,东邻马渚镇沿山村,南接牟山镇青巷村,西至黄家埠镇回龙村,北与本镇临山村毗邻。全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7亩,山林面积4879亩,河流面积1570亩。共有1362户人家,户籍人口4162人,17个村民小组。村设立党总支部,下设寺前湖、湖南、华家岭、鸡鸣山四个支部,0党员170名。村有集体企业采石场2家,茶厂1家,个私企业23家。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7.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0372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156万元。连续三年来,村先后获得了余姚市级文明村、余姚市法治示范村和宁波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三面环山,河流水系分中、下河两大支流,中河与黄家埠镇贯通,内有刺绕湾、华家岭二大河泊。下河连接临泗江姚西北排。临南虽说三面环山,但气温适宜,四季分明,光照绚丽,雨水充沛,土壤质地粘韧,多青紫泥,泥炭土、山地黄泥土和砂石土,宜栽江南各种农作物。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湖南、寺前湖、华家岭、鸡鸣山四个行政村合并,命名为临南村。原湖南村,解放前多数人家从上虞迁入。解放后名为湖南乡二村,行政村规模有南冯岙、后冯岙、水木庄、止止亭、双根桥、跳头、祝家、马家等八个自然村组成。1955年9月,撤湖南乡并入湖堤乡,1956年成立初级合作社,1957年建立高级社,1958年10月归五星人民公社湖南管理区管辖。1960年4月成立湖南大队,1982年更名为湖南村。 【产业经济】农业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水产、禽畜、花卉等种养殖业和杨梅经济林产业。鱼、虾、蟹、鳖等养殖面积达650亩。畜禽业快速发展,2005年成立余姚市舜农生态土鸡专业生产合作社,全年向市场供应肉猪3000余头,鸡、鸭25万羽。可谓是姚西北的鱼米之乡。华家岭西山白杨梅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已享有盛名。 二、三产业开发较早,境域素以生产砖瓦闻名,是姚西北砖瓦生产基地。60年代初,建立华家岭第一座砖瓦土窑,70年代构建十二座群体砖瓦土窑,90年代改建轮窑5座,年产红砖量8千万块,为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家电、模具等各种工业经济也迅速崛起。 【社会事业】民国年间兴办祥记私塾,解放后改为梨巷小学。50年代末,建办跳头学堂。60年代发展小学4所,80年代增设寺前湖初中班,新办幼儿园学前班4所,1996年新建临南小学教育楼1200平方米,2003年新建南苗幼儿园450平方米。群众文化发展源流之长,早在解放前创建梨巷摊黄班、大戏班。60年代建立鸡鸣山、湖南、丁牌头俱乐部。2003年村落文化宫落成,建有图书馆、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和老年活动室等。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有灯光球场、门球场、全排球场、路径健身设施和室内健身器具、休闲公园等。1956年建立寺前湖医疗保健所,60年代建立出脚医生医疗站4个,1997年建立临南医疗卫生室。 【村镇建设】解放前,大多村民从上虞迁居而来,村庄建设疏散、木结构平瓦房少见,大多数尽是低矮的稻草舍屋,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1968年草屋翻平瓦房开始掘起,70年代末,基本扫除了草舍房。80年代,二、三层楼房开始兴建,至今已是居住有规划、新房连成片。2005年村民住房人均45平方米。2002年新村建造办公楼7间,文化宫5间,建筑面积992平方米。2001年村内道路硬化5.5万平方米,2005年建设329国道至华家岭公路1条,全长5公里,四旁绿化相映,绿化面积12714平方米,人均占有率3平方米。2002年开通东大门莫家岭,与马渚镇通村公路接轨。2006年挖低华家岭,南与牟山镇通道。村建立三大环境保洁队伍三支,常年开展实施河流道路、垃圾保洁。自古以来,村民饮用水上靠天落水,下靠河流水,除了古人挖掘的少量水井外,目前全村挖掘水井980口。2006年余姚市自来水二公司渚山自来水引入,目前村民饮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明清时期,村民大多用菜油、松油点灯,民国始用洋油灯。1965年新安江电网引入,1966年电灯进入千家万户,同时解决了农业灌溉、脱粒和粮食饲料的加工。1966年全村用电量不足100千伏,1986年分步实施“一式四化用电标准化”电网改造,用电量480千伏,2000年用电量660千伏,2005年配置变压器24台2110千伏,工农业和民用电力供应充足,村道庄内按装上路灯。 【一村一品】余姚市舜农生态土鸡专业生产由宁波神农公司为依托,余姚市工商局注册商标。 【发展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一优二高农业,利用舜农生态土鸡专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打入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同时抓好杨梅生产的发展,把名扬海内外的西山白杨梅形成拳头产品,打出品牌,成为我村今后土鸡、杨梅生产的专业村。 【风景名胜】临南三面环山,碧水绿山,惟有百亩茶园相映,犹似青龙起舞。千亩杨梅笑迎四海宾客,刺绕湾湖畔与百家灯火同辉,渐成佳景。 【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集思广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村自然资源,科学地拟定《临南村2011-20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文明建村,商贸强村”战略,创建科技兴农、科教兴村的文化载体,打造名优品牌,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率先实现市级全面小康村。 |
梅园村 |
梅园村位于余姚市临山镇西北侧,高夹公路在村南侧穿过,距镇政府5公里,离杭州湾跨海大桥20公里,驻地原万兴丘村。境域四至:东接临海村,南至兰海村,西连邵家丘村,北濒杭州湾。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576亩,总人口3301人,村总支下设3个支部,现有党员105人。设有10个村民小组,村三套班子成员7人,村级可支配收入38万元。村先后获得浙江省综合档案达标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村落文化示范村、宁波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小康示范村、余姚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等先进集体等荣誉。地貌为海滨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早春回温暖,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常年平均气温16.2℃,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村史沿革 2001年行政村撤并,万兴丘、甘大舍二个行政村合并,因旧时这里有个农庄主种有一大片梅子,远近闻名,人称梅园丘,又因抗战时期浙东游击队与日寇在此发生战斗,故在撤并时定名为梅园村。 原甘大舍村,解放前属余姚县兰塘乡十三保,1957年划归慈溪县,1978年又划归余姚市,解放后先后更名兰海乡四村、兰海乡十三合作社、海塘公社十三大队、兰海公社三大队,1983年复村。 原万兴丘村,解放前属余姚县兰塘乡十四保,1957年划归慈溪县,1978年又划归余姚市,解放后先后称兰海乡四村、兰海乡十四合作社、海塘公社十四大队、兰海公社四大队,1983年复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种植葡萄、青瓜、榨菜、棉花为主。建国初期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大小麦等经济作物,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引种了葡萄、榨菜等经济作物,截至2005年,已形成1000余亩榨菜生产基地和1000余亩葡萄产业园区,建立了一个800亩连片绿色无公害青瓜基地。 二、三产业发展较快,1979年前后境内相继开办了村办废花厂、玻纤厂、胶木厂、鞋袜厂、榨菜厂、砖瓦厂及万兴酒楼等,1987年后,个体企业、个体商业发展迅速,主要生产制造笔件、仪器仪表、小五金等产品,截止2009年底村内共有各类企业15家,千万产值以上企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1家。 社会事业 村境有崇教之风,解放前就设有学堂,解放后开办夜校、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截至2005年,全村拥有大学和高中毕业生500余名。群众文化,20世纪60年代建村俱乐部,利用节日和空闲时间举办文化活动,1999年开通有线电视,20世纪70年代建立村卫生室,并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村镇建设 解放前村民住房多为草舍,大多为二至三层楼房。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制订村庄建设发展规划,交通便利,通村公路贯穿于境内,全村交通工具有个人轿车、面包车、货运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全部饮用自来水,村级电网已改造完毕,主干道路已硬化、绿化、亮化。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植绿面积34500平方,2003年进行户厕改造,全部消灭了露天粪缸。村庄环境不断改善。 一村一品 有葡萄基地1008亩,年产3000吨,是余姚市味香园葡萄主产地之一。 发展特色 该村围绕葡萄、青瓜两大基地,扩大种植面积,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品种,打响村农产品品牌,建立自身特色的农贸市场。 风景特色 连绵数公里的杭州湾海岸线,一望无际的连片青瓜基地,大棚葡萄园区,农民公园,村落文化宫, 梅园坵抗日纪念碑,杭州湾观潮等。 发展目标 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梅园村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建成省级文明小康村。 |
邵家丘村 |
邵家丘村 临山镇邵家丘村地处余姚市西北部,南临329国道,北濒杭州湾,由原邵家丘村、沈家丘村、哑潭村三个村撤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555亩,住户819户,常住人口2667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7个党小组,146名党员。近年来,邵家丘村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道路。2012年村级集体总收入186.0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048.59元。村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生态村等荣誉。 【地理风貌】临山镇位于余姚西北部,北濒杭州湾,南临四明山余脉,东与泗门接壤,西邻黄家埠镇,呈南山北海中平原的地貌特征,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全镇境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海岸线2.9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该镇于1992年撤区并镇,辖湖堤、汝东、临山、临城、临浦、临海、临南、兰海、梅园、邵家邱等10个行政村及凤麟1个居委会,全镇总户数13383户,4.1万人口,外来人口1.5万人,总人口5.6万人。近年来,临山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战略,工业、农业、三产呈现飞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131.71亿元,财政总收入29475万元,是“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宁波市书画之乡”、“浙江省生态镇”、“宁波市文明镇”、“宁波市卫生镇”。 【历史沿革】临山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唐、宋元时史称庙山,至明洪武二十年朝廷为抵御倭寇侵扰在此筑城建卫,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嘉靖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与此屯兵杀敌,目前尚存有古城墙、烽火台、洗心池等遗迹。因面山背海,环卫皆山,故名临山卫,临山之称一直沿袭至今。临山从唐代始便有明确行政归属,据唐《十道志》载,当时临山分别归属于姚娘、余福、余支三里;宋、元、明、清初,县、乡编制基本不变,至清末宣统元年,余姚县划为四十五乡,临山独立成乡,辖巷村、任村等7村;民国十九年余姚县改划七区、二十八镇、一百六十三乡,临山归属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余姚下设八区,临山仍为其一,直至解放,相沿不变。1954年4月,余姚划十二区,临山为区。1956年,撤区并乡,改为临山乡。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成立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建制,临山重新设区。1992年,全市撤区扩镇并乡,由原临山镇、湖堤乡、兰海乡、临海乡合并成为如今的临山镇。 【产业特色】临山镇是余姚市农业强镇,已经形成了瓜果、榨菜、水产、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从事农产品种养及深加工的企业达到21家,其中地、市级龙头企业10家。拥有万亩葡萄福缘官网生产基地及千亩葡萄观光园,近100个国内外名优葡萄品种,以“味香园”品牌和“余姚(临山)葡萄节”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已走出余姚,享誉省内外;拥有万亩榨菜生产基地,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泰”为龙头的榨菜种植、加工能力达1.6万吨以上;享有“榨菜之乡”、“葡萄之乡”的美誉。“神农”畜禽、“来宝”香干、杭州湾海鲜等特产也久负盛名。 临山又是姚北经济重镇,临山镇已形成制笔、电子电器、蓄电池、机械制造等优势行业,尤其是临山制笔闻名全国,是名副其实的“制笔王国”。近几年来,临山镇着力于开发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整机产品,如高科技指纹锁、制冰机、车载冰箱、家用冰箱、割灌机、离心式水泵、绿篱剪、加气砼砌块、镍-氢电池等产品的开发成功,为该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镇有各类企业1100多家,其中制笔企业267家,各类整机产品近30种,建成了镇东示范区、镇西环保特色区和镇中制笔区三大工业功能区块,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 【村镇建设】临山镇历来便是经济和军事两大重镇,是浙东著名的三卫之一,自古繁华。至晚清民国初年,临山注重商贸发展,镇内街道纵横,经济繁荣,被史家誉为“江南小扬州”,集镇规模和经济实力堪为姚北翘楚。随着历史的推移,“杭州湾时代”的来临,滨海产业带的开发,为如今的临山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临山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五高”标准重绘临山蓝图,即:高品位的集镇定位格局、高起点的集镇规划、高标准的集镇建设、高效能的集镇管理、高效益的集镇经营。并以“跳出老镇建新镇,建设新镇带老镇”的发展思路,拉开城镇建设框架,占地5平方公里的新集镇已经形成雏形,服务、生活、生产、休闲、文体等功能区块布局合理,成为该镇政治、文化、商贸、居住中心。此外,该镇积极建设通村网络公路,以纵横交错的交通脉络打通村镇接点,连点成片地推进村庄建设。涌现出了经济实力型村庄——临浦村,环境整治型村庄——梅园村,生态园林型村庄——临南村等各具鲜明特色的村庄,形成“众兴拱月”的村镇建设态势。 【社会事业】临山以其深厚的古镇文化底蕴和对文化体育事业不遗余力地投入,促进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落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和“宁波市书画之乡”。该镇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多渠道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成为了姚北的教育强镇之一;他们全面推进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努力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生育文化,全镇计划生育率达到99.6%;近年来,临山镇把环境整治作为改善村容镇貌的重要抓手,加强对村庄道路及河道卫生的管理,建立专业保洁队伍,落实卫生保洁管理责任,做到全天候保洁,全镇卫生状况得到空前的改善。 【名优特产】榨菜之乡和葡萄之乡,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和1.15万亩。国泰牌榨菜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味香园”葡萄获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和宁波市名牌产品称号。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余姚市(临山)葡萄节,味香园葡萄观光基地已成为余姚市“中国乡村游”三个旅游观光景点之一。此外,更有“来宝香干”、“西山白杨梅”、“杭州湾小海鲜”等闻名遐迩。 【发展特色】临山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329国道横贯境内,距杭甬高速公路入口仅10公里,距萧甬铁路余姚站为30公里,西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东至宁波栎社机场和北仑港深水码头仅70公里,329国道复线与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基本形成了可以辐射周边城市的水陆空立体大交通网络,交通极为便利。以姚北滨海产业园区西区这一新的发展框架之下,镇东示范区,镇中制笔专业区,镇西环保区三大园区依329国道而建,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吸引着海内外客商前来洽谈,已经初步形成企业集聚效应。 【风景名胜】临山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历史悠久,遗迹众多。昔有“古卫城墙遗址”、“戚少保祠”、“麟山第一泉”、“苍山烟树”、“三官殿”、“浙东妈祖庙(天后宫)”、“北海观潮”、“临山烈士陵园”等临山八景,今又添“葡萄观光”、“月华垂钓”两景,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发展目标】突出一个定位目标。即“田园古镇、品质临山”这一发展目标。年内,镇两代会在去年建设“生态型工贸旅游古镇”的基础上,整合提出了临山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田园古镇、品质临山”。 找准两大主攻方向。一是主攻产业发展高地。突出招商选资和项目推进力度,择优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做大做实做强临山实体经济板块,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引进外资370万美元,内资14000万元。全力推进24个新建续建项目、5个报批新建项目以及16家注册企业的早落实,早建成,早投产,加快推进总投资2.68亿元的宁波甬丰科技示范园项目和一期投资3亿元的杭州欧银铁皮石斛高科技培育种植加工项目的建设步伐。二是主攻城乡建设阵地。一要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区建设,在重点建设邵家丘村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临城村农民公寓、临南村农房“两改”和土地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二要加快新集镇北城缺商住地块、大浦江东侧地块和西门桥西侧商业地块的开发建设,实施环境提升、绿化再造专项行动计划,提升迎凤路、南塘路的核心街区立面改造,积极打造魅力风情小集镇;三要加快老城部分街区提升改造。以创省历史文化名镇为抓手,根据《临山历史名镇保护规划》纲领,重点推进南门岭公园建设、部分文保单位(古遗迹)修缮、沿街房屋立面改造等。四要加快推进“三改一拆”专项工作,改出发展新空间,拆出集镇新形象。 搭建三大发展平台。一是搭建以“一带两区”(329复线,工业西、北功能区)为主的工业功能区实体经济平台,以创润新材料高科技企业为依托,聚焦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选好资,选好商,做强做大我镇经济蛋糕;二是搭建以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精品区为抓手的现代农业园区平台,逐步形成集现代高效、休闲观光、绿色生态、智慧创意等多形态的农业综合体,占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搭建宜居宜业宜游的集镇新区平台,通过规划修编、区块开发、环境提升等,加速形成投资环境优越、人居环境优美的集镇核心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