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丈亭镇 >> 寺前王村

寺前王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寺前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寺前王村简介

  【村情概况】 寺前王村座落于丈亭镇中部偏北面,东与渔溪村相连,南接丈亭村,西与汇头、龙南村相临,北与梅溪村、半岙村搭界,村中心地块已与新镇区和镇工业功能区结合在一起。村驻地新镇区长乐路,毗邻镇政府。村域面积7.38平方公里,由寺前王、陈夹岙、张孙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2678人,871户,有党员98名,建立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全村有耕地663亩,山林6230亩,是丈亭镇耕地较少、山林较多的行政村之一。村北部山区,有小(一)型水库寺前王水库和2座山塘水库。朱家浦、桂家浦、青草河等河流横贯全境。61省道和余丈公路通过村内,沿寺前王水库有一条公路直达上陈夹岙自然村。至张孙自然村建有一条柏油路面的旅游公路。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2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61元,村集体收入62万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时,寺前王村由丈亭镇的寺前王、陈夹岙、张孙三个村合并而成,寺前王起名。原寺前王村以王姓为主,因古时村前有一寺院得名。解放前后,寺前王村随渔溪乡、丈亭乡先后隶属慈溪、余姚两县、1949年划入渔溪乡四村,1958年属丈亭公社渔溪管理区寺前王大队,1983年复村。原陈夹岙村,主要为上陈夹岙和新周家二村组成,分别以陈、周二姓为主姓。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属丈亭区岗墩乡,1958年前与原寺前王一起,同属渔溪乡,后随乡并入丈亭公社、丈亭镇。原张孙村,并村前一直隶属梅溪,因由孙家岙、张家岙二小自然村组成起名张孙,村民姓氏大多为孙、张。解放前曾划归慈溪市龙南乡,1956年后划归余姚,后隶属丈亭区。曾属梅溪大队、梅溪乡,直至并村。
   【产业经济】 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产业。杨梅、毛竹、林木产量较高。特别是张孙,毛竹蕴藏量居全镇前列。沿山间有少量耕地,村民主要口粮靠下畈耕地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原陈夹岙村就办起村办企业,主要行业有五金制造、塑料加工、乐器制作等,并渐趋兴旺,形成规模,成为原丈亭镇的骨干企业。企业生产的塑料喷雾器、小提琴等产品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当时,原张孙村、寺前王村也陆续兴办起电气配件、五金机械零件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引导下,全村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村已有各种企业100余家,部分企业凭着自身的发展和积累,不断壮大,已进入镇工业园区,还有10家企业已到市内外发展,发展前景良好。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杨梅产业快速发展。全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3870亩,年产量在 万斤左右,是丈亭镇的主要产区之一。村内建有杨梅观光点4处。每年能接待国内外游客2万多人次。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抓住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2003年,村投资280万元,建成村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不仅解决了村办公场所,而且通过租凭等形式,每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多万元。去年以来,村坚持“重农、强工、兴三产”战略,依靠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预计2006年工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亿元。创利润300万元。在工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剩余的土地上,进一步发展优质杨梅和苗木产业。
   【社会事业】 寺前王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原陈夹岙村曾是余姚市小康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并村后,更加重视中心村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努力,已建成连接全村各自然村、全长6000米的主干道路,并浇制成水泥路。近年又全面实施了环境整治,新建和改造了村道50条,总长度达2万米,新建公厕21座,消灭了露天粪缸,疏浚河道3条,实施土地整理100亩,对原张孙村实施旧村改造,逐步搬迁合并,科学制订新村规划,规划面积100亩。村建立环卫保洁组织,配备专职清洁工,实行河道保洁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村民参保率达90%以上。村建有2个卫生室,配备3名乡村医生。近几年来,村委又多次组织改水改厕,自来水饮用合格率达到98%,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管理及企业卫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扎实开展。村综合大楼建成后,陆续开辟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村民活动场所。为解决因建设而导致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村组织村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109 315000 -- 查看 寺前王村谷歌卫星地图

寺前王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寺前王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江社区

  三江社区位于丈亭老城镇,东连胡界村,南依姚江,西邻丈亭村,北接渔溪新区,社区办公场所设在丈一路,距镇政府驻地约2.5公里。曾是丈亭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一度为丈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3年3月在原三江口、慈江桥两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拆居建社,建立了三江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余姚市第一个乡镇社区。辖区总面积约0.85平方公里,2005年底在册人口2035人,总户数1056户,外来人口450人。辖区内有大小单位17个,大小企业上百个,商店、店铺数百家。社区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社区、余姚市精品社区、余姚市文明社区、余姚市示范平安社区、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社区建设】社区由丈亭新老两组街道组成。老街靠南,临江东西走向,全长约300米,居住的大部分是一些经商居民和姚江渔民。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不断建设扩展,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新建成丈一路、新民路、瓦窑东(西)路、菜场路、振兴路等街道。商贸逐年繁荣,菜场、饭店、超市、商店等比比皆是。社区建立之后,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政治、经济、文化一条龙的新型社区”模式。现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890”社区服务中心、党员服务咨询服务中心、室内外活动场所、健身房等居民服务机构和场所。辖区内有镇成职校1所,小学1所,幼儿园2所。社区内环境整洁,周边绿化带、人文设施等配套齐全。设有宣传窗4处,党员服务上岗台等宣传牌105块,万册图书馆1座,电子阅览室1个,还有可供学习、教育、娱乐的多功能会议室等。基本能够保证居民的就业、就学、就医和娱乐休闲。   【社区管理】社区形成以教育、服务、治安、卫生、环境、文体等为一体的管理格局,积极开展居民自治活动。社区建党总支部1个,下设三江口、慈江桥、环卫所等3个支部,共有党员119人;还建立了社区居民议事委员会、议事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现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0人,居民小组长22名,负责开展社区的日常工作。   【社区景观】三江口。姚江自四明大岚发源之后,向东流经丈亭,截然分为二支,形成天然的三叉江。先民早在公元760年时,就沿江置镇,并在临江石矶上筑方丈亭,“丈亭”由此得名。自古以来,丈亭是宁绍航道上的重镇。多少文人墨客途径此处,留下许多吟哦诗篇,古诗有:“出县四十里,西来是丈亭。江分三派白,山拱万峰青。”“旧来一丈亭,长守双江口,潮来潮去不断船,遮莫亭前走。”等,而其中以陆游的《发丈亭》尤为脍炙人口,可见此处当年的繁华景象。丈亭古渡口、钱王庙遗址、丈亭老街、慈江大桥、凤凰山公园等景观,共同勾画了一幅穿越时空的人文自然画卷,是人们领略历史文化、享受现代文明的好去处。   【发展目标】围绕“党旗映社区”主题,深入开展“一人一岗、多岗合作”活动,抓党建龙头,依法开展自治活动,积极争创省文明社区,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生活舒适便利、文体活动丰富的新型乡镇现代化社区。近几年工作目标是: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完善,三年促发展,力争加入宁波市、浙江省文明社区行列;工作宗旨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用真诚和热情营造美好家园;工作思路是:抓服务、办实事、强宣传教育,逐步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一工作宗旨,为创造和发展社区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梅溪村

  梅溪村位于丈亭镇西北部,东与寺前王村的张孙自然村接壤,南与汇头、龙丰村交界,西邻余姚城区凤山街道,北面紧连慈溪市横河镇大山村,村委驻地位于俞家岙自然村的陆家山顶,距政府驻地6公里。村域面积8.28平方公里,有耕地1096亩,山林10212亩,是丈亭镇地域面积和山林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全村人口2287人,818户,由南岙、舒郎岗、俞家岙、柳家岙、杨家岙5个自然村组成,分14个村民小组,村庄由东往西分布在一条狭长的山沟之中,村民出入靠一条进村公路,东西两个出口,连接61省道。北面有3条通往慈溪横河镇盘山公路。顺着梅东公路和山沟有一条溪流,昔日有梅,梅溪因此得名。“火龙岗”为丈亭镇最高峰,海拔408米,境内有铁顶山、烂蛇弄等小塘水库10座。整个村庄群山环抱,苍松翠竹,溪水潺潺,风景迷人。村建立党总支部,有党员94名,设5个党支部。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75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785万元,农民年均收入6405元,村集体收入7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87.09万元,是宁波市、余姚市生态村  

汇头村

  【村情概况】    东邻寺前王村,南至汇龙、龙南二村,西毗龙丰村,北与梅溪村交界,村域面积5.59平方公里,由东岙、西岙,蒋陈、东湾、西湾、钱家、马家店、上钱家埠等八个小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2316人,842户。全村有党员115名,建立党总支,分设6个党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582亩,山林林面积4066亩,山林作物以杨梅,毛竹为主,是丈亭镇乃至余姚市的杨梅主产地之一。村内主要河道为东、西上横河,汇入龙山浦注入姚江。原余丈公路(61省道)贯穿全村。至2011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5555.7万元,人均纯收入12747元,村曾先后获得浙江省村级体育俱乐部,余姚市文化特色村、种文化示范村等荣誉。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时,汇头村由原东岙、西村、汇信三个行政村合并,村址设汇头,定名汇头村。原东岙村、西村,叶氏先祖,从河南南阳搬迁至此。解放前为慈溪县渔溪乡三保,解放后至1954年为慈溪县龙山乡二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为余姚县龙山乡二村,成立高级社时为龙山乡和平社,1958年为丈亭公社龙山管理区和平核算单位。1962年起为龙山公社东岙大队、西岙大队。地名普查后龙山公社更名汇头公社,1983年汇头公社改名为汇头乡,称汇头乡东岙村、西村。1989年汇头、梅溪二乡合并,称梅溪乡东岙村、西村。1992年梅溪乡、丈亭镇合并,隶属丈亭镇,又称为丈亭镇东岙村、西村,直至2001年四月行政村撤并。原汇信村又称汇头,村内以钟、钱二姓为主,钟氏先祖从河南颍川迁至余姚双河桐湖钟家门头一带,随后,钟氏又分支到此。此地有多路水系汇入,又从钟家门头迁入,将该地定名为钟家汇头,后简称汇头。钱氏先祖祖籍彭城。长期以来,钟氏、钱氏及其他姓氏共同在汇头这片土地劳作生息,和睦相处。解放前为慈溪县渔溪乡四保,解放后至1954为慈溪县龙山乡三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5年先后成立汇信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为丈亭公社龙山管理区汇信核算单位,1962年起先后为龙山公社汇信大队、汇头公社汇信大队,1983年改为汇头乡汇信村,1989年汇头、梅溪二乡合并为梅溪乡汇信村,1992年梅溪乡、丈亭镇合并,称为丈亭镇汇信村,隶属丈亭镇至2001年三村合并。   【产业经济】    工业企业:工业生产原东岙村1975年创办余姚市东岙针织厂,是原公社(乡)有名的重点企业,多次被评为余姚市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原西村、汇信二村改革开放前,村办企业效益不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到2011年止,全村的个体私营企业已形成以汽车配件、轻纺针织、精密无缝管制造、五金件、塑料件加工制造为特色的工业企业行业格局。全村现有产值超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五家,中小型个体私营企业100家。    农业:汇头村地处半山区,长期以来以种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计划经济时期,本村曾是原公社(乡)的售粮大村。农业生产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已转移到企业从事工业生产,以种粮为主的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调整和改变,单一以种粮为主的农业格局已打破,逐步发展花卉苗木、果木培育、蔬菜大棚等特色农业。依托地处半山区、交流便利的地理优势,近几年杨梅生产迅猛发展,全村4066亩山林面积中已发展优质荸荠种杨梅近3000亩,杨梅年收入超万元的农户已达农户总数的60%以上,有些农户年收入已达2-3万元,2006年全村杨梅总产量150万公斤左右,杨梅产值已近千万元。杨梅季节,村内车辆穿梭,杨梅观光客络绎不断,热闹异常,佳宾流量甚至超过春节,目前该村已成为余姚市的杨梅主产地之一。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发展较快,经营第三产业的农户已有188家,2005年,全村第三产业产值达到580多万元。   【社会事业】    汇头村历来来尊师崇教。早在解放前周围村庄无一所学校时,汇头已兴办私塾,后又办小学。汇头小学已有近百年历史,解放后曾是公社,乡的中心小学,培养出的人才已桃李满天下,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村内设有卫生服务站2个,有乡村医生2名。村多次进行电力、自来水管道整网、改造。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村建造合格公厕30只,露天粪缸全部消灭。全村临近61省道,交通便捷,近年来村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完成了村内主干道的硬化工程。村内有农贸市场2个,超市3家,各类个体经营百什货、烟酒副食品类小商店30多家,方便了群众购物。村设有老年活动室三个,内有棋牌、彩电、各种球类、活动器具,极大丰富了老年人生活,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村历来重视群众文化生活,2011年完成了特级村落文化宫创建工作,多次被评为市级及镇级文化示范村。   【风景名胜】    鲻山遗址。位于西村鲻山东南麓,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遗址文化的历史年代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二、三、四文化层,距今约6000年以上,该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且其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及其呈现的生产水平。她与河姆渡遗址和新近发掘的田螺山遗址,共同组成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出土文物丰富繁多,石器有斧、锛和以燧石为原料制成的小石器,陶器有夹碳黑陶和夹砂黑陶、多素面,还发现了一些类似河姆渡出土文物中的木构建筑足迹,具有极大的研究保护价值,现大多数文物陈置于省博物馆中,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内涵,提高对河姆渡文化发展环节的认识,提供了大批新的宝贵资料。   

丈亭村

  丈亭村位于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沈家自然村,村因镇地名定名。境域面积3.22平方公里,东接丈亭老镇区、三江社区,南临姚江,与陆埠镇相望,西连龙南村,北至萧甬铁路北侧与渔溪村接壤,由沈家、陈家、下齐塔、赵家四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4356人,1720户。全村有党员151名,建立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耕田面积1297亩,山林面积436亩,是丈亭镇地域人口最多、人均耕地最少  

渔溪村

  渔溪村位于丈亭镇中心偏东处,村驻地在新镇区渔溪路,距镇政府办公大楼约500米。村域面积6.1平方公里,含渔溪、屠家、凤陆、傅庄、桐树院等14个自然村,总人口3256人,1030户,耕地面积1350亩,山林面积3003亩。村内有油车浦和陆家横河二条主干河流,分别为南北向和东西向贯穿全境。村北部丘陵山脉,南部紧靠凤凰山、白象山等山坡,村西部渔溪、屠家两自然村基本融入丈亭新镇区,村北和村东与镇工业园区相接, 61省道、慈寺公路横穿全境,新民北路和渔溪路自南至北连接全村。全村有党员139名,建立党总支部,下设工业、农业、老龄三个党支部。2010年,社会总产值约4.97亿元,村集体收入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860元。先后获得余姚市文明村、卫生村,余姚市优秀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宁波市千村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平安家庭示范村、浙江省优秀调委会、宁波市卫生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小康新农村、余姚市基层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凤东村

  凤东的桐岭古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因为桐岭古村地形优越,易隐蔽和守护原是新四军后方医疗遗址,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部队北撤。而现桐岭古村大部分村民已迁移下山,山村风景迷人,隧道、水库、旧宅、溪流、山谷、林木、杨梅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大自然画图,古村住宅、祠堂、明堂等古建筑为清代早期,古朴端庄、整齐幽雅,格局错落有致。四面崇山峻岭,绿水环绕,鸟鸣幽谷、风光旖旎,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杨梅也是凤东村的一大特色,全村共有杨梅种植面积3000亩,今年,杨梅减产不减收,梅农十分开心,大伙儿正忙着置办新的家用电器,买几身合适的新衣裳,给楼房旧貌换新颜。梅农潘长友说:以前,在杨梅时节大伙儿是既爱又怕,爱的是累累的硕果,怕的是销不出去。如今,网络为村民带来了游客,紫红的杨梅和满山的游客为小山村增添了别样的风情。为了能让小山村保持生态、环保的现状,该村在引进企业的时候更把环保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有污染的企业无论有多好的经济效益都不予考虑。经过考察先后引进的盛奎铝材、五谷实业,东发实业、新峰照明等让村民们走出田间山林,进工厂上班,改变了原来的看天吃饭的状况,让村民的收入有了根本性的保障,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走在乡村的小道上,没有林立的烟囱,没有又黑又臭的污水,有的是一排排整齐洁净的厂房,有的是凉风徐徐拂面而过留下的是淳朴的“乡土风味”,给人无尽的回味。为了使村庄更加美丽,凤东村村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村民不仅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草木花卉,有的村民还在小池塘里种上荷花,清晨露珠在荷叶上翩翩起舞,在明艳的阳光下显得“映日荷花别样红”。用村民们的话来说:现在阿拉老百姓手头有钱了,又住在一个大花园里,路面干净,环境优美,出来散散步心情都好呀!  

汇龙村

  汇龙村位于丈亭镇中心偏西面,东至朱家浦,与镇工业园区南区相邻,南至萧甬铁路,与丈亭村为界,西至赵家浦,与龙南村相连,北至61省道,与汇头、寺前王村接壤,村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是丈亭镇地域面积最小的行政村。现有人口1895人,668户,含汇龙、张家、沙岗头、新李家四个自然村。村驻地在汇龙村,距镇政府1.5公里。全村有党员57名,建立党支部。村域地形似正方形,地貌特征基本为平原,仅在村庄东南处和省道北面有部分山林坡地,耕地面积1725亩,山林面积1202亩。主要河流有朱家浦、汇龙浦、赵家浦,水系流向姚江。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6亿元,第三产值807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36元,村级集体收入54.5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233.4万元。是宁波市生态村,余姚市文明村、卫生村。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汇龙村由丈亭镇汇龙村、新李家二村合并而成,定名汇龙村。原汇龙村,先租是从南山孔岙迁居至此,村庄原名为上徐塔村,与南面临姚江的下齐塔相对应(方言中徐、齐谐音),因村民以任、徐两姓为主,故又曾称任徐村。从地形风水上看,此地正是龙山山脉的源头和从北山下来的大溪流汇合处,故有汇龙之说。解放初,这里曾有一座汇龙桥、一座汇龙庵,后又有汇龙小学,从此得名汇龙村。原新李家村,先祖是从江南(现陆埠镇)李家迁居到此,村民基本以李氏为姓,与对江李家大村相比村庄较小,习惯上称小李家村。地名规范时,为区别于众多的“李家”,改名为“新李家村”。原汇龙村、李家村解放前至1958年均隶属龙山乡。1958年10月属丈亭人民公社龙山大队、龙山管理区。1961年上半年划归龙山公社,1981年改属汇头公社。1983年建乡,属汇头乡。1990年2月,汇头与梅溪合并为梅溪乡,二村均属梅溪乡。1992年5月,同时并入丈亭镇,至并村。   

龙南村

  龙南村由应王、湖田湾、钱家埠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276名,总户数920户,外来人口657人,0党员87人,其中外来党员5人。有耕地2200亩,山林1470亩,2008年经济总收入37532万元,人均收入10453元,村集体资产现行价486万,村集体收入119.75万元(固定收入6万元)。几年来,我村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成为走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前列的先进村,村党支部被评为镇级先进党组织,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计生办等各组织也先后获得镇级先进,尤其是在近几年间,我们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推动文化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文明创建和庭院整治工作开展顺利,成果显著,村容村貌大为改善,邻里更加友好,新老龙南人和谐共处,关系更加融洽,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新龙南已经形成。   我村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有一千余亩山林,加快对种粮大户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服务,以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花卉及种养殖业,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   

龙丰村

  (村景概述)丈亭镇龙丰村位于丈亭镇西部。东至汇头村,南至龙山山麓龙南村,西接余姚城区凤山街道,北连梅溪村,是丈亭镇西大门,村委驻地平湖村,据镇政府3.5公里。地形貌似长方形,南北距离大于东西距离,61省道穿境而过。村西有一条旅游公路往北直通梅溪,可达慈溪。   村域面积3.89平方公里,耕地804亩,山林面积3013亩。龙丰村由方家、太平湖、田屋、施岙、杨家、凌家岙等6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1479个,常住户599户,7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有党员84名。村域内有90余家企业,2012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5291元,村级集体收入17.27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876万元。   (村史沿革)龙丰村于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由原平湖村、杨凌村和施岙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三村都位于龙山脚下,合并成一个村,故名龙丰村。新村委办公室建在原平湖村委(小学)。    (产业经济)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村集体山林租赁,采取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目前村内有塑料制品厂、五金、模具加工厂等企业45家。    (村镇建设)旧社会村民住宅多为平房和少量泥草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目前全村大多为二层楼房,人均住房约35平方米,按照新农村发展要求,着重加大对村庄的环境整治,制定村庄整体发展规划。村内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3个自然村由水泥公路相连,交通便利。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生产全部饮用自来水,村道硬化率达到100%,2002年底全部消灭露天粪缸,村民改建成三格式家厕,并建有公厕16只,09年成功创建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文明村。    (社会事业)现在全村户户开通了有线电视,安装了电话,村开办了3个老年活动室,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娱乐生活。村专门在菜场旁的广场里设立一间管理用房,用来管理音响、DVD、灯具等群众晚间娱乐设施。    (发展目标)十一五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小康村,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优化村容村貌,积极争创省市文明村。   

半岙村

  【村情概况】 半岙村位于丈亭镇中北部,村委会驻地丈亭新镇区杨梅路。距镇政府办公大楼500米左右。村域面积4.36平方公里,东至渔溪村桐树院自然村,南至萧甬铁路,西至长乐路,北至郑家潭老自然村,与慈溪市接界。现有4个自然村和3个新村组成,人口2074人,653户,耕地643亩,山林6042亩,是丈亭镇耕地最少、山林面积较多的行政村。村建立党支部,有党员55名。整个行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形,几乎贯穿丈亭镇的南北两端,村中农民新村紧紧融入渔溪新镇区。寺前王水库就在村中偏北处,风景秀丽。61省道,甬余公路横穿村境,寺马公路,自南至北直达慈溪,交通十分便利。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64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354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701元。村集体收入34.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达696万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半岙村由原丈亭镇的半岙、郑家潭二村合并而成,以半岙村得名。解放前同属慈溪市岗墩乡,1954年划归余姚。半岙村后更名为五一(社)村,1976年随丈亭公社称半岙大队。郑家潭村也先后更名为郑兴(社)村、大队。1983年复村为半岙村、郑家潭村。村民以王、郑两姓为主,半岙自然村约有90%以上村民姓王,间有少数外来姓氏,而郑家潭村几乎全部姓郑,王姓于宋朝之前由山西太原迁入,已有1000多年历史,郑性由余姚郑巷迁入。至今。    【产业经济】 由于半岙村地处山区,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主业,靠出售、加工杨梅、毛竹、木材等山货收入。少量耕田栽培粮食作物,只能供村民的基本口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收入逐年提高。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部分村民走出山岙,奔波于全国各地,经商务工,当时是丈亭镇劳务输出最多的村,足迹遍及全国14个省市区,后来,部分村民陆续成为乡村企业的骨干。七十年代后期,半岙、郑家潭都办起五金厂,一时成为丈亭镇的骨干企业。在党的政策感召下,还有一部分村民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最兴旺时全村出现100多户花木专业户。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万申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从半岙村的花木专业户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公司占据华东几省市、特别是上海的大部分市场,每年产值都在2000万元以上。杨梅、竹笋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半岙杨梅苗就远销我国南方十几个省市,全村有杨梅苗基地近200亩,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半岙村杨梅产量高,质量好,是余姚杨梅的主产地之一。2002年村依托城镇发展和地埋区位优势,在新镇区建造综合大楼一幢,总建筑面积6161平方米,投资500多万元。不但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而且通过出租等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    【社会事业】 解放前,村民过着靠山吃山的山里人生活,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比较节俭和艰辛。特别是交通,进出山岙背扛肩挑,山路距崎岖陡峭。1958年开始建造寺前王水库,绕库道路成了村民出入主要的通道。长期以来,村组织带领群众筑路修桥,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建一条长1500米、宽6米的水泥路,总投资120万元。汽车可直达郑家潭老村,每天有1-2班客车通往丈亭、余姚。道路建设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许多村民购置车辆跑运输,发展第三产业。随着丈亭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村组织抢抓机遇,改善基础设施,从2000年开始,在镇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实施“山民迁移”计划。村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在丈亭城镇附近建造了半岙新村、西岙畈新村和郑家潭新村3个农村新居集聚点,总迁移村民234户,建筑面积28亩,总投资2400万元。新村整齐漂亮,在丈亭城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1年开始,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建造了公共厕所,垃圾每日专人清理,实行环卫保洁制度。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90%的村民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大病救助。由于半岙村正处于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心地段,土地被征用较多,大多数农民已参加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基本解除了村民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后顾之忧。    【风景名胜】 杨梅观光园。位于半岙自然村西南边,面积100余亩,拥有进入成熟旺盛期的杨梅树近2000棵。年产量在15万斤左右,属村集体所有。杨梅品种以优质荸荠种为主,味甜、口爽、汁津。相传古时一老农去南山杜徐岙采药,发现了石涧上有一棵树,结满果实,采摘一颗品赏,口感特别好,就将树挖来移栽至半岙,这就是最初的杨梅。并将品名定为荸荠种,谐音“杜徐”。每年杨梅时节,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断,半岙杨梅也远销海内外。   

寺前王村

  【村情概况】 寺前王村座落于丈亭镇中部偏北面,东与渔溪村相连,南接丈亭村,西与汇头、龙南村相临,北与梅溪村、半岙村搭界,村中心地块已与新镇区和镇工业功能区结合在一起。村驻地新镇区长乐路,毗邻镇政府。村域面积7.38平方公里,由寺前王、陈夹岙、张孙等3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2678人,871户,有党员98名,建立党支部,下设4个党小组。全村有耕地663亩,山林6230亩,是丈亭镇耕地较少、山林较多的行政村之一。村北部山区,有小(一)型水库寺前王水库和2座山塘水库。朱家浦、桂家浦、青草河等河流横贯全境。61省道和余丈公路通过村内,沿寺前王水库有一条公路直达上陈夹岙自然村。至张孙自然村建有一条柏油路面的旅游公路。2007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2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861元,村集体收入62万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时,寺前王村由丈亭镇的寺前王、陈夹岙、张孙三个村合并而成,寺前王起名。原寺前王村以王姓为主,因古时村前有一寺院得名。解放前后,寺前王村随渔溪乡、丈亭乡先后隶属慈溪、余姚两县、1949年划入渔溪乡四村,1958年属丈亭公社渔溪管理区寺前王大队,1983年复村。原陈夹岙村,主要为上陈夹岙和新周家二村组成,分别以陈、周二姓为主姓。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属丈亭区岗墩乡,1958年前与原寺前王一起,同属渔溪乡,后随乡并入丈亭公社、丈亭镇。原张孙村,并村前一直隶属梅溪,因由孙家岙、张家岙二小自然村组成起名张孙,村民姓氏大多为孙、张。解放前曾划归慈溪市龙南乡,1956年后划归余姚,后隶属丈亭区。曾属梅溪大队、梅溪乡,直至并村。    【产业经济】 长期以来,村民以山林生产为产业。杨梅、毛竹、林木产量较高。特别是张孙,毛竹蕴藏量居全镇前列。沿山间有少量耕地,村民主要口粮靠下畈耕地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原陈夹岙村就办起村办企业,主要行业有五金制造、塑料加工、乐器制作等,并渐趋兴旺,形成规模,成为原丈亭镇的骨干企业。企业生产的塑料喷雾器、小提琴等产品在省内外小有名气。当时,原张孙村、寺前王村也陆续兴办起电气配件、五金机械零件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引导下,全村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村已有各种企业100余家,部分企业凭着自身的发展和积累,不断壮大,已进入镇工业园区,还有10家企业已到市内外发展,发展前景良好。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杨梅产业快速发展。全村杨梅种植面积达到3870亩,年产量在 万斤左右,是丈亭镇的主要产区之一。村内建有杨梅观光点4处。每年能接待国内外游客2万多人次。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抓住城镇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2003年,村投资280万元,建成村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不仅解决了村办公场所,而且通过租凭等形式,每年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多万元。去年以来,村坚持“重农、强工、兴三产”战略,依靠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积极开展“村企结对”活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预计2006年工业总产值能够达到2亿元。创利润300万元。在工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剩余的土地上,进一步发展优质杨梅和苗木产业。    【社会事业】 寺前王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原陈夹岙村曾是余姚市小康村、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并村后,更加重视中心村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努力,已建成连接全村各自然村、全长6000米的主干道路,并浇制成水泥路。近年又全面实施了环境整治,新建和改造了村道50条,总长度达2万米,新建公厕21座,消灭了露天粪缸,疏浚河道3条,实施土地整理100亩,对原张孙村实施旧村改造,逐步搬迁合并,科学制订新村规划,规划面积100亩。村建立环卫保洁组织,配备专职清洁工,实行河道保洁制度,落实管护责任。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村民参保率达90%以上。村建有2个卫生室,配备3名乡村医生。近几年来,村委又多次组织改水改厕,自来水饮用合格率达到98%,流动人口卫生、计生管理及企业卫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扎实开展。村综合大楼建成后,陆续开辟了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村民活动场所。为解决因建设而导致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村组织村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胡界村

  丈亭镇胡界村位于宁绍平原余姚东部,萧甬铁路穿境而过,东接三七市,南临姚江,西与三江社区相临,北靠凤凰山。胡界村总面积3.57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2745人,共905户,外来人口2000人,耕地2035亩,山林933.5亩。2006年全村工农总产值60797万元,人均收入10508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95万元,人均可支配集体资金346元。村内有专业生产管阀的工业企业百余家,形成“管阀城”特色工业园区。我村先后荣获了全国司法调解先进集体、宁波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园林村、宁波市村务公开示范村、宁波市科普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村等等大市级荣誉。   目前我村主道达到标准四级,所有75000平方米的村道全部硬化到户。安装路灯350盏,河道石砌1800米,清淤修理5600米。新建标准公厕36座。现通过村企结对落实长效保洁员11名,按全日制上班由企业自愿承担工资,保证了我村所有村道的清洁卫生。    我村以余姚市委提出创建和谐宜居家园和“巾帼示范村”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发动全体村民进行家庭庭院养绿、护绿和美化、净化行动。今年植树节期间免费发放花木树苗6万多元,庭院计增花坛1万多米,公共绿化覆盖率达46%。我们做到了见缝插绿,不留卫生死角,对于工业小区的污水排放已由镇排污集中收集处理。新村建设中已按生活污水排放标准方法铺设了收集管道加以处理,老村生活排污工程正在规划之中。   对于外来务工的二千多名新胡界村民,我们组建了新老胡界和谐促进会,经过调查摸底,已有外来党员人数6名,并且有一名同志进入考察期。下步准备成立外来人口党支部,充分发挥“以外管外”的有效管理方法。本村民防中队坚持每星期上门服务一次,了解其工作情况、身体状况和居住情况。同时,按余姚市委规划,正在筹措民工公寓,该公寓占地12亩,分集中式居住和公寓式居住,可以保证在我村工作的胡界新村民得到妥善居住,使新老胡界人和睦相处,共享发展成果。近几年来,我村没有重大刑事案件和-事件出现,社会风尚有很大改善。   我们把发展集体经济始终作为班子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和废弃山塘的利用,来建设工业出租用房。两年已建成1万多平方米,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0%。我们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特色高效农业,引入余姚市彩色苗木研究所和余姚市姚东蔬菜基地,带动我村农民从事高效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们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合理使用,建设农民小公园四座和健身路径6条。另外,我们又投资三百多万建设了占地七亩的农民广场以及中心文化宫。每天晚上有五百多名新老胡界人进行各种文体活动,又组建了舞蹈队、爬山队、篮球队、门球队等各种文体队伍,并且活动开展频繁,极大的丰富了我村农村文化生活,使农民-现象大大减少,为安居乐业创造了外部环境。   


寺前王村特产大全




寺前王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