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市镇相岙村位于余姚市东首,距市区23公里,宁波市西首24公里,东至江北区慈城镇五里村,南至二六市村,西接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北接唐李张村,与慈溪市掌起镇关头村相连,地处三县(市、区)交界处,属余姚东大门,村境内属半山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有大批山地,土地以黄泥土、矿石为主,气候适中。
相岙村总人口1600人,户数580户,设党总支分三个党支部,党员74人,7个农村居民点,7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1人,有耕地1225亩,山林7890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杨梅、毛笋、雷笋,茶叶,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村集体可用资金50万元,社会生产总值3.2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拥有20多家私营企业,产值1亿元左右。境内有7000年前古文化遗址——田螺山文化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岙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81110 | 315000 | -- | 查看 相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七市社区 |
三七市居委位于余姚市姚东地区东大门,距三七市镇人民政府驻地1公里。三七市以三、五、七、十逢集市而得名。经市、镇人民政府批准于1983年建立三七市居委。现居委覆盖全镇区域,总户数1489户,常住非农业人口2487人,分布在全镇12个行政村内。 境域内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有甬余61省道、中山路、市场南路、双浦陆、安捷陆、市新路。商贸繁荣,有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公益设施有浦东公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拥有各类工、商贸企业、店铺600多家。 居委按教育、服务、治安、卫生、环境、文体等“六位一体”格局,开展居民自治活动,三七市镇居委于2004年建立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50名。 |
姚东村 |
姚东村位于镇西首,距镇驻地2公里。东接三七市村、幸福村,南至祝家渡村,西至丈亭镇凤东村,北至慈溪市。境内总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面积4567亩,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40户,常住人口1643人。2014年工农业总产值1.67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631万元,注册企业60家,村工业小区标准厂房1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村于2002年设立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85名党员。 农业以水稻为主,调整产业结构后,其他产业占50%左右,发展香椿、雷竹、毛笋、杨梅、蔺草、茭白等作物,水稻引进优质品种,产量逐年提高。兴办舜东年糕食品厂,运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名牌产品。引导村民发展商贸、运输、家庭工业等业务。 村级各项荣誉:余姚市文明村、卫生村、绿化示范村、远程教育学用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
云山村 |
云山村位于余姚市东首25公里,宁波市西首20公里,与宁波江北区接壤,是真正的余姚东大门,因区域内有座云山而命名为云山村。云山村东接宁波江北区,南邻慈江,与河姆渡镇为邻,西至魏家桥,北与二六市村相邻,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有耕地2297亩,山林674亩,分7个自然村,621户,总人口1631人,有村民代表49名,党员91名。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21768元,工业总产值22571万元。村境内属姚东平原,地形平坦,中有座小山,萧甬铁路贯穿而过,江河纵横交叉,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土壤质地粘韧,是地道的江南水乡。 近年来先后获得了浙江总工会农民工文化家园;宁波市全面小康村、文明村、卫生村、科普示范村、森林村庄、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和区域性职工精神文化家园;余姚市小康新农村、文明村、卫生村、和谐新村、生态村、庭院整治合格村、平安村、环境整治村等荣誉称号。 |
魏家桥村 |
魏家桥村位于余姚市东首(市中心)30公里,宁波市西首30公里,属余姚东大门,距镇政府驻地6.5公里。村委会驻地魏家桥桥西。魏家桥村东接云山村,西接胜利村,北接二六市村,南到慈江北岸,境内总面积约4.56平方公里,有耕田4099亩,其中自留田341亩,山林2.5亩,自然村18个,14个村民小组,964户常住人口。2005年社会总产值7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099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0.78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185万元,个体(私)注册企业6家,年销售额约计450万元,年利润55万元。村于2003年设立党总支,下辖3个支部102名党员。魏家桥村属姚东平原,地形平坦,铁路萧甬线从中穿过,河流交叉纵横,内有云山浦、魏家浦、官桥浦,气候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区,平均气温16.3度,降水量1360毫米,年平均日照2044小时,无霜期248天。 |
大霖山村 |
三七市镇大霖山村位于余姚市东首,坐落在镇北部山区,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地处半山区,三面环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现在的大霖山村由东茅山、龙潭墩、半岙、剡岙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以背靠名胜古山羊角殿大霖山而得名。大霖山村东邻石步村,南至三七市村,西与姚东村相邻,北与慈溪市山头为界,境内总面积4.5平方公里。村主要经济特色有:杨梅及杨梅观光;竹笋及竹制品;水稻及苗木。村人均收入9000元以上。先阶段本村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自来水网改等工程。不断推进大霖山村新农村建设,计划在2010年之前创建成为余姚市级文明村。 大霖山村是北山游击根据地,当年三五支队与日本兵在龙潭淑激战,羊角殿给日本焚烧的教训至今仍记忆尤新,其历史背景: 1942年10月中旬(秋收时节) 一、抗日爱民的淞沪游击队为第一次保卫秋收,打击日伪军的抢粮,向盘踞在慈北车埠头的日伪军展开进攻取得了胜利,使日伪军不敢下乡抢粮,这是第一次秋收保卫战的胜利。 二、这次三北的著名抗日战斗,敌人死伤近百人,震动了整个浙东,鼓舞了千万人民抗日的信心。 三、平静的大霖山上的羊角殿虽被日本鬼子残酷地摧毁,但它的名字已写入了浙东抗日战争的史册。这次三北著名的抗日战斗,只不过是以后漫长的浙东抗日战争中的一个起点,它唤醒了浙东人民,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信心。为今后“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奠定了政治基础。 |
唐李张村 |
唐李张村位于余姚市东北首30公里,宁波市西北首30公里,属余姚市北大门,村民委员会驻地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唐李张村东接慈溪与相岙村,南至相岙村,西连石步村,北接慈溪市。村境内总面积6055平方公里,有耕田980亩,人均0.56亩,山林7364亩,其中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750余人。村境属姚东小山村,三面环山,环境优雅,村庄的中间穿越着一条美丽的长龙,潺潺而流的溪水通往大池墩水库,长达5600米,夏天的唐李张气候更加宜人,气温略低于平原地区1-2度,清新的空气是避暑的好地方。 【产业经济】农业以毛竹、笋、杨梅、水稻、茶叶为主,调整产业结构后率先种植优质荸荠种杨梅、水稻、竹笋等作物。水稻引进优良品种,现亩产达1100-1200斤。田螺山牌荸荠种优质杨梅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宁波市名牌产品。1980年以前,村名靠种田及杨梅、竹笋为主,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人士来村建设投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引进皮件加工、打火机的配件加工等,并把村里的杨梅、竹笋、茶叶推销到各级市场,进一步搞活村级经济,同时积极引导村名发展山林资源的利用,进行木材加工。目前,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已达500多人。我们始终坚持以工富村的战略目标,积极发展集体企业。 【社会事业】1949年前村内以祠堂为私塾,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1971年分别设立了唐家小学、李家小学、张方小学,1976年在唐李张开设了二六市第二中学,1984年建立了唐李张小学,1992年在唐李张开设了幼儿园,群众文化不断发展,1995年开通了有线电视。1980年设立村合作医疗站,90%以上的村民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民居住系木结构平房和草舍屋,在1970年建造李家村大会堂,唐李村大会堂,2001年建造村办公室平房4间,建筑面积115平方米。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了村庄环境整治,制订了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水库工程的建设,改善村民饮用水质量,实施了村庄主路的黑色路面及自然村内的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卫生清洁等工程,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交通便利,道路北通慈溪、南通宁波、西往余姚,天天有四班中巴车通往余姚。 【一村一品】有杨梅基地两千余亩,年产数千吨,是余姚荸荠种杨梅主产地之一。 【风景名胜】田螺山七千多年的文化遗址屹立在唐李张村的土地上,沿途看风光秀丽的二东公路,山坡杨梅迎客。 【发展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盘活集体资金,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村级经济收入逐年提高。 |
相岙村 |
三七市镇相岙村位于余姚市东首,距市区23公里,宁波市西首24公里,东至江北区慈城镇五里村,南至二六市村,西接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北接唐李张村,与慈溪市掌起镇关头村相连,地处三县(市、区)交界处,属余姚东大门,村境内属半山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有大批山地,土地以黄泥土、矿石为主,气候适中。 相岙村总人口1600人,户数580户,设党总支分三个党支部,党员74人,7个农村居民点,7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1人,有耕地1225亩,山林7890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杨梅、毛笋、雷笋,茶叶,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村集体可用资金50万元,社会生产总值3.2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拥有20多家私营企业,产值1亿元左右。境内有7000年前古文化遗址——田螺山文化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岙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石步村 |
三七市镇石步村位于61省道以北,北靠杜湖岭与慈溪接壤。四级公路——三皇线贯穿全村。全村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尚有耕地1814亩,林地面积9854亩,土地面积11673亩,总人口3000余人,总户数1050余户,党员109人,有11个自然村全拼一个行政村,下辖有10个村民小组。2012年农业产值达6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 到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54.5万元,共建成道路14.5公里,安装路灯270盏,绿化道路2100米,建成农民休闲长廊一条,建造无公害厕所12只。 石步村不仅山多而且水也多,三七市镇最大的水库——大池墩水库就座落在该村,使该村成为了全镇饮用水源地,另有山塘水库12座,大溪一条。 结合实际,立足基础,挖掘潜力,发挥优势,为打造美丽乡村,促进经济发展,开创生态旅游,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基础工作。 一是争先创优。村先后获得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三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宁波市森林山庄等荣誉称号。 二是盘活资源。通过资源入股、使用权转让、租赁等形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是特色农业。利用传统的杨梅、竹笋、茶叶、草等特色农产品,来带动村经济发展。 杨梅是石步村的一大特色,椐《中国植物志》记载,杨梅中的珍品——荸荠种杨梅源于石步村张湖溪。2012年全村杨梅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年产杨梅650吨。以杨梅观光、采摘为主要内容的杨梅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四海宾朋来到石步村观光旅游。现在,在池墩水库周围的依山傍水处,一个以杨梅为载体的集休闲、娱乐、会议、餐饮与一体的中华杨梅之乡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张实施中。 |
祝家渡村 |
祝家渡村位于余姚市东首20公里,宁波市西首30公里,属余姚市东大门,距镇驻地3公里,村域在镇的西南首,东与幸福村季家相接,南至慈江,西与丈亭镇潺子浦交界,北与姚东村相接,村域总面积3.55平方公里,在耕田3330亩,山林1061亩,7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855户,常住人2300人,2005年社会总产值1.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6380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210万元,集体资产总额510万元,注册登记企业40家,年销售额1.19亿元,年利润960万元。村于2004年设立党总支,下辖3个支部,84个党员。村先后荣获:余姚市文明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计生工作先进村、五好党组织、农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村境属姚东河网平原,地势平坦,河流交错,以潺子浦、彭王浦为主,气候温暖多雨属亚热带季风区。祝家渡陆路交通便捷,村庄中部的旅游专线南北方向穿越全村,车辆行驶日夜川流不息。解放前有老话讲:困黄山,坐石步,再要快活祝家渡。可见祝家渡人杰地灵,外出经商多,物产丰富,灌溉便利,生活富足的真实写照。 |
三七市村 |
三七市村概况 三七市是个农村小古镇,历经百年沧桑,现在是余姚市东大门的三七市镇政府所在地,村位于余姚东部,甬余公路穿越本村,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区域面积7.25平方公里,尚有耕地面积1588亩,山林面积4618亩,下辖16个村民小组,有1196户家庭户,人口3312人。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支部,有党员125名。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按照“强民富民,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交通和区域优势,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力实施“农村工业化、农村产业化和村庄城镇化”联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2.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120元。 近年来我村先后获得宁波市文明村、园林式村庄、村庄环境整治先进村、村落文化宫示范点、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民主法制示范村、财务公开示范村、交通安全“五进”先进单位、余姚市科普村、生态绿化村、“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经多年的积累发展,本村目前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全面贯彻-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同志“-”重要思想,在继续经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三七市村文明建设作贡献。三七市村人民以科学发展观创建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七市村明天更美好,三七市村人民生活明天更幸福,三七市村落文化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
胜利村 |
胜利村位于三七市镇东南角,离集镇3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在五马桥。胜利村东至官桥浦,南至姚江,西至吴泽浦,北离61省道1.2公里。区域总面积3.52平方公里,耕地2956亩,人均1.28亩,山林面积615亩,1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796户,常住人口2305人,是三七市镇人均耕地最多的一个村。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87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2.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300元。2004年设立党总支,下辖3个支部91名党员。曾荣获余姚市计划生育先进村、余姚市“三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先进档案集体等荣誉称号。村境内属姚东平原,地形平坦,江河交叉纵横,内有吴泽浦、乍家浦、官桥浦为支柱,注入姚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地区。 -历史沿革 2001年行政村撤并,由原来的后宅、五马桥、下宅、楼家4村合并,定名胜利村。原后宅村,1949年初为慈溪县三七市镇三保。1950年为新桥乡三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新桥乡建设高级社。1961年为新桥公社后宅大队,1986年为三七市镇后宅村民委员会。原五马桥村,1949年初为慈溪县三七市镇一保。1950年为新桥乡一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新桥乡胜利高级社。1961年为新桥公社五马桥大队,1986年为三七市镇五马桥村村民委员会。原下宅村,1949年初为慈溪县三七市镇一保。1950年为新桥乡一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新桥乡胜利高级社。1961年为新桥公社下宅大队。1986年为三七市镇下宅村民委员会。原楼家村,1949年初为慈溪县三七市镇一保。1950年为新桥乡一村。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新桥乡胜利高级社。1961年为新桥公社楼家大队。1986年为三七市镇楼家村村民委员会。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为主。调整产业结构后种植茭白、田藕、蔺草、花木等作物。几年来,村为农业共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实施农业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土地整理工程,使农田标准化率达到85%。1980年前,村民靠种田为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利用销售人员信息多的优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建筑、运输和服务业。目前,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已达300多人,个体私营企业20余家,从业人员150多人。到目前为止,已有农民推销员10余人,把自产的茭白及其它农产品推销到全国各地。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产促发展,以个私企业为龙头的战略目标,积极引进人才和绿色环保企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社会事业 1949年前村内有叶家祠堂。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石林学堂,1975年设中学、小学,后一直设胜利小学,2003年村建立了胜利幼儿园。2002年度全村开通有线电视,七十年代设立村合作医疗站。1982年开办村卫生室。目前,90%以上村民办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 -村镇建设解放前村民居住房屋系木结构二楼、平房和草舍。目前全村人均住房60平方左右,大多为二至三层楼房。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制订新农村建设目标。解放前陆路都是阡陌小道,解放后,镇道、村道不断连接拓宽。2003年建成胜利路,连接61省道甬余公路,以村委驻地为中心,3.5米以上水泥路通各自然村。到目前为止全村交通工具有个人轿车26辆,货运车35辆,摩托车680辆。村级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产生活全部饮用自来水。2003年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建立长效卫生保洁队伍,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个私企业发展优势,投资近120万元建造标准环保型拉丝城,吸引优秀企业到该村落户,使村有稳定经济收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