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黄家埠镇 >> 五车堰村

五车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车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车堰村简介

  五车堰村位于姚西北平原,329国道穿村而过,西与上虞市毗邻,是地区交界之处。全村区域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共有村民1242户,常住人口3801人,耕地3099亩,设21个村民小组,57个村民代表。在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44人。近几年来,本村党总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以经济发展、创建文明村、提高村民素质、共创和谐社会为契机,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村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本村被命名为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101 315000 -- 查看 五车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车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车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华家村

  华家村位于黄家埠镇南部,2001年由原高阳村、后华桥村、华家村、潘家村合并而成,其地理位置南与牟山相接,东与杏山村交界,西与五车堰村交界,北与回龙村交界,全村总人口2670人,户数918户,耕地面积2647亩,2008年人均收入10615元,总面积3.12平方公里。   全村有15个自然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47名村民代表,党员93人,全村有各类个私企业60多家,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365亿元,工业主要产品以消防器材、织带、五金产品为主,生猪万头养殖场1个,千头猪场1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田养殖205亩,连片蜜梨种植165亩,农业产值2710万元,农田基础设施标准化,U型渠道2000亩。   村级基础设施较完善,有村级医疗站2个,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又实行了垃圾袋装化,组建了保洁队伍,并在全村建造公厕13只,全村村道硬化已达95%以上。全村生活水平较高,自来水、电力供应充足,有线电视、广播、电话通讯网络发达,获得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生态文明村、余姚市基层先进党组织、滩坑水库移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华家村人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为华家村的明天更加努力的工作,把华家村建设得更美好、更繁荣。   

五车堰村

  五车堰村位于姚西北平原,329国道穿村而过,西与上虞市毗邻,是地区交界之处。全村区域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共有村民1242户,常住人口3801人,耕地3099亩,设21个村民小组,57个村民代表。在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44人。近几年来,本村党总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以经济发展、创建文明村、提高村民素质、共创和谐社会为契机,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村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本村被命名为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韩夏村

  余姚市黄家埠镇韩夏村地处姚西北平原,东靠高兰公路,南接高桥村、上塘村,西临上虞谢塘,北止十六户、横塘村,交通便利,全村总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836亩,水田1941亩,旱地895亩,河流面积294亩。现有住户1318户,常住人口3798 。   

十六户村

  十六户村位于余姚市上虞交界,在黄家埠西北。东与本镇横塘村相接,南与本镇韩夏村相邻,西与上虞市盖北镇棉杨,镇江,镇海等镇接壤,北濒钱塘江,是块滨海冲积平原,东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4.8公里,总面积为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0亩,属全棉区,种植棉花、葡萄、榨菜等作物。村中大多江河从诸丁丘西南入境而通跃进江,横连四塘江,五塘江流经村内一直向东延伸,横盖公路,振兴路,与村后莲庵路,跃进路,竖塘路纵横交叉,构成了新农村交通网,村的南端是诸丁丘片,中间是十六户片,北部是崔家丘片,整个村成了个“J”字形。   村委办公室设在三个自然村的中心位子,即十六户村桥头,全村有1464户,常住人口4537人,20个村民小组。选出村民代表51人,现有党员109人,其中预备8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三个党员教育点,建立村党总支,村委会,社管会等三套班子,共有班子成员7人。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和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提高,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村拥有夜巡、卫生保洁、义务消防、纠纷调解、青年志愿者等5支队伍,老年活动室1个,卫生医疗站1个。先后荣获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绿化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等。2009年,原宁波市委书记-为本村题写“红色十六户”。2011年原浙江省委书记薛驹为我村题词“红色通道十六户”、 “红色通道十六户纪念馆”。   2012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142元。全村总收入708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385万元,工业收入44369万元.   

杏山村

  杏山村,原称鹦山村,以辖区内有鹦山而得名,鹦山之名,据说是早年有樵夫在打网山上打柴,发现山东麓摩石壁间飞出一对鹦鹉,村人以为吉祥之兆,因把打网山改称为鹦山,村便以此得名。    杏山村位于黄家埠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以杏山湖声誉得名。东倚东山支脉,与临山、牟山两镇连岗,南界牟山镇吴昂头村,西北与本镇回龙村毗邻。幅员面积5.16平方公里,有耕地2790亩,人均0.9亩,山林1500亩,水面700余亩。全村分三片,由原来的鲤鱼山、杏山、湖塘三个自然村组成。    杏山村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黄海标高在3.17—3.80米之间,一般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90KP2,地震力度6度,历史上无地震灾害,村内河水系比较发达,河道纵横,另有大量河汊池塘散步全村。    全村现有农户986户,在册人口2929人,流动人口40人,拥有姓氏130个。2001年4月份建立村党支,下辖三个党支部,有党员96人,预备党员9人,积极分子2人。村民小组长20人,村民代表48人。本届村领导班子共4人,后备干部2人。    村级基础设施完善,有村级医疗站1个,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又实行了垃圾袋装化,组建了保洁队伍,全村村道硬化已达95%以上。全村生活水平较高,自来水、电力供应充足,有线电视、广播、电话通讯网络发达。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46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78元。工业主要以消防器材、织带、五金产品为主,农业主要以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全村从事工贸服务业有131户,年产值亿元。    杏山村历年来被评为余姚市文明村、宁波市水环境整治试点村、余姚市环境整治示范村、先进党组织、共青团先进集体、妇女工作先进集体、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横塘村

  横塘村概况   横塘村位于黄家埠镇最北面,北濒杭州湾,东靠临山镇,西邻本镇十六户村,与上虞接壤,高兰公路穿村而过。2001年由冯徐丘、横塘、冯黄邵三个行政村撤并而成,全村区域总面积4.2平方公里,有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62户,总人口4814人。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3个党员家庭教育点,全村有党员128人,村民代表56人。横塘村是中国榨菜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后,开发密梨基地、葡萄基地280亩,淡水养殖虾、鱼、蟹、鳖面积561亩。近年来,村党总支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超越自我求突破”的思路,解放思想、团结奋进,在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全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较快发展。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8000元。先后荣获余姚市先进党组织、余姚市环境整治合格村、庭院整治合格村、余姚市文明村、宁波市文明村、余姚市五星级妇代会、余姚市巾帼示范村、余姚市计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回龙村

  回龙村的老年人都听说过丹书学堂,丹书学堂位于樟树下回龙桥北面。建成于1908年,是清末上海瑞生洋行买办、三品候补知府何丹书兴办的。何丹书是回龙人氏,读书不多,从摆水果摊子起步, 到买卖军火发家。为了让家乡儿童不再像自己一样,从小因缺少文化而抱憾终生,出资兴建了丹书学堂。学堂有120亩校田,开始时候,学堂实行学费全免,有校田的租金收益维持日常开支,同时,对何姓优秀毕业生可以免费安排工作。到1936年左右,学堂开始收取学费,一般为两斗到四斗米一学期。学校教育采取复式教育。丹书学堂大门朝东,校门上方上悬一匾,-“丹书学堂”四个大字,据传:进学堂门厅有一屏风,旁立有一牌,上写“民众问字处”,据说此处专门有老师在此为当地群众读信、释疑。厅堂左右就是教室,南面二间为仁教室,北面二间为智教室。走过一根高大的木旗杆后,就是丹书学堂的室内操场。操场的南面是仓库和会场,一间仓库里面摆放的是120亩校田收上来的租谷。二间屋面的会场正中是孙中山先生像和国民遗嘱。会场墙壁四周是蔡锷,洪秀全等名人名士像。操场的北面中间那间是老师办公室,内高挂孔夫子的像,-“至圣先师”。 操场的正中就是丹书堂,丹书堂前有一牌,上写“惠我青年”四个字。正中则是何丹书的像,像的左右各一副对联,“山水有清音,读书敦朔好”。每天清晨学生前来上学,第一件时间就是前来丹书堂拜丹书的像,然后在老师的办公室拜孔夫子,然后才各自回自己的教室学习。丹书堂的北面二间是勇教室,勇教室里面摆有一排木箱,用来存放童子军服装。丹书堂南面二间教室是空的。丹书堂的西面有5间房屋,做为厨房和堆放杂务所用。解放后,丹书学堂做为当地基础教育学校,改名为回龙小学。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整合当地教育资源,政府新建了回龙小学后,现遗址上新建了多层农民公寓。  

上塘村

  上塘村概况   【村情风貌】上塘村村位于姚北平原,距镇驻地3公里,村民委员会设在杨王,以前是一条古塘的上部而得名。东接高桥村,南邻五车堰村,西邻上虞谢塘镇丁家堰,北与韩夏村、高桥村相连。329国道从我村东面穿过,现境总面积3.8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922亩,水面348亩。1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125户,常住人口3524人,非农人口72人。2005年社会总产值1.86亿元,人均收入6500元,村级可用资金50万元,村集体资产583万元,有私营企业35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以上企业2家。村2001年设产党总支部,下辖三个党支部,111名党员。   村境属姚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多为粉泥土、黄斑泥,河流纵横,村西部的诸励江为主干流,洞桥江,杨家河、外横江、泥家堰江、刘家直洞江五大主流注入,气候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区,平均气温16度左右,无霜期205天,降水量1360毫米,平均日照2044.5小时。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撤拼,上塘、杨王、诸家桥三个行政村合并,仍称上塘村。唐、宋、元、明、清属会稽(绍兴)余姚县上塘乡,清末宣统元年(1908)属绍兴府余姚县上塘乡,1949年废保为村,为上塘乡二、三、四、五村和韩夏乡的三村,1956年杨王为红旗高级生产合作社,诸家桥为新江高级生产合作社,上塘为五一高级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后为五星公社上塘管理处,1962年隶属兰塘公社,上塘为上塘大队,杨王为汤严应大队、杨王大队,1966年称红旗大队和红星大队,1974年红旗、红星合并为红联大队,诸家桥为新江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改为兰塘乡上塘村、杨王村、诸家桥村。上塘以古塘名而得名,杨王以杨、王两姓集聚得名,诸家桥以诸姓集聚得名。   【产业经济】农业以水稻为主,在东汉时期(240年)已广种水稻、油、棉、麦少量种植,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一优二高”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率先种植以黄花梨为主的密梨100多亩,目前已有密梨基地650多亩,品种不断更新,早熟密梨面积不断扩大。亩产可达4000公斤以上。   境内二、三产业起步较早,民国期间就有“长丰”米厂、榨油、针织等私营企业1家。1968年村办企业9家,红联五金厂、磷肥厂、有机玻璃厂、文化羽毛厂、针织厂、羽绒被服厂、石棉厂、塑料厂,以后又建立了诸家桥白泥厂等村办企业。1979年以后村办,联户办,个体企业、个体工商业发展迅速。1985年鸿发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在村内落户,商琪圣诞灯饰有限公司建立。到2005年各类企业35家,从业人员825人。二个农贸小市场,摊位将近100多个。   【社会事业】境内1948年开办学堂, “私立采三育才小学”有陈采三建办于1948年,房屋20多间,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诸家桥“龙江”初小。解放以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改为上塘小学。1958年在小学内附设初级中学。20世纪60年代建立文艺宣传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58年设立村合作医疗室,1982年开办村卫生室。80年代建办幼儿园。2003年建立老年活动室。   【村镇建设】1949年前村庄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和草屋,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1969年建造大会堂和村办公室。1980年经农业局批准农民首次建房,先后3次规划村庄建设,到2005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居住二至三层楼房的户数占总数的95%。2002年开始进行村主要道路硬化,连接329国道和邻村主道,水泥路长15公里,60000多平方面积。2004年建造通村公路。搞好环境整治,村民实行垃圾袋装化。全村交通工具:有个人轿车25辆,摩托车558辆,大小拖拉机30辆,货运汽车12辆,面包车2辆。内河航道畅通。旧时村民饮用河水、井水。1997年镇自来水厂引水,用上自来水1999年四明湖水引入,目前村民生活、生产全部饮用洁净的自来水。总管道5000多米。明清时期村民大多数用菜油灯作照明,民国年间用煤油灯。1968年新安江水电供电应用,农业灌溉、工业动力、民用照明都用上了新安江电。1997年开始规划“一式四化用电标准化”电网改造,到2005年已配置变压器8台,860千伏。工农业和民用照明用电供应充足。村部份主道安装路灯。通讯便捷,全村有程控电话715门,各类手机、传真机等1800部(台),家庭电脑120台。   【一村一品】村内有密梨基地650亩,年产量2000吨,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和地区。   【发展特色】利用密梨基地的优势,进行品种改良,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其他的水果配套,优化品种,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营造一个规模较大的密梨生产基地。   围绕新农地建设,对诸家桥的徐家、刘家、茹家三个自然村搬迁,整理建设用地100亩,村民居住向中心村集中,建设新型的村民居住点。规划15亩土地,作为外来人口安置点。   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实施道路硬化的延伸。加强卫生保洁,实行垃圾袋装化。培育新农民,增加科技投入,使农民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  

黄家埠村

  黄家埠村简介   黄家埠村位于姚西北平原,距黄家埠镇政府1.5公里,329复线穿越本村。东接临山镇临城村,南临本镇高桥村,西连本镇韩夏村,北至临山镇邵家坵村。黄家埠是绍兴府余姚县北部沿海古埠,据地方谱碟,南宋绍兴年间,本邑梁弄黄姓者,螯居兰风一都二里,其嗣因货运等泊船装卸,砌埠建码头,以姓命埠,以利海运。后人以埠为村名。   现全村总区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98亩,山林面积175亩,河流224亩。是一个依山傍水多种经营的中心村落。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多雨、高桥江流经境内。村农业主要由传统的水稻、棉花、油菜、榨菜、葡萄等经济作物为主。   黄家埠村由原邵家、黄家埠、冯家三村合并而成,有七个自然村。共有在册人口3919人,1342户,19个村民小组,外来流动人口2500余人。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18人。历年来先后获得“余姚市环境整治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庭院整治合格村”、“宁波卫生村”、“宁波绿化示范村”和“宁波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村制笔业比较发达,从事制笔及有关行业的大小企业150余家。主要生产各类中高档原珠笔、其它五金、塑料配件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出口东南亚等国家。2012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9.05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53.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9036元。村级集体资产总额1742余万元。   


五车堰村特产大全




五车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