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梁弄镇 >> 甘宣村

甘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甘宣村谷歌卫星地图)


甘宣村简介

  甘宣村概况   我村位于梁弄镇南首1公里处,交通便捷。经过行政区域调整后,有原宣家塔村和甘泉畈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约1.35平方公里,总人口1084人,农户368户,全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党员62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74亩,山林面积968亩,规模以上私营企业8家。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39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6万元,工业产值3600万元,三产产值14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298元,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近9万元。
  近几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大胆改革创新,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基础,切实解决村民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目标。通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生态村、余姚市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村庄整治先进集体,梁弄镇先进党组织、 “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114 315000 -- 查看 甘宣村谷歌卫星地图

甘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甘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正蒙社区

  梁弄镇正蒙社区由梁弄镇原上街、横街、晓岭街三个居委会撤并而成。梁弄镇原居委会始建于1949年,1955年起设横街居民委员会,1981年分设上街、晓岭街、下街三个居民委员会,2003年7月1日撤三个居委会设立正蒙社区。现区域东至东溪村大池头自然村,南至甘宣村接界,西至后陈村接界,北至五桂村接界,总面积94.5平方公里。有24幢楼群,10个居民小组,53个居民代表,行政事业单位30家,因区域内有正蒙学堂而得名为正蒙社区,2005年被评为余姚市文明社区和示范平安社区。   〔社区建设〕 正蒙社区自2003年7月成立以来,从居民群众迫切需要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切实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基础建设,公益设施,有滨溪健身公园、梁弄文化健身广场,设立社区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老年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党员咨询服务室,成立市社区服务中心梁弄分中心、正蒙社区公共职介服务站。辖区内有上街、下街、晓岭街、梁冯、仙桥、高路、邮北、滨溪、市场等居民小区,有正蒙街、如意路、镇中路商贸街。社区现有三个早晚健身点,有文体活动队6支,各小区有黑板报、宣传窗。   〔社区管理〕 社区按教育、服务、治安、卫生、文体、环境“六位一体”的格局,开展居民自治。2003年6月19日成立社区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63人,在职党员400余人。2003年7月1日成立正蒙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有社区居委会成员7人。   〔社区景观〕社区内有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五桂楼、韬奋书店、四明湖度假村等。   〔发展目标〕以抓好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积极争创宁波、省文明社区。努力把正蒙社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居民生活舒适便利、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精神蓬勃发展的新型社区。  

后陈村

  梁弄镇后陈位于集镇西部,美丽的四明湖畔,由原晓山、晓东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农户551户,共1669人,其中劳动力为1120人。村区域面积为2.3平方公里,耕地950亩,山林2780亩。村党总支下设二个支部,为农业和老龄支部,共有正式党员64名。村设村民委员会一个,村三套班子成员共6名。村民小组16个,村民代表为40名。2006年度村社会总产值249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4226元,村级固定资产208万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9万元。合并后的后陈村,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四明湖旅游渡假村等自然景观和革命教育基地集于本村,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游玩、休闲、投资的圣地。  

甘宣村

  甘宣村概况   我村位于梁弄镇南首1公里处,交通便捷。经过行政区域调整后,有原宣家塔村和甘泉畈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约1.35平方公里,总人口1084人,农户368户,全村有村民小组13个,其中党员62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74亩,山林面积968亩,规模以上私营企业8家。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39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6万元,工业产值3600万元,三产产值149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298元,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近9万元。   近几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大胆改革创新,以道德教育为主题,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基础,切实解决村民普遍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创建文明村卫生村为目标。通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宁波市生态村、余姚市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村庄整治先进集体,梁弄镇先进党组织、 “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白水冲村

  白水冲村概况    白水冲村位于梁弄镇东南首,由原来的道士山、章家岙、后孙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整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村民总户数426户,总人口1226人,村党总支下辖2个党支部,党员64人.全村共设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1人。2008年社会总产值348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16元,村级集体可用收入10万元。   白水冲村还是瀑布仙茗的发源地,在白水冲瀑布源头道士山上,当地村民发现了两棵高度超过三米的古茶树,经省农业厅和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确认,树龄有好几百年。道士山地处白水冲大瀑布之上,是瀑布仙茗的原产地,也是有文字记载浙江出产绿茶最早的地方。10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中,就记载了余姚瀑布泉岭,产“仙茗”。古茶树的发现,证实了古籍的记载。    现在的白水冲村民继承了祖辈的种茶制茶传统,全村有绿茶种植面积400亩,茶叶加工厂3家,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棵茶树,每到谷雨时节,村庄里飘着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目前,该村在巩固发展已有名茶基地,做精做强“瀑布仙茗”品牌的同时,还不断开发乌牛早、白茶、龙井43号、迎霜、元宵绿、黄金芽、浙农137等10来个茶叶新品种。现在该村仅茶叶一项,就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自从发现古茶树后,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土》栏目组来我村拍摄古茶树的茶文化节目,名优茶的种植和精品茶的制作,使茶叶的销路很好.    其次是白水冲桑果远近闻名,加上浒溪线公路贯穿我村,交通方便,游客络绎不绝,除了品农家菜,自助采摘桑果外,还可以游白水冲瀑布,形成一条黄金线路。吸引了无数游客观光旅游。    乡村旅游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两委会加大力度齐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近年来,我村加大力度对村容村貌的投入,通过对环境的立体式整治,村内主要道路两边和村内重要地段种植绿化,村内主要道路全部铺设水泥路,全村基本实现村道全面硬化的目标,配备3名专职保洁员和5人专职民防队。现已形成路宽、灯明、水清的新农村格局。   村内设有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建有农民休闲公园2处;村委会有乒乓球桌,妇女之家活动室等,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有大小会议室各1处,可容纳100余人,在大会议里还设立有远程教育点,用投影仪进行播放,成为农民、党员干部学习加油站。    村先后荣获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余姚市文明村等称号,2007年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雅贤村

  雅贤村   雅贤村位于梁弄四明湖北首,西北与上虞交界,余梁公路穿村而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下坞、前方、后岗头、前潭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貌为丘陵地带,地势较平坦,少量山地,光照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质地粘韧,土层深厚,山地黄泥土,砂石土。水网密布,主要小溪流3条,计长15公里,直流四明湖。      全村总面积4.97平方公里,共有村民695户,计2100人,11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党员共83名, 有3个党员活动点。    农业以水稻、茶叶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稻谷、茶叶、杨梅、苗木等4个村级特色农业。二、三产业已灯具制造为主导产业,其它以铸钢、模具配件、喷塑等为主。   

五桂村

  五桂村简介   五桂村二OO一年四月经行政区域调整,由黎明、西孙、浣溪三村合并,因村内有著名浙东第二藏书楼——五桂楼而得名“五桂村”。五桂村位于梁弄集镇北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风景秀丽的四明湖畔,依山傍水,面积约2.25平方公里。村内有金融、工商等市属部门8家,各企业、商店、饭店等114家,新建的正蒙商贸街东西跨经我村,是集镇的商贸集散地。村内有市、镇教育文化单位5家(市八中、职技校、镇中、镇中心小学等),是梁弄镇的文化教育中心。余梁公路、浒溪公路、梁朱公路、环湖公路环绕全村,村内有镇中路、镇北路(原浒溪公路)、车站及规划待建的客运中心均在村区域内,交通十分便捷。全村有826户,2504人,四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91名党员(其中预备党员2名),下设三个党支部,现村干部8名(包括一名大学生“村官”),三套班子交叉兼职。耕地面积625亩,山林面积2390亩(其中以茶叶、杨梅为主的经济特产林1133亩)。二OO六年全村社会总产值517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4万元(土地转换、村民集资建房、各业承包上交及补助等)。村党组织为“镇五好党组织”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二OO六年度分别荣获镇级四项先进集体。二OO六年被命名为“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文明村”。同时又获得“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宁波市级生态示范村”称号。 相关设施说明   五桂村办公楼新建于二OO五年十月,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办公楼共两层,楼下右边是大会议室,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学习站点、会议室于一体,能同时容纳130左右人次,内设有电脑、电视、多功能音响、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左边是老年活动室,内又是分电视录像室和棋牌活动室。楼上共有7个办公室和一个小会议室。每间办公室面积大概为45平方米,内设空调、沙发、电脑,办公设施齐全。办工人员分工明确,室外都挂有牌子,分别是书记、出纳文书、妇联计生、社会事务、村委主任、农业、治保调解、共青团、青年民兵等。小会议室面积为80平方米,用于村委日常会议及接待上级领导。办公楼前还有面积1300平方米的广场,设有车棚和宣传栏。宣传栏设有四个窗口,分为财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宣传栏、农机安全与远程教育信息栏。   

汪巷村

  汪巷村村况简介   汪巷村位于梁弄镇西南二公里处,区域面积2.41平方公里,下属汪巷、西明、姚巷和外姚巷四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全村有农户363户,总人口1162人,村民代表39名。发展0党员57名,其中3名为预备期党员,设有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汪长江,党支部委员孙培生、万春娣。现有耕地767亩,山林2382亩,茶叶75亩,水果面积877亩,杉木基地林480亩。2007年社会总产值287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248元。   所获荣誉:   2004年 “五好”党组织;    2005年 三星级民主法制村;    2005年 农业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 镇老龄工作先进集体;    2006年 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    2006年 市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先进村;    2007年 评为余姚市卫生村;    2007年 创建了余姚市“兴林富民”工程;    2007年 参加余姚市文明村创建。  

贺溪村

  {村情风采} 贺溪村位于余姚市西南部,梁弄镇西首,西连上虞市,距离梁弄镇区3公里,余姚市区约25公里,有原麻地下、义家弄、建隆、埭头4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村域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7亩,山林面积6843亩,其中集体经营山1117.5亩。村为半山区、四明湖上游,左右夹山,中间一条长7公里的贺溪直流四明湖,最高山峰白石岭海拔400米。山林资源丰富,土壤质地粘韧,土层深厚,山地黄泥土、砂石土。主要溪流3条,常年山茂竹盛。全村总户数510户,总人口1638人。村三套班子成员6人,村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共有党员72名,有23个村民小组,34名村民代表。村内工业较少,农业及第三产业是贺溪村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12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8620万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100.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666元。近几年,村先后获得宁波市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巾帼示范村、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卫生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小康示范村、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优秀文化中心村、余姚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余姚市妇女工作先进集体、余姚市庭院整治合格村、余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余姚市充分就业村、梁弄镇“先进集体”、梁弄镇“先进妇代会”、 梁弄镇“五好党组织”、梁弄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梁弄镇三资管理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由原建隆、义家弄、麻地下、埭头四村合并,因境内有贺之章曾经讲过学,中间一条长7公里的溪命名为贺溪,故村定名为贺溪村。原建隆村,原《张代宗谱》记载:该村0一天回家张宅上于天见到一白龙,故命见龙,后谐音为建隆。原埭头村,古时为抗旱挖出长约5公里暗溪,俗称金党埭,村在此埭源名,故名埭头。原义家弄,因上代0在上虞义家弄迁入,故名。原麻地下村,旧时村内多种芝麻故名为麻地下村。   {村镇建设} 解放前村民多数以平房、草房为主。目前已有95%以二是二、三层楼房、现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村庄环境整洁,制订村庄发展规则,交通便捷,村村油路,村道硬化为100%。全村共有私人轿车60多辆,有面包车、货车、农用车电瓶车等近500辆,村级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全村现安装全部饮用自来水。2003年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已建生态式公厕4座,聘请保洁人员实行长效保洁制度,全村共有健身公园7个,老年活动室4处,主要道路全面绿化。   {发展特色} 旅游业计划开发孙子秀古墓、百步阶、棋盘石、龙潭口瀑布,另有生态观光园——金果园。   {风景名胜} 孙子秀古墓、百步阶、棋盘石、龙潭口瀑布。   {发展目标} 建设新农村,共建小康村,盘活集体资产,以梁弄红色古镇为亮点,开发旅游带动农副产口及畜禽养殖,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巩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的创建成果。   电话:0574-62361278 62361287 62361678   

岭头村

  岭头村   岭头村位于梁弄镇西南,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村域面积4.87平方公里.2001年4月,由原蒲塘.万家岙.大岭顶三村合并而成,因原三村所在地都处于三条岭的岭头,顾名思义,取名“岭头村”.全村共有农户429户,11个村民小组,并村时总人口为1403人,现实际人口1310人,山林总面积3546亩,耕地面积826亩.几年来,我村逐步形成以毛竹,樱桃,花生,甜柿,笋干菜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业。2007年实现社会总值1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00元。历年来我村被地,市两级人民政府列为高山经济贫困村,薄弱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水平低;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制约,发展工业经济十分困难。每年的3-4月份靠樱桃,笋干菜收入为全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其余大部分时间农民靠务农,外出打工为经济来源。   岭头村竭诚欢迎您的到来!  

东溪村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东溪村位于梁弄镇东首,由原大池头、斤岭下、金子岙3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是浙东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浒溪线公路贯穿村内,辖区总面积8.93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850户,总人口2562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74亩,山林面积10146亩,村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共有党员101名,有39个村民小组,58名村名代表。近几年来,东溪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牢固树立“三个文明”一起抓方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目前,东溪村村道硬化率100%,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100%,建立文化中心户5户,农民健身休闲公园2处,老年活动中心3个(其中一个正在筹建当中,预计到秋季完工)。先后荣获宁波市生态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先锋工程”、“五好村”党组织示范村、余姚市科技示范村、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称号。近几年,先后投入20多万元,培育开发300多亩杨梅、樱桃等水果基地、300余亩茶山、200余亩药材基地、近5000亩生态竹笋基地.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我们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坚持发扬“老区不落后,全面奔小康”的精神,继续推进“工业强村、农业稳村、旅游兴村、商贸活村”发展战略,努力把东溪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梁冯村

  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25亩,山林面积1212亩。二00七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00万元,比二00六年增长11%,其中工业2500万元,农业660万元,三产2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8元,比上年增长9.45%,村集体固定资产325万元,集体可用资金55万元,比二00六年增长6%,。村级现有三套班子成员8名,平均年龄42.2岁,其中大专文化3名,初中文化4名,高中文化1名。    新村成立后,村三套班子成员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按照“工业强村、农业稳村、商贸兴村、生态立村”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等优势,用足用好现有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硬环境,进一步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村民的一起努力下,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五好”党组织、余姚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余姚市先进农村党员教育活动点,镇级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党建工作先进集体、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镇级先进党组织、“五好”党组织、先进基层组织、先进工会组织、先进妇代会等荣誉称号。  

横坎头村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西南部,梁弄镇南首,旁接省道浒溪线,距梁弄镇2公里,余姚市区25公里,宁波市区48公里。村内有0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旧址,享有“浙东红村”之称。村域面积6.6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人口2509人,现有农户871户,耕地面积1003亩,山林面积5985亩。村三套班子成员9人,2007年9月,我村党总支顺利升格为村党委,现在有党员共有党员155人,村党委下设5个支部,35个村民小组。201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37亿元,其中工业1.74亿元,农业1505万元,三产4470万元,村级集体固定收入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8元。   从2001年并村时的老区贫困村变为现在的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还先后获得余姚市“五好”当组织、宁波市“四型”先进村当组织、宁波市文明村、卫生村、民主法制示范村、生态村、科普示范村、省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07年,我村还获得了首届浙江省魅力新农村评选活动的环境优美奖,宁波市的十大生态文化新景观村等荣誉。2012年,我村更是获得了浙江省文明村,宁波市优秀学习型社区,宁波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   

让贤村

  让贤村位于梁弄镇南部6公里处,姚江源头山腰,村民委员会驻地杨家山,因原有让贤乡,故村袭乡名。东面朝鹿亭乡东岗山,南接大岚镇夏家岭村,西邻上虞市下官镇,北连横坎头村。省道浒溪线南北 向纵贯全村。境内总面积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06亩,山林面积4976亩,19个村民小组,547户,1380人,共有两个党支部,党员62名;小型电站一座,装机为200千瓦。在移民工程中,迁居有梁弄让贤新村。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85万元,村级集体固定年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3830元。先后获得市2002年环境整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现有村三套班子成员7人,大学生村干部1人,驻村农村工作指导员1人。   

东山村

  {村情风采} 东山村位于梁弄镇西南部,距镇所在地6公里处,总面积8平方公里,由原青山、岭顶、沿山房、蔡家、汪家五村合并。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农户747户,常住人口2324人,农村实际劳动力1500人。现有耕地面积1421亩,山林面积9998亩。12年全年实现总收入44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288元。本村产业经济特色明显,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几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毛竹、茶叶、花卉、果桑四大特色农业。同时以村庄整治为抓手,以“硬化、亮化、绿化、净化”为目标,扎实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现已基本实现山清水秀,路平路明的目标。   

横路村

  横路村是2012年宁波市60个村庄整治提升项目村之一,为认真落实《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村庄整治提升项目的意义,把村庄整治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全体党员会议,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宁波、余姚两市村庄整治的要求,结合横路村的实际情况,从年初开始实施了五项村庄整治提升项目,其中危旧房拆除改造820平方米,外立面改造3801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10538平方米,路灯建设40盏,雨水排水设施建设450米,村庄绿化160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厕11座,小型河道整治2150米,新建垃圾箱43只,总投入300余元。所有整治项目现已全部完成,于12月3日经宁波、余姚两市验收组实地检查验收,验收组认为此次村庄整治后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提升,达到了村庄整治预期效果,一致认为验收通过。   通过村庄整治后,村民发生两大明显变化:一是群众的环境意识提高了,生活习惯不一样了。通过这次村庄整治的大力宣传,村民改变过去“只要室内一尘不染,不管室外尘土飞扬”的观念,开始注重村庄环境建设。大部分村民在实施生活垃圾袋装化后及时将垃圾倒入垃圾箱中,现在道路上垃圾少了,长期的堆积物没了,卫生死角解除了。二是村民们的生活情趣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里制定了村民公约,把村民一部分精力转移到绿化养护上来,既陶冶了村民的情操,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位。   总的来说,全村上下对村庄整治非常赞同,他们说:村庄整治整得好,农村旧容换新貌,横路大道路条条通,红花绿树四周绕,人们脸颜尽欢笑,精神生活丰富了,生活质量大提高,小康生活早来到。   

明湖村

  〔村情风貌〕明湖村位于梁弄镇北部,东边芙蓉山,南止四明湖水库大坝,西北与上虞市永和镇项家桥村交界,距镇所在地9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地设在八字桥,余梁公路就在村的西侧,永建公路横贯村前。现村境内总面积0.7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45亩,山林面积 1302亩,全村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6户,615人口,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21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728元,获得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卫生村、余姚市绿化生态村、余姚市计划生育先进村、余姚市农村安全示范村等荣誉。地貌为丘陵地带,地势平坦,光照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质地粘韧,土层深厚,山地黄泥土、,砂石土。水网密布,主要溪流2条,水量充沛,常年碧水直流,通向上虞界。   〔村史沿革〕2001年5月行政村撤并,由原邱家湾、八字桥二村合并,定名明湖村,依托四明山、四明湖而命村。邱家湾村1949年初为雅贤乡八保,1950年改为四村,1956年改为梁弄镇联勤高级社,1961年改为横岙公社八大队,1966年八大队改为邱家湾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邱家湾大队更名为邱家湾村民委员会,2001年4月并入明湖村。八字桥村1949年初为上虞县后陈乡一、二保,1950年改为一、三村,1956年起为余姚市永兴乡三一高级社,1958年建造四明湖水库,为顾全大局,背离故址八字桥,迁入现址,1961年改为横岙公社八大队,1966年八大队改为红湖大队,1981年更名为八字桥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八字桥大队改名为八字桥村民委员会,2001年4月并入明湖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茶叶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调整农业种植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稻谷、茶叶、杨梅、花卉等4个村级特色农业。二、三产业由于地处半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当时的社办企业开发缓慢,80年代初从“小五金”起步,已形成灯具配件、纺织、家禽等三大支柱产业,至2005年,共有各类小企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100多家,从业人员200余人。    〔社会事业〕村境内有宗教之风,解放前夕,祠堂兴办私塾、学堂,解放后,开办夜校扫盲,目前全村拥有研究生、大学生和高中、职校毕业生130多名。旧时利用节日举办文化活动,解放后群众文化活跃,60年代建村俱乐部,1993年全村开通有线电视,上世纪70年代建立村卫生室,有全科医生1名,2003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村道建设〕解放前村民住宅多为平房和少量草房,目前全村人均住房50平方米,大多为二至三层楼房,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制订村庄建设发展规划,交通便捷,旧时通往余姚、宁波是崎岖山路和简易公路,解放后,镇道、村道不断连接拓宽。2003年开通四车道的余梁公路离村二公里,永建公路就在村旁,各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全村交通工具有私人轿车10辆,面包车5辆,货运车5辆,摩托车150辆,农用拖拉机13辆。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民生活生产全部饮用自来水,上世纪80年代加快村级电网改造,至2005年,配置变压器4台共300千伏,主要村道安装路灯。2003年全部消灭露天粪缸,已建公共厕所4只。全村主要道路绿化,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   〔一村一品〕有名茶基地40亩,年产1吨,有西山、东山杨梅基地300亩,年产30吨。〔发展特色〕旅游农副产品开发、明湖杨梅系列化。〔风景名胜〕灵湖禅寺、四明湖水库。    〔发展目标〕十一五目标:建设新农村,共建小康村,进一步完善《明湖村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盘活集体资产,以红色旅游为启点,开发旅游农副产品商贸市场,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村容村貌,通过2—3年努力,率先建成省级全面小康村。  


甘宣村特产大全




甘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