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慈溪市 >> 横河镇 >> 石堰村

石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堰村简介

  石堰村位于镇西,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东面与秦堰村接壤,西与子陵村交界,西北同乌玉桥村为邻,东北与马堰村相连。2001年2月由原石堰、永福、堰南、王梁4个村合并成石堰村,全村9个自然村分别为上街头、下街头、南堰头、庙山头、西岩堰、范家山、王梁桥、白杨岙、翁郎桥。村委会驻地下街头。辖36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村1662户,3992人。石堰因建闸于山岩之上故称石堰,村因堰名。
  村域北有大大山、笔架山、石屋山,南有凉帽山、旋网山。省道浒溪公路、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横贯村中心。汽车路通各自然村,全村有宽3米以上的村道长10740米。东横河流经过村,东有水井江,南有堰南江,西有陡门江(萝卜江),北有后大江,属东横河下游石堰片水系。设置有石堰闸、方家闸、张山闸、后水江闸、永福桥闸、油车江闸、长石板桥闸、陡门闸共8座。桥梁22座,其中永福桥、翁郎桥、陡门桥等为古石桥。村民置有运输汽车20辆,小轿车120辆,摩托车1188辆。
  农业:有耕地面积3005亩,山林面积2550亩,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1975年全村上交国家粮食任务达70.25万斤。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产业结构改革,部分改种水果、花木苗圃、蔬菜,亦有改为养殖业。山林茂密,以杨梅、毛竹为主,兼有其它果林、茶叶。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73.73吨,油料总产量127.23吨,蔬菜瓜果总产量1952吨。农业总产值800万元。
  工业:石堰从1924年1月13日由乌玉桥叶树州首办第一家机器轧米厂始,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仅有几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0年代之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村有集体、个体企业135家,从业人员达1802人,产品有五金、塑料、建材、粘胶剂、镀锌、薄膜等,年总产值42000万元,利润3200万元。
   村里建有占地275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摊位80余个,早夜有市。从事商业、饮食、服务、建筑、运输业的人员438人,年收入820万元。2007年全村各业总收入43880万元,人均年收入9269元。
  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9个班,幼儿园2所。全村现有在校大学生68人,已毕业大学生60名。有门诊部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初级保健员2名。老年活动室3处。
  相传上古舜帝曾避丹朱难于石堰虞山。唐元和至咸通间(806~866)余姚置盐场于石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石堰买纳场,设场署于石堰,故村中有“大街里”“三和里”等古代村巷遗址。民国五年(1916)余姚县盐场公署由石堰迁至庵东,石堰盐场终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石堰曾是石堰乡政府驻地,至1992年5月撤区扩镇时,并入横河镇止。时设有供销社、信用社、粮站、棉站、广播站、邮电所、警务区等机构。现还保留有信用社,邮电所,警务区等单位。
  石堰村古迹有虞山(又名庙山)、琉璃山。明、清时期农历二月十六日“拜礼拜”,琉璃山设拳场,以乌山拳为主设擂,四乡八村的年轻人聚集观看赛拳,热闹非凡,近百年相沿为习俗。农历三月十二日、三月十五日为赛龙舟日,从横河堰至石堰间东横河上,各村都有龙舟参赛,龙南、龙北各村都有一至二艘龙舟,挑年轻力壮者当划手,年长者为舵手。竞赛那天南村北乡,男女老幼沿江观看,欢呼助威,蔚为壮观。以上是民间两大文体活动,分别于1949年、1957年停止。
  村内姓氏众多,人数较多为鲁、康、王、翁,以自然村集居,其他有张、陈、蒋、朱、周、徐、杨、景、金、滕、潘、陆、胡、诸、方、房、李、孙、武、俞、华、吴、黄等姓。
  附: 石堰村 (宋)陆游
  木落山不蔽,水缩舟自献。
  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
  少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
  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
  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
  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30282114 315000 -- 查看 石堰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石堰村

  石堰村位于镇西,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东面与秦堰村接壤,西与子陵村交界,西北同乌玉桥村为邻,东北与马堰村相连。2001年2月由原石堰、永福、堰南、王梁4个村合并成石堰村,全村9个自然村分别为上街头、下街头、南堰头、庙山头、西岩堰、范家山、王梁桥、白杨岙、翁郎桥。村委会驻地下街头。辖36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村1662户,3992人。石堰因建闸于山岩之上故称石堰,村因堰名。   村域北有大大山、笔架山、石屋山,南有凉帽山、旋网山。省道浒溪公路、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横贯村中心。汽车路通各自然村,全村有宽3米以上的村道长10740米。东横河流经过村,东有水井江,南有堰南江,西有陡门江(萝卜江),北有后大江,属东横河下游石堰片水系。设置有石堰闸、方家闸、张山闸、后水江闸、永福桥闸、油车江闸、长石板桥闸、陡门闸共8座。桥梁22座,其中永福桥、翁郎桥、陡门桥等为古石桥。村民置有运输汽车20辆,小轿车120辆,摩托车1188辆。   农业:有耕地面积3005亩,山林面积2550亩,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1975年全村上交国家粮食任务达70.25万斤。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产业结构改革,部分改种水果、花木苗圃、蔬菜,亦有改为养殖业。山林茂密,以杨梅、毛竹为主,兼有其它果林、茶叶。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73.73吨,油料总产量127.23吨,蔬菜瓜果总产量1952吨。农业总产值800万元。   工业:石堰从1924年1月13日由乌玉桥叶树州首办第一家机器轧米厂始,至20世纪70年代以前,仅有几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0年代之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村有集体、个体企业135家,从业人员达1802人,产品有五金、塑料、建材、粘胶剂、镀锌、薄膜等,年总产值42000万元,利润3200万元。    村里建有占地275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摊位80余个,早夜有市。从事商业、饮食、服务、建筑、运输业的人员438人,年收入820万元。2007年全村各业总收入43880万元,人均年收入9269元。   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9个班,幼儿园2所。全村现有在校大学生68人,已毕业大学生60名。有门诊部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初级保健员2名。老年活动室3处。   相传上古舜帝曾避丹朱难于石堰虞山。唐元和至咸通间(806~866)余姚置盐场于石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石堰买纳场,设场署于石堰,故村中有“大街里”“三和里”等古代村巷遗址。民国五年(1916)余姚县盐场公署由石堰迁至庵东,石堰盐场终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石堰曾是石堰乡政府驻地,至1992年5月撤区扩镇时,并入横河镇止。时设有供销社、信用社、粮站、棉站、广播站、邮电所、警务区等机构。现还保留有信用社,邮电所,警务区等单位。   石堰村古迹有虞山(又名庙山)、琉璃山。明、清时期农历二月十六日“拜礼拜”,琉璃山设拳场,以乌山拳为主设擂,四乡八村的年轻人聚集观看赛拳,热闹非凡,近百年相沿为习俗。农历三月十二日、三月十五日为赛龙舟日,从横河堰至石堰间东横河上,各村都有龙舟参赛,龙南、龙北各村都有一至二艘龙舟,挑年轻力壮者当划手,年长者为舵手。竞赛那天南村北乡,男女老幼沿江观看,欢呼助威,蔚为壮观。以上是民间两大文体活动,分别于1949年、1957年停止。   村内姓氏众多,人数较多为鲁、康、王、翁,以自然村集居,其他有张、陈、蒋、朱、周、徐、杨、景、金、滕、潘、陆、胡、诸、方、房、李、孙、武、俞、华、吴、黄等姓。   附: 石堰村 (宋)陆游   木落山不蔽,水缩舟自献。   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   少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   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   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   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   

彭桥村

  彭桥村位于横河镇东端,东上河之滨,离镇政府驻地4公里。东邻匡堰镇,东南依九龙山,南与彭南村相连,西至埋马村,北靠浒山街道与后宅村、宏建村交界。村委会驻地:栖凤新村。由16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胡洋畈、朝士地、河角、河南新村、栖凤新村、东头、黄墙弄、后直江、周家、大墙门头、牌轩头、庙跟、桥上、小彭桥、张岙、颜家。境内地势平坦,绝大部分属平原,南部有部分丘陵山地,其山名是马家山、九龙山、蚕山、彭山、小山、陈岗山、庄山、西山、黄山、老虎坑、乌龟山、长湾山等。白彭公路和横彭公路分别以南北、东西方向穿行其中,成为主要交通要道。彭桥是个古老的集镇,元代“小江布”畅销全国。明代以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前后共5天的彭桥庙会(兰街)闻名于宁、绍地区。平时,每逢农历二、五、七、十日是集市,街面有河后、河南、直江、柴弄,设店铺109家。另有布行、粮行、糠行、树行、柴行、棉花行、水产行、土特产行、蔬菜行等26家。有占地面积十余亩、房屋100余间的吉泰当典一爿,中药辅四家,个人行医诊所一家。民国时期,凤栖庵曾是余姚县第七区区治驻地。1934年至1992年5月,彭桥曾经是彭泾乡、彭西乡、彭桥管理区、彭桥公社、彭桥乡历届乡(公社)政府所在地。在这期间,彭桥设立过邮电所、卫生院、乡中心小学、初级中学、信用社、粮站、棉站、供销社、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影剧院、图书室等机构。彭桥村南部沿山一带曾出土大量汉、宋时期的墓葬。1979年填叉叉江时,于西莲庵山坡、高地上取土时发现大量汉墓,并出土了坛、罐等不少随葬品。2004年掘窑泥时,在张岙自然村东南的稻田中,表土以下0.8~1.8米处,分别出土青铜矛、石镰刀、黑陶各1件。相传村内原有叶、陆、彭3个主要姓氏。北宋元丰元年(1078),黄氏始祖在此落户,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宋代知名人士黄巨川、黄巨澄,明代尚书黄繤,民国空军中将黄钧,均出生并世居于此。今彭桥居住的黄姓占80%,余有潘、周、胡、颜等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彭桥是浙东游击纵队的革命游击地区。   附:        拟御制劝农歌 (明)黄繤   四方皆天职,嗟农独苦辛。所以古哲王,巡省及兹辰。   箫鼓吹豳颂,训迪良谆谆。东郊土脉动,好鸟鸣芳春。  

埋马村

  埋马村地处横河镇东边,前有沿山公路,后有横彭公路,西有乌相公路,东与彭桥村相交,中间横穿东上河,村东南有环境秀美的埋马山,地灵人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工业发达,是我镇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村之一。全村行政区域面积1.05平方公里,主要耕地面积有756.94公顷,由1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杨巷村、里巷村、罗家村、埋马村)组成,有农户571户,1426人,外来务工人员1970人,总约3390余人。0员67人。我村年农业产值120万元,工业产值1.6亿元,村级集体收入200万元。我村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慈溪市卫生先进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在工业上,我村的工业产值在全镇属于领先地位,主要从事的行业有:轴承业、塑料制品、火花塞生产、纺织品、服装生产等。大型企业主要有慈溪市搞氏精流棉有限公司,贝士达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和小企业的结合,促使我村村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水平,同时还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民工,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我村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村工业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许多农村工业企业的产品走出浙江,甚至占领国际市场,为我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上,我村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横穿东横河,东南邻接黄山,良好的山水优势,促进了我村农业的发展。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品牌优势,使一批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茁壮成长,一条条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延伸。前几年的草莓生产,很好的体现了我们的农业特色。我村的姓氏主要有姓杨、徐、赵、罗、孙、龚、陈、王、胡、桑、童、邱、史等,其中以姓杨和姓罗为最多。其中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外来人口的增加,也增添了不少少数民族的渗入。  

宜青桥村

  宜青桥村坐落在横河镇东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东与天香桥村隔虞波江相望,南与相士地村相接,西与乌山村相连,北和东北接壤浒山街道东山村。村域属浒山城市规划区,乌山路、前应路分别以纵、横方向穿越村中。乌山公园、东方明珠住宅区深入境内。村内有宽2~4米水泥道路4580米,过境河流有乌山江和乌山后江2条,桥梁有宜青桥、古岑家桥、翁郎桥等7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宜青桥村以胡姓为主,据《乌山胡氏宗谱》载,乌山胡氏始祖经谕公由鄞迁姚,卜居于梅川之翁郎桥东,为现宜青桥村境地。明代,翰林胡时麟建有“翰林第”、“旌伐楼”、“卷阿小憩”、“玉尺池”等胜迹。在明代抗倭斗争中,宜青桥村民参与了乌山一带抗倭战斗。元代后期,乌山胡氏贵三公少子(琏七),名大信,迁居徽州绩溪龙川之口,是明代抗倭名臣胡宗宪之祖。   附:玉尺池 (明)沈康民   岩花俯碧漪,散香沿幽径。   庭竹绿沉沉,云生光欲暝。   我来立松荫,有虫声如磬。  

乌山村

  乌山村位于横河镇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村因有乌山而得名。村东接宜青桥村,西连上剑山村,南与相士地村相邻,北为浒山城区。分成16个村民小组,由横街、田屋、乌山后、郑家漕、朝东屋、田央、石柱头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横街。全村地处浒山城市规划区内,离浒山城市中心仅2公里。村东靠乌山路,西邻浒溪线省道公路。南二环线与前应路以东西平行方向横穿村域。规划中的金山路以南北方向纵贯乌山村。各自然村之间有16条宽2米上以的水泥路相通。有河流3条,分别是乌山江、乌山后江、庙河江。桥梁有福昌桥、回风桥、振麟桥、浒山江桥(借堰桥)等。乌山历史悠久,汉、唐时,望族虞氏居住生活在这一带,并筑有“虞家城”。原乌山庙   建于后周广顺元年(951),时称资福院,宋政和元年(1111)改称福昌教寺,为姚北地区建寺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庙寺。乌山历代以来胜迹较多,有“卷阿八景”等。村中姓氏以胡、郑、陈等居多,其中胡氏为第一大姓。明朝,倭寇侵扰时,乌山一带是抗倭前沿,当地居民配合三山所官军,为抗倭战斗作出了贡献。相传名噪姚北的“乌山拳”始于明代抗倭时期。   附:登乌石山 (元)宋僖   文饮从醉吟,旅游资汲引。   升高力已疲,览胜欢未尽。   乌石会如何?龙山迹难#。   视昔均有怀,此别良不忍。   采菊惜兹辰,行当还旧隐。  

相士地村

  相士地村位于横河镇北偏东,浒山城区南,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村以驻地得名,前人筑海塘时按《千字文》排列之工段名,相沿作村名。原为相字地,后讹作相士地。东与天香桥村交界,南、西南分别接壤埋马村、东上河村,西隔浒山江与上剑山村相望,北邻宜青桥村、乌山村。全村有相士地、上六房、官漕头、守字地、马蹄漕5个自然村。辖19个村民小组。村境地处城郊结合部,为无山丘平原水网地带。境内有乌相公路北通城区前应路、穿乌山路通三二九国道,西接省道公路浒溪线。各自然村间有宽6米的混凝土大路贯通,户与户有水泥路连接。过境河流有浒山江、虞波江2条。境相士地村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1992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颁发给“中国亿元村”奖牌,同年国家农业部等五部委,根据全国317个产值超5000万元村主要经济指标排序,百元收入创利税总额位居全国第五位。全村姓氏胡姓居多,与乌山胡氏同祖。   附:      示客诗 (南宋)胡士通   池塘四五尺余水,篱落几多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深处是吾家。  

东上河村

  东上河村地处横河镇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沿省道浒溪公路,境内横河至筋竹岙公路、慈余铁路、横彭公路贯穿村中,村区域面积1.6平方公里。2001年2月由原东湖、大洋山、跃上、上河4个小村合并组成,全村有1450常住户,村民3619人,登记外来人口6100多人。村党总支下属三个党支部,党员167 名。村工业产业主要有塑料、胶木、五金、电器、电子、服装、纺织、建材、模具制作等,2007年,村工农业总产值6709万元,实现年集体可用资金收入180多万元,2008年可用资金收入可达300万元。2006年度被命名为慈溪市“五好”党组织、慈溪市平安村、慈溪市民主法治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宁波市卫生村;2007年成功申报创建了慈溪市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慈溪市农村新社区、慈溪市综治工作站建设示范村、“平安慈溪”创建先进集体、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连续3年名列横河镇综合考核第一名,连续四年被评为慈溪市先进党组织。2007年,东上河村率先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成立了东上河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党员服务、妇女计生、档案管理、证件办理、财务收支、劳动保障、社会治安、司法调解、外口管理、验证-、土管建房、水电管理、环境专治、安全生产、医疗卫生等服务窗口,为辖区内群众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全力打造“高效、便民、务实、廉洁”的农村社区新形象。  

龙泉村

  龙泉村位于横河镇建成区之内,是横河城镇区域的西半部分。东沿浒溪省道公路与东上河村为邻,南隔东横河与孙家境村相望,西南与伍梅村接壤,西与秦堰村交界。2001年2月,由原人民闸、下新屋、新庄3个村合并而成,现有常住户口865户,2187人,辖20个村民小组,人民闸、下新屋、新庄3个自然村。现有党员102人,困难党员7人,后备干部2人。村委会驻地人民闸。在民国及以前,下河头(现人民闸)与上河头两者结合为横河街,街市向西延伸到下河庙。这里市面兴旺,是姚北的农副产品集散地。1984年5月,横河乡改为建制镇至今,镇级文化、教育、通信、卫生、金融、商贸等一些重点设施建在龙泉村域。镇建成区中兴路、龙泉西路、河滨路以东西并行方向布入其中。省道公路浒溪线、县道横筋公路以纵横方向穿越过境。全村有宽2.5米以上,长7.7公里的水泥路连接着各自然村。过境河流有东横河1条,境内河流有小桥江、新庄江、后江头江、池塘江4条。现有2座河区节制闸为人民闸和新庄闸,桥梁有人民闸桥、龙南大桥、新庄桥、泥桥等6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条件良好。民国二年(1913),在陆氏宗祠办小学,学生上百人。1925年迁址七星桥南更名龙泉乡国民学校。1998年将横河中心小学又迁回该村域。现镇中心初级中学、中心幼儿园都落址于此。现有1处合作医疗室,3处老年活动室。境内横河堰(闸),据传始建于唐景龙元年(707),《嘉泰会稽志》记述了横河堰闸及上、下游节制堰闸12个。1952年横河闸西移,改建为五孔大闸,更名“人民闸”。据1983年考古普查,人民闸西南百米有北宋晚期的南杨窑遗址。居民姓氏较多,其中陆、徐两姓数量最多。          附:民谣    人民闸,来造好,江河燥,库水放,   旱涝灾害消除掉,邻县邻区也有靠,   百日无雨不受旱,劳力节省木佬佬,   稳收高产农民笑。   

洋山岗村

  洋山岗村地处慈溪大城区与横河镇建城区的交汇处,杭甬高速慈溪连接线及浒溪线景观大道纵横贯穿全村,可谓文化、娱乐、交通便捷、经济商贸之宝地。   村于2001年2月由小洋山、上横江、蒋家河三村并合而成,因村坐落在洋山边故名为洋山岗村。全村行政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共有26个村民小组,农户1111户,总人口5960人,其中常住人口2743人,暂住人口3217人,党员128人。村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7亿元,三产总产值1900万元,村级可用资金100万元。全村有各类性质的企业150余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项目有:有色金属压铸、塑料模具加工、特种金属铸造、轴承配件等等,以我村独有的特种金属铸造,有色金属压铸工业远近闻名。   洋山岗村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市级绿色村庄”“慈溪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村内各种基础设施齐全,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卫生设施布局合理,村容村貌优美、清洁。全村人民勤劳朴实,村党总支正以建设文明、健康;民主、法治;富强、和谐的新农村,而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   

上剑山村

  上剑山村地处慈溪市南大门,北靠市峙山公园,文化广场,南至高速公路连接线,西面环山,浒线公路贯穿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中央粮食直属仓库、浙江三狮集团、横河工商所、横河镇工业园区等单位落户我村。   全村总户数872户,常住人口2099人,外来暂住人口2366人,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六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村级班子共有十人组成,相互兼职,专职干部四人。有个私企业118家,主要生产轴承、建材、塑料、烟机等;农业主要种植水果、杨梅、毛竹、花卉、蔬菜等,耕地尚余300余亩,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234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154.7万元,人均可支配支收入737元。   2004年建成一个新建小区---剑南家园,小区东临浒溪公路,南临洋山岗村,西临河道,北临上剑山村,小区以建东路为界,构成以南为A区分别为:芳香苑、风雅苑,以北为B区的温馨苑,构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小区。   近年来,村党总支狠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级文明村”、“市三星级文明村”、“慈溪市第一批‘四型’党组织”、“慈溪市先进党组织”、“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市卫生先进村”、“宁波市、慈溪市三八红旗集体”、“宁波市先进团组织”、“市五四红旗团组织”等荣誉称号。   

彭南村

  彭南村位于镇东南,2001年2月由原桃园、长埭村、湖清垫3个村合并而成,离镇政府驻地4公里。东与匡堰镇妙山村交界;南依渔山、胡家山山脊线为界;西沿上大河江,河西是东畈村;北与彭桥村接壤。辖29个村民小组,有自然村17个,即廿三湾、张山亭、黄山沿、柯城庙、鲇鱼漕、黄家园、店桥头、湖清垫、桃园里、罗家桥、孙家、新楼屋、下史家、老楼屋、上史家、长埭村、后墙弄。1982年以后,彭南村曾出土石犁、石钺、石耜冠等,属良渚文化期遗物,说明该地距今约5000年以前已有先人生活并从事耜耕农业。从白墙门出土的秦代刀币、东晋翁家坟头窑址、南朝獾猪坪窑址、张山亭一带的汉代墓葬等文物和遗迹表明,自秦代始,这里已有原始陶器烧制、商品交流等兴起。抗日战争时期,为浙东游击纵队、姚山自卫大队的堡垒村。姚山自卫大队在湖清垫祠堂(崇本堂)成立,在该村曾多次组织抗日自卫斗争与除0活动,并向四明山浙东游击纵队主力运送财粮。全村主要姓氏有孙、胡、朱、史、童、黄、陈等。唐天复年间(902~904年),乐安厩山孙氏始祖定居今余姚车厩,元泰定年间(1324~1328)其后代迁居落户于此。胡氏于明代迁自竹山。童氏于清乾隆年间自宁海前童迁来。   附: 游杨梅山 (民国)胡丛卿   霉气蒸人纳闷久,偶趁晚晴山中走。   大珠小珠树树红,垂涎不觉齐举手。   缘木攀枝采取多,翻身呼伴掬以手。   一片恭敬心,感他诸小友。   拣个紫杨梅,送入老夫口。   如此韵事如此乐,除却山斋不曾有。   满天霞散彩,师前弟子后。   归来晚饭香,早暖一壶酒。  

秦堰村

  秦堰村位于横河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东邻龙泉村,南与梅湖村、童岙村交界,西接石堰村,北面同马堰村相连,总面积4平方公里。2001年2月由原秦堰、湖西门、王家畈3个村合并建立新秦堰村。由17个自然村组成:秦堰桥、邱家、何家道地、西江堰、叶家、新楼屋、老新屋、湖西门、西朱、山头、严街、后沈家、羊淘里、荷花池头、王家畈、郑庵里、紫林庵。村委会驻地:新楼屋,辖村民小组46个。境内湖西门自然村以南约150米的湖头山东麓,有一处隋唐时代的古窑址。湖西门闸口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立有“奉宪禁垦烛溪湖”碑一块(现已拆废)。全村姓氏以杨、王、诸3个姓居多,其余有孙、朱、邱、赵、胡、叶、华、严、何、沈等姓。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古秦湖,在秦堰村,相传为隐居胜地,山明水秀,风景极佳,犹如“人在明镜走,鸟在画屏飞”。   附:   邵氏秦湖隐居 (元)宋僖   秦湖隐居邵平孙,旧日生涯不复论。   垂钓花间亲白鸟,种瓜海上似青门。   还知教子书千卷,不愿封侯酒一樽。   莼菜鲈鱼秋更好,扁舟何处觅桃源。  

大山村

  大山村位于横河镇最南端,东与匡堰镇岗墩村隔山相邻,南与余姚市丈亭镇孙家村接界,西南临余姚市丈亭镇梅溪村,北面与梅园村接壤。全村由大山、小山、横山3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大山村,距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至2002年底,全村常住户口337户,1085人,分成11个村民小组。其中壮族6人,布依族3人,余均汉族。大山村以戚姓居多,曾称戚家大山。大山村群山环绕,平均海拔160米,是慈溪市第二高山村。山脉多呈东西走向,有大肚山、斧头石岗、小岭岗、狮子山等,最高峰在大肚山(海拔365.5米),是村内溪流发源地。群山形成狭谷,山谷中建有山塘水库9座,供村民生活用水和梯田灌溉。沙梅公路是大山村通向南北外界的唯一通道,村内主要道路已浇成水泥路面。沙梅线上有两座桥梁:继光大桥建于1991年,位于村口,长45米,宽6米;九龙湾大桥位于与丈亭镇交界处,桥长85米,宽10米,全部用水泥浆砌块石、钢筋混泥土桥面构成,建于1992年。大山村是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成为浙东游击纵队,慈镇县大队对敌斗争的据点之一。这里曾设有马羊山“公馆”,灯盏温“公馆”,浙东游击纵队电台、后方医院等机构。浙东地区革命斗争的一些领导干部在这一带组织军民开展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末期,慈镇县工委在此召开“戚家大山会议”,为地方军民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迎接慈、姚、镇解放,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大山人民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为革命作过重要贡献。   附:  三五支队亲哥哥(民谣)     燕子窠,朝南做,亲人来了许许多,勿是娘舅与表亲,三五支队亲哥哥。   

乌玉桥村

  乌玉桥村位于横河镇西北,是慈溪市最西北的一个山清水秀的行政村,总占地面积2.21平方公里,西、北两面紧接余姚市的城北笆里村和低塘的郑巷村,隔江与子陵相望,东与石堰接壤,整个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农业的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山上植树,山坡种杨梅、桃梨,山下谷湖泊养殖鱼虾,到目前已形成多层次、立体形的特色农业的靓丽风景线,桃园自然村是其中依山傍水的一个自然村,也是百年老桃园——“春笑园”的处女地。它的村前是一片乌戎湖,湖前有乌戎桥,村以桥名,后讹称乌玉桥。现已旁水建有桃园休闲农庄,慈溪市青少年生态实验基地,乌玉垂钓中心。水波涟涟、鱼跃虾跳、鱼语花香、绿竹红梅,成了慈余两地休闲观光的一个好去处。33省道公路东西方向横贯村中,慈余中巴客车全天侯路过村中,交通便捷,距横河镇政府6公里,慈溪市10公里,余姚市9公里。  

子陵村

  子陵村位于横河镇西端,西与余姚市城北双河村交界,南至背山与童家岙分岭为界,东接石堰村堰南,北与乌玉村隔江相望。地形东西长而南北窄。2001年2月,由原陈山、王家竹堑、谢家山3个村合并新建子陵村,因汉高士严子陵出生于严陵坞,谢世后墓葬于陈山,故名。村委会驻地王家竹堑,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辖18个自然村:陈山、上杨家、下杨家、大园、小岙、大岙、山湾、涨江、徐家、潘谢、王家竹堑、后湾、黄家、方家、伍家桥、罗城、谢家山、后新屋。2002年有常住户口1176户,3601人,辖村民小组3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壮族1人,布依族7人,村民以黄、徐、杨、王、潘、谢、童、方、俞9姓为多,占总人口的80%以上,尚有朱、华、史、周、陈、郑、鲁、金、邹、胡、余、邵、蒋、赵、翁、孙、吴等。全村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南部群山连绵,有桃花山、庶头山、大岙山和尚山等。西部的客星山(陈山)海拔159米,登顶可眺望慈溪、余姚两市城区。1957年至1970年兴建小岙、大岙、庙弯等6座山塘、水库,总蓄水量8.63万立方米,作灌溉用。   境内有公路长3250米,子陵公路和沿山公路成T字型贯通全村,有机耕道路长17680米。东横河、陈山江流经全村,计6652米,河区节制闸有陈山闸、张山闸、南湫闸。桥梁有15座,其中横跨东横河的大桥有1997年建造的子陵桥,1970年建造革新桥于王家竹堑,1997建成的子陵公路客星桥。村民置有各类拖拉机43辆,运输汽车30辆,小轿车28辆,摩托车1021辆。   全村有耕地296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多种经营,1978年上交国家粮食任务31.38万斤。1985年产改以后农户一般在种足口粮后,就种植草莓、桃子、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山林面积3339亩,近山、低山种经济作物,以杨梅、毛竹、茶叶为主,桃、梅次之。2002年粮食总产1389吨,水果、蔬菜总产2931吨,农业总产值445万元。    全村有个体工业60家,集体企业有轮窑及山塘各1家,产品以加工零部件、生产建筑材料为主,从业人员821人。2002年工业产值8602.2万元,利润642.08万元。   村民从事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商业等人员240人,收入860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9907.2万元,人均年收入5820元。   村内有子陵小学,设10个班。有幼儿园1所,4个班。全村现有在校大学生35名,已毕业大学生23名。有老年活动室1个。农贸市场1个,设固定摊位22个。有医疗站3处,初级保健员7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严子陵墓遗址、陈山古墓葬群。严子陵墓左侧,南宋咸淳七年(1271)建高节书院,明洪武二十年(1387)拆毁。   

童岙村

  童岙村位于横河镇西南隅,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村庄三面环山,东与梅湖村衔接,向东越岭为梅湖水库。山南为丈亭镇杨家岙村,西面姆岭为慈余两市的分界岭,越岭为余姚市双河乡梁湖头村,北边山后同秦堰村接壤,翻高岭达大岙与子陵村为邻。全村有4个自然村,即童家岙、大埠头、外岙、郑家,村民委员会驻地童家岙,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有619户,1530人,民族有布依族4人,水族1人,白族1人,傈傈族1人,彝族1人,瑶族2人,壮族1人,其余均为汉族。村名的由来,据潘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由潘桐溪公者从余姚丰山迁徙至此,在岙里筑室定居。”村以人命名为桐岙。现名童岙,实系桐岙之讹。   童岙村属山区,东有鲇鱼须山、毛山、庶头山、鹰窠山,南有乌石牙山、官山、大山脑,西有刺山岗、调羹山,北有桃花山、孙家尖、对面山、高岭、大埠头岭。境内有小型水库2座,梨头岙水库(童家岙水库)蓄水量10万立方米,鸦雀岗水库蓄水量1.2万立方米,供村民饮用水及部分农田的灌溉。在西湖畈有南江、北江、上横江、下横江、新江等排水江河5条。有大埠头桥、大埠头机埠桥、碾子头桥、庙前桥等10座桥梁。童岙村为横童公路的终点,经村长约2公里,宽6米,于2000年浇成水泥路面。村道多为砂石路面。余慈铁路贯穿村境。童岙至余姚的桃园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到余姚十分方便,给童岙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农业:全村有山林面积4500亩,耕地885亩,其中700亩为西湖畈田,其余为山坡梯田。茶园面积313亩,慈溪南茶享有盛誉。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杨梅,杨梅产业异常发达。   工业:由于山区偏僻,资金技术均较缺乏,工业发展滞后。   境内有距今6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5年村民在西湖江挖乌泥肥田,曾掘出大型的沉船,船内有兽骨、鹿角、陶器等物。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童家岙试掘,出土一批文物,属河姆渡第三层类型文化。    全村多为潘姓,占村民70%,余为童、黄、俞、蒋、郑、陈、房、邱、朱、王、倪、洪、胡、徐、楼、何、段、张、颜、罗等姓氏。   附: 消寒竹枝词 (清)朱文治   数点梅花著瓦盆,春光昨已到柴门。   何如桐岙旧游处,万树寒香围一村。   

梅湖村

  梅湖村位于横河镇西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西与童岙、秦堰两村相邻,北与伍梅村接壤,东临龙南村,南依梅湖水库,东环湖路接丈亭镇俞家岙村交界。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自然村:湖东(原任家纸坊)、老鹰山、新祝家、航渡、三站。全村现有耕地1426亩,山林面积达5000余亩,村内户数921户,户籍人数2508人。2007年度全村完成经济总产值8800余万元,人均收入8437元。   梅湖村于2001年3月由原湖东、航渡、祝家、梅湖4个村合并而成。都临梅湖水库下游,均因建梅湖水库而搬迁、垦植等渊源关系,故称梅湖村。境内横童公路以南北向穿村,直通省道公路浒溪线。东西向的过境公路有沿山公路,龙南村至梅湖水库公路,各自然村均有机耕路相连。河流主要是梅湖江,自1959年水库大坝筑成后烛溪湖垦废,横河区动员人工开挖而形成(全长达3.5公里,宽16米)。梅湖江既为两岸带来灌溉之利,又满足了水库溢洪排水之需。近年两岸砌坎,东为圩坵长3公里,高1.5米,并建有7座节制闸与翻水站。支流有湖东江、三站江、祝家江,均汇入梅湖江出东横河。河上有桥梁7座,其中航渡桥为古梅澳湖泾流入烛溪湖之要口,“明永乐间建,为洞五,宽三尺有咫,长五丈余。”南部山林连片,最高为高楼山,海拔310.9米,其它还有官山、旋网山、阳帽山、老鹰山、航渡山、新壁山、梅梁山、狮子山、童严家山、陆家山等。任家纸坊和祝家于1957年10月为建梅湖水库有137户567人拆迁房屋346间,搬迁至东湖滩、油车岭,两村人民为建水库作出了贡献。   村境内,梅湖大坝东偏北约200米旋网山北麓有晚唐古窑遗址。文物普查中发现狮子山窑址,大部在梅湖水库内,位于大坝以西一里许狮子山南麓。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梅梁山有积庆寺,现存“寿”字石刻,列为慈溪市文物遗迹保护处。梅梁山积庆寺曾经是1941~1949年间0党组织及地方武装活动据点,当时的姚山区抗日民众自卫大队及姚山区委常住于寺内,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全村姓氏繁多,以任、祝、俞3个姓氏居多,其他有孙、胡、黄、王、戚、励、徐、张、林、康、陆、倪、钟、毛、郑、周、李、高、房、何等姓。   附: 游烛溪湖 (清)施烺   仙子何年秉烛游,至今佳话问溪头。   四山风雨啼黄鸟,两镜烟波泛白鸥。   樵歌歇时吹牧笛,柳荫深处泊渔舟。   烛湖我作西湖看,浓抹淡妆春复秋。   

伍梅村

  伍梅村位于横河镇西南,紧靠伍梅山麓,东与孙家境相邻,南接梅湖村,西同秦堰村接壤,北紧靠横河集镇,与龙泉村隔江相望。伍梅历史上曾称湖塘下,意即地处烛溪湖塘堤之下。1958年烛溪湖废垦,湖塘废弃,因村在伍梅山麓,故改名伍梅村。湖塘下胡氏起源于明朝中叶,由竹山胡氏迁徙而居,逐渐发展形成村落。至今已扩大到东湖塘顶,向北延伸到龙泉南央,全都连成一片的自然大村。   全村区域面积为145.1公倾,余慈铁路、洋塘河穿过本村,交通便捷。全村有住户728户,人口1793人,辖16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在村中心祠堂里,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壮族、布依族少数妇女入嫁。   全村有耕地871亩,以植水稻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种植草莓、葡萄、蔬菜等多种作物,山林面积1769亩,集中在伍梅山及南部之梅岭下和老鼠山,以植杨梅为主。70年代垦植茶园136亩,年产珠茶曾达到2万斤。2002年全村粮食总产量761.25吨,油菜籽总产87.5吨,蔬菜瓜果总产量96吨,农业总产值141万元。   伍梅村有个私企业40余家。砖瓦厂历史悠久,早在解放前就生产小青瓦。大的企业有资产2.4亿元的慈溪海力电器有限公司、5000千万的宁波凯迪利有限公司、2000万的爱健轴承有限公司、七星桥粘胶剂有限公司和慈溪普天通讯设备厂等。2007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1亿元,村级经济收入30余万元,村人均收入8691元。2007年被评为“慈溪市一星级文明村”、“三星级民主法制村”并顺利通过市级庭院整治示范村复评。    村内有“孤山庙”、“念祖堂”等古迹。念祖堂是龙泉烛溪胡氏宗祠,属清代建筑,分前后二进,今后进保存完好,堂内有“四进士”“流芳登科”“文魁”、“乐善好施”等匾,足以佐证胡氏先祖登科为官,好义善举。   

孙家境村

  孙家境村位于横河镇建成区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2007年底常住户口1258户,3003人,辖24个村民小组,20个自然村,村落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700米。村委会驻地祠堂跟。境内主要道路11条,平均宽度3.5米,总长6250米。横樟公路纵贯全村,慈余铁路横穿北部,村道七横三直,分布有序,境内有2座铁路桥,1座公路桥和22座村道桥。其中关紫桥等8桥历史悠久。村内河流三横五直,交织成网,共有8条河流,总长度为7200米,水域面积65420平方米。工农业产值达到30341万元。村庄个私企业发达,以冰箱、洗衣机、汽车及摩托车配件、小型轴承、电气仪表、通信设备和塑料制品为主。全村耕地总面积1334亩,以种植水稻、花卉为主。有15%的耕地种植草莓、大棚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山林总面积2300亩,其中杨梅基地750亩,有着丰富的山林资源。2007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9658元。孙家境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26年(后唐时)孙氏始祖孙岳从睦州迁居烛溪湖畔,后繁衍至孙家境一带。自宋至清,孙家境共出39名进士。燕翼堂(孙家境祠堂)坐落在景家山,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清道光年间重修, 1986年被慈溪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修缮,耗资28万元。   

东畈村

  东畈村位于横河镇东南部,属半山区,拥有耕地2356亩,山林2428亩。2001年,由东畈、孙巷、寺下三小村合并而成,面积3平方公里,总人口3338人,村民人均收入9200元,登记在册外来务工者2300人。东畈村河流众多,分布均匀。剡岙岭水库蓄水量4.2万立方米。山地拥有杨梅树面积1700亩,年产杨梅50万公斤。草莓种植面积240亩,为发展特色经济,村经济合作社注册“圣紫”水果商标一只。近年来,花卉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有300多亩。工业发达,拥有大小企业90余家,以塑料制品、五金行业为主。2007年,东畈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2.7亿元。东畈村历史悠久,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圣基弯的圣井已有1000多年历史,常年不涸。相传为宋朝康王避难时开崛。寺下自然村内还有一棵千年樟树,相传已有800多年的树龄。此外,还有宋代石马等古迹。 村民的精神文明长足发展,成立业余合唱队、舞蹈队、篮球队、乒乓队、剪纸队,丰富业余生活。传承优秀文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在村落文化宫设立“剪纸作品阵列室”,把剪纸艺术发扬广大。  

龙南村

  龙南村位于横河镇南部,东邻东畈村、梅园村,北接孙家境村,南至高楼山,西同梅湖村接壤,2001年2月由原横泾河、烛溪、柘岙3个村合并而成,因系原龙南乡政府所在地,故并村后沿称龙南村。村民委员会驻地:牛头山脚西,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现有9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横泾河、王家桥、闸里头、周家、王家墩、陈家、徐家、茅家、庙沿。境域属丘陵平原相间,以山丘面积居多,其中自古以来比较出名的山有烛湖山、牛头山(大船山)、西月山等。平原多河流,有洋塘河、横泾河、柘岙江、庙前江、直河塍江、东江、新江等9条。河上建有防旱抗洪闸3座,翻水站1座,桥梁有龙泉桥、王家桥、金家桥、横浦桥、瓦窑湾畈桥等31座。交通便捷,东傍横樟公路,北依沿山公路,中间横穿村境的有龙南至童岙公路、柘岙公路,有机耕路通各自然村,大部分道路已浇成水泥路面。西月山北麓瓦窑湾,发现有晚唐时的古窑址,因早年垦植,堆积物已不明显。陈家自然村东窑头山北麓,有五代至北宋的古窑址,大部分瓷片已在平整土地时填入邻近小河,或在建路、造房时被埋填。村内姓氏以孙姓最多,约有50%,其他有茅、陈、徐、方等姓。   附:     烛湖杨梅 (明)孙皗   万壑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   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  

梅园村

  梅园村位于横河镇东南方,县道横筋线横穿我村, 城乡公交直达本村。东越竹山岭与匡堰镇游源村交界,南翻鸦雀岗同大山村相邻,西与龙南村接壤,北依渔山脉峰为界,过剡岙岭即东畈村寺下。2001年2月将原沙河、笋岙、竹山3个村合并,全村山林资源丰富又盛产荸荠种杨梅,被誉为全国之最,是中国杨梅之乡—横河镇的最核心产区,故取名梅园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286亩,山林面积8380亩,有3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805人。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7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200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达到110万元。近年来,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荣誉,先后荣获慈溪市三星级文明村、市先进党组织、市卫生合格村、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科普示范村、市庭院整治示范村、市村落文化宫样板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宁波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马堰村

  马堰村地处杭甬高速连接线北首,是慈溪市的南大门,距离横河镇政府西北约2公里,冠有宁波市小康村、生态村、绿化示范村和慈溪市先进党组织、三星级文明村、科普示范村、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境内交通便利,环境优越。杭甬高速连接线、王天公路横穿而过,秦横公路南北贯通;辖13个小自然村,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16亩,林地面积1860亩,村内道路总长16.9公里,其中主要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另有河流16条,桥梁31座。   农民生活富裕。全村现有工业企业73家,工业园区和新村建设正迈出步伐,预示着我村事业发展的前景一片美好。2007年全村经济总产值1.2亿余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60万元。全村总人口3137人,总劳动力人数2107人,党员153人,村民人均年收入8868元。   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的出官之地,共出18大学士。境内现有官墓遗址10余处,2001年在马堰龙口珠出土马堰徐氏十世祖、明弘治大理寺评事徐立本(翠庵)墓志铭一块,刻有1100余字,由状元王华撰文。   


石堰村特产大全




石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