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场村 龙头场村地处老龙山镇的西大门,由原田央陈、龙头场、林家三村合并而成, 329国道横贯全村,中横线入口座落于村口,地理环境优势相当优越。
村区域面积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67.9亩,山林面积3664亩。全村目前有常住人口3967人,外来人口3100余人,0党员213名,建有村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拥有私营企业133家,全村年社会总产值11个亿,村集体可用资金160万元,人均收入20500元。
近年来,我村先后成功创建了慈溪市文明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下阶段,村领导班子成员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发扬“开拓、创新、务实”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将龙头场村建设成一个“村民富裕、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30282123 | 315000 | -- | 查看 龙头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街社区 |
新街居委居民居住布遍整个范市镇,居委户口有3100多人口。在镇党委、镇政府、镇民政办直接领导下,自2003年5月份西街居委与东街居委合并为新街居委会。从原有442户扩大到现在1987户,从837人扩大到3100多人。 几年来,我们居委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全体委员、组长、网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全镇居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将再接再厉,为创建浙江省卫生镇、全国文明镇而努力。 |
筋竹村 |
筋竹村 筋竹村位于龙山镇最东部,距离宁波约31公里,市区约34公里,北靠329国道,东邻龙山镇龙头场村,西接田央村,南至达蓬山景区。中横线立交桥座落在我村口,交通十分便捷。村区域总用地面积为2.13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143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0.95亩,山林面积为1500亩。 筋竹村由庄、闻、丁、沈、黄、潘六姓组成七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为621户,常住人口为1518人,其中,现有党员40名,团员22名。外来人口为1050人,占总人口的40.9%。2006年度全村经济总收入31272万元,村集体可用资金达5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36元。近年来,筋竹村曾先后获得省级绿化示范村,宁波市级环境整治村、卫生村、生态村,慈溪市文明村、“五好”党组织、先进党组织、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邱王村 |
邱王村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环境优美,楼栋栉比,田野广阔,物阜财丰,交通便利,人文发达,有很好的地理优势,是杭州湾畔投资的一方热土。 近年来,村党总支、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指导思想,注重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绿色村庄、平安村的创建工作,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根本,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着力提高村民素质,塑造示范村的新形象。 在新世纪里,村党总支部一班齐心协力,团结进取,发扬“开拓、创新、务实”的精神,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向着文明富裕的方向迈进,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
龙山所村 |
|
西门外村 |
|
山下村 |
山下村位于慈溪市东部,南靠329国道,北傍伏龙山村.到2007年底,村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拥有户籍人口2147人,户数938户,党员74名,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1985亩,山林3024亩。2007年村社会总产值达社会总产值1.2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620元。 山下村是伏龙山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虞氏居民的所在地,拥有万头生猪养殖场、5000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培育基地;建有百年之久的树滋堂、继勤堂旧宅保存完整;百年万顺酿造厂的传统酿造工序流传至今。村已全面实行村内道路硬化,硬化率达到95%以上,村内河道砌坎全部完成,新建了农民文化休闲公园,使农村环境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大力关心支持下,山下村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千村绿化工程示范村、宁波市绿色村庄、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科普示范村、宁波市十大新景观村、慈溪市一星级文明村、慈溪农业生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伏龙山村 |
伏龙山因为象巨龙赴海而得名,它位于慈溪市龙山乡境内,海拔282公尺,是三北平原上诸多濒海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有上伏龙寺,寺前有莲花池,“千年水底蛇,口吐木莲花”的民间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伏龙山北临杭州湾,南为锦屏丘陵,与丘陵间有一狭窄的平原带。山上有“八景”,分别是竹、坞、烟、云、管、江、潮、汐。前人以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对这八景一一作了描述。莲花池畔翠竹摇曳,在习习春风中婀娜多姿,故竹景称“莲塘春晓”;伏龙寺后有一山坞,草木葱笼,秋后则百草凋蔽,独有野菊花一片金黄,故坞景又名“蓬苑秋香”;伏龙山地处海边,伏龙寺独居山上,清晨常见满山雾气弥漫,使人飘飘然有羽化登仙之感,故烟景得一雅名--“霜凝丹樨”;伏龙山半山原有一座小亭子叫云亭,是专供上山进香者休息用的,因亭子位于山的东边,夕阳下亭印碧空,是谓“云亭残照”;在八景中,唯有管景最为独特,原来伏龙山草木丰茂,牧童每每跨在牛背上吹着竹笛上山放牧,这管景便从此而出,叫做“横玉叫天”。伏龙山下有一条小河,叫做镇龙浦,是远近数十里地区的泄洪要道,终日江水滚滚,看似一条白练绕山而过,所以这江景又称为“白虹凌空”。潮、汐两景,指的是海潮昼夜涨落,伏龙山北即浩瀚大海,常有海船来去,所以这两景便分别叫做“后岭层松”和“杰阁飞帆”了。伏龙山峥嵘突兀,孤标一方,确是形胜之地。为此它曾招来许多名人雅士、诗家墨客。戚继光在龙山抗击倭寇时便专门上过伏龙山,还在伏龙寺中题过一首诗哩,其诗如下:“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机。遥看沧海舒长啸,百尺仙桥一振衣。” 在伏龙山东面约三五里地方,另有一座小山,状如猛虎卧地,故名蹲虎山。在伏龙山和蹲虎山之间的平旷地段建有一座土城,那便是在明代抗击倭寇中有过赫赫战功的龙山所。城虽不高,但十分规整。它与西面的观海卫、浒山所构成了一个互为声援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也是研究明代战略战术和抗御外来侵略的实物资料。蹲虎山一带则至今还有苦战岭,倭仔窝和烽火台等抗倭遗迹,山下的邱王村中还建有纪念戚继光的下梅林庙,几百年来,乡民们一直在这里焚香点烛,顶礼膜拜,表示他们对这位将军的无限敬意。 |
凤浦岙村 |
凤浦岙村 凤浦岙村位于慈溪市东部龙山镇境内西南面的达蓬山东麓,面临风景秀丽的凤浦湖畔,是闻名于世的徐福东渡启航地。这里山青水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港口城市宁波30公里,是开发旅游,度假的绝佳之处。 目前,全村共有373户,950人,山林面积4200亩,耕地面积550亩。改革开放使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勤劳朴素的凤浦岙人用自已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开发种植了杨梅100亩,桔园28亩,竹林200亩,茶园130亩,各类花卉1000多亩。成为宁波市闻名的花木特色村,村民年收入7800元,生活跃上了小康,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兴建了凤湖菜场、老年活动室、农民文化宫,村民安居乐业。 |
新联村 |
新联村 龙山镇新联村是一个一农业为主的村庄,村庄内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村民和睦。新联村的长青韭菜合作社是一个宁波市级的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韭菜全是无公害产品,深受周边老百姓的欢迎。 在新的一年里新联村全体村民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争取让新联村的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热情的新联村全体村民欢迎各方来客来我们新联村作客! |
海甸戎村 |
海甸戎村是原来路东村、路西村和原海甸戎家村三村合并而成的,现是三北第一大村,地理位于徐福东渡日本起源地,东依三北人民政府,西依范市镇,南靠圣地老鹰山,北毗镇工业开发区,329国道横穿全村。有着明显的地理区域优势,华星实业有限公司落户本村,融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交通为一体的新兴农村,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的潜力,全村共有常住人口3372人,分为48个村民小组,暂住人口1122人,其中党员111人,现有耕地面积3868亩,年上百万产值企业10余家,村级资产达千万之多。村集体可用资金近50万元。 海甸戎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经注合作社三套班子齐心协力,制订任期内的目标,以强村富民为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夯实村级投资硬件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使本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致力于村民积极、文明、健康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群众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而奋斗! |
东渡村 |
东渡村位于龙山镇中部,镇建设规划处与施公山、海甸戎村相邻,329国道横贯我村,南接沈窖湖、老鹰山,旁山依水,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于2001年3月由原庄黄村、河斗周村、石溪头村合并而成,全村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1082户,共有人口2866人,暂住人口750人,党员72人,村小组51个。现有集体、个私企业40余家。现有耕地面积3203亩。村主要道路11条,村级收入60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机动车、摩托车530辆,汽车27辆。 |
施公山村 |
施公山村位于慈溪市三北镇,南依达蓬山,北临杭州湾,329国道东西贯穿全村,古时为“唐涂宋地”,到目前建村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三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行政面积约2.84平方公里,总户数1380户,人口3352人,共有党员107名,下设48个村民小组,设立0施公山村委员会、施公山村民委员会、施公山村经济合作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道路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全村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工业方面,形成以人造毛绒毛皮、绣品行业为主的两大支柱产业,建设形成村级模具市场一个;农业方面,农田基础设施健全,并加紧进行了产业机构调整,初步形成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建设形成村级农贸市场一个;村庄建设方面,全村水、电、路、环境卫生全面配套,已达到市级标准,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已步入实施阶段,村内已设立老年活动室、外口公寓、村落公元、村落文化宫等村民生产生活所需配套设施。截止2006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接近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60元。 在全村党员群众以及历届村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村1999、2000年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2003年被评为市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平安村、庭院整治示范村。在历届村级领导班子所创造的成绩基础上,本届村班子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
达蓬村 |
达蓬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三北片区靠中心位置。东接田央村,西邻施山村。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达蓬山旅游开发区优越条件和达蓬桥等旅游景点。全村交通便捷,329国道贯穿其中,达蓬公路距村约100余米。村中道路硬化率98%。全村常住总户数731户,人口1759人;常住居民120户,人口130人;外来暂住人口2千余人。现有耕地面积1172.23亩,其中稻田212.69亩,旱地595.54亩。山林1154亩。30个村民小组,党员65人。村中集体个私企业48余家,其中毛绒、电器、灯具为骨干企业,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64337.0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55元。 村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奋进,带领全体村民创建了慈溪市文明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慈溪市四型党支部等荣誉。 |
金岙村 |
金岙村地处慈溪东大门,东与镇海交界,329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全村,北邻龙山工业园区,南傍四明山山系余脉。2001年2月,村级行政区调整后,由原大岙村和金夹岙村合并而成,改名为金岙村。金岙村全村共有常住本村居民1537人,外来暂住人口2325人,总计达到4000人。村集体依托当地山林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杨梅,竹笋等种植业,同时鼓励村民积极承包山林,开发山林资源。由于邻近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暂住我村较多,村三套班子狠抓社会治安问题,落实新农村建设精神,争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 |
双马村 |
双马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中部,南与范灵公路相连,北紧靠329国道,交通便捷。该行政村由2001年3月由方马、双家堰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总人口2003人,其中本村常住户数512户,本地村民1286人;居民45人;外来人员672人。该村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水田532亩,旱地768亩,山地20亩。近年来,双马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农业取得了较大进步。目前,工业方面,该村拥有个私企业12家,涉及小家电、塑料、轴承、模具等行业;农业方面以大棚草莓种植为特色,其中大棚草莓种面积达220余亩。据统计,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村民生活基本宽裕。在村民生活实现宽裕的基础上,双马村还注重乡风文明和村庄建设。目前,该村已先后获得慈溪市农机管理示范村、慈溪市级绿色村庄、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村落文化宫建设示范点、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宁波市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2007年该村成功创建成为慈溪市一星级文明村、慈溪市“五好”党组织、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绿色示范村。 |
龙头场村 |
龙头场村 龙头场村地处老龙山镇的西大门,由原田央陈、龙头场、林家三村合并而成, 329国道横贯全村,中横线入口座落于村口,地理环境优势相当优越。 村区域面积6.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67.9亩,山林面积3664亩。全村目前有常住人口3967人,外来人口3100余人,0党员213名,建有村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拥有私营企业133家,全村年社会总产值11个亿,村集体可用资金160万元,人均收入20500元。 近年来,我村先后成功创建了慈溪市文明村、宁波市园林式村庄、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科普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下阶段,村领导班子成员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发扬“开拓、创新、务实”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将龙头场村建设成一个“村民富裕、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农村。 |
太平闸村 |
太平闸村位于329国道以北,北濒杭州湾出海口,是范市镇北部重点中心村、红色堡垒村。全村区域面积3.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31亩,现有人口2754人,农业户口1138户,村内个私企业27家,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93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54万元。 村内环境优美,民风朴实,设有希望小学,幼儿园,老年活动室,村落文化宫,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信用社,邮电分局,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93年改造自来水,95年拓展“丁”字型水泥路基础上,已全面实行村内道路硬化,硬化率达到95%,村内河道石砍基本完成,卫生设施完善,垃圾基本实现袋装化,95年安装有线电视,98年改造电力整网,使农村环境文化生活初步改善。2005年11月落成开园的10000平方米的村永生休闲公园,和村落文化宫供村民休闲娱乐,大大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 近三年以来,村累计投入资金1988.47万元,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耕地产出率,确保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工业经济方面,积极主动地为发展个私企业提供服务和方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培植了一批个私企业。在发展三产方面,千方百计找项目、搞建设、抓投入,逐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第三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门路。 本村设党支部一个,党员88人,党支部下设9个党小组,村民小组32个,各线组织健全,有外来务工人员近700余人。 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把村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小施山村 |
小施山村北临杭州湾南岸2公里,南距329国道5公里,东邻国营二场,西邻太平闸村2公里,现有常住户550余户,人口1338人,耕地面积1216亩。 村民主要收入以发展三产、海涂养殖和捕捞为主。现村捕捞业形成一定规模,全村现有从事捕捞船只80多艘,主要以捕鳗苗、蟹苗等水产品为主。共有个私企业2家,以从事塑料产品加工为主。 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人, 12个村民小组,各线组织健全,外来务工人员500余人。 村内有农贸市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村民水、电设施齐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卫生设施。村内道路已全部实施了水泥硬化。2005年又新建有休闲公园一个、休闲亭子两个。健身队、篮球队、艺术表演队等村落文化丰富着村民的业余生活。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不断的推进,村庄环境和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居住质量。同时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创建成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绿色村庄、宁波市环境整治村,下步计划创建宁波市生态村。 如今小施山村正以她那纯朴善良的民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正在向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迈进! 相关小施山村北临杭州湾南岸2公里,南距329国道5公里,东邻国营二场,西邻太平闸村2公里,现有常住户550余户,人口1338人,耕地面积1216亩。 村民主要收入以发展三产、海涂养殖和捕捞为主。现村捕捞业形成一定规模,全村现有从事捕捞船只80多艘,主要以捕鳗苗、蟹苗等水产品为主。共有个私企业2家,以从事塑料产品加工为主。 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1人, 12个村民小组,各线组织健全,外来务工人员500余人。 村内有农贸市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村民水、电设施齐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卫生设施。村内道路已全部实施了水泥硬化。2005年又新建有休闲公园一个、休闲亭子两个。健身队、篮球队、艺术表演队等村落文化丰富着村民的业余生活。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不断的推进,村庄环境和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居住质量。同时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已创建成慈溪市卫生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慈溪市三星级民主法治村、宁波市绿色村庄、宁波市环境整治村,下步计划创建宁波市生态村。 如今小施山村正以她那纯朴善良的民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正在向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迈进! |
王家路村 |
慈溪市范市镇王家路村东连接双马村坝头江为界,南以灵范公路,西连新东村,北旁镇工业开发小区,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村内道路宽敞,交通方便,三十米的范市湖滨路穿村而过,与灵范公路相连329国道,紧系村北,生活便捷。范市医院、文化中心、购物商城,距本村只有400米。范市镇政府、地税所、工商所、派出所、中心幼儿园、范市汽车站、房管所、龙山中学、曙光学校都在本村区域内,金溢大酒店、白云宾馆又落户于村的北首,离东方大港——宁波市中心36公里。 全村现有耕地总面积1422亩,其中水田67亩,旱地1355亩,种植作物大棚856亩,其中钢棚30亩以草莓为主,蔬菜、黄花梨、桃子、葡萄共228亩,8亩以上大户45户,其中200亩以上1户,100亩以上一户,经营面积681亩。 总户数852户,人口1965人,其中男性978人,女性987人,搞三产业328户,社会经济总收入44941.21万元,其中农、牧、渔收入782.2万元,工业43849.36万元,三产309.65万元,年人均收入8631元。 近年来,村相继完成了村内所有道路的硬化改造,拆除了道路两旁的不良建筑,对主要道路和路口实施了亮灯工程。实施了道路绿化、河边绿化及庭院绿化,同时建造了占地约2.5亩的村级公园一个,使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71606平方米。新建和改建三格式公厕8只,大面积推广三格式户厕改造,对村民的生活垃圾实行了袋装化。搬迁村内9家个私企业,落户镇级工业集聚区;关闭、搬迁了村内所有的规模化养殖场。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对全村村民的环保宣传工作,发动广大团员青年争当环保志愿者。村成立了卫生管理组织,组建了一支卫生清扫、保洁队伍,制订了卫生保洁制度、绿化管理制度、维护村容村貌规章制度,把环保事业写进了村规民约。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村内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村同时设有农贸市场、农资服务部、卫生服务站等便民设施,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村落文化宫搞的红红火火。我们组建有自己的舞龙队,多次代表镇级参加市里的表演,获得群众好评。民间艺术也十分有特色,其中我村的火流星在全市具有一定知名度。每到夜幕降临,不管是湖滨公园还是我村的小公园,都可以看到群众自发的组织起来跳舞健身,一种健康的休闲氛围和意识正逐步发展和形成。 近几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重视工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大棚草莓生产基地、黄花梨、蚕豆生产无公害基地,并形成自己品牌;发展优质高效经济林,实施了标准化农田建设。电力增容整网移位布局,为农业、养殖业、工业、三产创造有利条件。农业方面投入资金,推动一优二高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三产,促进和完善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
淞浦村 |
淞浦村位于慈溪市东部,与掌起镇相连,329国道横贯我村,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达1805.57亩。共有人口2005人(外来流动人口2298人),总户数924户,其中党员66人。 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全村现有个私企业40多家,已基本形成了以塑料加工为主体,小家电、五金制造等行业相结合的多层次产业结构,大多数企业已搬迁到淞浦村集体所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农业经济以扶持培养大棚蔬菜种植户为主,注重科技投入,积极发展“一优三高”农业。村庄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06年村工农业产值达47723万元,集体可用资金收入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9元。 在不断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村三套班子狠抓精神文明,致力于提高村民素质,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在村内修建小公园4座并配备民生休闲设施,为村民丰富业余生活提供场地和载体。组织村民成功营建村落文化示范单位和宁波市文明村。开展为民利民的庭院整治、环境整治及爱国卫生运动,为村民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全村基础设施完善,电话安装率达到90%以,村道路硬化达100%,卫生户厕率达100%,自来水通用率达100%。“门前三包”制度落实到户,垃圾实行袋(桶)装化,并配备专人清理环境卫生。村内基本实现“水清、路平、灯明”。 并村至今,我村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宁波市民主法制村”、“宁波市文明村”、“ 宁波市卫生村”、“ 宁波市园林式村庄”、“慈溪市科普示范村”、“ 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 慈溪市计划生育示范村”、慈溪市“三八”红旗集体、慈溪市“双学双比”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
新东村 |
新东村 我村由原东村、原东蔡村、原西蔡村合并而成为新东村,村中心座落在范市镇建城区热闹地段,全村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东与王家路相邻;西与新西村搭界;向南沿伸直达灵湖北大坝为分界;北靠329国道线,交通极为便利,是范市镇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地段。 全村有耕地面积2258亩,其中棉地1351亩,水稻田892亩,是半稻半棉区。有农户1110户,农业人口2839人,有个私企业30家,经营项目包括塑料加工业、模具加工业、日化产品、小家电、小五金等,2006年产值近亿元。由于我村中心座落在镇建城区热闹地段,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达到1500多人,产值突破3000万元。村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稳固发展农业,注重农业方面投入,积极引导“一优二高”农业,做到科技兴农:我村大棚草莓基地现有大棚263只;样板蔬菜种植场650亩,走在地头一片碧绿,各类蔬菜瓜果一应具全,2006年农业总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00元。 村现有党员80名,村党支部有5人组成,平均年龄38岁,村委会、合作社相互交叉兼职,共计7人,三套班子团结有力,群、团组织齐全,能紧紧围绕在村党支部周围,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六个一”工程设施齐全,文体活动正常开展。我村在全镇第一个率先实行垃圾袋装化、河道、道路专人保洁,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建造公厕16只, 2004年是镇环境整治样板村。 历年来村委会、村合作社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卫生工作先进村,市级文明村等,村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 |
杨高村 |
杨高村 杨高村位于范市镇西南部,东与新西村接壤,南临十字江,北至淞浦河上游段。跨船江、前河江穿村而过,是个三面环水,水中平源中的村庄。交通便利,村中心道路直通镇人民路,距329国道1.2公里。2001年3月村区划调整,原杨家、高巷两村合并成现在的杨高村。 杨高村行政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全村有901户人家,2050人,27个村民小组,有集体耕地1663亩,其中旱地209亩,还有山林300亩。现有外来人口1230人,出租私房575间,285户。杨高村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杰地灵,400多亩大棚“巨峰”葡萄名誉全市,鹊声宁波,还是镇水稻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粮食连续获得丰收,单产都达1000斤以上,2006年高达1200余斤。有个私企业30家。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0000万元,其中一产600万元,二产47840万元,三产1560万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8760元。 村党总支在党的-精神鼓舞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作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一心一意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取得丰硕成果。村党总支2004—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镇先进党组织,慈溪市“四型”党组织,2005年杨高村被0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2006年还被评为宁波市生态村,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 杨高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动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植个私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挖掘“打更”历史文化,积极倡导现代秧歌舞、太极拳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努力创建社会和谐。 在范市镇党委和范市镇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和发展稳定、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作为我们工作的主旋律,努力把杨高村建设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新西村 |
新西村 新西村是范市经济、文化、集体贸易的中心,全村有西村、上老塘村、新塘村合并为一个村,区或面积为3.14平方公里,东与新东村相连,南与杨高村相接,西与淞浦村为邻,北以329国道横穿本村,距慈溪市中心26公里,距宁波市中心36公里,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越。 全村土地总面积为2472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110亩。全村总户数为977户,总人口数为2271人。其中新塘有202户,人口数为472人,上老塘有80户,人口数为199人,原西村有695户,人口数为1600人。有党员69名,33个村民小组。外来人口数有1634人。现有固定资产934万元,农民人均所得收入8895元,村级集体总收入191万元。 目前全村有个私企业47家,主要生产塑料、五金等。农业以大棚草莓、西瓜、黄花梨为主。 村设合作医疗一所,有老年活动室、便民楼、健身休闲公园一只,村庄内道路基本硬化,改善了全村的卫生设施,提高了村民的体质,优化了生活环境。 目前我村已做到了水清、灯明、路平、村民生活安宁,环境优美,村的各项事业平衡发展。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带领群众致富为目标,为把我村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
方家河头村 |
方家河头村 方家河头村位于范市南部,东临黄杨岙村,西临潘岙村,北靠宁波市、镇海区。全村共分三个自然村,有1021户人家,共有村民2400人,村占地面积11436亩,其中耕田面积1657亩,山地面积为8555亩。 目前全村有个私企业56家,主要生产电烙铁、计数器、家用电器、五金塑料等等,其中电烙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全国生产电烙铁的主要产地之一,产品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方家河头村地理属于半山半稻区,山林以杉木、毛竹、杨梅、桔子、茶叶为主,耕田以水稻、黄花梨为主要作物,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5932.42万元,集体可用资金82.469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343元。 以党总支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团结、高效,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分工明确,各群团组织全面推进,工作蒸蒸日上。 在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指导下,村三套班子充分发挥工作,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为目标,为把河头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和谐社会而奋斗。 |
黄杨岙村 |
黄杨岙村位于龙山镇范市片区南部山区,东临窖湖,北靠达蓬山,依湖傍山,风景秀丽。慈溪市文化保护单位东汉年间的董孝子墓就位于我村。 全村辖区面积1.9平方公里,总户数314户,共有人口704人,耕地面积560亩,山地面积2230余亩。全村现有个私企业6家。村民人均收入7914余元。全村卫生设施完善,村道路硬化达到100%,垃圾实行袋装化,有专人清理环境卫生,做到”山清、水秀、路平、灯明”。 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黄杨岙村依托自身具有的山地优势,以杨梅、茶叶为特色农产品。在村三套班子的努力下,先后通过慈溪市一星级文明村、慈溪市庭院整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
潘岙村 |
潘岙村位于范市镇的南部边缘,总面积3536亩;总户数350户,其中外来人口52户;总人口835人,其中农民697人,居民18人,党员28人,外来人口120人;现有粮田554亩,是个半稻半山区。 全村现有个体企业10家,产品以五金加工为主。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齐全,村内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山林2369亩,其中杉木240亩,、茶叶76亩、杨梅70亩、桔子92亩、毛竹156亩。特别是黄花梨已达450亩左右,年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公共事业建设基本齐全,还建造了绿化带、绿色公园、健身器材配套落成、铺浇多条水泥路、连每家每户都装上了门牌,大大方便了群众。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团结一致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真确领导下,以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契机,努力把潘岙村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门外村 |
东门外村简介 东门外村位于慈溪市龙山镇,紧靠329国道,北临慈东开发区,南靠凤湖水库,一条凤鸣路贯穿村中心,连接东西两个村庄,邱王村和龙山所村,地理位置优越。 本村村庄面积1. 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26户,1865人。耕地面积1596亩,其中水田839亩,旱地757亩,另有山林1800亩,主要种植水稻、花卉、杨梅等作物果树。 我村工业发达三产繁荣,有大小企业(公司)40多家,基本形成化工、建材、包装、电器四大行业支柱体系,有个体工商户30余户。村年可用资金150万元左右。近年来村级经济健康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文教卫生、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东门外村获得了众多的荣誉。2005 年市级先进妇女组织,市庭院整治合格村, 2006 年慈溪市级绿色村庄,2008年宁波市生态村、慈溪市三星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市庭院整治示范村,市二星级文明村、“五好”党组织等。 |
徐福村 |
徐福村 徐福村原名为上田央村,因上世纪90年代慈溪市政府规划开发徐福东渡文化——达蓬山旅游景区,且徐福东渡的主要遗迹和达蓬山旅游开发主要景点与本村区域有着直接的关联,故于2000年更名为徐福村。 徐福村东距宁波市区35公里,西距慈溪市区30公里,区位优势相当优越,依山傍水,北面大海,交通便捷,紧靠329国道,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居住环境优美舒适。村落面积为0.4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8%。现有常住人口1621人,耕地1240亩,山林1300亩。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92名。村民以务工为主,务农为辅。徐福村还建立了占地100亩的个私工业园区,完成3万平方的标准厂房建设,不仅扶植了本地中小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0余万元收入。同时依托达蓬山旅游景区,做好旅游业配套服务,雅戈尔员工宿舍,游泳馆,停车场管理用房,永兴博物馆、好月子母婴养生馆完成招租,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可用资金。2012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9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75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7800元。近几年来,徐福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级的文明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基层组织建设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森林村庄、卫生村、科普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示范点以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先进基层组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村等荣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