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余姚市 >> 大岚镇 >> 后朱村

后朱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后朱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朱村简介

  [村情风貌]大岚镇后朱村地处镇北首,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因多数人姓朱而得名。村东接上马村,南临雅庄村,西连大岚村,北至鹿亭乡。现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114亩,粮田515亩,优质茶园600亩,竹笋两用山520亩,花卉450亩。全村就一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7户,人口867人。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51元。地貌为高山台地,平原少,村庄高底错错落,多为黄泥土,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村史沿革]0开始,后朱村分为上下两个大队,上村叫高丰大队,下村叫红光大队。1967年合并称后朱大队,现为后朱村。1983年人口最多时达1132人。1943年成立了大岚镇第一个地下民兵组织,当时8位同志参加,曾有6条枪,周转在大岚、四明山一带开展旅游战斗。浙东三五支队老同志陈布衣、朱志光、朱小英等曾在我村开展地下党工作,当时村有8名同志加入了地下党组织,现还有2位同志健在。
  [产业经济]我村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物产丰富。茶叶、竹笋、花卉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茶叶产量250吨,花卉年产值60余万元。其它,有6家茶厂。
  [社会事业] 后朱村历来人才辈出,1943年,日本侵略中国,余姚沦陷,余姚阳明中学(现为余姚中学)曾迁址我村朱氏家庙读书,期间,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1985年,建造后朱小学,2003年,镇教育网点调整,小学撤消,只留幼儿班,2006年,镇中心幼儿园建造,幼儿班撤消,原小学楼为现村办公室。
  [村镇建设]前放前,村多为木、土、石结构构房屋,村中有两排长房子,建造于60年代初,每排19间,相互对称,为当时吃食堂所设计建造,属余姚市所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中二楼三楼的楼房屋不断增加,但两排长房子仍保存完好。村前有一座朱氏家庙,建造于1896年,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构思独特,设计完美,图文雕刻精细,图案优美、活灵活现,是我镇至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之一。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建设均取得长足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民风纯朴,社会安定。特别是在当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我村切实抓好了为民生工程,主要体现在:对通村道路硬化3.67公里,村内道路1.3公里,建造垃圾箱10只,安装路灯30盏,落实日常卫生保洁人员;建造开通后朱至岩头公路;对农民饮用水设施进行改造;2006年规划确立新建村公墓基地4亩;改建村办公大楼;连接浒溪线公路浇筑。
  [一村一品]盛产小笋干、野山猕猴桃。每年春天到来,山上的野笋生长旺盛,家家户户用野笋制成咸笋,深受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商品。野山猕猴桃,不仅口味好,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丰富的营养成分为其它水果所不及,而且更有提高免疫、抗突变、抗癌、保肝、耐缺氧、抗病毒、抗脂质过氧化、抗炎、降压、降脂等令人称奇的药用价值。
  [发展特色]根据镇发展规划,抓住大岚旅游发展的契机,发展农副产品,努力成为旅游小商品,加大农民收入,并依托茶叶、花卉、小水电,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风景名胜]后朱村面前有两座山,一座山叫狮子山,一座叫白象山,两山遥相对应,有狮子、白象管门之称,且山底中间有一个深龙潭。村中有一座五板桥,至今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是一位朱氏祖先做了铜关总兵后建造,文武-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牛场后有一个御考场,据史料记载,是朝中选拔武状元所设立的一个考场。
  [发展目标]按照新农村发展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为成为小康村而努力。
  
  [村情风貌]大岚镇后朱村地处镇北首,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因多数人姓朱而得名。村东接上马村,南临雅庄村,西连大岚村,北至鹿亭乡。现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114亩,粮田515亩,优质茶园600亩,竹笋两用山520亩,花卉450亩。全村就一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7户,人口867人。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51元。地貌为高山台地,平原少,村庄高底错错落,多为黄泥土,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村史沿革]0开始,后朱村分为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1115 315000 -- 查看 后朱村谷歌卫星地图

后朱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后朱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大岚村

  自06年举办首届“茶文化旅游节”以来,大岚村就成为大岚镇茶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到大岚村体验“茶文化”旅游魅力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年都有上万名游客上山品茶、赏景,促进了大岚村茶叶销售和农家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探姚江源头、品四明龙尖、游岚山农家”,这就是大岚镇第一村——大岚村。   在大岚村左岷岗头东坡,有两个一前一后的泉井,无论是天旱还是地冻,泉水常年经流不息,经余姚市政府组织的河源考察队考察,确定这两眼泉水就是姚江源头。也许正是由于处在姚江源头的原因,不但当地的连片茶园长势好,茶叶的口感也醇正芳香,是绿茶中的精品。该村抓住这一机遇,以姚江源头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以“饮姚江源头水、品高山云雾茶、游四丰农家乐”为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      为了方便游客的休闲、观光,该村投资380万元新建了姚江源头旅游公路,去年还投资40万元配套建造了姚江源头综合服务楼、生态公厕和卫生医务室,为开发姚江源头、发展茶文化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村按照“开发农家乐,建设新农村”为工作思路,在四丰片建立农家乐基地,开发以“乡村休闲、山野观光、民俗采风、疗养度假”为主题,融山、水、庙、特色建筑为一体,形成“一心、一带、两翼、五区”式结构,以四丰片现有民居改造为中心建立农家乐基地,在四丰片和姚江源头的连接处设立观光带,游客可一边体验乡村人家的生活,品尝美味可口的农家菜,一边在此观光带内开展登山、溯源、山野观光的旅游活动,体验山野的自然风光。目前在四丰农家乐基地已建成有6户农家乐经营户和1家茶楼,08年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大岚村还围绕在姚江源头建立的茶祀碑做足文章。通过举办高山云雾茶开采仪式,开辟千亩观光茶园,建立茶乡营地等,为游客提供集采茶、制茶和茶艺学习于一体的服务,自06年开始每年举办品茶、斗茶大会等活动,提高知名度,促进茶叶销售,帮助村民致富。   以茶为媒,以茶传情,以茶会友,大岚村村民诚邀各方来宾,探姚江源头,品四明龙尖,游岚山农家,一起“游茶乡、寻仙踪”,体验茶文化旅游魅力。      小档案:大岚村位于大岚镇西北部,距余姚市区38公里,浒溪公路穿村而过。村总面积7.36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5980亩,耕地720亩,茶园面积4000亩。全村分夏家岭、邱庄、四丰3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553户,1719人,为大岚人口第一大村。大岚村依托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建成四丰农家乐基地。2007年被评为宁波市旅游特色村,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   联系电话 0574-62330283   

新岚村

  新岚村位于四明山腹地大岚镇东北角,2001年系原甘竹、分水岭、城山司三村撤并而成。东连鹿亭乡白鹿村,南接鄞州区章水镇字丰村及本镇柿林村,西与大路下、雅庄村接壤,北与上马村毗邻。离集镇丁家畈5公里,距余姚城区50公里,与宁波市相隔60公里,李俞公里横穿我村,交通简捷,山水资源十分丰富,行政区域面积4.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8亩,茶园面积2500余亩,山林面积4373亩。新村现有农户472户,人口1332个,村干部5人,交叉兼职,分工明确,0党员51人,预备党员3人,村民代表39人,下设7个村民小组。拥有村级棉纺企业一家,横泾电站入股150千瓦,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53元。  

大路下村

  大路下村地处姚南山区,大岚镇东首。在2002年由原观下村,大路村合并后更名为大路下村,全村辖由四个自然村,横贯李余公路2.5公里。全村共有356户家庭,总人口达到1152人,地域面积7700余亩,其中良田674亩、园地2700余亩。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4458元,村民居住分散,地理高低崎岖。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在2002年成立“高山云雾家禽散养合作社”。  

大俞村

  大俞村位于余姚四明山腹地,位于大岚镇南端,属全山区村落,由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由136户家庭,总人口432人,人均收入约5000元,辖区耕地面积136亩,山林面积2635亩。村中一条大溪流把村庄分隔成两半,溪流南起大横山水库,北至半岭自然村榧树潭水库,全长5公里横贯古村全境。溪流两岸翠竹掩径,钟灵毓秀,全村融会在青山碧水之中。  

华山村

  大岚镇华山村位于大岚镇南首,距镇政府驻地9.5公里,东与大俞、南岚村接壤,南接四明山镇,西与阴地龙潭村交界,北与黄家庄村毗邻。行政区域面积6平方多公里,33省道浒溪线穿村而过,是通往四明山镇的喉舌,交通十分便捷。新村现有198户农户,608个人口。粮田面积256亩,茶园1200多亩,山林4000多亩,竹山2000多亩。村党支部一个,共有党员29人,6个生产小组,村干部6人交叉兼职。   2005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72.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30元。村境数山林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之地粘韧,山地多为黄泥土、砂石土。主要溪流1条,共计长约8公里。境内有供应集镇用水的华山水库,其截雨面积2.06平方公里,库容108万立方。   华山村系2001年,原华山、大元基两自然村撤并而成,其中华山自然村包括杂柴坪、船底湾、坭坪岙、白莲庄、大岩下。该村历史文化悠久,解放前夕,1944该村成立了村地下民兵组织。1947年,浙东三五支队在该村大元基设立了第一个工作联络站,该组织为以后革命取得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思想觉悟高的部分村民主动、暗地里替三五支队买盐、买电池、买-、担饭、送情报等,民兵组织及地下党员也常配合革命队伍周转在大岚、四明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像三五支队领导何克希、朱志光、黄连、陈布衣等同志时常驻扎在该村,秘密地领导和从事地下党组织工作。1947年至1972年底,浙东三五支队当时称“浙东银行”的特殊石头印版曾秘密地藏在该村船底湾一堂前,至今完好,现作为文物保存在梁弄浙东革命历史纪念馆。1961年,在该村驻地建立了四明山区华山公社管委会,1969年为华山公社革委会,建立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1976年为华山公社,建立华山公社党委,1983年改为华山乡,成立乡党委,1992年撤区并乡划入到现在的大岚镇。   近年来,华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紧紧依靠村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的聪明和智慧,紧紧依托丰富的茶叶、竹笋、板栗、花卉、小水电等农业资源,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前“四窗岩”景区前期开发已完成了旅游公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铺设,景区开发势在必行,旅游产业必将发挥“一点带动,全面启动”的作用带动华山村快速发展。  

后朱村

  [村情风貌]大岚镇后朱村地处镇北首,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因多数人姓朱而得名。村东接上马村,南临雅庄村,西连大岚村,北至鹿亭乡。现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114亩,粮田515亩,优质茶园600亩,竹笋两用山520亩,花卉450亩。全村就一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7户,人口867人。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51元。地貌为高山台地,平原少,村庄高底错错落,多为黄泥土,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村史沿革]0开始,后朱村分为上下两个大队,上村叫高丰大队,下村叫红光大队。1967年合并称后朱大队,现为后朱村。1983年人口最多时达1132人。1943年成立了大岚镇第一个地下民兵组织,当时8位同志参加,曾有6条枪,周转在大岚、四明山一带开展旅游战斗。浙东三五支队老同志陈布衣、朱志光、朱小英等曾在我村开展地下党工作,当时村有8名同志加入了地下党组织,现还有2位同志健在。   [产业经济]我村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物产丰富。茶叶、竹笋、花卉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茶叶产量250吨,花卉年产值60余万元。其它,有6家茶厂。   [社会事业] 后朱村历来人才辈出,1943年,日本侵略中国,余姚沦陷,余姚阳明中学(现为余姚中学)曾迁址我村朱氏家庙读书,期间,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1985年,建造后朱小学,2003年,镇教育网点调整,小学撤消,只留幼儿班,2006年,镇中心幼儿园建造,幼儿班撤消,原小学楼为现村办公室。   [村镇建设]前放前,村多为木、土、石结构构房屋,村中有两排长房子,建造于60年代初,每排19间,相互对称,为当时吃食堂所设计建造,属余姚市所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村中二楼三楼的楼房屋不断增加,但两排长房子仍保存完好。村前有一座朱氏家庙,建造于1896年,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构思独特,设计完美,图文雕刻精细,图案优美、活灵活现,是我镇至今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之一。村级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建设均取得长足发展,村容村貌不断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民风纯朴,社会安定。特别是在当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我村切实抓好了为民生工程,主要体现在:对通村道路硬化3.67公里,村内道路1.3公里,建造垃圾箱10只,安装路灯30盏,落实日常卫生保洁人员;建造开通后朱至岩头公路;对农民饮用水设施进行改造;2006年规划确立新建村公墓基地4亩;改建村办公大楼;连接浒溪线公路浇筑。   [一村一品]盛产小笋干、野山猕猴桃。每年春天到来,山上的野笋生长旺盛,家家户户用野笋制成咸笋,深受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商品。野山猕猴桃,不仅口味好,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丰富的营养成分为其它水果所不及,而且更有提高免疫、抗突变、抗癌、保肝、耐缺氧、抗病毒、抗脂质过氧化、抗炎、降压、降脂等令人称奇的药用价值。   [发展特色]根据镇发展规划,抓住大岚旅游发展的契机,发展农副产品,努力成为旅游小商品,加大农民收入,并依托茶叶、花卉、小水电,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风景名胜]后朱村面前有两座山,一座山叫狮子山,一座叫白象山,两山遥相对应,有狮子、白象管门之称,且山底中间有一个深龙潭。村中有一座五板桥,至今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是一位朱氏祖先做了铜关总兵后建造,文武-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牛场后有一个御考场,据史料记载,是朝中选拔武状元所设立的一个考场。   [发展目标]按照新农村发展要求,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为成为小康村而努力。      [村情风貌]大岚镇后朱村地处镇北首,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因多数人姓朱而得名。村东接上马村,南临雅庄村,西连大岚村,北至鹿亭乡。现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114亩,粮田515亩,优质茶园600亩,竹笋两用山520亩,花卉450亩。全村就一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87户,人口867人。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51元。地貌为高山台地,平原少,村庄高底错错落,多为黄泥土,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村史沿革]0开始,后朱村分为上  

雅庄村

  雅庄村,又称下庄村,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位于大岚镇东首,平均海拔560米,区域面积3平方多公里,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全村现有茶园面积3000多亩,粮田881亩,山林2500亩,镇级股份制参股230千瓦。0前为一个大队,称下庄大队。0后,分下庄大队、朱家宅大队、大陈大队三个大队。2001年,又由原下庄、朱家宅、大陈3个自然村撤并而成。新村现有458户农户,1452个人口。下设党支部1个,党员58人,9个生产队,在职专职干部6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4元,村年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村民勤劳,民风纯朴,社会和谐。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水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独特,像凉风岗大善庙、后路田水库、后横林场等。  

柿林村

  【村情风貌】柿林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东南部,它依山而建、西高东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合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小巷悠悠,是一座文化结构十分完整的古村落。由于地处平均海拔为550米的高山台地,境内阳光充沛、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风光优美、空气纯净清新,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国家4A级景区即“丹山赤水”景区。因景致宜人,风物独特,这儿还曾被选为电影《曙光》、《山花》和电视片《百家姓》(沈姓)以及最近热播剧《国家干部》的外景拍摄地。柿林村区域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就在这小小的村落里,现有农户289户,705个人口,拥有粮田面积572亩,旱地面积341亩,柿子林面积200多亩,山林面积6202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1.1﹪。柿林村自古以来“重教敬学”风尚盛行,形成了独特的“耕读传家”传统。受此影响,全村居民文化素质较高。近年来,更是积极创建各种荣誉称号,在全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曾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特色农家乐示范基地、浙江省兴林富民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余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余姚市生态绿化村、余姚市优秀文化中心村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村史沿革】柿林村是单一的沈姓血缘村落,因此有“一个村、一个姓、一条心”的说法。据资料记载:周文王第十子冉季封于沈,是沈氏始祖,其45世祖于元末明初迁居峙岭,为峙岭沈氏始祖,该始祖即太隆公。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柿林,曾因人才辈出称作仕林,又因两岭对峙故称峙岭,现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柿林。柿林村其地又名为“丹山赤水”,早在东汉年间,就有许多道教名士来此隐居修身,被道家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洞天”。历代诸多名人雅士到此揽胜抒怀,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唐代诗人李白就有“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之吟,明代诗人又有“丹山赤水神仙宅,布袜青鞋作胜游”之记。柿林村的开村始祖沈太隆也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   【产业经济】柿林村属山林经济,柿子、茶叶、竹笋、花卉等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吊红”柿子播种面积200多亩,年产20多万斤,产值50多万元;茶叶1200多亩,年产干茶120余吨,产值30多万元。特别是近几年来,柿林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经济。2002年按照“一点启动,全面带动”的旅游发展思路,成功开发“丹山赤水”风景名胜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 使其走上转产专业、增收致富的门路。目前,柿林村已有农家乐饭店29家,农家旅店9家,通过“严格管理抓质量、优化服务增收入”,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风土人情资源,现已连续成功举办和承办了“丹山赤水柿子节”、“四明山红色旅游开游仪式”、“余姚市电影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在丰富村民精神文明生活的同时更是提升的丹山赤水景区的知名度。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村集体可用资金6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05元。   【社会事业】村党支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做到与广大村民心连心,时时处处为民着想,把村民的困难和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想方设法及时予以解决。现村里有规范化的卫生室给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每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达100﹪。日常,村党支部把保障和实现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根据村实际情况和村集体经济实力,对60岁以上的老年村民每年发放300——48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对老干部每月补贴60元养老金;每年重阳节,给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50元礼品金。另外,村还投入资金16.30万元新建了村落文化宫,新添了健身器材,有效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在村口广场上专门成立了警务室,确保村民和游客的安全。    【村镇建设】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村两委十分重视村容村貌环境建设,决心走“生态立村、生态强村”之路。结合本村实际,请专家制定了古村保护规划。以整治环境为抓手,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以“硬化、亮化、绿化   

南岚村

  南岚村简介   【村情风貌】南岚村位于大岚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在33省道约70K路旁,丹山赤水旅游区的进口处,四明山森林公园必经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村有耕地1530亩,林地3400亩,茶园3500亩。现有农户476户,总人口1470人.村干部8名,党员70名,49个村民代表。到2007年底,有集体茶厂3家,个体茶厂10家,村级电站3座500千瓦,入股电站2座80千瓦。矿泉水厂1家,投资106余万元新建丹山绿色土特产市场一个,有村级集体茶山450亩,山木基地200亩。我村以高山平原自称,以黄坭土为主、有香灰土、沙质土,适宜种植茶树、花卉,所农户以茶叶为主产业,花卉为新指导产业。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并,由蜻蜓岗、西岭下、陶家坑、石鼓四个行政村合并。1956年成立低级五星合作社到1962年的五星高级社,由石鼓、蜻蜓岗、西岭下、陶家坑四个村合并,转入公社化后分散,分别为石鼓村、陶家坑村、西岭下村、蜻蜒岗村。0开始的1966年、蜻蜓岗、西岭下、陶家坑三村合并,取名为西岗大队、蜻蜓岗大队和东方红大队。1971年陶家坑村归填茶场所管,蜻蜓岗与西岭下两村一直到1983年,取名为蜻蜓岗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分别为蜻蜓岗村、西岭下村、陶家坑村、石鼓村。到2001年4月由该四村合并取名为南岚村。  【产业经济】 农业以水稻、茶叶为主,而茶叶是主产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户以种、管、制、销的一条龙自产自销经营方式。种茶历史较早,早在30年代茶农就有以茶兑米、兑盐等交易活动。到1957年,开始兴建初制茶厂,现在的村级茶厂都始建于这个年代。到目前止,全村已有大小茶厂13家,引人精制茶厂1家。有茶叶修剪机18台,采摘机32台,多功能名茶机93台,大型全方位名茶机2套。茶叶历史悠久,在1957年蜻蜓岗创办的茶园曾受到中央妇联颁发的[七姐妹茶园]扁额,同年中央出口处处长亲自到蜻蜓岗考察验收。南岚茶叶汁浓气香,是高山云雾茶之正宗,年产值300多万元,人均2500元左右。另一块是花卉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年收入70万元左右。其次是外出劳务输出,全村760个劳动力,360个在各地打工,净收入300多万元。   【村镇建设】 解放初期,村民住宅多为平房和草房,目前大多为二至三层楼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在2001年对全村400多只露天粪缸进行全面拆除,结束了臭气满天的现象。设垃圾箱120余只,配备保洁员4名。对农电网进行改造后,新安装路灯110余只,开通了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夜间照明。在2002年建造了石鼓通西岚自然村长1.9公里的四级公路,2003年开通和改装了西岚、陶家坑两自然村的有线电视,做到户户都能看到电视,家家都能接到电话。2007年对全村村庄道路进行全面硬化。2007年对陶家坑、西岚两自然村安装了环保形的自来水,使全村家家户户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2006年对西岭下至石鼓、西岭下至陶家坑自然村的通村公路4.4公路长的路面进行全面硬化。    【社会事业】创建村落文化宫、老年活动室一个,健身场所三处;建造村卫生室一所,年年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新建南岚菜场一只,灯光球场一个。    【一村一品】 高山云雾茶。 【发展特色】 旅游产业、农副产品、土特产。    【发展目标】 十一五目标:建设新农村,共建小康村,发展南岚、建设南岚。进一步完善南岚村新农村建设实施规划,盘活集体资产,推进村庄整治、优化村容村貌,通过三至五年努力,率先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委地址:大岚镇南岚村石鼓2号   电话: 62332868  62331800 62331808  传真: 62331808  

丁家畈村

  丁家畈村是大岚镇集镇所在地,属四明山腹地,人文底蕴深厚,文化历史悠久。东与雅庄、大路下村相邻,南与南岚村交界,西与戴糜村接壤,北与大岚村毗邻。浒溪线横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现总户数183户,503人。村班子5人,交叉兼职,分工明确。村党支部1个,0党员28人,村民代表36人。全村行政区域面积2.5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42亩,茶园1050亩,山林3200亩。2012年村级集体可用收入53.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5元。   村纺车岩电站1座,总装机320千瓦,年发电量80多万度,收入30余万元。镇横泾电站入股50千瓦,年分红4.5万余元。境内有火焰山,纺车岩等景观,还有下芝庄2株600多年的古树金钱松。茶叶、花卉苗木、毛竹、高山养殖、小水电、农家乐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土壤以种植水稻、花木为主。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认真贯彻党的-精神,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进一步构筑和谐社会,不断加快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团结凝聚广大村民,发挥区域地理、人才、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村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村容村貌、环境整治、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扎实、有序推进,村民安居乐业。丁家畈村先后获得了“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宁波市卫生村”、“余姚市文明村”、“余姚市小康新农村”、 “余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余姚市平安村”、“余姚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余姚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余姚市消防示范村”、“余姚市体育特色村”、“余姚市村庄整治合格村”、“余姚市充分就业村”、“余姚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余姚市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余姚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余姚市小康型老年体育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特别是在当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我村切实抓好了以下为民实事工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对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安装路灯;建造垃圾箱,落实日常卫生保洁人员;新建村落文化宫,修建村办公用房;对强盗湾、纺车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改造,使村民吃上放心自来水;新建村公墓基地;建造村健身娱乐场地,开展农民健身活动;盘活土地存量,切实抓好农村宅基地、开山造田等土地开发整理;提高老年人福利,定期发放养老补贴;积极配合镇政府做好大溪治理、集镇道路浇筑、公园新建、环境整治、绿化等各项配套工作。      我们丁家村交通便捷,直接贯通余姚、宁波、奉化、上虞等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景色迷人。为此,因地制宜实施“特色兴村、旅游增收,劳务富民”的战略,抓好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   

戴糜村

  大岚镇戴糜村位于大岚镇西面五公里处,是由戴王村和糜家山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有230户拥有人口685人,拥有耕地602亩,山林种植面积4240亩, 茶园面积658亩。该村于1965年由上虞市划入余姚市,由戴王和糜山两自然村合并而成,村共有党员29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三名女党员,村委会下属有六个村民小组。 基础设施有二座小水库供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电、路通村,由装机200千瓦小水电一座。特产主要有竹笋、茶叶和樱桃等。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认真贯彻当的-、-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东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念,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团结凝聚广大村民,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促进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并落实调解人员,化解村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村刑事发案率为零,无聚众-,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形成了敬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礼貌、遵纪守法。    发挥区域地理、人才、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理思路、抓产业、健班子、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村容村貌、环境整治、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村集体曾获得镇文体工作先进集体、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镇民政工作先进集体、镇防范和处理-工作问题先进集体。  

上马村

  上马村地处大岚镇东北,东与鹿亭乡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全村分上马、新屋里、王家、乌桕岭脚、下马五个自然村,现有245户农户,744个人口。村班子7人,交叉兼职,分工明确,中公党员29人,预备党员1人。下设六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32人。行政区域面积2.99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800多亩,耕地面积655.75亩,良田550亩,茶园1100夺目,其中优质茶园350亩,竹山210亩,花卉500夺目。上马电站一家,总装机125千瓦,大横山电站入股股份100千瓦。  


后朱村特产大全




后朱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